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摘要: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进程。明清之际的社会大思潮将三教的融合推向高潮。《西游记》作为宗教色彩浓郁的神魔小说,在三教融合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的三教地位是小说的整体的构架,而心学和理想人格则是小说中三教融合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西游记;三教;融合;心学;理想人格 目 录 一、三教的关系 1 一 立言之本――儒 1 二 入门之基――道 3 三 终极目标――佛 4 二、三教融合 5 一 心学 5 二 理想人格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西游记》成书于思潮暗流凶猛时期的明清时期,儒、释、道的融合在这部巨著之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儒教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起就已经确立了其统治地位;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至东汉年间结合民间方术,形成了中国本土的道教;佛教大约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并跟儒教和道教融合,使佛教呈现本土化的特点。至明清之际,三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1]虽是三教,但在《西游记》里三教并不坐在并列而平等的交椅上取经过程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佛祖的安排心学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陆九渊创立心学,开启了心学的历程。杨简发挥了陆九渊心学的核心部分经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发展,陆王心学的理论体系心学的三教最具代表性。 “三一”,统儒释道三教为一《林兆恩与三一教》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求放心”,就是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放心部分定心部分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将良知推广扩充到入世型理想人格出世型理想人格《西游记》孙悟空还具有和乐观精神遭受贬逐,冤屈,孙悟空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一心以事业为重。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明朝中期国人的宗教思想。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包融性,传入中国外来文化被同化融合。中国人既需要积极入世的儒教,也需要的道教和佛教加以补充。论语 266983,2006-09-17. [8] 僧佑著,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 [9]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27-132. [10] 鲍希福.三教本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1.
[11] 林平国.林兆恩与三一教〔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7. [12] 袁行
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132. [13] 王阳明.《传
习录》(下)〔M〕.凤凰出版社 2001:36.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in Journey to the West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date of the process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mutual integration.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usion cli. The bodhisattva as a religious color rich supernatural evil-spirit novels, has focused on the fusion of three religions expression. Confucianism-centered, road to the door, for the very statu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Buddhism i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novel, and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personal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three religions in the novels. Key words : Journey to the West ; fusion; Yangming Idealistic;ideal personality 1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题目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分 校 白银电大 教 学 点 靖远教学点 是
否申请学位 否 班 级 10春汉语言本姓 名 王创行
学 号 1XXXXXXXXXX87 指 导 教师 张海楠
