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沟通
了解自我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如一些性格测试:DISC 性格测试、九型人格测 试、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房树人绘图测验和艾森克测验等。
一致性沟通是从交流模式方面来了解我们每个人在应对压力时习惯运用的交流模 式。
一、天气预报
1、信息发布 (自我介绍:我是谁? )
2、感谢、欣赏
3、忧虑(包括担心、迷惑)
4、抱怨 +建议
与已为善,当你一直伤害自己,总有一天你会伤害别人,反过来也一样。 5、希望或愿望
二、交流模式
人们在处理压力带来的负面结果时所习惯应用的模式有四种:
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1、讨好型
语言: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够好
肢体:显示无助,表现出受害都的姿态
内心:自责,感觉我真没用,我什么都不是
无自我,注重他人、情境
表达姿势:单膝跪地,身体有些摇晃,一只手放在胸口,另一只手伸出做出乞 讨的姿势。
2、指责型
语言:你从来没做好过,你总是这样到底怎么回事!
肢体:显出至高无上的姿态,我是老大都得听我的
内心:感觉孤独和失败
无他人
表达姿势:站在那里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指向前方,两脚一前一后后脚尖起。 3、超理智型
语言:理性分析,“这个嘛如果细致观察下就会注意到事情的每一个细节” 肢体:镇定,冷静
内心:感觉很脆弱
无他人,无情境
表达姿势:双臂抱胸(将大脑和身体分开,即将思想与感受分开)
4、打岔型
语言:说一些不相关的或没有任何意义的,脱离重点
肢体:晃动的,不稳的
内心:没人关心我,这里没有我的空间
无自我、无他人、无情境
表达姿势:双膝弯曲,两胳膊在前面不停交叉摆动
以上四种方式都表明个体的低自我价值感或低自尊,这些交流方式又被家庭或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所强化,比如:
不要影响别人,感觉为自己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表现―-强化了讨好的做法 别做懦弱的家伙,要做个坚强的人――强化了指责的做法
你很聪明不会犯错误的――强化了超理智的做法
别太认真,谁会在意呢――强化了打岔的做法
举例:想象下你刚刚碰伤了别人的手臂,你会怎么道歉。
讨好:请原谅我吧,我真的很笨!
指责:天哪,我怎么会碰了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 超理智: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撞击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 受伤了,请联系我的律师。
打岔:咦,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
一致:我不小心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很痛吧?
5、一致性沟通
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的愿望,顾及他人的愿望,考虑情境。
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 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而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例 如我不应该这样觉得,不应该这样认为。
三、转化
一种简单的转化技术就是为原本存在的事物添加一些新的东西。比方说,与其 与黑暗斗争,倒不如为它增加一些光明。在增加光明的过程中,黑暗也就消退了。 与此类似,当我们为自己增加新的知觉、新的感受和新的期望时,新的应对模式也 就产生了。
首先需要添加的成分是觉察。某个特定的模式,即便是令人痛苦的,当它变成 一种自动化的反应之后,如果没有意识的帮助,它会一直持续下去。经过逐渐觉 察,可以从自动的反应水平上升到意识层面上的反应水平,并给予自己更多的机会 和改变的可能。
举例:宗教家庭 ---上学或学音乐等
愤怒的转化:
以一种负责任的、有意识的方式来与我们自己打交道,恐怕是我们人生当中最 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个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处理我们的感受。而愤怒则我们 最常体验到,同时也最难控制的情绪之一。
看下当愤怒的感觉出现时,我们可能采取的选择:
可以攻击其他人
可以通过言语的形式承认自己的愤怒,或只是简单地对自己承认我们的感觉
可以责备别人,指责说是他们让我们愤怒的
可以将这种愤怒保持在内心里,并渐渐将它压制
可以在更深层的水平思考我们的体验,看看究竟是什么激怒了我们的愤怒
可以将自己的转化为硬币的另一面 ------伤害或恐惧,并首先面对这些感受
愤怒会慢慢积累。人们可能在多年之前经历了某个事件,并且渐渐积累起他们 愤怒的感受。一些以这种方式累积起愤怒的人通常都有非常火爆的脾气,几乎任何 简单的恼人小事情都可能让他们做出过度的反应。举例, <幸福密码>中小丽的老 公。
与愤怒相伴的情感通常是伤害和恐惧。
当人们拥有高自尊水平时,他们很少会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自动化的反应,因此 也较少体验到愤怒的情感。如果可以接受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然感受,那 么在面对愤怒的感觉时,我们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要找到这些选择,我们需要仔细 审视自己的期望和知觉,并寻找可以表里一致地处理这两者的方式。
我们通常对自己这样划分:“好的”和“坏的”,当这和样做时就是在通过忽略、 否认或是歪曲来除掉那些“坏的”部分。当我们试图隐藏起那些自己认为是“ 坏 的”部分时,我们也就削弱了成长的可能性。
有效的方法:挑战 21天不抱怨,书 <不抱怨的世界>>
幂想:
联结自我与他人
让我们变成一个与自己所有的部分亲密联结的人,
我们自由地选择,
并能够创造性地、自如地运用这些选择。
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
什么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好,
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所知道的最好,
随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
我们的意识越来越清醒,
我们也因此变得
与自身的联结更加紧密。
而通过与自我的联结,
我们可以形成与他人的联结。
渐渐地我们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快乐,
而后,我们则会变得越来越喜悦,越来越幸福 !
