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
——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
李庆丰
【专题名称】中小学教育
【专 题 号】G3
【复印期号】2003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第25,28页
【作者简介】李庆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内容提要】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关注的更多是那些进城的农村儿童、少年;其实,
流动人口子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在了家里,即所谓的“留守子女”。据报载,一所农村学校有23个教学
班,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子女”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4%。(注:涂少青:《请关注“留守子女”》,
《四川教育》,2001年第4期。)为更全面的了解父母外出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本课题选择了农村外出
务工青年比较多的湖南、河南、江西三省各一个乡(镇)作了调查。本报告就是根据2001年(6,8月)暑假
对湖南、江西、河南的调查资料,试着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一、监护者类型及其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分析
据调查,农村学校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约在20%左右。父母外出时,通常将子女交由他人监护。从孩子被监护的角度,据监护者年龄层次,可将监护情况分为三类:
(一)隔代监护(注:有关隔代监护对子女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参见王继祥、彭德康、凌建龙《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专辑。)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所调查的一个初二班的学生属于隔代监护的占24.5%;某小四班中占17.6%。就当前农村这一监护群体的特殊性而言,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一是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大多数祖辈在物质上对于孩子的需要是有求必应,缺少必要的限制。同时,祖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由他爸妈回来管”。导致孩子们从小就变得骄娇二气严重、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二是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距一般都在50岁左右,“代差”非常明显;更由于当前作为祖辈的一代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至多念了一二年书。因此,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子女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祖辈们更是力不从心、心力交瘁。这种情况就等于没有监护。
(二)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指由与孩子父母同辈人(亲朋戚友)来监护的方式,其所占比例不多,约在3,5%左右。尽管亲朋戚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的关心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因为,亲朋戚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将来孩子父母回家,孩子把事情告诉他爸妈,反面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只要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这种“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三)自我监护型
自我监护型是由于没有以上两种有利条件,因而监护的责任就让度给孩子自己的方式。其所占比例也在3,5%之间,且一般要在孩子至少有一个已上初中的时候才会这样。这些父母认为,自己长期在外,又无人照顾孩子,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就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这种方式极易养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个孩子经常把朋友请到家里玩,有一个晚上仅电话费就花了300多元。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而自律能力相对较弱;而现在把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因此,可以说,“他律”的缺失将不利于儿童少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顺利向“自律”阶段过渡。
当然,在调查中也发现,以上三种监护类型也有积极个案存在。比如说,不管是哪种情况,女孩都要比男孩的情况好,即使是男孩也有一些好的情况;但就整体而言,弊端更加明显与突出。
二、外出务工父母的自身因素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外出务工这种生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从而增加了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一个初二班有五六个同学曾中途逃学策划集体到广州去打工挣钱,认为读书没意思。另外,大部分外出务工者最终还是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在许多外出务工者的心里,进行家乡建设仅仅是到外地赚到钱而为个人家庭进行投资,而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层面,而没有致力于实现资金的再利用与再生。这种单纯的消费方式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而且,外出务工而快速脱贫致富的经济状况与相对寒碜的农村经济状况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在拥有零花钱的量上和使用自由度上相对于父母在家的孩子要多要大,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也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在调查中当问到“是否喜欢父母外出打工时”,一个小学六年级班中,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喜欢,因为可以挣很多钱”。一位9岁的小女孩在接受调查时说:“今后我要和妈妈一起去外面打工”。仅10来岁的孩子,正是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年龄,却都已有着如此实际的梦想。
(二)外出务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在我们所调查的一个镇,被誉为“假证之乡”。当问及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时,听到的准是“做证件生意”。在我们所走访的几个村,瓷砖楼房鳞次栉比、交相辉映。在采访中得知,这些档次较高的私家院落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这种职业挣钱而建,而且家庭之间相互攀比。但是,这种职业是法律不允许的,务工者对此心理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只是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法律不便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散发传单,教孩子一些逃避检查和被抓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生意的帮手,做着触犯法律的事情。耳濡目染,更加上亲身经历,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不知这将对其今后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此其一。其二,一旦东窗事发,成为阶下囚,对子女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当然,绝大多数外出务工都是遵纪守法的,为城市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外出父母与子女交往的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平常一般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两种,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据调查,大多数父母至少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
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的多物质的丰盛(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而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便对孩子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其学习。因而,就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事实上旁观者。或者说,父母均外出的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家庭特别是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从而造成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几近于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而父母未外出的家庭是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这种群体交往的特点是,地理空间上的充分接近,接触方式面对面进行;互动频率很高;成员之间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父母对子女所施加的影响是广泛而有效的。这种影响包括培养子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人性格特征等方面。而长期外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就不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就大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说造成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父母把寒暑假接孩子到大城市去玩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同时,孩子在大城市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发奋读书。父母采取的这种亲子交往的方式,客观上对孩子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四)外出务工者所形成的多元教育观念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