范文二: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题目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分 校 白银电大 教 学 点 靖远教学点 是否申请学位 否 班 级 10 春汉语言本 姓 名 王创行 学 号 1062001208587 指 导 教师 张海楠 《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摘要: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进程。明清之际的社会大思潮将三教的融合推向高潮。《西游记》作为宗教色彩浓郁的神魔小说,在三教融合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的三教地位是小说的整体的构架,而心学和理想人格则是小说中三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关键词:西游记;三教;融合;心学;理想人格 目 录一、三教的关系 1一立言之本——儒 1二入门之基——道 3三终极目标——佛 4二、三教融合 5一心学 5二理想人格 7三、结语 8参考文献 8 《西游记》成书于思潮暗流凶猛时期的明清时期,儒、释、道的融合在这部巨著之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儒教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起就已经确立了其统治地位;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至东汉年间结合民间方术,形成了中国本土的道教;佛教大约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并跟儒教和道教融合,使佛教呈现本 1土化的特点。至明清之际,三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 虽是三教融合但在《西游记》里三教并不坐在并列而平等的交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2即儒家是立言之本,作为价值观存在于小说中;道家则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小说人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成佛而打基础的。由此可以看出,儒、释、道在《西游记》中有着不同的地位。 一、三教的关系 一立言之本——儒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儒家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它的存在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形 “义”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思想核心是“仁” “礼” “忠”“孝” “忠” 通俗地讲, 。 , 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服务, “孝” 是一种人生依附的服务;在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对父权的绝对服从;“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德规范,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为“爱人” “义”与“仁”一 ,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亲互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样,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但“仁”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而“义”则更注重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尤其当涉及到面临选择时,个体通常会为了服从大局而舍生取义,这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修养。3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吴承恩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在创作《西游记》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流露在作品当中,或明或暗。更多时候,儒家的思想更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渗透在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唐僧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儒士形象。 自小就入佛门的唐僧言行举止就有很多的儒士风范, “ 连孙悟空都这样评价他: 须曾讲过儒书,方采取谈经法。 4(第三十六回)这也许就是中土和尚们共同的特点, ”就是以儒学作为思想基础来精研佛教教义。再如,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写唐太宗向一千二百名高僧发问有谁肯去西天取经时,唐玄奘上前自 1荐,愿意为“保我王江山永固”而效犬马之力。还有第四十八回写唐僧在通天河边与陈家庄陈老的对话,其中也蕴含着自己对“忠”的坚持。这些都能体现出唐僧身上儒家的“忠义”思想。 其次,书中的另一形象——孙悟
空,实际上也是作者依照儒家思想和模式塑造出来的。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封建时代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先得考虑这种个人利益是不是符合“礼”的准则。或者说,这种追求是不是通过损人利己而达到的。孙悟空在去取经之前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不合“礼”的。他为了不受阎王管,学得本领后,大闹阴司,将生 “今番不伏你管了~(第三回)死簿上的猴属名字统统勾掉,向阎王宣告道: ” ;后为了能和玉帝平起平坐,便自封了齐天大圣,简直是任意妄为。不仅如此,还鼓动他的六 “小弟既称齐天大胜,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第四回)从儒家来弟兄也自封为王: ”看,这都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追求的,也是扰乱了社会秩序的,都是不合“礼”的。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五行山下。但是,他从五行山下出来之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扫平了取经路上的障碍,为取经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义举”。正如儒家对“义”所做的诠释一样,当面临重大选择时,通常是个人要服从大局。