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哲学的理念和含义
年 月=47>!""!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 @> ?(-"($!++++%+<+& "$()*-(01)2034*5061(478(-(91(70-704745060(!’,./,,./:,:;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
哲学的理念和含义
李银香
山 西 太原 太 原理工大学 文学院 %B"C""!$&
摘要 在 分析前人哲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哲学的新看法 即 哲学是人类把握存在的一种抽象 而浪DB
E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活动
关键词 哲 学思 维 思 维把握存在人 的活动 DFFF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DDD#""IJKLCM%!""!&"$J""CCJ"CG H
讨的 E 一历史上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理N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看 实 际上哲学是在寻 B解
对于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哲学家说了不少找人类把握世界的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思维的逻辑 BB
从
古希腊的爱智说到马克思的实践论哲 学家们都基础真要找到绝对的阿基米德点那是不可能BBOP从 B的
不同角度对哲学进行界说都 抓到了哲学的某些哲学若是那样寻找原因的原因那 就走进了无底的 BB实 质性含义亚里斯多德寻找到了原因认为深渊历史上的哲学最初是沿着亚里斯多德指出的 EBOE
哲学是
寻找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黑格尔看到哲学是理念 方向而纵向努力的后来发现那会出现循环的说明PFB E
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而马克思却从人的所以到了后现代哲学从横向的文化上开展对哲学 OPOPFBB
感 性 的活动 实 践寻找到 现 实的人 与 现 实的进行宽泛的说明哲学追到实践追到人的活动OPOPOEBB
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必 然要引出文化在哲学的横向扩展中值得注意的P BBE世界
更要改造 世界到了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哲学是批是 哲学与系统科学的联姻出现的系统辩证论在EBO
游戏规则的活动可见对哲学上帝 死 了 人 死了 的 现代后 现代社会哲 OPEBPNOPNB判地考察各 种
庙 里 O定义是一个比较学从
复杂困难的事情的神催化成凡夫俗子世间活着的只有语言符PBN E N号
生活中人们总把哲学看得很神秘在古希腊数字意义和各种不同结构系统 BBNNE
未来的哲学是什么样子有人估计哲学要从人 们把哲学视为爱智慧的学问可见懂哲学BBEBB
在不一定 要有慧根但很需要爱智这种爱是对宇宙 场的客观的相同的有限的中心的有的BENNNNN自然和人 生自我的钟情与好奇追 本溯源寻 根思维的 等 处 寻 找 不 在 场 的隐 蔽 的相 通 的DNNNNN
消 解问 题和矛盾融通知识创新生活无 限 的边 缘 的无的想象的诗的东西哲BBNBNNNNE问底
此外别无他意作为 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它比任分析方式影响将实现从质点思EB学的思维方法受系统
何宗教更实在作为思 维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比任维简 单线性思维转 向 多 维 非 线 性 系 统 思 维 以 FBN
何科学更洒脱作为一种 文化创造它比任何艺 FB及 高 维 复 杂 网 络 系 统 思
不会疯狂作为知 识建立的基础它%&FB维关系结构层次终将取代追因的因果分析术更清醒ENNB
E微观 演化机制分析将代替粗糙的规律探索哲 学比常识更系统更稳固B
这些仅仅是人们对哲学的一种普通的感觉谈 E不再仅 仅是一种为知识奠定牢固基础的学问说 B哲学的内容仅有此种感觉是不够的还 需要进一B白了哲学 将成为一种文化的活动直线的反思思维E步 理解哲学的理念和深层的含义一是要理解哲学E要么走向 自我循环的论证要么走向无穷无尽的原B是 什么这是对哲学定性的问题二是要理解什么BB因深渊多 维关系系统辩证思维则走向文化的互B
是哲 学这 是 对 哲 学 对 象任 务 等 定 量 研 究 BNOP动知 识的互 补因果的同一上帝就在我的BBBOP
题这里只谈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不EB正象谢林同 一哲学以及陆象山王阳明的 范 围 问 EOPN心中是本文要探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 ON
收稿日 期A DRM ""J"J#!!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 李 银香 女 山 西忻州人 太 原理工大学讲师 研 究方向 马 克思主义哲学 %D#IRKJ&BBBBDE
社 会科学版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第 &()’ 0/
是吾心庄子我与天地并在万物与我齐一那样 门学问 %#$"!!