一般说来,外出务工者的教育观念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对孩子是否需要接受教育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得找点事做,还能挣钱”;并且现在上大学根本上不起,上完了又找不到工作,所以,“不念那么多书简直是有赚无赔”。二是上到何种程度视子女自身素质而定的态度。认为,“能读就尽力送,不能读就读个初中毕业,完成国家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三是尽量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态度。这部分外出务工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悟出了知识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不仅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情况,而且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如认为社会应该正确看待外出务工的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一二门职业技能,应该尽早开设计算机和英语等等。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形成家长对子女不同的学习期望。据已有研究,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是孩子学业成就高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期望高,学业成就相对就大;反之亦然。一般说来,持前二种态度的人,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都不是很高,孩子学业成绩好尚可,不好的话,就趁早结束学业;而且,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采取比较放任和简单的粗暴的方式。而对于第三种,则不仅对子女所抱有的期望比较高,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也采用比较民主的、更加耐心与讲道理的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发展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
(一)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因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很少,甚至于没有,所以父母与子女少有分离的状况存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
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也就是说,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随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不到全部时间的1/3,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随着双休制的建立,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区)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它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时,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日记本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而电话由于价格昂贵而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班主任请教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范文二: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http://www.stats.gov.cn 2007-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 6.8万个农村住户 的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9750万 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97万人,增长5.4%。
一、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较多
上半年,中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3988万人,比上年同期 增加187万人,增长4.9% ;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2535万 人,增加161万人,增长6.8% ;东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3227 万人,增加149万人,增长4.8%。二、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仍流向东部地区
二、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仍流向东部地区
上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706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77万人,增长5. 6 % ,占外出务工劳动 力的72.4%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1349万人,增加45万 人,增长3.4% ,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13. 8 % ;在西部地区务工 的劳动力1317万人,增加75万,增长6%,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13.5%。
三到县(市)务工的劳动力增速较快
外出劳动力仍以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为主,但到县级市务工的劳动
力增速较快。上半年,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劳 动力655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4万人,增长5.4% ,占外 出务工劳动力的67.2%。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劳动力增加30 万人,增长3.4% ;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劳动力增加106万人,增 长5.8% ;在地级市务工的劳动力增加198万人,增长5.6%。 在县(市)以下及其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为3197万人,增加 163万人,增长5.4% ,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32. 8%。其中,在 县(市)务工的劳动力增加142万人,增长7.9%;在建制镇务工的劳动力增加36万人,增长4.3%。
四、跨省外出的劳动力继续增加
上半年,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543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12万人,增长6. 1 % ,跨省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 55.7% ,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在省内务工的劳动力431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5万人,增长4.5%。
范文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
摘要:农村劳动力的外出会对农村家庭的消费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收入、 消费观念、 收入预期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四方面对农村家 庭消费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其可能促进居民消费 , 也可能阻碍居民消费。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家庭,消费影响
“三农问题”在我国始终是带有全局性以及根本性的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 始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农村的小康是全社会小康中重要的一部分, 和谐农村的 建设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农村劳 动力开始快速且大规模的向非农产业流动。 2014年初统计,全国农民工总量约 27万,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约占 16万。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影响 发展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选题背景
从支出法角度来看, 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质量是由: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以及国外需求决定的。 我们不能单一的依靠投资需求以及国外需求的旺 盛,来判断经济增长的质量, 08年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在这三者中,以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主因才能使我国经济稳定、良性发展。 但是事实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近些年, 国内消费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 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对消费收入以及消费行为的影响, 使得农村家庭的消费 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除了性别、地域性格外, 还有很多影响因素,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确实对农村家 庭消费产生了影响。
1、影响家庭收入
