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摄影术的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
1、“牛眼”
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
2、“光影画箱”
到了19 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置照相机雏型的探索。
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
1 / 6
“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置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
4、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
2 / 6
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贡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贡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贡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贡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
3 / 6
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
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
4 / 6
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
6、“火棉胶摄影法”
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
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
5 / 6
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
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
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
6 / 6
范文二:摄影术的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
--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人类能够记录光的历史,非常年轻,距今还不到一百七十年的时间。可是,摄影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得到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在回首往事时,变得记忆模糊了。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窗外》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1839年8月19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法兰西科学院向全世界宣布,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银版摄影术),之后,一种名为"达盖尔法相机"的照相机开始在独占市场。
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然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自公布于世,便迅速在欧美应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摄影技法。在达盖尔将他的方法公诸于众后的两年时间内,其他人对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在用作光敏材料的碘化银中加入溴化银。这一微小的变化对于大大减少必需的曝光时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摄影术产生图像变得实用。银版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是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才使摄影得以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由此开创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照相方法虽然相当不同于达盖尔的方法;但是即使后来的这些方法没有被发明出来,达盖尔的方法仍然可以向我们提供一种实用的照相技术,而达盖尔本人也入选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路易斯?达盖尔是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美术师,热衷于创作全景画作为舞台的背景。为使全景画更加逼真,他经常使用一种名为"黑盒子"(又名描画器)的东西记录、观察自然影像。"黑盒子"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画家使用的一种绘画工具,其原理就是"小孔成像"。达盖尔想,能不能把黑盒子里的影像固定下来呢?能不能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呢?法兰西科学院终身秘书长阿拉果向代表国家收买下这一专利,然后免费推广到全世界。任何人学会了摄影技术,都可以免费使用,不必付专利费给发明人。法国政府则付给达盖尔每年6000法郎的终身津贴,付给尼埃普斯的继承人、他的儿子每年4000法郎。这个数目分别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120个月和80个月的工资。但是这个摄影发明专利中没有尼埃普斯的名字。我们却应该铭记他的名字:约瑟夫?尼舍福?尼埃普斯~
路易斯?达盖尔的作品世存很少,《巴黎寺院街》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
由于达盖尔对摄影术的开创性贡献,他被誉为"摄影之父"。
摄影取代了绘画主要功能--记录影像,摄影的诞生是向绘画的挑战,它迫使绘画向不同定位的视觉形态转换。摄影的诞生从而引起了摄影是否为艺术的争论,摄影与绘画最终经历了:绘画视摄影为其附庸--摄影以绘画为范本--绘画向摄影学习--绘画和摄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过程。
从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我们似乎听到了光的脚步向我们急切迈来。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你身边的一切吧。光的脚步同样从你我的身边匆匆而过。
照相机和感光材料
照相机和底片是摄影的主要工具和材料。150余年来,照相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笨重到轻便、由低水平到高质量、由手控到自动、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由无附件到附件系列化的发展过程,目前已成为集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学等新技术于一身的精密仪器。达盖尔摄影术问世之初,照相机还只是一个装有一只玻璃"眼睛"的木箱子,粗糙而笨重。世界上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照相机是1889年由美国的伊斯曼(G.Eastman)推出的。它是一个极简单的木箱,带有固定焦点式镜头,曝光速度只有一种,但8英尺以外的景物能照得很清楚,而且操作简便,任何人都可拿来拍照,这一特点后来成为著名的广告语"请按钮,可保证一切"。1900年,美国人布朗尼为柯达公司设计了一种使用编号为117胶卷的照相机,第二年又设计了使用编号为120胶卷的照相机,使摄影得到大普及。1913年,德国莱卡公司的奥斯卡.巴纳克(O.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使用35毫米胶卷的第一台135型照相机。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的双镜头反光120相机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照相机工业。随后照相机的光学和机械机构进一步完善。如1949年美国发明变焦距镜头,1956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部电眼测光照相机,1957年出现哈萨勃莱特单镜头反光120相机等等。60年代以来,135相机大发展,并且进入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日本照相机工业崛起,推出日新月异的单镜头反光135相机。1978年全自动相机上市,它可自动对焦、自动输片、自动倒片、自动曝光。80年代普及的135"傻瓜"相机,又添加了闪光灯、电子控制装置、液晶数字显示等,操作简单方便,并可得到出色的照片。60年代中期,美国宝丽来公司还推出了彩色一步成像照相机。各种新式照相机的不断出现,更加拓宽了摄影应用
的领域,特种摄影也相继问世。目前,对于大至宇宙天体的宏观世界,小至原子细胞的微观世界,快至超高速运动的物体等等,照相机都可以拍摄下来。
在感光材料进展方面,1871年,英国的马杜多斯发明了以明胶为涂料的溴化银乳剂,后来经过改良,制成由工厂生产和冲洗的底片。1888年,美国的卡布特与他人合作,制成以赛璐珞薄膜为片基的溴化银软片。1889年,美国柯达公司开始生产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胶卷。同年,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也在柯达公司问世。20世纪30年代,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软片开始全面占领市场,感光度也逐渐提高。1926年,全色黑白片问世。大约从1938年起,具有通用暗盒的135胶卷面世。1936年,出现彩色反转片。1949年,彩色底片正片法公布,美、日、欧洲各国率先进入彩色摄影时代。至70年代技术更加成熟,有了水溶性及后来的油溶性彩色胶片、高温快速的?型胶片、超高速的VR、HR等彩色胶片。作为发展方向,今后还将出现自动调节反差、自动校正密度级数、大宽容度、大光谱范围等多信息容量的彩色胶片。今天摄影底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碘化银乳剂和醋酸涤纶片基。总之,卤化银体系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就是很惊人的,形成了各种黑白片、彩色片、红外片、红外彩色片、多光谱片、射线片、全息片、缩微片及制版片等。在感光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美国的依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1884年建立)、德国的阿克发公司(Agfa Co.1867年建立)和日本的富士公司(1934年建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高新技术条件下,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进展更是再接再厉。1996年4月,全球五大照相机公司(柯达、佳能、尼康、美能达及富士胶卷公司)合作开发的"先进照相系统(APS)"正式上市。新系统采用一系列全新的照相机、胶卷以及相应的冲印设备和电子影像处理系统,形成了35毫米照相机诞生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新胶卷为24毫米,采用与录像带相同的聚酯片基,揉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冲洗技术,其特点是能在一卷胶卷上同时拍摄传统规格、广角规格和超长构图三种不同尺寸的照片,所有照片以缩小的形式印在一张有编号的相片上,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出要加印的照片。电子影像处理系统也可使APS照片更容易转为电视和录像信号。