儒家的“义”体现的就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修养。孙悟空最初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过是为了能逃离五行山,可以说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对于最终的目标,即修得正果,虽说有些渺茫,但孙悟空也是在朝着这一终极目标努力着。小说的结局就是他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最终被封为“斗 。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个人经历,但是对于整个取经事业来说,战胜佛”正是有了他的参与,西天之路才能顺利前行,大乘佛法才能得以弘扬。按照儒家思想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就是一种“义举”,正是儒家“义”的体现。 作为立言之本的儒家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身上,在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反映。如在七十二回中,唐僧体恤徒弟平时化斋辛苦,想自己去化斋。 ,其这时,一向懒惰的猪八戒却立刻拦下师傅,还引用古人的话“有事弟子服共劳”实这就是儒家经典《论语》里的话,他将化斋的差事从唐僧那里揽了下来。这显然是儒家“孝”的体现。就是作为隐藏在暗处的作者,在面对富庶的贞观盛世时也不禁感叹这胜过舜禹、赛过尧汤的伟业。表现出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所以,无论是取经事业本身,还是取经人物身上,都能体现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是作为立言之本,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 2 二入门之基——道 与儒家思想一样,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深刻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 首先,道家的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第一,在《西游记》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长生不老、求神问道的描写。“内丹”思想在小说中也有大量的体现。比如在第十七、十九、二十二、七十等回中,从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自述的成仙过程来看,他们都将“成仙”和修炼“内丹”直接联系起来。再如,小说中最能体现追求长生不老的,就是取经路上各种妖怪对唐僧肉的窥视。大小妖怪无不希望能吃到一块唐僧肉从而可以长生不老。 《西游记》中道家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它有道教尊神,如太上老君等; 第二,有自然之神,如日月星斗;有护法神将,如四大元帅;有群仙众真,如四大真人。同时,道教还将宇宙分为三十六条、九地十三音、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每一天、地、洲、洞,都有神仙统治。5 其次,作为基础,道教在小说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入门的关键。 所谓“入门”《 论语子张》中说: ,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6原为 ”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者技艺得到门径。道为入门之基本,就是说在修炼的路上,道教是作为到达终极目标的入门准备而存在的。 道教入门,体现在小说在描写过程中隐含着一种
观念,就是“道”低于“佛”。 、 、小说中虽然提出“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如来佛祖是治世之尊”“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但是在具体的描写中却隐含着“佛”尊于“道”的观念。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原本只是一只猴子造反,可是天庭上的众位神仙、十万天兵天将都被弄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最后还是请来了远在西天的如来佛祖才将这只猴子压在五行山下,收拾了残局。这其实就已经很明确的告诉读者,天上这么多的神仙却都抵不过一个如来佛祖。而从小说人物的构架上来看,取经队伍中的徒弟们都曾经在天宫做过神仙,是道教体系里的一分子,但后来却都做了和尚,而且最终成佛,这正是由道教入佛的整体构思。 道教入门,还体现在他们是在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下进入修道之门的。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最终拜于菩提祖师门下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时,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他都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生不老之术。猪八戒也曾说: ”他的修行目的与孙悟空的寻求长生不死的目的是一样的;沙和尚也曾自称:“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 3寻使游地旷……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因此,从孙悟空等三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们当初都是由道教所追求的超越死亡的修炼入道的。 道教入门,最后还体现在修行者所做的修炼都只是为他们后来修成正果打基础。孙悟空等人身怀绝技,可以说这是他们曾经修练道而具有的超人的法力。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了作为护送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资格。而又是这一路的种种磨难,才使他们得到修炼,最终到达西天,修成正果。 由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道教修炼使里面的人物具有了超人的法力,并且超越生死。