范文二:一致性的沟通
一致性的沟通
话题:心闻快报 老公 太太 幻觉 老公
我们评价一个人,经常会说“这个人真会说话”。到底什么是会说话,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一般意义上的会说话,我们可以理解成说话好听,让人听着舒服,那只要学习赞美和关心的技巧即可。但这种人也容易被认为油滑,不够真诚,相处时间长了好像带着面具,不能交心。那真正好的说法方式是什么呢,萨提亚有个说法“一致性的沟通”,我觉得非常棒。所谓不一致的沟通,就是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指责的常见方式:“都是你的错,你怎么可以这样,你就是。。。。~”讨好者则常说你怎么样都好,你告诉我该怎么样,打岔的人善于逃避问题,超理智的总是讲道理给你听。一致的沟通,是非常真诚的,哪怕谈的是矛盾焦点,也不会引起愤怒情绪。因为面对一颗真诚的心,我们也会拿出真诚的态度来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情绪发泄中不能自拔。怎样才是一致的沟通呢,首先一致的沟通要碰触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是什么。比如太太做好了饭菜等
老公回家,老公却回来很晚,一进门,太太劈头盖脸的一句:“死哪去了现在才回来~你就是个不顾家的人!”于是一场战争开始。老公很晚回家,太太的真正感受是什么呢,焦急,担忧,伤心。太太如果尝试下这样说,“老公,你回家晚,我很担心你,觉得难过。”,不做评论,不做批评,就是单纯直接的表达切身感受,我想老公都不会觉得烦,而会真切的面对这件事情。表达了感受,太太渴望的是什么呢,渴望老公的陪伴,渴望一家团聚的晚餐。接下来夫妻就可以这样探讨,“老公,我希望能够和你在一起,一起吃饭。”“亲爱的,我也希望,今天因为XX事情耽误了,很抱歉,以后我会提前打电话,并且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你。”我们经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认识这么久了,你该知道我怎么想。其实大家都活在别人应该怎么样的幻觉中。打破幻觉,从一致的表达自己开始。多用“我”开头,说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深处的渴望。不评判,不下定义,不指责别人,不逃避问题,不说道理。真诚,是打破幻觉,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
范文三:关于一致性沟通模型
此模型又被称为亲密关系沟通模型,其实是深度沟通模型,不仅可用于夫妻关系沟通,也可灵活用于很多沟通场合。如果学会这种沟通模型,将会受益菲浅,而肪络情境(背景)
每次你进入一个新的情境时,都带着一份以过去经验(包括最近及遥远的过去)所建立的脉络情境。因此,你并非清新的进入新情境;你根据曾有的经验把新情境染上了色彩。例如,假如你过了很糟糕的一天而感觉很烦躁,若遇见了陌生人,你会以一种很烦躁的心理架构去跟他互动。相反的,如果你觉得轻松愉快,即使遇到困难的问题,你也会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
脉络情境是指当下的情境可以投射于其上的背景或是基质。因此,一个人若能定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的脉络情境,是很有益的。人不该视脉络情境为理所当然,它是会转换与改变的。眼睛闭上一会儿,省视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能让你对自己目前的背景有印象。当你观察自己的思维并注意自己的感受时,你会发现那些被视为琐碎的体验--一些反复的思维、或是似乎莫名所以的模糊的情绪。注意,它们会替你的新情境染色。事实上,脉络情境甚至会帮你从无限的知觉范畴中,选择你会注意到的事物。
知觉(五官)
当你张开眼睛观察另外一个人,你就开始吸收有关这个人的种种资料了,如果你不打算与他沟通,而只想留下这个人的全面印象,你就会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观察他,就好像在美术馆欣赏一座雕像似的。你可以透过自己的感官--看、听、闻、尝、触,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就吸收到数百万的讯息。虽然大部份是潜意识在运作,但是你确实能如此迅速的吸收那么广泛的讯息。有趣的是,这几百万项数据,没有一项具有任何的意义––他们纯粹是刺激神经系统的结果,而你的大脑只会以新鲜的感官数据--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及声音来体验。
请注意,这些都只是印象--一缕香味,一些细微的声音,对方脸上的一抹表情。这些知觉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为了更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无意识的在这数百万的数据上做工,为的是要使这些数据有意义––我们会进行解释的心理运作。知觉是感官的,解释则是赋予意义的心理运作。
解释(赋予意义)
观察一个对象时,你会看到他的坐姿、肤色、双手放的位置、服装的颜色及式样、饰物、皮肤的状况、发型等等。由这些印象,你会统合出一个整体的画面,这就是你的解释了。现在,很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解释并非正确无误--它只是根据你的观察所做的最佳猜测。这些解释帮助你把透过感官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变得容易理解。虽然这些解释不「正确」,但也绝非「错误」。这只是你了解这些信息的方法。
