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捍卫语言的多样性
捍卫捍卫语言的多样性
2009-09-18 作者:汪堂家
■汪堂家
●在全世界仅存的六千余种语言中,有些语言只有几十个人能讲,有些只有几个老人能讲,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能讲。在我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已为数不多了。不少语言专家担心,半个世纪之后,全世界可能只剩下五百种左右的语言了。
●在殖民时代一些殖民国家都在占领另一个国家时纷纷急于将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因为他们了解,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汪堂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语言是最宝贵的遗产。当某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随着某个老人的去世而消失时,它也许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震撼,至少它不会像一座宫殿被大火焚毁那样给你造成直接的冲击。但对懂得珍视文化遗产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的消失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在令人伤感的气氛中与我们无奈的诀别。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远比某座宫殿的焚毁还要让人心酸的事件。不幸的是,我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面对这样的事件。
在全世界仅存的六千余种语言中,有些语言只有几十个人能讲,有些只有几个老人能讲,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能讲。在我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已为数不多了。不少语言专家担心,半个世纪之后,全世界可能只剩下五百种左右的语言了。那些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方式的消失,意味着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的消失,意味着通过这种语言而表达的特殊体验和感受的消失,意味着这种语言向未来敞开的文化视域的消失,当然也意味着与这种语言相关的世界经验和人际经验的消失。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文化的界限”,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更不难理解为何杜威说语言是思想的逻辑。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殖民时代一些殖民国家都在占领另一个国家时纷纷急于将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因为他们了解,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一年多以前法国议会的一些议员试图通过立法恢复凯尔特语的合法地位时,法兰西学院的一些院士们千方百计加以阻止,他们的理由是语言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的统一性。我们很难想象,这件事发生在以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为荣耀的后现代思想正大畅其道的国度。但是,它是真切的,尽管它不免让人遗憾和伤感。
我们不要忘记,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我们是否想过,当世界上只剩下五种乃至一种语言,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语言多样性的减少在殖民化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在最近的三十年中,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速度又大大加快了。许多方言也处于危险之中。它们与一些物种的消失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遵循同样的逻辑:求同灭异的倾向正借市场化的力量而不断扩展自身,它的背后则是人性的贪婪。当拯救濒危物种正成为人们的共识时,拯救濒危语言是否也该列入议事日程呢?
前不久,当我访问纽约的一些机构时,我似乎获得了某种启示。一个曾为政府部门工作的计算机专家自豪地告诉我,纽约有一百五十多种语言,政府部门已将它们通通纳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并提供翻译服务。语言的多样性使翻译成为必要,翻译反过来保护着这种多样性。因此,当一个人到医院看病,或到药店买药,或希望得到公司和政府机构的服务时,即便他(她) 不懂英语也没有关系。
如果说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它的语言,那么,尊重它的语言最终要落实到尊重它的生活方式上。因为,只有活生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守护我们的语言。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唯一积极的方式是加以保护,实在无法保护时就有必要请讲这种语言的人留下他们的音像资料。也许,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还能从中吸取教训。
2009-09-18 作者:汪堂家
■汪堂家
●在全世界仅存的六千余种语言中,有些语言只有几十个人能讲,有些只有几个老人能讲,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能讲。在我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已为数不多了。不少语言专家担心,半个世纪之后,全世界可能只剩下五百种左右的语言了。
●在殖民时代一些殖民国家都在占领另一个国家时纷纷急于将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因为他们了解,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汪堂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语言是最宝贵的遗产。当某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随着某个老人的去世而消失时,它也许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震撼,至少它不会像一座宫殿被大火焚毁那样给你造成直接的冲击。但对懂得珍视文化遗产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的消失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在令人伤感的气氛中与我们无奈的诀别。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远比某座宫殿的焚毁还要让人心酸的事件。不幸的是,我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面对这样的事件。
在全世界仅存的六千余种语言中,有些语言只有几十个人能讲,有些只有几个老人能讲,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能讲。在我国,能讲满语的人也已为数不多了。不少语言专家担心,半个世纪之后,全世界可能只剩下五百种左右的语言了。那些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方式的消失,意味着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的消失,意味着通过这种语言而表达的特殊体验和感受的消失,意味着这种语言向未来敞开的文化视域的消失,当然也意味着与这种语言相关的世界经验和人际经验的消失。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文化的界限”,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德格尔说“
语言是存在之家”,更不难理解为何杜威说语言是思想的逻辑。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殖民时代一些殖民国家都在占领另一个国家时纷纷急于将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因为他们了解,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一年多以前法国议会的一些议员试图通过立法恢复凯尔特语的合法地位时,法兰西学院的一些院士们千方百计加以阻止,他们的理由是语言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的统一性。我们很难想象,这件事发生在以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为荣耀的后现代思想正大畅其道的国度。但是,它是真切的,尽管它不免让人遗憾和伤感。
我们不要忘记,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我们是否想过,当世界上只剩下五种乃至一种语言,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语言多样性的减少在殖民化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在最近的三十年中,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速度又大大加快了。许多方言也处于危险之中。它们与一些物种的消失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遵循同样的逻辑:求同灭异的倾向正借市场化的力量而不断扩展自身,它的背后则是人性的贪婪。当拯救濒危物种正成为人们的共识时,拯救濒危语言是否也该列入议事日程呢?