但是,相对于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教依然只能作为入门的手段,是基础准备。 三终极目标——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讲究因果轮回,慈悲布施,持戒禅定等。那么作为《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之一,佛教又有什么样的体现呢, 首先,在《西游记》中,佛教可说无处不在。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玄奘西天取经为背景的神魔故事。取材于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又吸取了其他的佛教故事,佛教典籍等。在人物的命名上,如“唐三藏”这一称呼的由来,本就是佛经中的最高经典法藏、论藏、经藏的合称,而他们师徒四人的名字的集体含义,则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即三藏是佛教最高经典,三个徒弟悟空、悟能、悟净则表示跟随着三藏就能悟得人生真谛。7 因缘果报是佛教尤其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核心所在。东汉时,佛教的因果报应思 《弘明集》想传入到我国,是佛教教义中流传最为广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思想。中说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说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报。 8因 ”缘果报也是《西游记》着力宣扬的。唐僧师徒为什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磨难重重,如来佛祖在小说的最后说的很明白,金蝉子不听说法,不敬佛祖,孙悟空大闹天宫,天蓬元帅因醉酒后调戏嫦娥,卷帘大将打碎玻璃盏,正是有了这些因缘,才有了他们师徒四人后来的西天取经之行。有因果就有轮回。小说第十一回中,唐太宗来到六道轮回处,判官告诉他一个人会因善恶之业的不同而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之中轮回不已,太宗听后也感慨万分。小说中还有许多处都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意味。 其次,相对于儒家的立言之本,道家的入门之基而言,佛教在《西游记》中,是一种终极目标的追求。 4 第一,从宗教的教义上来看,《西游记》中所体现的是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和佛教对
其他诸教的统摄。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法无边”。9 取经的缘起,是由于统治者意识到了大乘佛法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地位,因此派了玄奘不远万里,前去佛教圣地天竺求取真经。小说第十二回中,太宗在见了颂子之后, “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即命众僧人: ”这是统治者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唐玄奘主动请命前去西天求取真经,这一举动对于他个人而言,不仅仅是为王解忧,也是他自己对佛法的追求。 至于佛法对其他诸法的统摄,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可以看到。凤仙郡郡侯上官氏因推倒素斋,口出秽言冒犯玉帝,以致全郡大旱三年。孙悟空上天向玉帝祈雨时,玉帝以“鸡兼米尽,狗舔面尽,灯燎断锁梃”为难,说只要这三件事完成了,他就给降雨。这时,四大天师提醒孙悟空只要一心归善,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明显就是用“诚心念佛”来抵消道教神仙所定下的规则。也就是说,是佛教对于其他诸法的统摄。 第二,从取经的目的上来看,唐僧一行人都是以求取真经,修成正果为最终目的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经历取经途上的所有磨难。取经过程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佛祖的安排。而且,他们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有些是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后台的妖魔,而这些妖魔都与神佛沾亲带故。如观音菩萨的坐骑、池中金鱼曾经下界为妖;狮驼国的三个妖怪也分别是三位菩萨所养之物;金山兜洞的金山儿大王,是太 《西游记》就是通过对这些带有神话色上老君的青牛;大鹏金翅雕都是如来的舅舅。彩的故事的描写,来体现克服魔性,修心成佛这一目标的追求。 二、三教融合 一心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支柱,儒、释、道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相互影响, “三教合一”的叫法自被提出来的时候起就争论不断,至今学术界也没有相互融合。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即儒释道之间的融合,这是三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时社会大思潮背景之下的一个突出表现。至明清之际,这种融合日臻成熟,最终在三教之中出现了融合后的思想,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三教融合的体现。而我认为,这三教在明清时期的融合可以通过心学来体现。 “致良知” 心学,最初由明代的王阳明提出,其宗旨主要有“求放心” “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明清时期的“心学”一般是指陆王心学,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 5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陆九渊最初创立心学开启了心学对三教思想整合的历程。杨简发挥了陆九渊心学的核心部分,又经历了明代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发展,使陆 “三一教”可以说是王心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善,并且建立了三教合一的理论基础。心学的三教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三一”就是统儒释道三教为一。