三、摄影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19世纪末,美国的柯达公司曾使用如下的广告语推销照相机:"只要你买一架柯达相机,就可以拍摄许多清晰美丽的照片,把你目睹眼见的生活史保存下来,其意义和价值必然一天天增高,数年以后回味无穷。"其实何止是当时,就是今天也莫不如此,因为买照相机的人们的目的并没有改变。由此也不难看到,摄影的物质手段决定其自身具有形象性、纪实性、瞬间性的特性。
形象性一一摄影通常以照片为其最后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直观的可视形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图象符号远比文字符号容易解读,甚至给人以视觉冲击力。z纪实性一一摄影直接记录客观事物,即借助摄影器材把拍摄对象的自身形态逼真地记录下来。它有着惊人的复制能力,迅速而准确,甚至能够将人的视觉来不及感受和反映的细节动态等如实记录下来。瞬间性一一摄影具有瞬间静止的特点,拍摄的过程通常在一秒以下的极短时间内完成,一张照片只能摄取一个瞬间的形象,它只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的一个瞬间切片。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开始出版一套丛书《老照片》,计划每年出版四至五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一辑出版后立刻受到广泛欢迎,风行一时。该辑《书末感言》中写道:"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有意思的是,回忆靠的是思维,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而用词语进行的回忆,却永远是形象的画面。不过这种画面,除了回忆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见外,别人看不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照相术使一段段历史定格,成为永恒而真实的瞬间。反之,现在是用词语来阐释一幅幅老照片的时候了,那瞬间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似乎说也说不完。"
照片本身是一种图象媒介,伴随它的发展显现出以下社会功能:传播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献功能。
摄影术问世不久,人们就开始用其记录重大新闻事件。1842年5月,德国汉堡发生一场大火后,摄影师比欧乌(Biow)和史特尔茨纳(Stelzner)所拍摄的火灾遗迹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照片。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布雷迪(Brady)为首的19名摄影师组成的战地摄影队,几乎拍摄了这场战争的所有场面,被视为最早用新闻摄影手段报道战争。150年多来,摄影记者、专业
摄影师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照相机记录着世界的一切变化,反映着人类的幸福和苦难。
一幅好的内容深刻的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甚至可以干预现实干预生活。1972年6月8日,美国摄影记者尼克?乌特在越南战场上拍摄了一幅令全世界震惊的照片,画面中央是一名不满9岁、浑身赤裸的小女孩正在惊恐地奔跑,身后是美军燃烧弹燃起的熊熊烈焰。这幅照片成为美国侵越战争残酷现实的写照,因其强烈的写实性和视觉效果的冲击力1973年便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照片上的越南小女孩名叫潘太琴,虽然后来活了下来,但先后做了17次手术,身上被燃烧弹灼伤的伤疤比比皆是。1995年10月,已是中年妇人的潘太琴与摄影师尼克?乌特在纽约再度见面,她说:"那张照片改变了越战,也改变了我的一生"。照片当时被世界各报刊广泛刊登,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军上尉约翰?普拉默从报纸上看到这幅照片时,知道正是自己当天驾驶武装直升机执行轰炸任务所为。今天是弗吉尼亚州基督教卫理公会一名牧师的普拉默说:"那张照片对我来说非同寻常,它一直象幽灵一样徘徊在我的生活周围…,仿佛是吊在我脖子上的一块巨石…"。普拉默在得知潘太琴还活在人世,决心向她当面忏悔。1996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侵越战争老兵纪念大会上,二人终于见面。普拉默承认,每看一眼那张照片就令他心痛不已,是那张照片引领着自己找到潘太琴,又得到她的宽恕。应该说,包括新闻照片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使美国民众看到了战争真相,使麻木的神经受到震动,对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起到了重要作用。
照片与大众传媒(主要是报纸、杂志)的结合,则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1880年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从而解决了印刷品上刊登照片的问题。同年3月4日,《纽约每日新闻》刊出了第一张见报的照片《山蒂镇风光》。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新闻摄影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如小巧的相机、快速感光片、闪光照明设备、照相制版术、传真术等)得到一步步实现,促成新闻摄影的真正兴起,于是刊载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信息的有力工具。不仅报纸、刊物上照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各国相继出版了许多以照片为主的摄影画报。画报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摄影的发展,世界重大事件、各地民俗风情,都在画报上有所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是1936年创刊的美国《生活》(Life)画报,它的编辑原则是"登大幅的照片,漂亮的照片,令人激动的照片,来自世界各国的照片,使人感兴趣的人物的照片"从20世纪
30年代,较大的报纸和画报都配有专职的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摄影报道,标志着新闻摄影已经走向成熟。现代杂志越来越注重照片,不仅大量采用照片,而且十分注意版面设计,这已成为杂志出版的大趋势。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范文三: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一、中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今天的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二、法国人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得到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进行自己的实验。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装在暗箱里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这是一幅真正的“太阳的作品”,没有半点人为的加工。照片表现的是他在索恩河畔夏龙的家园,画面黑白分明,一切都同真实的景物一样。这张照片被史学家认为是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摄成的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题目《窗外的景色》,国内的一些教科书上的题目《鸽子窝》。
三、1837年法国画家、物理学家达盖尔用了30分钟的时间摄成了具有突破性的照片—《工作室的一角》。 达盖尔特别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并开始为出售发明版权而奔走。寻找股东,希望用社会集资的方法,来推广和实现他们的发明,可惜未如愿。法国政府主管购买发明权的天文学家兼国会议员阿拉果(M Alaco),愿意代为陈请政府收购他的发明专利权。在阿拉果奔走游说下,法国政府买下了这项专利。摄影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公元1839年8月19日。这天,法国学术院举行了一次科学院与美术院联席会议,国民议会、议院终于一致通过法案,公布这项名为: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的技术。法国政府同时决定将这一专利公之于众。1839年8月19日定为摄影术正式诞生的纪念日。达盖尔被誉为“摄影之父”。
1838年摄影曝光时间约是15分钟,拍的是当时的巴黎街头。
四、在达盖尔摄影术发明的同一时期,英国的一位发明家卡尔波特,也发明
了一种用氯化银纸晒出负像,并用光线印出正像来的“卡罗式摄影法”,曝光时间为8分钟。并于1841年申请专利。他是负片—正像的开创人。这种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拍摄了一张负片后,就可以经济地印出任何数量的像片。
五、1851年英国雕塑家兼摄影家阿切尔发明火棉胶摄影术,摄影术进入了“湿
板时代“。
六、l9世纪70年代,摄影的又一重大变化,用明胶代替火棉胶的“干板”
和胶卷问世,摄影的新时代到来了。
七、美国人乔治·伊斯曼(1854—1932),从年轻时期就喜欢摄影。1877年
