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综合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编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主义哲学的定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统一起来,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物质的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唯物主义
静止: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3.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
of 26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肯定出现])
更新事物 → ?
???? 质变肯定否定(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 ??
同一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系统 矛盾(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间对立统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否一关系)
定、相互对立的关系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感觉、知觉、象)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 新实践 ??
(概念、判断、推理)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1.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社会发展三因素: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作用)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3. 政治结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政党及军队、警、法、监)
观念结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相互影响、对社会反作用
相对独立性
Page1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
者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和货币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 商品:劳动二重
抽象劳动→价值(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性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
2.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
来进行。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
价值
使用价值 1. 商品流通规律:商品——货币——商品(W – G – W)
2. 资本的流通规律:货币——商品——货币(G – W – G’, G’=G+ ?G)
前提条
劳动力成为商品价 值
|
Page 2 of 26
必要劳动时间 |
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
3. 资本的分类
不变资本 c: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 v:购买劳动力的
资本
三、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 1. 资本的积累
(1)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2. 资本的循环 生产阶段
G——??P?
?W’——G’ Pm() 购买阶段 销售阶
段 四、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
1. 当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从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垄断,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 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
垄断组织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
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2. 垄断资本主义特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征 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国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总资本家”
资本本身已高度社会化
资本已全面地国际化
3. 当代资本主义特
国家对国际经济生活进行共同的干预产生了国经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征
国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剥削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Page 3 of 26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客观物质条件——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2. 科学社创立的政治条件——19C30-40s,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3. 科社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C 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 科社的诞生标志——1848 年,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 代表人物——列宁 2. 标志:1917 年 10 月,俄国的十
月革命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1. 1949 年底,南斯拉夫“自治的社会主义”道路 2. 20C50s,东欧国家相继开始改革 3. 1991 年 8 月,苏联共党垮台 4.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 中共党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2. 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中共三大:允许党人一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 1927 年 8 月 1 日,共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5. 1934 年 10 月 10 日开始长征,至 1936 年 10 结束。期间 1935 年 1 月在遵义召开会议,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 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 6.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1941 年-1943 年间,提出十大政策,中心环节是整风运动和 大生产运动 7. 1945 年 4 月 23 日-6 月 11 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通过以毛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选举产 生以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8. 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2 月,全面反攻国民党。1947 年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 略进攻的序幕。
9. 1948 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0. 1949 年 3 月,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二、中共党建立社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建设道路的探索
1.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2.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1956 年 4 月,毛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 若干新方针 4. 1956 年 9 月,中共第八次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 1957 年 4 月,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
运动
6. 1958 年,发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7. 1961 年 1 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
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8. 1977 年 8 月,中共第十一届大会,**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 命”已经结束 9.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三、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道路的努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1.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1981 年 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 了毛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思想作为党的知道思想的伟大意义 3. 1982 年 9 月,党十二届大会,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Page 4 of 26
4.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 1987 年 10 月,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6.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该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 旗帜
8. 2000 年 2 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 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 南
3.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纲领和路线
1.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醋精共同发展
2.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 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四、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 五、党员和党的干部
第三章 **思想概论
Page5of 26
第一节 **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一、毛思想的科学内涵
1. 毛是马列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 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 毛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背景——20C 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 毛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
3. 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 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5. 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 三、毛的形成与发展
1. 萌芽时期:共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2. 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3. 成熟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 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和中国成立之后 第二节 **思想的科学 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 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指出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无论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 须依靠广大的农民
3.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 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中共党自身的建设=三个法宝
主要作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 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 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3. 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4. 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5. 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6. 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主要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 军队的建设: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Page 6 of 262. 军事战略上: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主要作品: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 战略问题、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主要作品: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
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主要作品: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
移山
六、党的建设理论
1. 毛党的建设的理论,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加强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强调党的团结和统一,正确开展党内斗争,注重加强执政党建设
2. 主要作品: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 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第三节 **思想的活灵魂
一、实事求是
1. 第一项基本内容:一切从世界出发
2. 第二项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3. 第三项基本内容:坚持马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
1. 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虚群众
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三、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
三者之相互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
命和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思想的活 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 **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 历史条
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Page 7 of 26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13 届 3 中全会—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2)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第三阶段:十三大—十四大,正式形成阶段
(4)第四阶段:十四大—十五大,明确提出**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 二、地位
1. **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 **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 **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邓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论的精髓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解放思想:①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必
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 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各有其特殊性,又是不断发展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 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 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 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目标: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步骤:①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十年努力,到 2020 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制度更加完善→③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1996 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Page 8 of 26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培育、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分配方式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Pag9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of26(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 改革干部人事制(3)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度 内容改革和完善决策机 制 完善民主监督制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度等 国家
(1)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
一
1. 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1963 年,**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2.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
针
3. 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十、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e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全面发展对外关系
(3)正确处理党纪关系的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3)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4)依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2)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2. 领导核心:共党 (1)共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2)共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3)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理论基础:马列、毛、邓 历史根0 of据: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1. 历史条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件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
势
2. 形成过
程
(1)2000 年 2 月,江在广东首次提出三
(2)2001 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江系统阐述三
(3)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将三写进党章
二、三的科学内涵 1. 三的深刻含义 (1)三是马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三是对马列、毛和邓的继承和发展
(3)三是 20C90s 以来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
(4)三是全党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age 1
三、三的本质
1.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 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提出
(1)20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胡在江西考察,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 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定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
相处) 3.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Page 11 of 4.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 建设 第三编 经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概述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 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2. 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 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 二、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
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 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
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 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
2. 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4. 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实践的选择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 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①把提高效
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 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
体 ge 12 of1. 企业
(1)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 居民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1. 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市场主体;②市场客体;③价格;④市场的供给与需求;⑤市场竞争
2. 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 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 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 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 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Pa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
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 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失,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使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 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的作用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2.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 按资分配:资产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参与分配取得收入
2. 按经营风险分配:经营主体单位和个人由于其对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正确决策而得到收入
3.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的分配形式
4. 直接的劳动收入分配:①个体经济;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第二职业劳动
5. 按资历分配
6. 来自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的个人收入分配:离退休金、公费医疗、奖学金、物价补贴、养老金、军人转业或退 役费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3. 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Page 13 of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
会优抚 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 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2. 普遍性原则
3.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原则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及目标 4. 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 5. 城乡有别原则
1. 涵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
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活动
2. 目标:①经济稳定增长;②经济结构优化;③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充分就业;⑤社会公平;⑥国际收支平 衡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
政手段 三、主要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和紧缩性财 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产业政策 4. 收入分配政策
第十章 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自然资源
