范文一:民办学校的弊端
民办学校的弊端
最近,一些民办学校的虚假宣传,民办学校的教师入户乱许愿,挨家动员,致使部分家长思想糊涂,搞不清哪一所学校好。请各位家长抽时间去看一看。现将民办学校弊端详述如下:
1、招生宣传夸大其辞
民办学校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由于民办学校的生源竞争非常激烈,招生压力越来越大,民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教师入户乱许愿,挨家动员,为了招到学生,学校招生的教师对自己的短处避而不谈。一些民办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是否能将学生教好也值得我们去考虑。
2、上课的教师承担招生任务
教师走出学校招生是每年都有的事情,每位教师一般要完成6—10个招生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务要扣发工资,一个学生都没有招收到或是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就会被这所民办学校辞退。只有完成任务,他们才能拿到全额工资。
3、承诺过高,无实质内容
目前,某些私利学校的教师在拉生源的时候,总是会对家长说学校进行的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进来后,学校有开设专门的“培优补差”课,结果孩子进去半年了,也就是偶尔周末会有几节课,还要收钱。什么晚上老师给学生辅导作业,那纯粹是胡说。要知道孩子晚上的活动是由生活老师负责的,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 学校根本没有她们的宿舍。因此,一些民办学校的招生办某老师指出,“在招生过程中许下过高的承诺来误导学生、家长,也是民办学校招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这些承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被大打折扣了,学生进入学校后,还是“大众化”的教育。
4、校园“开放日”虚有其表
招生旺季,不少民办学校都举行各式各样的校园开放日、公开课,这些都经过学校多次的彩排。其实平常不敢让家长真正走进学校的日常课堂,因为学校的教师水平有限,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的成绩只能以假乱真。就说最简单的吃饭问题:平时吃的不好,暑假开学、放星期吃的特好,在学生放星期回家的这一天,有时还会有意地给学生发一些鸡腿、香肠、方便面等好吃的食物,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想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让学生,家长相互宣传,其目的是为招生打基础。
5、通过“招生代理人”抢生源
在好处费的刺激下,民办学校的教职员工、咱村个别家长、民办学校的学生都成了民办学校招生代理人。他们会很热心的向家长,学生推荐甚至鼓动学生报读某一 所民办学校。其原因是经过动员。鼓动之后,只要有一名学生去该校上学,这些招生代理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好处费:教师可得100-200元,民办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少交杂费的优惠。
6、学校收费很乱
有些民办学校表面上向家长收取的费用比较少,其实学校有其他创收手段,如学生进校后对学生收取各种名目的资料费、校服费、伙食费、宿舍管理费、乘车费。有的学校把学生的生活费作为主要创收手段。同时,他们学校还经常放长假,一放就是三、四天,这样学生不吃饭,他们就可以创收较多的饭钱。
7、比一比,算一算,那种做法合算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确保农村儿童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先后给了一 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免去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以及课本费。 而民办学校每年收取每生5000多元,再加上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和学校摊派的各种收费项目(空调费、取暖费、资料费、校服费、伙食费、宿舍管理费、乘车费等等,再从中谋利) ,每年花钱的总额将在5000元以上。假如一个孩子小学6年都在民办学校上学,读完小学至少要花3至 4万。在民办学校上学好还是咱村公办学校上学好,孩子在哪一所学校学的知识多而且扎实?希望家长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2所学校的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或做同一份试卷,再细问一问,考一考,比一 比,真相就会大白的。
8、选择学校时应多方打听
民办学校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明显,特别明显。知名度高、办学规范的学校咨询的人很多,学生难以进入该校。而一些极普通的乡村私立学校急于委派代理人进村入户鼓动家长、学生寻找生源。想进某一 所学校上学,家长首先要考虑班级有多少人,教师是否都能照顾到。其次,应多方打听报读学校教师的工资,工资低的学校不要去,因为教师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等于误了孩子的前程。最后,还要了解学校的校风,学风,考风,校内是否有老师爆打学生(还让学生回家不许说),学生打架、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考试是否有作弊,给家长虚报学生成绩的行为。有些刚从民办学校回到公办学校上课的学生经过测试成绩很差就说明了这一点儿。再者民办学校的学生档案得不到保障,影响学生上初中。
9、孩子上学的确是件大事
孩子年幼无知,根本弄不清楚外边学校的好坏,只图自己能走出家门,脱离了家长的监督和管教,一窝蜂似的走进某一所学校,为的是要钱花钱方便、玩耍方便。请各位家长考虑一下孩子的问题,因为他们今天是孩子,到了明天要靠他们顶天立地,为咱们家庭增光添彩,咱们家长的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必将落在他们的头上,所以咱们家长必须认真,慎重地对待孩子提出的事,作出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范文二:民办学校的团队建设
民办学校的团队建设
对于一所民办学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学校的团队建设。笔者认为,在民办学校的团队建设中,需要把握以下五个着力点:
——共同的事业凝聚团队。 董事会要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明确学校发展方向,设计美好的愿景;全校上下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同心同德,形成一种“干事业、打江山”的工作氛围;学校应具有和谐的内部关系、宽松的外部环境、较高的社会声誉,教职员工才能在学校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光荣感和归宿感。
——领导的魅力感召团队。 领导的魅力首先是校长的魅力。作为校长,首先要理解董事会的意图,执行董事会的决议,遇事多交流、多沟通,校董之间形成合力;其次,应是一个事业型、开拓型的领导,有思想、有能力、有魄力,懂管理、懂教学、会经营;其三,要善待每一位员工,团结人、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科学的机制激励团队。 第一,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择优录用、公平竞争,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不拘一格用人才,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第二,制定科学的薪资体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民办学校的薪资体系,应包括基本工资、课时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工资、校龄工资等,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第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考评态度和考评能力相结合,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相结合,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
第四,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把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号召教师学习、鼓励教师进步,建设学习型、专家型团队。
——丰厚的待遇吸引团队。 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应该真正树立“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团队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待遇。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兑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理顺和当地教育人事部门的关系,解决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先评模、入党入团和业务进修方面的问题,把福利送进门,把温暖送到家。
——先进的文化提升团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团队建设的抓手,主要包括以德立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等内容。学校要努力建设自己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教研文化和人际文化,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范文三:民办学校的尴尬身份
民办学校的尴尬身份
作者:朱永新
来源:《教育与职业 ·综合版》 2008年第 08期
截至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已经有几年了,本来期待法律出 台后,中国的民办教育会迎来真正的春天,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民办教 育的发展却一直起伏不定,总体呈现 “ 走弱 ” 的局面,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也基本暴露 出来。在综合分析各种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民办学校定性为民办非企业,是引起民办 教育诸多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使民办学校处于尴尬境地。
根据 1986年 4月 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我国的法人机构包括企业法 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但是民办学校却以 “ 民办非企业 ” 的身份成为 “ 第五类 ” 法人。
“ 民办非企业 ” 法人,就意味着它不是 “ 事业 ” 法人,因此,在各地的实践中,在考虑到部门 利益时,行政部门就把民办学校按照 “ 企业 ” 法人对待,导致了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出现。
首先是教师权益问题。民办学校只能按企业标准为教师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教师退休 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公办教师相差一半,影响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了公办学校教师 向民办学校的流动,很多公办教师宁愿早退休拿 80%的工资,也不愿意到民办学校去。全国人 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 2006年 9月 3日 “ 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 ” 上表示,人事制度不改,民办教育难兴。
第二是税收问题。按照现行税收政策,民办学校始终处于不公正、不明确税收政策的困扰 中。例如,公办非学历教育要交 3.3%的营业税;而民办非学历教育,不仅要交营业税,还要 交纳 17%的企业所得税。在民办学历教育上,因为各项税收政策矛盾重重,很多民办学校被当 地税务部门课以 33%的企业所得税。既然法律规定民办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为什么要收税?既 然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什么要按照企业收税?