开始研究改良底片,几经研究,制成胶卷底片。1888年他辞去纽约罗切斯银行职员工作,创立伊斯曼柯达公司(Kodak)。生产他发明的胶卷。同年,公司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款柯达牌照相机,不仅轻巧廉价还方便使用。1889年开始生产更薄的,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一次可拍I00幅,这就是最早的胶卷。工厂以机械化大量生产,并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研究室不断的发展,其生产数量庞大,降低单位成本,公司迅速膨胀成长。摄影得以迅速普及。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mm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mm的长条,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孔,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mm胶卷。1891年,伊斯曼推出了可以由摄影者本人装卸的胶卷。从这时起,摄影的主要环节可以说与今天没什么两样了。从真正意义上标志摄影感光材料的成熟。
乔治·伊斯曼在世界摄影历史上有着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和贡献。他不但是发明家,还是实业家,更是慈善家。
范文四:摄影术、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在岩石上留下了原始绘画。这说明图象符号对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绘画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绘画的技艺越来越高明,但对于客观世界始
终无法到达逼真复制的程度。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具有了一种新的手段,从此可以
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当年法国伟大的画家安格尔(J.Ingles)在看到银版法摄影家的作品时,也不由地感叹:“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
任何画家也不可能达到。”1895年电影问世,使摄影术静止、瞬间的记录和再现发展为动态、
连续的记录和再现。摄影150多年的发展,电影100多年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
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第一节 摄影
一、摄影术的发明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
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
科技成果为摄影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工匠尼埃普斯(N.J.Niepce)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试验如何将暗
箱中所得的影像保存下来。1826年,他将朱迪亚沥青(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溶化在拉
芬特油中,把它涂在金属版上,然后放入暗箱,经过8个多小时的曝光,显影后终于成功地
获得了第一张记录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但这项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829年起,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达盖尔(L.Daguerre)开始与尼埃普斯合作,共同研究摄影术。
他们分处两地,各自进行试验,并互相函告结果。但尼埃普斯于1833年病逝。1837年,达盖尔终于发明了完善的摄影方法达盖尔摄影术(又称“银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方法是一种显现在镀银铜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进行印放复制。达盖尔认为,象这种发明的专利权,
如果归个人私有,那么就永远不会造福社会,只有国家收购公布天下,才能靠众人的力量而
立刻完成。1839年,法国政府买下了这一发明的专利权,8月在法国科学院和美术学院的联合大会上,公开展示了达盖尔的光学照片。8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公布了银版摄影法的详
细内容,达盖尔本人发表了一本79页的说明书。从此摄影术公诸于世,1839年8月19日被定为摄影术诞生日。银版法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照相方法,尽管这一方法
当时只能用来拍摄静物(因为曝光时间需要20—30分钟),但还是很快便风靡了世界。不论
巴黎还是伦敦,许多人挤满了光学商店和药房,急于购买摄影机和感光板。几个月内,欧洲
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技术、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流行玩艺。几乎与达盖尔同时,英国
人塔尔博特(F.Talbot)也发明了另一种摄影方法负正法(又称“卡罗摄影法”),即先拍出负片,再冲洗成正像照片。他将碘化银涂在纸上,放在镜箱中感光后,再用药水加以显影
得底片,然后再用氯化银纸印成正片。但纸制底片不透明,所以效果并不理想。1851年,英国的阿彻尔(F.S.Archer)发明湿版术,人像摄影只要2—20秒,成为现代摄影的开端。 二、照相机和感光材料
照相机和底片是摄影的主要工具和材料。150余年来,照相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笨重
到轻便、由低水平到高质量、由手控到自动、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由无附件到附件系列化
的发展过程,目前已成为集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学等新技术于一身的精密仪器。达盖尔
摄影术问世之初,照相机还只是一个装有一只玻璃“眼睛”的木箱子,粗糙而笨重。世界上
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照相机是1889年由美国的伊斯曼(G.Eastman)推出的。它是一个极简单
的木箱,带有固定焦点式镜头,曝光速度只有一种,但8英尺以外的景物能照得很清楚,而
且操作简便,任何人都可拿来拍照,这一特点后来成为著名的广告语“请按钮,可保证一切”。1900年,美国人布朗尼为柯达公司设计了一种使用编号为117胶卷的照相机,第二年又设计
了使用编号为120胶卷的照相机,使摄影得到大普及。1913年,德国莱卡公司的奥斯卡.巴纳克(O.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使用35毫米胶卷的第一台135型照相机。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的双镜头反光120相机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照相机工业。随后照相机的光学
和机械机构进一步完善。如1949年美国发明变焦距镜头,1956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了世
界上第一部电眼测光照相机,1957年出现哈萨勃莱特单镜头反光120相机等等。60年代以来,135相机大发展,并且进入光学、精密机械、微电子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日本照相机工业崛
起,推出日新月异的单镜头反光135相机。1978年全自动相机上市,它可自动对焦、自动输
片、自动倒片、自动曝光。80年代普及的135“傻瓜”相机,又添加了闪光灯、电子控制装
置、液晶数字显示等,操作简单方便,并可得到出色的照片。60年代中期,美国宝丽来公司
还推出了彩色一步成像照相机。各种新式照相机的不断出现,更加拓宽了摄影应用的领域,
特种摄影也相继问世。目前,对于大至宇宙天体的宏观世界,小至原子细胞的微观世界,快
至超高速运动的物体等等,照相机都可以拍摄下来。
在感光材料进展方面,1871年,英国的马杜多斯发明了以明胶为涂料的溴化银乳剂,后来经
过改良,制成由工厂生产和冲洗的底片。1888年,美国的卡布特与他人合作,制成以赛璐珞薄膜为片基的溴化银软片。1889年,美国柯达公司开始生产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
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胶卷。同年,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也在柯达公司
问世。20世纪30年代,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软片开始全面占领市场,感光度也逐渐提高。
1926年,全色黑白片问世 。大约从1938年起,具有通用暗盒的135胶卷面世。1936年,出现彩色反转片。1949年,彩色底片正片法公布,美、日、欧洲各国率先进入彩色摄影时代。
至70年代技术更加成熟,有了水溶性及后来的油溶性彩色胶片、高温快速的?型胶片、超高
速的VR、HR等彩色胶片。作为发展方向,今后还将出现自动调节反差、自动校正密度级数、
大宽容度、大光谱范围等多信息容量的彩色胶片。今天摄影底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碘化银
乳剂和醋酸涤纶片基。总之,卤化银体系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就是很惊人的,形成
了各种黑白片、彩色片、红外片、红外彩色片、多光谱片、射线片、全息片、缩微片及制版
片等。在感光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美国的依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1884年建立)、德国的阿克发公司(Agfa Co.1867年建立)和日本的富士公司(1934年建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高新技术条件下,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进展更是再接再厉。1996年4月,全球五大照相机公司(柯达、佳能、尼康、美能达及富士胶卷公司)合作开发的“先进照相系统(APS)”正式上市。新系统采用一系列全新的照相机、胶卷以及相应的冲印设备和电子影像处理系统,
形成了35毫米照相机诞生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新胶卷为24毫米,采用与录像带相同的聚
酯片基,揉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冲洗技术,其特点是能在一卷胶卷上同时拍摄传统规格、广角
