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传承孝道
传承孝道,继承美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懂事、有爱心,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孝心是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张名片。早在东汉就有黄香温席的故事,今天有幸读了这个故事,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这句话久久的在我耳边回荡。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时期。 黄香是东汉有名的孝子,他9岁时,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把全部孝心都倾注于父亲,看到父亲整天劳累,就想帮父亲分担家务,所以家中大小事都争着做。三伏盛夏,酷热难当,为了让父亲睡个好觉,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扇酸了,再换左手,一直扇到父亲回来,席子已经暑气全消,才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 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然后才请父亲去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中国,当时就有“江夏黄香,举世无双”
的美誉。 对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就懂得敬老爱幼,孝顺父母。他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其实像他这样孝敬父母的孩子还有很多。像孝心少年赵文龙,在13岁这个贪玩的年龄段里,没有父亲的相伴,他每天扫地、做饭,照顾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的妈妈。面对生活的艰难,从不抱怨。他说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让妈妈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这两个少年都心存感恩之心。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啊,父母之恩如滔滔江水,如阳光雨露,享受之余要用心回报。同学们,“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应该将这种精神永传下去。
此刻孝心在我心中更加明亮了,孝心是什么?孝心是温暖的火炉,给人温暖,孝心是粗壮的大树,给人依靠,孝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抚慰父母疲惫的心,孝心是秋风,带
走了炎热,孝心是捶不完的背,孝心是一杯喝不尽的优乐美,孝心是一颗爱的种子,滋润着每一片心的土地。
同学们,让孝作为中华民族的风帆,爱心作为远航的船桨,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传递下去吧!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孝撑起一片蓝天,让孝撒满祖国各地。
范文二:传承孝道
上坟第一个要务,就是叫足家人。除了出了远门确实不能在一两天回来的,除了真的因老因病而无法坐车或行走的,家族里其余人丁,都可以算计在内,也都尽量撺掇起来。以前是挑吉日,一些落后地区也只要男的,现在观念转变,不光接受女的动员女的,还为了扩大队伍方便学生,干脆就利用星期六或星期天。有人更是觉得,这项活动孩子们参与的意义更大。缅怀祖宗,传承孝道,晚辈更是主角。于是,满街那花花绿绿的纸幡,就专门提供给孩子,要他们自小就用虔诚的心以勤勉的手纪念祖宗孝敬父老。叫足家人,既能让长眠土里的先人们感受到家族的后续发展,更让活着的人享受一份亲情的渊源美好。
说定了日子计划好了行程,下一个要务就是买东西。先人们在土里,不能吃不能喝,就是説段心思他们也听不见,一切都是活人了活人的意愿。街上水果很多,什么新鲜买什么,先人不能吃就看,活人吃,既上档次又解嘴馋。家里拿手什么好吃的,尽管露,先人挂名活人填肚子,既尽了孝又显摆了手艺。家大族旺,更好,各显神通互通有无。孩子们干嘛?用心看用心记,学父辈们的孝,想祖宗们的好。晚辈就应该这样,必须经常记起先人,有感恩之心,有追念之意。尽其能,将上好的东西捧给先辈,吃不吃是他们的事,我们得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也最好一样样说给孩子,逝去的谁谁谁爱吃什么却没吃上,现在我们要买给他,谁谁谁还有着什么样什么样的一段故事??记忆就是对祖宗的最好纪念。
来到坟地,摆好献果,就是给先人培土修缮房子。这可是件不能马虎的事。别看就个土堆,那可是先人的房子,我们的亲人就住在里边。多少年了,房子周围杂草丛生,萧条荒芜,甚至还有很多田鼠或者老鼠打的洞,刮风下雨地会冻着他们。阴阳一理,我们就必须适时地给修修补补。先从附近的地埂上取些相对干净的土,背过来添在坟头,然后拿了铁锨开始检查修补洞穴。前后过程,细心而劳苦,需要耐心和爱心方可完成。大人要尽量让孩子直接去做,借机教育引导他们。要设身处地为先人着想,为他人着想。在解决别人的困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行。
放下铁锨,就是守着祖宗拉家常。像往年一样,这时候最多的话题就是家族的当年。如果人群里有新成员,更不可忘了介绍坟堆的主人。无论是那一辈,走了就都成了先人,至于在那个世界里他们还是不是能成亲人,能不能在一起,谁也不知道。很多事都是后人猜测的。譬如手头这冥币,烧的这大额小额纸钱,是不是真的能用真的在用,没个准信,从来都没有。统统都是人们按阳世的理运用并传承的。花钱能使鬼推磨,钱在这边是个好东西,无所不能,相信到了那边也肯定被人所爱。先人们走得早,有些还走得很苦,很多好东西都没得吃没得用。没关系,多给点钱,让他们自己去买。尽孝就要这样,方便先祖,还要尽量弥补遗憾。 趁着天气暖和,说了话吃了菜喝了酒,还准备了大把大把的纸钱,上坟也就快要结束了。这时候,大家就会齐刷刷跪下来,面朝土堆里的先祖,一脸的虔诚,一脸的想念。这可不是一般的屈膝,这一跪,一定要跪出诚心,跪出想念。天天都在说孝,瞧瞧它的写法,“老”在上“子”在下,“老”在前“子”在后,仔细一琢磨,其实这就是真孝。点燃纸钱,奠上茶酒,看着那纸灰随着青烟寥寥升起,所有的人都会想象着先祖们争先恐后抢钱的情景。没关系,这是他们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下跪,用最虔诚的姿势拜谢他们,感念他们。 要起身了,还必须放一串炮。礼炮礼花鞭炮都可以。横竖是为了向周边的牛鬼蛇神厉声告知:这家的主人后继有人,可不要慢待了他,更不可欺负了他们!及至离开坟地,最后一个动作便是回头一望。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瞥,它至少显示了大家对先人的留恋,表达了活着的人对逝者无尽的想念!