前不久,当我访问纽约的一些机构时,我似乎获得了某种启示。一个曾为政府部门工作的计算机专家自豪地告诉我,纽约有一百五十多种语言,政府部门已将它们通通纳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并提供翻译服务。语言的多样性使翻译成为必要,翻译反过来保护着这种多样性。因此,当一个人到医院看病,或到药店买药,或希望得到公司和政府机构的服务时,即便他(她) 不懂英语也没有关系。
如果说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它的语言,那么,尊重它的语言最终要落实到尊重它的生活方式上。因为,只有活生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守护我们的语言。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唯一积极的方式是加以保护,实在无法保护时就有必要请讲这种语言的人留下他们的音像资料。也许,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还能从中吸取教训。
范文二: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苏雪薇
本文通过丝网版画的自身具有的特点与传统画种、版种对比,引出丝网版画语言具
有的多样性。丝网版画技术诞生、演变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种具有商业性、实用性、艺
术性、灵变性等多样性一体的版种,逐渐与其它画种拉开距离并日显优势。
文化传播 形式语言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说明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从人类有艺术
开始,艺术的发展就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笔墨纸张的发明使中国画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
间,印刷术的发明使版画有了发展和扩张的前景。从单一的手工木版印刷到半机械铜版印刷、
石版印刷科技的发展为版画创作带来不断的生机。但是,不管是木版、石版、铜版、综合版,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都被自己单一的印刷技法禁锢在平面印刷中。丝网版画的出现,改变了印
刷技法单一平面印刷的技术局限。
丝网印刷最早的出现是因为商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它的技术
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丰富的商业利益,因此一些美国的艺术家通过
工业革命发现了丝网印刷技术的艺术价值。从此丝网印刷技术成
为了艺术家创作丝网版画的工具和样式。丝网版画以一种清晰的
线条,无限量的大尺寸画面,复杂的分版套色与叠加混合印制产
生的效果,无可取代的特征成为新的艺术载体。使版画的语言变
得丰富而具有现代审美意识。
艺术作品具有商业的性质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从艺术发展史来看,油画、国画、
水彩画都是以自身单幅的形式出售和流通。既使木版、石版、铜版画的流通以复数出现,
1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作品的印刷质量也会随着印数的增加而减弱。而丝网版画由于他的印刷术和制版术的特
殊优势,使其更容易适应在商业市场上大批量的复制和传播。
艺术品由市场决定去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丝网版画既可以以其作品的高雅、
学术、前卫出现于展览馆以高价出售,也可以以最通俗、最大众化的作品大批量的流通,
为广大低层收入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这种半机械和机械化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丝网版画
能在商业社会的流通、发展、传播中优先和广泛于其他版种和其他画种。
在艺术史中,丝网版画是最年轻的一员。艺术审美贵族化与贫民化的分水岭,就是
艺术从精英走向大众。在众多的博物馆里,许多的油画精品名著只能躺在博物馆里让那
些艺术爱好者的排队观摩。天天排队,天天拥挤。但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欣赏的需求。而
丝网版画却以“雪花满天”的传播范围和“疾风骤雨”的速度直接进入各个家庭。
在现代生活中,通过丝网印刷的货号,标志,图案,海报无所不在。如常见的T恤
上,杯子上,货物包装箱上,甚至还被广泛用于旗帜,广告牌,标签等的印制。著名的
波普艺术画家安迪?沃霍尔正是利用丝网照相制版技术制作了名为《玛丽莲?梦露》的
作品,并作为一种新闻价值,通过大量的印刷、复制,快速地、广泛地传播开来。波普
艺术的另一位代表性画家李其登斯坦,用照相技术制成丝网版画。以他生活中常见的报
刊连环画作为题材,把连环画的局部加以扩大,图像加粗,
使其作品以大尺寸的画面冲击人们的视觉,产生一种全新的
视觉效果。
更有甚者美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伯特?印第安纳利用丝网
版画大尺寸的视觉张力,把字母和数字变成巨大的视觉艺术
符号,他的作品《Love》、《PIE》关注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
对人的影响和异化,像广告一样到处可见,这些符号已经从纯粹抽象的形式转变为现代
社会的图腾崇拜。英国女画家赖利是一位光效应艺术驰名的画家,她的丝网版画以色彩
和形状上的转移变动和波浪曲线的密集排列而造成画面运动的视觉效应。以此形式效果
来达到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家波洛克,充分利
用了丝网版画的印刷技术,把他的前卫意识和东方精神融入他
的丝网版画作品。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更是充分利用丝网技
术,他的大部分后期作品都用丝网制作。20世纪60年代后,
丝网版画借着波普艺术的流行空前地繁荣起来,越来越多的艺
术家以丝网版画高度精确的图形和丰富变化的色彩传达出自