10林平国教 “三一教是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授在他的著书《林兆恩与三一教》中说: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 11充分 ”体现出了心学与儒释道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部宗教色彩很浓厚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儒释道的体现,也可以通过小说中心学的描写体现出来,而尤其以“求放心”和“致良知”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通过孙悟空和唐僧两人分别来体现。 首先,“求放心”,就是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西游记》特意选用了“心猿”这一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比喻其躁动的心灵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12孙悟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闹天宫前,即放心部分。这一时期,他是自由自在的“美猴王”,不受任何人管束,随意而为。只是在想到暗中还有个“阎王老子管着”时,他就觉得浑身不自
在。为此,他拜师学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闹到阴曹地府,将生死簿上猴属的名字全部勾掉,摆脱了暗中阎罗王的管束。爱面子的孙悟空在天庭里面子受到极大打击。于是他偷桃偷酒,大闹了蟠桃会,还偷了太上老君的仙丹。这一部分,可以说他完全是顺着自己的心性任意而为。待到如来将它压在五行山下之后,孙悟空开始了五百年的“定心”考验。这就是定心部分。当唐僧将他救出,并开始西天取经之时,也就开始了孙悟空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修心。这也是整个《西游记》的主体部分,也是心学中“求放心”,即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的体现。 其次, “致良知” 作为心学的另一主张, “致良知” 则在唐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一切事与物之中。我们知道,唐僧对于善恶的判断通常与孙悟空产生冲突,这也是小说中师徒二人常常发生矛盾的地方。孙悟空是火眼金睛,唐僧却是肉眼凡身,因此二人在面对妖魔鬼怪时的态度自然就不一样。如果说孙悟空凭借的是自己的超凡能力来斩妖除魔,那么唐僧就是基于他的良知。在唐僧看来,良知就是人的本性体现。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孙悟空要棒打化为人形的妖怪时唐僧 。总是试图阻止,因为在他眼中,他看到的不是妖怪,而确实是有着人形的“人”《西游记》中,唐僧对化为女子的白骨精,对化为人类小孩儿的红孩儿都有恻隐之心,甚 6至不惜将自己的徒弟赶走,这都体现了唐僧的“良知”的本能反应。在我们看来,唐僧的这种善心常常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本着自己的“良知”来行事,因为他正是将这种良知推广到了一切的人事之中。就像是王阳明对良知的论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3 ” 二理想人格 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格通常寄托了人们某些愿望,并且是一种模式化后的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理想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它们分别有着对理想人格的要求,这体现出他们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儒家精神是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称之为入世型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不为物累,是身心的绝对自由,是一种反朴归真的自然天性,可以称为游世型理想人格;对于佛家,其理想人格是一种慈悲为怀,与世无争的出世型理想人格。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面最为闪亮的形象,也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形象。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法力无边、机智勇敢,能够斩妖除魔,惩恶扬善,更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吴承恩无疑也是偏爱孙悟空的。他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将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人格统一于孙悟空身上,使他不仅具有儒家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也具有道家的追求身心自由的游世心理,而且还有着佛家的善良执着的理想人格。 首先,无论是在取经之前,还是在取经路上,孙悟空都保持着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平等的性格特征。天庭的权威也好,佛界的神圣也罢,就算是妖怪的凶狠难对付,他都统统不放在眼里。如来佛祖是西天最高的统治者,孙悟空都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同时,孙悟空是一个很好面子、自尊心极强的人。他之所以要搅了蟠桃大会,就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弼马温”一职受到天上神仙们的嘲笑,使孙悟空感觉到自尊受到侵犯,因此有了大闹蟠桃会。而他体内的追求自由,不服管辖的天性让他不惧怕天地间的一切力量。 其次,孙悟空还具有善良、执着和乐观精神。西天取经,孙悟空竭尽全力保护.
范文三: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塑造得失谈
内容摘要:《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的重心是在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实际上着笔最多的又是孙悟空。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创造得最完善的神话英雄的形象。孙悟空,如我们所知,是英雄的象征,是“斗战胜佛”,是广大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孙悟空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对佛法的无限宣传即对皇权的最终维护。