孝道至此,还真已经淋漓尽致。所有的晚辈都将在这朴真而简约的纪念里萌受启迪,激越奋发。一场原本只有纪念祖宗的普通行为,也一下变成了传承孝道的高端讲堂。
范文三: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孝道与中文化的承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一、摘要
古有云:华“华华华”“”百善孝先,百德孝首,百教孝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足以孝的地位和价。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孝是中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
理道德之本而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华 华华华华华华在此基上生。本
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中的孝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大力加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行述。如有漏,望老批指出。强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二、孝道的内涵
“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夫孝,天之也,地之也。民之行也。孝是天地的事情。孝的内
容主要有三点,一是,二是敬,三是祭。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孝,首先表一个华华“华”“”华“” “”华,孝最早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
成,《文解字》上,孝即 华华“”“”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
华华华华华着父慈子孝。人真情。
孝,其次表一个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敬字。《辞海》孝的注:善事父母日孝,《大字典》的解旧社会以尽心奉父母和服从父母孝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能。
至于犬,皆能有,不敬,何以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孟子也:孝之至,莫大于尊。华“华华”
孝,表一个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祭字。所老送,除了之外要送和祭祀。中国人生命
非常重,于已逝象的孝表在如何念死者。子日:华 华华华华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中国来重葬,由此形成所的葬文化,”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葬俗的体了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了重
的孝道文化。
此外,《孝》中告我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立身行道,名于后世,以父母,孝之也
三、古代中的孝道华华华华华华
“ ”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 , “尊祖敬宗” , 华“”华华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古人去世先人华华华华华华 , 特是氏族首华华华华华华 , 在天庭与天帝伍,部落华华华华华华和氏族的吉凶福至重要华华华华华华 , 从而生了祖先崇拜华华华华华华华 ,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昌盛。祖宗敬仰作华华 “ ” 孝的重要内容, 一直承到代华华华华华 , 如家族建华华祠堂 , 供奉祖先灵位 , 华华 清明会, 撰写族以明血幼,皆是华华华“”华 尊祖敬宗行。其二,
“ 华”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 “ 不孝有三 , 无后大。朱熹注华 ” 华 :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 华 阿意曲从, 陷不华华华 , 一也。家老 华华华 , 不禄仕华华华 , 二也。不娶无子 , 华 先祖祀, 三也。三者之中 , 无后大。因我国在人华 ” 华 华华 口盛, 推行划生华 华 育, 故反批判孟子之言 华 华华华华 华华华。但在古代,灾荒、瘟疫、争等使人生存境十分劣,出
生率、成活率都低 , 寿命不华 ,故无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求人丁旺华华 , 确保世代不,也就无可厚非了。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在地球村里 , 从古到今出无华华 数民族和众多国家, 其中只有我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夏民族的孝道理念承下来。 华华华华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家:孝感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天、、指百里米痛心、芦衣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母、鹿乳奉、彩、华身葬父、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刻木事、行佣供母、橘、埋儿奉母、 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冰、求、雷泣墓、乳姑不怠、恣蚊血、 扼虎救父、心、华华华华 华华溺器弃官母、。
但是代在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孝的步准和范也随之改,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有多愚孝。面祖先留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智我的孝道,在孝,光大的同忽略,也要学会,去存菁,方了其他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愚理道德,一味尊崇,孝。孔子不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的事,就。孟子在孔子孝的基上,提出华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父母的,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延伸到其他老年人。孔孟于孝的精辟述,
成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高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华合当今社会的孝道
百善孝先,当今代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需要孝。我青少年需要孝,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情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况是,由于期不得不行的划生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夫、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构。人由于幼的本能,“”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几代于一身。孩子往往被、溺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成了以自我中心、淡化情回、缺少社会任感的人。同由于高考制度的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引,重考分数、道德品行的社会意期存在,从某程度上也致了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少成若天性,成,此以自然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甚至性格畸形。
老上的一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你有句没我有注意到,犹新:你的父母是从什候始你小心翼翼的呢,听”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到句,我感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不知从什候始,父母批我始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以前暗得晦,我的房要敲敲,放假回家是再三我想吃什自欣喜,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得自己的地位陡然上升。原来是我需要反