2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己的构思,纷纷出现众多优秀的丝网印刷作品,各种各样的新视觉不断冲击人们的审美。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艺术与商业接轨,特别是版画与市场的接轨,丝网版画正在商业市
场的运行中以传播广泛、流通快速、价格低廉日显突出。
抽象表现主义及几何抽象主义的艺术家们正是充分利用丝网版画这些快速、广泛、
重复的优势,以丝网版画的创作来体现他们的艺术主张。阿纳斯基维滋是几何抽象主义
的画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以明亮的色彩为主,线条或聚集或散开,对比色或排列或交
叉的丝网版画作品,给观众产生视觉变幻的感觉。
艺术品的商业功能、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决定了艺术品发展的潜能。丝网版画由工
业印刷和商业印刷转入艺术家创作的样式。正是在大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的前景下产生
的。波普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丝网版画在19世纪末的艺术发展史上重重的抹上了一笔。评论家们都以波普艺术作为丝网版画的别名词。用当
时报纸评论丝网版画的时候,都把丝网版画当作最广泛、
最具活力、最独特、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丝网版画发展具有无边缘化和无休止化的特征。这也是其
他版种和其他绘画无法代替的。
近期主办的《丝网版画复制油画展》用一种既不失高
雅艺术又价格低廉的方式,更多地进入大众的视野。国外对艺术品的渴望相当高,从公
共场所到每个家庭几乎都要挂画,而名家绘画原作价格太高昂,数量有限,所以丝网复
制出的画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如丁绍光、赵无极、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的作品都被制作
成丝网作品出售。在博物馆除了收藏一些名家真品外,丝网版画是惟一被其承认的复制
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需要借用丝网版画来制作作品。
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的确立,给每一种绘画样式显示自身的独特魅力的可能性和符
号化。
油画从1100年发明到今天已过了9个世纪将近900年的历史,但从语言特性来看摆脱不了油性颜料单一材料的制作方式和不可重复性。
水彩画,顾名思义,以水为媒,纸和颜料作画。水彩画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阿爾塔米拉和拉思考的洞穴壁画,至今发展得广泛、完整和
独成体系。但水彩画也只能是以水作为单一的承载绘画方
式。
中国画的起源大有优羲画卦、苍颉造字的传说。中国画
的发展到了今天,严格的辨析可属于水性作画的范畴。仍然
改变不了以水、墨、色承载的单一表现样式。
黑白木刻离不开黑与白的概括和单一表现形式,套色木
刻离不开色彩平面色块套印和色彩归纳套印的限色印刷方
3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式。而铜版画和石版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有照相制版术来提供其多重技法的可能性。
但同时摆脱不了的是色彩表现力减弱和质感表现力的偏差。
丝网版画印刷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扩张,给丝网版画
的发展提供了形式语言表现的多重性和多样性。早在14世纪的时候,骑士圣?约翰把沥青涂在丝网上,然后绷
在木桶上,箍圈印出香蕉的形象起,丝网就以漏色印刷
的特点,区别于木版(凸)、铜版(凹)、石版(平)而
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印刷方式。1916年,丝网印刷获得专
利并定界丝网印刷的正式诞生。
从早期应用手工描版、手工制版,到后来用感光晒
版、电脑制版,技术越先进,丝网版画家创造和发挥的空间就越大。丝网版画家正是借
助了丝网印刷技法的不断改造、不断更新,表现其多样形式语言的创作构思。
从19世纪至今,丝网版画的形式语言也在丝网印刷术的不断更新成为最有灵变性
和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最早的丝网印刷是用油性颜料印制,由于油性颜料的光照厚亮,使丝网版画呈现出
质感鲜明,印痕清晰,色彩多变和浓郁饱和。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正是以
油性颜料的绚丽色彩,丰富层次,将玛丽莲?梦露的妩媚与艳丽,妖娆与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油性颜料的审美特性。油性颜料的运用保证了丝网作品的长期不褪色。
随着丝网印刷技术的革新和软质材料的需求,水性颜料出现并被广泛地应用起来。
丝网版画可以用水性颜料印出中国画的效果。这种形式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保持水的润
味。陈聿强的丝网版画作品《秋溪》、《柳浪闻莺》,用水性丝网材料印刷出了国画的润、
透、细般的丝网作品。水性颜料使得艺术家不仅把自己的作品印刷在硬制材料上,同时
可以印刷在软质材料上。如布料、纸张、板材等。
手绘技法是丝网版画创作最常用的一种技术。从幼儿的涂鸦到老年的随笔都可以作
一种表达愉情和雅意的效果。把手绘技法用于丝网创作也是一种新
意味的形式语言。石版、铜板无法复制出和类似小孩涂鸦一样的作
品。这种形式语言的创新在于把最随意的用笔通过制版,得到复制
和重复,使之有绘画原作同样的效果。
广军的《采莲图》用随意的手绘效果画出荷塘中两少女采莲的
情景,表现活泼奔放的笔触效果。
在我的创作作品《花瓶》中,全部用毛笔在胶片上手绘制成,
画面是以五彩的色调构成视觉上的再现。通过各种单纯的色彩与稚
气的笔触结合产生了灰色和艳色的对比塑造了画面中花瓶视觉形象
的细节及空间。并运用组织色块和油画棒涂鸦的特殊肌理对比控制,视觉上各色块的明
度色阶渐变产生丰富且多层次的效果。
4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的广泛运用,照相术
的出现,环保材料的运用,使丝网版画创作的技术开创了
新的视觉审美形式。以图像处理特有的现代丝网印刷方式,
把丝网版画传统单一的审美方式,由单纯、平面、稳定的
视觉形态,发展成综合、立体和更具视觉张力的现代装置
