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49页的内容。
2. 教学内容的作用及位置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学习的《找规律》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这样的数学为学生今后应用一些数学知识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3.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数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的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
(2.)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已知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规律的重要性,掌握如何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反馈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2. 教法和学法:针对以上情况,我让学生充分经历“找”的探索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拿小棒“摆一摆、到小兔家“看一看”、在纸上“画一画”、到生活当中“找一找、“想一想”、做游戏等一系列探索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再到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再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数学与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三 、 教学程序
1. 教具准备:
教具:挂图、小黑板、圆片、小棒、多媒体。
学具:圆片、小棒、纸条、剪刀
2.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大脑会思考,双手来创造。 举起你们的小手,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五个手指头,四个空档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手指头,一个间隔,一个手指头,一个间隔,所以手指头要比间隔多1.
生:两个手指头夹一个间隔所以手指头比间隔多1.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两端都是手指头。
通过儿歌、小手指头激起学生发现规律的兴趣,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开端,因为良好的导入能成为整个数学内容的基石。好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我这样的设计意图】游戏和儿歌是熟悉而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从学生伸出手的游戏中自己去发现蕴含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工作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摆一摆。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子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圆片,数一数你摆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棒的根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或圆片的个数比小棒的根数少1.
2. 思考:根据上面的规律,如果摆12根小棒,应该摆几个圆片?如果摆15个圆片,应该摆几根小棒?
3. 小结:我们刚才的小棒和圆片活动,和前面的游戏相比,你发现了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让学生按要求摆一摆小棒和圆片,并思考小棒和圆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这样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探索过程,不是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增强了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1.同学们,我们一起到小兔家去看看吧﹗
(1.)你们看到了那些情况?
(2.)那一些符合我们刚才学到这种规律呢﹗你能找出来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每组两种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例如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每两
个蘑菇之间有一个兔子。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设计意图】在初步学生认识规律后,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的探索过程,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规律,增强对规律的体验和认识。
3. 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这种规律吗?试试看。(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出规律,再说说自己是怎么表示的。这一过程是学生将规律进行外显和内化的过程,有利于将发现的规律数学化,建立起数学模型,顺利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1.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这种规律,你能找到这种规律吗?
如:学校的铁门、做操的队伍、自己的手??
2.欣赏一组照片,找一找其中蕴含的规律。
课件播放照片:路边的人行道、桥栏杆、学校的人行道路边插的彩旗。学校插了彩旗多漂亮,是我们的校园变的更美,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天长市文明单位】每个学生都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对学生渗透爱的教育。
(五)复习巩固,强化新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一起到马路上看一看。
1.(想想做做第一题多媒体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重点交流:你怎么想到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根数多1的?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多媒体图)
审题:锯的此数和锯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拿出纸条动手剪一剪,实践操作一下。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木头锯成的段数相当于两端的物体,锯的次数相当于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根据规律,锯的次数应该比锯成的段数少1.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个有趣的、熟悉的问题,使学习乐于探究。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
析、正确理解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六)总结升华,拓展新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三名男同学和三名女同学到讲台上来。,一个女生一个男生间隔排列,你们想一想怎样排,动脑筋思考。其中一名男同学说:“老师我们手拉手排成圆形就能一个男生夹一个女生”。老师问全班同学你们说对不对。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一学生回答:“当物体排成圆形时两端物体首尾相接间隔物体和中间物体就同样多”。
【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最熟悉而且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从简单的排
队中自己去发现蕴含的规律。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参与到充满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在拓展中得到放飞,知识才能得到升华。
四、说课堂反思
1. 本节课学生“找”到了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生活中;沿着一条直线――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摆在两端的那种比另一种多1,而沿着封闭圆形的周围――间隔的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2. 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找实际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互相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只有教源于现实关系、寓于现实关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并学会如何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现实,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在积极,向上的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
4.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奖励、唤醒、鼓励。
5.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发现身边的一些规律。
6. 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两端物体 比 中间间隔物体多1
木桩 篱笆
大树 绳子
中间间隔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找规律》说课稿
由旺镇永福小学 2011年11月
范文二: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研说教材。