省的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候到了,不喜和父母心,学上有什心事
回家就在上,父母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西,却又抱怨他不懂我
以前家里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是父母天,但在确将孩子奉皇上,就是我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所倡的孝道天口上、文章每,孝,里并的名不是,
也不是只在心里想着大后要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月寄父母的怎怎每,更不是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孝的本是,有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
是情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回。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
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华华华华华华华系的和。
五、大力加孝道教育强,社会、家庭、学校,
1、要想利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地我的教育方和教育目的,只有通社会的范、倡、鼓励,学校具体地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用多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机地合起来,才能达到期的目的。一是利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形式,大力宣社会,造良好的境,形成氛良好的。二是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行 华华 青少年孝道教育,立慈父慈母孝子孝社会女的典范,政府、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他网以崇高的的誉。此外,要思想牢牢把握教育地。把青
少年学生的孝道教育与代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技密合起来,搭建代化的平台。
2、把孝道文化建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孩子在父母的言身教中受到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熏陶,充分家的孝道表率作用。家是孩子的启蒙老,是家庭教育活的者,其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及生活都会子政治思想、道德品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示范表率作用,其行不但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影响子女的展方向,而且决定能否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因此家注重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自身孝道行的范,做孝敬的楷模。久而久之, 孩子不会从心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底里敬佩自己的父母,而且也会耳濡目
染地逐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形成孝敬父母、尊敬的好。
3、学校作教育的主地,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高度重孝道教育。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其内容主要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感恩教育,学生行感恩教育是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其次充分堂教中,教可以行有学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的教学
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孝道的彩座。此外要的孝道教育展丰富多践活。
同年、不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同院系、不同居住境的学生展突出不同主的活。
六、华华
孝父母,要父母之身,父母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衣食住行无,要常回家看看,要父母之心,父母精神愉快,心中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之喜,要父母志,人子使女要社会他做出一定献,父母引以,的精神得到安慰。我要华华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欲静刻而不,行孝要及。止,子欲而不。比待,盖茨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不,人世有两待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我不能的憾在生活中上演。只要用心去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察、去体会,就能父母的需求。其父母子女的索求最少,只要我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抽出些陪伴在父母身,他就能体会到父慈子孝的温
暖。
“华”华华华华 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百善孝先。我从在始,从我父母,力行孝道,做起,感恩弘文化,构建和社会华 华华华华华己做出自有的献!
范文四:传统孝道的传承_弘扬与超越
1
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
肖群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社会对传统孝道的肯定重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化现象呢?第一,“回家”的客观需要;第二,;兴的必然结果。孝作为一种传统价值和道德,?:第一,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第二,设;第三,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第四,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传统伦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新礼治秩序。
:;超越
: :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3-0001-08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发性核心价值观与首要道德。但在20世纪,自五四运动以来,它长期受到批判否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社会的传统孝道推广活动方兴未艾。首先是在学术界重新呼吁研究并正确对待传统孝道,近年来,不仅发表了大量研究著作和论文,而且还举办了数次国内和国际专题研讨会。其次,教育界的很多中小学都进行了有关弘扬孝道的教学教育改革,把传统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甚至某些大学也把假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社会上,有的人提出要为孝立法,要把孝作为考核公务员或党政干部的标准之一。还有很多专门弘扬孝道的民间组织,如中华慈孝推动委员会、中国老年基金会、中华母亲节推动会等,自觉地推广传统孝文化。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党和政府也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党政干部处罚条例等文件中加进了有关孝道条目,近年来在评选全国50名道德楷模活动中,也把“孝亲敬老”作为五个大类之一。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孝道为什么又再次得到肯定和呼唤?传统孝道对我们现代中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如何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性超越,使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这将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传承:今天为什么又要讲孝?