1. 国土资源
(1)东西跨经度约 62°,南北跨纬度约 50°,陆地面积有 96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15,亚洲
面积的
1/4。
(2)陆地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长约两万多公里,与 14 个国家接壤 Page 14 of
(3)海岸线总长度为 32 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域的面积为 473 万平方公里,与中 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 1/3
2. 水资源
(1)我国河流总长达 43 万公里
(2)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
3. 矿产资源
4. 生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5. 能源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
6. 海洋资源
二、人口概况: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7.01%
三、民族概况:大杂居,小聚
居 四、宗教概况 五、我国的
综合国力
1. 我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
2.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3. 我国的工业品钢、煤炭、水泥、花费、棉布、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 2 位;主
要农产品谷 物、肉类、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居世界第 1 位
4. 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排世界第 6 位
第二节 重庆市情
一、自然地理
1. 重庆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辖区面积 82 403 平方公 里
2. 重庆下辖 40 个行政区县,有 15 个区,4 个县级市,21 个县
二、重庆的民族人口
重庆市总人口 3144.23 万人,以汉族为主体,有 49 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175 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 多,有 113 万人,其次苗族 52 万人
三、重庆的物产资源
1.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 多种各类植物
2. 重庆市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 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
四、重庆的综合实力
1.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3.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2. 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4. 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 Page 15of 齐全
第十一章 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关系
一、国际贸易理论
1. 成本优势理论
(1)涵义:建立在以生产成本低为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张各国生产和出口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自 由贸易可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2)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将其资源投入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即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的生产,而 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 (3)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没有生产任何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只要遵循“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的原则,即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 要素密集的商品可以获取贸易后的利益
3.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阶段
4. 新贸易理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 为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政策
1. 国际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总贸易政策、
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2. 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②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③优化产业结构;④积累发展资金;⑤维护和发展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⑥其他
3. 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②保护贸易政策
三、我国对外贸易
1. 我国的货物贸易
(1)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我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我国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2. 我国的服务贸易: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领 域还缺乏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关系
一、外汇与汇率的概念
1. 外汇的概念: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 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2. 汇率的概念: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3. 外汇交易类型
(1 )即期交易: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的交易,其对应的汇率称为即期汇率
(2)远期交易: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此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的交易,实现约定的未来交割日的汇 率称为远期汇率
(3)掉期交易:一笔外汇交易中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行为
二、汇率决定一般理论
1. 购买力平价说: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 的对比
2. 利率平价说:由于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未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 国家
3. 国际收支说认为汇率是由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状况决定的 三、汇率制度及其政策
1. 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2. 汇率政策
(1)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进出口②国际资本移动③非贸易收支④外汇储备⑤物价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⑦国际经济
(2)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性特征;②特定的政策目的;③地区经济合Page 16 of
作情况;
④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
(3)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和间接
干预
四、我国对外货币关
系
1. 汇率变动的经济
影响
(1)货币贬值可能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 循环上升
(2)外汇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
缩小
(3)货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有利
影响
(4)货币汇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又有紧缩
性影响
(5)货币贬值是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进口的一种
征税
2. 人民币自由兑
换
(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 年以
前)
(2)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
年)
(3)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
年)
(4)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 年 12 月 1 日
至今)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
一、国际投资概
念
1. 概念: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 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特点:①投资主体单一化;②投资环境多样化;③投资目标多样化;④投资运 行复杂化
3. 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
投资
二、国际投资理
论
1. 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使用知识资产生产出当地企业无法与之竞争的高技术产品或异质化产品,创造额外利 润,就能弥补从事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克服直接投资中碰到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能够胜过当地厂商一筹,得 以生存与发展
2. 内部化理论 3. 产品寿命周期理Page 17 of
论
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过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
依次进行
5. 国际生产折中理
论
三、我国利用外
资
1.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①股权式合营企业②契约式合作企业③独资企业形式④
BOT 方式
2. 我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①特殊行业优惠②税收优惠③开发费用回扣优惠④加速
折旧优惠
四、我国的对外投
资
1. 投资主体:①全国专营性的外贸总公司②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③规模较大的银行金融④地方工贸、技贸、银 贸结合的中小型企业集团⑤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2. 进入方式:①贸易式进入②投资式进入③契约
式进入
3. 区位选择: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
区为主
4. 行业选
择
5. 技术重点:①传统工艺、特色技术②小规模生产、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③我国已消化和改良的引进技术
6. 管理方面: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
7. 人才培养: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
第四节 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 WTO,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取代 1948 年建立的 GATT,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两年开一次 的部长级会议。我国于 2001 年 12 月 11 日顺利加入 WTO,目前 WTO 组织共有 148 个成员国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建立于 1946 年,1980 年 4 月,中国恢复了在 IMF 的合法
席位 三、世界银行 IBRD(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成立于 1945 年 12 月 四、联合国
第四编 科技
1 技术 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的完整系统。它是人
们的知识和能力同物质手段相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 Page 18 of
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 个方面的特征:
12
(1) 执著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
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 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 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 持理性原则。 (5) 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 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 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唯一标准。
(8)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 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 完成任务。
(10) 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 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2 科学精神及特征
3 科学方法及特点
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
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 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
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查,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应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4)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5 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本质 技术创新被定义为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商业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其他商业活动。
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6 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
术合作奖。
7 诺贝尔 Page 19 of奖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
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8 “863”计划
1986 年 3 月,在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积极倡议下,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 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9 基因技术 基因由人体细胞核内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变幻莫测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类的遗传变异特性。 人类基 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看成是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 学家把基因组图谱比作字典。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阐释,破解人类自身基因密码,以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 延长寿命,其应用前景都是极其美好的。人类 10 万个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将成为医学 和生物制药产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10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领域。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一般是指于 1990 年美国政府资助启动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它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的
第一个“大科学”项目,其意义和影响被誉为不亚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载人飞船登月的“阿波罗计 划”。以后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
12 “克隆”技术 “克隆”(clone)本意是无性繁殖,它不靠性细胞而
是生物的体细胞进行繁殖。
13 纳米技术
就像毫米、微米一样,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并没有物理内涵。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 大约是在 1~100 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 分子,也不同于普通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 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 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 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用蒸发法做了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 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 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 20~30 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 1000 倍。80 年代中期,人 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并在纳米空间认识自然,创造一种新的技能。 纳米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向各个领域应用的技术(含高科技领域),
在纳米空间构筑一个器件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翻切、操作以及在纳米微区内对物质传输和能量传输新规律的认识 等。
14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是高技术的前导,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
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15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或称高速公路信息网,简单地说,就是以多媒体为车,以光纤为路,把全国的政府机关、企事业
单位、学校、图书馆、医院、家庭等用户连接起来,应用 ATIM 传输模式,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数据、 声音和图 像的高信息流量的信息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可以分成局域
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17 激光
1960 年,贝尔实验室的查尔斯?托尼斯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在 25 英里的距离发射出具有巨大能量、极其狭 窄的光束,它的亮度要比太阳光高 100 倍,这就是激光。目前,激光在医学、印刷、唱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Page 20 of
18 细胞工程
是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细胞工程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细胞养殖和细胞融合。 19 农业技术
(1) 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改变农业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传统方式,
应用高科技进行开发,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象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节土、节水、不污
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微生物工业型的农业。
(2)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是利用自然条件,采用多种农作物轮作肥田、天然杀虫、生物多样化等科学方法种植农作物,不施化
肥,不喷杀虫剂,生产出接近天然植物的农产品。
(3)持续农业 发展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注意维护和重视长期发展农业
的基础,避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破坏性耕作、滥用土地而导致农田土质退化、水土流
失、甚至盐碱化、沙漠化和生物资源减少,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是运用生态体系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系统工程
方法和当代科技成果,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业等量比关系,实现经济、生态、社
会三大效益统一的新型农业体系。
(5)绿色食品及标志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标志是由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
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Page 21 of
20 仿生学 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
物理学、数学、控制论、工程学等学科领域。仿生学把各种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理作为生物模型 进行研究,希望在技术发展中能够利用这些原理和机理,最后目的是要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并制造出更好的新型仪 器、机械等。生物界各种丰富多彩的机能具有极其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其奇妙程度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一切人造 的机器,因此在工程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需要向生物寻找启发和进行模拟是很自然的。 21 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
虽说古人在公元前 2 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问世,才真正开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蒸汽机的开发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 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 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造,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1804 年出现的蒸汽机火车和 1807 年出现的蒸汽 机轮船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辅助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2 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 1876 年 3 月 10 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 出的第一句话,电话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 1973 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 1 9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 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比第一代 手机轻巧。
1964 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 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在同一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
人们除了感叹奥运会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
的地球同步卫星。
1969 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 达州。1972 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 了 90 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 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 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在 21 世纪,国际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23 手机
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 1985 年。当时还没有“手机”这样一个词,由于它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 肩背电话,其重量高达 3 公斤。与现在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 1987 年。
24 人造卫星
1957 年 10 月 4 日由苏联研制并成功发射。
25 杂交水 稻
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第一个开发出可以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为中国的水稻种植带来革命性变化,大幅度 Page 22 of
提高了产量。
26 彩色电视
1928 年,英国工程师贝德做成彩色电视显像管。1957 年 5 月 17 日,美国公开播放彩色电视,效果良好。
27 信用卡
1950 年,35 岁的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发明了信用卡。 28 机器人的诞生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 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 开始。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控制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
1946 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 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臂专利,这
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 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
1959 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第五编
1、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
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
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
照应等。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 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
