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_功》教案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1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2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点提升到,点,又从,点平移到,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3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 焦耳(J)
F— 力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
4
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节本课重的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
5
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点是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条件。“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功》的时候,总是先讲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再举学利用公式 计算,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 得爱学习几个例子,让学生识别哪些现象是做功了,哪些现象没做功,然后让的学生很努力地听,不学习的就只能“开小差”了。本人尝试对这生节课进行重新安排与设计,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讨论”的形式,让一切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
篇二:教案初中物理_功率
第三节 功 率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6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 t单位:瓦(W)、千瓦(kW) 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 8B13 扬程12(7m
流量 270m3,h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5m
轴功率11(3kW 转速 1450r,min
配套功率 17kW 效率 83,
出厂编号 重量 11kg
水泵厂 出厂日期 年 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 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
7
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 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一、功率的概念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说 明
?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8
?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
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说 明 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t
W,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t
s ?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得p,Fv( t ?功率的公式P,
?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
(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W计算,进行比较( t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9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
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 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
答案:C
例2 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
10
————W(g取10N,kg)
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W求出功率(答案:30000 3 000 t
题型? 生活?物理?社会
例3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
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 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W甲,W乙,P甲,P乙B(W甲,W乙,P甲 P乙(
C(W甲 W乙,P甲 P乙 DW甲 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 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
11
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 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 ——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
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例题 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
功和功率的区别
二、方法规律总结
12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
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
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
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
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篇三:初中物理教案 机械功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
13
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
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4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
15
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 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 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 视频(或照片)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 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16
活动? 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 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 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机械功
17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18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例题,、例题,。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
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
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的活动
表格中。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二)新课
2(功率
(1)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2)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19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3)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表格二中。
(,)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可以引导学生与速度公式得出的方式进行类比)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瓦的大小。
(5)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例题
教科书P,,例题,、教科书P,,例题,。
(3)阅读教科书P,,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
20
——马力的由来。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 物理 初中 苏科版初中物理功教案
高中物理功教案
21
范文二: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
篇一: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功 》,是人教版的九 年级物理 全一 册第 十五 章第 一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功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 弹簧测力计 杠杆和支架 钩码 滑轮 细线 刻度尺 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
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
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
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 ?重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
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
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篇二:功说课稿
物理八年级下册《功》说课稿
我所选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一、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
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
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
二、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四、设计思想:
主要采用生本课堂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引导学
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享资源,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五、教法、学法:采用引导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感悟、归纳等学习方法。
六、教具:水平长木板、小车,细线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观察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二)问题导学:
1.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判断力是否做功。使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老师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及时评价,点拨提升;拓展思维;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
可。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解
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人推车前进;人拉车前进。女孩搬石头未搬动;运动员举着杠铃,杠铃停在空中不动;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前行;人提着箱子水平前行; 分析归纳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功的计算
(1)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应该如何计算呢,自主学习,完成检测题。
(2)自学例题,尝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评价纠错,规范解题步骤。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当堂检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或者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功的知识,并对自己的表现及掌握程度打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 公式:W=Fs
2. 单位:焦耳,简称焦 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第一节
说
课
稿
沙湾五中物理组:段素梅2013年5月 功
篇三:八年级物理《功》说课稿
文章题目: 《功》——说课设计
人教版
作者单位:
作者姓名:八年级下册 第11章第1节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
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
究物理问题。
?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s【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
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
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 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
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
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范文三:初中物理“功”的练习
5.(2010宜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2010荆州)如图所示,重力80N 的物体在大小为20N ,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 1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拉力F 1,物体静止后,改用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30N 的拉力F 2使物体向左运动10m ,在力F 2作用过程中
A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30N
B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仍为2m/s
C .拉力F 2做的功为300J
D .重力做的功为800J
如图7所示,用F =50N的水平拉力,通过一个动滑轮,使重为200N 的物体A 水平向右匀速移动了3m ,在这个过程中
A .拉力F 做了150J 的功
B .拉力F 做了300J 的功
C .重力做了600J 的功
D .重力做了1200J 的功
5.一辆汽车总重为2×10N ,在平直水平路面上以20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所受阻力为总重的0.03倍,在10s 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为________J.功率为________W。
10.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机为了降低营运成本,肆意超载,带来极大的危害.按照我国汽车工业的行业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Pa 以内.有一辆自重2000kg 的6轮汽车,已知该车在某次实际营运中装货10t ,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 2. 求:(1)这辆汽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 是否超过行业标准?