规格和超长构图三种不同尺寸的照片,所有照片以缩小的形式印在一张有编号的相片上,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出要加印的照片。电子影像处理系统也可使APS照片更容易转为电视和录像
信号。
三、摄影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19世纪末,美国的柯达公司曾使用如下的广告语推销照相机:“只要你买一架柯达相机,就
可以拍摄许多清晰美丽的照片,把你目睹眼见的生活史保存下来,其意义和价值必然一天天
增高,数年以后回味无穷。”其实何止是当时,就是今天也莫不如此,因为买照相机的人们
的目的并没有改变。由此也不难看到,摄影的物质手段决定其自身具有形象性、纪实性、瞬
间性的特性。
形象性一一摄影通常以照片为其最后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直观的可视形象。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图象符号远比文字符号容易解读,甚至给人以视觉冲击力。z纪实性一一摄影直接记录客观事物,即借助摄影器材把拍摄对象的自身形态逼真地记录下来。它有着
惊人的复制能力,迅速而准确,甚至能够将人的视觉来不及感受和反映的细节动态等如实记
录下来。瞬间性一一摄影具有瞬间静止的特点,拍摄的过程通常在一秒以下的极短时间内完
成,一张照片只能摄取一个瞬间的形象,它只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的一个瞬间切片。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开始出版一套丛书《老照片》,计划每年出版四至五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一辑出版后立刻受到广泛欢迎,风行一时。该辑《书末感言》中写道:“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有意思的
是,回忆靠的是思维,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而用词语进行的回忆,却永远是形象的画面。
不过这种画面,除了回忆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见外,别人看不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照相术
发明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照相术使一段段历史定格,成为永恒而真实的瞬间。反
之,现在是用词语来阐释一幅幅老照片的时候了,那瞬间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
信息和意蕴,似乎说也说不完。”
照片本身是一种图象媒介,伴随它的发展显现出以下社会功能:传播功能、认识功能、审美
功能、教育功能和文献功能。
摄影术问世不久,人们就开始用其记录重大新闻事件。1842年5月,德国汉堡发生一场大火
后,摄影师比欧乌(Biow)和史特尔茨纳(Stelzner)所拍摄的火灾遗迹照片,通常被认为
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照片。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布雷迪(Brady)为首的19名摄影师组成的战地摄影队,几乎拍摄了这场战争的所有场面,被视为最早用新闻摄影手段报道战争。150年多来,摄影记者、专业摄影师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照相机记录着世界的一切变化,反映着人类的幸福和苦难。
一幅好的内容深刻的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甚至可以干预现实干预生活。1972年6月8日,美国摄影记者尼克?乌特在越南战场上拍摄了一幅令全世界震惊的照片,画面
中央是一名不满9岁、浑身赤裸的小女孩正在惊恐地奔跑,身后是美军燃烧弹燃起的熊熊烈
焰。这幅照片成为美国侵越战争残酷现实的写照,因其强烈的写实性和视觉效果的冲击力1973年便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照片上的越南小女孩名叫潘太琴,虽然后来活了下来,但先后做了
17次手术,身上被燃烧弹灼伤的伤疤比比皆是。1995年10月,已是中年妇人的潘太琴与摄
影师尼克?乌特在纽约再度见面,她说:“那张照片改变了越战,也改变了我的一生”。照片当时被世界各报刊广泛刊登,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军上尉约翰?普拉默从报纸上看到这幅照
片时,知道正是自己当天驾驶武装直升机执行轰炸任务所为。今天是弗吉尼亚州基督教卫理
公会一名牧师的普拉默说:“那张照片对我来说非同寻常,它一直象幽灵一样徘徊在我的生
活周围??,仿佛是吊在我脖子上的一块巨石??”。普拉默在得知潘太琴还活在人世,决
心向她当面忏悔。1996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侵越战争老兵纪念大会上,二人终于见面。
普拉默承认,每看一眼那张照片就令他心痛不已,是那张照片引领着自己找到潘太琴,又得
到她的宽恕。应该说,包括新闻照片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使美国民众
看到了战争真相,使麻木的神经受到震动,对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起到了重要作用。 照片与大众传媒(主要是报纸、杂志)的结合,则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1880年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从而解决了印刷品上刊登照片的问题。同年3月4日,《纽约每日新闻》刊出了第一张见报的照片《山蒂镇风光》。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新闻摄影所必需的技术
手段和物质条件(如小巧的相机、快速感光片、闪光照明设备、照相制版术、传真术等)得
到一步步实现,促成新闻摄影的真正兴起,于是刊载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成为世界范围内传
播信息的有力工具。不仅报纸、刊物上照片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各国相继
出版了许多以照片为主的摄影画报。画报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摄影的发展,世界重大事件、
各地民俗风情,都在画报上有所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是1936年创刊的美国《生活》(Life)画报,它的编辑原则是“登大幅的照片,漂亮的照片,令人激动的照片,来自世界各国的照
片,使人感兴趣的人物的照片”从20世纪30年代,较大的报纸和画报都配有专职的摄影记
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摄影报道,标志着新闻摄影已经走向成熟。现代杂志越来越注重照片,
不仅大量采用照片,而且十分注意版面设计,这已成为杂志出版的大趋势。 四、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官员等,首先将摄影术引入中国。随后外国摄
影师不断来华拍摄,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开设照相馆,使中国人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
解。19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洋务运动,对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自己的
摄影行业开始起步。70年代,国内陆续编印出版了第一批有关摄影的专门书籍,系统介绍了摄影技术理论。19世纪下半叶起,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50多年时间里,摄影题材多限于
人物肖像。但也有了纪实报道的初步尝试,如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通车、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都有照相馆的摄影师到场拍摄,说明摄影留念已
成为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所必备。至20世纪初,由于摄影术的改进,也由于中国的印刷出版
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网目照相技术开始在报刊出版上得到应用,照片采用的多少和优劣,已
成为读者评价报刊的标准之一。报刊上的照片由最初的点缀品演变成以形象纪实的报道形式。
一批著名的杂志包括一些在国外印刷出版的中文期刊在20世纪初开始刊登照片。1907年由留法学生创办的《世界》画报是第一种摄影画报,每期刊登一、二百幅照片,一部分内容是
世界时事、科学、文化等近况,一部分是国内时事。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开始刊登时事照
片。北京《京话日报》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报刊已具备了现代报刊的雏形,摄影图片尤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摄影图片被越来越多
的报刊采用,照片已成为报刊版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20年6月9日,中国第一份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年创刊)的《图画周刊》问世。它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兼刊美术摄影
作品。戈公振在发刊《导言》中谈其宗旨时说:“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有非言语所能形
容者,必籍图画以明之。”该附刊至1934年5月20日已出1000号,直到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才被迫停刊,是中国报纸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到30年代,一种新的社会职业摄影记者开始在中国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就在新闻总署下设立了新闻摄影局,其任务包括:向国内和国外报刊发布新闻照片,向全国大城市、工矿企业发行新闻展览照片;搜集和保存国家
照片资料;出版《人民画报》、摄影集佳作等。建国之初,我国摄影工业尚是空白,经人民
政府政务院批准,从国外进口摄影器材供新闻机构使用。在自力更生的努力下,50年代后期
至70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建立起了照相机厂,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并出现了海鸥、长城、