形态。郭鉴文的《红色的时间系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同时为丝网版画开创了多样平台。艺术家将这些先进
的技术引入了丝网版画的制作中,用电脑照相加网、照相
电子分色等,获得如照片般逼真写实的表现效果。丝网版画经过那么多代画家的共同探
索,在发展探索中走向前卫。
每一种艺术样式的产生、发展、定形,都标志着这种样式从当代走向传统。油画是
欧洲绘画样式的传统,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水彩画都因材
料工具的局限确立了自己特殊性成为传统。丝网版画的出现,通过技术演变和技术发展,
使丝网版画变成一种具有商业性、实用性、艺术性、灵变性等多样性一体的画种。这一
画种将艺术性、人文性与现实相结合,以多元化和多变性的创作实践,多样性和多重性
的艺术审美定格,既丰富了版画审美的语汇,又标志着在当代版画艺术中,丝网版画以
其自身多样性的特点走在其它版种的前面。
参考文献:
1、张桂林:《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张奠宇:《丝网工作室》,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王宏建:《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4、福柯 哈贝马斯:《激进的美学锋芒》,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5、《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日)黑崎彰、张珂、杜松儒,2004年7月
5
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丝网版画语言的多样性
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转眼即逝,值此论文完稿之际,谨对给在我求学路上曾经关心
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雷务武。雷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宽厚的做人品
格,执著勤奋的钻研精神令我尊敬和敬佩。本文也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完
成的,无论是文章的选题构思还是论文资料的收集、还是谋篇布局、文字润色都到了恩
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才使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此外,感谢罗斯德老师、姚浩刚老师等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
给予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和关怀,使我收获颇多。
感谢四年来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感谢他们给予我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极
大的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再次对以上各位的支持、帮助和关怀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苏雪薇
2006年5月于广西艺术学院
6
范文三: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
Willi?ams (1992) 指出, 16 世纪末期是?英语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时期。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理性思?想的孕育恰?好适时地为?莎士比亚提?供了施展文?学创作才能?的有利条件?。他不肯袭常?蹈故, 而是积极融?合中古英语?和外来成分?的精华, 汲取同时代?文学语言及?大量民间土?话俗语的养?料,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许?多资源来为?他的戏剧艺?术目的服务?。本文拟就莎?剧中的语言?事实来探讨?莎士比亚语?言的多样性?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愿以一孔之?见与外语界?同仁切磋琢?磨。
一、词类的自由?转换和语法?的有意“违规”
中世纪诺曼?人的征服使?得英国的语?言文字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英语中繁杂?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 词在句中的?次序有了一?定的规范, 扩大了动词?的用法, 引进了一些?介词, 词类转换趋?于活跃, 但有一定的?限制。莎翁的思想?丰富深邃, 在他看来, 文学的表现?力在于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 既不能破坏?正常交际的?进行, 也要灵活地?发展词语的?用法。他常常打破?“限制”,?随心所欲地?转换词类,正如Abb?ot (1972: 5- 6) 所说:?“一方面,几乎每一种?词类都能用?作任何其他?一种词类;另一方面, 明显的语法?上的不精确?又使我们仍?感到处处碰?到错误的东?西”。
先举三例:
(1) Say what you can, my false? o?er-weigh?s your true. (Measu?re for Measu?re ,II , 4) ( 2 ) This music? mad s me, let it sound? no more. (King Richa?rd II ,V ,5)
形容词常常?用作名词, 如例(1) 中的fal?se 和true?; 后缀- en 使形容词变?为动词在中?世纪英语中?很流行, 到了莎翁时?代就有不加?- en 的倾向, 如例(2) 中的mad? s(= makes? sb. angry?)。
在不少场合?, 词类自由转?换甚至到了?“出格”的地步, 最典型的莫?过于将一个?普通名词任?意转为动词?用, 例如: (3) This last old man, whom with a crack?′d?heart? I have sent to Rome, loved? me above? the measu?re of a fathe?r; Ney, godde?d me indee?d. (Corri?lanus? , V, 3)