一个人要常常和别人核对,看看对方是不是同意你的解释。我们不可能同时又对又错的,不论如何,我可以跟你印证一下我对你的看法,是不是跟你对自己的看法相符合。注意,就是对方同意我的看法,也不代表我正确,只代表我们的意见相同;如果你的意见不同,也不是代表我错误,只是我们意见不同。当双方的解释有所不同时,我们并不需要互相赞同,相反的,我们可以对彼此的观点不同感到好奇,对自己或彼此都能有更进一步的学习。这种无所谓对错与好奇的心态,使一个人能敞开来继续学习,若是把它僵化为谁是谁非时,就阻止了学习。
我们常常会用下面的例句来表达自己的解释:
*「我『解释』你是个仁慈的人。」
*「我『相信』你是诚实的。」
*「我『想』你很害羞。」
*「我『假设』这对你是很困难的。」
*「我『想象』你很不舒服。」
*「我『判断』你很努力的要沟通。」
*「我『推测』你在想别的事情。」
*「我『幻想』你感觉很年轻。」
解释是一种涉及思考的心理的运作,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解释与感觉相混淆了。「我『感觉』你、、、」根本不是描述感觉;而是「我『认为』你、、、」的错误表达。
很多人害怕表达自己的解释,因为批判别人一直被看做是一种负面的表达。其实,批判(解释)只是你把数据合理化的一个方式,为的是要更深刻的认识对方。批判并不见得代表排斥;事实上,批判只是把杂乱的数据加以区分而产生意义而已。种种的感觉都是透过这些解释而产生的:你的感官如何解释这些数据,促使你决定接近对方或是远离对方。
感觉
由于你所做的解释,你才发展出感觉来。感觉是跟血流与能量变动有关的身体的经验。基本上感觉分两种:正面与负面。
正面的感觉时,体内血管会扩张,一种温暖的感受与身体舒适的感觉随之而来。当你知觉到这种种正面的感情时,你会觉得想接近使你有这些感受的对方,你会想用下面的这些话来传达你正面的感受:「我喜欢你,」「我被你吸引,」「我想接近你,」「我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我觉得跟你很亲近,」「我觉得跟你在一起很温暖,」「我爱你」。整体的经验是觉得亲密而舒服的,并且有接近对方的欲望。
负面的感觉时,体内的血管会收缩,然后会觉得紧张、不舒服、冷漠、有想要退避的欲望。你可能用下列的句子表示负面的感受:「跟你在一起不太舒服,」「我不喜欢你,」「我觉得跟你很疏远,」「我被你排斥,」「我怕你,」「我恨你,」或是「我想离你远远的。」整体的感受是疏远、冷漠及排斥的感觉。
注意,负面的感受并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者是错误;它只单纯反映出有负面感觉的人内在的批判,他经验到想要离开的欲望。例如,今天早上选定外出服时,你排除了衣橱中所有其他的衣服;选择巧克力冰淇淋时,你排除了其他的口味。因此,正负面的感觉,跟选择与评价有关,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对方的价值,只是反映出有这些感受的人内在评价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感觉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脉络情境(背景)及解释上。同一份知觉,可以因为不同的脉络情境\解释而染上不同的色彩,任何知觉都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的感觉。譬如,一个大汉拿着一把刀子,我们可以对这个景像作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果有人把它解释为具有威胁性的凶手,他就会有负面的感觉而想逃走。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把它解释为大厨师正要剁烤牛肉,这个人可能会接近大厨师以便拿到第一片烤牛肉;所以,「感觉」是由知觉的解释来决定的。
意图
意图是在意识状态下运用意志把你的感觉转化为行动。每一个知觉\解释\感受的情结,都有可能发展成你想怎么做的企图。你不必听从自己的感受;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决定的行动也可能与感受相反。比如你被一个人所吸引,但是决定不追随这个吸引力,因为你对既有的关系已经有了承诺。同样的,你也许害怕某一个人,却决定接近这个人去谈谈你的害怕,而不是听从你的感受而退缩。所以,在任何的状况中你都能有所学习,不论你是否跟随你的感受。
同时,你应该随时准备好在对话时问别人:「你告诉我这些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升了接触的层次,把普通的思想交流转化为深层义理的沟通。例如,如果一个人表达愤怒时,是企图厘清现况而可以跟你更接近,那么你可能会有兴趣留下来面对他的愤怒;不过,如果他纯粹是企图威吓或控制你,你就会不想理他。澄清意图能使沟通达到前所未有的更深的层次。
行动
一旦你清楚了自己的知觉、解释、感觉和意图之后,付诸行动的决定就会简单明了了,并且会更有效的去执行。有了这样的驾驭能力,你就更能为自己负责,你的内在力量也会不断的增长。这时你会体会到,自己是如何不停的造就了你自身的存在。这么一来,你就有可能永无止境的成长、扩展与转化。
虽然我们所描述的这些沟通现象似乎是直线连续的形式,但是它们通常却是同时产生的。于是,在沟通时不必一定要照着上面的顺序。我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然后觉察当时产生的所有相关的元素。比如说有些人很清处他们的解释是什么,于是要去找找感受为何,有的人会很容易就知道自己是何感受,却不明白这到底作何解释。沟通过程中的元素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好像各种食物煮在汤里时是一样的。没有所谓正确的顺序。只要开始,描述给你的对象知道你此刻所找到的元素!(此文是来源于海文的《新生命手册》一书,在《懂得爱》一书中亦有解释)