红旗、珠江、凤凰、红梅等一批名牌,同时建立起河北保定、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三大感光
材料生产基地,终于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照相机工业和感光材料工业的国家之一。但是,进
入80年代,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大等因素,在国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尽管有的照相机厂和感光材料厂引进外国生产线,但大都是过时产品,起点较低,仍然未能
挽回颓势。与此同时,非法进口和走私照相机大量涌入中国内地市场,国产照相机工业遇到
更为险恶的冲击,国营照相机生产厂家由34家迅速萎缩到8家,而8家中盈利的仅有1家。于是,尚存的厂家纷纷丢掉自己的品牌,走上合资的道路。据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国内进口照相机市场销售近800万台,其中走私、非法进口的就占近660万台,国家税收损失近24亿元。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家工商管理局和机械工业部终于在1995年8月联合发布了《进口照相机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商管理局于1996年8月又发布了《进口照相机市场管
理办法》,对获准进入我国市场的进口照相机实施机身号码备案和备案标贴制度,对非法进
口和走私照相机的浪潮起到了遏制作用。国产胶卷同样经受着非法进口和走私浪潮的一次次
冲击。国产感光材料的三大生产厂家现只有原化工部直属的保定第一胶片厂所生产的“乐凯”胶卷苦撑局面,与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展开尚存一息的竞争。 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照相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必有之物。照相机不仅是“家庭生活照”的工具,而且成为很多“发烧友”进行艺术创作和记录重大事件的工具,
如1976年清明悼念**总理和“四?五”天安门运动,其完整的过程、宏大的场面、感人
的瞬间正是不少业余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留下了历史的记录。报刊在新时期也更加重视照
片的作用,所占版面的位置和面积得到突出和扩大,改变了以往“以文为主”的状况,形成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局面。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各类照片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不
少作品获得了国际重要影展的奖项。摄影热在中国大地方兴未艾。 五、高科技时代的摄影术
1. 电子照相机
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电子照相机(亦称数码照相机)正在崛起。它的诞生是微电子技术影
响传统摄影术的一个典型。传统的光学照相机是将影像记录在卤化银胶片上,而电子照相机
则是将影像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于磁介质(如内存芯片等)上,因而可以轻而易
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来修改影像。这标志着一种
新的综合成像技术的诞生。
电子照相机的核心部件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亦称光电耦合器)
图像传感器,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为电荷,通过模数转换
器(anolog-to-digital converter ,ADC)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
由相机内部的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电子照相机的CCD内含的晶体管数量越多,象素
(Pixel)就越多,分辨率也就越高。电子照相机的光学镜头系统、电子快门系统、电子测光
系统及操作与普通相机并无多大差别,但在机身上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系统,如LCD(液晶显示屏)等,可以直接观察到拍摄后的成像结果,也可以与电视的AV端子连接在电视机屏幕上
观看图像。电子照相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信息数字化,可以即时处理、即时传送,免去了
胶卷冲印等过程。目前的不足之处是分辨率还达不到光学相机的水准,此外价格也较高。 电子照相机与计算机相结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在1997年度(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仅日本就有近20家厂商推出各档新型电子照相机争夺市场份额。其1996年度生产规模达90万台,1997年度可望达到200万台。美国的柯达等公司、欧洲的阿克发等公司都
在这一新的市场大显身手。如美国CONNECTIX公司1997年推出的QuickCam电子照相摄像机,仅台球般大小,但它6mm镜头(F/1.74光圈),即能拍摄高品质照片,也能拍摄26帧/秒的动态影像,若把它与调制解调器相连,还可处理视频会议图像。在这一发展前景极为乐观的
市场中,不仅有传统的照相机企业,而且有财大气粗的电脑企业,如美国的Intel公司在1997年底宣布,将以半导体技术(CMOS)为影像感应单元正式介入电子照相机市场,挑战目前以
CCD技术为主的日本公司,产品更便宜、操作更容易,同时还可以把它当作一般相机使用。
据它调查,1995年全球共卖出28亿个胶卷,共洗出670亿张相片。因此,随着未来电脑日
益普及,电子照相机将成为消费者第一优选的外设产品。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统计,1996年全球电子照相机出货量为170万台,预计到2001年可达840万台。
电子照相机的使用经历了从专业到普及的过程。如美国军队中使用电子照相机开始于1993年,当美军在索马里执行任务时,它还是稀罕物,但1996年在波黑维和部队中已随处可见。
维和的美军部队中,所有随军记者约50余人都配备一般相机和电子相机。它充分发挥了迅速
获取图像并快捷地传递给急需用户的优势,当一般照片还没有冲洗晒印出来的时候,数字化
的照片已经送到千里万里之外的指挥中心。照片首先传至五角大楼国防部的联合战斗摄影中
心进行处理,然后复制50份拷贝立即分送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包括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
议主席等。所有经过授权的用户都可以从网络上的服务器中下载这些照片,以满足各自的需
要。此外国防部还将有关的照片编辑成光盘或定期印刷出版。
由于电子照相机的特点,通讯社、报刊社的摄影记者亦成为最先的专业用户。1995年11月,深圳特区报社在国内率先采用电子照相和计算机影像处理系统。近两年来,在重大新闻事件
和突发新闻事件现场,为了做到“第一时间”报道,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已逐渐由传统相机
更换为电子相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使用电子相机的中国摄影记者还是凤毛麟角,
但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和各报社的摄影记者已普遍采用电子相
机。随着电子相机价格的不断降低,势必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普通人喜爱并经常使用的高科
技产品。
2. 计算机影像处理
摄影本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和再现,但技术的发展使之出现“歪曲”客观世界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越来越得到加强。运用激光、红外、计算机,以及各种特技、暗房加工,如重复
曝光、变焦失真、剪裁、拼接、迭印、局部放大、影像反转、反差处理、冲蚀底版等等处理
形象,可以创造出和人眼视觉不同的空间透视、物态结构和光色效应。摄影从早期的摹仿绘
画,到自然主义的再现,迅速发展到今天的既能写实、再现;又能写意、表现;既能传神维
妙维肖,又能畸变、夸张、和抽象,摄影造型已经大大突破了正常的视觉实感,超越了传统
纪实的画面。今天的摄影可以在拍摄及制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不仅有审美需要,而且有
商业需要,甚至政治需要)进行随心所欲地创作。在引入电脑技术之后,更可以做到天衣无
缝的地步。例如图像软件的应用,甚至可以产生再造形象的问题。PHOTOSHOP(直译为“摄影
工作室”)是一种最经常使用的图像处理软件。随着版本的不断提高,功能也越来越强。其
中常用的编辑功能就是建立在暗房技巧基础上的一种直观视像模拟方式。仅利用鼠标就可以
替代并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暗房工作。如影像合成、反相功能、灰度模式、木刻效果、模拟色
分离、柔化效果、改变色调、图像转角、亮度/对比度调整等等。 80年代中期,电脑修版初露锋芒,但这一新技术往往加以滥用,美国纽约的一位修版人员说:
“经常有人要求我制作这样的时装广告,取下一个人的脸,安装在另一个人的头上,或借用
他人的眼睛、他人的嘴、另一张照片上的姿势。”面部的粉刺、雀斑、皱纹、牙齿、眼袋等
等都可以随意修饰。另一位修版人员说:“以前,艺术指导会说:‘年轻10岁’。而现在,我们可以用6个月为计算单位。我们的工具比以前精细得多。”电脑修版对最后效果可说是无所不能,色彩的变化更是随心所欲。如美国著名球星辛普森(O.J.Simpson)因其涉嫌前妻谋杀案被捕,美国两家周刊《时代》和《新闻周刊》在它们的封面上都刊登了同一张警方拍
摄的照片。辛普森是浅肤色的非洲裔美国人,但《时代》周刊把他的面部色调加深,使辛普
森显得又黑,又凶相毕露。纽约大学的一位摄影和交互式电信学教授认为,将来会看到更多
的修版,“由于我们现在拥有的软件,照片将成为草图,艺术指导们可以在上面随意加工。
最后出现的是生命的人工合成形式,一半是真人,一半是电子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传媒摄影师协会不得不规定两种符号:非镜头符号 和镜头符号 。在刊登照片时需将有关符号放在照片的下部,前者表明所刊登的照片是经过重大修版的;后者表明一幅看起来可疑的照
片实际上是反映真实情况的照片。
采用电脑技术合成图像、篡改原作品另作它用的情况也开始在我国出现。1996年11月12日,
《南方周末》第9版刊登了一则占四分之一版面的“万家乐”热水器大幅图片广告。这一以大学毕业成了材的儿子回报老父为内容的广告一经刊出,感动了许多读者,产生了很好的效
果。但是,报纸出版后的第四天,西安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就发现,这与1996年第四期《中国摄影》杂志上的一幅照片《回家》极为相似,广告画面和摄影作品仅有两处不同:摄影作品