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镇以及非农产业转移, 其对转移地区农村 的经济发展、 居民消费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 村家庭的收入得以增加, 一方面是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留守居民的 人均收入增加。 由于城镇的第二、 三产业的存在, 使得农业人口在城镇中有更多 的经济来源渠道,而往往第二三产业领域给务工人员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在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构成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 其中工资收入就是农村居民从事非农产业所得。 在 所有构成成分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一般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来获得的。 对历年我国农村居 民的人均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人均纯收 入一项在 2002年以后迅速增加,其中工资性收入持续上涨速度不断增加,但家 庭经营收入虽在上涨但其上涨速度呈下将趋势, 数据显示, 虽然三种数字都在逐 年上升,但在 04年以后,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的重要动力,并 且通过数据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有所增加, 同时也使得留守人员 的人均收入有所增加。 一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平均劳动生产率有所 提高, 据测算, 平均约提高 5倍左右。 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有 所增加,并且对扩大消费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影响家庭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方式。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都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这也是我国拉动内需困难的成因。 尽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 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 地方和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手段, 但是农村居民消费 仍然低迷。 农村劳动力的流出, 除了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也 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影响。 由于外出劳动力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镇, 城镇 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方式对其消费观念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这些流动劳 动力把资金带回农村的同时, 也会将新的生活习惯以及信息带回农村, 在带回的 信息中, 必然会将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习惯向农村居民灌输。 信息的 传递以及 “示范效应” 对于农村消费总量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都是有利的。 消费结构变化也反应了农村居民消费挂念的改变:居民消费是主要构成包 括:衣服、食物、局住、医疗保障、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 文化服务、 其他商品和服务。 生存性消费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观念, 重视 满足温饱的消费,所以在这种消费观念下,食物在消费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在食物性消费中, 粮食性消费占的比例也比较大。 随着农村流动劳动力向城市
的迁移,长期城镇生活的“示范作用”下,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消费习惯渐渐与城 市消费习惯趋同。主要包括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消费逐渐替代了温饱型消费:主要表现为食物类消费比重的下降以及文娱休闲类消费的增加。 就目前而言, 农 村居民的消费不可能一下子赶超城镇居民的水平, 但是正在往城镇居民的消费模 式上改变。
举例论证: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中的现代化家用电器、家用 轿车、 移动设备等在不断增加。 而使用这些通讯以及交通工具的农村消费者主要 集中在 20-45岁之间的青年以及中年人, 他们也是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主力。 由于 常年的外出工作, 不仅使得其收入增加, 并且由于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 他们开 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目的多样化促进了他们的消费。
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居民逐渐更加重视生活的质 量、自身素质以及子女的教育。
3、影响收入预期
居民的预期收入对其现期的消费行为是具有重要的影响的, 所以, 消费行为 不仅仅由即期收入相关, 也与未来收入有关。 市场改革的深化使得收入的分配模 式发生了改变, 居民的风险预期行为不断被强化, 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前 瞻性。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迁移,这就使 得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我国在城镇实施有最低工资保 障制度, 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这就使得农民工对于 未来的收入预期得到了保障,从而使其消费水平也有所上升。
总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使得其收入增加(远高于务农收入) ,并且 由于消费预期的提高,也刺激了其即期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4、影响了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从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在年轻时,收入少,消费意愿较强;中年后,收入 增加, 收入大于消费, 这时人的行为表现为债务的清偿以及资本积累; 进入老年 后,收入减少,消费有会超过收入。这些消费行为的前提是,其一生的消费可以 通过借款以及储蓄来进行处理。 通常来讲, 适龄劳动人的收入以及财富流向包括 三部分:一是自身消费,二是抚养下一代和回报上一代,三是储蓄。
农村流动出去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 20-45岁间, 他们学历相对较高, 能力强,
而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以及小孩, 上面我们也提到, 处于不同的生命期的人 口其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是不同的, 由于少儿人口不仅没有收入, 并且其医疗、 教育等消费的支出较多, 这些都完全需要由劳动人口提供; 老年人口是一个较为 特殊的消费群体, 其消费行为受收入以及消费习惯的影响, 是比较节约的, 但是 除了一般性消费外, 由于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其在医疗以及护理上消费需求就有所 增加。 也就是说, 少儿抚养比以及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与居民消费率是呈正相关的, 所以,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对农村年龄结构的改变影响了农村家庭的消费。
5、留守人口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对农村家庭消费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给农村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青壮 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造成的农村人烟稀少且消费不旺, 这使得农村消费条件的 改善进程变得缓慢, 而消费条件的不完善又制约了农村消费的进一步扩张。 尤其 是青壮年的大量流失,对于农村消费的后颈也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三、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所述,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家庭的消费是有显著影响的, 对于 农村的消费需求的刺激,增强消费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很有利的, 这也是我国目前以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出, 要扩 大内需 ,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潜在的消 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 实现对经济发 展产生更大的拉力作用。
四、结语
以经济学理性人为假设前提,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其生活环境、 生活 条件以及收入的改变会远远优越于农村的条件,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在进入城市以后, 首先是劳动力的收入机会增加, 其收入状况得到了改善, 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向农村家庭转移, 也就是农村 家庭的收入相对增加, 其家庭消费也会适当增加。 其次是, 劳动在进入城市以后, 由于受到城市消费行为的影响, 自身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 并且这种改变也会影 响其农村的家庭成员, 并影响其家庭的消费支出。 劳动力的流出还会改变居民的 收入预期以及家庭的人口年龄结构 , 这也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 因此 , 通过 收入、消费观念、收入预期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四方面作用 , 劳动力流动便对农村
居民的消费产生了影响。其可能促进居民消费 , 也可能阻碍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蔡 昉 . 如 何 进 一 步 转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J].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学 报 .2012(2) :85-88.
