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
- 1 -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那么,确立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西汉大一统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在于利用天的地位,来确立王的地位,让最高统治者成为臣民信仰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树立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目的。董仲舒是怎样做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君权天授”。?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君主,承接天意,身为天子,替“天”管理天下臣民。这样,借助天的无上地位,把君主设为天之子,让他成为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的能人,从而成功提高了君主的地位,树立了君主的权威,为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减小了臣民被领导的心理抵触,使大一统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因为,“君权天授”让君主可以拥有至高权力的说法变得合理、合法、合情。
当然,仅仅“君权天授”还不足以解决树立君主权威的问题。董仲舒的“君主中心”思想,则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掌控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君主。在君民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是所好~体毕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2 -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即:君主是民众的中心,民众当服从君主。在君臣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臣之礼~若心之于体~必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即:臣子必须忠于君主。另外,他道德理论方面的“王道三纲”也很突出的将君主置于一切臣民之上,?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使君主成为一切民之纲。总之,?君人者~固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春秋繁露〃立元神》,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一切最终都统一于天,而在社会现实中,则是让一切统一于君主。
树立了君主的权威,做好了先手准备,就该实际行动了。大一统的实际行动,包括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两部分。?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资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贤良对策〃第一策》,,董仲舒分析了政治的现实危机,并分析了症结所在,主张君主进行全面的变革,实现大一统。?秦朝焚书坑儒~秦朝速亡~被坑的儒有了反面效应~受到社会的崇敬。汉初由于陆贾、贾谊、叔孙通、伏生等儒生积极提倡~儒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董学探微》,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以儒学为统一
- 3 -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思想的核心就有据可寻。当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董仲舒在《春秋》中找到了支持其统一的理论。?元年~春~王正月。?,《春秋》,董仲舒在《公羊传》中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再者,董仲舒很赞同儒家的统一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人三策”,。在多种原因的引导下,儒家成为了统一思想的核心。那么,董仲舒是怎样统一思想的呢,?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圣人副天之所以为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由此可见,董仲舒利用了天的地位,让圣人成为天心的继承者,让圣人成为天在人世的代言人,圣人之语即为天之语。那么圣人是谁呢,某个学派的圣人。哪个学派呢,儒家。之前,便分析出,无论从历史演变角度还是统一“设计师”董仲舒角度,让儒家成为主导已成必然。而实际操作者,是君主。董仲舒上书君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主采纳了董的建议,并以政令形式使之成为现实,最终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事实上,董仲舒思想统一的主张与政治是紧密连接的。统一后的
- 4 -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思想决定着政治的走向和政治的性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已分析知,君主是天意的继承者,他继承的是天的权利,而非天的意志。他统治的政策,应当服从天的意志,也就是天心。那么,天心的继承者是谁,是儒家圣人。通俗的说,君主要被儒家经典牵着鼻子走。政治的走向和性质,必然是要符合新儒学思想的。可以说,大一统是统一在新儒学思想之下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限制君主的私欲,缓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矛盾,使社会处在相对和谐的长久的统一之中。
?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春秋繁露〃顺命》),不顺从天心的人,是罪大恶极的。转换一下,就是说,行为不符合儒家思想,不推崇大一统者,是罪大恶极的,矛头直指各方诸侯。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董仲舒借《春秋》批判诸侯,?《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观乎鲁隐、蔡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观乎六羽~知上下之差。??郑、鲁易地~讳易言假。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桓公存邢、卫、杞~不见于《春秋》~……非诸侯所当为也。?理论、政令加武力,西汉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董仲舒绝非帝王的家奴,他是一位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也有关照天下众生之为的伟大政治家。在他的思想中,君主拥有至高的权利,但前提是,君主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让民众安居乐业,知礼有礼,让社会安定太平。他给君主提出了许多要求,这些要求,足以说明他对平民的关怀。他要求君主不犯?强凌弱、众暴寡、妄杀无罪、贪财枉法、无辅自诅、逆理进色、骄奢淫逸?之过。他提出了“五常”,?夫仁、义、理、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
- 5 -
邓生禄 2010级历史系 201011121904 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的思想,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西汉的社会现实。他的思想的提出,总是与服务社会,服务统一大业相联系。他的思想,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构建出如此系统而符合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体系,成功指导了西汉的大一统,这是我们应当肯定赞颂的。向关照现实的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致敬~
- 6 -
范文二: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董仲舒的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班固在《汉书》中称其为“群儒首”。简单说,董仲舒就是一个儒学大师,在孔子之后,朱熹之前。
《史记·儒林列传》称:“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云:“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汉代,广川既是“国”,又是“县”。《史记》中的“广川”,没有写明是广川国还是广川县。田雯《长河志籍考》:“董子,广川人。德州者,唐元和十年所徙之长河县,汉信都国之广川县也。夫汉县之所谓广川者,大矣,有城郭焉,有郊坰焉,百里之内,正值其地,或即董生下惟处,按图考碣,适相符契矣。”历史上,行政区划变更频繁,现在山东与河北的德州段省界是卫运河,但汉代没有运河,广川包括现在的德州。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继承、吸纳、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春秋战国以后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产物。