的女知青变成了男青年;女知青衣服胸前的外文字母变成了男青年胸前的中文“江北大学”。《回家》是摄影家于德水所拍摄,记录的是他随当年知识青年重返豫东农村时受到当地老农
欢迎的感人场面。作品在1995年中国记协和人民摄影报社联合举办的新闻摄影大赛中曾获非
突发新闻类金奖,也曾先后发表在全国十多家报刊上。于是围绕新闻照片被改头换面制作广
告,引发了国内第一起摄影作品篡改侵权案和一场大讨论。虽然此案最后以调解告终,但以
电脑制作的方法“篡改”纪实摄影作品这样一种新的侵权形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由于计
算机的普及,图片处理软件和广告创意软件技术的提高,使普通人不敢想象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等都变得轻而易举,操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都可以在计算机上“作”出来。因此,在当今分清纪实性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真实)和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生成出来的
图像的界线,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节 电影
中国电影界老前辈夏衍指出:“19世纪末,随着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诸学科技术的
发展,人类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
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从此,这种被称为电影的“第七艺术”问世了。到20世纪末的近百年时间里,电影已发展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广阔的覆盖面的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
的崭新的艺术。电影的发展是以与其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的。一个世纪的时间中,
电影由无声而至有声又至立体音响,由黑白而至彩色,由单一影幕而至多种银幕。这种技术
上的变革,使得电影在艺术上不断变化,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及较大可塑性的一门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前言)通常所说的电影技术,包括影片摄制技术、影片放
映技术和电影器材制造技术,它们构成了电影的物质基础。
一、 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自1839年出现照相术后,欧美许多国家的发明家再接再厉,为记录和再现活动影像又进行了
不懈地努力。其中,对形成电影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的伊斯曼、爱迪生和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Auguste Lumiere & Louis Lumiere)。依斯曼于1889年发明了将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
长条上的感光胶片,从而不仅便于拍摄长时间的活动影像,而且使透视或放映这些影像成为
可能。爱迪生发明了使用感光胶片连续拍摄的摄影机,并于1891年发表了他制作的可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活动影像的活动视镜。卢米埃尔兄弟则在依斯曼和爱迪生成就的基础上,
研制成功采用新传动方式的电影机,1895年2月13日获得“摄取和观看连续照相试验用的
机器”的首项专利,同年3月30日,机器改进后再获专利,并正式定名为“电影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后来
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诞生之日。《火车到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短记录片的摄制上映表明电影结束了发明阶段。进入1896年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电影放映风靡欧美
许多国家。远离欧美的中国也于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首次放映了法国电影,当时称为“西洋影戏”。而1901年电影在香港首次放映时,被称为“奇巧明灯戏法”,后又称为“影画戏”,到20年代“电影”一词才出现。1905年,曾在日本学过照相技术的沈阳人任景丰,
从北京东交民巷的德国商人手中购得法国制的木匣手摇摄影机及胶片14卷,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利用日光在露天拍摄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当观众看到电影这一新奇玩艺时,不由地惊呼“过去已经属于我们!”日本在放映《李鸿章赴纽约》时,当影片中几次出现清廷大员李鸿章走到旅馆门口的镜头时,解说员就大声喊到:
“象天下的英杰、世界伟人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居然能够随意让他几次走来走去,这的确是
我们的活动照相(最初日本称电影为“活动照相”,日语为“活动写真”)的真正价值”。电影的诞生终于使人类有了以活动影像的方式记录并再现现实的手段。的确,“有了电影就不再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 。
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后,其第一项重大技术进
步是有声电影的研制成功。由于电子管、扩大器的光电管的先后出现,美国于1926年首先放映了用光学(感光)法制作的有声电影,从而结束了由电影发明初期就在进行的用机械法(留
声机)制作有声电影的各种尝试,1927年公映的有声片《爵士歌手》标志着默片成为历史的
陈迹。有声电影扩展了电影原来的表现范围,也促进了电影技术内部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进
步。40多年中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所有35毫米电影和16毫米电影都沿用光学录音还音的方
式。50年代开始使用磁性录音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影片的声音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同时也为发展立体声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至80年代,在所有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都
广泛地使用了磁性录音。1977年,出现杜比(DOLBY)矩阵立体声系统(美国人雷蒙?杜比于1965年在伦敦创立“杜比实验室”,拥有众多著名的音响技术专利)。近年来,先进的数
字录音技术也开始得到使用。
黑白电影问世后不久,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彩色电影。在3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曾出现过多
种方法,其中有的在短时间里也得到过一定范围的实际应用,但奠定今天彩色电影技术基础
的是1932年在美国出现的染印法和1935年在美国、1936年在德国出现的多层乳剂彩色胶片。
前者主要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后期使用,后者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开始使用、50年代得到推广。过去因胶片褪色而使许多受欢迎的老影片不能重新上映,现已研制出了在22 C、相对湿度40%的保存条件下经过100年也很少褪色的彩色胶片。另外,在50年代基于醋酸片基的安全胶片取代了速燃性的硝酸片基胶片。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从它的初期就注意了基本技术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这一点和后来的电
视的技术标准有很大不同形成鲜明对照。它保证了影片进行国际交流时不致由于规格不同而
发生障碍。自1925年在巴黎的国际电影会议上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规定为35毫米、画幅尺寸定为24*18毫米后,又陆续制定了有声电影、16毫米电影、8毫米电影、超8毫米电影、宽银幕电影、遮幅电影、70毫米电影等大量技术标准。各个时期各国的影片都是采用当时的
统一技术规格摄制与放映的。
二、新形式电影
20世纪前半叶,电影画幅基本上采用的是3:4的高宽比例(无声电影的高宽比是1:1.33;有声电影的高宽比是1:1.37)。一般电影院的银幕宽度最大不过6—8米。50年代后电视开始普及,电影观众随之减少,作为竞争措施,遂设法发挥电影画面的信息容量远大于电视这一
技术优势,研制各种不同于3:4这一传统画面比例的新形式电影,使映出的画面向更宽和更
大的方向发展,另外辅以立体声,提高视听效果,增强临场感、逼真感。其中主要有:宽银
幕电影(高宽比为1:1.66到1:3之间、银幕宽度在10—20米之间)遮幅电影、立体声电影、
70毫米电影、巨幕电影(超大银幕)、球幕(穹幕)电影和环幕电影等。对新形式电影的技
术和设备,我国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以引进和制造。如1995年北京建成了国内首座巨幕影
院澳华国际影院,安装了广东电影机械厂最新研制的新一代70毫米放映机,超大银幕高18米,宽26米。再如建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内的穹幕电影厅,直径27米的天穹形银幕面积达1000平方米,巨大的画面保容了观众的全部视野,采用鱼眼镜头放映机和8路6声道环绕音响系统,令观众置身景中,如同亲临其境。又如1995年上海科影厂以技术、人员优势拍成两部动
感电影《冒险旅行》、《漂流》,1996年上海建成了东南亚第一流的动感电影院,放映时依
靠电脑控制画面、声音以及观众座椅的同步动作,座椅可向左、向右、俯冲、颠簸,给观众
更直接的刺激。国际上规定,动感电影的长度不能超过5分钟。1995年2月,美国推出了名叫 Inter-film的新型影院,借助先进的遥控技术,使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意愿操纵剧
情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还正在研制全息电影,预计21世纪能够实现商业化。 三、电影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电影是需要借助必要的放映设备、以群体性、“一次过”的方式进行观赏的艺术。它以画面
为主体,直观形象,便于多层次观众欣赏,早期无声片及有声片的配音译制方法,使电影能