一、知觉(五官):
我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摸……
1、通过五官,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能接收成千上万的讯息(大部分在潜意识中运作)。
2、这些讯息只是神经系统受到刺激的结果,不具有任何意义,是未经处理的感官资料: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声音。
3、感官产生的知觉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意义,要经过大脑的解释才会赋予意义。
二、解释(赋予意义):
我的信念、假设、解读、想象、幻想、判断、猜测、思考……
1、解释无关对错,而是一个人了解讯息的方式。
2、我们需要常常核对彼此的看法,如果双方的解释一样,不表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只是表示意见相同;
3、如果双方的解释不同,也不表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只是表示意见不同;
4、这时可以对彼此的看法、观点产生好奇,而有进一步的学习。
5、非关对错的好奇态度,使人能敞开心胸来了解彼此,继续学习;如果坚持分辨谁对谁错,就会妨碍双方的了解,阻止了学习。
6、解释是与思考有关的心理运作,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了解释和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如何如何”,其实不是描述感觉,而是在说“我认为你如何如何”。
7、很多人害怕表达自己的解释,因为评断或判断别人一直被看作是负面的行为。
8、其实,判断(解释)并不代表排斥,只是你把数据合理化的一个方式,是把杂乱的数据加以区分而产生意义而已,为的是要更深刻地认识对方。
9、你的感官如何解释这些数据,促使你接近还是远离对方。
三、感受:
正向——喜欢、爱、敞开、温暖、吸引、舒服、靠近
负向——讨厌、恨、封闭、冷漠、排斥、不安、远离
1、由于你所做的解释,你才发展出感觉来。
2、感受是身体的经验,和血流与能量的变动有关。
3、正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扩张,伴随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想接近对方;“我喜欢你”、“我被你吸引”、“我想接近你”、“我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我觉得跟你在一起很温暖”、“我爱你”。
4、负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收缩,有紧张、不舒服、不安的感觉,想要避开对方。“跟你在一起不太舒服”、“我不喜欢你”、“我觉得跟你很有距离”、“我被你排斥”、“我怕你”、“我恨你”、“我想离你远远的”。
5、负向感受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谁有错,而是反映自己内在的评价过程,经验到想要离开的欲望。
6、所以正向和负向的感受并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的价值,而是和自己的选择与评价有关。
7、感受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脉络情境(背景)和解释而来的。
核对(checking out):
1、与人核对是指分享自己的经验,并询问对方的观点,看看对方是不是同意你的解释,而不是假定别人有何想法。
2、启动核对过程的人要表达自己的知觉、解释和感受,然后请对方说出自己相应的知觉、解释和感受。
3、核对需要好奇心,并体认伴侣对同一件事很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4、发展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核对彼此的印象。
5、在僵化的物化态度中,很容易一直用自己的偏见和经验看对方,没有和对方核对就认为自己知道对方的经验。
6、如果没有询问别人的观点,常常得不到较多有用的资讯。
7、没有核对了自己的假设时,就会一直留在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的限制中。
8、确实核对自己的假设时,就是邀请对方进行对话,可以带来亲密的分享和更多的整合。
1、简化成三段式沟通:
“我看/听到。。。我的解读是。。。我的感受是。。。。
与你核对一下:你同意我的解读吗?”
2、三段式沟通主张用“我信息”表达,是“我。。。”而不是“你。。。”
3、好奇心!与对方去核对。有些人很容易将自己的判断认为就是事实,批评指责对方,或要对方承认/接受,或说服对方改变。这容易引起对方的抗拒。
4、感受的不敏感,尤其是男士或超理性的女士,很难触到自己的感受,更难以表达。
感受是指“我内在的体验,皮肤以内的。。。刚练习时,可以找一些形容词来对号入座,或是看看“喜、怒、悲、惧、忧、思、惊”比较贴近哪一个。
5、感受可以包括这三类:
(1)身体的经验:放松 紧张
(2)内心的经验:喜、怒、悲、惧、忧、思、惊
(3)与对方的心理距离:靠近 吸引 疏远??排斥有距离