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方面。
1、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方面。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的能力;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及小数加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方面: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
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方面: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方面。
(1)数与代数:理解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算理,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空间与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组合体,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探索平面图形运动的特性和方法。
(3)统计与概率: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纵向的两种不同形式;让学生看懂两种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
(2)综合与实践:引导学生经历尝试调整、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 问题。
二、说教材
编写特点、内容结构、编写体例、编写意图、立体式整合五个方面。
1、编写特点:(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加强对知识的概括和整理,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
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提升;(5) 继续处理好解决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6)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机会;(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2、编写体例:分主题图、例题、练习、整理与复习四方面。
(1)主题图:此图能体现出本单元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2)例题:通过例题中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新知的过程。
(3)练习:课后的自主练习则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
(4)整理与复习:这一环节是对整单元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
3、编写意图:
(1)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内容结构:
(1)数学与代数:、(一)、四则运算(三)、运算定律(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空间与图形:(二)、观察物体(五)、三角形(七)、图形的运动
(3)统计与概率:(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4)综合与实践:(九)、数学广角
5、立体式整合:从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进行立体式整合。
(1)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主要包括同级混合运算,不同级混合运算,含有括号的运算以及有关0的运算。与五、六年级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一至三年级同级四则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2)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其内容有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及与其有关的简便计算。与之联系的一至三和五六年级学习中也会结合实际来选择简便算法。应用范围很广,每个学段都有所接触。
(3)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变化(点移数变),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等。与之联系的有五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和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小数初步认识。
(4)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的推广。与之联系的有五六年级比较复杂的小数计算和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
这四个单元在本册教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有知识点者是环环相
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合作建议三方面。
1、教学建议: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习的迁移。
(3)突出实践性,加强亲身体验。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5)提倡算法多样化,优化计算方法。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建议: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建议:
(1)小组的建立: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人数上不要过多。
(2)小组的使用: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能合作(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3)小组的评价: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的评价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本册教材知识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范文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说课搞
沿安中心小学
赵丽娟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根据本课的特点、本班的具体情况,将本课分为两课时。
而今天上的第一课时,应当完成的教学目标是:
1、使小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估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估算。
因而,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复习。
二、新授。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十除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教学例题1(1)。
(1)、展示“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的条件。(展示主题图及课件。)
(2)、“这些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鼓励学生算)80÷20=
学生:①根据乘除法关系:4个20是80得80÷20=4
②根据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8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想8÷2=4,8个十里有4个2个十,即80÷20=4
(3)、估算。
83÷20≈ 80÷19 ≈
教师:想一想我们在做加法减法估算时,是怎样估算的?联系加减法的估算,试着估算83÷2≈和80÷19≈(让学生以同桌为一组展开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汇报:83÷20,据四舍五入法把83看成80,80÷20=4。所以83÷20≈4。80÷19,把19看成20,80÷20=4,所以80÷19≈4
3、教学例题1(2)。
(1)、展示“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的条件。(展示主题图及课件。)
(2)、“这些彩旗可以分给几个班?”(鼓励学生算) 120÷30=4(个) 答:可以分给四个班。
(3)想一想:122÷30≈ 120÷28≈
4、归纳总结:
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1)利用乘除法关系用乘法算
(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除法估算的方法:
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的数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再进行口算。(估算方法好掌握,“四舍五入”要灵活。先看作整十数,再用口算出结果。 这节课后需要学生巩固完成的作业是:
1、口算。
60÷30= 720÷80= 630÷90= 450
90÷29≈ 160÷78≈ 123÷40≈
2、课本练习十三第3~4题。
÷90= ÷20≈ 38
范文四: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课稿
星村镇左家庄小学 王君 2012. 7. 14
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垂直与平行》 。 我使用的教材是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向各位评委汇报我的想法。