够超越消除语言的壁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成为一种成为普泛的交流媒介。电影拓展了人
类思维的空间,培育了人类的想象力,也用它独特的方式营造了无数诱人的梦,以愉悦大众。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一种新奇的玩艺成为一门激动人心的艺术、一种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
媒介和一项几乎人人喜爱的大众娱乐方式。
意大利人卡努多在1911年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独立
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多认为,电影把建筑、音乐、绘画、
雕塑、诗和舞蹈六种艺术,把这些“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综合艺术。电影艺术在在发
展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方式。电影既是精神产品,有其艺术属性,产生社会效益,同时也是物质产品,通过进入市场流通,产生经济效益。电影观众既是是艺术
的欣赏者又是商品的消费者。电影诞生之初,仅是技术带来的新玩艺供大众娱乐,但这一阶
段很快结束,电影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能动的反映,逐渐具备了传播、教育、认识、审美、
文献等诸多功能。
在世界电影业中,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好莱坞”已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好莱坞被称为“梦幻工厂”,它生产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影片令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好
莱坞影片被称为“盒子大使”,它从本世纪20年代起开始风行全球,直到今天。好莱坞电影也贯穿着主旋律,那就是宣扬美国的体制、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而保证它占领世界电
影市场的则是技术手段、艺术手段和商业手段的综合运作及相应的一整套机制。以最不带意
识形态的迪斯尼动画片为例,它象征的是一系列带给男女老少欢愉的回忆或现实,一提到迪
斯尼的大名,总让人联想起米老鼠、唐老鸭、百雪公主、小鹿斑比、狮子王、阿拉丁等动画
明星。引人忧虑的是,迪斯尼影片难道是具有世界普遍性,而对儿童成长完全无害的一剂良
方吗?早在70年代,智利社会学家多夫曼(Dorfmann)与马特拉(Mattelard)就出版了《 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动画的帝国主义意识型态》一书,提醒第三世界的人民,虽然迪斯尼动
画是如此华丽、滑稽与充满快乐,一切似乎并未显现出任何的恶意,但是它实际上正是美国
文化最有力量的传播者,孩子在轻松的阅听过程中,自然地吸收了美国人认定的致富观念、
家庭价值、性别关系与消费意识等等。这本著作的英译本一度受到美国查禁,但是目前已经
成为传播学界与社会学界讨论文化帝国主义的经典作品,更是反思迪斯尼精神的重要标尺, 把全球在迪士尼这个媒体巨人笼罩下的处境点出了。所以今天看迪斯尼影片,仍然有必要从
这种对立於主流的方式去解读它。
但是迪斯尼之所以能在全球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还必须看到它在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
成功。以1993年发行的《阿拉丁》为例,这部电影在当年就创造了4亿4千万美元的票房,而在录象带市场,也有2400万盘以上的惊人销售成绩。迪斯尼王国并不以此为满足,在迪斯
尼乐园中,阿拉丁在舞台上、花车游行中出现,各种阿拉丁的文具用品、服饰、电动玩具、
电影原声带都是占领各个市场。迪斯尼能够让从电影院走出来的观众,一再心甘情愿地掏出
钱来购买这些“副产品”,往往是因为电影的精彩。这种以电影为中心行销模式,塑造出一
个强而有力的参照标准。近年来,迪斯尼借助一系列手段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如创办24小 时播放迪士尼动画片的有线电视频道,继而进军多媒体光盘市场。1994年,Disney Interactive 成立 ,定位在开发及行销多样化的多媒体及互动性娱教软件,包括电子游戏、
光盘软件和网上产品等。Disney Interactive 挟持数十年来丰富的影像资料库藏、上百位多
媒体动画技术人员的群力,以及旗下卡通人物动物的全球知名度,开发出的产品再次在市场
占尽优势。1996年2月,迪斯尼公司在当今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
的网站,成为其众多不同事业群的窗口和信息传播总汇,包括迪斯尼商店、迪斯尼出版、迪
斯尼乐园 、迪斯尼影视业等。
四、高科技时代的电影
在当代电影的摄制中,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电影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电影画
面从来都是拍摄出来的,是现实物的影象。即使玩电影特技,也需要模型道具,需要影象合
成。电脑的出现动摇了这一基础。它表明除了手绘、摄影以外还有第三种生成图象的方式。
电脑生成的活动图象可以象手绘的动画片一样稚拙,也可以似影象一般逼真自然。电脑生成
影象(CGI)正给电影带来一场革命。电影以此将可以把它过去做不出来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生动逼真的画面呈现给观众,使观众的审美享受更上一层楼。美国是目前唯一能用CGI制作电影的国家。好莱坞推出了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尤其是成立于1975年的美国国际光魔工业(ILM)公司,一再制造出世界电影史上最轰动的视觉特技效果。20年里,公司为电影和广告节目赢得过100多次荣誉,因“最佳视觉效果”而获得过14座奥斯卡金像奖。因此当前有了“电脑提携电影”的说法。
70年代中期,著名导演卢卡斯在拍摄《星球大战》时,就利用“电脑操纵”技术来控制宇宙飞船模型的运动,它在与真人表演的镜头合成时配合得自然协调,天衣无缝。《星球大战》
所以能震撼全世界,这种视觉特效的技术突破功不可没。1982年,擅长拍摄动画片的迪斯尼公司率先把“电脑辅助动画”(二维动画)和“电脑生成动画”(三维动画)等高新技术引入电影,拍成了《特龙》。这是首部采用数码图象技术制作的影片。到了80年代末,CGI已经能够以假乱真。美国流行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慧眼独具,斥巨资制作了MTV专辑《危殆》,创意十足地加入了人变豹、豹再变人的电脑生成完整变化镜头,此外还插入了男女头像互变
的噱头画面。专辑推出后立即轰动全球。1989年美国导演卡梅隆在ILM公司的协助下,首次将CGI引入故事片的创作中,拍摄了科幻片《深渊》。影片中深居海底NTO(非地球生物)造型奇特,它象水一样可以自由变换形体,甚至可具有人脸和人手的形状,这种逼真的非现
实物,除了CGI,无法用任何手段生成。进入90年代,美国电影大量采用CGI,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如果说CGI在《深渊》中只是小试牛刀的话(只有两处出现),那么在科幻动
作片《终结者?》中则是全面开花。片中的液态金属生化机器人T-1000造型变化无穷:他能够从熔融金属一步手幻化成真人;他的手可以延伸,逐渐演变成杀人的利剑;即使他的脸部被炸成烂铁也能够迅速自动愈合,眼看着又变成好人一个;他以熔融金属的形态流进直升机
机舱,在驾驶员惊愕地注视下(其惊恐神色在镜面般的金属表面反映得一清二楚)又连续不
断地逐渐变回真人;普通的地板砖能缓缓隆起,眼睁睁地看其变成活人......这种种奇异的变化过程连贯完整、历历在目,除了最终的真实演员,中间过程全由电脑补绘,看起来自然
逼真,令人叹为观止。该片可以说是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香港著名功夫演员李小龙之子李
国豪在美国拍《乌鸦》(1993)时意外地中弹身亡,导演绞尽脑汁,运用蒙太奇和CGI,把
他的形象从已拍好的镜头中移接到尚未来得及拍的镜头里,使影片得以完整地公映,不知内
情者根本看不出破绽。同年推出的《侏罗纪公园》是被人称为成功运用CGI制作电影的一部
影片。影评调动了当今科技所能提供的一切手段。除了传统的模型恐龙、真人兽皮恐龙外,
更有大量的CGI恐龙。电脑与传统特技手段的完美结合是本片赢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获
得奥斯卡多项奖的影片《阿甘正传》是CGI成功应用的又一范例。主人公阿甘与已故总统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握手交谈的镜头令人啧啧称奇。ILM把他们的形象从资料片上抠下来,与阿甘的蓝幕表演镜头合成,再将两人的手用电脑进行图象修改,使之握在一起。他们的口
型也经过数码处理,以便与台词吻合。这一成功应用表明CGI并非只适用于科幻片、惊险片,在普通剧情片中也大有用武之地。电脑的引入为电影艺术家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挥洒空间,
观众也由此能观赏到更多更精彩的影片。此外,该片在拍摄中还使用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可以保证外景队无论在何处都能精确地知道太阳的位置,以取得前后一致的光线阴
影效果,不致在剪接时“穿帮”。
目前工业光魔公司拥有150台电脑,制作一部影片的CGI特技效果,要经过数月的工作,编制出了专门的程序,以便尽可能逼真地转换这些数字效果。在影片《面具》(1994)中,吉
姆?凯利饰演的主人公之所以能使眼球夺眶而出,舌头有几米长,把成捆的炸药吞下肚去,
让跳动着的心脏从胸腔中弹射出去......便是创作者们将实拍而成的电影影像以数字形式输
入电脑,再转换成相应的电脑语言,进而获得的特技效果。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使以往认
为“摄影机不会骗人”的说法已经过时,电影观众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弄不清摄
影机拍下的影像孰真孰假。ILM的一位专家曾这样说:“用我们的特技效果,我们可以扮演上帝,并且按我们喜欢的样子来描绘世界。”总之,最新的技术都在电影这一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使其不断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节 技术与人的关系及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
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今天确实已达到某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并且今后还会继续向前
发展。那么,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是否技术已起着比人更重要、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呢?
