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的含义特征
网络经济含义特征
含义:一是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也就是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另一个是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
特征:1全天候运作的网络经济2全球化的网络经济3中间层减弱的“直接”经济4虚拟的网络经济5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网络经济6速度型的网络经济7创新型的网络经济8个性化服务的网络经济9与知识经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经济10中小企业地位大幅度上升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学含义特征
含义:简单来说,网络经济学就是研究网络经济内在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征:1网络经济学的正反馈2网络外部性和网络效应3边际收益4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原理的挑战5网络经济基本规律
范文二: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经济评论 2002年第6期EC ONOMIC REVIEW No . 6 2002
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比较的启示
黄树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流派的异同来说明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两大流派的一致观点是:立足于微观个人行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认为个人行为是理性的, 理性预期是理解宏观经济活动的关键, 在构建宏观经济理论时广泛地采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并将宏观经济理论纳入到均衡分析框架之中。两者分歧的根源在于: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没有摩擦, 因而价格可以充分及时的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声称市场是不完全的, 存在种种刚性障碍价格与工资及时变化。相应地, 虽然都承认理性预期, 但两大流派在理论结论和政策建议上出现实质性区别: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机制能够使宏观经济保持在自然率水平运行, 没有失业发生, 因此政府干预既不必要, 也无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不能避免失业与经济周期, 需要政府干预, 政府也有能力干预。虽然两大流派存在着分歧, 但现代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可以看成是二者的综合。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比较
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中以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为主, 但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看, 两大理论体系存在着融合发展的趋势, 这种融合发展主导着宏观经济学在未来的演变。本文探讨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异同, 并借以说明当前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趋势。
2. 认同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概念是1972年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约翰?穆思(John M uth ) 提出的, 他指出:“既然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 预期实质上和相关经济理论的预期相同”(M uth , 1961) 。这一观点先被卢卡斯(R . L ucas ) 利用来分析稳定性政策是否有用, 并建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然后又被新凯恩斯主义所接受。两个学派都认为预期在人们的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预期既然是一种个人行为, 也是理性的, 是理性预期。在预期理论上, 两个学派都否定了各自所继承的学派的理论, 转而相信并完善理性预期理论, 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理性预期有强式和弱式两种。(1) 强式理性预期
决策者在决策时要考虑一些关键的经济变量, 对该变量的未来做出预测, 例如预测未来的价格, 或是预测未来的利润, 或是预测货币量的变化, 以此作为自己决策的基础。如果他在预测时满足如下一些特点, 我们就说他的预期是理性的: 当他进行预测时, 他要尽可能地收集相关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最有效的处理。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按照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以获得最大的净收益。 他像经济学家一样知道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的决策是根据自己的预期进行的, 但他根据预期所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要预期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换言之, 所预期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会随着预期的变化而变化。这一事实他非常清楚, 因而在预期时会考虑这一事实, 让自己的预期不断逼近实际。从经济模型的角度看, 这种预期是一种内生预期。! 既然他采取了上述办法进行预期, 他的预期结果就和经济计量模型的预期是一致的, 用计量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 这种预期是一种无偏估计, 即失误的方差的期望值为零。也就是说, 从长远来看, 他的预期是正确的; 预期也可能出现失误, 但这种失误与不确定性有关, 是因为信息缺乏导致的, 是随机的。换言之, 理性预期不一定总是正确,
一、相同之处:为宏观经济学构建微观基础
新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和新凯恩斯主义一样, 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 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主流学派。虽然是两个不同流派, 但二者在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上非常接近:(1) 他们都认为应该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失业问题和是否需要政府干预; (2) 在微观基础的建设上他们的理论都涉及到个人理性行为和价格调整的灵活性; 在个人理性行为中, 他们也都强调预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个体理性行为与均衡分析
当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为宏观经济理论构建微观基础, 从微观个体行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看, 无论是经济增长理论、周期理论, 还是消费、投资理论, 都竭力从微观的角度来加以解释的。例如实际周期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理性预期的消费理论、关于失业的效率工资假说等等, 都是立足于个人最优化行为而展开的。
这一工作始自新古典综合派, 随后新凯恩斯主义也加入进来, 现在则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路, 但以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流派的成就最为显著。这两个学派都强调将对宏观经济结果的解释建立在个人行为的基础上, 因为总体活动是由个体行为构成的, 是个人的选择导致了宏观结果。他们要解释, 居民户、厂商们的选择与行动是什么样的, 这些选择与行动是如何导致一国就业、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变化的。不仅如此, 他们还一致同意, 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也就是说, 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会进行准确的成本收益计算, 力争以一定成本获得最佳回报。
但平均起来看是正确的。如果遇到预期失误, 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预期方式, 或者说改变预期模型。这就是强式理性预期。
上述观点可以以价格预期为例, 用下面的公式表示:P =F (X , P E )
P E =E [F (X , P E ) ]
其中P 表示价格, P E 代表预期价格, X 为自变量向量, E []表示对括号内的变量求期望值, 即进行预期。
理性预期并不是简短的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它的思路倒是清晰明了, 但是要真正理解其实质, 必须使用经济计量模型。理性预期实际上是经济学家利用计量模型所进行的预期, 但限于篇幅和本文的目的, 我们不打算展开。但这样一来, 就有些麻烦了:我们要模拟的是普通人的预期方式, 所使用的却是经济学家的专业技术, 普通人怎么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利用计量经济学技术预期呢? 对这一指责, 卢卡斯回答道:鸟儿并不懂飞行动力学, 但是却飞得很好。实际上, 人们并不懂得理性预期的机制, 但是事实上进行了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的机制对个人犹如黑箱, 个人进行理性预期就像本能一样, 只不过经济学家将隐藏在本能后面的这个黑箱中的机制揭示出来了。
(2) 弱式理性预期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知, 强式理性预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个人与政府拥有同样的信息与知识。这似乎不现实, 个人怎么可能和经济学家一样知道经济模型的构造呢? 怎么能知道政府的行为方式呢? 面对这一批评, 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弱式理性预期的模型。
弱式理性预期与强式理性预期的区别在于, 前者认为信息是不完整的, 关于经济结构和政府行为方式的经济模型并不是常识,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在这种前提下, 人们所做的预期并不是利用预期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构, 而只是在预期时对现有的信息资讯进行最有效的利用。因此, 这种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与模型一致, 也不是无偏估计。人们不一定知道描述真实经济结构的正确模型是什么, 或者不一定知道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值是多少, 这样预期时就会出现失误。但长远来看, 这种预期会向真实的模型预期收敛。
3. 把微观的理性预期行为引入宏观的产量决定模型中:AS -AD 模型的例子
两大流派在研究方法上也基本一致, 都比较强调利用数理模型来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 而且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都按照一个大的框架展开。最典型的相同之处就是, 他们都在A S -AD 模型框架中, 将理性预期和价格调整问题包容进去以分析失业的性质、原因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但得出的结论大不一样。我们利用AS -A D 模型分析上面所论及的两大流派的争论。
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 在大的方面, 他们均认可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宏观经济活动的观点, 因此, 他们之间的分歧可以放在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模型(AS -A D M odel ) 中考察。
A S -A D 模型可以由如下两个方程来表述:A S:y t =(1- ) y N + y t-1+ [p t -(p E ) ]+! …(1) t + t A D:p t =-?(y t -y t-1) +m t +#t ……………………(2) 其中, ?, >0, 0≤ ≤1; y —产量; y N —潜在的产量; p —价格水平; m —货币量; ! —随机需求冲击; #—随机供给冲击; t —时期; E —预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 它代表价格能否调整。如果价格能及时调整, 则 =0, 在预期正确时; 如果不能调整, 则 ≠0。
解这个模型我们得到:y t =y N + (y t-1-y N ) +
+
(m -p E ) t - 1+? t
( #t +! t ) ………………………………(3) 1+? (E +) +(-p t =m t +p t #t ?! t ) ……(4) 1+? 1+? 1+?
(1) 式和(2) 式的解(3) 式和(4) 式正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交点, 它描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的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这两个式子表明, 实际的产量取决于自然率水平的产量、货币量、人们的价格预期、实际价格对价格预期的反应和各种意外的外在冲击; 价格水平亦复如此。私人经济是否稳定, 取决于预期是否正确和价格是否及时调整。
如果预期是外生的, 则在(3) 式中可以看到预期价格总不等于货币量,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对实际变量有着影响, 并且意外的冲击将持续地影响经济, 这说明私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稳定性。这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但是, 如果预期是完全预见, 则结论完全相反, 但要取决于价格是否能够充分调整。如果如新古典学派所坚持的, 价格可以及时调整, 则 =0, 在(4) 式中预期价格和实际价格是相等的, 并且等于货币量, 在没有来自供给方面或需求方面的意外冲击的情况下, 实际的产量和自然率水平的产量相等, 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当出现意外的冲击时, 但因为0≤ ≤1, 经济体系具有收敛性, 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 产量最终向自然率水平趋近。这是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但是, 如果价格不能及时调整, 即 ≠0, 则即使预期正确, 产量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不过,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均抛弃了这两种预期理论, 同时接受了理性预期模型,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其区别则在于对价格是否能够灵活调整看法不同。
显然, 否定了完全预见和非理性预期之后, (3) 和(4) 并没有完成(1) 和(2) 的解, 因为价格预期仍然是未知的。但是可以根据理性预期的思路来解这个模型。按照理性预期理论, 决策者是利用模型进行预期的, 因此预期是建立在(1) 和(2) 的基础上的, 对其取期望值得到, 即由下面的(5) 和(6) 式决定:
) y N + (p t -p E ) +! E [y t ]=E [(1- y t-1+ t - t ]…(5) (y t -y t-1) +m t +#t ]…………………(6) E [p t ]=E [-?