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 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
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
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
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 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 办理和有 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
或法定事项。 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
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陈述呈请性文件 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
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报告。用
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Page 23 of
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
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4、党政机关的通用公文文体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
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
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
决策事项。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指
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
求。 意见。对于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 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3)公布性文件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
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4)陈述呈请情文件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
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商洽性工作 函。用于机关之间的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
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5、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 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
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
公文属于特殊应用文,其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殊性特征表现为: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兼用议论、说 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法。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保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附件及其标记、抄送机关、 注释、印发说 明等。
印章或签署均为证实公文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志。
6、公文格式排版规定
保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标注后,加“★”,必要时加期限(如机密★5 年),3 号或 4 号黑体。 紧急程度:“急”或“特急”,在保密等级下一行,字号字体同保密等级。 发文字号:位于文头下方,居中;如有签发人,居左,两者排一行,3 号或 4 号仿宋字。 Page 24 of
签发人:发文字号右侧,空一格,字号字体同发文字号。
标题:标题由作事、事由、文种组成(可省),字数一般不超过 50 字;除出现法规、规章的标题外,不用书名 号;具体形式有齐肩形、正梯形、倒梯形、除号形,公文如经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的,应加题注,即用圆括号居 中
附件:附件应标明标题、件数、份数。在正文以下日期以上,排出附
件号。 注释:注释排在日期下方,用 4 号或小 4 号仿宋体。
7、公文的稿本
(1)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效用,常有“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草稿”“初稿”“二稿”“三 稿”等稿本标记。
(2)定稿。具备正式公文效用,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有法定的生效标志(签发等)。
(3)正本。正本是格式正规并有印章或签署等表明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的标。
(4)试行本。在试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
(5)暂行本。在规定的暂行时间内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6)副本。正本复份(与正本同时印刷)在外形上与正本没有区别,具有相同的法律效用;作为复印件的公文 副本(如抄本、复印件)不具备公文的法定效用,需加注“副本”字样标记。
(7)修订本。可以标题结尾处标作:“(修订本)”,也可在标题下做题注,在圆括号内注明“某年某月修
订”。
8、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合“法”、求实、合体、简明、严谨、准确、规范、完整、清晰、耐久。 Page 25 of
9、行文规则 可以采用越级行文方式的情况:一是由于情况特殊紧急,如逐级上报下达会延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二是经多次
请示直接上级机关而问题长期未予解决;三是有上级机关交办并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具体事项;四是出现需要直 接询问、答复或联系不涉及被越过的机关职权范围的具体事项;五是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等。 行政机关不能迳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公文,一般也不得以行政机关名义迳向党的组织报告工作或请求指示或批 准。
10、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庄重、准
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中需用历史年号时,要先标出公历年份,再注历史年号并加圆括号,如 1912 年(民国
元年)。 数量表示时,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只能用分数。
11、各种文种的撰写
(1)规范性公文。规范性公文一般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规范性公文的标题 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构成;正文中开始部分的制定目的是规范性公文的核心内容与指导性“纲领”。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 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实事求是原则;
(3)全面 技师原则;(4)时效原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保密原则;
(8)简化原则
13、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签收。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收到公文。登记形式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外收文登记。由外收发人员在完成签收工作后,对收文情况做简要记载。 启封。外收文登记完成后,统一交由内收发人员,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亲启。 内收文登记。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分办。有关人员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知办理。 摘编。文件管理人员对部分准备投入办理过程的重要文件编写文摘、提要、综述、汇集有关数据资料。
(2)办理收文 拟办。由部门负责人或有关具体工作人员提出处置意见,
供有关领导审核定夺。 批办。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提出处置意见。承
办。有关工作人员按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 注办。由
承办人签注公文承办情况,以备忘待查。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组织传阅。使公文有工作人员中的有效传阅活动。 催
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承办人对公文承办过程实施的催促检查。 查办。由公文
处理管理机构或其他专门组织对重要公文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的核查协办工作。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Page 26 of
档、清退、暂存、销毁。
14、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1)文稿形成 拟稿。撰拟公文文稿。 会商。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或部门的职权范围,需征得其同意和协助。 核稿。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签发或会议通过前,由专人进行全面核查。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按签发人身份、
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 (2)公文的制作 注发。定稿形成后,批注缮写印发要求的活动,以使签发意见
进一步具体化、技术化。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
的公文上盖发文机关公章,或请有关领导签名。
(3)公文的对外传递
分装。按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将分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受文者。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
卷归档、暂存、销毁。
15、公文销毁的方式和范围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
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 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Page 27 of
范文二:综合基础知识要点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
5
、
:
”
。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
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
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
(3
18
(1
(2
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
20
()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展。
26
27
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
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
第二部分 **理论
1、**理论的形成
首先,**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理论的基本轮廓。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
是我们制定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9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的分离。
(2)权责明晰
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②积极探索
13 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 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
(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16 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
17
(2
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度”的方法解决。
1984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
1 以权利和义务为内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2
(1
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根本法。
宪法的政治特征:
6
(1
(2 (
(
(
(7
7
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制定自治条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司法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 10
11
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②有权机关可在
17 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
(1
(
18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3)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
(4)行政监督
(5)行政处罚
19、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21、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
(2 (3
2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3
自赔偿义
1(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3(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
(5
24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6、行政诉讼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诉讼管理的分类主要有:
(1 (2
(3
27 (1)撤销判决;((4)变更判决;(5)行政赔偿判决;
(6
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其范围是:
(1(3)关于回避事项;(4)有关再审案件;(5)在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行
28、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9、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为:
(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30、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
(7
(8)时效
31、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5)向单位行贿罪;
(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3(4(5)徇私枉法罪;(6((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32 (1
(2
(3 (4 (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以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34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5、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
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36、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37、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
(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38、人身权
、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的身份权。
39、财产继承权
401年: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
41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42、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4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5、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46、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2
47、市场管理法
(1)反垄断法律制度
(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3
(4
、《使成员国产品责任法互相接近的指示草案》、。
(
所。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48、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我国现有已制定和颁发的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能法》。
财政法在理论上由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支管理法、财政活动程序法构成;在立法实践中,财政法包含了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税收各类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和资源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则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和税务争议的解决程序等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特征。
会计法的原则:真实、完整、合法;审计法的原则: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强制性原则、保守秘密原则。
对外贸易法的原则: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49、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
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提对复员退休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建设公共设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
(2
(3
(4 4 (
(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 10
(1 (2
(
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
(5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84-1193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 ;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1993年,根据边实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 (21993-1996年,根据统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
(2
16
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18、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录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上述几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竞争方式。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在试用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用无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当安排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9个月,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19、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20、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批准。
21
22
(2 (3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 ()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23、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24、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
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
(1)新录用人员培训。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10天。
(2)晋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3)专门业务培训。
(4)更新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7天。
25、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低于国家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辞退费,工作连续一年以上两年以下,发三个月;连续满四年,发四个月;连续满两年以上,每增一年增发一个月,最多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辞职的公务员不能领这部分费用。
26、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2 (3
(4)完整制也称“集约制”、
27、非领导职务指数的限制
40% 省、自治区、巡视员不超过30% 50%。
职数的 28
(2
(升副部级职务,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9、行政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标志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4)“断”与“行”的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量化和技术化,成为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0、行政执行基本知识
行政决策执行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编制行政执行计划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工作安排;进行人力安排;进行物力安排;进行时间安排。 行政执行通过确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对决策执行进行控制。
31、行政协调的分类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低头不语,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冲突为中心的,即适应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结构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动态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沟通性的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32、行政监督
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察机关提出的申诉,它不包括不服监察机关的行政处分的申诉,的申诉范围。
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33、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
决算;
协商。
1 、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4)陈述呈请性文件
(5
(6
4
(
意见。对于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3)公布性文件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4)陈述呈请情文件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商洽性工作
函。用于机关之间的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5、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
公文属于特殊应用文,其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殊性特征表现为: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兼用议论、说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法。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保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附件及其标记、抄送机关、注释、印发说明等。
印章或签署均为证实公文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志。
6、公文格式排版规定
保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标注后,加“★”,必要时加期限(如机密★5年)号或4号黑体。 紧急程度:“急”或“特急”,在保密等级下一行,字号字体同保密等级。
发文字号:位于文头下方,居中;如有签发人,居左,两者排一行,3
签发人:发文字号右侧,空一格,字号字体同发文字号。
标题:标题由作事、事由、文种组成(可省)居中
注释:注释排在日期下方,用4号或小7、公文的稿本
(1“二稿”“三稿”等稿本标记。
(2。
(3
(4
(5
(
(7“(修订本)”,也可在标题下做题注,在圆括号内注明“某年某月修订”。
8
9
一是由于情况特殊紧急,如逐级上报下达会延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二是经多次请示直接上级机关而问题长期未予解决;三是有上级机关交办并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具体事项;四是出现需要直接询问、答复或联系不涉及被越过的机关职权范围的具体事项;五是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等。
行政机关不能迳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公文,一般也不得以行政机关名义迳向党的组织报告工作或请求指示或批准。
10、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中需用历史年号时,要先标出公历年份,再注历史年号并加圆括号,如1912年(民国元年)。
数量表示时,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只能用分数。
11、各种文种的撰写
(1)规范性公文。规范性公文一般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规范性公文的标题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构成;正文中开始部分的制定目的是规范性公文的核心内容与指导性“纲领”。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网址:http://zhejiang.htexam.com/zt/shaoxing.html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实事求是原则;(3)全面技师原则;(4)时效原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保密原则;(8)简化原则
13、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内收文登记。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2)办理收文
(3