上述现象都体现出中国社会近20年来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那么,我们就要问,中国文化讲了几千年,在20世纪受到否定批判的传统孝道,今天为什么又要讲它?其中的社会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回家”的客观需要。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间社会又重新想找回长期遭到批判的传统孝道呢?首先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一般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看做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题是启蒙,是想用西方的个人本位取代传统的家族本位,弘扬作者简介: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2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儒家孝道研究个性和独立人格,倡导自由平等成为新的伦理精神。家庭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家庭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曾经被陈独秀等人看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不同,当时,基于启蒙和个性解放的需要,长期被中国传统文化所珍视的家庭,似乎成为阻碍国家民族发展、束缚青年个性的羁绊,因此,维护家庭秩序的孝自然也就被认为是有违于这些启蒙的核心价值的。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所批判的那样,“三纲”及忠、孝、节等旧道德的危害在于,“一曰损害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五四启蒙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将个人从传统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样,家庭伦理首当其冲。从传统家庭伦理中解放出来就意味着在精神上鼓励青年“离家出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属于一个二三流作家的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被胡适、鲁迅等人那么看重和推崇的原因。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所告诉人们的就是一个“觉悟的国民”即“觉民”,作为时代青年的代表,就是要走出家庭,承担起启蒙和救亡的历史重任。
如果说崇尚个人自由、“那么,救亡图存的社会政治责任就要求时代青年必须离家出走,由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引发的吗?战,实现一种全民动员体制,,,孝变成了要对民族、,可以组成《红灯记》中的没有血缘关系的“,。
要我们离家出走,要我们舍小家而顾大家,这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再过度地压抑家庭的价值,就不利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救亡与革命不再是时代的主题,而发展成了时代的强音,发展就要尊重个性,这样社会才会有活力。市场经济要求自由平等,要求小政府大社会。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已经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代,中国很多人摆脱或脱离了过去那种政治化、制度化的生活而过着一种私人化、日常化的生活。在多变的时代,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家作为情感的港湾对社会个体来说更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要在新的体制下铸造一个家,否则我们将无立足之地,只有安居才能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也才能谈到乐业,这也许就是中国近20年来特别是近七八年来,房地产业和家庭装修业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消费和国民经济的热点的原因。公民社会的成长就意味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而家庭恰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这一分离意味着家庭价值重新被肯定重视,从而传统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首要价值就在我们要“回家”的客观需要中重新获得了它被重视的客观理由。
第二,亲情的精神呼唤。如果说对家庭价值的重新重视是孝道再次为我们所需要的客观理由的话,那么,人们对亲情的依赖和需要就是孝道的精神价值基础。家不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房子,它也是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和抚慰的精神家园。1990年代,社会转型剧烈,国企改制使很多人下岗了,尽管如此,我们在家人的同心协力帮助下渡过了难关。1亿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莘莘学子负笈去外地求学,但千里之外的家仍是维系我们人生意义的心理支柱。一曲《常回家看看》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人们在欣赏《歌唱祖国》、《祝福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同时,也喜欢和向往“父亲”、“母亲”、“妻子”、“儿行千里”等,韩国家庭伦理剧和国内大量家庭亲情伦理片的热播都体现出民众对亲情的呼唤。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恋,这种联系主要依靠家庭伦理来支撑和维系。从伦理关系上来说,家就是由亲子组成的人伦关系和生活共同体。尽管我们现在很少有五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大多是亲子同居的核心家庭,只要父母在,我们就还有家,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家”了,父母不仅是我们生命之所出,也是我们精神之所系。亲子之间的亲情,固然少不了父母的慈爱,而孝亲则是我们报答父母慈爱的最好途径。孝亲仍然是亿万中国人的道德情怀。人们回到了平凡的日常生活,脱离了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与制度生
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3活,社会普遍缺乏一种足以凝聚人心、激动人心的价值理想,那么,我们的灵魂往哪里寄托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亲情是我们的感情寄托,也只有亲情,才是最可靠的,最值得珍惜的。父母的爱和呵护使我们想到感恩,这就需要我们用孝敬去回报这种爱。
第三,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结果。19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华文化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可以说我们终于迎来了21世纪民族复兴的伟大曙光。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也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精神的重塑。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民间涌现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传统文化受到民间和官方的重视。民间的儿童诵经读经活动的兴起,企业及其他社会人士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衷,学堂和书院的兴办,互联网上传统文化网站的逐渐增多和网友的交流,传统节日的国家法定化,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以及和谐世界、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20世纪90“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当我们在迎接民族文化复兴的时候,化中,孝则是首要的核心文化精神和规范。,;传统中国社会,,。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家庭孝敬’”。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
