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孩子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孩子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
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
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
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
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
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
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范文二:现代孩子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现代孩子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一、长辈教育观点存在分歧
随着多长辈、少后辈现象的凸显,家庭教育中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家长个人经历、生活年代、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想观念、素养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长辈们的意见首先出现了分歧,这种不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父母不一致、父母与祖辈不一致和祖辈们不一致。在这种时候,孩子是最高兴的,他们往往会旁观这一切,并暗自高兴,最后倾向利于自己的一方。家长在对峙一教育失败而告终,时间久了,孩子学会了把利于自己的一方作为避难的港湾:
案例1、孙子想要买个变形金刚:
奶奶:“家里玩具堆成山了,还买。”
妈妈:“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别人孩子都有,我儿子也得有。” 奶奶:“赚钱容易吗? 这样乱花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怎么办? ” 妈妈:“一家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总不至于过得象你们那么辛苦。”
经过这次争论,孩子记住了,妈妈是大方的,花钱的事只要找妈妈一定没问题,哪怕偶尔妈妈不在,只要跟奶奶说:“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总不至于过的向你们那么辛苦。”奶奶一定无话可说。
案例2、孩子不喜欢炼琴:
爸爸:“就这一天不练,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我都没学过,不一样过的很好。”
妈妈:“不要总提你小时候,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场争论中,孩子不知道谁对谁错,感觉爸爸更疼自己。
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不一致,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所以统一教育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1、长辈们应该共同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听一些家教讲座,让专家指出正确的教育方法。
2、定期召开一些家庭会议,民主、和平的解决意见上的分歧。
3、做长辈的不要在幼儿面前相互指责,暂时求同存异。
二、忽视孩子的特点,用成人的要求衡量孩子
长期以来,家长们都信奉:“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这句俗话,以为自己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实施教育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家长给予孩子们的都是他们需要的吗?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高兴、闹情绪? 这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们习惯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自己的某种精神寄托,期望他们按照自己给他们设计的轨道发展。三岁学英语、五岁练乐器、6岁学奥数??孩子没上学就已经整天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久而久之孩子厌烦这种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消极的做法——去上课却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被孩子辜负而极度失望。殊不知,其实孩子已经被这种痛苦折磨了很久,才做出了反抗。 蒙台梭利教育提倡尊重儿童,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鼓励他们的自主和独立。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幼儿当
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就是说要尊重幼儿独立的个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创造性、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用心去做。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需要,因此家长可以尝试一下3个措施:
1、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喜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2、给孩子留有30%的自我空间。家长不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至少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尊重他们的,他们有权利决定去做一些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
3、结合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有教育专家制定的,其科学性、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家长不懂得如何做衣服时,不妨作个会挑选衣服的人,科隆幼儿园的一些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家园共育。
三、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我们的孩子唱的是《劳动最光荣》的歌,却从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成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孩子太小,不应该受这种苦。幼儿园曾对大班77名幼儿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想要自己动手拨煮鸡蛋的幼儿是62人,知道怎样拨煮鸡蛋的幼儿有57人,而真正自己拨过煮鸡蛋
的幼儿只有11人。不仅如此,我们在对家长的调查中也发现397人中仅仅四、五十人回答“希望孩子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多数还是认为“家务活儿父母做就行了”。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成员,应该尽一份义务。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活儿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早在北齐,文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提出了“人生幼小当早教”的观点。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如果孩子不能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了就会“眼里没活”“不会心疼人”“不懂事”。如果不想让孩子一辈子不爱劳动家长不妨尝试有计划的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
