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南大学马原期末考试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 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 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 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 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再次,与 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 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 源,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 发展 的,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 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 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 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 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
己的存在方式。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 “ 社会存在物 ” 、 “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和 “ 能动 的自然存在物 ” ,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为什么说实 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 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 ,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 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 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 ,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 , 不得不承认对立 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真理的检验标准
答:(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 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如何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心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 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 解决。改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 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抽象劳 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作用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 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 生产资料 和 劳动力 在各 生产部 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 商品生产 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 经营管理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3、价值规律促使 商品生产 者在竞争中 优胜劣汰 。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⑴商品的 价值量 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 争自发形成的。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 。
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和 世界货币 。
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1。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按周转方式划分,后者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源划分
2。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情况,后者是为了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
3。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 劳动对象 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 和 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包括只劳动力
8、剩余价值及其生产的两种方式?
剩余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 通过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方法比较直观和简单,所以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 通过 改进技术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相应的增加工人平均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比较隐蔽, 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最为普遍和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较为高级 的的手段,是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基础的。
9、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两种必然后果?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 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 剩余价值。
后果:(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
(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 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10、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是 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 的存在和延续;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条件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 的 经济危机 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 的 经济危机 产生的根源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 社会化 与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 本身的价值更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主要形式有哪些?
本质上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用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周期,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 政支出政策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及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及转移支村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 资本主义国家 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 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2、怎样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第六章
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6点)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设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 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怎样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 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 的反应。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有资质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 一主要社会矛盾没有变,这是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5.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 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 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为什么说实践时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产、生存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时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 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队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说队里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 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8、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有产生了,事物始 终在矛盾中运动,这是普遍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事具体的、特殊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殊社会主 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是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因 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9如何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时间、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0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
答: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 性,相对性质有条件性、有限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 , 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 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 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忽略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1为什么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 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 现实紧密结 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 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 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 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 标准的主要依据。
12怎么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符合历史实际;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1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 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 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最后、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4为什么说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四、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五,人民群众是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
15、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他们有何关系?
商品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6、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商品,只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9、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
内容:a ,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第一,自发 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0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 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a 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是按周转方式划分, 后者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源划分 b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 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情况,后者是为了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 c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 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变资本包括只劳动力
22、剩余价值及其生产的两种方式?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 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一、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迟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 二,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所得必要劳动时间而延迟剩余劳动时间。
23、什么事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两种必然后果?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后果:一,导致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24、为什么说社会总生产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生产相对过生。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主义形式有哪些?
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验的企业;二,国家于斯人共 有合营企业;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企业;四,国家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的企业。
怎样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范文二:大学马原期末考试材料
绪 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列宁通过对帝 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产生和形成了**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理论的新阶段。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造 性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
第一章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7、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
的发展而变化的。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10、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
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1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14、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1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
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
。16、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8、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答: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反之亦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第二,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又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第三,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
22、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范文三:马原期末考试
马原的题型
单项选择
1、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则表明 ( D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D )
A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 3、“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B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
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C )
A. 运动的普遍状态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衡量尺度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6、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是: ( ABC )
A 认识根源 B 社会历史根源
C 阶级根源 D 唯物主义尚未确立
7、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BCD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8、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B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则表明 ( D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D )
A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 1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B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1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 B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8、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9、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B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2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 ( C )
A.社会分工; B.社会化大生产; 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考试例题(多选题)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表现在: ( CD )
A.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 B. 客观规律性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 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E.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越充分,客观规律对人的限 制越小 。
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BD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BD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 )
A. “独中又自有对”
B. “反者道之动”
C. 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D.无独必有对
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5、 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 ABCDE )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6、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 ( BDE )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7、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 ABD )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8、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AD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9、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 ABE )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 AC )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 CD )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12、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这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下列选项中对等价交换的正确认识
有 ( BCE )
A、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使用价值量上相等
B、交换双方的商品在价值量上相等
C、货币出现后,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D、价格上下波动,不能与价值相一致
E、它只存在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BCDE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剩余价值
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考题例题(辨析题)
1、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的衰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过程,此题把人的衰老只看成量的变化,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必无历史”“英雄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 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 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 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范文四: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理论对实践的认识并丰富
和发展理论的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从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也就是**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中国化的总要意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
(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要搞清剩余价值的来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如他有生产资料,他就会生产,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是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正是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必须同时是一个使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的工作日,即工人所从事劳动的时间,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时间,不是为劳动者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劳动的,这一部分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
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的本质 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称之为不变资本,它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4)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家为了生产剩余价值,他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一是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是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或加大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实现。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手段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属性的描述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一直是和资本主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的出身不好。资本的名声不好。资本的本质不好。资本的本质是剥削,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理解资本主要从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着眼,把它看作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资本。然而,资本虽然出身不好,名声不好,本质不好,生命力却非常顽强。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伴随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存在的资本的一般属性,就是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将本求利的性质,是指资本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性质。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在于它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属性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成熟而产生,它和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如影随形。货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在逐渐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的同时,也逐步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角色”,在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身上打上了这两 个新的烙印。债务人使用债权人的货币要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使得债权债务关系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开始具备资本的一般属性。“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 当借贷越出商品流通过程的时候,货币所有者将本求利的借贷行为就使货币变成了资本。货币通过离开商品流通领域的运动,带着它的增殖物回到它的所有者手中。G—G′,是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存在时资本运动的通行公式。只要有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只要存在将本求利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货币就会通过运动变成资本,产生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属性。资本总是一定经济社会形态中的资本,必然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资本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性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资本处于统治地位,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剥削。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仍旧处于经济生活的中心地位,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反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和劳动者集体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关系,以及部分或个别社会成员从事有益劳动、享有劳动剩余的
6.马克思文化理论-先进文化建设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我们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遭受破坏,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2.马克思主义决定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思想,既包括其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也包括它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并列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而存在其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这一点正是由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一切成果、深刻总结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经验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与典范。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先进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使自身发展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
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2、怎样理解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不便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矛盾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怎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是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及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你是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即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至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资本积累的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从物质形态看:有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3、资本循环的过程及条件?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这一问题既是对历史走向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理解。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共产主义政党队伍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它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失败,只不过表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失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尽管也有停滞和下降,但发展是主要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发展,但也存在停滞和下降,发展与停滞并存;资本主义在衰落时期,尽管停滞和下降是主要方面,但也有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事物的发展、内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是发展的
环节。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转变和飞跃,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叫做“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把否定看成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是抽象的否定。
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资本主义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于统一?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追求价值,注重效益,满足主体需要的原则。
二者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这些区别,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存,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存决定了主体本性与客体本性、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相互依存,同时,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的。整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价值中也包含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真理的认识的运用。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部。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来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社会思潮?
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
第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正常状态。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地反作用。
第三,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备的把握;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范文五:马原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得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由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经济学)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 简答题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
?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
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 简述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3.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4. 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论述题
1. 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全球性问题“全球问题”主要包括了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 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全球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2)对待我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南大学马原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