%一种哲学境界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同 时也是一种 $
精神生活的体验又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上面的这句 $%二哲 学 是 人 类 把 握 存 在 的 一 种 文 化 意 "话是笔者对哲学的一种解释 解 释的文本就是人把 $识活动
握世界的活动本身而哲学就是这种活动之一哲学 $%活动并不是去叙述和演示存在实体的历史过程它 从上述对哲学的认识及实际哲学的发展来看$哲学所关注的一直是人把握世界的思维活动本纯粹是人的一种学术上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的精神活 $
本体论看似说世界但说的是人把握到的世界% $身动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 %$而不 是 本 真 的 世界是 本 真 世 界映现到人大$#$#!!而不是历史哲学实际无法 $%思维与人的活动的逻辑 界世 纪已经是深深打上人的活 动 印 % &’脑中的 世仅 仅不过是为实证知识确定 $胜任实证科学的任务记 的 世 界所谓本质不外是人所共同观察到的经验$所以具有浓重的方法论色彩它也 $%思维的逻辑基础所谓实在不外是现象的实在所 谓客观不% $的现象但 那种全部实证知识的一般共性知 $概括实证知识所谓客体不外是相对于人的人所界$外是主体 际性哲学进行抽象不仅是 %识并不是哲学要确定的逻辑所以哲学是离不开人的在无人类出现%$ 定的客体它要对实证进行实证即监督各种假设与操 $#!$概括在无意 识出现之前世界尽管是存在的唯物$$(之前哲学关心思维在逻辑的形式和内容上 %作是否可靠 但 哲学肯定不存在而 且客观$$)主义原则是永 恒的以此保证对存在的正确把握在哲学考 $%不要出问题%实在的认识也 必须是依靠意识的思维才可能认识的哲 学寻求到了理论化 $察人把握世界存在的活动中可见人的活 动是解开哲学之谜的钥匙是 人的思$$同 时体验到存在在思维 $系统化的观点和思维规则反思的哲学是倒过来从人%维活动走进存 在的门户如多数人参与了这种哲学的活动就 $$中的和谐秩序意识思维看 世界这样才能看到过去知道未来 %""$$即哲学范式形成某种流 $$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框架哲学反思的对象是人的活动人的思维通过反 "$那就是一种哲学文化 %$派哲 学的任务也就成了弄清人的思维 $思形成了哲学哲学不仅是抽象的也是浪漫的可以理智地探 $$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路 %$*+*活动本身究也可以想象因为哲学不是外在客体的一种独立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等 著作 +,德维希运动而 是人对人把握世界活动的一种思维意识运 $并 得出共同结论一 旦对每门科 $-#中作了具体论证动自然在人身上获得了自我意识人的活动是对象 %$要 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 $学都提出了要求性的人就能用意识去思考和想象一切存在历史上 $%关 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 $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的大部分哲学家用抽象理性的方法建立了各种各样
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还仍旧 %$科学就是多余的了的哲学思想体系同 样也有不少哲学家用想象的方 $就 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 $.. 独立存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往往采 %法思考了人及人的存在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都归到自然和历史的 %警 句日 记随 笔等非逻辑的 诗 意思维 形 """#!用格言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 %#$!实证科学中去了认 为只有这种形式才可以捕 $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 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 $要人头脑中想出联系永恒和绝对存在瞬间的闪现 #!#!%获到存在的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 %$系了哲学作为人把握存在总体过程的一门学问重 $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 $$的哲学来说而是世界上的事物 $点考虑的不是世界由什么组成关于思维过程本身规律的学说即 -$纯粹思想的领域所 $如何能被组成和形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哲学最终是思维通过把握自身而把 %!逻辑和辩证法关 系系 统过 """以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的事件的结构 %握存在世界因 为只有从这些才能确证事物之可 $程一类的东西不论哲学是谈什么 论 的也 不论人类采取什 #$!事物是客观的但在人的体验活动 %$以的缘由和根据站在什么角度看哲学 $$么奇妙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人把握到的事物采取了主观的现实形式只要人 $$中哲 学实质上总 $始终是在为人类把握世界进行努力必 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而成的客 $所见到的事物是要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理解上的贯通以及与世 无 主观参与的赤裸裸的 物 自体 在 人的视野中 $#!体所以哲学定性上可以这样说 %-俗精神生活上的和谐客体是穿上主观衣服的物自体客体的客 $#$!不存在
观性正如胡塞尔所言是一种人的主观际性或共主体哲学是人类把握存在的一种抽象而浪漫的思维方式 万方数据
和文化意识活动是 人类总体观察和把握世界的一 $性同样无客观渗透的独立的内明而外不亮的主体 %$
第 期 李银香 哲 学的理念和含义 c%2-
从自然界演进到人的出现人集中了自然的全 "在世界上也不存在哲学是通过考察人们的活动去 !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意识的人必须通 ""!部精华人的活动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文本哲 "!把握世界的哲 学是通过思维人的 "过意识的思维才能把握存在自 然也成为哲学的主 "学活动是人的活动内容之一 !活动去实现人类的知识的逻辑与价值目标的但哲学活动主要是对人的活动的阐释人的 ""要文体参考文献 %哲 学是通过阐释人的活动 "哲 学的新方向 北 京大学学报 张世英 活动是哲学的最终文本& &++’()()"’,"-./) *
当 代 哲 学 的 系 统 转 型 系 统 辩 证 学 学 报赵 凯 荣 人的活动主要是日常的交往生活衣 & &.()()*#!而把握世界的
’+++"-’/%’01’ 2) " 经 济政 治文 化自 我实现自 我完善的实 "####食住行
哲 学探讨客体的主 体的主 客关系的实践 "##践活动北 京刘 放 桐 &2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学 &人 民 出 版 社 (()3 %)"要素便形成了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哲学 ##"! ++0 ’) 哲学的学术活动也当文本阐释时 $$ 把自身的活动
!就形成了哲学观和方法论
456789:6;<=9>789<><8?@5ab8c8;5d>8?@5ab8c8;5d>
KEFGHJLHMJ II
/-"0200.c"NOPPQRQOSTUVWOSXYZXX[\]^[_‘a[_b\Na\_[
%"CMmmHmHmmHmMmde<>
) mvpkpnknmHskhknmwmnmHskhknmHhMMxhoMpxuokyMHpmHzHJymkMM IIrttIIIIliiilillllliljj
)pusuoMsMHkskJHpMsMpHHuommuyMqhpkoks lIjjil{ltIjiliIIl
%~~~6D8>CnmHskhknmmHzHJmHzHJpkokshLHhpmuyMMpHH |}ftlIIlIIIliliIiIl{lt
编 辑 彭 希京 -%/
!!!!!!!!!!!!!!!!!!!!!!!!!!!!!!!!!!!!!!!!!!!!!!!!!
上接第 页 -2./
"6?B6:
K GM ()*nJIiI
/-"0200.c"+\,U[U]OSXYZXX[\]^[_‘a[_b\Na\_[
%CwmMmHmMHmHHMHMMMHMde<>
)hmkusjIklxiMj{kpMlij
%K~~DCHHMHMHHMHHMHM 6}8>Jssxoo{sxoorussJssxoo|fjltIiIlijtjlt
编 辑 赵 树庆 -%/
万方数据
范文二: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
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
黄枬森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 题 号】B1
【复印期号】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第5,9页 【英文标题】Also on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position