1、如从小养成孩子自己整理日常用品,玩具玩过后,放回原处,并定期整理自己的玩具架。让幼儿逐步学会照顾自己。
2、有计划的让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双休日全家人一同进行大扫除活动,让幼儿去做一些轻松、但可形成其秩序性的劳动,如图书分类等。
3、让幼儿照顾家里的动植物:如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这些劳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珍惜他人劳动。
四、只重言传,忽视身教和环境影响
家长往往会觉得,只有说透了,讲通了,孩子才会懂,懂了才会理解。所以家长习惯了把“说”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感觉这是最便捷、最奏效
的教育方式,这种说教中表扬太少、批评太多,甚至有些家长会说:“看看某某小朋友,比你强多了”,渐渐的孩子却越来越厌烦家长的唠叨,轻者充而不闻,甚者将耳朵掩起,家长生气却束手无策。在这种时候,家长不妨采取三教结合的方法:
1、言传。教育过程中考虑孩子的感受,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要采取正面的,如:“老师说你上课时注意力很集中,要是你能积极举手发言就更好了。”在家长说的同时要给孩子说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理、有例、有力、有节。
2、身教。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可见这种教育形式的重要。家长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的行为,孩子往往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真实的再现出来。大家常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3、环境。古时有孟母三迁择邻的佳话,足见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文化、心理氛围等,让孩子生活在轻松、祥和的氛围中。物质环境应力求质朴、大方,不要过于奢华。从而养成孩子朴素的良好习惯。
五、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闹得满城风雨; 西宁市18岁的魏某因不堪忍受家长要其在高考中考取本科院校的压力,竟连砸带掐,将生母杀害??让全中国人震惊,都说当今社会需要人才,这个人才一个重要的前提首先是有健全人格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1、家长要不断学习心理教育知识,用敏锐的洞察力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缩小了的成人,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世界。他们的感知觉和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天下雨时,大人总是往屋里走,孩子却喜爱往雨里饱,淋个痛快; 听见别的小朋友说到北京去了,没去过北京的孩子也会说自己去过,还看到了天安门??,做父母的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也会以为自己的孩子爱说谎,实际上,诸如此类的事情,家长难以理解往往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一味用成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来要求孩子所造成的。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要使家庭和谐、幸幅,家长必须了解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2、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反映并及时与他沟通。有一次壮壮家长跟老师说:“我的儿子这几天总说如果芯子退托就好了,谁是芯子,他们有冲突吗? ”老师一调查才知道,幼儿园的故事比赛,只要一个小朋友,结果在班级里选拔时壮壮不如芯子,失去的参赛资格。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谈了一次话,告诉孩子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应该多努力向人家学习,而且人是各有所常的,你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很多优势。这样有效解决了孩子刚刚萌生的嫉妒心理。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奠定于儿童时期, 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其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正如英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洛克主张:“孩子的德育必须从摇篮开始。”“及早形成的儿童精神, 可以影响到他日后一生一世的生活。”“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六、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发展
这是随着80后进驻家长行列出现的一个新的家教问题。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已经是独生子女,到了独生子女的子女这一代,六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怕自己的宝贝吃亏,所以经常灌输 “自我知识”,习惯让孩子牵着自己的手慢慢长大。日积月累孩子们觉得外面危险很多,需要家长保护的思想逐步升级。另外也有一些家长为了蔽护孩子的某些缺点(口吃、个子小、动作发育迟缓等) 而不愿让孩子与人交往。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针对这种现状,采取相应的策略:
1、多与孩子平等地交谈。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很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使孩子认识到交朋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朋友会在很多方面帮助自己,好孩子更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家长只能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平等讨论各种问题。
2、创造交往的条件。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有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双体日一起参加某项趣味活动,让孩子在各种交往中得到乐趣,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互帮互助的乐趣。
3、鼓励孩子的进步。对于存在着自卑心理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是让他们合群的关键。一旦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进步就应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让“我能行”成为这些孩子的信念。
4、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爆发期,但每个孩子的爆发期是不一样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表现不是特别棒,没关系。家长不能存在任何灰心意向,不能给孩子任何压力。