式中E []为预期, 是计算括号内的期望值。(1) 、(2) 、(5) 、(6) 四个方程中有四个未知数, 因此可以得出解。在 =0时, 其解为:
y t =y N + (y t-1-y N ) +(m t -m E ) t - 1+?
1+( #+! t ) ………………………………(7) 1+? t
p t =m t -(m -m E ) +(#-?! t ) ……(8) t - 1+? t 1+? t
(7) 式表明, 产量的决定还取决于价格是否能够及时迅速的调整, 即取决于 是否为零。正是这一问题上开始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分歧的起点。
4.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都广泛地应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较多地关注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效果, 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个人与政府的博弈。例如, 基德兰德(K ydeland) 与普雷斯科特(E. Pr esco tt) 提出了动态不一致性的概念, 分析了政府行为和政策有效性问题。后来, 巴罗和戈
登(Barr o a nd Go rdon, 1983) 也参与了这些分析。动态不一致性又称时间不一致性。按荣普(G. R omp, 1997) 的定义, 动态不一致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政府的长期最优政策是在经济决策单位的预期正确这样一个约束条件下制定的。但是, 在短期内, 政府有动机制造一个不会被预期到的政策突变, 这将引起经济决策单位的预期暂时失误。当政府具有这种动机时, 长期最优政策就被称作是时间不一致的。因此, 当政府有动机在短期内离开其长期最优政策时, 长期最优政策就是时间不一致的”(R omp, 1997, 118页) 。曼昆(G. M ankiw ) 则将时间不一致性定义为“政策制定者倾向于预先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 接着当预期已经形成并成为行动基础后采取一个不同的政策”(G . M ankiw , 1992) 。换言之, 动态不一致性就是短期最优政策与长期最优政策不一致。
这实际上是一个博弈过程。问题在于, 通过反复的政府和私人间的博弈, 在后向递推的作用下, 时间不一致性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是因为, 政策制定者对预先宣布政策的偏离会招致私人部门后来的报复, 因此, 政府的最佳策略是从一开始就信守承诺。于是其长期最优政策在任何时候都会被遵守, 不存在短期暂时偏离长期最优政策的机会主义做法。但是, 如果像现代民主体制中一样, 议会都是有期限的, 政府也是有确定年限,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博弈就是有限期的, 在这种有限时期的博弈中, 政府一定会选择在短期内偏离长期最优政策。
既然同是立足于个人行为解释宏观经济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也热衷于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信贷配给理论、柠檬模型(L emo n model) 就是建立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方法上的。在柠檬模型中, 诺贝尔奖获得主阿克洛夫(G. A kerlof ) 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逆向选择问题, 信贷配给理论则分析了筛选和逆向选择。这些分析都是建立在汽车的买卖双方或信贷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的基础上的, 其目的是说明市场的缺陷, 并以此作为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二、两大流派的分歧:从微观基础到宏观结论
两个学派的争论集中在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上:资本主义经济是否有持久失业存在? 相应地, 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经济? 利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由于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他们的结论也迥然不同。
1. 价格是否能充分灵活地调整
虽然都认可理性预期思想, 而且也使用一样的分析方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却迥然不同。造成分歧的关键在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价格是刚性的还是能够灵活调整的?
(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完全竞争与价格的灵活调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市场是完善的, 也是完全竞争的, 各种价格包括工资率都可以迅速充分地调整, 从而达到市场出清。这样, 总需求的波动就不再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例如, 当总需求下降时, 一般价格水平会降低。既然预期是理性的, 个人与企业都能预期到, 而且也都能够做出如下判断:适度降低工资和价格并不影响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水平, 自己不会受损; 反之, 如果名义工资不降, 又或者是单个商品价格维持原状, 结果会因为总需求的下降而导致失业或产品销量减少, 反而于己不利。因此, 当总需求下降时, 人们会降低价格或工资, 以刺激需求, 卖掉原来水平的产量和维持原来水平的就业水平, 而自己的实际利益并不受影响。换言之, 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 人们会以价格的调整而不是产量或就业的调整来应付总需求的冲击。不过, 如果总需
求下降的冲击是意外的, 人们没有预期到, 就不会降低工资和物价; 工资与物价不变, 而总需求又下降, 则产品滞销, 开工不足, 经济就此陷于衰退。但是, 当事件发生后, 人们能马上认识到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调整预期进而据此采取行动调整工资与价格, 然后就业水平与产量水平又都恢复到充分就业。
(2) 新凯恩斯主义:不完全竞争与价格刚性
但是, 如果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 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调整, 结论就要反过来了。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要论证的。当总需求下降时, 就算人们普遍认识到了, 而且经过仔细的计算发觉调整价格和工资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 但是很难将价格和工资的调整付诸实施。原因就在于, 微观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 完全的竞争和充分的灵活性只是理论上的假设, 在现实中的存在是要打折扣的。这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协调不灵的问题, 例如, 如果相关的厂商或工人都降低价格或工资, 则对大家都有利; 但是单方面降价的厂商或工人其利益是会受到伤害的。结果大家都观望。价格刚性也可能是因为价格的调整存在成本, 如曼昆所说的菜单成本, 从理性的角度考虑维持价格不变可能更合适。如此等等。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来说明各种各样的价格与工资刚性, 如效率工资假说、交错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假说等等。他们的理论试图说明:何以个人的理性行为会导致总体的非理性结果, 即失业。简言之, 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是:人们不是以价格的调整而是以产量或就业的调整来应付总需求的冲击。就政策而言, 不管价格或工资的刚性有多短, 只要政府能够在刚性期间改变政策, 就能够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
(3) 争论:价格刚性是否和个人理性行为一致
工资与价格不能调整, 经济就只能以产量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来应付外在冲击, 例如当总需求突然下降时, 人们不愿意降低工资和价格, 则产品卖不出去。为减少损失厂商只好解雇一些工人, 或少雇佣工人, 结果导致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这正是传统凯恩斯主义论证持久失业的主要依据。
问题在于,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简单地给出了价格刚性的假设, 但没有说明为什么价格是刚性的, 更没说明为什么理性的个人行为会允许刚性的存在导致自己失业。这一缺陷也成为其他学派攻击新凯恩斯主义的口实。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就认为, 既然人们选择了价格刚性或工资刚性, 结果也就选择了失业, 这是非理性的。
但是,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并且为其赋予了微观基础, 使价格刚性的命题更有说服力。他们建立了模型, 从个人理性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价格刚性的存在。在价格刚性理论上。他们指出, 价格刚性并不是被迫的, 而是人们主动选择的, 是一种理性行为。例如, 价格调整需要成本, 当价格调整的好处低于成本时, 人们宁愿保持价格刚性, 这是一种利益最大化行为; 人们建立工资合同, 以维持合同期工资的稳定, 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虽然牺牲了其他的失业者, 但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证; 雇主愿意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自己是有利的, 但是因此而少雇佣了工人, 加剧了失业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 由于完全竞争的存在, 个人的理性行为是相互独立的。既然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无数的买方与卖方, 每个人只是无数个经济单元中的一个, 其行为就不会影响他人也不会受他人影响, 因此个人在决策时就没有必要考虑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因而人们的
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这样在决策时就要考虑他人对自己决策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自己的影响。换言之, 人们在决策时是相互依赖的。在决策时, 他要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决策的反应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 如果自己单方面降低工资, 但其他人的工资不降低, 价格也不降低, 结果对自己极为不利。于是, 由于担心他人的反应对自己不利, 干脆就不调整价格或工资。这样, 相互依赖的理性行为就产生了宏观经济的非理性。
2. 信息是否对称
两个流派都利用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将其引用到自己的模型中。他们共同之处是都承认信息的不完全, 但也存在着区别。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 信息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 个人掌握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个人掌握的知识也与经济学家没有区别, 可以用与经济学家一样的方法和效率对信息进行处理。
但是, 新凯恩斯主义指出, 信息并非均匀分布, 而是不对称的。交易的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 政府与个人占有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正是信息的不对称, 构成了市场不完全的主要来源; 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险也成为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3. 宏观经济模型:理性预期与不同价格调整假设的结合导致不同的结论
(1) 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与价格灵活调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继承了古典主义完全竞争的观点, 认为价格调整非常迅速及时, 即 =0; 但是否认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预见的假设。他们认为古典的完全预见意味着, 人们总是神机妙算, 能够预知未来, 这明显不现实。这样, 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中, 将 =0代入(7) 和(8) 式中可以得到产量与价格的解:
y t =y N + (y t-1-y N ) +(m -m E ( #+! t ) t ) +1+? t 1+? t
……………………………………………………(7?1)
p t =m t -(m t -m E (#-?! t ) +t ) ……(8?1) 1+? 1+? t
(7?1) 、(8?1) 与(7) 、(8) 的区别在于后者多了一项 。(7?1) 、(8?1) 清楚地表明, 只有在对货币量变动预期失误的情况下, 即m t -m E t 不等于零时, 货币量的变化才能够暂时起到作用, 即m t 能够影响到y t 。如果预期正确, 即m t -m E t 为零, 则y t 不受m t 的影响, 货币量的改变没有实际作用。(2) 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与价格调整刚性
但是, 上述结论是以价格灵活调整为前提的。如果价格调整出现阻碍, 即 ≠0, 则即使存在理性预期, 私人经济仍然是不稳定的。理性预期由(5) 和(6) 表示, 将(5) 和(6) 代入A S-AD 模型中解(1) 和(2) , 我们得到的产量与价格结果是由(7?2) 、(8?2) 表示的, 其中 ≠0。我们将(7?2) 和(8?2) 重写:
y t =y N + (y t-1-y N ) +(m -m E ) t - 1+? t
1+( #+! ) ……………………………(7?2) 1+? t t
? 1
(-E -) +(-! p t =m t -1+?t ) m t m t 1+? #t ?