上例中“godde?d”是临时杜撰?出来的词语?, 被称之为“临时词”(nounc?e word) ,
在莎剧中出?现率很高。罗马人Co?rrila?nus在战?场上是一员骁将, 顶盔披甲?, 所向无前。他的部下简?直把他当作?他们的天神?, 视为“食前的祈祷?、席上的谈话?, 和餐后的谢?恩”,?他也处处以?战神自居。在这样的特?殊语境中C?orril?anus 说出god?ded me indee?d 真是分寸得?当, 渲染了剧中?人物当时的?情绪。通过词类转?换创造出来?的“临时词”虽大多昙花?一现, 但用于某一?特殊语境中?, 便“身价百倍”,?使语言更简?练、更生动, 更能打动观?众。
自16 世纪始, 随着中等阶?级急剧发展?, 英国国力不?断增强, 促进了英语?地位的上升?。就英语语法?而言, 虽然仍有可?塑性, 但基本规则?大体上已确?定。莎翁经常使?用的诸如双?重最高级、双重否定、介词用法“不当”等特殊语法?现象, 国内文献上?已有较多的?论述, 这里不再提?及。下面只提出?莎剧中作者?为加强表达?效果而创造?出来的奇特?的“非规范化”现象。我们不妨观?察一下Tw?elfth? Night? 剧中的一个?例子: Toby 爵士唆使A?ndrew? 爵士向Vi?ola(即女扮男装?的Cesa?rio) 决斗时, 叫他如此这?般地下战书?: (4) Go, w rite it in a marti?al hand;…taunt? him with the licen?se of ink; if thou thou?st?him?some?thric?e, it shall? not be amiss?. (Twelf?th Night? , III , 2)这句话的效?果是由当时?“thou”这个词的社?会内涵表现?出来的。伊丽莎白?代男子的身?份感很强, 违背语言得?体(lingu?istic? decor?um ) 是不行的。“Thou”用于第二人?称单数, 为习惯时
用语?。家庭成员或?好友相见, 以此称呼表?示“亲昵”,?用它称陌生?人,表示“轻蔑”或带有侮辱?的意味。上例中,Toby 爵士称呼朋?友Andr?ew 时, 用thou?恰如其分, 吩咐And?rew 在信中用动?词形式th?ou?st?这个字眼, 是莎翁的创?造。因为A drew 对地位同他?相似的生人?用上“thou′st”(?你?呵?你?的?你?了…次) , 则表示羞辱?对方的意味?。这些句法常?规的背离可?以用Jes?perse?n (1982: 210) 的话来解释?:“莎士比亚的?句法是说话?者的句法, 不是小品文?作家的句法?; 因为戏剧是?代表人民的?声音, 他们有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激动、厌倦、痛苦和爱好?。”
二、新旧资质的?共存
莎士比亚处?于新时代发?轫之初, 社会变化使?许多英国人?在社会的阶?梯上时上时?下, 社会的流动?性特别明显?, 而社会流动?性是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必然在语言?变化上有所?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 莎士比亚时?期也
是英语?变动较多、新旧语言现?象交替出现?的时期。
譬如, 我们能发现?, 在中古英语?中 (e) th 为英国整个?南部和东南?部广泛使用?的第三人称?单数规则词?尾, 后来在全国?流行, 一直到15? 世纪出现了?新形式- s 词尾, 出现了新体?- s 词尾与旧体?- (e) th词尾共?现的现象。莎翁对这两?种形式兼收?并蓄, 如对动词d?o 和have? 采用旧体-(e) th, 其他动词则?更多采用新?体- s。在“Merch?ant of Venic?e”中Port?ia 要求Shy?lock 发发慈悲的?精彩道白里?就有例可证?:
( 5 )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d; It dropp?eth , as the gen t 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it is twice? bless?′d;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nea?th: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Merch?ant of Venic?e, IV , 1)
在上面例子?中, 新体- s 词尾明显多?于旧体- (e) th 词尾。根据对该剧?第四幕第一?场的统计: -(e) th 出现21 个, 而-s 出现31 个, 可见莎翁对?新形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古英语中的?非人称结构?(imper?sonal? const?ruct ion) 如m eth ink s 偶尔也出现?在莎翁的作?品中, 但大多数场?合出现的是?人称结构“I?think? …”这种通俗的?形式。作为综合性?语言的古代?英语, 有一个典型?的特征, 即格标记(case- marki?ng)。在古英语向?中世纪英语?过渡的过程?中, 在词法上有?一重要的变?化: 格标记的旧?形式渐渐消?失, 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某?种句法变化?。早期现代英?语中, 像m eth ink s 这样残存的?格标记旧形?式微乎其微?。莎翁在特定?的语境中偶?一为之, 倒能给听者?、读者生动的?印象, 但新体“I?think? …”更受偏爱。例如: (6) W hat an eye she has! Methi?nks it sound?s as parle?y of provo?catio?n. (Othel?lo , II , 3) (7) I think? it freel?y, and betim?es in the morni?ng, I w ill besee?ch the virtu?ous Desde?mona to under?take for me. ( ib id,II , 3)
“I?think? …”结构却出现?了三次。“?(人笔者仅对“O?thell?o”第二幕第三?场做了一个?统计,?“m?eth?ink?s”只有一例,
称代词充?任的) 主语+ 谓语动词+ 宾语”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不难看出, 在早期现代?英语的演变?和发展中, 语言新旧资?质并存, 处于竞争的?局面。由于文学大?师们对语言?的影响以及?思维合理性?的原因,新的语言现?象在竞争中?打了胜仗, 站住了脚。
三、新词、新义的大胆?试验