改善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㈠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1、家庭教育应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孩子健壮的体格、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聪慧的智力和各种能力。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家庭教育要面向未来,重在夯实基础。我觉得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着力点首先应该放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家长应把握住孩子可塑性最大的幼年时期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培养得好,就为孩子夯实了做人、成才的基础,这比教孩子识字、数数重要得多。
3、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感到自己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同时使得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㈡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愉快的家庭氛围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家中的每一位成员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克制自己不良情绪,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处理家庭中的问题,多点谦让,少些争吵,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榜样。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点上互相协调,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因为教育观点不同引起的“战争”影响孩子的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要因为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就盲目地娇宠孩
子,应该注意纠正自己不良言行、举止以及心理状态,以免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㈢在生活中进行非智力因素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要让孩子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还应该培养和促进孩子学习的基本能力、社会经验,使其个性、心理和社会行为健康和谐地发展。家长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在家庭中,父母不必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应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再者,培育孩子强健的心理品格,适度地施以 “挫折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具备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㈣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
较多的亲子交流不但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维护孩子健康情感的关键因素。因此,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应该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及时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在此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创设各种亲子游戏的材料和环境,充分利用家
庭中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成为他们游戏的伴侣,并从这些活动中观察孩子的情绪、语言行为和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反映,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指导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困难。
㈤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要求家长们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成了溺爱,这就要求家长的爱是理智的,是爱和严相辅相成的。对于孩子不合理或一时不能办到的,家长要耐心说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有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意义重大。
㈥创建学习型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由于近年来终生学习的理念正在深入千家万户,学习型家庭已经成为理想的家庭教育的明智选择。在学习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起成长,亲子之间能者为师,家长不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讨论、交流、分享。研究表明:在学习氛围浓厚、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㈦拓展家庭教育新天地
1、充分发挥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指导作用。
由于家长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及对子女的期望各不相同,可采取集体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使
家长通过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通讯和家长学校的指导、教育,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要求,及时清楚幼教的最新动态和教改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2、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家庭教育。
父母应该利用有关书籍、电视、广播、报刊学习知识,在遇到教育上的疑难问题时,通过媒体或咨询热线向专家请教。
3、广泛开展社区亲子教育指导。
充分利用社区的有利资源,发动社区有关单位人员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可以根据家长需要,定期举办教育讲座,开设亲子教育宣传专栏、咨询热线和家庭辅导站等,还可以利用社区中托幼机构的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以创造一种集咨询与教育为一体、游戏与指导融合、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同乐的新景象。
总的说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不少的家长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现代家庭为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家庭教育的现代化是唯一出路。即家庭教育应适应社会变革,优化家庭教育,做到优生、优育、优教,基于此认识基础上,运用适合孩子成长成才规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是能使现代家庭教育活动奏效的。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共同创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才能让千百万孩子健康成长。