14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按签发人身份、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
(2)公文的制作
注发。定稿形成后,批注缮写印发要求的活动,以使签发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技术化。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的公文上盖发文机关公章,或请有关领导签名。
(3)公文的对外传递
分装。按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将分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受文者。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暂存、销毁。
15、公文销毁的方式和范围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范文三:浙江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概括
目 录
第一部分 政治 .....................................................................................................................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
知识点一: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1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 ....................................................................................... 2
第二节 党 史 ................................................................................................................. 2
背景:★七一讲话 ................................................................................................... 2
知识点一:大事件 ................................................................................................... 3
知识点二:重要会议 ............................................................................................... 3
知识点三:重要文章 ............................................................................................... 5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6
知识点一:**理论 ........................................................................................... 6
知识点二:三个代表 ............................................................................................... 7
知识点三:科学发展观 ........................................................................................... 7
第四节 重要时政文件 ................................................................................................... 7
文件一:★★十七届六中全会 ............................................................................... 7
文件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 8
文件三:2012中央一号文件 .................................................................................. 9
文件四:十七大报告 ............................................................................................... 9
浙江时政拓展 ........................................................................................................... 9
第二部分 法律知识 ............................................................................................................... 10
第一节 宪 法 ................................................................................................................. 10
知识点一:★我国的国家机构 ............................................................................. 10
知识点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 11
第二节 行政法 ............................................................................................................... 12
知识点一:行政主体 ............................................................................................. 12
知识点二:行政行为 ............................................................................................. 12
知识点三:★行政复议 ......................................................................................... 15
第三节 刑 法 ................................................................................................................. 16
知识点一:犯 罪 ................................................................................................... 16
知识点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17
知识点三:★刑 罚 ............................................................................................... 17
第四节 民 法 ................................................................................................................. 19
知识点一:民事主体 ............................................................................................. 19
知识点二:★民事行为 ......................................................................................... 20
第五节 诉讼法 ............................................................................................................... 21
知识点一:★行政诉讼 ......................................................................................... 21
知识点二:★管 辖 ............................................................................................... 21
第三部分 经济 ..................................................................................................................... 2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22
知识点一:价值、使用价值、商品 ..................................................................... 22
知识点二: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 22
知识点三: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 23
知识点四:价值规律 ............................................................................................. 23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 ..................................................................................................... 23
知识点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 23
知识点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23
知识点三: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23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 ................................................................................................... 24
知识点一:★市场主体——公司 ......................................................................... 24
知识点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 24
第四节 经济时事链接 ................................................................................................. 25
知识点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25
知识点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25
第四部分 管 理 ................................................................................................................... 26
知识点一:行政管理 ............................................................................................. 26
知识点二:★行政职能 ......................................................................................... 26
知识点三:公务员法 ............................................................................................. 27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心主义
1
中国古代,王守仁:“心外无物”,西方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2
命题:中国古代朱熹:“理在事先”
,西方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
黑格尔的辩证法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
焦点。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
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节 党 史
背景:七一讲话。
【时政拓展——讲话要点】
1、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考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发展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
2、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同志在十七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包括**理
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3、完成推进的三件大事
【解读】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前进路上的四项任务: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1)两个“硬”:“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2)四项“考验”
(3)用人的五“德”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6、党群关系
**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知识点一:大事件
(一)中国同盟会成立: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提出
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辛亥革命★★
时间:1911。性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结果: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D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三)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
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点二:重要会议
知识点三:重要文章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一:**理论
1、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1980年,**首倡,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到
1992年后,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
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6、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7、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解决香港问题。(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但不具有外交权和国防权)
★两岸进程:1979,《告台湾同胞书》。1982年,三通。通商、通航、通邮。1992,《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知识点二:三个代表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知识点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四节 重要时政文件
1、主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会议精神要点:
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
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是社会主义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件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1、主题:科学发展。
2、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基本要求: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目标: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适应,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探索推进“省管县”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文件三:2012中央一号文件
1、主题:《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要切实落实
文件四:十七大报告
四个“首次”
——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方式、消费模式”。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浙江时政拓展
1、舟山群岛新区成立。
(时事背景)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1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3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47项)和西班牙(43项)。
双重遗产(4处) 1.泰山 2.黄山 3.峨眉山—乐山 4.武夷山
文化景观(3处) 1.庐山 2.五台山 3.西湖
第二部分 法律知识
第一节 宪 法
知识点一:★我国的国家机构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立法机关。
2、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1)立法权:①宪法修改权和监督权: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②基本法律的制定权和修改权: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2)监督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重大事项决定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4、召集与主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1、性质和地位 :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组成和任期: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组成人员实行专职制(不得担任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为5年。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职权
⑴立法权:①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 ②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
⑵重大事项决定权:①有权决定宣布战争状态; ②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③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等。
⑶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3人大代表的权利: ★◇
需集体行使——①提出议案的权利, ②提出质询和询问的权利,
个人的权利——③言论免责权(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④刑事豁免权(非经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⑤工作便利权和物质权利。
(二)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组成与任期: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每届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国务院的职权:
⑴立法权: 行政法规制定权。
⑵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务院有权决定省级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划分;批准市县级建制及区域划分(注:省政府批准乡级建制及区域划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国的国家元首,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1、任期: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任期是5年。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国家主席的职权: ①公布权 ②任免权 ③外事权 ④授予荣誉权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1、中央军委的任期: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为5年,没有届数限制
2、中央军委的责任:中央军委主席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不汇报工作。
(五)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1、任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领导体制: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
(六)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是行使国家最高检察权的机关 。
1、任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超过两届
2、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下级人民检察院在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的同时,还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
知识点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1、立法的效力大小如下(附图例解释):
(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2)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3)本级地方性法规>本级地方政府规章;
(4)省级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
(5)省级地方政府规章>较大的市的地方政府规章。
★2、立法裁决
(1)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冲突:
先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裁决。
(2)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国务院
(3)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人民政府的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省级人大常委会
第二节 行政法
知识点一:行政主体
(一)行政机关: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1、派出机关: 政府派出,有主体资格
市辖区:街道办事处 县政府 :区公所 省级政府:地区行署
2、派出机构:职能部门派出,授权才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
3、内设机构:授权才有(商标评审、专利复审)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被授权的企业组织(如某些公用事业企业)
2、被授权的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
3、被授权的社会团体(如某些行业协会)
4、被授权的群众自治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
(三)非行政主体: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以委托人名义为行政行为,后果由委托人承担)
知识点二: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含义: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
行政行为分类: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等。 ★一、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定义: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1、申诫罚(精神罚、声誉罚):警告
2、财产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3、行为罚(能力罚):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
4、人身自由罚:行政拘留
(三)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与形式
1、法 律 : 可设置各种类型的行政处罚
2、行政法规: 不可设置行政拘留
3、地方性法规:不可设置行政拘留、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4、规 章: 仅可设置警告、罚款。
(四)实施规则
1、不再罚:对一个行为,任何机关不得以同一事由做出同一种类的处罚。
2、不处罚:不满14周岁不予处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违法不予处罚;
处罚时效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或连续继续行为终了之日起2年后不再处罚。
3、不重罚:已满14不满18周岁从轻或减轻处罚。
(五)行政处罚的实施程序
1、简易程序:①事实确凿并有依据。②对公民≤50元、对单位≤1000 元的罚款或警告。 一人执法、当场决定、当场送达。
2、一般程序:调查检查至少2人执法;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作出决定。
3、听证程序——适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证或执照、大额罚款。
启动:当事人要求。
规则:①应告知听证权利;②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六)行政处罚的执行
罚缴分离:①罚缴机关分离、罚缴人员分离。
②当事人应自收到处罚决定书
当场收缴: ①适用简易程序处20元以下罚款或适用简易程序但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可当场收缴。 ②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
★二、行政许可
(一)定义: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
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二)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
1、一般许可:从事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或个人重大利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活动
2、特许: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或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
3、认可:特定职业行业资格、资质的确定
4、核准:特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
5、登记: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设立(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场予以登记)
(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与形式
法 律 :可以创设
行政法规 :法律未创设时可以创设
地方法规:上位法未创设时可以创设
省级地方规章 :无权创设;
上位法未创设许的,必要时省级政府规章可以创设临时性许可。
注:部门规章不可以创设
(四)期限:
(1)由一个机关决定:20日内决定,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
(2)平级多机关决定:统一、联合、集中办理的45日内决定,经本级政府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
(3)另有规定依规定。
三、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
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裁决的种类有:
①侵权纠纷的裁决:侵权纠纷是由于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他方侵犯而产生的纠纷。
②补偿纠纷的裁决:补偿,是指对财产侵害行为造成损失的补偿,着眼于被剥夺的财物,予以公平弥补。如拆迁以及草原、水面、滩涂、土地征用的补偿等。
③损害赔偿纠纷裁决:损害赔偿纠纷是一方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求侵害者给予损害赔偿所引起的纠纷。这种纠纷通常存在于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产品质量、社会福利等方面。