(2)如果要求该车运行时不超过规定的行业标准,这辆汽车最多装多少吨货?(设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计算中g 取10N /kg)
4
范文四: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设计者:杨金钟 海兴县香坊中学
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
义
课标的细化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教学
释功的含义。
目标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点
难 教学难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点
学 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移动情 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分 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析 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眼、脑、
手共同参与下自主获取知识。
教学
2.讲授法:利用实验现象及其多媒体展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方法
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理解知识。
3.讨论法:
通过小组及其集体讨论活动获取、深化本节所学习的知识
1.练习法,
在学生亲自参与下,经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掌握知识的运用,加
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2.观察分析讨论法,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
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
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 器材
设计说明和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探究
?学生在做
提出问题,人们此实验前,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 教
在使用机械时应让学生考学新得出结论,Fs=Gh 发现,省力的机虑怎样才能过课说明,?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械不省距离,省省力,怎样程 引有意义的物理量 距离的机械不才能省距
入 ?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省力,力与距离离,
“功” 是什么关系, 如,上仙公
山的路盘旋
而上。
如,扳手扳
螺丝等等
?学生在做
实验时,老
师应巡视,
并启发学生
做实验时,
应注意哪些
问题, 提出课题,做功了吗
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
些力做了功,
汽车的牵引
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
力做了功
离,牵引力做功了吗,
新提出问题,怎样吊车对货物
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
课才算做功了做了功
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
教呢, 小孩没有做
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
学 功
动,小孩做功了吗,
?重力与支
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
持力没有做
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
功
教新通过上述实例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
学课的分析,由学生件, 学生讨论
过教讨论得出,做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程 学 的两个必要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件 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
讨论做功情况
老师与学生对?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
照做功的两个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条件共同分析?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右边的实例做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功情况 吗,你做了功没有,
?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
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
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
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在演示多媒
体时,先启
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发学生提出利用多媒体对力F 猜想,并回“功”的定义进距离S 答,再对学行分析 它们的方向 生的回答进
行验证
因课件内容
较大,在这
里只粘贴一
个版面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
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
J表示,1J=1N.m
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
例问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 解答在课件中
题分析,见课件 有演示,因而
讲问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在教案中没有
解 体推进10m,问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详细解答 教
分析,见课件
学
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
过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
程
?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
150J 学生思考
?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
1800J
?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 教学生课堂习题 学生练习,并学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板演,教师巡
评,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视,最后与学估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生一起评价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学生的板演,
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给予指正和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肯定
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
前进了10米。
2、 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
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教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学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反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思 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
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
感受与认识。
作业 P164 2、3、4
范文五:浅析初中物理功的教学关键
浅析《功》的重难点教学突破
宣汉县黄金初级中学 覃国昌 13547223271 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 《功》 , 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 注意把握关键点,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因此,教师对于功的关键点的把握 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 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 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 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行 简单的计算。
那么,对于重难点的突破该如何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供大家分享。 一、引入功的概念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生活中没有功这个概念,学生很难认识。我们应该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引入功的概念相似的实例。学生 对它的理解难度比较大,是教学的难点,老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事实材料的基础 上,通过分析、综合及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根据 这一点实现概念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便于学生理解。
首先分析课本 11-3-2,他们的效果相同吗?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移动箱子, 小明推箱子, 虽然费了力, 但箱子没有动, 小聪用力将箱子拉走了, 二者的区别。 小明推箱子,有力的作用,但没有距离,所以没有做功。小聪有力的作用,也有 距离,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所以做功了。
然后利用熟悉的生活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入功的概念。
也可以通过简单直观的实验,如演示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不做功的实例, 让学生观察每组实例的异同点,引出做功的两个要素,从而引出功的概念。 二、形成概念
对于“功”的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列举生活实例、实验演示、老师讲解等引 发学生思考、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对比演示实验。
第一个演示实验,物理书本在手的水平推力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第二个演示实验,物体在手的托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第三个实验,在一个斜面上,通过平行于斜面的拉力运动了一段距离; 第四个演示实验,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讨论分析四个演示实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 在力的作用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通过这些直观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力、力的方 向和做功等概念。因此,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力和距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的两 要素以及“距离”的含义就是“功”的教学关键点。老师在授课是应着重强调学 生对力的两要素的重视,同时强调要素中的“距离”是指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的距离。
三、巩固 概念
本节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突破这个难点,最好利用作图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要求学生针对课本中的实例,在图中标注 出人对物体施加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做功的实例中 物体的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而没有做功的实例中物体的移动方向与力的方 向垂直或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移动。由此确定力对物体做功需要两个要素:一 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只有同时 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再通过实例,让学生归纳出三种情 况下不做功的情形:(1)物体虽然受力,但未通过距离──有力无距不做功。例 如人用力推墙壁,由于墙壁未移动,所以人未做功。(2)物体虽然移动了一段距 离, 但无外力作用──有距无力不做功。 例如冰块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匀速滑动, 虽然冰块在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并无作用力,因此不做功。 教师也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分析都是哪些 力在做功,哪些力没有做功。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考程序,即就是 先思考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了距离。最 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后确定物体是否做功。
学生在多次循环练习中可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一 些提示,鼓励学生自动自发的思考问题,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进行相应的补充 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 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功的计算与练习
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 中的规定,对于刚刚接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 中应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做体验实验,如,搬课本多少和高度的不 同,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感悟到:物体所受的力越大,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就越远,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 W=Fs的应用, 进行计算时,要明确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 位:W ──功──焦耳(J ),F ──力──牛顿(N ),s ──距离──米(m )。
首先,讲解分析课本例题如图 11-3-4所示,用 20牛的水平推力,使重为 100牛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 0.5m , 试求推力和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分析受力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推力的方向水平向右。运动方向: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 0.5m 的距离,哪个力做功?重力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学生的思考,然后回答,因 为物体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 移动距离。然后可以从各个符号 w,f,s 代表的物理意
义、单位入手,以便可以熟练的运用公式。而实际计算还需要引入具体分析,让 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分析题目,总结信息点,研究哪些力做了功,那些力没做功, 题目要求计算哪个力做的功等,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对功的 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对公式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及测评
“功”的重、难点在于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判断物体做功与否,并根据计 算公式计算力所做的功,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点发散开来,可以通过做功计算做 功需要的力或者是移动的距离等。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了上述问题以后,让学 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方法的总结,最后老师再在此基础上作补充和进一步 总结。
对知识内容的小结,要求学生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要 素、功的计算公式、相关代表符号和单位,并加以强调。在学习方法方面,总结 如何抓住物体做功的两要素,分析物体是否做功,哪些力在做功等,以解决实际 生活和各类试题中的做功问题。
最后,应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课本的自我评价 1-4题,要求学生在完成 练习内容的同时,通过老师评讲巩固所学内容,以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成果,针对 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补充加强,把握重难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