范文三:孩子存在的问题
孩子存在的问题
1、 贪玩、自制力差:
谁都有自制力差的时候,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具体有这么几个办法您不妨试试:
(1)、与孩子沟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对其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2)、给孩子规定好具体玩的时间,而且一定坚持放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3)、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昨天坚持40分钟,今天能不能比昨天多坚持10分钟 2、有畏难心里:
这是孩子自信心不足又缺乏成就感激励的一种过早自我否定的表现,可能不爱问老师问题,碰到难题不想做,或者是钻不进去。
(1)、避免给孩子过早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帮助其树立勇敢和责任心;
(2)、具体给孩子提出两到三种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教会孩子为结果负责;
(3)、多给孩子创造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3、粗心马虎、非智力失分多:
粗心马虎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1)、孩子是否对每一次考试有足够的重视。孩子一般对大考重视,您就不用太叮嘱;而通常对小考不重视,您就应多从这方面入手做其思想工作;
(2)、孩子粗心的毛病反映出对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文科是否注重字词语法的积累;理科是否注重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记忆;
(3)、准备错题本,总结每一道错出错点及原因,复习出错点正确解法及规则。 4、学习没有兴趣:
孩子是对各科学业都没有兴趣还是只是偏科,孩子不可能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吧,平时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呢,如果沉迷于游戏和网络,是应该杜绝,但是如果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5、学习不主动:
您之所以觉得孩子不主动,主要看到他都有哪些表现了,是不是学习仅限于听讲和完成家庭作业了,
(1)、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所以学习起来才觉得没有动力。其实这也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考学的意义所在。
(3)、鼓励孩子下功夫,自己跟自己比。一旦孩子下了功夫,成绩有些许提高,看到自己的进步了,才会更有自信,也才更有动力再下功夫。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6、学习不得法:
预习、听讲、写作业、复习、背单词、做课外题。
总觉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不在乎一种适合第一名,另一种适合第五名。您可能也懂得怎么样学能学好,也告诉孩子不知道多少遍应该怎么学。可是他可能总觉得这个方法不适合他,那个方法也不适合他。而到底哪种方法适合他,他自己都不知道。其实那不是因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是(1)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方法孩子都没有坚持下来成为自己的习惯。
(2)、不懂得取长补短,时刻改进自己的方法。班里前三名前五名的优势不在于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在于他们每一个环节做得很有质量很到位。您孩子可能看到第一名也不背单词,第五名也不记笔记。但是他们一定在别的环节培养起他们的习惯。而您的孩子自己却没有多少学习习惯方面的优势。
(3)、不肯创新,沿袭旧习惯。孩子没有意识到该想想怎么样才能做得比以前好,总算沿用自己的老一套。
1
孩子存在的问题
7、学习很不错:
(1)、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学习不单单是考验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在于孩子的学习竞争力。从预习、听讲、写作业到制定学习计划、考试技巧甚至于演草稿纸的习惯,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两三分的差距。
8、学习偏科:
(1)、反映出孩子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学习凭兴趣或个人喜好。
(2)人逃避弱点的本性。他考分越低的科目越没有自信,越不想下功夫,于是考分又越低。相反分数越高的科目越有自信,可能学习起来花的时间也越多。所以要先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只有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困难,才是真正治标又治本的办法。 9、有逆反心里:
有逆反心理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让老师和孩子沟通。
10、各科目分析:
(1)、语文、英语:不爱背东西。不爱背这个问题我相信您孩子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的问题。他之所以不爱背单词一定一开始也很想表现得很不错。可是没两天就忘了不会及时复习,所以他会觉得背了也没有用,不如考前临时报佛脚。所以说到底还是孩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首先背东西也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即使背英语单词也是有办法的。其次要在背记的基础上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才会记得牢。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背了又忘记没有用了。
(2)、数、理、化:不爱动手练笔。这个习惯可不是很好。理科的东西题量不能保证是不可能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
(3)、政史地:不会总结归纳。这反映出孩子的概括思维不是很好。
11、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喜好:
您得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是为老师而学,而是为自己而学。
2
范文四:孩子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需要动机,即内驱力,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自尊心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鼓励孩子敢想、敢说、敢问,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拖拉,吃零食、通宵达旦,睡眠时间、家庭环境、写作业环境、课堂表现、瞌睡) 事实上,成绩很好的孩子和成绩一般的孩子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习惯不同,在孩子最初的行为当中,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会风俗的影响,当一种习惯由于经常反复的练习而变得很子案的时候,孩子就会喜欢这么做,这就是习惯。孩子培养了自己的习惯,又会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好的坏的都同样如此。习惯最初的原因来自于诱导。最开始的习惯养成是从有道德对象中获得了自我认同。所有聪明的父母,常常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机、诱导的内容,进而启发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有规律,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学习才能够从容应对,很多孩子作业写到十一二点,通宵达旦的忙功课,甚至玩电脑、看电视,弄得筋疲力尽,第二天上课瞌睡连连,严重影响了学习。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非智力、学习能力差,而是习惯不好。课堂知识每天都是新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这样可能就造成课本知识的脱节,单元测试还可以,综合考试就不行了。