正因为孝在中国文化中的这种特殊性,因此,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时,就会自觉地首先想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孝。这种意识在知识分子中也许是自觉的,在老百姓中可能是不自觉的。但他们却会自发地想到弘扬孝,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该学派的思想在民众中产生最大影响的观念和规范就是孝,因为孝在儒家文化中就是始德和首德,是行仁之本,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或曾经是为人子女,因此孝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从汉代以后,在老百姓中影响深远的第一观念其实并不是仁而是孝,它不仅是人们的首要价值观念,而且是人的首要义务。孟子说:“不得
)也就是说,一个不孝的人,似乎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连做人的合法性都没有了,因此,每个受到中华文化浸润的人当社会环境不再激烈反对传统时,就会首先想到自己的伦理本分———孝。
二、弘扬:孝之当代价值
上面分析了在今天我们为什么又要讲孝,这是孝的传承的客观性,传承是为了弘扬,那么,为什么要弘扬孝呢?换句话说,孝作为一种传统价值和道德,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有哪些助益呢?在我们看来:
第一,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我国从1999年起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世界上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只有9个,而中国目前的老年人却有116亿,据人口学预测,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多,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国情和实践证明,仅靠社会与个人养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发扬传统中国以孝道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孝的观念是传统中国家庭家族养老的文化价值基础,从主体实践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历代中国人持续不断的孝行养活了中国人自己。另外,家族社会、农业社会的社会基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4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儒家孝道研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强有力的政治法律制度保障,都保证了孝在传统中国社会强大的养老功能的发挥。
从传统中国人的实践看,传统养老主要依靠子辈的孝道实践即孝行。孝是传统中国家庭家族养老的唯一方式和主要力量。民众认为“养儿防老”就像“积谷防饥”一样天经地义。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孝行赡养了年迈的父祖,不仅使他们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维护了家国同构社会的稳定,也创造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孝道文化传统。
孝道在传统中国发挥养老的作用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社会基础和制度保证。孝道文化与家族社会有非常一致的自洽性和高度的契合性,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又为孝道养老提供了空间上、时间上、经济上等诸方面的保证。社会孝道文化的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策略,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举孝廉、省亲、存留养亲、丧亲的相关政治法律制度,“五刑之属三千,而罪
)的严惩不孝的法律制度,。在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
某种意义上说,在传统中国是孝为所有的老年人养老送终,实,这种孝道养老文化是观念、行为与制度的统一,(族)养老的主要方式和可靠保证。
,比如,我国的农,其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还主要来,,老年人如果离开了子辈的经济供给将,生活也会发生困难。尽管不再是大家庭聚族而居,,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割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人还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父母仍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孝亲仍然是大多中国人深厚的情怀和实践,尽管有孝亲与工作、地域、居住、小家庭的诸多矛盾,但这也并没有影响很多人履行自己孝亲的伦理义务。经济供给、体力付出和照顾、精神关怀,这仍然是很多人的孝道实践。从中国当前的养老方式看,虽然自助养老、社会养老有一定的发展,如在城市,很多老年人因为有足够的退休金,在经济上完全可以实现自养,大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也能够实现生活自理。社会养老,在城市除了退休金外,还有社会统筹与社会保障、敬老院甚至还有一些通过商业机制建立起来的养老机构,但这些养老方式在中国当代社会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受到诸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实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很快发展的,加之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很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指望像某些西方发达福利国家那样,以社会和国家福利的形式全部解决养老的经济供给问题,因此可以断言,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养老方式。加之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也变成了老年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要,许多老年人还是不能接受养老院养老而比较接受子辈的孝道养老方式,这不仅使老年人老有所养,也通过子辈的悦亲而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这种精神价值是其他养老方式不能满足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方式在我看来是:自助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三位一体的结构。
第二,有助于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国社会,虽然人们的生产、交往活动的很大部分已经不再集中于家庭之内,但家庭关系与家庭生活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单位,现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仍然有着非常深厚的家庭情结,亲子关系的和谐价值仍然为人们所珍视。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倡导父母应慈爱子女,但仍然要大力提倡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即要养敬父母。现实生活中,在农村,子女养父母的状况并不乐观,而在城市,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养的问题相对不突出,但在精神上关心尊敬父母的状况也并不是太好,分居的家居模式,繁忙的工作,都使他们很难做到“常回家看看”,更不用谈“承欢膝下”了。孝不仅是养亲,更重要的包括精神上的爱亲、敬亲、悦亲,不仅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在精神上爱敬父母,使父母享受儿女的孝敬,精神上感到愉悦,这无疑会使亲情更加浓厚,亲子关系