1476 年Will?iam Caxto?n 把印刷术从?德国引进英?国, 对书写标准?化起了革命?性的作用。教育有所发?展, 文盲现象大?为减少, 基督教徒能?用英语读圣?经, 翻译文学一?时鼎盛, 修辞学著作?相继问世。在大音变( the Great? Vowel? Shift?) 的浪潮下, 又陆续出版?了一批英语?正字法著作?和语法书籍?。学者们出于?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引进?了大量的借?用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为寻求?表达复杂思?想的新途径?, 又大量创造?新词语, 对旧词则赋?予了更多的?新义。可以说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英语的?主要变化在?于词汇的扩?大。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能力正是?依靠英语的?宝藏、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得?以发挥的。生于革新时?代的莎翁, 对新的东西?十分敏锐, 驱遣文字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计算机精?确统计,他全部作品?的词汇量达?29, 066 个(据顾绶昌1?983) , 而17 世纪英国伟?大诗人Mi?lton 的用词量只?有8, 000 左右, 钦定“圣经”使用的词汇?为9, 884 个。Jespe?rsen 曾专门对由?莎翁最早使?用的旧词新?义作了介绍?, 如从动词转?化为名词的?有: contr?ol, dress?, hatch?, impor?t, inden?t 等, 从名词转化?为动词的有?:bound?, hand, jade 等, 增添新义的?形容词有: event?ful, excel?lent, fretf?ul, gust hint , hurry?, indis?tingu?ishab?le, laugh?able等?, 新介词as?lant 等, 限于篇幅, 恕不一一列?举。
值得一提的?是, 莎翁对普通?惯用法的使?用和发展总?是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第二人称单?数you, 作为社会语?言学标记, 很能说明语?言与社会阶?级的关系。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阶?级分成五类?: 绅士(Gentl?emen ) , 市民(Citiz?ens) , 自由民(Yeome?n) , 手工业者(Artif?icers?) 和工人(Labou?rers)。人们相互之?间称呼须按?社会习俗, 按社会阶级?的标志, 如对Gen?tleme?n和Cit?izen Merch?ant 用“Mr?Maste?r +姓”来称呼, 对Yeom?en 用“Goodm?an+姓”称呼, 对A rtifi?cers 和Labo?urers? 只呼其名, 如“John,?D?ick,?Hob”等。正如Wil?liams? (1992: 93) 所形容的:“伊丽莎白的?社会世界反?映在象?How?dost?thou,Luke???F?ine, M r1 Jones?1And?you?sir??这样简明扼?要的互换上?。”第二人称单?数you 也经历了象?称号一样的?历史, 在16 世纪中叶前?仅在上层社?会互称, 以后就象S?ir和M aster? 可用来称呼?社会各阶层?的人一样, you 也不顾社会?阶级门第, 渐渐在民间?普及, 人
们互称y?ou, 以示尊敬。Thou 的用法, 如前所述, 在莎剧中也?常能见到。
Thou 被取而代之?, 始于18 世纪初, 或许是社会?压力的缘故?吧。现在除了在?极特殊的语?域中使用外?, 它成了古体?词。普通用语y?ou 为新生事物?, 自然受到了?莎翁的青睐?, 他把you? 的用法进一?步拓宽, 甚至在骂人?的语境中也?用上。请看:
(8) Sbloo?d, you starv?eling?, you eel- sk in, you dried? neat′s?tongu?e, you?bull′s?pizzl?e , you stock?f ish! O fo r breat?h to utter? what is like thee! you tailo?r′s?yard,?you?sheat?h, you bow case, you vile stand?ing tuck! (King Henry? ì , ê , 4)
莎翁作品中?刻画得很成?功的一个人?物Fals?taff 爵士在辱骂?Hal 亲王时, 一连用了5? 个you, 骂得气都喘?不过来时, 换了一个t?hee, 接着又开始?骂, 连用了4 个you,足见you? 的使用范围?已被莎翁大?大地扩大了?。可以说, 莎士比亚戏?剧中有许多?词汇、短语、习惯用法、谚语等都在?现代英语中?继承了下来?, 这里you? 的用法不是?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根据以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语言多姿?多彩, 意义层次丰?富, 结构形式活?泼, 具有可塑性?和启发性。无论我们对?词类活用、“反句法背叛?”、词语的超常?用法和语言?的不稳定等?如何看不惯?,都否认不了?它们的修辞?作用、语体功能以?及令读者或?听众感到“震惊”的“惊异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最后, 还应看到, 社会因素对?语言多样性?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
范文四:濒危语言,消失的文化多样性
信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4日 ? 12 版)
语言学家在对濒危语言使用者进行录音。资料图片
满族小学生正在学习使用满文。
资料图片
谷歌日前推出了“濒危语言”项目,旨在拯救3000多种正逐渐消失的语言。该项目负责人称:“语言的消亡意味着珍贵的科学和文化信息的流失,与物种的灭绝毫无二致。保护濒临消亡的语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一步。”
50%到90%的语言百年内或将消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上,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图上列出了2474种语言的名称、濒危程度和使用地区,其中有230种语言自1950年起已经消失。