首先,我来说教材。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 线段、 射线的性质、 学习了角及 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 垂直与平行 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 梯形及长方体、 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 也为培 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 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 , 培养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 ,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 、 “互相平行” 、 “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看似不相交, 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 以上我说的是教材,下面我说一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的教学 原则。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 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有目的的、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中, 我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合作交流法等 等。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知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过程。
2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我把 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我先来谈谈 第一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 我从 “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 入手, 不仅向学生解释了数学来 源于生活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 “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还可能是怎样子” 的问 题, 调动起了学生的经验储备, 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另外 两支铅笔掉在地上, 还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 一支落在地上, 这也为学生理解 “同 一平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二>. 自主学习、了解新知(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第一步:展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纸上画一画两支铅笔掉在地上的样子,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后, 展示小组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他小组相互补充。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这一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中交流, 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情况, 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互相补充。 ]
第二步:自主分类
学生的自主分类。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相交的,不相交的。
第二种:相交的,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的。
第三种:相交的,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的,相交成直角的。
针对第二种分法, 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并把直线画的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 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这一步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弄清类似②、 ③这两种看似不相交, 实际上是属于两条
3
4
直线相交的情况。 (我准备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闭眼想象②、 ③两组直线通过延长、 延长、 在延长是否会相交; 再 指名一两位学生上黑板动手画一画, 即把这两组直线延长, 结果会怎样; 然后教 师演示, 即通过延长②、 ③两组直线, 结果两组直线都相交的动态过程。 从而让 学生理解。 (板书:相交,不相交)
[这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 类, 不相交的一类。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交流、 辨 析、 求证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
第二层次: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第一步:揭示平行的概念:
我准备这样展开:先让学生观察 “ ” 这样的两条直线, 并让学生说说 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会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相交) 然后教师演示两 条直线不管怎样延长,永远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接着揭示平行的概念:(在 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直线 a 是直线 b 的平行线,直线 b 是直线 a 的平行线) ,并让学生齐读。
第二步:揭示垂直的概念
先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 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 很快就会发现③、 ⑥两组直线很特别, 即相交成角。 接着让学生用三角板 或量角器验证这两组直线是否真得相交成直角。然后教师给出垂直的概念, (在 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同时让学生认 识垂线和垂足。 [板书:垂线、垂足 ]
第三步: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完善概念。
①指名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吗。
②自学课本 P 65,说说自己有什么补充或不明白的地方(重点让学生理
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
③课件展示长方体:找找长方体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的现象。 (重点让学生理解直线 a 是平面 1的直线,直线 b 是
平面 2的直线,虽然它们不相交,但也不能说它们互相平行)
[这一步:让学生在充分观察、 想象、 验证、 自学提问的学习过程中, 深刻
5 体验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深刻理解了同一平面的含义, 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 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察。 ]
<三>. 检查反馈、拓展提高
①判断下面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课件出示汉字平行的“平”和垂直的“垂” ,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发现汉
字中的互相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课件展示这两个练习是基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相交、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的特征,并从中体会我国造字艺术的美。
]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准备这样结束这堂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
己表现怎么样?你的同伴呢? [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 不仅总结了所学的
知识、 技能, 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评、
互评初步 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五>. 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1. 找找几何图形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这一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学生发现了长 方形对边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进一步发现和完善了长方形的特征 ]
2. 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接着教师课件演示生活中的 垂直与平行现象。如:铁轨、双杠、单杠、门梁、脚手架、围旗旗盘等,让学生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 我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 种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氛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堂课下 来, 相信学生会在知识上有收获、 能力上有提高、 视野上有拓展。 我的说课到此 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范文五: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东关小学 范瑞金