"Doing Philosophy Is Doing Its History" 【作者简介】黄枬森,男,四川富顺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日 期】2011-07-08
一、为什么要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
最近读到《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上转载的、今年《吉林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的孙正聿教授的文章《“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他是针对对于“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批判而写的,他是赞成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在他看来,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其一,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其二,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哲学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哲学史,如果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就会使哲学离开历史,离开哲学史。他认为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专业地来研究哲学;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以哲学的方式来面向现实;否定哲学就是哲学史就不能实现哲学的理论创新。
孙正聿教授这番议论针对的是谁呢,我现在就来对号入座。三年前我曾经批评过这个命题。2008年我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叫《哲学的科学化》,我在其中的学术自序中谈到一种哲学观念的转换时说,我在20世纪4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没有科学的哲学,哲学就是许许多多哲学家的哲学,那个时候形成的观念是“哲学就是哲学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科学的哲学的观念,哲学就不再等于哲学史,也就是说哲学有了科学的形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种哲学观念的转换。现在的状况好像又回复到以前的状况了,现在流行的一种观念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哲学就是你的哲学、我的哲学、各个人的哲学,也就是说回复到以前那种哲学就是哲学史,就是各种哲学的总和这个观念了。这又是一种哲学观念的转换。
我认为,这个观念是有悖于哲学的科学化的,已经过时了,是应当纠正的。我们应当从事哲学的科学化,就是说应当从事哲学的学科建设的工作。《哲学的科学化》论文集所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很明显,我并不是说哲学应该脱离哲学史,而是说哲学不能等于哲学史。哲学离不开哲学史,离不开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我绝不是否定这个观点,而是说不能把哲学与哲学史等同起来,不能把哲学看做只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各种哲学的总和,没有一门科学的哲学。
所以,很明显,我的说法和孙正聿教授所批评的那种观点,认为哲学可以离开
哲学史是完全不同的。我不知道孙正聿教授是不是批评我这个序言里的观点,反正目前对哲学的科学的学科建设的任务十分重要,而且紧迫,我就对号入座吧,就他所提出的三个问题谈谈哲学的科学化的重要意义。我也谈三个问题:第一,专业哲学究竟是什么,专业哲学与非专业哲学究竟有什么区别;第二,哲学怎样面对现实,怎样反映现实、改造现实;第三,哲学理论究竟怎样创新。在我看来,要正确解决这三个问题,当然不能离开哲学史,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哲学的科学性质。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哲学史,认为哲学不是科学,那么不管你同哲学史的联系多么密切,这三个问题也是不能正确解决的。如果我是神经过敏,对号对错了,那也无妨,讨论一下这些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就算我向孙正聿教授请教吧。
二、专业哲学与非专业哲学
我想哲学是可以这样区别的。所谓专业哲学就是哲学家的哲学,非专业哲学应该是普通人的哲学,就是非专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非专业哲学包括大学生学的哲学、干部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哲学、所有的人的思想里的那些哲学因素,可以说非专业哲学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讲,专业哲学应该是有系统的、比较严谨的、比较一致的、逻辑上比较连贯的。而非专业哲学中可能真伪混杂、是非并存、精粗互见,情况就很复杂了。当然非专业哲学也可能是有系统的,但是其系统肯定是不严谨的、比较零碎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逻辑上是矛盾的。所以一般来讲,专业哲学和非专业哲学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把专业哲学和非专业哲学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把它们看成是两种有根本区别的哲学。这两种哲学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专业哲学无疑处于主流地位,很多非专业哲学的思想根源都是专业哲学,但也有许多非专业哲学思想来自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人生经历,来自社会的言传身教、历史典籍、格言谚语,而这些源头也是专业哲学的源头。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两种哲学完全区别开来,把它看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尤其是不能对非专业哲学抱轻蔑贬低的态度,认为非专业哲学是低级的、庸俗的、没有价值的,只有专业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才是高贵的有价值的哲学。
近年来,除了专业哲学与非专业哲学的区别而外,人们还谈到一些区别,如区分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或者叫教科书哲学和非教科书哲学,或者叫常识哲学和精英哲学;又如区分政治哲学和学术哲学。其实,说穿了,这些区别往往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政治哲学、教科书哲学、讲坛哲学,而哲学家的各式各样的哲学才是学术哲学、论坛哲学、真正的哲学。
孙正聿教授提出的非专业哲学与专业哲学的区分,使我联想起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哲学种类的这些区分。我不知道孙正聿教授的区分是不是与这些区分一致的,不管怎样,如此区分哲学的种类,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知道,许多人都认为这个观念过时了,在这里我没有篇幅讨论这个观点,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最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黄枬森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的有关说明。我这里想谈的是,我认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政治哲学、教科书哲学、常识哲学均无不可。这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共产党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指导思想;又是社会主义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思想武器,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正常人在其全