第三是配套制度不适应民办教育的现实情况。以会计制度为例,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 计制度》第二条规定:“ 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该组织不 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二是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三是资源提供者不 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 那么,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就不能使用本制度。它们是适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没有依据。另外,民办学校设立过程中先由业务主管 部门审批,然后到民政部门登记的 “ 双重登记 ” 管理体制,同样不利于民办学校的设立和发展。
为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各省市试图解决具体问题,但最终总遇到学校法人定性的障碍。 民办学校的尴尬身份 ——“ 民办非企业 ” 的法人定性已经影响了各省市制定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的 思路,需要我们为其正身。笔者认为在我国逐步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把民办学校定性
为民办事业单位,而把对应的公办学校定性为公办事业单位,将是可行的选择,据笔者所知, 湖南已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各省市在制定地方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民 办学校归属于 “ 事业法人 ” ,逐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权益等问题。例如,民办学校教师的养老 保险可参照事业单位的待遇执行,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评定等,地方政府也可以 根据本地情况出台有利于民办学校的政策。 ■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 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范文四:闲谈民办学校的稳生
民办学校的发展中的“稳”大于“招”
----闲谈民办学校“稳生”的重要性
江苏 王三祝
本人在民办学校工作将近11年,看到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从繁荣到衰败,甚至关门,也看到了一些民办学校从弱小到茁壮成长。同时也看到政府对公办学校的大力投资,政府要确保自己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民办学校的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是瓶颈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存的生命线,流失学生是民办学校的命门所在,关键是如何稳生?“稳生”是民办教育发展之中的“真”问题,很实在的问题,很现实的问题,任何民办学校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民办教育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流失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家长和学校以及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民办学校的“稳生”工作在学校管理和员工两个层面都存在问题.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为竞争力不强,管理不理,求解不当.要跳出“稳生”看“稳生”,树立起“全员稳生”,“全过程稳生”,“全方位稳生”的观念,在学校,组织,员工三个层面改进相关的策略。
重点词:民办学校 稳生 招生 竞争力 发展 管理 家长 全过程
学生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头,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力的直接表现,招收得到和留得住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真实写照。因此,整个的学校设计和经营都要依靠和围绕如何“招得进来”目标学生与“稳得下来”在读学生(简称“稳生”)来展开。本文就“稳得下来”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力争在目前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稳生”的含义与意义
所谓“稳生”,就是把入读的学生稳定下来读到毕业的意思。传统的教育语汇之中是很少看的见“稳生”这样的词语,公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里面,甚至是领导和家长的头脑里面,也很难有这样的观念,除却完全中学之中还有些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小学升初中,考虑把优秀的学术留在本校继续读书的想法外,“稳生”似乎是“天外来客”。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公立学校本身的“非选择性”,尤其在入读以后的流动性缺失所致。加之公办学校的“铁饭碗”的性质,学生流失对于学校和教师并不意味着什么。
学生流失和学校的“稳生”,是任何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之中始终会存在的一对矛盾。民办学校的学生是花钱买学校的教育服务的。来学校入读是选择的结果,离开学校也是选择的结果。后者意味着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服务的认识和满意度存在问题。民办学校在一定
数量和性质范围内的学生流失实属于正常,谓之为“正常流失”,面积较大或者性质严重的“非正常流失”,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的注意。
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两条腿”就是“招生”和“稳生”。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学生的流失意味着学生有更加好的去处或者觉得所购买的教育服务不值得,在学学生的心态会受到影响,学校的口碑受损、信誉下降。从营销理论的角度来说,假定“每个顾客的背后有着潜在的250个顾客”的说法在学校营销之中也存在的话,学生的流失对于招生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稳生”和招生之间的关系,有如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结出来的一样:稳生大于招生,稳生先于招生,稳生优于招生,稳生重于招生,稳生急于招生,稳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招生。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学校经营的角度算一笔帐。流失一个学生意味:学校丢失了已经花费的生均招生成本,还意味着减少了一个学生的学杂费等收入,意味着增加了未来的生均教育成本…… 所以,学生的流失意味着学校三重的损失。
最后,从学校品牌经营的角度来看,学生流失意味着品牌的忠诚度降低,意味着学校的美誉度下降,如果不正确面对的话,将会导致更大的品牌危机和学校生存危机。