挫折教育
好强、活泼、不急、不躁、粗心、马虎大意,自尊心强,荣誉感
日本的基础教育对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日本的父母十分重视挫折教育,就是不回避让孩子吃苦或者体力劳动。中国的父母往往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爱的太过,爱的方法不对,溺爱会让孩子丧失自强的信心和能力。前段时间在岁宝明星店楼下举办的国际象棋邀请赛中,很多棋下输的孩子泣不成声,作为家长也要学会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失败与挫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失败了后会想方设法在物质上予以补偿。“你想吃什么,妈妈给你买“之类的话语,这种怜悯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从失败中成长,而是学着去转移失败的注意力。这时候关键是启发孩子做事的真谛,面对种种事情成败的态度。
孩子考试粗心的四大原因
现在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很粗心,容易出错,特别是考试时简单的题目最容易出错,复杂的题目又往往能做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无数的家长感觉摸不着头脑,是孩子不认真吗?还是孩子智力有问题?孩子本来就聪明得很,做作业也是一本正经,自己也不想弄错,当他写作业出错时,我们还给她训导一顿,孩子自己也觉得冤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总是容易出错?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粗心,其原因有下列四种:
(一)注意力不集中 (最直接且常见的原因)
注意力不集中,受情绪干扰,就是容易分神,学习起来就貌似专心,实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有:
对声音很敏感,在家里写作业,只要有声音就会望过去,孩子在书房写作业,客厅里只要有声音,孩子就会有反应。做作业不连续,写一下,又玩一下,或者孩子容易发呆,一坐在椅子上就是发呆一陈子,脑瓜子东想西想。
(二)学习能力不强,感知能力障碍是引起儿童粗心马虎的深层原因。
儿童心理定式是形成粗心马虎的条件
在计算时,容易把简单的数字看错,这肯定是学习能力的不足,如果偶尔看错,那不是问题,如果经常看错,那就是能力不足。经常把数字和相似字看错,是视觉能力不足。
视觉能力包括视觉注意
视觉集中
视觉分辨
视觉记忆
视觉思维等,其每一项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视觉注意能力不足,将造成孩子无法有效得注意到重点内容,老师提示的内容无法关注到。视觉集中能力不强,则容易让孩子阅读时漏字、丢字。视觉分辨能力不佳,会导致孩子数字混淆相似的汉字分不清,在考试中,还容易把“38”写成“83”,把“69”写成“96”,或把“己”写成“已”。视觉记忆能力不足,也会让孩子阅读后,记不住,特别是短时记忆不佳。视觉思维不强,则会计算反应迟钝,答案容易出错
(三)心理素质较差
心理素质不佳的孩子,遇到考试就容易紧张和激动,有时爱发脾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孩子自信
沉稳
冷静,这些都是心理表现。平时学得好,到了考试就考不好,这就是受心理的影响。
(四)学习习惯不好
平时学习时,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如做计算题时,在草稿纸上乱写乱涂,没有条理性,最后计算出来的答案还找不到。这些也是造成考试粗心的重要因素。 孩子粗心马虎的对策
一、自幼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态度、严谨的学习作风,和高尚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如:作业工工整整,有理有据,有因有果,不能敷衍了事等。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学会控制自己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并自觉去遵守。
培养独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韧性
提前预习
提前预习有助于儿童做到上课心中有数。
学会仔细审题
儿童仔细审题的习惯是从平时的读书、念报纸、复述等事情开始的,做到不填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断错句才能在考试中看清题,看懂题。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到什么时候,父母都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首先从父母自己做起,妥善安排生活,将家里整理得条理有序,做事认真、有条理,为孩子做好榜样。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最好老师,父母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犹为重要。
方法一: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
方法二:用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方法三:让儿童产生期待感,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
出现马虎问题时的对策
孩子出现马虎粗心现象时,首先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要理解儿童的过失,并用冷静积极的态度对儿童学习粗心马虎的问题是父母解决问题的前提。
二、父母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帮助儿童找到马虎粗心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在找到马虎的原因之后,制定可行的改进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微小的进步。
克服孩子粗心马虎的训练方案
首先从父母自己做起,将家里整理得条理有序,做事认真、有条理,为孩子做好榜样。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到每件事情认真对待,从小事做起。
每天坚持为孩子读一篇文章(最好是孩子喜欢的童话寓言),让孩子复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听力和短时记忆力。
每天坚持让孩子读一小段陌生的文字,做到不填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错断句,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个错题集,并减少橡皮的使用,让孩子做到三思而后行。
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并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要随时提出问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并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如爬山等,使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调整。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经常鼓励孩子,说“你一定行,你一定是最棒的”!