④权属纠纷的裁决:权属纠纷,是指双方当事人因某一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产生争议,包括土地、草原、水流、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依法向行政机关请求确认,并作出裁决。
⑤国有资产产权裁决
⑥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
⑦劳动工资、经济补偿裁决
⑧民间纠纷的裁决——基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裁决民间纠纷。
四、行政强制
1、行政强制措施
定义: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
的行为。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②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③扣押财物;④冻结存款、汇款;⑤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2、行政强制执行
定义:行政强制执行,指行政主体针对
直接强制执行包含:划拨、收缴、拍卖。
间接强制执行包含:代履行(他人代履行,义务人承担费用)、执行罚(收取强制金促使义务人履行,如滞纳金)。
知识点三:★行政复议
(一)定义:
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据此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纠错机制,是具有一定司
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二)受案范围
1、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可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①内部行政行为,②行政调解,③行政指导等其它非具体行政行为,④国家行为,⑤刑事侦查。
2、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①国务院部门的规定;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③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三)复议机关
(四)复议期限
1、申请期限: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法律规定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2、复议决定期限: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第三节 刑 法
知识点一:犯 罪
犯罪构成要件(4个):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1、★
刑事责任年龄
① 完全无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
② 相对责任年龄: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重伤/致死、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八种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③ 完全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 。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①犯罪故意:指明知道该危害行为将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却还是实施该危害行为, 包括——直接故意:明知道,还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明知道,还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②犯罪过失:指知道实施该危害行为有危险,(但是不知道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实施了该危害行为,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前者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后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不认为是犯罪的四种情况:
不可抗力;
意外事件;
★正当防卫:为保护合法权益,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未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保护的利益≤损害的利益),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为保护合法权益,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对第三方造成损害的,未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保护的利益<损害的利益)不负刑事责任。
3、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联系)
※危害行为: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包括:⑴ 作为, 用身体积极的实施;⑵不作为,有法律义务,能履行而不履行。 义务来源:法律明文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先前行为(危险前行为)引起。
4、犯罪客体
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我国刑法正是按照犯罪的同类客体把社会的各种犯罪分为十大类。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知识点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的行为未能“着手”的。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
犯罪中止: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停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犯罪既遂: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四个要件。
知识点三:★刑 罚
一、刑罚种类
(一)主刑
1、★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2、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 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监禁于一定场所的刑罚。
4、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宣判之日起计算,判决宣判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执行有期徒刑,先行羁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5、★死刑,是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生命的刑罚。
适用条件:(1)适用条件的限制,只能适用于罪刑及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适用对象的限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另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
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执行制度的限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缓(2年)
(二)附加刑--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不享有: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必须剥夺的对象:①主刑为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②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3、没收财产;
4、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二、量 刑
★(一)累犯
1、一般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1)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主体须已满18周岁
(2)前后两罪都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
2、特别累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1)前后两罪都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2)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罪
(3)无时间、刑种的限制
3、累犯的法律后果——应当从重处罚,不得假释、缓刑
(二)自首
1、一般自首: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2、特别自首: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3、法律后果——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三)立功, 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行为。
★(四)数罪并罚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 (五) 缓刑,对原判刑罚附条件暂不执行,但在一定期限内仍保持执行可能性的刑罚制度。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2、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不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4、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5、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6、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7、缓刑的期满与撤销: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应当撤销缓刑,数罪并罚。
8、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刑罚执行
1、减刑
定义: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立功表现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将其原判的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①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②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③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
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如确有重大立功表现而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2、假释
定义: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一定的刑罚以后,如果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再危害社会,可将其附条件地提前予以释放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不得假释的情形: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假释考验期: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第四节 民 法
知识点一:民事主体
一、公民(自然人)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状态出生的人,自然人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与承担民事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取决于其年龄和精神状况。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且精神正常 。 (注:≥ 16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 或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可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1注: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 或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二) 法人
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这是它与公民的根本区别。但并不是所有社会组织都是法人。
作为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 ②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
并且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它的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一致。
知识点二:★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非法的、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所必需的条件的民事行为,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
特征: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合法行为;能够引起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成立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③行为内容合法--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④形式合法--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二、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无效的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有效条件的各种民事行为。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 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⑤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⑥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2、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无效。
包括:①行为人对行为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②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3、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①民事行为被撤销或被确认无效后,都不再发生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 ②凡是尚未履行的,“义务”一方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享有“权利”一方则无权要求义务人履行,正在履行的应当中止。 22依《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与《民法通则》规定不一致,以《合同法》规定为准。
③对已经全部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应当: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
第五节 诉讼法
知识点一:★行政诉讼
行政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诉讼活动。
一、受案范围
★只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只审查合法性问题3。
排除:①国家行为案件; ②抽象行政行为; ③内部行政行为;④法律规定行政终局裁决;⑤刑事侦查行为;⑥调解、仲裁行为;⑦行政指导行为。
二、★被告(和复议区别)
(1)一般情况:与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确定相同,都是看行政主体标准。
(2)特殊情况:经复议后起诉的——复议维持 , 还是原机关为被告;
复议改变 , 复议机关为被告;
复议不作为, 原告对谁不服谁就是被告。
三、★行政诉讼依据:
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参照国务院部委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
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与国务院部委规章不一致or国务院部委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裁决。
知识点二:★管 辖
一、级别管辖
1、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案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4、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案件;其他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3对比:行政复议还可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并且可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适当性。
二、地域管辖
1、★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一般是由被告所在地管辖。
★专属管辖——涉及不动产的纠纷案件,在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刑事案件: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
2、民事诉讼案件特殊地域管辖
(1)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包括四种情形:
①对不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②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③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④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2)由事故等关联地或发生地管辖,如:
①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③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
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行政诉讼案件特殊地域管辖
(1)复议机关与原机关所在地都可以管辖:复议改变案件(此时被告是复议机关)
(2)原告或被告所在地均可管辖管辖:
限制人身自由案件(原告所在地包括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三、移送管辖与指定管辖
移送管辖,是指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无管辖权,应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不能再次自行移送。
指定管辖,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不能行使管辖权,需由上级指定管辖法院;或者对管辖权发生争议,先由双方法院协商,如协商不成由共同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第三部分 经济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知识点一:价值、使用价值、商品
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PS: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空气);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土地);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知识点二: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不仅要生产价值 ,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核心概念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基本经济规律。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知识点三: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知识点四: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核心机制。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
知识点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
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
知识点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包括需求拉动通胀和成本推进通胀。一般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CPI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知识点三: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税收、财政补贴等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变化。
货币政策: 通过央行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发行政府债券、汇率等。
1、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信贷规模扩张→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
2、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恰好相反。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
知识点一: 市场主体——公司
1、公司:
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统治和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
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法人代表
常设监察机构,为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
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
3、我国目前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点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供给与需求
1、供给定理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但也有例外(劳动商品、电脑等信息产品、土地、文物、艺术品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
相关商品价格(互竞商品;互补商品);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供给者的数量
2 、需求定理: 其它当条件给定时,
,即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多,但也有不少例外。例如:奢侈品(炫耀商品)
(二)竞争和垄断
第四节 经济时事链接
知识点一: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根本目的,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2012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知识点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6年3月正式成立,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
的多少决定)。2010年,中国份额占到6.19%,位于美日之后。
第四部分 管 理
知识点一:行政管理
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
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谁在管理”-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
“如何管理”-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
“管理什么”-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知识点二:行政职能
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一)按照政府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将行政职能分为以下四种:
1、政治职能----四大职能: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3、文化职能—— 科学技术、
教育、 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4、社会职能(二)按照运行阶段,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组织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完整的谋划。
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建造和调整,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和重塑;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实施等。
3、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职能主要涉及组织中人的问题,往往和激励职能、协调职能一起发挥作用。
4、协调和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就是检查组织活动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及时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计划是控制的标准和前提,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计划的实现。
(三)按照行政管理的过程,可分为: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监督。
1、行政领导:
A 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
人行使分: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
B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均权制。 C行政领导的方式:强制命令方式、疏导教育方式、 物质激励方式、榜样示范方式。
2、行政决策:
A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B行政决策过程:a.发现问题 b.拟制方案、论证筛选。
d.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3、行政实施(行政执行):
。
4、行政监督
★★:
行政监督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及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对行政执行过程和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行政执行的最基本的特征
行政监督的最基本特征
(1)依行政监督体系的划分:
外部监督,即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等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内部监督
(2)依行政监督的性质划分:
一般监督
,指各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全部行政行为实行广泛的、经常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
专门监督
知识点三:公务员法
一、处分
二、申诉控告
公务员对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可以:
三、辞退
四、考核和奖励
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
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的原则。
五、交流
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非公务员到公务员)
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PS:
范文四:重庆综合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编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2.