……………………………………………………(8?2) (7?2) 和(8?2) 表明, 由于 ≠0, 即使是理性预期存在, 当m t =m E t 时, 经济仍然是非充分就业的。
价格调整的障碍反映了经济中存在的刚性和市场不完全性。比如, 工人签订工资合同往往一订三年不能变动, 或者
由于菜单成本、由于效率工资、由于工会力量、由于隐性合同等等, 工人的合同在一个较多的时期内不能变动, 而在这些时期内货币量却随时在变化。如果加上不同部门的合同持续时间不同步, 则工资刚性会进一步地严重。
(3)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的一个具体例子:两期工资合同模型
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模拟工资刚性对产量决定的影响。假定所有部门工资合同都是同步的, 持续两期, 工资在两期内不能改动, 但货币量能够变动; 因为工资合同是根据价格水平确定的, 所以假定货币工资同价格水平和货币量都按同一个尺度计算; 再假定最初没有通货膨胀。于是工资合同所规定的工资满足下列等式:
--W t =W t+1=t-1p t =t-1p t+1…………………………(9) 该式表明, 货币工资在t 和t +1期内是固定的, 等于t -1期对t 期价格的预期和t -1期对t +1期价格的预期。据此, 基本模型(1) 和(2) 写成:
-) +! ………(1) ′A S:y t =(1- ) y N + y t-1+ ′(p t -W t t
-y t+1=(1- ) y N + y t + ′(p t+1-W t+1) +! ……t+1
………………………………………………(1) ″
(y t -y t-1) +m t +#t …………………(2) ′A D :p t =-?
p t+1=-?(y t+1-y t ) +m t+1+#t+1……………(2) ″根据理性预期, 我们得到的解是:
(-(y t-1-y N ) +y t =y N + m t t-1m t ) 1+? ′
+( ′#t +! t ) ……………………………(7) ″1+? ′
((y t -y N ) +y t+1=y N + m t+1-t-1m t+1) 1+? ′
+( ′#+! ) ……………………(7) 1+? ′t+1t+1
进一步地, 我们想知道产量在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化模式, 可以将(7) ″和(7) 结合起来得到如下关于t +1期的产量决定公式:
y t+1=y N + (y t-1-y N ) +(m -m )
1+? ′t t-1t
′1+(m -m ) +( ′#+! t ) 1+? ′t+1t-1t+11+? ′t
+( ′#+! ) ……………………(7) ″″1+? ′t+1t+1
该式说明, 即使理性预期存在, 经济也仍然可能是不稳定的, 因为预期虽然是正确的, 但由于合同的限制, 价格或工资并不能根据预期做出调整。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价格的调整实现的, 但既然价格或工资受到了合同的限制, 则预期正确与否根本无关紧要。
(7) ″″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 (7) ″″第三项的期望值是零。这是因为, 个人在t-1期预期到了t 期的货币量变化, 并在t 期确定工资, 货币量也同时发生变化。由于货币量的变化、对货币量变化的预期和根据预期所做的价格调整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 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 无论如何价格都是与货币量相吻合的, 从而第三项是零。
但是第四项m t+1-t-1m t+1是可以不为零的。与第三项不同, 个人的预期和据预期所做的工资决定与货币量的变化是先后发生的, 因此, 即使是理性预期, 也有可能预期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 个人在t -1期可以正确预期到t 期的货币量变化, 并据此调整工资; 但是到了t 期, 个人虽然还是可以正确预期到t +1期的货币量变化, 但工资已经受两期合同限制而不能更改。这在模型中的表现就是, 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 t -1期可以正确预期到t 期的货币量变化, t 期可以正确
预期到t +1期的货币量变化, 但t-1期不能预期到t+1期的货币量变化, 所以t-1m t+1可以是不正确的, 从而m t+1-t-1m t+1可以不等于零。如此则y t+1会受到持久的影响, 而不是一定保持在自然率水平上。
结果, 即使是理性预期存在, 当合同已经签订并在一段时期不再更改, 则即使个人能够正确预期到随时发生的各种变化, 但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与调整, 于是合同期内的一些因素的变化如货币量的变化就会对实际的产量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政策分歧
在微观基础建设和宏观经济理论演绎上, 两大学派的观
点分歧颇大, 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政策主张上的差异。
1. 稳定性政策是否必要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 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个人行为是理性的, 价格调整是充分的, 预期是理性预期, 因此, 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自然率水平) , 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并无必要的, 没有存在的依据。
但是,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虽然预期是理性的, 但价格与工资的调整是不完全的。即使人们认识到经济所面临的冲击如总需求的下降, 也认识到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后果, 还认识到自己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但是, 由于价格刚性的存在, 他没有能力采取行动。因此, 经济并不总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 当失业发生, 产量降低时, 政府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2. 稳定性政策是否可行
在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看来, 就算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偏离自然失业率轨道, 从而稳定性政策是需要的, 也不意味着它是可行的。这是因为, 既然个人行为与预期都是理性的, 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就只有一种可能, 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 由于人们预期失误。但既然个人预期会出现失误, 政府预期也会出现失误, 因此, 政府不可能事先预见到宏观经济的随机波动, 政策也就无以制定。当政府认识到失业发生, 经济下滑后, 也没有必要采取行动, 因为个人也认识到了, 这时就应该依靠私人去调节, 恢复经济均衡。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反驳说, 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 还是不对称的, 或者说是不均匀的。政府有能力拥有比私人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因此, 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信息优势事先获知经济可能遭受的冲击, 从而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以使经济周期消弭于萌芽状态。对此,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回应是, 如果政府能够拥有更多的信息, 完全可以将这些信息开放给私人, 由他们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 要比政府行动更合算。而且, 政府行动往往有时滞, 当政府采取的行动奏效时, 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反而变成了不稳定的根源。同时, 政府的行动效率也要低于私人。不过, 新凯恩斯主义并不同意这一指责, 霍伊特(P eter How itt ) 认为, 由政府扩散信息给个人会招致很高的成本, 还不如由政府采取行动更有效(P eter Ho w itt , 1981) 。
3. 稳定性政策是否有效
在经济学中, 一直有一种倾向, 就是在不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失业率, 乃至将其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将产量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之上。那么这种政策是否有效呢? 新古典主义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们认为稳定性政策只会影响名义经济变量, 而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也就是说只影响价格水平, 而影响不了产量与就业。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化才有实质效果。这就是卢卡斯(1972) 、萨金特
(1973) 和华莱士(1975) 等人提出的政策中性理论。
他们指出, 由于存在着理性预期, 信息是对称的, 政府的行为总是能够为个人预期到, 从而会因为个人根据这一预期所采取的对策而失去效果。例如, 当政府增加货币量时, 其目的是刺激需求, 提高价格水平, 通过货币幻觉鼓励人们更积极地工作和更多地生产, 从而增加产量与就业。但是, 工人能够预期到政府要采取的政策并正确地判断其后果:实际工资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于是, 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当工人要求实现从而实际工资没有变化时, 厂商是不愿意雇佣更多的工人, 也不愿意生产更多的产量的。结果, 货币量增加了, 价格上涨了, 但产量与就业并没有增加, 经济仍然处于自然率水平的均衡状态, 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失去了效果。
在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看来, 只有当政府突然改变政策, 个人无法预期时, 才能影响到实际变量。但是这种影响也是暂时的。例如, 货币量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但工人没有认识到, 于是当雇主略略提高工资以增雇工人时, 工人会误以为是实际工资的上涨, 于是愿意加班工作, 就业与产量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但是, 一段时间之后, 工人会发觉实际工资实际上是下降的, 开始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恢复实际工资到原有水平。随着货币工资的上升, 厂商开始减少产量与就业。最终, 产量与就业都回到原有水平, 只有价格上升了。
卢卡斯进一步指出, 稳定性政策起作用的前提靠的是突然的货币改变, 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蒙骗”私人部门而起作用的。但是, 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 人们的预期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人们会不断调整预期, 使政府稳定性政策归于失效。西谚说:“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也可以始终欺骗某些人, 但你不能始终欺骗所有的人。”因此稳定性政策终归是无效的; 不仅如此, 它反而导致了经济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与此针锋相对, 提出了三点反驳意见。第一, 他们认为, 个人预期确实是理性预期, 能够正确预期到政府的政策变化并正确评估其影响。但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 由于价格的刚性, 人们难以及时采取对策, 结果政府的政策仍然是有效的。例如, 政府可以先宣布一个政策, 让私人部门据此签订合同。一旦合同签订, 在合同有效期内, 政府可以改变原来承诺的政策, 私人部门只能望而兴叹而无能为力。格雷(G r ay, 1976) 、费希尔(1977) 和菲尔浦斯与泰勒(1977) 各自提出了模型说明政策的有效性。他们指出, 工资与价格提前确定, 并在一段时期有效, 在这个时期, 稳定性政策可以影响经济, 用来抵消需求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二, 新凯恩斯主义还指出, 如果理性预期是弱式的, 即使人们能正确预期到政府的稳定性政策, 也不能正确评估其影响, 从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 稳定性政策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 认为经济均衡并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种均衡并存, 但是多种均衡有优劣之分, 市场机制的力量并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在最好的均衡, 此时稳定性政策就是有用的, 可以用来将经济从一个均衡移往另一个均衡。
4.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根据上面分析, 稳定性政策是不必要的, 也是不可行的, 还是无效的。不仅如此, 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政策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因此,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最好是遵循既定的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 为私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期的政策环境。
但是, 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 虽然个人是理性的, 但私人
经济仍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政府有必要和义务对经济进行管理, 也有能力稳定经济, 因此, 应该采取相机抉择的能动性政策, 积极地参与对经济的管理,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而不是消极地按规则行事。
四、结论:第四次综合呼之欲出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预期上都接受了
