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宁安市海浪中心小学 刘 源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
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
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
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范文二: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海底世界》
安广一小学 刘淑波
《海底世界》 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版块的最后一篇讲读 课文。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从海底的明暗度, 声音, 动物、 植物和矿藏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 描绘了一个 “景色奇 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 了一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由于本篇课文的篇幅较 长, 分三课时完成, 这是我在教学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所得的启 示。
(一)谈话导入,目标导航
新课开始我与学生谈话, 让学生说自己对大海的印象, 引出 海底是什么样的, 激发学生探索海底的兴趣。 然后出示本节的学 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习内容。
(二) 、自学提示、自学督查
1、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更清楚自学的方向不至于茫然, 让学生合作学习生字, 利用喜欢的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共同 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发挥了小 组合作的优势,利用工具书、同桌间请教、小组讨论解决不认识 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排除了第一次潜入海底时遇到的困难。 在 检测读音这一环节时,我没能及时让学生扩词,只是让学生读,
指导两个字的书写了,课后反思才知道这一环节有些着急了。 2、多种形式朗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并说说读懂的内容, 通过个性 的朗读,同时发挥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化无为有,化抽象为 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海底动物妙趣横生,海底的物产丰富。在这 一环节中,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没能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来汇报,这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开始我还有点忙乱,后来就顺 势引导,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说说读懂的内容,及时给予鼓励 性的评价, 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教师的几次引读和海底动物 声音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感知海底景色 的奇异。 后来学生朗读的兴趣特别高, 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的目的。
(三) 、深化感悟,总结升华
在学生两次读文基础上,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文章 的中心句,完成板书。
(四) 、拓展延伸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 通过看海底景色的视频, 让学生入情入 境地体会到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此时学生有感而发,纷纷 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班级最有想法的李延鹏说:“我原来的理 想是长大当一名医生, 现在看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后, 我感觉海底 世界太神奇了,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潜水员,去探索海底的奥 秘。 ”聪明机灵的刘宇桐说“中国人能登上太空,探索宇宙的奥
秘,那一定也能潜入海底,揭开海底的奥秘。 ”此时学生情感达 到高潮, 教师顺势而导, 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及学习下节的 兴趣。
课后给我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改革, 变 以往的重教师、重教学为重学生、重学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属于重点 问题 , 引导学生自求自解 ; 属于难点问题 , 教师可给以旁敲侧击 ; 属于有争议问题 , 教师可指点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理解不到、 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则要疏导、订正。在辩证 地处理好导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 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 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 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 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 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 但我深深体会到:虽 然已是春风拂面, 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但我会一直努力, 不断学习, 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范文三:语文教学叙事
作文教学中的故事
走进新课程以来,在和传统的教学观念告别中,既有个人对教育理论强化学习的作用,更有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对自己的警醒。那些发生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想谈的就是作文教学。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显贫乏。作为教师,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学识贫乏,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生活积蓄的贫乏,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思想情感的贫乏,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变,有所突破。
一、从学生们最感兴趣处入手,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值四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此时也正是学生们的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时节。但是,学校考虑安全问题,有可能会取消外出春游的计划。学生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绿意袭人,鸟语花香,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这??安全问题,再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依我看,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老师,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要取消?”
“别的学校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拍着桌子,有些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你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为什么非去不可呢?”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看的出来,他们正在缴尽脑汁,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没关系,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一脸的不情愿,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
了。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将自己的意愿,心中的希望,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情理并茂的作文。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塞。
有的这样写道:“我理解老师您的心情,您也是为我们好,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多花些时间,能够有所突破,可是作为一个老师,您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可是现在您却自己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有的则 “每年我们都会去春游,在蓝天白云下,在青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难道您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而且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们贴的更近了。在初三的紧张而枯燥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快乐,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则有理有据, “我们读过许多游记,《醉翁亭记》让我们明白“志”趣,《雨中登泰山》让我们明白“雨”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可以家长写,也可以学生写。好吗?” 结果所有的家长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他们有的从中想到了自己的父辈,有的想到了自己的读书时代等等,实在令人感动。而所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通过父母的文字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我想,沟通永远是人与人走向和谐发展的方式。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不仅写作兴趣盎然,还有的用电脑打印下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更让我体会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的基地,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爱的一方乐土。
瞬间的美丽铸就灵魂的永恒
——我的一节意料之外的语文课
一日早自习后,利用上课前的一点间隙,坐在电脑前,浏览着今日的新闻。孰料一条消息令我触目惊心:一位父亲驾车急驶在高速公路上,轿车突然起火,形势十分危急,经过的车辆纷纷停下,人们聚拢来救险。浓烟中,那位父亲经过努力,破门而出,虽然多处烧伤,但却无生命危险。当人们扑灭熊熊烈火,却惊异的发现,汽车的后坐上,有一具已烧焦变形的娇小的躯体??医院急诊室中,那位父亲“惨痛”的哭诉:“忘了,我真的忘了!从车中逃出半小时后,我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车上!”