1.
2.
3. 4.
?
1. 2.
3.
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1. 资本的积累
(1)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2. 资本的循环
G——生产阶段 ??P??
W’——G’ Pm(生产资料
1. 2. 3.
第三节
1. 2. 3. 4.
1. 2.
1. 1949 3. 1991 4. 197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 中共党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2. 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中共三大:允许党人一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 1927 年 8 月 1 日,共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5. 1934 年 10 月 10 日开始长征,至 1936 年 10 结束。期间 1935 年 1 月在遵义召开会议,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 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 6.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1941 年-1943 大生产运动
7. 1945 年 4 月 23 日-6 月 11 生以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8. 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2 月,全面反攻国民党。1947 年 6 月 30 略进攻的序幕。
9. 1948 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0. 1949 年 3 月,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二、中共党建立社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建设道路的探索
1.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2. 3. 1956 年 4 若干新方针 4. 1956 年 9 5. 1957 年 4 6. 1958 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7. 1961 年 1 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8. 1977 年 8 9. 1978 月
1. 1978 年
2. 1981 年 6 3. 1982 年 9 4.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 1987 年 10 月,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6.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该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age 4 of 26
7. 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 旗帜
8. 2000 年 2 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 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 2. 南
3.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纲领和路线
1. 2. 建设和制度建设
四、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 五、党员和党的干部
第一节
一、毛思想的科学内涵
Page5of 26
第三章
1. 毛是马列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
3. 毛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1. 20
2. 3.
4. 5. 三、毛的形成与发展 1. 2. 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3. 成熟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 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和中国成立之后
第二节 **思想的科学 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 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指出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无论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 须依靠广大的农民
3.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 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中共党自身的建设=三个法宝
主要作品: 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 3. 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4. 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5. 6.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
2. 主要作品: 战略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主要作品: Page 6 of 26
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
主要作品: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民服务、愚公
移山
1.
2. 主要作品: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 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第三节 **思想的活灵魂
一、实事求是
1. 第一项基本内容:一切从世界出发
2. 第二项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3. 第三项基本内容:坚持马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2.
第一节
1. (1(2(3(4
2.
(1(2(3(4
1. 2. 3.
第二节一、邓论的精髓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解放思想:①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必 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 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各有其特殊性,又是不断发展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基本路线
(1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 基本纲领
(1 (2 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Page 8 of 26
1.
(1 21
(221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 2020 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2. 3.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1996 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培育、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3. 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十、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4
1. (1(22. (1
(2(33. 1.
2.
(1)(2)(3)
1. (1(2(3(4(52. 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的本质
1.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 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提出
(1)20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1 (2)2003 年 10
2.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 相处)
3.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 Page 11 of
第三编
第九章
第一节 市场经济概述
1.
2.
1.
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 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 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 2. 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4. 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实践的选择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3. 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 企业
(1
(22. 居民
Pa ge 12 of
第三节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1.
2.
1. 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 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 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 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的作用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 2.
2. 3.
4. 第二职业劳动 5. 按资历分配
6. 役费
Page 13 of第五节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
3.
1.
2. 普遍性原则
3.
4. 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 5. 城乡有别原则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涵义及目标
1. 涵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 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活动
2. 目标:①经济稳定增长;②经济结构优化;③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充分就业;⑤社会公平;⑥国际收支平 衡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三、主要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1. 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产业政策 4.
第十章 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自然资源
1. 国土资源
(1)东西跨经度约 62°,南北跨纬度约 50 1/15,亚洲 面积的 1/4。
(2 14 个国家接壤 (3)海岸线总长度为 32 000 473 万平方公里,与中 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4 1/32. 水资源
Page 14 of
(1)我国河流总长达 43
(2 1/4 (3 3. 矿产资源
4. 5. 6. 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7.01% 国力
1. 我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
2.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3. 我国的工业品钢、煤炭、水泥、花费、棉布、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 2 位;主要农产品谷 物、肉类、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居世界第 1 位
4. 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排世界第 6 位
第二节 重庆市情
一、自然地理
1. 重庆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辖区面积 82 403 平方公 里
2. 重庆下辖 40 个行政区县,有 15 个区,4 个县级市,21 个县
二、重庆的民族人口
重庆市总人口 3144.23 万人,以汉族为主体,有 49 多,有 113 万人,其次苗族 52 万人
三、重庆的物产资源
1.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 多种各类植物
2.
四、重庆的综合实力
1.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2. 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
Page 15of
3. 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第一节 国际贸易关系
一、国际贸易理论
1.
(1
(2
(3
2.
3.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阶段
4. 新贸易理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 为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政策
1. 国际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总贸易政策、 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2. 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②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③优化产业结构;④积累发展资金;⑤维护和发展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⑥其他 3. 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②保护贸易政策 三、我国对外贸易
1. 我国的货物贸易
(1)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我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
2. 域还缺乏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关系
一、外汇与汇率的概念
1. 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2. 3. 外汇交易类型 ( 1 (2 率称为远期汇率
(3
Page 16 of
二、汇率决定一般理论
1. 的对比
2. 国家
3.
1. 汇率制度
(1 (2 2. 汇率政策
(1)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进出口②国际资本移动③非贸易收支④外汇储备⑤物价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⑦国际经济
(2)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性特征;②特定的政策目的;③地区经济合作情况; ④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
(3)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四、我国对外货币关系
1.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货币贬值可能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 循环上升
(2)外汇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 (3)货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有利影响
(4)货币汇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又有紧缩性影响(5)货币贬值是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进口的一种征税 2. 人民币自由兑换
(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 年以前) (2)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 年)
(3)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 年) (4)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 年 12 月 1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
一、国际投资概念
1. 2. 3. 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
Page 17 of
二、国际投资理论
1. 以生存与发展2. 3.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4. 5.
1. BOT 方式
2.