理性预期理论, 分别摈弃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非理性预期和新古典主义的完全预见。同时, 他们又各自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和新古典主义的价格灵活性假设。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存在结论上的分歧, 但在分析方法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出发点的不同。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 并没有一个确切答案。这一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 二取决于利用经验数据所进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检验。就前者而言, 分歧在于长期和短期的分别究竟是什么。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价格和工资是充分灵活的, 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调整; 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价格与工资是可以调整的, 但要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就在于, 这一段时间究竟有多长。就后者而言,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还认为, 意料之外的总需求冲击会导致经济暂时偏离自然率水平的均衡, 政府突然袭击式的政策改变也能影响到实际经济变量。意料之外是一种不确定性, 是计量经济学模型中要处理的问题。但是如果有太多的意料之外, 则等于实际上承认了经济中存在的失业, 只是新古典主义的解释与众不同。
阅读现代宏观经济学文献可以发现,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所使用的分析框架代表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第一, 理性预期思想显然是理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第二, 价格与工资是否可以充分调整决定着经济学家对失业性质的看法和对政府稳定性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三, 价格与工资的灵活性又和时间的长短联系在一起; 第四, 微观主体的行为决定着一国经济的总体表现, 因此在解释一国宏观经济状况时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出发, 并且要充分考虑个人行为的理性, 也要考虑市场是否完全; 第五,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方法被广泛利用。在分析政府经济政策的效果时, 必须考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博弈, 在博弈中, 政府和公众都以各自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预期理论。应该说, 理性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在此之前, 预期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看待的, 与经济体系没有关系, 所以没必要重视。理性预期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个人行为的理性, 预期的内生性, 个体行为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公众与政府的博弈。当约翰?穆思提出这个思想时, 他并没有明确的学派归属, 他的理论纯粹是技术性的。卢卡斯将它运用到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中, 并把理性预期的思想和价格灵活性相结合, 演绎出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进而演绎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斯坦利?费希尔等人则将理性预期与价格刚性结合在一起, 发展了新凯恩斯主义。如今, 不只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学者把理性预期思想作为自己理论分析的一个出发点, 一些不能划归某一流派阵营的经济学家也都利用了理性预期的方法。例如, 在分析消费函数理论时, 在分析投资决定时, 也都广泛应用了理性预期思想, 但你很难说它们归属哪一个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否使用理性预期的方法成为在宏观经济学中
区分主流理论和非主流理论的试金石。由于理性预期的意义太过重大, 以前, 国内经济学界误以为理性预期是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专利, 所以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叫做理性预期学派。殊不知, 理性预期固然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大力鼓吹和应用紧密相联, 但在卢卡斯等人的努力下, 早已为其他学派的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 尤其是为新凯恩斯主义所倚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相信理性预期, 而在于是否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持久失业的存在。
实际上, 对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大流派完全应该综合起来, 即新古典考虑的是一个长期问题, 而新凯恩斯主义研究的是短期, 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是有关主流宏观经济学之核心理论的一个完整框架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现代宏观经济学对两大流派的认可代表着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综合。
参考文献:
1. Barro, R. J. , 1986. Reputation in a M odel of M onetary Poli-cy . Journal of M onetary Econ omics , 17:3-20.
2. Barro, R. J. , an d Gordon, D. A. , 1983. Rules, Discr 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 odel of M onetary Policy .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 17:101-22.
3. Fischer, S tanley, 1977. L on g Term Contracts , Ration al Ex-pectations , and th e Optimal M oney Supply Rule. Journ 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 85:191-205.
4. Gray , J . , 1976. Wage Index ation :A M acro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M onetary Econ om ics , 2:221-35.
5. Hoover, K. D. , 1988. T he New C lassical M acroeconomics. Oxford:Blackw ell.
6. How itt, P. , 1981. Activist M onetary Policy u 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 s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 y , 89:249-69.
7. Kydland Fin n E. , an d Prescott, E. C. , 1985.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s :the Incon sistency of Optim al Plans .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 (3) .
8. Lucas , R. , 1972. Exp ectations an d the Neutrality of M on ey. Journ al of Economic T heory , 4:103-24.
9. M ankiw , D. G. , 1992. M acroecon om ics. New York :W orth Publishers .
10. M ankiw , N. G. and Romer, D. 1996. New Keyn es ian Eco-nomics :i and ii . Cambridge , M assach usetts :M IT Pres s .
11. M uth, J. F. , 1961. Ration al Expectation s and th e Theory of Price M ovements. Econometrica, 29:315-35.
12. Phelps, E. S. , 1992. Expectation s in M acroeconomics and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Debate, in A. Vercelli an d N. Dimitri (eds . ) , M acroeconomics :A Survey of Research Strategies , Lon-don:M acmillan.
13. Phelps , E . S . and Taylor , J . , 1977. S tabilizing Pow er s of M onetary Policy w ith Rational Ex pec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 85:163-90.
14. Romer, D. , 1996. Advanced M acroeconomics. New York:M cGraw -Hill.
15. Romp , G . , 1997. Game Theory :Introduction s and Ap plic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Sargen t, T. J. , 1973. Rational Ex pectations, the Real Rate of Interes t, and th e Natu ral Rate of Un employment.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429-72.
17. Sargen t , T . J . and Wallace , N . , 1975. Rational Ex pecta-tions, the Optimal M onetary Ins tru ment and the Optimal M on ey Su pply Rule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 , 83:241-5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学系 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N)
范文三:网络游戏的经济学
网络游戏经济学
网络游戏经济学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研究领域。此学的最初来源是在寻求解决网络游戏中网络游戏衰落问题而发现的。在众多的网络游戏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走向衰落, 而原因却并不是由于界面, 规则, 方式造成的, 而是一直没被人重视的游戏中经济问题造成的, 研究发现在玩家众多的游戏中玩家对网络游戏经济问题更敏感, 一旦出现网络游戏经济问题, 此网络游戏非死即伤, 特别是的通胀问题一直缠绕着各大网络游戏运营商。大量的通胀往往使网络游戏面临崩溃的状态。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 网络游戏经济学家将成为网络游戏运营商必备人才, 而网络游戏经济学即将成为游戏的重要领域。
游戏程序员在网络游戏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解决问题并不是程序员的错, 而是程序员一般都不了解经济学规律, 无法找出问题的关键, 而胡乱的调控促使市值过亿的网络游戏崩溃, 由此有些游戏公司正打算咨询一些经济学家, 不幸的是网络游戏经济学和现实的经济学有非常大的出入, 往往无法提供准确的方案, 网络游戏经济学家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专家, 是网络游戏公司的最好选择。
现我正式为网络游戏经济学下定义:
(1)网络游戏经济是指整个网络游戏界的所有经济活动和虚拟经济活动的总和
(2)网络游戏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网络游戏经济本质和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
(3)网络游戏经济学分为宏观网络游戏经济学和微观网络游戏经济学, 宏观网络游戏经济学和微观网络游戏经济学的划分是以服务器为分界线, 单个服务器里的所有虚拟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属于微观网络游戏经济学; 在单个服务器以外到整个网络的所有游戏虚拟经济活动的总体是属于宏观网络游戏经济学
(4)专门从事研究网络游戏经济的人为网络游戏经济学家
网络游戏经济学家的职能有三种:
(1)辅助创建网络游戏, 使网络游戏更完善, 更符合大众需求, 为运营商创造更多的商机。
(2)维护网络运行, 及时调整使网络游戏健康发展。
(3)为运营商诊断游戏, 并提供解决方案。
网络游戏经济学这门新学科, 并非别人所说必须按现实的经济学来进行研究, 他需要新视角新眼光来看待, 就像我们常把网络游戏经济体看作封闭的经济体, 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网络游戏经济体必须是开放的, 否则, 网络游戏经济体不足以维持该游戏的存在。因为游戏开发商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网络游戏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的, 没盈利的网络游戏是不存在的。网络游戏经济体必然受到现实世界的各种影响, 其中人民币的影响是最大的, 人民币的介入迫使网络游戏经济体向人民币开放。
现在网络游戏经济发展方向不是强迫网络游戏经济体符合现实经济学模型, 也不是把人民币的影响排除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体, 而是深入研究网络游戏经济规
律和调控方法, 从而在运营商盈利和大众玩家需求中取得平衡, 得以持续盈利。
不幸地, 现在由于各大公司对利润的追求, 使得强大的人民币对其网络游戏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物价飞涨, 网络游戏经济体崩溃, 玩家尽失。谁能拯救这个追名逐利的网络世界? 只有网络游戏经济学家!
网络游戏中的货币具有现实货币的类似职能, 不同的是现实货币是由各大央行发行的, 因而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而网络游戏货币发行往往不是有计划的, 而是根据玩家所充的金额来发行的, 为了更高的利润运营公司喜欢扩大发行充值卡, 这样做固然能短时间里榨取众多玩家的人民币, 但是过多的人民币换成游戏币, 会造成游戏世界通货膨胀, 使得游戏步向死亡。谁能使网络游戏跳出:开发—盈利—扩大盈利—衰亡—再开发的怪圈? 每个游戏的开发都是巨额的投资和工作人员日夜的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 每个游戏都应能提供更多的利润, 谁能使游戏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只有网络游戏经济学家!