“头脑中一片空白”,这就是我看完消息后最切实的感受。在这样一位父亲面前,任何责骂的语言都显得苍白而无力!父爱如山啊!可谁又能解读得了这样一种在危难面前只顾自己逃命而将孩子的生命抛于脑后的行为呢?
上课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我悲凉的思绪,带着极其沉重的心情,我走进教室。今天该讲《斑羚飞渡》,“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壮举,在‘伤心崖’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每一个读完文章的人都会受到精神的震撼,都会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我突然意识到,刚刚读完的消息,与文章的内容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一种关于“亲情”的思考,在我的头脑中迅速的产生??我该怎么做?备课时,我已经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并已设计好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一定要完成对“镰刀头羊”以及最先跨越悬崖,摔得粉身碎骨的老斑羚的形象分析,下节课才能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万一引入刚刚看过的新闻,教学内容就要完全改变,甚至??
容不得我过多的思考,今天进行“文学鉴赏”的同学已走上讲台(每节语文课前,我们班都有一名同学把一篇已经准备好的文情并茂的文章读给同学,之后进行鉴赏,这样长期坚持,会极大拓宽学生们的阅读视野),我必须集中注意力倾听她的朗读,因为,一会儿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对她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她鉴赏的文章进行赏析。
“同学们,我今天鉴赏的文章是《无奈的母爱》??”这名平时性格很内向的学生用极具抒情意味的语言开始朗读,她的表现令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很惊讶。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她特意针对今天要讲的课文而做的准备,这篇文章竟然也是对“情感”的一种拷问。作者记述了自己一次参观熊厂的经历,在熊厂里,人们为了抽取胆汁,竟残忍的通过手术将熊的胆拉至腹部,然后安装上引胆导管,每天要在熊的痛苦挣扎中抽取两次,而一只熊可供抽取的时间为二十年。这就意味着,一只专门提供胆汁的熊要在这种痛苦的折磨中至少生活二十年。文章的精彩之处是对一只母熊的描写:当工作人员即将为她的孩子(小熊)进行取胆之前的
手术时,母熊睁大双眼,在铁笼之中注视着满被铁链绑缚的孩子,突然咆哮一声,双臂拨开铁笼的钢筋,怒吼着冲向工人,工人们惊恐得四处逃窜??母熊拼命的去解孩子身上的铁链,当它发现无济于事时,它安静了下来,双臂紧紧的抱住小熊,爱抚的舔舐着已布满惊恐和绝望的泪水的小熊的双眼。就在人们惊魂未定的时候,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母熊双手紧紧的掐住小熊的脖子,小熊惊恐的瞪着双眼,泪水再一次汩汩流出,它不知道母亲在做什么,它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在做什么,小熊的身体慢慢瘫软了下来?? 母熊异常平静,深情的看了孩子最后一眼,突然大吼一声,双手拼命的拔出身上的引胆导管,鲜血随之迸射而出,然后它奋力的向身边的墙壁撞去,墙壁在一片鲜血的浸染中轰然倒塌??
贾梦同学此时已在轻声的啜泣,我也在被深深的感动的同时,环视了一下教室,教室里异常安静,偶尔传来几声低低的啜泣,几个平时极其活跃的男孩的眼中也已经布满了泪水。我知道,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巨大的情感的冲击之中。
此时此刻我不能再犹豫,我必须改变最初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没有任何准备的语文课。
我缓缓的走到讲台的正中,刚要张嘴说话,突然教室里沸腾了,没有需要我任何的引导和启发,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毫不相让、毫无顾忌。
“我真的很感动,我不知道怎样表达,不过,大家可以看看我眼中的泪水,它为那伟大的熊妈妈而流!”
“我真的难以想象,当熊妈妈决定掐死自己孩子时的心情,痛不欲生啊!” “它根本就没想活,当它决定掐死自己孩子的时候,就已选择了死亡。” “为了让孩子不受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它竟然作出了这样的抉择,值得吗?它该抗争!”
“说的容易,它面对的是人,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
“我也正想说说这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正是他们的自私和卑劣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
教室里的气氛让人感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人性的讨论。我知道,是该说出今晨读到的那条令我现在仍耿耿于怀的消息的时候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火暴。
“可能当时情况危急,或者根本没有办法??”
“错!这个人简直就是畜生!”
“也错!他连畜生都不如!他能比得了那位熊妈妈吗?”