关键字:战斗精神,勇敢,挑战威权,理想
《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虽然在它的主题思想里,渗透着封建主义,因果轮回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真正感人的东西是它的特别富有艺术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部神魔小说写了很多佛神鬼怪,而且也确实歌颂了佛法无边。但是,它的重心还是在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实际上着笔最多的又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是集中力量来写孙悟空的。猪八戒当然也是一个写得成功的人物。但是,从他的性格的主要方面来看,作者不过是把他作为和孙悟空对照的形象来写的。因而,他的性格刻画得愈深刻,也愈加映照出孙悟空性格的光彩。
小说《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是作家吴承恩塑造的神话英雄。因此,孙悟空身上明显的打着作家个人的思想烙印,并且有着特定的时代色彩。
孙悟空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他思想中的异端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神权观念淡漠,二是富有主动战斗精神。
先谈第一点:孙悟空对神权的漠视。
孙悟空对佛道两教所构筑的神权系统都是漠视的。小说写他出世不久便当了美猴王,“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后来闹龙宫,闯地府,大闹天宫。与天宫作战,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企图与神仙世界的皇帝平起平坐。他初见玉帝时,蔑弃君臣等分,挺礼不让,玉帝问:“哪个是妖仙?”他回答道:“老孙便是。”吓得那些一贯俯首帖耳的仙卿们变颜失色,连说“该死了”。在现实世界里,神权是服务于皇权的;在神话世界里,神权则是世俗皇权的投影。孙悟空漠视皇权,反映了皇权观念的淡薄。
孙悟空性格中第二个特点,是主动战斗的精神。
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就主动地去铲除妖魔。骆罗庄的老人请孙悟空捉妖,孙悟空便对老人行了个礼,说道:“承让顾了!”猪八戒取笑他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妖怪也很害怕孙悟空主动寻事。九曲盘恒洞的妖精一听到孙悟空的名字,便大吃一惊,说是“专意寻人的”“闯祸的都头”来了。可见无论敌友,都是深知孙悟空是妒恶如仇,勇于战斗的。其中唐僧的形象对于表现孙悟空这种主动战斗的性格起来很重要的反衬作用。
以上两个方面,是孙悟空性格的基本内容。它们表现着轻视封建传统和封建权威的异端倾向,其中已经孕含了微弱的,朦胧的民主思想。
孙悟空尽管有异端倾向,但是对于封建制度却从来也不持否定的态度。他漠视皇权,但不怀疑皇权制度的合理性。闹了龙宫,地府以后,玉帝招安他,他欣然前往,毫不犹豫。被玉帝委为弼马温,他十分高兴。
由于时代的限制,除了积极地决定了他的异端倾向之外,也还消极地在他身上安上了传统的封建主义的印记。如同前面已经说过的,孙悟空并不怀疑皇权统治的合理性,也不拒绝为皇权服务,保护唐僧取经就是即服务于天上的皇权也为世俗皇权效力的行为。
文献出处: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论《西游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刘敏忱 1987
《西游记》名家解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范文四:[论文]描写西游记的成语
, 安心定志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半路出家 , 不打自招 , 不识高低 , 不知好歹 , 趁火打劫 , 重生父母 , 出头露面 , 撮土焚香 , 大显神通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饿虎扑食 , 洪福齐天 , 胡说八道 , 花容月貌 , 花颜月貌 , 昏头昏脑 , 浑然无知 , 浑身解数 , 火眼金睛 , 计穷力竭 , 讲经说法 , 叫苦连天 , 拉闲散闷 , 来去无踪 , 流星赶月 , 蝼蚁贪生 , 冒名顶替 , 没齿不忘 , 没世不忘 , 七长八短 , 情投意合 , 祛病延年 , 全始全终 , 如醉方醒 , 身强力壮 , 蜀锦吴绫 , 树大招风 , 腾云驾雾 , 提心吊胆 , 头破血流 , 无拘无束
, 心灰意懒 , 心灰意冷 , 心虔志诚 , 虚情假意 , 悬心吊胆 , 言之有理 , 摇身一变 , 一望无际 , 一物降一物 , 庸医杀人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斩尽杀绝 , 拙口钝腮 , 作恶多端 , 安神定魄 , 詀言詀语 , 百下百着 , 背前面后 , 绷巴吊拷 , 比众不同 , 不顾死活 , 不管一二 , 不分胜负 , 擦掌磨拳 , 不识起倒 , 餐风宿露
,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趁哄打劫 , 秤砣虽小压千斤 , 穿花纳锦 , 大吹大打 , 登界游方 , 登山越岭 , 典身卖命 , 顶名替身 , 东游西荡 , 毒魔狠怪 , 翻江搅海 , 放屁添风 , 风轻云淡 , 公平交易 , 骨软筋麻 , 关门闭户 , 鬼哭神号
, 呼来喝去 , 划地为牢 , 魂飘魄散 , 急处从宽 , 家长礼短 , 家丑不可外谈 , 今蝉蜕壳 , 金璧辉煌 , 蛟龙戏水 , 狼餐虎咽 , 聆音察理 , 弄嘴弄舌 , 没头没脸 , 眉花眼笑 , 懵懵懂懂 , 密密层层 , 拿贼拿赃 , 念念有词 , 扭扭捏捏 , 女貌郎才 , 袅袅娜娜 , 飘洋过海 , 破烂流丢 , 铺胸纳地 , 七窝八代 , 千难万险 , 青枝绿叶 , 人不可貌相 , 撒诈捣虚 , 洒洒潇潇 , 山高水险 , 伸头探脑 , 事不过三 , 事无三不成 , 手急眼快 , 贼头鼠脑 , 武不善作 , 相貌堂堂 , 心神不宁 , 心痒难挝 , 压雪求油 , 眼花雀乱 , 扬威耀武 , 养老送终
, 杳无人烟 , 咬定牙关 , 一般无二 , 一毫不差 , 一来一往 , 一门同气 , 一十八层地狱 , 一通百通 , 一心同体 , 怡颜悦色 , 移星换斗 , 鹰头雀脑 , 迎风冒雪 , 油嘴油舌 , 遇水叠桥 , 运蹇时乖 , 真人不露相 , 争名夺利 , 整旧如新 , 驻颜益寿 , 抓乖弄俏 , 捉影捕风 , 龇牙咧嘴 , 紫绶金章 , 走花溜冰 , 钻天入地 , 左邻右舍