6、人无意识中会证明自己是对的,会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沟通模式的意义在于:有意识的分享我看到/听到的,我的认为的,我自己正在发生的,没有对或错,平等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的内在,也邀请对方表达他/她的现实。
练习过程容易出现的情况:
1、没有用“我信息”,例如:
你信息: “你刚才说……”??????(×)
我信息: “我听到你刚才说……”(√)
2、“解读”与“感受”混淆,将大脑中的“解读”当成身体上的“感受”。
“我觉得你如何如何”???(×)
“我认为你如何如何”。??(√)
3、感受是指你自己内在的体验,它与自己的解读有关,是自己生起的,不是别人给你的;也不能说你感受到的别人的感受。
“你给我的感受是……”,“你让我觉得……”(×)
“我的感受是……”,“我觉得……”????(√)
“我感觉你很不舒服……”(×)
“我感觉很不舒服……”??(√)
范文四:萨提亚一致性的沟通
萨提亚一致性的沟通 by STD
2014-07-28 杭州斯坦德教育
近期在身心灵成长方面做了一些研习,多次听到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的概念,凭借个人的领悟和觉察,感觉到自己有一些进步,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唯愿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并共同进步~
认识萨提亚
作为人的名字,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作为一种治疗模式的代名词,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ce)。
萨提亚冰山理论
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感到很震惊,日常的沟通之中,我们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行为”和“应对方式”两个层面上,恰如搏击中的双方,敌对、敏感、僵硬、紧张、用力,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在学习九型和教练技术的过种中,我越来越注重感受,能量开始由脑中心延伸到心中心,体验到内在的喜悦和平和;同时也觉察到“信念”的双刃性,很多时候,真的是成也信念,败也信念。此时,在心里面向大海,深深地鞠躬,感谢这一年多来的机缘,让我能够领悟到这些。
沟通中的五种模式
萨提亚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与自我的不一致。 “不一致”的危害
然而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概念:自我价值。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任何人只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或行为,他们都觉得此人对他充满敌意,否定他的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创新,只希望墨守成规,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全,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
以上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曲自己的情感,不愿担露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例如,当一个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这种不一致的沟通让人很压抑,长期下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头痛、胃溃疡...因为许多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不一致的沟通,以致于他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例如一个超理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毫无情感”的,甚至以此自豪。 恋爱过的人可能都有过“爱屋及乌”的想法,我们装作喜欢实际上不喜欢的歌手,只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然而这只是一时和表层的,激情之后的不久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让对方感受到“你变了”或者“原来你还在那里”。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的沟通意味着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且考虑到情境。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 举例:想像你刚刚碰伤了别人的手臂,你会怎么道歉,
讨好型:请原谅我吧,我真的很笨~
指责型:天哪,我怎么会碰了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
超理智: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碰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受伤了,请联系我的律师。
