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短歌行》的教案
《短歌行》的教案
教案
2009-03-08 10:22
短 歌 行
教学目标:
㈠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㈡ 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㈢ 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 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解析诗歌:
一、齐读正音,交代文体常识(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解,共分八章四解)。
二、提问: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 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人才难求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 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就学生找到的句子按解进行分析。
1、学生最容易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几句中读出曹操对人才难求的忧思。教师就此讲解第二解。
提示:1)、看课本15页注解⒁,曹操在这里引用《子衿》这首诗,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只因为你的缘故,这实在是太巧妙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却比任何政治求贤令更有号召力,因为曹操用他高妙的文学技巧使刻板的政令带上了感人的人文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是缘于曹操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此句妙处其一,另一妙处即“但”字的使用,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曹操“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好象都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很重要”。这提醒我们解读诗歌一定要注意抓关键词。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宴请宾客的诗,这里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2、第三解依然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厚重忧思。“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先找学生翻译,提醒学生:翻译时大家要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必须加入很多连缀成分,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比兴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真诚的忧思和呼唤。关键词“枉”字非常重要,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
从这两解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慕以及对贤才难求的无限感慨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厚重忧思,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理解和朗诵把这种忧思表达出来?找同学有感情朗读。
3、诗人在第四解中表达了功业未就的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真的喝醉了吗,怎么想摘月亮啊?提示:乌鹊即乌鸦,此处以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才择主而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引用前人成句,16页注解(6),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蓝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人生目标,作为领导者曹操在这一点上和人才们形成了伟大的共识。
4、教师提问:大家看看我们没有分析的第一解中诗人是否流露了其他忧思呢? 学生完全可以读出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人生命悲剧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汉王朝的兴盛繁荣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也让人们越发觉得生命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
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提示学生:我们学习诗歌,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善于联系以往所学,“温故”而且“知新”。
教师激疑发问: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慨叹人生短暂,想要及时行乐,借酒消愁呢?你如何看待这种忧思?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曹操会从人类永恒的生命哲学中品味出什么哲理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段文字中有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就有诗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清照也醉在酒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吃饭都成问题了,却还感叹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好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这里提醒大家品味诗歌一定要在全面理解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开篇看似消沉,实则意味深长。综观全诗,感情基调应该是慷慨豪迈的。
三、全面理解诗人情感后,找同学朗读全诗,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相别而言,显然本诗技高一筹。大家觉得本诗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比兴、引用、用典
四、小结:曹操的诗歌大致分两类:反映社会状况,如《蒿里行》;抒发政治理想及人生抱负,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从本诗中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钟嵘《诗品》评价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如果你也欣赏曹操那种大气磅礴、慷慨豪迈的人生态度,那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多多阅读曹操的作品。 备课手记
本课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忧思”到“解忧”希望学生从这堂课的学习中受到以下几方面启示:感受四言诗的庄重与典雅;感受曹操诗歌的慷慨与悲凉;学会“以诗解诗”,运用以往所学更好的理解新知识,“温故”而且“知新”;学会从古诗中,从别人的文学作品中读出智慧读出自己的见解,当某一时刻你需要时,用他人的智慧来解读自己的心声。更希望学生们能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范文二:短歌行的教案
《短歌行》教案
鹤壁高中 丁春青
教学目的:
1、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2、理解曹操的 “ 忧 ” 的内涵。
3、把握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曹操的 “ 忧 ” 的内涵,把握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 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辛弃疾崇拜孙权, “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 亮的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 —— 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 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 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 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 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前人对曹操的总结。 (幻灯片2) 既然最没争议的是其文学成就, 那么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 《短歌行》 来领略其文学才华。
二、了解作者(幻灯片3)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二十岁举 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 实际上是曹魏的第一任皇帝。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 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 一方 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 骨”或“魏晋风骨”。
三、感知背景(幻灯片4)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又在著名的官 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 , 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 江,欲一举荡平 “ 孙刘联盟 ” ,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 声往南飞鸣而去。 53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 —— 《短歌行》 。 (幻灯片3)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幻灯片5)
全诗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
自由读,注意字音。 (幻灯片6)
听名家读,注意瑕疵。
齐读 , ,所感受到的是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
找学生单个读。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 ? 五、把握情感,鉴赏技巧(幻灯片7)
如果说全诗分为三层,那么全诗怎样来划分层次?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要求每小组要说出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展示讨论成果。
第一层:人生苦短,功业未就。
手法: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 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 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
第二层:仰慕贤才,忧思不绝。
手法:①运用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 里, 一个暮年的烈士自比为青年的女子, 是很不容易的, 这四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 感人至深, 。②“青巾”借代读书人。 ③以“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 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④想象,虚实结合“呦呦鹿鸣”四句想象小 鹿在原野安静地吃草,宾客们在欢快地演奏音乐,写出了自己的贤才后会把他们视为上宾。 “越陌度阡” 四句, 想象贤才都来归附自己自己和他们欢快宴饮的情形, 依然突出自己对贤 才的渴望。⑤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把贤才比成“明月”。
第三层:贤才择主,一统天下。
手法①运用比喻的手法, 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 不决, 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 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讨论: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易让人产生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本诗中有吗?(幻灯 片8)
没有,其忧其愁,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
3、总结:(幻灯片9)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求。
“诗言志”,本诗言何志?