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个责任卡,卡片上要有父母的期望和原则,儿童认真完成以后,一定要及时给予奖赏,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计划和学习计划,并鼓励孩子认真执行。
范文五:寄养孩子家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寄养孩子家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摘要] 目前有非亲生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非亲生家庭指家庭成员中孩子与父母间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家庭。非亲生孩子包括被领养和父母再婚的。据社会对这类孩子进行的调查,结果得出多数孩子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而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与家庭教育失误有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此文提出非亲生家庭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并提出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 非亲生孩子; 家庭教育;误区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温暖着家庭的成员、营造着温馨的家庭气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离婚,一个正常的家庭体制分化,这现象成为普遍。以及一些意外的交通事故在社会上遗留下许多没有家的的孩子,等等。随着人们的观念的转变,领养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致使人们领养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得出:1. 家庭内部因素(生不了孩子的);
2. 丁克家族;3. 支持慈善事业;4. 老年单身无子;5. 给自己孩子找个伴;6. 亲戚之间的帮忙等。领养孩子的家庭和再婚的家庭无疑是为了给这些非亲生孩子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但由于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区,据社会对非亲生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发现多数非亲生孩子的心理具有以下特点:脾气大、抑郁、冷漠、恐惧、固执、撒谎、敌对、不合群、爱猜疑、性情易变、欺骗、孤僻古怪、攻击性强、无安全感、冲动、退缩、易受挫折、易愤怒、易嫉妒、焦虑等。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看出,非亲生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可使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学习成绩上、心理发育上都有差异。这些方面偏差的非亲生孩子人数都多于一般亲生家庭成长的孩子。其实,从此也可以知道非亲生的孩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对他的特别关注,而三者之中,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及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是与家庭的教育方法
不当有关。
目前大多数非亲生孩子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可总结为三点。
一、非亲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最大的,也是许多为支持慈善事业而领养孩子的、亲戚间帮忙养孩子的、为自己孩子找个伴的、再婚的家庭中容易出现的家庭教育误区,它是——亲情冷淡。
不少的家庭,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在对非亲生孩子的感情投资是少之又少,有时甚至会用一些语言、动作来排斥这些孩子。有的家庭领养孩子认为自己承担的只是抚养孩子的责任,一般只在物质上提供投资,而在精神上的投资可以用“吝啬”二字来形容。有些人会这么认为:“我领养了你,供你吃、穿、住、花,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还什么好奢求的?”还有的人认为:“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我肯养你已经不错了,你都应该知足了。”殊不知这种不带感情的帮忙或投资会让这些感情敏感的孩子感到寂寞、伤心,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别人这样的同情,他们要的是一个有家的感觉,一个爱的感觉。在这种没有亲情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会渐渐变成自闭、抑郁、冷漠等。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子一:有一个女孩双亲早亡,4岁的时候就和舅舅、舅妈一起生活,她的舅舅和舅妈有一个女儿,两个女孩相比之下,亲生的孩子肯定会倍受疼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事情件件关心,而对于另一个则是爱理不理的,基本上当她透明人对待。久而久之,领养的那个孩子变得自卑、爱猜疑、悲伤等。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只会埋怨别人, 只会偏激的去想问题; 做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
例子二:有一个孩子是在几个月大的时候被一个家境不错的人领养了。领养他的父母都是在机关工作的,领养他的家还有一个姐姐和奶奶。在家里,他和姐姐一样,有好吃的,有好玩的,但惟独父母对他漠不关心,见到他,不会主动的亲近,他要什么,他们会给,但从没有主动的去发现他有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相对于父母对姐姐的热情, 让他感到他的存在是多余的。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件可以让他的父母注意到他的事——在幼儿园里捣蛋、调皮、不听话气老师等,只有这样父母才会注意到他。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亲情冷淡”会让一个人的性情扭曲,人格破裂,终