归纳起来,董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天道至尊与天人合一,大一统与儒学独尊,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阳尊阴卑与任德教化,其中包含了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天人和谐、仁义诚信等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大力倡导的思想观念。另外,他吸取秦王朝“任刑而不尚德”的历史教训,提出的刑德并用、以德治为主的治国原则,以及“限民名(占)田”,“塞兼并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政治思想,在当时也具有积极意义。 董子的思想不仅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随着董仲舒对“大一统”的理论阐述,“统一”的政治理念逐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进而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戴玉亮 搜集整理)
范文三: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uNIvER;?-Y(H衄瑚i6??Id ScdaI s【抽嘲 )抛v01(54?( 5(训?(226)J0uRNAL0FSH^NDONGNORM^L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4卷第5期(总第226期)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梁国楹 (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德州,2530?) 摘要: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吸纳、融合了墨、法、阴阳等家的思
想,具有较强的包客性和时代特征。“大一统”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顺应 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 了思想的“大一统”。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来源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l一59r73(2009)晒一0051一04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 对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虽然表现出了极 大的不满,但又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 关键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核心的“大一统”理论, 下,民到于今受其赐”[1】,承认局部统一给人民带来 的好处。孟子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实现安定太平, 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 所谓“定于一”。同时强调:“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2]。君主只有行仁政,得 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 民心,才能实现统一,统御天下。苟子则提出了以 要,顺应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 “夏”为中心来统一天下,并最终达到“四海之内若一 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 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主张,同样,他也把“法先 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 生了深刻影响。 王,统礼义,一制度”的理想寄托在了圣王身上,认
为:“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 一、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30
“大一统”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命观 虽然先秦儒家已有了“大一统”的观念,却没有 形成系统的“大一统”理论。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 念。夏商时期,人们已形成了天是最高主宰的意识。 从《诗?商颂?玄鸟》和《大雅?皇矣》中可以看到,当时 的“大一统”观念并将之发展成一套适应当时政治需 的先民认为,人间之上有一个“人格神”——天,它具 要的政治理论。“大一统”的概念是《春秋公羊传》首 次提出的,其原始意义是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有无上权威,主宰政权更迭,将其意志传达给属意 者,而承受者应该了解天意,发奋努力,累积德业,这 “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 样才能获得天的垂青与选择,实现天意并保持天的 天子。《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春 眷顾,否则将不能承受天命,而已承受者也将丧失天 秋公羊传》阐发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 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 命。这种政权天命论为董仲舒所继承,成为“大一 统”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 春秋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经 也。”意思是:什么叫元年呢?是指国君即位的第一 济 年。什么叫春呢?是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王指 联系的加强,政治上的一统成为必然的趋势。面 *收稿日期:2009一?一晒 作者简介:粱国楹(1963一),男,山东寿光人,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 51
万方数据
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 谁呢?是指周文王。为什么说先讲王而后才讲正月 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 呢?因为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用周 下大乱,若禽兽然。”[6】(?3’可以看出,墨子勾勒的“未 文王历法的正月呢?是为了使用天下通用的统一历 有刑政”时代的特点,一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相互 法。表面上看,这里的“大一统”指统一历法,实际上 攻诘,都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否定别人的是非;二 暗含着要恢复到周文王时代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的 是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导致家庭、父子、兄弟相互怨恨 理想政治模式。董仲舒据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 离散,天下百姓如禽兽般相互残害。因此,墨子主张 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4]天地指空间,古时称“宇”,古今指时间,古时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 称“宙”,“常经”和“通谊”都是指最一般的规律。“大 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 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 一统”中的“大”含有重视和推崇之意,而“一”是指万 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 物的根本,是天的运行原则,“《春秋》变一谓之元,元 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 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和“一而不二者,天之 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6“丹2’这里,墨子所说的 行也”[5 3中的“一”就是这个意思。由此,董仲舒把 “贤可者”指的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爱 《春秋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提高到了宇宙一般规律 的高度,进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无处不在,无时 民、利民为天职的人。 不有,统治者必须遵循这一规 墨子又说,天子顺“天志”以为政,就要“尚贤”, 律。 由上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有两层含义: 即任人唯贤:“古者圣王之为政治,列德而尚贤,虽在 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是指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上的统一,思想“大一统”则是要 则举之,无能则下之。”[61然而,“尚贤”并不是墨子的 把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政治“大一统”是董 最终目的,“尚贤”是为了“尚同”。“尚同”即“上同于 仲舒“大一统”理论的侧霞点和最终目的,思想“大一 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实现与确保“大一统” 一”,即上同于天子,即政治上、思想上都统一于天 子,这是“政之本,治之要”。但是,天子又不仅仅是 政治格局的根本手段是“德治”、“仁政”。 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和主宰,他还必须“上同于天”, 二、对墨家思想的兼容 如果“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 灾犹未去也。”【6]因为,天的意志具有兼爱民众的内 春秋战围之际,墨学与儒学针锋相对,并称“显 涵,天子必须以民的意志为意志。 学”,但两家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儒家经过孟子、苟 子等人的继承与