[2]郭海清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 [J].乡镇经 济 ,2008 (6) :71-74.
[3] 王效华 , 冯祯民 .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消费水平与影响因素 [J].农业工程学报 .2001, (5):88-91.
[4] 陈刚 , 张卉 .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 [J].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告业 发展专题 .
2010,(3):4-11.
[5] 武 赫 , 夏 宇彤 . 农 业“人 口红 利” 及剩 余劳动 力转 移研 究 [J].农 村经 济 ,2013,(11):50.
范文四: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
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
摘 要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也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农村 都普遍存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尤其在我国,由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存在,农村出现 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江西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其自身的特 点,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数量之多、转移难度之大,在世界各国劳动力外出务工历史上都相 当罕见。
本文首先利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理论进行概括、 总结, 结合我国 当前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同时针对江西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特点,以及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对 促进江西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外出务工 江西省 农村经济发展
Study on Transfer of Rural Labour and its Economic Effects in Jiangxi
Abstract
Whether capitalism or socialism society and whethe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of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 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because a typical du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exist, there appear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Jiangxi,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tremendous migrant labor force, huge difficulty of transfering, it is quite rare in history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theory firstly made use of theory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presentativ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ization, researched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areas and vill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bor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jiangxi province,and analysing the positive factors and negative factors, we could offer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labor force to egress for working in Jiangxi province.
Keywords: egress for working in rural jiangxi provinc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Abstract ????????????????????????????? 1
一、引言 ????????????????????????????? 2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 3
(一)国外研究动态 ?????????????????????? 3
(二)国内研究动态 ?????????????????????? 4 三、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及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5
(一)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 ?????????????? 5
(二)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7 四、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分析 ???????????? 9
(一)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 ????????? 9
(二)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因素 ???????? 11 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 14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14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 18 六、促进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有效政策建议 ????????? 19
(一)微观管理措施 ????????????????????? 19
(二)宏观管理措施 ????????????????????? 21 七、结论 ???????????????????????????? 23 参考文献(regerences )?????????????????????? 23 致谢 ?????????????????????????????? 25
一、引 言
(一) 研究背景
江西省, 简称赣。 因公元 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 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 赣江而得简称。全省面积 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456.75个,辖 11个设区市、 99个县 (市、 区) 。 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 全省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年均降水量 1341毫米到 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近期所公布的江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 2010年 11月 1日零 时, 江西省常住人口总数为 4456.75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3.33%, 其中乡村人口为 2493.10万,占总人口数的 55.94%。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口比例,给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发 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目前,江西省人均耕地面积为 0.96亩,比 2004 年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少 0.245亩, 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 5 亩) 的 1/3。 2010年, 江西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17335元, 而全国的为 28533.89元, 仅相当于全国的 60.75%。 如何使江西省在有限土地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成为当今江西省 发展的难题和关键。劳动力、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大生产要素,在土地资源既定、资本匮 乏的情况下, 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就必须在劳动力上面做文章。 党和国家也对此制定了 一系列相应的支持政策,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十七大再一次将“三农”问题写入报告,并强调“要多渠道转 移农民就业” ,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始终作为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 济增长和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了农业和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具体来讲,江 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社会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务经济已成为江西 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鉴于江西省发展劳务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显示的影响力及本人 收集数据的便利, 本文选择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题来研 究。
(二)研究意义
江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 58%,生产总值达到 18亿万元,年均增长 11%以上,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6%以上,到 2015年达到 2600亿元,力争达到 3000亿元。要实现这一标任重而道远,江西要小康 关键是农民小康,农民收入增加,首要的问题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价值。农村 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 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同时, 为社会转型, 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 力支撑, 特别是我国自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以来, 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为推进 “三
化”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出台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 城定居的有关政策。 由于在政策障碍上有所突破, 在新的政策环境下, 如何推进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解决一些实在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例, 通过实证调查及理论分析, 对江西推进 “三化” 进程、 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目的
本文定位为应用研究, 以江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研究对象, 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运用对比、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综合所学的区域管理、战略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知 识, 多角度分析现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把各种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劳 动力外出务工理论和模式结合起来, 提出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优化建议, 使研究成 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 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 对落实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促进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缓解农村人口压 力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 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 题的迫切需要。
范文五: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
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
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