,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叠岭层峦
范文五: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摘 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的形象,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叛逆,还是西天取经时的造福百姓,都是他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在孙悟空的人生里,前一阶段率性而为,天真烂漫,后一阶段为民除害,造福苍生。
关键词:孙悟空;率性;英雄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通过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他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率性而为到造福万民,孙悟空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西游记》全文从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看见的是一只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的猴子。《西游记》第一回即点出孙悟空的身世,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孙悟空无父无母,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没有人教他生活的基本常识。这些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性、反叛、乐观。
尽管随后孙悟空曾于菩提祖师处习得本事,但始终也改变不了与生俱来的禀性。在花果山被推捧为众猴之王,他领
悟到生老病死难以幸免之理,于是,石猴历时多年求学访道,足见其心志。最终石猴以自己独有的聪慧悟性终于学得七十二变与筋斗云两大绝技。
在大闹天宫中,这位自然之子,自始至终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大闹龙宫,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件称心如意的武器;大闹地府,只是向阎王讨回自己被剥夺的自由。可见,他对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在任弼马温期间,他尽职尽责,把天马养得“肉满膘肥”,直到知道了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小官,这才反下天宫。做了齐天大圣之后,玉帝让他代管蟠桃园,他“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尽职尽责。他偷吃蟠桃也只是因为王母召开蟠桃大会,没有请他,他才假传圣旨,偷果品,盗御酒,偷吃金丹。被抓回天庭,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实这是出于被天庭的种种规矩限制了他的自由而生出的一股怒气。既然皇帝可以定规矩,那么做了皇帝也就不必遵循那么多规矩了。所以,大闹天宫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抗天宫统治者的行动,整个斗争过程,都表现了他的率性而为的特征。
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如来佛祖的五指巨山压下时仓促结束了。这一阶段的经历使孙悟空成长了起来,在之后的西天取经路途上更成熟。唐僧注定在取经的途中困难重重,就势必需要有一个威力强大的人物出来护送。然而让这
曾闹得天宫人仰马翻的人物俯首贴耳地随唐僧西行仍有些困难,因此,只好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让他“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并给他带上紧箍儿。孙悟空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任务,成为造福人类的英雄。
取经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百姓奋斗,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首先,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孙悟空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管过蟠桃园。他有能力,了解基层老百姓的需要,深入一线,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关键处他还可以发现矛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
其次,我们应该看得到,西天取经的路途与造福人类的道路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困难重重,同样的存在各种险恶势力的阻碍,同样的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八百里火焰山阻住去路,孙悟空就到铁扇公主那里借来芭蕉扇,断绝火根,拯救了一方生民。在比丘国孙悟空打杀白鹿怪,救出一千多个小孩儿;通天河里,孙悟空降伏金鱼精,为陈家庄百姓根除了祸患??此外,作者一再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扬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可见,孙悟空
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必胜。他取胜有两个法宝:一是武艺高强;一是善于斗争。在自然灾害面前,他被表现为驾驭自然、战胜自然的强大威力的象征;在妖魔邪恶势力面前,他是一位敢于斗争、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勇士;在神佛统治者面前,他敢于面对面地加以嘲讽和斥责。这样一个无畏无惧的形象,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真正倾慕的英雄形象,也难怪孙悟空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被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