墨家“尚同”思想是在承认社会等级的前提下, 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 要求人们把各自是非善恶的标准逐级统一于上级, 短暂沉默,至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直至天子、天,应该说,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政 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被定为一尊。墨家在战国末期 治主张。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期,“亲见四世”,历经 却呈现出了颓势,至秦汉时便逐渐湮没、衰落了,逐 渐丧失了学派自身的独立性和清晰的师承关系。但 惠、文、景、武四帝,西汉已经历了60多年的休养 息,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国力也大大强盛。但西 生 是必须看到,墨家思想表面上销声匿迹了,但实际上 汉政治体制特别是分封制度却时刻威胁着刚刚巩固 其思想已寄生到董仲舒继承并创新了的新儒家思想 的王权,七国之乱与匈奴寇边,使西汉政权面I临着中了,其中,墨家“尚同”思想就是董仲舒“大一统”理 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而是各种学术思想的并存,又使 内 论吸收的对象之一。 人们无所持守。怎样树立帝王的权威、为统一的多 墨子生活在一个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的时代,为 民族中央集权政治找到理论依据成为当务之急。在 了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代表中 现实政治面前,董仲舒兼容了墨家的“尚同”思想。 下层民众阶层的墨子,主张建立一个“尚同”社会,实 董仲舒的“大一统”与墨家的“尚同”思想存在较 现天下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墨子说:“吉者民 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 大的趋同性:都强调建立君权独尊的“大一统”政治, 墨子主张“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儿嘣’, 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 义者亦兹众。是以入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 董仲舒则主张“天下受命于天子”;都以君权神授作 为大一统的论证依据,墨子强调“天之为政于天子”, 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 52
万方数据
董仲舒则强调“唯天子受命于天”。不同的是,董仲 造儒家,通达天意,才能保持国运长久,为此他上书 汉武帝:“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舒“大一统”侧重于政治上的统一,而墨子“大一统” 侧重于认识上的统一;墨子一方面强调“上同于一”,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倒,勿使并进, 但另一方面又幻想构建“兼相爱”、“交相利”为特征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的终极平等社会模式,虽然强调“一同天下之义”,即 从矣。”【41如果把这段话与李斯的话作一比照,就不 统一人们的认识和思想,但这个“义”的指代却是含 难发现董仲舒的思路与李斯是何等相似!但是,这 糊的,而董仲舒的“大一统”不仅强调“三纲”,论证
并不等于说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直接源于法家。 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而且明确了思想上要统 董仲舒主张的实现“大一统”政治的途径是施仁政, 一于儒家学说,因而更有现实意义,更具操作性,更 是对儒家思想的直接继承,与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 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天人三策》由汉初崇尚黄 有天壤之别。另外,法家主张的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老无为之治变为崇尚儒学礼乐文章,重视贤能,开启 君主不受任何限制,而在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中, 了汉代文治的先河,为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 君主要受到“天”的限制,所谓“屈君而伸天”【 5】,君主 必须顺承天意而为,否则,上天会以灾异谴告之。可 三、对法家思想的汲取见,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在总结法家绝对君权 儒法两家的治国理论虽然势如水火,但在强调 教训后得出来的。 一统方面却惊人的一致。董仲舒主张建立以“独尊 四、对阴阳家思想的融合 儒术”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格局,这
与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李斯主张的由“焚书坑儒”开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还与阴阳家的“阴阳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7](唧’的政治局面,是十 五行说”有密切关系。班固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
分相似的。 景、武之世,董仲舒《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 韩非认为,君王治理天下,统御群臣,“法”、“ 宗。”[4]秦汉之际,由于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术”、“势”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 阴阳五行学说极为流行,一代儒宗董仲舒把阴阳五行 去势则乱”【8](肌),“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 学说融合进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学说的集大成者。 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其中,“法”在韩非 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首倡阴阳五 行和“五德终始说”,将五行相生相克与王朝更替联 看来地位最高:“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 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就是说,不但言论、行为 系起来,认为每个王朝都与五行中的某一个相对应, 王朝间更替的次序是按五行相克的规律进行的。虽 不能超出法之外,而且思想也不能超出法之外,思想 然“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同时也暗示 和行动要按照客观的法办事,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恩 了不论哪一个朝代都有被取代的一天,这对古代帝 惠或智慧,只有这样,才合乎守法的标准。也就是 王有着很强的警诫作用。吕不韦吸收了邹衍的“五 说,一个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言论和统 德终始说”,顺应了秦王赢政的政治统治需要,为秦 一的行动。为了达到使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统一 统一中国找到了理论根据。汉初,整个汉代社会都 于法的目的,韩非把“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的儒士
笼罩在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色彩中,但真正将阴阳 列为五囊之首,认为“儒以文乱法。”认为道家惑乱社 五行学说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 会的秩序,防碍法令的执行。“恍惚之言,恬淡之学, 天下之惑术也。”【81 响的当属董仲舒。 韩非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但他对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在吸收阴阳五行学说的 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命题。 于政治和思想统一的重视和推崇程度丝毫不亚于董 一方面,董仲舒为了确立王权的正统地位,极力为封 仲舒,只是在思想上、方式途径上和董仲舒存在差 建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作论证,认为“天者,百神 异:董仲舒主张统一于融合百家学说的儒家思想,韩 非则主张统一于排斥诸家思想的政府法令。董仲舒 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主也”【5J,“唯天子受命于 和法家都认识到了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的必要 天”[5】,君王代表天意,人民必须服从君王,即所谓的 性,但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却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君权神授”。但是“天”在本质上又是不可言说的: “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人出实虚之 这就提示董仲舒,只有吸纳诸家思想的有用成分,改 53