古语有云:“不可竭泽而渔”。每款游戏都有其盈利的规律, 使其成为可持续的盈利源。
如图所示:
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单向流动规律是由游戏的特殊性造成的, 现实中货币是由央行发行, 又由央行回收, 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发行的多少是由社会需求来决定的。(1)而游戏币的发行则是由玩家充入的和玩家通过劳动从系统里获得的多少来决定的,(2)之后无论经过多少的交易,(3)最终消失在支付系统服务中。各大游戏供应商为了进行更多的(1)过程从而扩大盈利, 可是单纯地扩大(1)过程, 可是却使得在(2)过程中的游戏币过多, 因而引发通货膨胀。由此可知网络游戏里的通胀与现实的通胀成因是不同的, 所以决不能生搬现实的经济学进网络游戏经济学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现在众多的游戏运营商所关注的, 从图看一定有很多聪明人想到要从(1)和(3)过程入手, 但这不是重点, 问题的关键是该怎样调控, 调控多少。这是网络游戏经济学家的所要做的, 这决不能乱调。(1)过程的减少意味着盈利的减少, 减少过多会使游戏盈利能力下降, 减少得够不足以促使游戏经济得到平衡; 通过(3)过程调节游戏也有不利的方面, 增加不足会使(2)过程持续通胀, 增加过多会提高游戏玩家的成本, 减少游戏的竞争力。
公式:
[1]现正流通的游戏币总量=玩家从系统获得的游戏币总量-玩家获得系统服务所支付的游
或现正流通的游戏币总量=所有玩家拥有的游戏币的总和
[2]应当发行的游戏币总量=(物品总数*平均市场价格)/游戏币近期的平均流通速度
这两个公式能解决现在网络游戏一般的通胀问题, 但每款游戏的经济状态和结构都不同, 所以需要网络游戏经济学家进行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现附赠公式[1]的另一种用法, 把[1]里的两个公式分别计算看结果是否相等, 如果不相等的数额较大可能有人伪造游戏币或入侵系统, 而数额不大可能是系统出现问题, 相等则没问题。
随着现实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满足其精神需求, 而网络游戏则有实现容易, 成本低, 可广泛交流, 不需长假等优点, 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 而人则是以玩家的形式在游戏里出现, 所以游戏里的玩家有与现实的同样的需要, 有相同的属性, 如玩家在游戏中追求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效用, 想自己得属性是所有得玩家中最厉害的, 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和尊重需求。所以网络游戏里玩家都是不完全理性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 效用都不是最大化的。
因为主体相同, 所以消费者行为心理学也有点适用于网络游戏经济学, 但是有不同的地方, 现实经济学里需求是由底级向高级逐层发展, 由第一需求生理需求到第五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金字塔型的。而网络游戏经济学里的需求则是由第五需求到第一需求, 像倒金字塔般。
第一是自我实现需求, 获得很高的等级, 很好的技能, 很好的装备……
第二是尊重需求, 这个不用说也明白
第三是社交需求, 就像好友, 师徒, 组队等
第四是安全需求, 越高级越有这个需求, 怕被盗
第五是生理需求, 极高级后, 就有从游戏中获得实际收益的需求, 就像现在的职业玩家
所以消费者行为心理学也是有它的局限性, 重新研究并称为网络游戏玩家行为心理学。
从网络游戏经济学第一悖论谈起:
在QQ 幻想中有一个剑客在镜二地图中用30分钟得到了一把法杖是加+35灵巧, 用10分钟得到了另一把法杖+30魔攻, 他们在防具商人中的收购价格是一样的, 但在摆滩中加魔攻的比加灵巧的贵得多。再同样的火鸟蛋市场价格是4金每个, 同样把他们带到60级, 可是有些能卖到250金, 而有些只能卖2金。在现实的经济学中这是极稀有的事情, 他们都投入相同的成本和劳动力, 价格理应相差无几, 但网络游戏中他们价格相差几倍到几百倍, 而且玩家经常都会接触到, 并且玩家都觉得理所当然, 这是为什么?
这就只能从游戏玩家行为心理学开始谈起, 在网络游戏经济学里, 整个游戏是现实的交易中的一个交易过程, 玩家付钱从游戏里获得游戏的娱乐服务, 而游戏则需
要尽量满足玩家的心理需求, 从而在现实的网络游戏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游戏服务商根据游戏玩家行为心理学中玩家的需求层次论进而设置游戏的具体服务和运行方式, 而玩家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可用玩家快乐函数来表示:
玩家快乐=总属性效用/玩家心理期望值
总属性效用:是指玩家在游戏中的所有属性值给玩家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
玩家心理期望值:是指玩家预期要从游戏中获得的心理需求的大小
在玩家快乐函数中玩家的玩家心理期望值是假设为有限的, 否则玩家是永远不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游戏也就没游戏的意义了. 所以玩家心理期望值是假定为有限的, 这样玩家快乐就取决于总属性效用, 而效用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总属性效用大小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无论总属性效用的值是多少, 只要能增加总属性效用的值总能使玩家快乐.
所以有人想是不是可以通过提高物品的暴率, 使得玩家得的总属性效用增加, 让玩家快乐, 本来的确是这样, 但在事实上通过游戏运营商来提高玩家的总属性效用, 却会提高玩家的心理期望值, 有可能使玩家的心理期望值比玩家的总属性效用增加得快, 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是不能随便地用这种方式来使玩家快乐, 以后有机会我会给出这种调控方式的函数和怎样应用的技术性方面跟大家聊聊. 在不明白其调控原理时, 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方法, 否则会引起物价下跌, 游戏信誉下降, 游戏竞争力下降。
回归主题, 在游戏供应商不作任何调整的前提下, 玩家会按玩家心理期望值自发地追求提高总属性效用。但是追求过程是受到游戏规则所限制的, 对每个玩家都一样, 就如那个剑客, 他需要的是+30%的移动宝石, 但得到的却是他不能使用的法杖。游戏和现实不同, 不是投入了生产要素就能产出需要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样才符合了虚拟物品边际效用规律。就是在能提高总属性效用的物品是难以得到的情况下, 虚拟物品才有自发价格,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虚拟物品都能轻易得到, 那么供应数量就会是无穷大, 谁还会用钱买?
但问题又来了, 那个剑客去摆滩+30魔攻的法杖卖到2金, 而+35灵巧的法杖却只卖750银。过了没多久+30魔攻的法杖就被人买了, 而+35灵巧的法杖等到收滩也没人买, 这又是怎么回事?
用现实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是很勉强的。因为这出现了虚拟物品价值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经常使用的现实经济学公式都用不了了, 这个问题也是只能由网络游戏经济学来解释了。在游戏玩家行为心理学里设定玩家是追求总属性效用的, 能直接增加或间接帮助玩家增加总属性效用的任何物品包括装备, 消耗品等等对玩家都存在使用价值, 而衡量虚拟物品使用价值的大小, 是该物品能增加玩家总属性效用多少来决定的, 这个增加的多少就叫做虚拟物品的效用值。但是这个效用值是因人而异的, 正是这个原因使玩家产生不同的需要, 游戏里才出现了虚拟物品交易, 就像这个剑客不能用法杖, 这物品对剑客就没有效用值, 只好买给对其有效用
值的玩家。
那么凭什么+30魔攻的法杖能卖到2金? 这个剑客是靠什么来定价的? 这就要引入一个新概念! 叫效用尺度, 效用尺度是指以效用为度量, 玩家获得每单位的效用应付的劳动或游戏币, 这是由每个玩家各自的主观决定的。而这个剑客定价的根本依据是目标玩家的平均效用尺度, 那个剑客是怎样知道这个数值是多少? 要用公式来计算? 那是不可能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去看看游戏市场里的价格, 而游戏市场的价格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目标玩家的平均效用尺度。在游戏市场上当一件虚拟物品所定的价格大于玩家的效用尺度时, 玩家会选择放弃该件物品, 而去买效用更高的东西, 因而该物品没人要, 出售者不得不降低价格, 使之迎合玩家的效用尺度。
现实商品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我们对现实商品用的是价值尺度。但虚拟物品只适用效用尺度, 例如:用250银一条的捆仙索去抓火鸟, 一个用了100条绳子57分钟抓到一只, 而另外一个用了1条1分钟抓到一只, 但他们在市场上只能买4金, 很简单在目标玩家的效用尺度中, 不管售卖者付出了多少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火鸟蛋带给玩家的效用就值4金。而效用往往是表现为该游戏的游戏币价格, 效用尺度是用来衡量虚拟物品的价格的准绳。
这样就能解释开头的问题了,+35灵巧的法杖在效用尺度规律中, 其目标玩家效用值与付出的比值大于目标玩家平均效用尺度, 玩家不愿购买, 而+30魔攻的则相反; 那两只宠物出的技能不同, 其目标玩家效用值也不同, 所以会出现价格的差异。
为什么只能用效用来定价, 因为物品的属性并不是随玩家想来出的, 不像现实中的生产只要有生产资料就能生产, 玩家也不能扩大生产, 所有的生产率都由系统定的, 所以玩家并不知道要什么物品, 只知道想要有什么属性和功能的物品。
网络游戏经济学跟现实经济学是两个不同适用范围的理论, 两者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整个游戏都是存在于现实中, 网络游戏的过程不过是玩家付费从运营商获得服务, 但游戏中虚拟世界不适用现实经济学。因为他们有本质的不同:
(1)产生原因不同:现实经济学产生于资源是稀缺的; 网络游戏经济学则是产生于大众玩家对游戏追求更高和运营商日益不能满足玩家需求的矛盾之中
(2)研究对象不同:现实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 但网络游戏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满足大众玩家和运营商对游戏的不同需求
(3)适用环境不同:现实经济学是适用在一个资源稀缺但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改变的客观世界; 而网络游戏经济学则是怎样创造一个能让玩家和运营商都满意的游戏世界, 并且能稳定地运行, 适用于完全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游戏世界
(4)生产者追求不同:现实经济学中生产者付出劳动, 为的是能获得资源的分配权, 否则将被淘汰; 网络游戏经济学中, 玩家都是假定为为了获得快乐, 无论玩家怎玩都是不会被淘汰的。
(5)经济规律不同:现实经济学有均衡价格理论, 生产函数,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等; 但网络游戏经济学则有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单向流动规律, 时间成本规律, 虚拟
物品边际效用规律等等
这些仅是目前发现的根据, 还有的要在以后才能给出, 但这些已经证明网络游戏经济学与现实经济学相似但本质却完全不同, 举个例:
谁能给出玩家在系统人物中购买法力药水的供给函数?