语言,其实也会慢慢消失。
在母语遗失方面,澳大利亚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在澳大利亚人的语言遗产中,有95%已消失殆尽——在殖民运动之前,澳大利亚大概有250种语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种,如今却只剩下不到50种。那些经过年深日久累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载体——故事、传说、歌谣、诗歌、谜语等,因语言消失而受到严重摧毁。
在美国,已有150多种印第安人的土著语不复存在,仅存的一些土著语言也面临灭绝的危险——尤奇语是一种“与世隔绝”的语言,和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没有联系。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南北战争时期还有数万人,但现在只有5个使用者,而且年龄都在75岁以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96%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而且只有不到20%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80%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消亡——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比濒危动物消亡的速度还要快。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知名语言学家迈克尔·克劳斯教授就在美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发出过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惟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当时他预测,世界上的语言有一半将会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如今他的预言正在被验证。
保护人类文化的“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日前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平等和包容发展。她说:“各国的多语言使用有助于确保全民良好教育,促进包容和反对歧视。对语言的尊重是开展真正对话的前提。语言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遗产;它也是一种脆弱的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旨在保护世界语言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要通过国家机构和各种协会开展庆祝活动,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宣传保护濒危语言、发展多语言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活动。
有专家指出,保护濒危语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生物多样性”。
美国政府目前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以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将尤奇语保存起来,同时在儿童中间进行普及,期待这种语言走向复兴。在澳大利亚,土著语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收效却不那么明显。例如,今年69岁的查尔里·孟克达是目前唯一会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土著语——阿莫瑞达格语的人,为了保护阿莫瑞达格语,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孟克达招到两名学徒;但其中一人觉得这种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很难学,不到一个月就退学了。
有关专家指出:各国对于母语的保护仍需加大力度,确立官方语言、编撰字典、编写多语教材、完善语言存档和传播制度等都是保护母语的有效途径。而巩固受威胁语言地位的要素是对母语持积极态度;在德国的萨尔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法国的洛林大区,还有卢森堡,人们不仅讲德语和法语,而且还说摩泽尔法兰克语和莱茵法兰克语这两种方言。
2013年7月,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CIPL)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1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CIL19),届时各国专家学者将研讨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问题,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中国在努力
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使用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设各学科专业、运用科学方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通少数民族语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通过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使其所承载的文化得到尊重并得以流传。