万方数据
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 改正朔、异服色、定制度,以顺从天意。阴阳家的思 想已深深嵌入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中,并与天人 狭,所以观天道也。天志仁,其道也义。为人主者, 感应、治国方略、朝代更替等结合起来,使董仲舒的 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 儒学体系罩上了一层阴阳五行的神秘色彩。董仲舒 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 的“三统说”虽在形式上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看似不 天。”[5】君主只有通过充盈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 才能通达天意,观察天道。他进一步论述说:天有十 同,其实是对“五德终始说”的继承与发展,董仲舒所 讲的“三”与邹衍所讲的“五”,本质是一样的,都承担 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
者,天之数毕也”【51;天地生万物,“天地之气,合而为 着“大一统”的重任。 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 总之,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是兼收并蓄 五行”,天地之气派生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与人之间的中介物 和“与时俱进”的,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了儒家、墨 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诸多影响。董仲舒把各家 是阴阳五行之气,“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
者,若水常渐鱼也。”【5](聊’阴阳五行之气充满天地 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 之间,人在气中,就像鱼在水中;君主通过阴阳五行 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 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 之气上承天意,下统万民。这样,君主专制统治的合 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大一统”理论。从此以后,各 理性也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朝各代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地认同统一,统 “尊另一方面,董仲舒又以阴阳之说奉劝君主应该 德卑刑”,“厚德简刑”,以德治为主,辅之以刑。 一逐渐转化为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以江 他将人类社会的德、刑与阴阳之道作比较,说:“天道 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成为中华民族天经地 义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中华 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 也。”【9](n嘶’又说:“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 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深层动因。
刑。”[5]‘‘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 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 参考文献: 百,而清寒居一。德较之与刑则暖暑居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 罚,犹此也。故圣人多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印( 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5](嘣 )[3]梁启雄(苟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 1,3( 董仲舒还仿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提出了旨在 [4]班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实现“大一统”的“三统说”。认为历史是按黑、白、赤 [5]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三统循环反复的,“三统”依次循环并与朝代更替相 [6]孙诒让(最子简诂[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配合,比如夏朝是黑统,以寅月为正月;商朝是白统, 以丑 [8]韩非(韩非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 月为正月;周朝是赤统,以子月为正月,他们受[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06( 天命而王,都要按天运的改变,根据自己的统系,来
mSOIl艄of帆撕gshu’s mand嘶删蚰r11le 卿 ?Q咖
(DeparhT栅 CoUecIf护,De岫,?幽吐咖,ShaI出唱 253023)u dle C0nfkiarl AIxi劬Ict:While Dong’s“G捌橱Unificati?”i8 rIlainly based叩on Pre—Qin—Dyn鹪t)r tl跏曲t8,it 鹅( t}le sirIlilated tlle眦rits of au tllo?of the and Mo,the Fa,舳d吐地YiIl Yallg sch00ls,other?hool8鹪weu,iIlcl础 Ilg the tllat of tirm(The ch曲瓣teristi?of period t}leory of“g训瑚正c撕den抑鹏缸atillg舳 ob啊。啮c0删bil崎锄d nect8 iIl the df釉锄ds 0f tlle mle璐,c0?”Ie- the陀aJi哆of society肌d politics H帅D:Irnas哆, II脱politicalts tIle“con- 柑瓶to nuence”缸?nd of豳屺vaJio咀玛schools锄d merefbIe is tIle ine、ritable outc帕n蛇of tlle tIlen aca6l the m朗删 kHan t}Iis int0 in D],n够哆imtiauy puts th?ry 咖ic洲vdment((加se( qu朗tly pmctioe politics;it掣aduauy mali鹚血e“g咖d 疵- ficalion”iIl tIl叫曲ts( Unificali?;鲫JI?髓of Key words:D0ng办ongshu;G舢d tllou曲 ts 责任编辑:时晓红
万方数据
范文四: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
口黄新宪
摘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建立在对”天”与”人”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并以维护君权为最终目
的,被赋予了
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统一,以及维护皇权等方面的含义.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需要,有
助于统一思想,增
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中央集权制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4)05—0059—03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形态,封
建的伦理思想体系基本确立,儒学化的社会氛围得到
营造,富有特色的文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大一统的政
治格局逐步形成.这一切,都与着名思想家董仲舒的名
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董仲舒为汉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封建社会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董仲舒的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其中较有特
色的是其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这一字眼最早出现在?公羊传》中.即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
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
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l?l意思是:国君即位的第一年
为元年,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为春天.这里的”王”指
是因为用的是周文 周文王,之所以先说王然后讲正月,
王历法的正月,这样做是为了统一天下历法.显然,《公
羊传》是在岁时节气的意义上将统一历法称为”大一
统.董仲舒则接过这句话进行新的诠释,大大丰富了
其内涵.他认为,”元”处在天地之前,是宇宙的终极本
原,将第一年称为元年,意味着应重视开端,端正根本.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就是根本,负有重任的皇帝即位之
初,一定要树立良好的风气,为天下之人作出表率.