打岔型:咦,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
一致型:我不小心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很痛吧,
一致性沟通这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有隐私,恰恰相反,你不用扭扭捏捏地岔开话题,只需一致地说:“这个话题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谈。”最终,一致的沟通让人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我邀请你做一个一致性沟通的人,说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发现许多之前的不安根本是不存在的,当你愿意表现得一致的时候,别人也感到安全和解放。 一致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 接纳感受。“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们”;“愿意在不带任何否定或是投射成分的基础上加工和处理他们。”具体来说就是,一致性时,个体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尤其是身体的反应)传递了相同的信息;反之,则传递出两种不同的、矛盾的信息。例如:我们说自己不紧张,但是身体却感到紧绷和僵硬,就表明我们没有进行一致性的表达。因而,觉察身体的反应,并了解身体所传达信息的意义,是建立一致性的重要基础。
常常听到这样的误解:一致性沟通,就是有什么感觉就说什么,“我很生气”,“我很烦”。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在什么状态下说,用发泄的方式说,还是用平和的方式说。
此处,“5A心灵之旅”会很有帮助,5A包括:觉察aware,承认admit,接受accept,行动(改变)action,欣赏和感谢acknowledgement。
具体运用就是:我们首先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承担起对自己情绪的责任,而不归咎于别人,我们为自己的情绪、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然后接纳自己会紧张、会生气、会恐惧,并且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些、情绪平缓些,最终欣赏自己的所做的这一切。 完成了这个过程,就算做到第一层的一致性了。此时,也许才能不带抱怨的、真诚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个人的体会是只要用到2A:觉察和接纳,就已经很有效果了。比如:当遇到孩子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时,你可能会很愤怒,惯常的做法或许是火冒三丈地大吼:你怎么回事,不好好做作业,是不是想挨揍,现在,在吼出这些如“小李飞刀”一般的话之前,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很愤怒,我接纳我的愤怒”,试试看,接下来你的做法会有什么不同,
第二层深入觉察。这一层似乎很难脱开萨提亚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冰山隐喻”来阐述。简单来说,就是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活出这份渴望。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不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放纵自己沉溺于无聊、不满、抱怨中。还有些时候,我们的所言所行,跟我们的渴望背道而驰。明明渴望温暖、亲密,却用指责、索求把别人吓跑。
因而,此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渴望,然后为这份的渴望负完全的责任。萨提亚说这层的要点就是“……放弃我们曾经投射在他人身上未满足的期待。” 第三层身心合一。萨提亚认为这一层是“与普遍存在的生命力保持和谐一致”。“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我们,已经触及到了一种能量,它来自于地球中心,带给我们一种根基感;它来自于天堂,带给我们自身的直觉。它们在任何时刻都会静候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加以利用。”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玄妙,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意思。如果朋友们觉得这部分太神乎,可以略掉,能做到以上两层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第三层有一些很简单的做法,每天坚持早晚静坐十分钟,几个月后就可能会体验到“能量”了,这是一些同修跟我分享的,我自己还没有真实的体验,这是我下个阶段要做的功课。
范文五:萨提亚技术: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技术:一致性沟通。
分别包括了五种沟通姿态,你能分辨吗?