系统人物的药水供给数量是无限的! 没有生产过程, 没有生产成本, 只有商品价格, 代替商品价格和互补商品价格, 限制的因素只有玩家有限的游戏币。供给是条无限高的线, 现实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只能用网络游戏经济学的虚拟物品边际效用规律解析。
随着玩家的增加和成熟, 游戏也不断的发展成熟, 让大家了解一下游戏的经济结构。
第零类游戏经济结构:主要特点是游戏里没有虚拟货币, 没有市场, 或者有虚拟游戏币, 但这中游戏币没有流通功能, 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从系统里获得, 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系统会自动把游戏币换成物品或服务。这种游戏经济结构, 是最原始的结构, 常用于单机游戏。
第一类游戏经济结构:主要是出现了系统市场, 玩家从系统中获得游戏币, 能在游戏提供的服务或物品中进行自主交换, 这种游戏经济结构, 常用于单机或联机游戏。
第二类游戏经济结构:最主要是在第一类游戏经济结构的基础上, 系统市场允许把虚拟物品换成游戏币, 系统市场最终形成, 是单机游戏中最完善的经济结构, 在此之下的游戏经济结构只存在网络游戏中。
第三类游戏经济结构:出现了玩家市场, 但玩家交易市场并不完善, 游戏中仅能进行物品交换, 系统不支持游戏币用于交易, 玩家只能通过把游戏币或物品扔在地上, 或用人民币交易, 有初步的玩家服务市场, 如带练等, 但很少有发生。系统市场进一步完善, 分化为系统服务市场和系统交易市场, 系统的服务项目增多, 如打造装备, 结婚等。
第四类游戏经济结构:游戏币正式成为虚拟货币, 有交换, 流通, 储值功能, 系统支持玩家市场, 玩家交易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玩家服务市场得到发展, 但主要是劳务服务, 系统市场成熟。
第五类游戏经济结构:其实还没出现, 但完全可以预测。玩家交易市场建立物品交易信息系统, 出现拍卖, 估价, 讲价等形式, 建立交易平台, 允许在游戏之外进行交易, 玩家服务市场实行玩家差异化, 不是每个玩家得能力都是一样得, 从而使玩家需要向玩家购买服务, 开通装备租凭, 玩家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出租装备来获利, 建立集资形式, 出现股份, 玩家可通过家族集资等形式, 得到足够的资金来开城, 或攻城, 所得利益按股份分配, 系统支持玩家向玩家借款。游戏开发商在游戏中以政府的形式, 实行调控。系统市场, 出现系统金融市场, 玩家可向系统信用借款等等。
就如我正在研究的亚临界免费游戏模式, 在前面中已涉及其中的原理,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例图, 此图为网络游戏的游戏币流入和流出的过程图, 我们都知道, 当流入大于流出时, 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当流入远小于流出时则玩家游戏成本过高, 游戏竞争力下降, 玩家流失, 这游戏也完了; 当流入等于流出时是最稳定的, 也最安全。但这只适合收费游戏, 我们游戏的未来方向是免费, 但免费游戏因为玩家仅需要付出劳动就能满足游戏的需要, 在这种情形下难以满足盈利的要求, 游戏也就运营不下去, 而盛大则通过开设增值服务和其它的手段来扩大盈利, 但这种方法犯了游戏的大忌, 有钱与没钱的发生严重的等级分异, 在游戏中的不公平会使得玩家失去乐趣, 只变成有钱人炫耀的地方。如何摆脱现在各种游戏模式的不足? 本人经过长期的研究, 终于找到了亚临界免费模式, 其实很多游戏都有亚临界的稚型,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亚临界模式。
亚临界免费游戏模式是基于复杂系统的自发稳定性, 网络游戏是个复杂的系统, 在数以万计的玩家构成的复杂的系统中, 一种因素的变化, 复杂系统会通相对应的改变来维持系统的稳定, 而这种因素变化的大小在不至于使系统发生质变的范围, 为该因素的系统稳定范围。我们取这个因素为游戏币流出的多少,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在流出等于流入时, 是系统最稳定的时候, 但当流出稍变多了, 系统会自发的增加流入使系统趋向平衡, 就是玩家觉得没钱用了, 就会有玩家不想打怪来赚钱, 去充钱。而亚临界的意思就是流出大于流入, 从系统还没崩溃前的到系统最稳定的范围, 这时系统会自发使流入增加, 但系统会一直维持流出大于流入, 这样游戏就变成了一块吸钱的海棉, 有了基本原理, 还是做不出亚临界免费游戏的。
亚临界有几个难题必须解决:
1 不稳定性:游戏里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人为的调控, 很容易造成系统崩溃
2 滞后性:因素发生变化, 引发系统自发调节是要一定的时间, 增加调控的难度 3 公平性:有大规模的人民币影响, 容易出现公平问题
4 调控和范围:调控的方式方法, 调控的范围
如何解决呢? 我是这样的:
1 我们将图例看成一条河, 如果要想让这条河变得稳定, 我们通常是给他上游种植被, 中游挖水库, 下游疏河道。我也是这样, 在流入过程中开设多种方式, 玩家市场则是水库, 增加系统服务则是疏通河道。
2 引入预测和实行实时监控
3 增加玩家向玩家提供服务的方式,
4 通过调整服务的收费, 调控某些物品的爆率, 举行各种活动, 吸纳玩家的游戏币。
具体做法属商业秘密。
这就是网络游戏经济学的价值。
范文四:网络反腐的经济学分析
1、腐败的经济学特质
1.1国外学者关于腐败的界定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戴维·H.白利认为,腐败一词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苏珊-罗斯·艾克曼认为:“腐败是国家管理出现问题的一种症状。这种症状表现为那些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官员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 美国经济学家谢莱法和韦欣尼则认为,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迈克尔·约翰逊认为,腐败足指对公共角色或资源的滥用,或公私部门对政治影响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
1.2国际组织关于腐败的界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联合国发展署指出,腐败是官员或当局通过贿赂、勒索、影响售卖、裙带关系、欺诈和侵吞等,为私人利益滥用公共权力。美洲开发银行定义腐败是官员错误利用其职权或应某人的要求,为自己或他人获取利益,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的行为。世界银行认为,腐败通常被界定为为个人目的滥用公共权力。
1.3我国学者关于腐败的界定
我们国家对于什么足腐败,在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述。王沪宁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田心铭认为,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杨春洗认为:“腐败是指执政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受其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纪律和法律,侵犯人民利益并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
上面这些界定,大多是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去探讨腐败问题,把腐败看成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偏离了应有的作用方向,违背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而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腐败,就是把腐败作为一种经济交易行为来研究和分
析。从这个角度看,腐败的实质是一种“权”与“利”的交易行为。经济学家樊纲认为,所谓腐败,可以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这一概念有三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第一,腐败的主体是公权拥有者,既包括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也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其共同点是拥有公众赋予的权力。第二,腐败行为的方式是不当使用。例如,土地管理部门人员把土地批给行贿者,警察接受贿赂后对罪犯坐视不管等,均属于不当用权。第三,腐败行为的目的是谋取私利,即为个人、亲属以及所属群体谋取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主要是物质财富。另外,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除了物质财富以外,追求政治上的显赫和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属于腐败。综上所述,所谓腐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公职人员以公权交换私利的行为。
2、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既然腐败是公职人员以公权交换私利的行为,那就有三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一是公权能交换吗?二是公职人员会进行交换吗?三是公权能交换到私利吗?