在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中,尊君是一个重要的前
提.董仲舒在接受汉武帝的策问时,基于公羊学的微言
大义,逐一回答了关于灾异,符瑞与天人感应及巩固太
平盛世的问题,提出了君权神授和维护封建中央集权
制度,以及尊君以正名分的思想理论,倡导奉天命,改
制度,实行省刑主德,去酷吏而任贤吏等”仁政有为
之术,从而阐发了大一统的精神.这些观念符合汉武帝
统一图强和使封建制度绝对化,神圣化的意愿,因而受
到重视.毫无疑问,董仲舒是君权至上的推崇者,其大
一
统的思想是以维护君权为最终目的.他说:”?春秋》
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天之
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
天之行也.”照他的理解,”一”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也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与此相应,人类社会也应是
一
统政治,应大力维护君权的至上性和神圣性.其理论
依据是:”《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受命
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咖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则受
命于天子.董仲舒以君权天予说为君权至上进行论证,
并非神秘主义的简单回复,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一统政
治的理性表现.”它既肯定了?三纲?的合理性,使君主
处于社会各种关系的最顶端,还肯定了?天为君纲?,
利用天威给君权以一定的约束,从而更好地维护了君
主统治.”嗍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内容大大超越了?公羊传》
统一历法的意义,而被赋予了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统
一
,以及维护皇权等多方面的含义.具体而言,就是反
作者简介:黄新宪(1954一),<教育评论)主缟,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闽台文化教育研究.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对诸侯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用孔子的思想作为国家主
导思想.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西汉景帝时期着于竹
帛的公羊学派的重要经典《公羊传》,别开生面地从
《春秋》?王正月?推论出?大一统?之义,从而最早从
形上层面上对这一思想作了解说.到了西汉武帝时期,
随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和巩固,时代要求思想家
们对于?大一统?之义作出系统的阐发和论证.董仲舒
适应时代政治需要,不但通过构建天人感应学说,从天
人合一,天人一系的高度论证了大一统的合理性:而且
作为公羊大师,他还以《公羊传》为理论依据,对?大一
统?之义从形上和形下两个方面作了系统论证和重要
发挥.”圈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对”天”与”人”
关系的认识基础之上.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殷周以
来以”天”为最高神明和”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认
为”天”是万物的缔造者和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一
切活动都是秉承”天”的意志进行的.但是,”天”与
君主之间不存在矛盾.君主的统治权来自”天命”,依
照”天意”来治理国家,君主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
“天”的意志和作用主要是通过阴阳二气的变化反映
出来的.在人类社会中,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
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在阴阳
关系中,”阳贵而阴贱”.因此,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董仲舒看来,自
然界有昼夜轮换,四季交替,人类社会也有朝代的兴衰
和统治者的更替,但”天意”有永恒不变的核心,这就
是”道”.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
董仲舒就完成了”天人合一”理论的设计.有学者认
为,这一理论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和伦理道德规范罩上
了一圈神圣的光环.确实,董仲舒也强调统治者要坚持
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原则,顺应时势,及时在某些制
度,措施上进行调整.但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实质内
容则是强调统治者对国家进行封建治理的合法性,所
有的思想和意志都应该统一并服从于统治者的意志.
这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大一统”思想的天然合理性,从
而为这一思想的倡导和实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
础.