??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有点过激,但我知道这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所以没有制止。讨论逐步深入,母爱的伟大、父爱的崇高、亲情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悲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虽然有点杂乱无章,但却都是发自内心深出的对良心的拷问与深沉的思索。
平时一个不太喜欢学习的孩子也站了起来,他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并向全体同学保证,一定好好学习、迎头赶上。更有许多孩子对平时自己对父母、老师的不敬行为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言语的中肯令人感动,这些话,是他们平时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的!
我也被深深的感动着,虽然我违背了最初的教学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这节课,是对明天讲授《斑羚飞渡》的最好的铺垫。
下课铃声响起,但孩子们却久久不肯离去??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意外”发生,不要固执的坚持已有的设计思路,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来得自然、来得亲切!
用 爱 领 航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教学非常重要,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且学习起来还既轻松又愉悦。可是,众所周知,兴趣的培养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曾教过一个学生王某,他在初一时很贪玩,上课时最爱“耍宝”,常常是我刚在上面讲了一句什么,他马上就会在下面大声的接话,有时候我请同学回答问题,他还要发表评论,结果总是逗的全班哄堂大笑,把课堂气氛搞的像个马戏团似的。所以,在心里多少有点烦他.有一次,上课时我请同学起来朗读诗歌,刚读完,他居然一边大声地说:“好诗,好诗??”一边带头鼓掌,全班顿时笑作一团,整个课堂一片混乱,弄的我哭笑不得,还不得不终止讲课,先维持课堂秩序。一节课下来,他这样多折腾几次,上课的时间就被耽误了不少,而且常常是我正讲的兴高采烈的时候不得不沉下脸来警告他。于是,我找他谈话,他却理直气壮的对我说:“我这还不是帮你活跃课堂气氛啊,你不愿意啊?那我以后不说话就是。”上课了,他果真不再“耍宝”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他的不说话就是不听课了,他做他的:睡觉、开小差,我讲我的。可是不听课也不行啊,我又找他谈话,他居然反问我:“不是你要我不说话的吗?我没有再干扰课堂了啊!”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一会听会课,一会又开始“耍宝”,一会又上课开小差。说放弃他吧可惜,谈话吧他又油盐不进,我自己也倍感头痛。心中对他的那点热情渐渐消退.
很快到初二了,我仍旧是他们班的语文老师。他坐在最后一排,仍然和初一时一样在“混”。第三册的语文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为了督促学生背书,我每天上课都要抽查背诵,自觉的同学可以流利的背诵,可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同学做不到当天背诵,经常都是背不了。我抽了他几次,他一首也背不了,但他在周记里写到当别人都能背,而自己却背不出来的时候,心里感觉很没面子,很尴尬。有一天,我要求学生们马上背诵,并说:“我们看看谁背的最快!”大家就噼里啪啦的开始背书了,过了一会儿,我开始问:“好,谁能背了?”那天的时间的确有点紧,所以几个平时背书比较快的同学都低下了头,突然有人在最后一排举起了手,我一看是他,不大相信他能背,可是全班就他一个人举了手,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请他起来,没想到他居然很流利的就把这首诗给背完了,全班同学都一起为他鼓起了掌,我非常惊讶也非常高兴,马上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他也是满面笑容,看得出来他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很满意,大概还觉得为自己以前的失败挣回了面子。看着他兴奋的表情我灵机一动,课后赶紧趁热打铁找他谈话,又一次表扬了他今天的表现,并鼓励他以后好好学习语文。最后我问他:
“你觉得课文难背吗?”他说:“不难,一会就能背了。”我说:“那好,以后上课我可要经常抽查你啊!”他说:“行啊,我保证每次都能背。”
这次谈话后,,我每次讲完一首诗歌在要求背诵时,我总是会第一个抽他起来背书,果真他每次都能熟悉的背诵,后来一谈到谁最先来背书,全班同学都知道要推荐他。当然,我每次都不忘在他背完后表扬他,让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他自己在周记中写到:“现在对语文非常有兴趣,非常有自信,背书也背的特别快。”我也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了,他上课在认真地听讲,课后认真地背书,甚至连练习册上的作业也是在我讲之前就做好了,比起以前真的转变太大了。因为他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没想到当时简单的一句话,简单的肯定,换来了如此大的效果,改变了他对语文的学习态度。
从他的身上,我发现教学中,不单需要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言,还需要去发现每一个在座的学生身上的优点,那个优点可能是很小的一个亮点,但是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无限扩大,对它加以肯定,让学生从这一点上获得成就感,找到自信,从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教师的魅力在于当时只播下一粒小小的种子,有一天却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感动——初中语文课之魂
2000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8年推出了《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给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阵感动的热潮。全国各地上上下下相继推出了《感动××》的评选,感动的人和事走进千家万户,感动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股强劲的“感动之风”也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凡是有点感动的课文,或者课文中有感动的人和事,敏感的语文老师总要问问学生:哪些地方(语句)让你感动了?于是学生钻入课文,寻找感动的地方,划出感动的语句,接着交流感动的理由,而后读出感动的句段。“感动”成了语文课堂里的“流行歌曲”。
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我们的孩子的确远离了感动,有的孩子不知感动为何物,许多令老一辈感动的人和事,我们的孩子却感动不起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唤醒孩子们的感动,一个不会感动的人一定是个不完整的人。语文学科有着先天的感动条件,有着众多的感动因素,语文课不让学生感动,还有什么课能让学生感动呢?