2.1公权交换的可能:公权具有“商品”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公权是否也是劳动产品,是否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首先,公权的获得凝聚着一定的劳动。不论是谁,只有拥有公职,才能拥有公权。然而,拥有公职就必须经过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直到积累了相应的能力和水平,而这,就必须付出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权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其次,公权客观上具有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劳动,既然公权凝聚着劳动,当然它就应该有相应的价值。再次,公权也是有用物,拥有公权,在现实牛活中能办很多事,比如调拨物资、调整人事、承揽工程、消除灾害、扶贫济困等。所以,公权也具有使用价值。既然公权是一种劳动产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它就具有商品的属性;既然它具有商品的属性,那用来交换就有了可能。
2.2公权交换的冲动:公职人员具有“经济人”属性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的原始本性是自利的。人总是为自己着想、力图追求自己欲望的实现。也就是说,人都是“理性”的,都是利己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经济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
自利性,即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打算,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寻求对自身利益最大程度的满足。三是人的理性假定,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够收集必要的信息,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会做出能更好地满足自身偏好的选择。
2.3公权交换的诱因:成本低廉、制度缺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公权有用来交换的可能,公职人员有以权谋私的冲动,但这并不能决定腐败必然产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它之所以会产生,还有一系列诱导因素。
诱因之一:成本过低。
腐败者以公权换私利时重点会考察、分析和研究以下三种成本:
一是直接成本。它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我国目前的体制机制下,腐败的显性成本是很小的,几乎为零。这也是腐败者敢于腐败和腐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的原因。腐败者在实施腐败行为时,由于害怕受到惩处,大多有严重的心理负担,包括担心道德谴责,担心法律惩处,担心家庭分裂,这些是巨大的心理折磨。虽然这不能以具体的金额来进行计算,但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付出,对于腐败者来说,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成本。这种成本相对于上述显性成本来说容易被忽略,称之为隐性成本。
二是机会成本。当前,我国公职人员的收入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并按照统一的规定发放。假如他把时间、精力全部花在本职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上不会有增加。而从事腐败活动,则回报往往十分丰厚。所以,腐败的机会成本也是非常低的。
三是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是腐败败露得到的惩罚。目前,我国腐败的受惩成本也是不高的。
腐败的风险成本能否真正成为现实的成本,还取决于腐败现象被发现并受到惩处的概率。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法学教授、蜚声国际的腐败问题专家苏珊·罗斯·艾克曼女士认为,在所有的腐败交易中,官员实际被抓获的可能性可能还远远低于三分之一。当前,腐败分子之所以前赴后继,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被查处。在我国,虽然对少数腐败者而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有的不但被追回了腐败所得,而且失去了自由,被判刑,甚至被处决。但也有更多的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事腐败活动的风险还是比较小的。
诱因之二:制度不完善。
人们事前的决策,总是取决于对事后的预期。那么,是什么决定公职人员的事后预期呢?答案是制度。目前,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惩治腐败的制度,但这些法规制
度中的惩罚性规定不多不重,而且还有不少腐败行为并没有完全纳入进来,这就形成了制度漏洞,使得腐败分子很容易成为漏网之鱼。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公职人员腐败的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中国干部的选拔制度,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是“伯乐式”的选拔任用制度,主要依靠各级组织部门和上级领导干部去发现培养和选拔任用干部。这种选拔任用制度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监督制度不完善。应该说现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不是没有,但大多也只对一般的干部有些约束和震慑作用,对中高层干部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而言,往往形同虚设,所以近年来“一把手”腐败案件不断发生。
诱因之三: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导致腐败。人民或组织是公权的真正所有者,公职人员只是代理人民或组织在行使公权,这就产生了典型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也很容易产生“委托一代理”问题。“委托一代理”问题,是经济活动中非常普遍的问题,指的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时,如何保证代理人按委托人意志办事。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或组织往往对公职人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所以,作为代理人的公职人员总是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求自己的私利的机会,从而导致腐败的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腐败。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参与者对特定信息的拥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公职人员一般都是信息优势者,往往会利用信息优势,巧妙地利用信息的时间、内容、流向等,获取个人私利,从而导致腐败问题。
3、 网络反腐的内涵、途径、特点与功能
3.1网络反腐的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反腐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种新手段,是一种新型的反腐平台。但是,针对网络反腐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却很少见,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网络反腐就是广大网民和国家专门机关通过网络揭露、曝光和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活动”;[1 ]二是所谓网络反腐“不仅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还包括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举报及有关投诉。这是一个受理和处理互动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以政府信息
[2 ] 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第一种观点的立足点是从网络反腐的主体角度来进行界定的,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型的反腐败工具。第二种观点表述的比较详细和具体,强调网络反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主体单方面的受理过程,还需要诸多的配套设施的建构。这里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为此,谭世贵认为网络反腐的主体“不仅包括广大网民,而且包括国家专门机关,如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1 ]如果能将这两种观点加以补充、整合与提炼,可以使网络反腐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3.2 网络反腐的途径
对网络反腐的途径研究,目前学界基本将其定位为如下四种方式:网络举报、网络曝光、网络评论、网络跟踪。网络举报,主要是网民在发现或得知国家公务人员实施了腐败行为后,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政府部门的纪检网站进行举报的行为;网络曝光,通过网络将公职人员的腐败活动进行公开亮相,以揭示其腐败行为;网络评论,主要是针对各种各样的腐败行为进行评论,在积极推动政府机关查处案件的同时,也实施了网民的自由言论权;网络跟踪,在对国家专门机关查处腐败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对腐败分子的处理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跟踪报道或披露,可以使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广大民众所知晓,从而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切实行使。[1 ]
网络反腐的四种参与途径的立足点是网民的视角,但对于政府参与网络反腐的途径却没有引入,这是学术界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方向。
3.3网络反腐的特点
有人认为认为网络反腐具有“快捷性、自发性和自由性”三个特点;有人认为网络反腐具有“廉价性、互动性、隐蔽性、追踪性”四大特点;有人认为网络反腐具有“方便快捷、受众率高、隐蔽性、传播迅速”等特点;而有人更认为网络反腐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高效性、隐蔽性、低成本、直观性、互动性”的特点。
从上面所列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快捷性、高效性、互动性和隐蔽性基本上是学界达成的共识。其他的特点,同样具有可取之处。学者们虽然都提出了多样的理论观点,但基本上都是从网络所具有的特征经过演绎而成的,网络的互动、便利、快捷、低成本是网络反腐所具有的独特特征的基础。
3.4网络反腐的功能
对于网络反腐的功能,学界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视角进
行了表述,各有千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一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举报腐败现象、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的反腐功能”。[4 ]二是网络反腐“弥补传统反腐制度的缺陷;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问题官员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充分调动中国国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三是网络反腐是“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演练场;网络反腐是实现群众监督权的实战所;网络反腐是输送违纪案件线索的直通车;网络反腐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助推器。”[8 ]
网络反腐的功能,深化了网络反腐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是,网络的负面效应也是学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认为,“网络执政的土壤已经形成,网络不仅成为全国上下相当重视的一个信息平台,也应该成为官员执政的另一个平台。这种能力应该成为官员的第五种能力。”而就网络反腐来说,只能算是网络对政府作用的一个积极层面而已。
4、 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4.1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4.1.1.对于网络反腐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网络反腐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它的正确认识和应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当事人依然采用传统的反腐形式,并不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形式。[8 ]所以,明确网络反腐的指导思想,应该成为推行网络反腐的首要目标。
4.1.2.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规制不健全。
这里的制度化规制不健全,包括了法律规制、监督机制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则。法
[8 ]律规制不健全,主要是规范民间网络反腐的法律缺失。傅达林认为“缺乏法律规范已
经成为网络反腐的最大硬伤”,并建议“首先,应当在立法理念上落实公民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其次,应当在配套机制上注重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最后,应当在司法救济上为公民权利筑牢正义的防线。”[9 ]“如果网民不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要把好关,但更关键的是网民要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10 ]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律的规制问题成为网络反腐的关键问题。
4.1.3. 网络反腐的构成要素上有问题。
首先,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网络不但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一个虚拟空间。对于网络信息的真伪,如果不加以核实,难以辨别其真伪。其次,网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素质
问题。网民的不良素质可能带来虚假信息和捏造事实现象。再次,政府职能部门对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如果核实不力容易造成网民的误解,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办案不力,有可能导致对政府职能部门失去信心,不利于反腐的进一步推行。[4 ]完善网络反腐构成要素上的细节,将加大反腐的实效性。
4.1.4. 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这里主要是指大多数的网民在揭露腐败行为的时候,都是站在言论自由的高度。但是,在揭露腐败行为的时候有可能侵犯包括其家人在内的隐私权或者名誉权。网络反腐并不是一个司法鉴定的过程,而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反腐工作进展的过程。
4.2学界对网络反腐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来统一认识,要有积极的态度,用统一的部门来组织、领导、落实全国的网络反腐工作。其次,大力提高网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再次,政府要统筹规划,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律规制和网络监督建设,并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官方与民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政府治理的行政效率。复次,要规范党务、政务网站和反腐网站建设,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最后,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机制,让公民掌握主动权,维护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5、权利反腐成亮点
最早提出制度反腐模式的学者、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表示,网络集合公众意志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是典型的“权利反腐”。这种民间的“权利反腐”与体制内的“权力反腐”将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反腐败的完整体系。
自2008年被称为“网络反腐年”以来,从“天价烟”“贫困县女检察长开名车”到“局长日记”等众多由网民曝光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网民通过网络实现了自己的监督权利。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分析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时,发现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
2009年9月18日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
同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将“网络反腐”一词收录其中,
这是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央高层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
专家认为从网络社会出发,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是未来中国反腐败的大趋势。
中央借助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与合作,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不断深化反腐败体制改革。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局限于体制内的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大限度地遏制腐败。
杜治洲进一步分析认为,传统的反腐手段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有相关部门掌握相关信息,处理的形式和进度只有当事人清楚,查处过程中一旦遇到干扰和阻力,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而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可以搜集到腐败分子较多的腐败证据,且传播迅速,一旦证据被曝光,网民会不断进行转载,产生极强的放大效应,短时间内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杜治洲表示,网络上的热议会给相关部门以较大的压力,推动查办案件工作的进度,提高腐败行为被调查的概率和查处的速度,也增强了对事件查处的透明度。
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在一个月内两次就充分利用网络作出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反腐倡廉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及时了解把握情况,准确判断舆情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这反映出中央在反腐败问题上开始以权利制约腐败,希望通过外部监督促进内部监督。”杜治洲通过个人研究发现,公民监督权以前被认为是写在纸上的权利,但是网络的兴起,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平台。
6、网络反腐的多重性视角分析
6.1 网络反腐的伦理学视角分析
姚晓娜通过伦理学的视角深入阐释了网络反腐的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她提出了网络反腐的伦理诉求,即社会正义诉求、公仆伦理诉求、社会底线诉求;在网络反腐的伦理支持中重点分析了已有制度的伦理支持和社会道德力量的伦理支持;网络反腐制度规制的道德合理性和反腐网民道德自律是两大伦理制约因素;最后对于如何实现网络反腐的伦理发展,提出了两大对策即加强权力伦理建设和权利建设。[11 ]
网络反腐的伦理建设有利于涤荡邪气,弘扬正气与新风,能够积极实现社会伦理意识的健康发展,同时将有助于推动伦理道德建设。
6.2网络反腐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李娅、赵俊燕从经济学视角对网络反腐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有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文章首先综述了网络反腐的特点;然后,对网络反腐的利弊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最后,对如何完善和引导网络反腐,提出了对策建议:组织建设上,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反腐网站,网民自发成立反腐组织;法律建设上,要完善法律法规,实现网络反腐和制度反腐的有效连接。[6 ]
从经济学角度对网络反腐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反腐的成本,提高反腐效力。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学角度涉及的不能仅仅是成本问题,如有效的评估体制建设,这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如能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地思考对策,使其更加细化、实施起来更加可行,无论是对反腐理论研究还是反腐实践都有很大的意义。
学界对网络反腐的研究虽然时间较短,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开辟了网络反腐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空间,在一些论文中也提出了新观点。但是对于网络反腐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虽然发表了诸多文章,但真正达到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文章不是很多,没有一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其次,对国外推行网络反腐的经验研究不足甚少涉及。同样从国内来说,认识还不是很深入,有待进一步挖掘。最后,研究视角和方法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创新和提高。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谭世贵.网络反腐的机理和规制[J ] .党政干部文摘,2009(7)
[2 ]网络反腐[J ] .农村工作通讯,2009 (5) .