董仲舒认为,秦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灭亡,就是因
为”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
俗”阎.汉初虽然废除了秦代苛法,但由于推崇黄老无为
之术,不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建树,结果形成”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统治者不
能”持一统”,以致”法制数变”,官员百姓则”不知所
守”,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为此,董仲舒提出
60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纲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这是否意味着在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中只有
“一律”而没有”差异”呢?答案是否定的.董仲舒大量
吸收了各家的学说,如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墨家的
兼爱尚贤思想,法家的赏罚理论,道家的自然无为思
想,以此来丰富,充实,发展儒家的思想.如董仲舒用天
地,心体来比喻君臣父子,说明大臣应该操劳,功劳应
归于皇帝,这样皇帝就可以”无为致太平”.这显然是
吸收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主劳臣逸说是一种修正.董
仲舒对各家学说的改造和吸收,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大
一
统思想,使之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从
道德上对君主专制统治加以肯定,并为百姓接受大一
统国家中的教化和刑政提供理论依据.他把人性分成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照他的理
解,”圣人之性”不教而天生能善,”斗筲之性”教而不
能善,”中民之性”可善可恶,须教而后能善.肯定统治
者具有不教而天生能善的”圣人之性”,其一切政治行
为,行政命令都必然体现为亲政,仁民,爱物,实行的是
王道政治.使天下之人性可善不是董仲舒追求的终极
目标,其终极目标是性可善然后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
流然后王道举,礼乐兴.性三品说,既对君主专制统治
进行了道德的肯定,又对百姓接受教化和刑政提供了
理论依据,这符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与大一统思想紧密相连的还有董仲舒倡导的文教
改革.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教育,以便培养
出治理国家的人才.故此,提出兴太学之主张.董仲舒
认为,学校的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普遍性.”立太学以
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其中,立太学是最为重要的
事.”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
也,教化之本原也.”他强调以儒学的”六经”作为教学
内容.”《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
《易》本天地,故长于数;《乐》咏德,故长于治人.”嘲他
相信,从这些历史知识中,人们可以获得政治智慧和治
国才能.办太学的目的在于养士育才,”夫不素养士而
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此,在太学的管
理方面,提出首先要”置明师”,即选拔优秀的教师以
提高教育质量;然后”养天士之士”,即面向全国,广泛
招收可造之才入学深造;接着要”数考问以尽其材”,
即要建立经常性的考查制度,通过多次的考查,使学生
能发挥聪明才智.据说,这些原则在汉代太学中得到了
充分运用.
董仲舒主张通过推广教化,”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理想境界.
贤才的典范作用促进社会习俗的改善,教化的推广又
为贤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这使得实现大一统的
构想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
议,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学说,设置五经博士,并黜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得文学儒者数百人.这样做有其加
强王权,改善治术等政治方面的考量,但在客观上对教
育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儒学地位的确立,使得教育
的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善.汉代大兴官学,广育士林,鼓
励发展私学,学风日盛.”独尊儒术”,还促使儒学迅速
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上,以儒家治学标
准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在教育内容上,采用儒家经典
为基本教材;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力求遵循先秦
儒家学者所总结出来的原则与方法.
董仲舒主张行选举以拔擢贤才.他认为,在大一统
的国家里,应当注重尚贤使能,”任贤臣者,国家之兴
也.”主张”大材者执大官位,小材者执小官位”.在他
看来,圣人应居三公之位,君子应居九卿之位,善人应
居大夫之位,正人应居元士之位.实行专为高级官员子
弟提供作官机会的”任子制”,选拔出来的人其实”未
必贤也”.官员凭借资历递升,易导致”累日以取贵,积
久以致官”,应建立常规化的选拔贤才的制度,”使诸
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
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
有罚.”这里明确了选举的主管者,时间,名额及责任
制,并将能否进贤作为考察官员的一项重要标准,从而
使”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
也”.ool
历史上,对大一统思想人们大都持肯定态度.西汉
史学家司马迁对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深刻
的体会,其撰写的《史记》从编撰体例到记述内容,无
不内蕴了大一统的思想.东汉史学家班固基于对西汉
大一统王朝历史的充分认识,而断汉为史作《汉书》,
以此凸现西汉大一统政权的历史地位.近现代一些富
于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则对大一统思想的一些具体内
容有不同的看法.如对作为大一统思想重要组成部份
的独尊儒术,胡适将之与焚书坑儒相提并论,认为二者
都是要”别黑白而定一尊”.梁启超则提出,大一统思
想要求统一学术是”中国学界之大不幸”.确实,大一
统思想的发展产生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费尔
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所说的”东方人因为统一
而忘掉差别”.大一统的思维方式使全国人的思想呈现
趋同性,即趋同于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理论为整个社
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产生了一元观念,即全国只有一
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皇帝,全国人民的思想都应当趋
向这一中心.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独尊儒
术,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这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独尊
儒术虽然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妨碍作用,但事
实上并没有消灭百家中合理的思想和有价值的理论,
如阴阳家的历法,法家的法令,医家的医学都保存下来
了.独尊儒术所产生的趋同性,使得学说上的统一成为
一
种必然,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
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这对形成中华民族的特殊
风格有利.
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维护政权的统一,强调要政
治统一,思想统一,这有助于避免国家长期处于分裂之
中.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政治上有分有合,思想
上也有分有合的时期,每个朝代都循着开创,继承,衰
亡的规律演变,这就决定了朝代后期要出现分裂.但
是,由于人们的趋同心理,以后又逐渐统一起来.尽管
历史上战乱频乃,纷争四起,国家仍然大体上保持了统
一
的政权格局,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具有维护统一的意
愿和行动,民族凝聚力强.从这一视角来看待大一统的
思想,我们不难对其价值作出准确评判.诚如台湾学者
李威熊所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我们的国家二
千多年来始终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象面积与中国等
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
多.”所以,大一统思想”功当多于过”.【l”
总之,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需
要,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安定了社会,改善了国家的治理,也有助于生产力的发
展.所以,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且扩散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
们充分肯定.