将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
二、非亲生孩子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溺爱娇惯,特别是因为没有小孩而领养孩子的家庭和再婚的家庭容易出现的教育误区。
或许有的人领养孩子后,怕社会的舆论,说他教育孩子时用的打骂是在虐待孩子,说他不爱护孩子;或许有的人是为了让孩子早日融入新的家庭,不让孩子对新的家庭产生排斥;或许是其他的原因,在领养孩子的人心里产生这么一个定义“我和他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生的,不能打、不能骂!”因此,多数家长过分的包容孩子,溺爱孩子,事事顺着他,要什么给什么,甚至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百依百顺。更甚于孩子的过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心里总有这么一句话:“非亲生的孩子不可打骂。”从这里看出许多人的心目中认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恐怕是非打即骂,而就据上边“非亲生孩子不可打骂”这一观点来看,难道亲生的孩子就可以打骂了吗?很显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里有一个例子。
小杰特别爱吃糖果,他的养母怕他吃多了会吃坏牙齿,毕竟小杰还在长牙期,就要求他“戒糖”。可是小杰毕竟是一个小孩,没有毅力,一见到糖就嘴谗,养母怕邻居说她连一颗糖都不给孩子吃,对孩子不好也就没有严格制止和监督,就这样半推半就的纵容他。最后,小杰的牙齿疼了,他把责任都推到了养母的身上,而养母也就这样任他指责。
上边的例子中,小杰的养母虽然有错,可小杰自己没有过错吗?难道为了孩子早日融入家庭?难道为了不受别人的指责而一再容忍吗?难道她不怕孩子以后会更加变本加厉吗?不要遇事就往孩子不是亲生的方面想, 而且过分的纵容孩子会使他产生一种“你欠我”的心理。这样下去,他们不但不会体会父母的苦心,甚至还会觉得这是应该的。父母的过分纵容,有时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可怜他们,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不利。
三、非亲生孩子家庭教育的误区是——粗暴打骂。这个失误一般出现在再婚的家庭中,或是之前不知情,而后知道不是亲生孩子的家庭中容易出现。
“粗暴打骂”这个观点与前边的“溺爱娇惯”是两个孑然相反的观点。或许有的人有这么一个观点:非亲生子难教育。有的人怕社会舆论说他没有教好孩子。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为了不让别人说他没教好孩子,就打骂孩子,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有的父母更是一味的奉行“棍棒出才子”、“不打不成材”的原则。孩子只要不听话、不按要求做或无意的做错了事情就打骂。甚至有的人认为打骂孩子就是对他负责,就是为了他的前途着想,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却是适得其反的,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往往对家缺乏温暖。据调查,在这种教育方法成长的孩子其性格特点为:易愤怒、恐惧、孤僻、脾气大、敌对、攻击性强、精神非常紧张和脆弱、无安全感、斗欧骂人等。还有一种打骂是来源于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以打骂孩子为乐趣的,或是知道不是亲生的孩子而故意虐待。如南方网2007年5月30日报道的去年9月28日出生的小涵已经等不到他生命中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了。因为在昨日(5月29日)早上10时30分左右,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因怀疑他是非亲生的,他的父亲当众将他摔死在医院。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溺爱娇惯”和“粗暴打骂”这两种教育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家长怕舆论说他们没有教养好孩子,而产生的教育误区。
其实,非亲生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还有很多,但针对以上普遍容易出现的三个误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兼顾非亲生孩子与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身心健康的成长呢?我们可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对于亲情冷淡型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们可以:
(一)实行“爱的教育”,让他感觉到爱的气息。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们都在爱心里孕育成长的。”是的,爱确实是人们普遍渴望并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可以肯定的说:“没有爱,就没有今天的社会。”爱,对这类的孩子来说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得到。所以我们对这类孩子的生活要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聪明、健康的青年,这中间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心血,特边是爱,只有家庭中存在着互爱,孩子才会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从而他才会从中感受爱、知道爱,同时才会去爱人和被人爱。被爱是件幸福的事。这里有一个例子:
小惠是4岁时被现在的父母领养的,他刚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很彷徨,没有安全感,对养父母都很敌对,主要表现在:1. 不听说教;
2. 软硬不吃;3. 爱着急;4. 自我为中心。这让他的养父母不知道如何是好。不过
经过他们的发现,小惠有着自己的闪光点:1. 在英语方面有天赋,幼儿园的老师也时常表扬他;2. 不哭闹;3. 崇尚英雄人物。养父母就根据这些他喜欢的东西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当他做错事时,就用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教育他;经常带他去外地走走;当他着急时,就告诉他要么耐心的等待,要么就自己做。渐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变为融洽。爱的教育会让我们看到预期不到的效果!