一统天下的壮志。
六、拓展探究(幻灯片 10、 11)
【对比阅读】思考:三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生 年 不 满 百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
相同点:都是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不同点 :庸人忧——及时行乐
智者忧——及时努力
伟人忧——求贤创业
七、学生寄语(幻灯片 12)
在立下你的志向之后就别再去想太远的事情, 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当你每天早上醒来 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过好这一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
八、布置作业(幻灯片 13)
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 寿在 《三国志》 中:“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 成为一个阴险、 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写成 800字小论文。 附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一、人生苦短,功业未就(设问 比喻 借代)
二、仰慕贤才,忧思不绝(用典 借代 起兴 比喻 想象)
三、贤才择主,一统天下(比喻 用典)
范文三:曹操的短歌行|短歌行解释|短歌行原文
短歌行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体裁:【】 类别:【】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73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117.shtml
范文四:《短歌行》的引用艺术
《短歌行》的引用艺术
《短歌行》的引用艺术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短歌行》的引用艺术
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四言诗。它借用了汉乐府的曲调,运用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展示出的却是建安诗坛惯有的慷慨悲凉的格调。此诗艺术手法运用娴熟自然,熔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特别是引用,信手拈来,不见斧凿之迹,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内涵。其引用艺术特征如下:
一、借用《诗经》的诗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二、隐用《左传》的句义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诗句含蓄深婉。清人陈沆义曾就当时诗人写此诗的背景有过极为精当的分析:“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弛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折节,何以来之?”诗人也正是了然了当时的形势,同时也深谙“良禽择枝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士之传统心理,于是便以问句的形式,向那些“栖皇未定”的南飞的“乌雀”发出了呼告:哪里的枝桠可以让你们依傍?言下之意,不言而喻。而此诗句,则隐用了《左传·哀公十一年》里的“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的句义,即彷徨未决的士人该像良禽择枝一样,择明主而栖。可谓“志深而笔长”(刘勰语)。
三、化用《管子》的成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紧承了上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问句作答,这里明显用了“比”的手法,以“山”和“海”来“喻”自己博大的胸襟,借此表达诗人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此诗句,化用的是《管子·形势解》中的成句。原句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而化用后的诗句,显得更为简明,其意韵也更为深邃。
四、巧用“周公”的典故
卒章而显其志,诗歌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一”,无疑是诗人的点睛之笔。而这一笔,则引用了有关“周公”的典故,“周公”者,“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此典故见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寄希望于“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的有识之士集于麾下,同时也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曹操《短歌行》的多样的引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一种艺术魅力,在当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强力的冲击力,其作用也远远超越了诗作的本身。由此可见,
曹操在诗坛上也绝不失为一个英雄。
范文五:短歌行的赏析[权威资料]
短歌行的赏析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
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短歌行的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
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
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阅读相关文档:短歌行简评 曹操短歌行译文 《短歌行》的典故赏析 《短歌行》翻译赏析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教学案例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译文 《短歌行》翻译及赏析 《短歌行》全文详细翻译 李白《短歌行》赏析 易中天翻译的短歌行 《短歌行》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 王建 翻译 短歌行 其一 翻译 短歌行的
原文及翻译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课后习题 短歌行 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短歌行其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短歌行》 陆机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免费阅读下载 【应用文档】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