一、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及度量的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积累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由于在初中的教材中,本课内容还会进行深入探讨。所以本课教材在编写上,体现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初中的理论论证作好了准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做”数学的四个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三指导学生“用”数学;四激发学生“想”数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并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理念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地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导入,引发思考—“玩”数学 、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悟”数学 、应用生活,解决问题—“用”数学 、梳理反思,课外延伸—“想”数学这样一个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出示导学案,游戏入,引发导思考—玩数学
1、学习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游戏入,引发导思考—玩数学。
(1)游戏“捉迷藏”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上课伊始,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捉迷藏”来复习三角形的分类,“躲在大树后的会是什么三角形呢,猜中了就可以把它抓出来”对这一知识的复习,为探究新知中的分类验证作好了铺垫。从大树后依次出现的三个三角形,学生都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判断。一次次的成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但最后再次出现的一个露出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却使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到底是直角、是钝角、还是锐角三角形?由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都不能确定第三个角,矛盾的直接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2)解释“内角”,提出研究问题
老师随即话锋一转,指出:“知道了这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信吗?”在这里还适时地对“内角”一词作出解释,为学生扫清文本理解的障碍。“三角形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为学生下一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悟数学
第一步,量角猜想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其实有许多学生在课外已经知道这一性质,只是不十分坚信,老师要大力地鼓励学生实事求是,从事实中寻找原因。
(1)任意画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内角和
“大家都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秘密,那咱们就来研究研究吧。你们想怎么研究?”由于在前一环节中,已经出现了角的度数的探讨,学生会很自然提出量角研究,老师再具体作出算内角和的研究指导。
通过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就能在充足的数据基础上,有目的地互相辩驳、互相的吸纳,完善自己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
第二步,剪拼验证
(1)独立思考验证方法,个别方法展示
“180°是一个什么样的角呢?(平角)根据平角的特点,我们可不可以再想出其他的验证方法呢?”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为学生验证开拓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世界上的三角形成千上万,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我们不可能都去验证,怎么办?既然三角形可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就从这三类去验证吧。”在这里不仅是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全面地验证,更重要的是在这经历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研究的一种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
可能出现的情况:A 、分别撕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B 、分别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C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平角的
D 、通过沿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推理得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些方法都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三个环节:交流合作,演示反思
(1)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2)介绍发现这一规律的科学家帕斯卡。
受年龄、知识经验、实验条件的限制,在学生的验证中会出现操作不太精确,推理不够严密的情况。老师需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课件再次规范、准确的演示剪拼过程。同时介绍科学家帕斯卡对这一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及时在脑海中强化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这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
(3)反思测量
针对在猜想环节中,没有量出是180°的同学,要求再次测量,找到误差的原因。不仅让新知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更培养了学生对待测量精益求精的思想,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第四步,联系强化
(1)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的关系
老师手中的大三角板与你们手中的小三角板,内角和相等吗?为什么?
(2)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几何画板演示画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及角度数数据的显示)
仔细观察,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通过学生与老师比较手中不同大小的三角板,再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都没有关系。从这一系列的联系对比中,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由表面的认识走向纵深的思考。
第四个环节:应用生活,解决问题—用数学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
(1)运用新知解决课前游戏中的问题:已知两个角
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学生仿照编题,同桌互做。
在练习中既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又让学生在同伴相
互的反馈评价中,实现了自我的行为纠正。
2、 变式练习
(1)金字塔的问题
金字塔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金字塔的基底是一个正方形,四个侧面的形状都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约是52°,你能算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吗?
(2)交通标志的问题:交通标志的等边三角形,它们每个角是多少度?
(3)三角板中的问题
三角板的其中一个锐角是30°,另外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在这里设计了求一些特殊三角形角的度数的问题:算一算金字塔的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数、交通标志的等边三角形角的度数、直角三角板的锐角度数。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发展练习
(1)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
和是多少度? (如图)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
是多少度?(如图)
巧妙地由图形的变化对比,体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发展应用,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五个环节:梳理反思,课外延伸—想数学
(1)全课总结评价
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为自己评上星级,在梳理知识脉络的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课外练习
“(如图所示)把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所剩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
经历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在教学中,随时会生成一些新教学资源,课堂的生成一定大于课前
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钝角角三形内角和:180°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五>三>二>一>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