[3 ]李帅柱、刘爱民.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新途径[J ] .采.写.编,2009 (2) .
[4 ]牛先锋.网络反腐的功能及其完善对策[J ] .理论视野,2009 (5) .
[5 ]王美兰、赵仁艳网络反腐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 中外企业家,2009 (10) .
[6 ]李娅、赵俊燕.中国网络反腐的经济学分析[J ] .人才开发,2009 (9) .
[7 ]袁峰.官民互动助推网络反腐“蝴蝶效应”[J ] .人民论坛,2009 (15) .
[8 ]邓帅萍.网络反腐:渐行渐强的监督力量[ N ] .组织人事报,2009 - 04 - 21.
[9 ]傅达林.聚焦“网络反腐”[J ] .民主与科学,2009 (3) .
[10 ]孟昭水.网络反腐:蓬勃中呼唤规范[J ] .吉林人大,2009(5) .
[11 ]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 ] .理论前沿,2009 (15) .
范文五:网络经济学中的垄断
网络经济中的垄断——竞争性垄断
口朱虹明
【 摘 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垄断和激烈的竞争,由此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有垄断形式——竞争性垄断。
【 关键词】网络经济 竞争性垄断 合理竞争 网络效应
【 作者简介】朱虹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电子商务,学号:0844025025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数量迅猛增长,网民规模不断增大,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有着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支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自然拥有无限潜力,很多企业看准了网络上的无限商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资金,但是竞争是残酷的,虽然有的从中获利无数,惨败而归的却也大有人在。不过,竞争却给网络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使网络经济不断的发展和繁荣起来,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不稳定的新的垄断形式——竞争性垄断。
一、 竞争性垄断形成的原因
竞争性的垄断主要是由产品的资源特点和技术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残酷的技术竞争, 更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与竞争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便形成了竞争性的垄断。
首先,网络效应有助于形成垄断。网络效应的规律是某个产品从消费产品中获得的效用随着消费该产品的其他当事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不同标准,各自的用户数量也不相同,通过网络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反馈效应的作用,就会迅速使用户向某一产品转移, 因而使这一种产品或技术成为市场的主导标准,达到“赢者通吃”的状态,进而形成竞争性垄断。
其次, 锁定效应维持垄断。“ 锁定”效应是指消费者加入某种产品网络之后,便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于该网络,用户要离开网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由于锁定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已有的垄断势力变得更加牢固。
然后,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加强垄断。
在网络经济下, 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 这类产品大多数的特点是在产品研究开发时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 ,然而再生产的成本却很低,因而边际成本不断减少,再加上规模经济的效应,边际收益又增加。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以及现有产品的竞争都是其巨大的阻力,就算加入竞争,现有产品占据的市场也轻易难以动摇。
最后,创新维持竞争活力,保持垄断地位。网络经济,技术是基础。大多数垄断最初都是由技术创新发展而来的技术垄断。然而,一旦另外的企业创造了更先进的技术,垄断地位便会受到他们的极大挑战。网络经济是创新经济、速度经济,新者,快者制胜。因此,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保持竞争的活力,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
二、竞争性垄断的特征
1、竞争性的垄断是不稳固的
企业的垄断可以是对于某种产品的垄断,也可以使对某一地域的垄断,只要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某方面处于某种垄断地位,也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不过,这种地位总是不稳固的,新思想、新需求不断涌现,变革创新也层出不穷,企业在不断追逐新的垄断地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推动了经济发展。
2、网络经济中形成了“ 赢者通吃” 的特有垄断形式。
拥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 ,由于正反馈机制的调节作用,占有 “ 赢者通吃” 的市场。 而劣势企业很快失去市场份额。这种强 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技术竞争效果 , 增强了网络经济中企业 的市场垄断效应。
另外,竞争性垄断的其他很多特征跟竞争性垄断带来的效应有关,将在第三部分,竞争性垄断的利与害中细说。
三、竞争性垄断的利与害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垄断必然排斥和限制竞争机制,出于对公平竞争的维护必须要反垄断。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并不适用,相反,我觉得这种竞争性的垄断反而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垄断产生了主导市场的希望 ,使企业更有发展的动力,高科技的竞争本来就是一场“赢者通吃”的游戏,“通吃”只是暂时的垄断,一旦有其他的更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这样凭借技术优势取得的垄断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垄断必然是暂时的、稍纵即逝的,但这却可以推动技术不断的创新与进步。
1、 竞争性垄断促使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和高度的垄断。由于开发一种新的网络产品一般需要较高的成本,并且要建设一个渠道网络、销售网络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力承担并且很不划算。于是企业之间趋向合作,这样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省了社会资源。比如,成都因格烁思软件便与检测中心合作,将软件产品测试外包,由此降低了企业成本。
2、 竞争性垄断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
上面说过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来追求一定时期的经营垄断,要不断运用自己的新技术来占领和保卫市场。 但是层出不穷的其他企业与个人的创新又使持久的垄断不可能出现。创新与垄断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创新不断加剧加快。因此,网络经济中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只有不休止的创新,否则必遭淘汰。这样残酷的竞争,这样频繁的创新,便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3、 竞争性垄断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
由于网络效应以及学习效应、正反馈效应等等形成的竞争性的垄断,使垄断某一产品的企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并且主导市场,该产品的标准也就成为了该种产品的市场标准,这样便更容易产品的标准化,更加合理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4、竞争性垄断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我们知道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是信息,与其相关的产业的特点是早期的投入很大,而一旦产品研发成功,由于信息可以直接复制,再生产的成本很低,而且不受资源的限制,可以无限生产,这样便很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另外,同一种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多种信息产品,这就使得网络经济下更易实现范围经济。
5、竞争性垄断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
网络经济的竞争已经不同于传统经济,市场竞争不只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一种发掘,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习惯不断创造能够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垄断企业通过自己的各种网络,洞悉消费者心理,凭借新技
术和良好的市场基础,不断发掘并满足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这种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更好的迎合了客户的需求。
然而,以上的有利之处是建立在企业间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的,如果垄断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那带来的危害也将是巨大的。就拿最近的360和腾讯之间的战火来说吧,360拥有庞大的客户端装机量,而腾讯QQ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同时在线用户数也超过了1.1亿,可以这样说,360和腾讯分别在杀毒软件市场和即时通讯市场都取得了暂时的垄断地位。但是两大网络企业巨头之间却闹起了纠纷,一个说另一个是流氓,另外一个说这个是强盗,腾讯甚至还悲痛万分的发表声明,说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与360兼容。我暂且不论孰对孰错,只需要做一个假设,假如360和腾讯QQ任何一方败诉,或者两败俱伤,360和腾讯各自的企业形象会损失多少,又会分别失去多少用户,而胜诉一方得到的利益又在哪里?企业竞争不是说敌弱则我强,而是说敌强则我要更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进步,自身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当然这也反映了我国网络经济法制的不健全,企业的技术、产品没有得到权力保障,在这个方面我国还需要上下而求索。
总体来说,在网络经济中, 垄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它是竞争性的充满活力的垄断,这种竞争性的垄断不是阻碍而是推动技术进步,不是排斥而是促进公平竞争,不是降低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垄断结构并不必然导致垄断行为。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排斥垄断, 要正确地认识垄断。实际上有竞争必然就有垄断,放到网络经济中也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垄断形式—竞争性的垄断。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国家的企业并没有出现过度的垄断,反而是集中度不高,规模不是很大,没有很大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有一定垄断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企业的更大规模、 更高层次的竞争性垄断,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 】李怀,高良谋 .新经济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 J 】 .经济研究, 2 0 0 1.
【 3 】冯丽, 李海舰 ,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 【 J 】 .中国工业经济, 2 0 0 3.
【 4 】苗小玲 ,对网络经济下垄断的解析 【 J 】.经济师,
2 0 0 2..
【 5 】周朝明.网络经济学【 Z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的含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