部活动中自发地遵循的指导思想。试想,有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违背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原则呢,谁违背了,谁就要出错。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性质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学术哲学、论坛哲学、精英哲学,因为共产党的政治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它需要以科学的真理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地地道道的学术而不是那种专事纵横捭阖的“政治”;也是理论领域中的一支劲旅,它的理论威力绝不下于其他哲学流派,难道改革开放以来,它不是一直活跃在论坛中吗,它博大精深,视野广阔,充满了生机活力,虽然遭受了各种诋毁和贬低,但毫不动摇,而且不断发展创新,方兴未艾,其势头比其他正在时兴的精英哲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性质在其他哲学流派中也许是对立的,它如果是政治哲学,就不是学术哲学;是常识哲学就不是精英哲学;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不过,在我看来,最根本最重要的性质有两个,即科学性和实践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人们谈得很多,而且也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人们都认为它来自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等等。对它的科学性,过去谈得很多,但近年来很少有人谈了,甚至有人把哲学与科学对立起来,否认哲学有可能成为科学,因为哲学与科学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哲学原理无是非可言,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科学性了。单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人们似乎忘了,没有科学真理指导的实践只能是自发的盲目的实践,在一定条件下自发的实践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们安于自发的实践,崇拜自发性,中国近百年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就成了上天的恩赐了。在我看来,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知识门类,是一门学科,它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非科学的阶段和科学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结束了它的非科学的阶段,使它初步成为科学,这门科学也会日益成熟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哲学应该是科学家族中的一员,它与其他科学在基本性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存在于非基本性质中、在层次上、在程度上,而不在基本性质上。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把辩证唯物主义也看做他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员,它通过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等11个部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11个相应的基础科学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钱学森院士的这种安排值得哲学家们深思。
我谈这些,主要是为了谈谈孙正聿教授所提出的哲学的专业研究的问题。他说得对,如果离开历史和哲学史,就不能专业地研究哲学,因为任何哲学的理论都是历史地出现和发展的,离开了历史和哲学史就无法理解其本质和意义,就谈不上研究。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哲学的科学性,忽视哲学的科学性,就更难对它进行专业研究了。专业地研究哲学无疑是要研究哲学史上的各派各家,但是怎么研究呢,是否需要对它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呢,我认为,我们还是应对一种哲学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其是非,评定其功过,不能把它看成一种单纯的信仰、爱好,不管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一样的。
对任何一个哲学流派的研究,都应像对任何一种科学史的研究一样,分析其历史成就与局限,评价其对于这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否则谈不上专业研究。专业地研究哲学既离不开历史,更离不开它的科学性。
三、哲学如何面对现实
哲学有思辨性,但是哲学不是纯思辨的东西,哲学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哲学与
现实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推动的互动关系。哲学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又成功地改造现实。哲学面对现实不外这两个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面对现实。要正确地面对现实有许多条件,坚持哲学的历史性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坚持哲学的科学性则是更加重要的条件。
我认为,要做到正确地面对现实,无论是认识现实也好,改造现实也好,首先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它必须是科学的。我们经常讲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最高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中国表述形态。这里的关键是,只能用科学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而不能随便用什么哲学思想来指导。如果一个人为了给自己找一种能给予自己以终极关怀的哲学,我认为这是他个人的事情,找什么思想都可以,只要他愿意。但是,认识是为了找到真理,实践是为了取得胜利,指导思想必须是科学的。即使如此,认识与实践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得到成功,何况用不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像人们故意贬低的那样,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过时的或褊狭的或独断的理论,只是数据的堆砌和实例的总和,是什么脱离历史的僵化的教条和独断的结论,那么共产党90年来的胜利都是不可设想的了。如果我们不以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而用其他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会寸步难行。中国共产党90年的经验教训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十分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力求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指导下研究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针对思辨哲学的神秘性明确宣称:“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后面他一方面批评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同时又指出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即认为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在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脱离的。”?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费尔巴哈“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力求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指导他们的理论研究。他们青年时代起就熟悉黑格尔的辩证法,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后,就开始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来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他们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他们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的经典性成果。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他们的论述是非常丰富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这里我只引证一段马克思的话。马克思指出,他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简明扼要的概括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非常著名的话,“说明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后面接着又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点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究竟应该怎样面对现实,马克思的观点难道还不清楚吗,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毫无疑问,哲学需要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更需要理论创新。因为时代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正确地认识时代,来正确地引导时代、影响时代、改造时代。哲学不创新是绝对不行的。