注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
【2】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3】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赖荧琴:<董仲舒的恶堆方式及其政治归宿).<学术研究)
2003年第7期.
【5】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史学思潮).<史学史研究)2oo3年
第4期.
【61171[9ill0】<汉书?董仲舒传).
【8】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lJ】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版.第162页.
(作者单位:教育评论杂志社,福建福州3500o3)
(责任编辑:张燕清)
61
范文五:方宇军:董仲舒对大一统的误读
我们上列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道、民本、尚贤,人们可能不会有什么异议,放诸四海,亦能竞普世价值之短长。然而,说到大一统,有些人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底气,口将嗫嚅而语露迟疑。对大一统最常见的非议,是指大一统搞中央集权,为中国封建专制独裁张目。对此我们暂不作辩解。有趣的是,随着中国的强大,有人又在力陈大一统的好处。但综观对大一统的论说,人们对它的理解似乎有悖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即使在它的始作俑者董仲舒那里,对它的阐发亦有错谬。
大一统最初的出处,在《春秋公羊传》,《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叫元年呢?国君即位的第一年。什么叫春呢?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王指谁呢?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讲王后讲正月呢?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用周文王历法的正月呢?那是为了使用天下的统一历法。应该说,《公羊传》在这里是将统一历法称为大一统,本来没有很深奥的意义,每一句解释平实而通俗[1]。
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的大师,却为大一统翻出了新意,其间过程,说来话长,但饶有兴味,故撮其大者,简述于后。
汉武帝初登帝位,仍受制于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当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便欲改汉初的无为之治,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大作为。他首先向贤良文学之士征询治国之道,他问到:听说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可以使天下融洽和睦,后代的帝王都遵循它。但是这些圣王已经不在了,这个治国之道(或称王道)开始衰微缺失,到了夏桀王、商纣王的时代,这个王道就大坏了。近几百年来,很多明君贤士都想援用这个王道,然而不仅未能实现,而且王道日见其微。难道是他们没有掌握王道的要领呢?还是老天爷想让王道大坏而从此消失呢?我夙兴夜寐,一心要追步王道,是不是也会于事无补?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灾异现象,好像也有一定的解释,但并没有洞见问题的实质。我想令行禁止、刑轻治安、百姓和乐、政事清明、五谷丰登、德润四海,并得到上天的保佑。你们都是博古通今之人,一定要运用你们的才学,奉上忠直之言,不要有任何隐瞒,我将亲自阅览。
董仲舒针对以上发问,几乎是一一作答,但多有天人感应之语,大言谶纬灾异之说。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董仲舒提出道是致治的必由之路,而仁义礼乐则是道的具体体现。他认为王道并没有消亡,只是执政的人不懂王道,当然也就不能遵循王道,所以政治日愈不堪。因此建议施行德政,加强教化,建立学校,改制更张。
汉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回答,意犹未已,继续发问:帝舜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日夜辛劳,国家才得安顿。都实行的是王道,为何逸、劳的差别如此之大?难道不是同样的道吗?我也不曾懈怠,遵循王道,想到要建立伟业,重要的在于务兴民本、任贤使能,所以我亲耕农田以作示范,劝孝弟,崇有德,问勤劳,恤孤独。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人们的愿望很少能实现,老百姓的现状也未普遍得到改善,好人坏人没能得以区分,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也混杂在一起,真正的人才却没得到。在你们这些人的进言中,认为现状不好,或是因为现在的情况与古代不同,或是因为现在有很多措施难于实行。这究竟是你们由于有所顾虑而不能尽其所言呢?还是因为你们所学的不同、所看到听到的有异而有所分歧呢?你们不要有什么顾虑,各尽其能其言,清楚地指明问题之所在,研究出应对之策,使我能够满意。
董仲舒又上书,指出王道的原则是一致的,所以会有帝舜与周文王逸、劳的不同,只是因为时代情况的变化。陛下勤政爱民,求贤若渴,遵循古道,而效果不佳,原因是没有兴太学并养天下之士。因此,他建议兴太学、养贤士,并且进一步指出,以父荫而为官,因任职的久长而晋级,是有悖于选贤任能的。
董仲舒的回答,看来没有搔到汉武帝的痒处,汉武帝甚至有些不耐烦地说:你们虽然修习先圣之道,但你们的回答条理不清,难得纲要,是我不够聪明而不能理解?夏、商、周三代所效法的不同,但都有所过失,不是说道是亘古不变的吗?怎么如此多变?