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5更加亲密,家庭更加和谐。因此,我们要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通过学校、单位、社会等各种途径,对公民进行孝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只有家庭和睦,才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爱戴、尊敬自己的父母,也要由此推扩,要普遍地爱天下一切人的父母,使社会进一步形成尊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推动代际和谐。社会和谐不仅包括各个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的人们之间的团结,也包括代际之间的和谐。虽然现代代际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也就是说,在社会代际关系中,应该树立一种老少平等的代际关系,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仍然是一种传统美德,它对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后,社会养成敬老尊老的社会风尚仍然有积极意义。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怀,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传统孝道本身蕴含着在家能有孝亲的责任感,则在社会上就会产生“好犯上作乱者鲜矣”的社会作用的精神机制,因此,弘扬传统孝道,。
第三,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道的政治功能,那么,,道德建设中并没有改变。确实,自于父母,,。因此,爱团体、爱社区、爱民族、。一个人的初始责任也是对父母的责任。、升华而形成对他人及社会的爱与责任。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其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太强调代际的,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父母健在,仍然是儿女,不能摆脱孝敬父母的责任。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大多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因此,要求每个人孝敬父母实在是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起点。传统中国之所以能把孝泛化,一方面是因为孝的主体是广泛的,另一方面孝作为道德的起点与内在精神即爱与责任也有进一步扩充、升华的可能性,以至于从孝敬父母中可以升华出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孝的伦理精神本质是爱、敬、忠、顺,这是一切道德的内在精神源头和基础,一个不从精神上爱、敬父母,从行动上忠、顺父母的人,何谈对他人尽责任,“孝为仁之本”、“德之本”,首先在于它确是一切道德的精神实质,另外也是“行仁”“行德”之起点,这也许就是中国民间社会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的原因。“爱人”之仁是从“孝亲”之爱中升华出来的,因此,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教之所由生”,我们要重视孝这种始德、首德的作用,以此为起点,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孝最初具有尊祖敬宗的意识,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孝的这种认祖归宗的意识曾经是中华民族族类认同与团结、爱国爱邦精神的渊薮。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行孝,而且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维护祖国统一,弘扬光大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在孝的精神价值基础上,团结起来,不仅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而奋斗,而且发扬“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仁爱精神,为建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同世界、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孝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最初的含义并不仅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善事父母”的子德,而首先是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尊祖敬宗”的宗族道德,体现着一种返本报初的道德精神和“继志述事”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血统和道统,一个民族的认同。首先在于族源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我们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亲祖行孝,而且要对民族行大孝。对民族行大孝的思想基础则是认为我们是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继志述事”,为民族兴旺发展经济,创造文化,为民族尊严而死,为民族延续而生,促进民族进步和兴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纷纷来黄帝陵拜祭,虽
6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儒家孝道研究年年岁岁人不同,但岁岁年年心相似,那就是追孝敬祖,因为黄帝是大中华民族共同的元祖。自古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最大的孝义和大德,也具最崇高的价值。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孝是联结世界五千万华侨的心脉。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是其归依感的落脚之处。
孝是爱国报国心的根源。“祖国”是从“祖籍”———祖先居住之籍演变而成的。爱国即热爱祖国,缘亲祖而爱国。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自古以来就有
)的说法。““父母国”、“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父母国”、“父母之邦”,即言父母所在方域、
所在之国,也就是指自己“根”之所在,犹如“祖国”。
三、超越: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礼治秩序
那么,我们今天要弘扬的孝,,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进行现代性的转化超越,一种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之中。,念,即传统就是仍然活在今天的过去,就在于其在现代仍有其合理性。因此,。我们不能像,,是不能融入现代精神中的,而现,。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超越,涉及的问题很多,从其内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传统伦理的角色等级秩序和现代伦理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的礼治秩序。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文明的基础,家国同构是传统社会的特质。传统礼教和礼治秩序的核心是家庭伦理,因为绝大部分人在传统中国是生活在家族里,有能力、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毕竟是少数。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亲亲、尊尊、长长。这是说传统家庭伦理不仅是建立在人类亲情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而且也是建立在尊尊、长长的有差别、有等级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性自觉上的。传统孝道集中体现了儒家这种伦理精神即亲其亲,这是孝道得以建立的自然亲情基础,尊其尊,因为孝道是晚辈对长辈的伦理情感和伦理义务,因此,它首先是爱,其次也是敬,不仅敬其长辈亲祖,而且要尊敬一切长于自己的兄长,这就是长其长即悌道,而传统孝悌之道是相联系的,是内在统一的。因此,传统孝道的精神实质,必然内在地具有人伦角色差别基础上的尊卑等级秩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这也就是传统家庭伦理中为什么上对下的爱被称为“慈”,而下对上的爱则称为“孝”,我想每个中国人可能都有照全家福的经历,一般来说都是长辈坐在中间,而子孙辈则被按长幼顺序依次坐在两边或站在后面,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没有人怀疑这种安排的合理性,总不能说要平等,就一定要老爷爷和小孙子一块站着甚至让晚辈坐着,长辈站着。这个形象的例子本身就喻示着传统孝道中所蕴含的这种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秩序是有其合理性的,是有客观必然性的,是人类家族伦理关系和合理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和体现。