中国虽然不在全球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约占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种,基本处于消亡的边缘。前年,台湾97岁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巴则海语随之消亡。贵州的木佬语目前仅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会说;云南的子君语也只有十几个老年人会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中国“极度濒危”语言之一。
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一些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全球化、工业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有关部门、机构以及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保护民族语言、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范文五:万明钢: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语言的多样性不是国家统一性的威胁,双语教育关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永续发展
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教育和跨文化心理研究
多民族国家中,所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称作国家通用语言。在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尽管使用普通话的群体以汉族为主,但普通话是在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语言互相吸收、借鉴和丰富,逐渐成为多民族共同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现在语言上也是多元一体,多元是各民族的语言,一体就是国家通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母语的需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双语兼通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陷于两种双语教育模式非此即彼的选择中。
第一类模式把国家通用语言仅仅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习,学习内容单一,课时量不足,难以实现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目标。而把母语作为教学语言,需要建构以母语为载体的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课程体系,且从中小学到大学要完全贯通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实现的目标,其结果往往导致课程体系残缺、不完整。特别是能胜任理科双语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习难上加难。
第二类模式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来学习。在这类模式下,由于内容单一、课时量不足,学生难以通过一门语言课程熟练地掌握母语,更谈不上通过母语实现文化传承,塑造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功能。
在我看来,“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两种双语教育模式的不足,即除了开设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母语、英语课程之外,理科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尽量做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学生的经验相融合。法治与社会、艺术、地方课程等课程可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
双语社会和双语人的情况十分复杂,任何双语教育模式都不能一刀切。国家通用语言和母语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和等级的课程,供不同语言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尊重一个民族就要尊重他们的语言,尊重他们的语言最终要落实到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因为,只有活色生香的生活才能守护语言。“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双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基础,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调整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比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通过走班、选课等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双语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以提高教育质量、使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为由,限制甚至取消少数民族学习母语的机会。语言的多样性不是国家统一性的威胁,双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问题,它关乎到文化多样性,关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永续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