萨提亚提出了5种沟通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表里一致的沟通吧!
首先、什么是一致性沟通呢?
萨提亚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是说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时,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皮肤色泽、语音语调以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非语言信息,而且这些的非语言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致时,我们就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又称为“表里一致的沟通”。
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沟通姿态)是一种高自尊的应对方式。它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与自我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高自尊和表里一致,是检测一个人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机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当我们处于表里一致时,我们既可以意识、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我们自身的感觉、解释以及随后对于这些感觉的感受),也能够承认、理解和接纳它们,并且能够表达它们;倾听我们的知觉和期望,并通过觉知我们深层的渴望,将外界和自身条件通过行动转化为满足我们需求的可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心身保持和谐、平衡状态。
那么,一致性沟通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景(的要求)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它是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是可以自由流动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一股能量;是对个性的主张;具有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愿意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接纳他人的自由;爱自己也爱他人;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因此,选择表里一致的沟通时,我们想到的不是苛求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者情景,也没有忽视自我、他人和情景的存在状况,而是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但同时也注意兼顾好他人的需要、感受和情景的要求、限制,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和联结。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充分意识到当前情景的角度上,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反应。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语言反映的是现实,体现出对于感受的觉察,语言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是相匹配的,即与情感一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流动的、随机应变的;内心的体验是和谐、平衡和高自尊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开心快乐、没有烦恼,也不意味着我们会在任何的情景中都会表现得礼貌得体,而是顺应自然,根据不同的对象、情景和时间段的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应变方式,作出最优化的反应和应对。
以表里一致的方式反应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刻板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愿意在意识水平上做出这种选择,就需要我们充分地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和情景,并为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做到表里一致的沟通呢?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做到以下8点时,才能表现出表里一致:
1、直接回答问题而不是首先回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
2、展示出某种程度的新活力;
3、提出自己具体的需求,而不是给出罗嗦的原因或者其它铺垫;
4、做出诚实的选择;
5.觉察、检验所接触的评论、想法、行为和情景,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形成评判;
6、在打消所有恐惧之前,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意去进行尝试和冒险;
7、不断地对生活提出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并且不要在新情况发生之前就假装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答案;
8、在面对任何新的可能性、选择以及解决方式时,听从自己的直觉或者是智慧的意见,并在所有制定决策的情景中充分考虑这些。
总的来说,萨提亚理论认为,沟通模式只不过是反映了我们过去生活经验的冰山一角,是经过自己认定、自动化和习惯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需要认知到这一点。在一致性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不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表现出一致性的姿态,运用一致的姿态进行沟通;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也需要我们善于利用不一致的姿态与他人沟通,如当自己与他人处于等级关系中时就需要善于利用不一致的姿态与他人沟通。此时,只要我们自己在沟通时觉知到自己所采用的沟通模式只是为了响应情景的要求以及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愿意自己作出妥协,就不会影响到自我的高自尊。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当我们在上班迟到而被领导批评时,尽管我们当时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非常的不痛快,但在与领导沟通时,我们就需要以讨好的姿态与之沟通,以让事情的处理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此时就不能刻板地认为必须要以一致性的姿态进行沟通而表达出自己的不痛快,甚至用责备的姿态与领导沟通。如果那样事情肯定会大大不妙的,这时候我们需要认真的审视自己及对方的真实意图,巧妙的进行变通处理。 因此,采用何种沟通姿态,要根据情景来随机应变,让我们所采用的姿态有利于沟通的进行,有利于事情的处理为原则。最好的沟通是兼顾了情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而综合作出最优选择的沟通模式和姿态。
以上是萨提亚技术:一致性沟通。
不抱怨的世界>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