以摄影为例,每当论及摄影特有的表现能力时,首先要一一列举作为记录影象的基础的物质
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使摄影成为一种独立的、极强有力的认识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
的,没有它们,自然就没有摄影。但摄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技术的进步固然是重要的,
却不是决定摄影的一切属性的的因素。应该这样去看摄影技术的进步:它的主要成就对摄影
深入表现周围世界的能力有着重大贡献。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并不是频频按动快门,机械地
记录生活片断,而是需要有观察力、美的感受力和熟练操作摄影器材的能力,才能拍摄到反
映生活本质的典型瞬间。许多著名的摄影师对拍摄对象几乎没有不动感情的,所以他们的作
品能打动千千万万人的心。近年来,200毫米至300毫米的F2和F2.8大口径长焦距镜头的应用,使以往普通镜头不可能拍摄的远距离物体轻易呈现眼前,但使用的环境却同时受到很
大限制。著名的美国战地摄影师卡帕(R.Capa)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靠得不够近。”因此,人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的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对高科技时代的
摄影来说如此,对高科技时代的其他传媒来说也如此。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院每年都要播放十部以上的进口西方大片,从而使中国观众直接从影幕
上一再领略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应用。尤其是1996年暑期放映的《玩具的故事》,是第一部并非由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而完全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为制作这部影片使用
了117部计算机,历时4年半。它的制作上映使人们从当今电影业也看到了计算机和信息产
业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每一方面的影响。或许,今后电影不再需要替身演员去玩命演那
些惊险镜头,甚至不需要演员去演每一个镜头。电脑技术更多地介入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的得
失,已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如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是珠达电脑动画公司投资一亿元、
并采用电脑数码技术制作的影片。1996年8月,该片在拍摄过程中爆出新闻,剧组宣布更换
主要演员,片中孙悟空一角由青年演员小万春代替原来的著名演员六小龄童(亦在大型电视
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原来六小龄童与导演张建亚发生分歧,最主要的便是对
电脑特技和演员关系的不同看法。六小龄童称,电脑特技如运用得当就不会出现问题,但一
切高科技要以艺术魅力取胜,不能靠特技夺人。张建亚则表示,六小龄童拍了一些样片后感
觉自己似乎已成为电脑的工具和傀儡,状态一直不佳,他喜欢保持过去猴戏的格调并坚持自
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分道扬镳在所难免。这件事不由引起人们进一步深思:电脑制作在
影片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电脑制作在电影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是否意味着演员(人)的
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降低。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技术越是进步,其异化作用的表现也愈加明显。本章中所以用较大的篇
幅介绍高科技时代的摄影和电影的一些新的变化,正在于想提出一个问题,即高科技时代由
人类发明的技术是否会被滥用,从而对人类的生活造成负面作用。在当代,人的尊严、个人
不受他人支配的独立性、个人维护自己个性的权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越来越多地被提到,但
不受约束的技术,往往剥夺了人类尊严的基础,它甚至使人的存在能从技术上受到控制。美
国电影《侏罗纪公园》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没有今天的电脑特技手段很难表现出影片
的内容和内涵,而它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正在于担心人类最终无法控制由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
技术。当今世界对这一问题的忧虑正日甚一日,但无论如何,人类最终应该能够解决也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
范文五:《第三课 留影的梦想变为现实——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教案
第三课 留影的梦想变为现实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摄影术的发明者和发明的时间,正确认识摄影术发明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意义,对照相机与影像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对照相器材的样图及其技术进步和其所具备的性能的介绍,学生间互相分析讨论,动手体验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摄影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促进了信息记录、传播能力与速度的迅猛提升,推进了人类社会民主平等与文明发展的进程。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热爱摄影,树立终身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深刻认识摄影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2.照相器材发展史上经典发明和影像技术的重大突破。
3.数字照相机与数字影像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和挑战。
(三)教学难点
1.孤立的讨论摄影术的发展,往往难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摄影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
第 1 页 共 17 页
2.对照相机和镜头的技术参数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通过经典照相机和镜头的介绍,建立对数字摄影通过比较了解历史上照相机和镜头性能的不断提高。
3.建立对数字摄影利与弊的正确认识。通过对传统胶片相机和数字相机的使用、胶片与磁记录卡的使用,底片与数字影像的加工、保存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比较分析,认识和掌握各自的优劣与利弊。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镜头的种类和作用及数字影像等知识的学习课。由于学生都属于90后,对一些老式相机了解较少,同时对专业相机与镜头的理解更是少之又少,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本节课,通过实际带来的我本人的不同时代的相机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物展示,以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摄影家的优秀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样图和实物展示并讲解阐述相应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来巩固和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
第 2 页 共 17 页
幻灯片展示(带背景音乐)国内优秀摄影作品——赵铁林与《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让学生感受纪实摄影的艺术魅力并引起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赵铁林用他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都市边缘的女孩的生存现状,让人们产生同情与关注,赵铁林也因此成为摄影界的一匹黑马。
正如赵铁林所说:我不是摄影艺术家,我的镜头就是一支笔,它是直观的,有一种绝对的力量。
摄影已经进入了我们普通家庭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摄影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摄影的第三课:留影的梦想变为现实——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导入课题)
(3)重点讲解,突出主题
图片展示世界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法国摄影家约瑟夫?N.涅普斯1826年拍摄的《窗外的风景》,开始讲述摄影的出现。
一、摄影术的诞生
第 3 页 共 17 页
二、照相机
第 4 页 共 17 页
, (一)照相机的发明和发展
方盒式照相机
达盖尔”盒式照相机(法国)
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使用胶片盒,重680克
第 5 页 共 17 页
1900年,美国柯达公司批量生产最早一批便于操作的照相机“小勃朗尼”。
第 6 页 共 17 页
第 7 页 共 17 页
1924年,德国人凭借在精密器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长,推出第一台精密的、多用途的、小型的35mm莱卡照相机
1928年,德国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20胶卷的禄莱双镜头反光相机。
第 8 页 共 17 页
1947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一步成像照相机“波拉”(宝丽来)
第 9 页 共 17 页
第 10 页 共 17 页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在德国相机的基础上改良了照相机,并引进电子技术。
随后,利用美国计算机和航天工程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线路与计算机芯片技术,制造出全自动相机。
第 11 页 共 17 页
第 12 页 共 17 页
实物展示:展示自己曾经使用的“海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海鸥DF300
单反照相机”,学生传递观看欣赏。
第 13 页 共 17 页
(二)镜头的种类和作用
, 1、标准镜头
, 2、广角镜头
, 3、远摄镜头
, 4、变焦镜头
, 5、微距镜头
分别讲述各个镜头的特点及作用,并用相应镜头拍出来图片做具体描述。展
示问:摄影有哪些特性,
活动: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数码相机用不同的焦距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拍摄,然后比较讨论,哪种焦距产生透视变形大,什么焦距范围拍出的人像看上去
更舒服,
学生实践、讨论后得出结论,老师总结。
第 14 页 共 17 页
三、数码照相机
(一)摄影数字化的挑战
用相应的图片展示摄影数字化给我们摄影的真实性以及新闻等记录性摄影
的从业者、记录影像使用者的职业伦理产生巨大的挑战。 (二)数字摄影带来的福音
,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快速传播。
, 底片保存转为数字化,节省空间、保证质量、查询方便。 , 节省时间、费用,方便了表现性摄影的艺术创作。 , ……
四、照相机和镜头的保养
, 镜头盖、电池。
, 及时清洁、注意镜头的镜片。
, 镜片的保护。
, 注意防潮。
, 对新相机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第 15 页 共 17 页
(4)思考与讨论
, 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有什么不同,
, 熟悉你的数码相机的操作界面。
(5)艺术实践
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熟练掌握它的操作界面,在自拍模式下拍摄静物或风景。
(6)课后总结
本节课是摄影课的第二课,主要授课内容是摄影的特性与基本功能,由于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还是沿用了第一课的教学方法:开篇以具有视觉震撼力的摄影家的摄影作品欣赏开始,来带动学生学习摄影的兴趣,在欣赏时学生的兴趣还是较高。通过结合摄影实例分析摄影的特性及基本功能,学生能够较深入的了解课程的注意内容,且对优秀的摄影作品感叹不已。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了学生在摄影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如问题“如果让你用摄影表现自己的某种情绪,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的回答是:“我要拍镜子中的我”。这既体现了学生的创意,也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 16 页 共 17 页
不足之处是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在中间环节中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
题。在出现这样的问题时,也大多通过提醒、激励或引导来让学生集中精力。
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