因此,研究“稳生”,实际是在研究民办教育发展之中的“真”问题,对于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民办教育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公办学校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二、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学生流失情形很多,不同的情况成因不同。
从流失的主动权的角度来看,有学校主导的主动流失(如劝退或开除之类)和家长主导的被动流失。前者不必多虑,后者才是需要探讨的重点。
家长(学生)主导的被动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1、从家长方面看:
(1)、家长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有的家长原来认为寄宿制学校要有利于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后可能认为和投入相比,“花钱不值得”。
(2)、家庭经济发生变化,在支付学费方面产生困难。
(3)、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成长目标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致使家长认为花钱没有买到相应的教育服务。这可能与家长在教育子女之中遇到的困境产生之后,继而衍生出的“民办学校能够解决”的期待有关,如“上网成瘾”、“男女交往”等的问题;也与学校的广告宣传对家长教育期望的拔高或招生之时的“招进来再说”主导观念下的“过度承诺”有关,如关于成绩较好、较差学生的“培优补弱”问题。
(4)、孩子在学校不适应,满意度或者愉悦度不高。学生对学习、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有别于家庭或原来的学校环境而产生不习惯和不适应;或由于与同伴和老师的沟通出现问题而得不到积极的化解,容易产生满意度或愉悦度低的情况。
(5)、家长对学校的服务或管理或教学不满意,相关的意见难以得到肯定和积极的答复,特殊事件的发生或处臵不当,导致家长或学生滋生较严重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2、从学校方面看:
(1)、 课程安排和教学之中的存在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甚至是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和公立学校一样,教学质量还比公立的差。
(2) 、校风和学风管理方面的要求或不足,难以被家长所认同。
(3)、管理服务方面的安排或流程,难以与家长或学生的需求合拍。
(4)、学生同伴的不良影响方面等难以控制。
(5)、教师流动的负面影响,教师或管理服务人员的行为过错或失当。
(6)、对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或人际关怀难以全面满足。
3、环境因素方面:
(1)、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改进与提高,使得不必花高价就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挤压了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
(2)、一些原来民办学校独有的教学特色变成普遍性的一般介质,加上缺少课程和教学的再创新,使得学校的吸引力在削弱。
(3)、民办学校的群体的扩大,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现在家长的选择范围加大。
三、“稳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 、学校的竞争力不强
可能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定位(含质量定位,位次定位,特色定位,对象定位,品牌定位等),尤其是教育服务的特色定位不够准确或摇摆,
(2)、学校的目标生源群体不够明确,导致课程和教学的安排难以照顾全面的,多样的教育需求;
(3)、学校的教育服务和价格不能匹配,或者说教育服务的性价比不高;
(4)、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够高;
(5)、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6)、学校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存在问题。
(7)、学校的管理与服务的“客户”导向不明显,
(8)、学校的综合优势缺乏,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短缺。
2 、学校经营和管理的“不理”: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经营和管理者的“稳生”意识淡薄,对民办学校这一独特的现象和工作任务缺乏意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2)学校管理者的观念缺乏。容易狭隘地理解为做思想工作,留住学生,或理解为就事论事的劝说或公关,对稳生的理解不全面。
(3)学校管理制度的空白。对于学生流失和稳定方面的事物未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未能进入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即使表面上进入视野也被“搞好本职工作就是稳生”的看似正确实则难说的观念所阻挡。
(4)学校文化的偏差。民办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的“经营”因素缺乏或者不能够进入员工的思想意识之中,不能有效地影响员工的行为。员工的“双赢”与“主人翁”意识还没有体现到招生与稳生的工作操作之中。
3.学生流失问题的“求解”不当。
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要求班主任排查潜在的流失学生并上报。当发现学生流失的苗头,就马上和目标学生与家长沟通,要他们说出离开的原因,简单地要求他们留下来,或者不断的地电话“骚扰”家长,动员流失对象的朋友情理相加地加入“说客”的行列。这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乏足够的理性,缺乏问题求解的全面性,缺乏策略的有效性,缺乏工作的提前量。
(二) 员工层面
1、对“稳生”的认识不高清楚,意识淡薄。认为教师就是教书的,育人则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更加谈不上招生和“稳生”的职责了。加上一部分老师认为稳生工作主要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进而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借口“事务忙”而束之高阁,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参与的力量、时间、角度不够。从参与的力量而言,班主任教师主要承担了责任,其它老师(如督导或生活老师或科任老师)的辅助作用发挥太少。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度或配班教师制度,在这个方面的职责履行欠缺。老师们意识到“稳生”问题,往往在期末的学校要求之下或者期初没有看到学生来报到的情况之下, “稳生”才能真正进入工作的视野。
3、“稳生”策略和行动的不当。
(1)、对潜在的流失对象缺乏有效的了解,如流失对象的前期“征兆”缺乏了解,直到学生和家长已经提出了申请转学之时才发现问题已经晚了。
(2)、对问题的学生缺乏持续的关心,以为一次谈话解决了“症结”,实则未然。
(3)、对流失的原因诊断偏差,稳生工作不能“对症下药”。
(4)、沟通缺乏技巧。
(5)、“稳生”主体的失当。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对班主任或老师的不满意而要求转学的,如果再要他们去开始稳生工作,肯定缺乏效果。
四. 跳出稳生看稳生----观念与意识