现在我们对创新谈得很多,什么都需要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需要创新,我们国家的目标之一是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创新在这个世界上就很难立足,很难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创新要有一个条件,创新不是无条件的。只要新就是好,越新越好,也许艺术是这样,但是科学不能这样,哲学不能这样。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是科学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要求发现真理,发现新的规律和新的事物。我们一定要看是什么新,是不是科学的新。这是我们必须要求的一个条件。
哲学的创新要求创新是科学的,这就必须以科学为指导,也就是说必须以科学的哲学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在不断发展,时代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哲学要正确反映时代精神,要引导时代正确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哲学的创新离不开这个时代,离不开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哲学的发展,也就是说离不开哲学史。但更关键、更重要的问题,还是要求创新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哲学原理才有真实丰富的内容、生动鲜活的内容,而不是虚假的、僵死的、空洞的、荒诞的。这都有赖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创新如果是毫无选择的,以哲学史上的任何哲学来指导,或者说让各式各样的哲学来共同指导,就像今天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各流派那样,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了,而且天天花样翻新,但是这种创新离开真理就越来越远了。
当然,我绝不是说哲学的创新,哲学的科学的创新,同其他各种哲学毫无关系,像从前有的时候那样,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和西方哲学各流派一概打倒,拒之门外,恰恰相反,其他各种哲学流派也会有合理的因素和科学的创新,因而在我们进行哲学创新的时候,都是有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各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创新的不竭的思想资料库。倒是今天有一种割断历史的倾向正在流行,值得担忧,那就是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完全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肆意曲解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旧哲学的复辟,是斯大林独创的,反对在它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建议用人本主义本体论、世界观来取代它的位置。显然,谈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史、马哲史的联系问题,也有个是否坚持科学态度、是否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在整个哲学史发展中哲学的非科学状态的阶段。哲学一旦成为科学,“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这种状态就应该结束。也就是说,传统哲学的终结就是哲学史的这种状态的终结。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现时代的新的哲学,一方面是传统哲学的继承,一方面也是传统哲学的终结,是新的哲学的创立。
从总体来讲,新的哲学的创立,“哲学就是哲学史”这种状态的结束,绝不是哲学史的结束,当然更不是人类历史的结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不是离开历史,不是离开哲学
史,而是使哲学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科学的阶段。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11—112页。
范文三: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 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 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 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 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 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 、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成 下 表 :
学生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 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 8848.13米,这是为什
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 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
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
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 学生回答: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 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 张速度每年 2~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照此下去, 1亿年以后新的大 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 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 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 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 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学生答:略。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 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 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
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
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3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 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 1.5-3公里 , 每年新造陆 23-28平方公里。“昨日 沧海 , 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 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 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 146.58米, 而现在只有 138米高。 那么, 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 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 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