董仲舒再次上书,答辩道:我听说道是世世代代都不会有错的,如果有错,那里因为失去了道。王道在某些地方没有起用,政治在某些地方就有昏乱,因此要针对这些弊政加以治理。三代所效法的不同,不是与道相悖,而是针对时弊采取的不同方法。道的根本在于天,天不变,道就不会变。不过,我私下有时也奇怪,古代和现在是同一个天,为什么古代民风淳厚,囹圄空虚,上下和睦,天下大治,与现在相比,差别何其大。我想这是因为现在在高位的人与民争利,乘其富贵,迫削百姓,以致“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政治怎么能够清明。《春秋》上所说的大一统,是宇宙间的规律,古今都通用的,现在人们各师其道,议论纷纭,不能统一。我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而使国家法纪统一,便于老百姓遵循[2]。
可见,董仲舒把《春秋公羊传》上所说的历法上的统一演化为思想上政治上的一统,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创新;而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一统对中华文明遗惠甚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汉武帝与董仲舒的问答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汉武帝最关心的是道,他一直在疑道、寻道、问道,并孜孜于行道,表现得很迫切;董仲舒却只是零零星星地说道、释道,看来并不专业。最后,在汉武帝的一再追问之下,董仲舒推出了儒学之道,这个道汉武帝是否满意,没有找到历史记载,但从两千多年来儒学地位的一尊,我们假定汉武帝是满意了。
我们前面说过,道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准则,各家各派虽然对道有不同的解说,但寻求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道,则是共同的。更可喜的是,各家各派对道的探寻最终都指向人性,涉及民本;特别是儒家,把人性作为道的本源,这就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如果说道以人性为依归,以民本为宗旨,这样的道,就是所有的政治行为都必须遵循的,都必须归之于一的。所以孟子说:“夫道一而已。”[3]韩非子说:“道无双,故曰一。”[4]管子说:“一以无二,是谓知道。”[5]荀子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6]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讲道是一,一是道,一于人性,一于民本,是牵强附会,是强为之说。我们还是让古人来回答吧:“曷谓一?曰:执神而固。何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曷为固?万物莫足以倾之之为固。”[7]这里把治理国家得尽善尽美,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之倾覆,视之为一、为道。人们可能还认为说得不清楚,再引一段:“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8]这里讲得更全面,应该很明白了吧。如果还有疑议,再看这里:“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故或以治乡,或以治国,或以治天下。故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9]可见所说的道或一,都是以人性、民本为首要的。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国传统政治中早就有以人性为道,以道为一的思想,而且这种道、这个一在政治生活中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定于一。”[10]荀子言:“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11]管子也有类似的话:“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12]这是多么感天动地、至尊至大的一啊!董仲舒在汉武帝的迫促下,喊出“大一统”,是道一无二、一如天地的时代强音。
但是,董仲舒对道的理解未臻化境,这可以从他与汉武帝的问答中看出;更令人遗憾的是,他把儒家学说作为道推荐给汉武帝,而且建议排挞其他学说。这就导致了两个恶果,一个恶果是扼制了中国的学术自由,儒术独尊的反面必然是其他学派的凋零。另一个恶果是损及儒家学说的生命力,当儒家学说被当作道,被当作万世推戴的膜拜物时,儒学的发展就进了死胡同,后世的儒生多为章句训诂之徒,可作此证。
从古人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对人性的遵循是道,道是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本, 是社会政治的首要,是至上的。而各家各说,只是对道的探寻而已,儒家学说也不例外。把儒家学说当作道,就是把对道的探索当作道本身,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幸运的是,在各家各说对道的探寻中,儒家学说是最有成就的,是最接近道的,因此,儒学独尊庶几可补道本体之失;而儒学本身的圆融通达,也让其他学说有了夹缝中生存的余地。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不幸中之大幸。
毕竟,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和郡县制的实行,为大一统准备了物质条件和制度架构,而儒学一尊的确立,又为大一统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中华文明这艘巨轮得以启锚远航了。环顾斯世,罗马帝国的强大由于没有精神上的主宰而让位于基督教的神学一统,而现实政治则是四分五裂;阿拉伯世界在《古兰经》的统领下拓疆扩土,但其内部的纷争却又使之顾此失彼。比较当时世界的三大文明,可见大一统的向往都是共同的,但是形格势禁,实现大一统的路径却不同,其结果更显殊异,个中原由,可能要在大一统的内核中去寻找。
设想一下,如果大一统的内核是道,是对人性的遵循与规范,是民本的坚持与实施,这样的大一统难道不是人们欢呼雀跃以歌颂、箪食壶浆以相迎的吗?这样的大一统必将无敌于天下!
[1] 参见庞朴主编:《中国儒学》,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四卷,第378页。
[2] 关于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答,参见《汉书·董仲舒传》
[3] 《孟子·滕文公上》
[4] 《韩非子·扬权》
[5] 《管子·白心》
[6] 《荀子·非十二子》
[7] 《荀子·儒效》
[8] 《荀子·王霸》
[9] 《管子·形势解》
[10] 《孟子·梁惠王上》
[11] 《荀子·尧问》
[12] 《管子·心术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