(一)稳生的多元化理解
1、从品牌建设的角度看, “稳生”是民办学校创造性地提供教育服务以塑造品牌的行动过程;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 “稳生”是民办学校发现组织自身不足,且以不断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过程;
3、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看, “稳生”是民办学校持续吸引家长和学生,并让其自愿地交钱上学的行为;
4、从市场学的角度看, “稳生”是民办学校一种研究市场变化及进行创新策划的过程;
5、从学校发展战略与实施看, “稳生”是隐含着办学定位、办学思想、课程体系、管理服务、价格等诸因素的学校外显性行动;
6、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 “稳生”是民办学校设定稳生目标、实施计划、进行评估的管理过程;
7、从心理学角度看, “稳生”是学生和家长与学校(含员工等硬件和软件)的沟通、互动之中心理兼容的结果;
8、从行为学的角度看, “稳生”是受学校的工作和环境影响,学生和家长不断做出在学校持续就读的选择过程;
9、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稳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在人性化、个别化、情感化、的教育服务过程。
(二) 稳生的操作化理解:
1、“全员稳生”:
学生生活在校园空间之中,接触的都是校园内的各种人,因而,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体学校员工,都在一定程度上负有“稳生”的责任。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关系到学生的对学校的再选择和稳定。
2“全过程稳生”:
学生在学期间实际存在一个不断的再选择的过程,影响再选择的因素伴随着学校和员工工作的各个过程之中。
(1) 、“稳生”贯穿于办学定位的确立到落实、调整的全过程。
一所学校,只有找准特定家长和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因此提供独特且优质的教育服务才能吸引家长和学生的青睐。那么,什么是独特且优质的教育服务呢?
首先,有自己独特的、体现时代发展思潮的教育理念。
其次,这些办学理念必须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学行为。体现为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生本服务。同时,这种理念或宗旨的确立、落实过程也包含着一个跟家长的教育需求是否相吻合,跟家长所理解的教育、所认同的教育是否相吻合的问题。
(2)、 “稳生”贯穿于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特色的形成、丰富的全过程。
每一所学校,在实践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塑造自己校本化的、个性化的教育特色,让它们落实到每一类、每一个学生个体学生身上,让家长“看”到、认可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学生和家长才会感觉到”物有所值”,才能真正吸引和稳住学生和家长。
(3)、“稳生”贯穿于学校存续的全过程。
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学校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计划落实——总结评价的自我发展全过程.它伴随着“吸引和留住学生”这根红线的贯穿。
(4) 、“稳生”贯穿于学生眼球吸引——成长跟进——跟踪服务的全过程。
“稳生”其实在招生的起始阶段就存在了,隐藏在学生进校之前的跟学校进行交往并且选择学校的过程之中。学生进校后的成长跟进,以及学生在受教育、接受教育服务中根据其个性化发展情形的有关调整,乃至于毕业后的跟踪这样一个全过程的教育服务,体现出“学生为本”,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指导思想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服务的一个过程就是稳生的过程。
(5) 、“稳生”贯穿学校学年工作的从开始到结束(包含假期)的全过程。
(6) 、“稳生”贯穿于教师和员工工作的全部流程之中。
3、全方位“稳生”
学校生活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影响学生的求学选择的因素也是多元的,因此,从全方位的角度与“稳生”联系起来做好工作,也就意味着“稳生”工作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方位。
(1)、教学“稳生”、管理“稳生”、生活服务“稳生”
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是学校直接指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几个工作的方面,它们的质量和特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造成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的高低。
(2)、校内“稳生”、校外“稳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稳生不只是发生在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校内时空,还发生在与校外的“选择者”——家长的沟通之中,还发生在针对校外竞争对手的情况而进行的学校自我更新方面。
(3)、满意度“稳生”、关系“稳生”、品牌“稳生”
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有学生的再选择。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排查,找出值得改进的地方,提高满意度水平,这就是非常有效的“稳生”。
家长犹如顾客,教师也是民办学校的顾客(同时他们又是主人),因为他们也可以随便流动并且存在买卖关系。另外,民办学校还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与同行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都跟学校的形象相关,也跟我们的“稳生” 工作相关。因此,关系稳生也发生在这些关系的处臵过程中。
民办学校发展要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为追求,争取能够被教育市场所接纳和认同。学校品牌的确立,则也会自动地吸引家长持续选择学校。
(4)、质量“稳生”、特色“稳生”、文化“稳生”、价格“稳生”
质量“稳生”。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教育质量,吸引家长长期选择民办学校。
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能够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特殊的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对学校的依赖和依恋。此乃特色“稳生”。
文化“稳生”方面,则是指学校建立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能被学生和家长所认同、所感知,产生出磁场的力量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价格“稳生”。家长都在追求教育投资价值的最大化,追求最优的性价比,合理的价格影响家长的再选择。
范文五:民办学校,可怜的孩子
深圳的民办学校很兴旺,深圳的民办老师很衰败,民办的学生很可悲……
如果你是在一个民办学校做民办老师,你就会知道这个地方多颓废:老板个个唯利是图,个个是个守财奴!把老师变成赚钱的机器,把学生当做赚钱的商品!