① 地 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② 地 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 地 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 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 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本节课板书设计: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含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作 用 。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象:即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
4、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
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3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范文四: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 级(学科、必选修)导学案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签字:
省级示范高中 建始一中 第 1 页 共 4 页
省级示范高中 建始一中 第 2页 共 4页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第 3页 共 4页 第 4页 共 4页
1、褶皱:(1) 观察下图,判读:
注:序号越小岩层越老 序号越大岩层越新。
“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地形倒置是 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背斜形成 ;原因: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向斜形成 ;原因: 2、断层:观察右图填写表格:
3. 地质构造的意义
拓展探究一: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现提供水、柴油 和透明塑料管,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说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储存构造和储存原理。 拓展探究二:某铁路穿越山地要开凿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 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确定在下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在断层处开凿可以吗?水库选址可以在断层处?
4、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
(1)图中板块 A 是 , B 是 。
(2)图中海底地形 C 是 , D 是 。由 C 处到 D 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 越 。
(3)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而形成 。
【及时反馈】 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 B. 位于亚洲的东部
C. 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 位于板块碰撞带
四、课后拓展
读图回答 1~3题。
1. 图中丁的地质构造为 () A. 褶皱 B. 背斜 C. 向斜 D. 断层
2. 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 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 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 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 地壳运动所致 B. 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2012上海卷地理)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4. 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5.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 图 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 1,完成 6-8题。 6.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7.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 .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8. 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 .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9、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回答问题。
(1)地质构造名称:a , b , c 。
(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a 处还是选择 b 处开凿?(从工程的 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
(3)若在 c 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第 3页 共 4页 第 4页 共 4页
第 3页 共 4页 第 4页 共 4页
范文五: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的作用 1. 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 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 岩浆活动 (1)地壳运动的类型
※走出误区:认为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貌成为地形倒置。
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3)断层
答:①沿断层面常形成陡崖,如我国华山北坡大悬崖。
②在断层结构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③两条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华山、庐山等。
④两条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4)地震
3. 变质作用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 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 点拨
1. 岩石的物理风化
(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眼珠的化学成分变化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3)此外,岩石中水的冻融也能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 2. 岩石的生物风化
生物的活动对岩石可产生破坏作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如植物根系可以深入岩石裂缝生长,树根生长对岩石的压力可达10-15千克/平方厘米,足可以破开岩石。
※ 常见的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下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层。出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过搬运作用迁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再次经过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或者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便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以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这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的物质才会不停的循环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全球构造的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 1. 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版块。 2.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相交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 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