孩子们失落了感动,我们总想帮助孩子拾起感动,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会感动。顺着这股感动的潮流,语文老师不由自主地成了“弄潮儿”,也试图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中感动一回,一回不够再感动第二回、第三回,仿佛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感动课”,没有感动仿佛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的人文特色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公开课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了语文课的一大“亮”点,文化的,精神的,思想的,人性的内容给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语文教学的风格与流派异彩纷呈。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人文”,以为“感动”就是体现“人文”,便把“感动”移植进了语文课堂。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的时候,也许会为之一振,感觉很新鲜,认为这样的提问(探究)方式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动”的语句畅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感动”来自于学生的言语,而且是从文本的语句中获得的“感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似乎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要感动他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感动孩子。我们在观看《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时候,也并不是每一个人物的事迹都能让人感动的。而此类节目的制作完全是大手笔的,声光电一应俱全。语文课堂里无非就是文本和课件,还有师生间的对话,要想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动,教师还真得使出“十八般武艺”。
由于生活阅历、情感积淀的欠缺,学生的感动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感动才会慢慢抵达学生心头。当老师提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学生的感动往往是粗浅的、模糊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动,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给老师“解难”,为了博得老师的赞许,这样的“感动”不是真实的,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
我不太赞成这种“先入为主”的感动,也不赞成这种“空洞直白”的感动,我们期待“读到深处情自流”的感动。可以随处套用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不可能有鲜明的个性,也体现不出教学设计的独到新颖。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感动”时,也许我们反而远离了感动,反而感动不起来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通往“感动”的路上,我们不止一条路可以走,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选择另一个角度,选择另一条思路,照样可以到达“感动”的彼岸。倘若语文课里不提“感动”二字,不说“感动”二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就感动了,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我理想中的“感动课堂”。
范文四: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以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小?松鼠?等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应?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是一?堂完??美而生动?的课?。?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上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梨?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
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
?
范文五: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宁洱县磨黑镇第二小学 贺满华
虽然工作了20年,但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由于经常教高段,拼音部分“唇齿音是哪个?边音是哪个?”我就拿不准了,当读六年级的儿子问起时,我只能说:“等我找到以后再告诉你,行吗?”于是,马上打开电脑寻师傅。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是: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困绕着我。
今年,我新接一个五年级班的语文。论智商,该班学生是我从教以来所接班级中顶尖聪明的一群孩子,但孩子们做什么事都情绪低落,缺乏热情,给我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一种单纯的完成任务的态度;课堂上,部分学生呈现的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发呆)或(扣手),听课习惯可谓糟糕透了,课下,我询问了该班的其他任课教师,有的说课堂上学生不配合;有的说,老师说的那方面学生不跟来,却自己在自己的;有的说,连学习好的同学都不主动哇。怎么办呢?我是喜忧参半啊!新课标倡导如今的孩子应该愉快学习、快乐生活,而我眼前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却是历尽沧桑,仿佛生活索然无味啊!
备课时,我先弄清教材的意图,清楚所上课文需完成的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在多渠道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然后编写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当多数同学处于沉默状况时,我也会采用过激行为来提醒他们,如:学生就某个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会请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起来复述,说出来的话一点边都不粘的同学就罚他站一站或者引导他应该怎样听才会越学越好。同时,我常借助文本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如:第六单元是感恩教育,在《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的拓展延伸部分,我渗透了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呢?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又是怎样表达对我们的爱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就这样,我总是抓住机会适时对他们进行为什么要读书?读好书又有什么作用的目的性教育。一学期将要结束,大部分同学基本上学会了倾听,但少部分同学仍然不会听,我很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课堂上,我已经很照顾他们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哦!原来我忽略了一点,根本没考虑到他们知识经验的储备量,这也是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理由,也是读书声音发不出来的理由,因为潜能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学会,后续的学习他们肯定无法进行的。
从这件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权在老师的授课技巧,跟学生性格没有多大关系。说什么内
向的学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