(二)及时了解孩子思想的变更。
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这也就要求父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特别是家庭教育的观念。除了这些观念以外还得具有丰富的沟通方法。最好凡事都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两者相融,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方法,由于双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作为父母应一天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这可以使彼此相互了解,也可以培养默契,因为默契是可以培养的。但切记沟通时气氛不要太沉闷,不要有办公事的感觉,尽量在一个轻松的情景下进行,否则沟通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孩子有事埋在心里,他们做错了事,遇到挫折后不敢告诉父母,以至产生恶性循环,事情越做越错,越错越不敢告诉父母,最后会滑进犯罪的泥沼。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变更,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
二、对于溺爱娇惯型和粗暴打骂型的家庭教育误区, 我们可以:
(一)掌握教育孩子的尺度。
面对孩子做错的事时,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决不能放任自流。养父母要明确对非亲生孩子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但也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尺度,过度宠爱或是打骂都是不良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有的人会说:“教育孩子不就除了打就是骂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在孩子做错事时,反复的和他说道理,与他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要让他知道自己做对了吗,错的话是错在哪里,批评他批评对了吗?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被批评得心服口服。其实,只要是处于一片爱心,孩子是会理解的,只是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目前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都有这么一个现象:只告诉孩子做错事情了,并没有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的批评是不可取的,有的孩子会表面服你,可心里却一点都不服,这对孩子日后的人格形成是很不利的。
(二)明确自己对孩子的责任。
有这么一句俗话:“子不教,父之过。”众所周知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而三者之中又数家庭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好模仿的。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言行举止都要一致,不能随便的允诺孩子提出来的要求,如果答应了就要做到。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是管养,不管教。所以,每个家庭,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非亲生的家庭都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三)不要将教育简单化。
教育孩子不是一步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长期的管理的,就和“长治久安”的道理一样,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都想一步渠成,一步登天。都是急于成功,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很不利的。就“粗暴打骂”和“溺爱娇惯”来说,都是将教育简单化。孩子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是简单不得的!
(四)进行“直面现实”的教育。
这里有这么一个例子:小叶,在入小学时,班上同学知道她是被人领养的,没有父母,有些同学嘲笑她没有父母小叶为这事烦恼了很久,而她的养母知道后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只是马上帮她转学。小叶转学以后,怕同学笑她没有父母,就撒谎——我是亲生的孩子。要知道人撒下一个谎要用千万个谎来圆这个谎!从那以后,小叶成了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有一天她想不说谎都来不及了,因为她说的谎话太多了,已经来不及收。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知道对孩子进行直面现实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可看出一个逃避现实的后果。父母对孩子出现的这个心理压力时,要教会他们怎么去面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逃避。父母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的心理压力而帮他逃避,这样会让他认为逃避是解决事情的一种方法,以后遇事就逃避也会成为孩子做事的首要准则!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
(五)进行“耐挫折”教育。
进行这个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挫折力,特别是这类特殊的孩子。可以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设立一些挫折环境。如:有意识给予他“不公平”的批评,这可以
让他提升自我辩护的能力和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像看电视与吃饭选其一或玩和睡觉选其一等,这可以培养孩子的取舍意识;有意识的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分享的乐趣等。逐渐的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任何事。
非亲生的孩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在对待这群特殊的群体,要爱护他们,把他们失落的爱捡回来,让他们感觉到“爱”的气息,重新体验被爱,让他们知道还有人在关注着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让他们勇敢的面对困难,重塑自我,促使他们克服并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最后感谢莫源秋老师对我论文的精心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沃中建. 走向心理健康[C].2005年2月
[2] 吴增强.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C].2001年1月
[3] 新浪网. 继父母不能无条件满足孩子[OL].亲子中心, 教育中心, 家庭教育, 生命时报
[4] 中国家庭教育网. 怎样教育非亲生子女[OL].资源库, 家政超市, 家教广场
[5] 百度知道. 教育/学业/考试. 家庭教育
[6] 山村孤儿. 妈妈、姐姐, 你们的眼里有我存在吗. 天涯社区, 天涯杂谈,2007年3月19日
[7] 国际儿童希望中国论坛. 国内收养相关法律知识[OL].国内/国际领养,2006年7月10日
[8] 南方网.www. news.sohu.com/nfdaily. 2007年5月30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教育孩子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