四、我国的对外投资
1. 投资主体:①全国专营性的外贸总公司②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③规模较大的银行金融④地方工贸、技贸、银 贸结合的中小型企业集团⑤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2. 进入方式:①贸易式进入②投资式进入③契约式进入
3. 区位选择: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区为主 4. 行业选择
5. 技术重点:①传统工艺、特色技术②小规模生产、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③我国已消化和改良的引进技术 6. 管理方面: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
7. 人才培养: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
第四节 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 WTO,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取代 1948 年建立的 GATT 的部长级会议。我国于 2001 年 12 月 11 日顺利加入 WTO,目前 WTO 组织共有 148 个成员国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建立于 1946 年,1980 年 4 月,中国恢复了在 三、世界银行 IBRD(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月 四、联合国
第四编 科技
1 技术 统。它是人
2 科学精神及特征
个方面的特征: 12
Page 18 of
(1)
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 (3) (4) (5) (6) (7)
(8) (9) 完成任务。 (10) 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 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3 科学方法及特点
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 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 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 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查,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应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4
5 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本质 计、制造及其他商业活动。
6 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 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 术合作奖。
7 诺贝尔奖
?贝恩哈德?诺 贝尔(1833——1896
Page 19 of8 “863”计划
1986 年 3 863”计划。
9
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变幻莫测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类的遗传变异特性。人类基 因 学家 延 10 万个基因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染色体位置被破译后,将成为医学 和生 10 基因工程技术 展起来的科学领域。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一般是指于 1990 年美国政府资助启动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它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的 第一个“大科学”项目,其意义和影响被誉为不亚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载人飞船登月的“阿波罗计 划”。以后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
12 “克隆”技术 “克隆”(clone)本意是无性繁殖,它不靠性细胞而是生物的体细胞进行繁殖。 13 纳米技术
大约是在 1~100 的 实际日本科学家,他们在 20 世纪 70 的铜、银 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 20~30 倍。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 等。
14 信息技术 基础,包括通信
15 信息高速公路
ATIM 传输模式,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数据、声音和图
16
Page 20 of
17 激光
1960 年,贝尔实验室的查尔斯?托尼斯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在 25 英里的距离发射出具有巨大能量、极其狭 窄
的光束,它的亮度要比太阳光高 100 倍,这就是激光。目前,激光在医学、印刷、唱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18 细胞工程
是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细胞工程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细胞养殖和细胞融合。 19 农业技术
(1) 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改变农业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传统方式,
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微生物工业型的农业。
(2)生物农业 农作物,不施化
肥,不喷杀虫剂,生产出接近天然植物的农产品。
(3)持续农业 视长期发展农业
(4)生态农业 原理、系统工程
会三大效益统一的新型农业体系。
(5)绿色食品及标志
20 仿生学 学、生物化学、
21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
2 的 加刺 1804 年出现的蒸汽机火车和 1807 年出现的蒸汽 机轮船 Page 21 of
22 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 1876 年 3 月 10 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 出的第一句话,电话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 1973 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 1 9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 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比第一代 手机轻巧。
1964 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 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在同一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 ?罗森发明 的地球同步卫星。
1969 达州。1972 了 90 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 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在 21 世纪,国际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23 手机
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 1985 肩背电话,其重量高达 3
24 人造卫星
1957 年 10 月 4 日由苏联研制并成功发射。
25 杂交水稻
20 世纪 70 提高了产量。 26 彩色电视
1928 1957 年 5 月 17 日,美国公开播放彩色电视,效果良好。 Page 22 of
27 信用卡
1950 年,35
28
1959 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 1946 1954 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臂专利,这 1959
第五编
1、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 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 照应等。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 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
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 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
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
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
(2
(3
(4 (5(6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Page 23of
(2)领导指导性文件 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 关单位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 定事项。 知的事项。
(4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
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4、党政机关的通用公文文体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
行为的规章制度。 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
为规范。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
项。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
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意见。对于重
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3)公布性文件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
定或者重大事件。
(4)陈述呈请情文件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商洽性工作 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5、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
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 注释、印发说明等。
6Page 24 of
5 年),3 号或 4 号黑体。 紧急程度:“急”或“特急”,在保密等级下一行,字号字体同保密等级。 发文字号:位于文头下方,居中;如有签发人,居左,两者排一行,3 号或 4 号仿宋字。
签发人:发文字号右侧,空一格,字号字体同发文字号。
标题:标题由作事、事由、文种组成(可省),字数一般不超过 50 字;除出现法规、规章的标题外,不用书名 号;具体形式有齐肩形、正梯形、倒梯形、除号形,公文如经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的,应加题注,即用圆括号居 中
附件:附件应标明标题、件数、份数。在正文以下日期以上,排出附件号。
注释:注释排在日期下方,用 4 号或小 4 号仿宋体。
7、公文的稿本
(1 稿”等稿本标记。
(2(3(4)试行本。在试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
(5)暂行本。在规定的暂行时间内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6
(7 订”。
8、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9、行文规则 失;二是经多次
行政机 准。
10
1912 年(民国元年)。
Page 25 of
11
(1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 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3)全面 技师原则;(4)时效原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8 13、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2)办理收文 领导审核定夺。
人员按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情况,以备忘待查。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4)处置办毕公文 Page 26 of清退、暂存、销毁。
14、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1)文稿形成 签发。指
(2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的公文上盖发
(3
(4 15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
(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 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范文五:综合基础知识内容要点
综合基础知识内容要点
法律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意的基本观点,法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1.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3.法是反复适用的。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义务意味着人们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法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的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主要有三个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力、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以及内容(权利、义务) 在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自然人、法人、和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它是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力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客体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 当代中国的法律关系客体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法的约束力,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逮捕证等所具有的对具体的任何事的特定约束力。 狭义的法律效力,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率,包括纵向的效力层次和横向的效力范围。 由于其制定的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由此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影响法律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体。一般来说,制定主体地位高的法效力高。2.适用范围。一般来说,适用特定人、特定事、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特别法,优于适用一般人、事、时间及全国性范围的一般法3.制定时间。一般而言,新法优于旧法。这是指心法颁布后,与其同等级的旧法规范,或被废止而失去效力,或与新法相抵触而失去效力,其不抵触部分仍然有效。 法律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是:法律地位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高。 全国人大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其按照立宪程序制定的宪法效力最高;其次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再次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接下来是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等。 法律的效力范围是指对什么人、什么事以及在什么时间、空间内约束力。
泛绿的空间效力范围:1.全国性的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2.地区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3.有域外效力的某些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4.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 法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由该法本身规定生效时间3.有专门决定规定某法的生效时间4.规定法律公布后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生效 法律终止效力的时间有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两类:1.明示废止是指新法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2.默示废止就是指在新法与旧法相抵触时,适用新法使旧法事实上废止,或者法自身规定的有效时届满、历史任务完成等而自行失效。 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效力,是指新法
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的时间和行为是否适用。一般情况下,法不溯及既往。但也有例外,我国刑法规定,
从旧兼从轻,原则上不适用于颁布以前发生的行为,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认为罪轻的,适用新法。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应由相关主体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与政治责
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1.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
任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责任的免除,是指由于出现法定条件,法律责任被部分或全部免除。条件有以下几种:1.时效免责2.
自首或立功3.不起诉和协议免责
中,有关国家机关免除或部分免除行为人的责任) 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制裁、补救和强制。
制裁:就是惩罚,是国家使用强制力对责任人的人身、精神所施加的痛苦、限制或剥夺其权益。制裁的种
类有三种:1.民事制裁2.行政制裁3.刑事制裁;制裁的手段主要有:对人身的制裁、剥夺身份、限制行为
能力、剥夺财产和剥夺荣誉等五类。补救:就是通过当事人请求或国家强制力保证,要求责任主体以不作
为方式停止侵害或以作为的方式恢复、弥补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强制:这是指当责任主体不履行义务时,
以法律强制性为基础,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责任主体实施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方式,
包括对人身的强制以及对财产的强制。 立法:法的制定,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
定、修改、补充、解释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立法权:是相对于司法权、行政权而言的国家权力,是
指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修改、补充、解释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权力。国家立法权:是立法机关以国家名
义制定法律的权力,是独立、完整和最高的国家权力。在单一制国家,国家立法权只有一个。 立法原则,
是指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促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保障公民人权和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
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为:1.合宪原则2.民主原则3.科学原则 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
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体制的性质是与国家性质相
一致的,立法体制的形式则是与国家的构成形式密切联系的,主要有一元制,二元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
是“一元、二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立法程序,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
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定步骤和方式。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
法程序主要有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其他的法
律程序一般参照执行。 提出法律议案的关键是谁享有法律议案的提案权: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
会的组成人员2.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3.国务院、最高人名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我国全国人大对法律案的审议,一般
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其中包括对法律案的修改、补充;而是立法机
关全体会议的审议。法律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体肤表决、搁置、终止审议。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
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所附法律草案要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代表的半
数通过。通过法律的方式有公开表决和秘密表决两种。 法律的公布时立法程序的最后一个步骤,它是法
律生效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法的实
施,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法的
遵守称为守法,守法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类:公民;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
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反对执行,简称执法。法的适用,简称司法,我国法的适用
主体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法的解释,至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指财产责任
现行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名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国体)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
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它的任务主要有:一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二是争取
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三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简称政协。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被称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形式是一种民主的代表制。(政体) 我国的国家
制度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
治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机关是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
关3.在民族的自治地方设置自治机关,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外,还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行使自治权。 特别行
政区有以下的特征:1.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特别行政区政权是直辖于中央人民
政府的一级地方政权,它要服从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理2.特别行政区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实行社会主义的
制度和政策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予以保留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权,
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平等权(宪法第33条第二款)2.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第34条)○2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和自由:○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住宅不受侵犯○4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自由4.人身自由:○
1私有财产权○2劳动的权力和义务○3劳动者的休息权○4退休人员的生活保5.监督权6.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5物质帮助权○6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7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7.特定主障权○
1保护妇女的权利○2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3保护华侨的权益 体的权利保护:○
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
老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
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方面的义务 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就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
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统称。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
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六大机关组成。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有:1.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第3条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方式和制度,实质
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2.法治原则(宪法第5条)3.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宪法第27条第2款)
国家权力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组
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任期:每届五年 会议:每年一次,
常委会召集,1/5以上代表提议,可临时召开 职权: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
律3.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权4.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5.最高监督权6.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
的其他职权。)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位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形势
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大 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全国人大
从代表中选举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若干人组成。其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
关、检察机关的职务。 任期:每届五年。委员长,副委员长不得连任两届以上 会议:一般两个月一次 职权:1.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2.国家立法权3.国家重要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监督权6.
