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概念: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用法: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范文二:文言文定语后置
高中文言句式——定语后置
恩施一中 胡家寨
2012年10月 QQ:307078071
倒装句——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格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司马光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甘茂亡秦》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客有过主人者。《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郢书燕yàn说》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有个乘船过江的楚国人。
有个叫毛遂的门客
齐灵公喜欢穿扮男人服饰的妇女
江上有一个因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的女子。
有一个把珍珠卖给郑国人的楚国人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
有一个给燕相写信的郢人
2、“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为: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岳阳楼记》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数量词作定语一般后置,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疑问:“之”是定语后置标志还是动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2
范文三:文言文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定)主+(状)谓+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因本学期我们重点讲解了“宾语前置”,所以网上学堂主要集中于未重点讲述的语法。本期“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 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 中心词+数量词 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范文四:文言文定语后置讲解
文言文定语后置讲解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④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第一次采摘的春茶的清香,远胜于龙井。)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⑦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天目》(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都荒无人烟。)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六、“中心词+定语+而+者”的结构。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范文五:识别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现象
刘月霞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727期)
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这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不同,所以这些句子被称为倒装句,而定语后置就是最常见的一类倒装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所以出现的顺序是定语+中心词。而在文言文中,我们发现定语常常位于中心语之后,因此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定语后置。要弄懂定语后置句,首先要掌握定语后置句的一些规律。
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译文】(敲了)能够发出很响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喝地下的水,因为它专心。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译文】村里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起名叫“蟹壳青”。
以上是定语后置最常见的三种情况。在文言文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当读到一些名词或代词,后面又紧跟了一些修辞或限制成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否是定语后置句。判断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合理;二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的标志。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第三种形式的分析,要仔细推敲“者”的作用,看它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出现,还是作为代词放在名词性短语的后面。
【巩固练习】
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注】 僦: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