于是乎?老板最大限度的少开工资,最大限度的多收学费。如此到底伤害了谁?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果你把你的孩子放到民办学校,你就必须有心理准备把孩子的童真时代剥夺,因为民办学校的制度,其实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这里既不允许孩子跑,又不允许孩子玩,孩子的活动空间一下子缩小了很多,他们的活动空间甚至只是被控制在那窄得不能再窄的教室里,由某个板着一副死人脸的班主任盯着,表现不好就是讨骂。老师们也意识到孩子的可怜之处,只是老师们也无奈,一系列的制度沉甸甸地压在身上,为了那可怜的工资,为了少让制度扣点钱,老师们只有花点心思去缩小孩子的活动范围,毕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一旦有什么事情,谁也买不起这个单,学校只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最后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只有你,而且不断通报批评,理由就是你的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搞不好,整个月的工资就泡汤了,领导多次找谈话,要求你主动辞职,说好听点,是给你个台阶下,其实只是为了少给你一个月合同内辞退的工资。
只是,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失去了自由,谁来买单?莫大的一个操场,每个角落都站着所谓的值日老师,你不经意地冲跑,就会惹来值日老师恶狠狠的眼神,并威胁似的对你叫:别跑啊,再跑就扣分啊!扣分?孩子马上停止当前的行为,因为他也看到过,自己的同学因为被学校扣分而被班主任进行处分的悲壮场面,他不愿意被扣分,不愿意受班主任处置。窄小的教室,四五十个孩子,对着操场,可怜地眼神,大声说话也不行,下位跟同学说说话也不行,搞不好,班主任就会请你“喝茶”,纪律两个字始终约束着他们,可是,变态的制度下,有谁明白下课时间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你看,班上的小监督员也是有模有样的小班主任,对同学所谓的违纪行为,下警告:“我已经不止一次地警告你了,再吵,你试一下!”有位女孩子可怜地看着班长记录纪律的本子,班长马上来一句“你别看,看什么看,少不了你的名字的。”
更变态的是,某某老师自己已经被制度压迫得不成形了,还以为自己很骄傲,拼命在领导面前炫耀,并且变态地投诉某某同事没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散漫自由。何必呢?试问,何必呢?同样都是出来打工的,你这样地投诉,对你有什么好处呢?难道这样就可以提高你的品味,让别人觉得你很了不起?看到某某同事被领导请喝茶,难道你就高兴?我想,如果我们的领导是明智的,也会反过来想,这个总是说别人是非的下属,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今天他在你这里否定别人,明天他可能在别人面前否定你啊!大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莫非每个人都要走某某老师你的管理道理,所谓的“一师一法”,你还不懂吗?再说,在某某老师你的变态管理下,你的学生个个唯命是从,傻傻的服从制度,从不知道自由是何种味道?你认为你自己表现得好,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啊!
你说,这种制度下,我们的孩子天真淳朴的笑容哪去了?身在这种制度下,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着这种变态的制度,也无条件地遵守这种制度,可是我并不认同这种制度。我常常在想,以后我死也不会让我的孩子来感受这种制度,因为我已经提前帮他感受了,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他自由的空间,有他展示自己的小舞台,快快乐乐地学,开开心心地玩,而不是让他所有才能都流产在如此森严的制度下。
说实在的,我在这里也只是发发牢骚,身在这种制度下,我们尽管委屈,也只有服从。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我们很想随意地张扬我们的个性,可是生活不允许我们随意的任性,还是把机会留给更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时刻更重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