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1.地方各级人大(地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产生:省、
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间接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
族乡、镇的人大直接选举产生 任期:每届五年 会议:地方各级人大每年至少一次,1/5以上代表提议,
可临时召开 职权:1.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制定主体是省一级的以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的市和经过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市的权力机关2.重大事项的决定权3.人事任免权4.监督权5.其他方面的职权) 2.县级以
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地位: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是经常性的地方国家权力机
关 组成:其组成人员不得兼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职权:1.地方性法规的制定
2.重要事项的决定权3.人事任免权4.监督权5.人大组织工作方面的职权) 人民代表(地位:我国国
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使者 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的主要权力有:1.提出
议案权2.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权3.质询权4.人身受特别保护权5.发言和表决免责权6.物质保障权 人大
代表的义务主要是:1.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
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同原选举单位和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
人民服务,接受原选举单位和选民的监督。 国家主席(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
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任期:每届五年,不得连任两届
以上
职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人面
国务院组成人员,授予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
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国家行政机关:1.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位: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他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组成: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
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的机构
设置包括各部、各委员会、办公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 任期:每届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职权:1.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权力2.向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提出议案3.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和监督权4.管理权。包括对国防、民族、民
政、文教、经济、华侨等各项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管理既包括对社会共同事物进行组织、协调,又
包括对社会的服务,对全国行政人员进行任免和奖惩的权力5.行政区域划分权6.紧急状态宣布全,国务院
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7.其他职权。主要是指由全国人大机器通
过明确规定的决议,以法律形式授予的上述权力之外的职权) 2.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位: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关,他从属于本级
国家权力机关,要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它要对上一级的国家
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组成;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
长、镇长、乡长负责制 任期:每届五年 职权: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进
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
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2.乡、
名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大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3.
县级以上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个部门和夏季人民政府工作。)
中央军事机关:(地位: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最高国家军事机关 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若
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任期:每届五年)
司法机关:1.人民法院(地位: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权是国家赋予法院审
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 组成:我国人民法院组织系统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又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权力机关负责,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制度: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3.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4.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5.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人民检察院(地位: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实施。 组成: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的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权力机关负责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最高人面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它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所要求的。 人民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特权3.保障各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行政法是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个仅次于宪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其目的在与保障国家行政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包括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法(可分解为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和行政救济法(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行政相对人即处于被管理地位上的组织和个人。行政相对人有以下几点法律特征:1.行政相对人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而不是仅指个人2.行政相对人是指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而不是指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3.行政相对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4.行政相当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 在我国,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的组织和个人有国家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外国组织和外国人。 在中国,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特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行政立法:1.制定行政法规(概念: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两道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知道那个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主体:行政法规制定权是国务院依据宪法享有的固有职权,不是基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相对与立法权的授予而产生的,这正好与授权立法相区别。 范围:根据立法法56条规定,行政法规科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1.为执行法律的
规定需要制定的事项2.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3.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授权的事项)
2.制定行政规章(概念: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省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市政府,为了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依法制定的行政管理文件 主体:我国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机关仅限于:1.国务院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与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范围: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所涉及事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二是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较大的市有:省、自治区政府所在的市、经济特区所在的市:(深圳市、珠海市、厦门市、汕头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大连市、鞍山市、吉林市、抚顺市、齐齐哈尔市、无锡市、淮南市、青岛市、洛阳市、宁波市、淄博市、邯郸市、本溪市、徐州市、苏州市)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经依法审查,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政许可是一种管理行为;第二,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授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力和资格;第三,行政许可是一种依法申请行为;第四,行政许可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事项(行政许可法12条):1.普通许可2.特许3.认可4.核准5.登记 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行政许可法13条):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据顶的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问题的。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所给予的行政制裁,分为棋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是指在其他规范性文件尚无对行政处罚作出规定条件下,率先对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幅度作出规定。 对行政处罚的规定,是指在上级规范性文件已对行政处罚作出设定条件下,在上级规范性文件所设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再做具体的规定。 行政处罚设定规则:1.法律的设定权(可以设置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只能法律设定)2.行政法规的设定权(可设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3.地方法规的设定权4.国务院部委规章的设定权5.地方性规章的设定权 行政处罚规定规则:上位法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行政处罚规定,下位法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上位法的基础上给予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规定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1.公安机关 2.法律授权的组织 3.受委托的组织 行政处罚的管辖:1.地域管辖2.级别管辖3.指定管辖 行政处罚的适用是处罚实施主体对违法案件具体运用行政处罚规范实施处罚的活动:1.应受处罚的构成要件(1.必须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已经客观存在2.违法行为属于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行政处罚只能针对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3.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行政管理性对人4.依法应当受到处罚)2.不受处罚的规定(1.未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照成危害后果的)3.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有为法行为的2.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3.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4.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5.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形成处罚的)4.行政处罚追诉时效(指对违法行为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的有效期限,为两年,两年后,无论何时发现,都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行政主体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遵循三项原则:1.查明事实原则2.保障告知权原则3.保障申辩权原则 决定作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分为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 简易程序即当场处罚程序,指具备某些条件下,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的程序,主要适用于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违法行为。适用条件:1.违法事实清楚确凿2.由法定依据3.法和法定种类和幅度:对个人出50元以下、对组织处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处罚。 具体步骤:1.表明身份2.说明理由3.制作处罚决定书4.当场交付当事人5.报所属机关备案,但是人不服可申请
复议或提起诉讼 一般程序,也成普通程序,是除简易程序以外作出处罚适用的程序。步骤:1.立案:行
1 行政主体应客观、全政主体对控告、检举以及例行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决定予以查处2.调查取证:○
2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可以进行检查○3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面、工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3.拟定处罚决定4.制作处罚决定书5.送达 听着程序: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前,公开举行有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对事实进行质证、
1责令停产停业○21吊销许可证或执照○3较大数额罚款等 辩驳的程序 使用条件:1.符合法定处罚种类:○
2.当事人请求听证 听证步骤:1.告知听证权2.提出听证。(告知后三天内)3.通知听证(应在7日前告
1除涉及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一律公开进行○21由非本案调知当事人时间、地点)4.举行听证:○
3当事人有权申请主持人回避○4当事人可亲自参加也可委托一直二人代理5.先由调查人员提出查人员主持○
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处罚建议;再由当事人进行质证和申辩6.制作笔录(交由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盖章或签名,此为处罚的依据)7.作出决定 行政处罚之形成据是指确保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内容以实现的程序,一旦作出,具有法律效力,所确定的义务必须得到履行。 三项重要内容:1.实施处罚机关与收缴罚款机构相分离,由当事人在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将收缴的罚款直接上缴国库。(1.依法给予20元一下罚款的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3.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困难的,由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2.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必须全部上交财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应当按规定上交所在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按照规定期限内交付指定银行。
3.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做出之后,当事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自觉履行义务,如果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逾期不履行,这导致强制执行。(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3%加处罚款2.将查封、扣押财物拍卖或者冻结的存款划拨至抵缴罚款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是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称:1.行政强制措施(分为对人的强制和对物的强制两大基本类型)常见的强制手段有:(1.行政强制检查2.行政查封、扣押和冻结3.强行留置与盘问4.强制传唤和讯问5.强制约束6.强制带离7.强制履行8.强制戒毒9.隔离治疗10.收容教育11收容遣送12劳动教养等)2.行政强制执行(不管是自身强制执行还是申请人民法院执行:1.执行受理案的受理和审查2.通知相对人限期履行3.强制执行)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以中间人的身份,对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公断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具有六大特征:1.行政复议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民事争议和其他争议只有在法律明文授权的条件下才能被纳入处理对象范围2.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为主要审查对象,以抽象行政行为为附带审查对象3.行政复议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理为主要表现方式5.行政复议由行政相对人主动申请,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6.行政复议以行政机关为处理机关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公开、公正原则3.及时原则4.便民原则 行政复议的范围: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等证书变更、终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一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认为行政机关依据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规定不合法的,可以一并向行政机关提出审查:
1.国务院部门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