对这种等级差序的维护就是人伦秩序和礼治秩序。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一节中所分析的那样:“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礼记?大传》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
①这里所言其不变者,是说这种建立在自然亲情基础上的人伦差序是天然合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25页。
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7理的、永久不变的。
所谓礼治秩序就是对这种人伦秩序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确认。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之名”、“人之规范”,其宗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因此,礼的根本精神、原则是“分”、“别”、“序”,即辨别、规定等级区分,使等级关系有序化。“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
)“者,礼之经也。”(《管子?五辅》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一旦确立礼的规范,人们便能由知礼而恭敬,由恭敬而礼让,于是“富国》少长贵贱不相逾越”,
)。就是说,如果人人都按礼的规定,安于自己的等级地最终则“乱不生而患不作”(《管子?五辅》
位,并尊重他人的等级地位,社会自然安宁。正像后来程颐所说:“只有一个尊卑上下之分,然后顺从而不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18)礼的任务在于使人“明分”,礼的效应则是使人“安分”,而安分的前提则在明分。由明分而安分即可免除争心,社会即可有序,天下得以天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礼在这方面确实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的。另外,在家庭中,晚辈也不是全然自由的,,神上的教育者,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子不教,父之过”,因此,子女在长辈面前就不是全然自由的。,,我们今天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揭示这种伦理:西方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原则,不仅首先不是从
①比如自由主义理论家庭开始的,甚至很多重要的思想家从未想到过要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家庭当中。
的奠基者之一洛克就非常强调家庭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差异,认为家庭乃是一个自然的共同体,未成年的子女对父亲的服从是天经地义的;只有在家庭之外的个体之间,才是完全平等的,才需要建立社会契约。连罗尔斯这样标准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都不大愿意将他所倡导的正义原则用于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家庭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要使未成年人成长起来,获得和成年人同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成为自由社会的合格公民,就必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在物质肉体上养育孩子,在精神上教养孩子,这不仅是父母亲祖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追寻孝道,无疑是要回归传统和保守,但这种传统和保守已经具有和渗透了现代性的自由与平等元素。亲子之间不仅应该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且还需要以有差别、有等级的礼治秩序加以维护。
经过近百年的自由主义的启蒙,现代中国人的亲子代际关系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由和平等的精神逐步深入实际的亲子关系。实际上当代年轻一代是相当自由的,家长的约束已经相当少了,孩子有自由求学的权利,而不再受“父母在,不远游”的约束,甚至有些孩子连“游必有方”、“出必告、返必面”也做不到了。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而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甚至“不告而娶”,或者反过来干涉再婚再嫁父母的婚姻自由权。亲子关系也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平等,亲子之间不仅讲敬,更讲爱,孩子的权利也受到父辈的尊重,现在如果父母偷看了孩子的信件,就看做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当今的很多父母实际上已经能做到这一点并有尊重孩子权利的意识。过去家里有好吃的,要首先给家长吃,现在孩子都获得了优先权。父母亲祖为了儿女子孙,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近百年来的启蒙,其主题就是反对传统的父权对子辈的压抑,争取和维护子辈的权利。过去我们批判孝道的一个重要理据就在其压抑了子辈的个性和人格。这一点使我们多年都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孝了。可是,现在的代际关系不是父辈在压抑子辈了,而是子辈不压抑父辈就算好了,因为子辈已经变
①吴飞:《自由中国新礼制:从家庭出发》,《文化纵横》2009年第2期。
8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儒家孝道研究成“小皇帝”、“啃老族”了。因此,我们只好再回到传统保守主义的立场,重新反思当代的亲子关系。总之,近百年的自由启蒙,我们在亲子代际关系上取得的进步是明显的,子辈的自由平等权利是获得了很大发展的。看来只有在自由与保守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种真正的和而不同的亲子代际平等关系。
孩子小时父母养育他们,在父母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快乐。而当父母年迈时,孝道要求子辈要怀抱报恩意识,去奉养双亲,这不正是一种平等吗?这种建立在自然秩序基础上的生命互养和呵护不正是一种正义吗?绝对的不加分别的平等必然使父母无法教育子女,父母如果没有教育权威,教育如何能进行呢?家庭中的平等绝不是要消灭长幼秩序和角色差异。爷爷与孙子之间人格价值的平等,绝不意味着爷爷与孙子必须拥有一样多的财产,做完全相等的工作,得到完全一样的照顾。
总之,传统礼治秩序的根本精神就是分,也就是强调差别和等级尊卑,也是“份,即伦份或者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责任。亲子关系是一种长幼关系,代际关系,必须是融合了这种等级差别的自由平等。,“朋友关系”,那么,也就是说,,好,,??平等在传统文化中本身被看做友道,。家庭内部的平等只能是这种各安其分的平等、,而绝不可能变成父孝子慈。看来,既要平等,又要,这才是真正的“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代际关系,不仅要吸纳现代性的自由平等精神,而且要尊重身份差别、人伦秩序的传统伦理精神,从而建立一个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的礼治秩序。
我们这样讲似乎在极力维护传统的保守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说,因为“保守”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只是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长期以来似乎赋予了“保守”这个词以过多的贬义。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力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超越的意思。正是因为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自由启蒙思想的强势,我们在强调亲子关系的自由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人人可见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在对待传统孝道和亲子关系方面,我们缺乏一种对传统的正确体认,而采取了一种简单批判的态度,在建立现代伦理秩序时,只强调了自由平等而漠视等级秩序的存在,我们不知道自由应该是有约束的自由,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否则就不符合人类家庭亲子关系的本质。我们今天在重新反思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时必须正本清源,找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传统价值和保守精神,从而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保守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创造超越的新孝道。
责任编辑:张利明
范文五: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 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
二、 孝道的内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
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
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
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 其一 , “尊祖敬宗” , 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 , 特别是氏族首领 , 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 , 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 ,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祖宗敬仰作为“孝”的重要内容 , 一直传承到现代 , 如家族兴建祠堂 , 供奉祖先灵位 , 组织清明会 , 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其二 , “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朱熹注释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 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 , 一也。家贫亲老 , 不为禄仕 , 二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 三也。三者之中 , 无后为大”。因我国现在人口过盛 , 推行计划生育 , 故反复批判孟子之言。但在古代,灾荒、瘟疫、战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出生率、成活率都低 , 寿命不长 ,故无论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求人丁兴旺 , 确保世代不绝,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地球村里 , 从古到今出现过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 , 其中只有我华夏民族的孝
道理念传承下来。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家喻户晓: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但是时代在进步,“孝”的标准和规范也随之改变,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有许多愚孝。面对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孝道,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去芜存菁,方为“智孝”,忽略了其他伦理道德,一味尊崇,则为“愚孝”。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净。孟子则在孔子论孝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孔孟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四、 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当今时代需要孝。我们青少年需要孝,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不得不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几代宠爱于一身。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惯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导引,重考试分数、轻道德品行的社会意识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甚至性格畸形。
老师上课讲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呢?”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批评我开始变得隐晦,进我的房间要敲敲门,放假回家总是再三询问我想吃什么……以前还暗自欣喜,觉得自己的地位陡然上升。原来这是我需要反省的时候到了,不喜欢和父母谈心,学习上有什么烦心事回家就摆在脸上,讨厌父母问东问西,却又抱怨他们不懂我……
以前家里总是父母为天,但现在确将孩子奉为皇上,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孝道吗?孝,并不是每天口头上、文章里的名词,也不是只在心里想着长大后要怎样怎样,更不是每月寄给父母的赡养费。孝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大力加强孝道教育(社会、家庭、学校)
1、要想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只有通过社会的规范、倡导、鼓励,学校具体地实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树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此外,还要牢牢把握网络的思想教育阵地。把青少年学生的孝道教育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搭建现代化的平台。
2、把孝道文化建设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充分发挥家长的孝道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示范表率作用,其行为不但影响子女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能否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家长应注重自身孝道行为的规范,做孝敬长辈的楷模。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从心底里敬佩自己的父母,而且也会耳濡目染地逐渐形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孝道教育。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环节,其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孝道的专题讲座。此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居住环境的学生开展突出不同主题的活动。
六、结语
孝顺父母,要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住行无忧,要常回家看看;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精神愉快,心中欢喜;要养父母之志,为人子女要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让父母引以为荣,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安慰。我们要时刻谨记,行孝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尔.盖茨认为,人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我们不能让“亲不待”的遗憾在生活中上演。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就能发现父母的需求。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索
求最少,只要我们抽出些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慈子孝的温暖。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感恩父母,力行孝道,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