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声音的产生》说课
《声音的产生》说课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声音的产生》。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在内容上教学环节有如下安排:
1.课文以“让我们来制造声音”这个活动展开对声音的研究。通过“制造声音”使各种各样的材料发出声音,目的是在活动中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 人也可以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唱歌、走路、跑、跳??即使静止不动,身体的内部也会有声音:心跳声、呼吸声、肠蠕动声??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这样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
2.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假设。假设不是凭空猜想,是从观察、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所产生的想像和概念,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假设已不再陌生,相信他们:会作出与结果差不多的假设。对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
3.为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教科书设计了各种方法来证明,还安排了能“看见”声音的活动。本课是利用敲击鼓面看黄豆等活动,通过手的感觉、黄豆在跳舞等,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完成从假设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通过反证方法,来证明声音的产生靠振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生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自然的奥秘。对待科学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谈论、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策略
说教法:
运用观察、发现、猜想、实验、验证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自身的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行探索能力。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声音的产生”一课属于探究性实验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究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观察讨论、实验探究、评价验证三个部分。
学情分析:
“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他们对“声音”很熟悉。有一些学生在校外学习声乐或器乐,他们对于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还有些学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又积累了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通过对学生的前概念的发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仅是生活中的体验,如一些曾经听到过的声音和一些歌曲。有些学生知道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但是不够深刻,某些还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正确而应该珍视的前概念。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的原始观念为起点,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认识声音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建构起对声音世界的新认识,是“声音的产生”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资源与手段: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塑料袋、气球、铁尺、音箱、多媒体课件、军鼓、鼓槌、豆类、钹、锣等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从你们走进这个教室到现在,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听??(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有趣的声音)
【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身边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无所不在,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知道声音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
接着问: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应解决哪个问题?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二、猜想与假设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问:你现在能制造一些声音吗?怎样制造的?
三、 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每个小组从老师所准备的材料中,选出几种材料,来完成一至二种声音的产生。每个小组先交流一下,想一想,你们用哪些材料来完成产生声音的实验。
实验开始。实验结束,小组发言。
(生自由探究)
摩擦 震动
敲打 颤动
弹拨 振动
摇晃 抖动
。。。。。。。。。
师:像塑料袋、鼓、铁尺、气球等发声时这样来回摆动,在科学领域中,我们把这种运动通常叫做振动。(板书:振动)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师:你能描述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你能用事实来证明只有振动才会产生声音。
生: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上的豆子在跳动。
师:你能将正在发声的钹,声音停止吗?
生讨论交流后,由学生演示。
师:你能说说,振动和声音是什么关系吗?
【渗透如果没有振动,也就没有声音。从而得到声音与振动是同时发生的。】 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其它的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也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些器具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吗?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来感受优美的声音吧!(播放音乐)
【课堂教学以新的问题的产生为终结,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摩擦 震动
敲打 颤动 振动
弹拨 振动
摇晃 抖动
?? ??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范文二:声音的秘密说课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声音的秘密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儿童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为了培养儿童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让儿童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考虑儿童对声音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1、 能自由的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 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其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儿童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二是物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大米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四、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幼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活动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儿童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儿童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我为儿童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观察指导法: 3、体验交流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第四部分:了解声音的在个领域中的应用。(观看视频声音作画)第五部分结束,用能发出好听声音的乐器进行演奏,欢送老师。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活动的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兴趣是儿童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这一环节的设立也是为了完成目标
1. 同事也是解决本次活动重难点的重要环节。
1、幼儿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幼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儿童提供了各种废旧材料,着重让儿童通过自主的探索,让儿童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首先,我为儿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幼儿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儿童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材料,你还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发出声音来吗?”“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得出两个观点:1、不同的材料经过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2、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得出观点后,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幼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2、幼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大米粒在跳动。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大米粒,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儿童感知鼓棒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儿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听多了不好的声音,会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
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完成了这一环节也就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目标。
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拓宽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声音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观看声音作画,让幼儿了解声音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功用。
五、结束部分,一起用能发出乐音的物品配上好听的音乐来一起表演,和客人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幼之间能有效互动。活动中体现个别,小组及整体的变化,引导幼儿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并进行交流分享。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预期的活动目标有效地完成了。但在从左过程中有些孩子只是为了玩而玩,并不是为了探索声音而玩,需要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引导。 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要使一个科学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我的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范文三:声音的产生说课
《声音的产生》说课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等内容。
《声音的产生》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3)反证实验。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过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因为交流的主题是二次备课,所以教学过程就不一一复述了,重点说一说,在二次备课中,对原有教案的修改于取舍,以及修改取舍的原因和依据。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采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并在此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的。之所以选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是考虑到它的广泛性,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以参考教案为蓝本来进行备课的,老教师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我选择参考教案作为二次备课的蓝本的原因。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现在的四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只好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之所以敢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是考虑到《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有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就可以了,教学内容中对动手能力要求不多,以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可以胜任的。不足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上略有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在二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保留了原教案中第一部分,即导入新课的环
节。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完成第一条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制造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对后续的课堂教学完成一种铺垫。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橡皮筋的实验进行了修改。原教案中是让学生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去拨动橡皮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皮筋张不开,太松;橡皮筋在振动过程中顺着手指下滑;实验中手指晃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实验的效果。所以,我选用了橡筋琴,橡筋琴可以很好的固定橡皮筋,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同时实验效果也非常好。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保留了钢尺的实验。钢尺的实验可以说是“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典型实验项目。钢尺和橡皮筋一样,振幅明显,声音也不弱,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所以予以保留。但也要注意在实验中提醒学生,不要连续拨动钢尺,不要过于用力,要用力压好钢尺,以避免钢尺反弹与桌面发生碰撞而产生声音。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关于音叉的实验取消了。取消音叉的实验。不是因为音叉的实验有什么问题,其实音叉的实验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只是在教学仪器的配置中,音叉的数量不多,不足以进行分组实验。音叉的实验不适合进行演示实验,因为距离的问题,学生难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虽然有人在实物投影上将音叉放入水中,借助水的波
动来观察音叉的振动,但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清或听不到音叉的声音,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反证实验的时候,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如果音叉的数量不能做到分组,那还不如取消。
将吹塑料瓶实验中的小泡沫球取消了,原教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泡沫球的振动,将空气的振动可视化。但是小泡沫球与塑料瓶碰撞产生静电,吸附在塑料瓶上,根本吹不动。同样,使用细盐的方法也不行,细盐也吹不动,所以将小泡沫球取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在原教案中,只是在“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之后,利用音钹、喉咙发声这两项实验进行反证实验。我则是将反证实验贯穿于每一项实验中,而不是单独进行。我认为,学生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每一项实验从正面证明了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的关系后,立即从反方向证明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确实有这密切的关系,有物体振动就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与此同时,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环节中的音钹实验、喉咙发声实验,并入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中去,这样可以更加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解决突破教学重点。
范文四: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以及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与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是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物理》八 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本节课对学生全 面认识声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它的内容特点上来看, 本节课主要学习音调、 响度和音色的概 念, 还包含了探究音调等实验活动, 将枯燥的理论和生动有趣的例子 结和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那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八年级学生特点我将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阐述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 和音色, 并且让学生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 响度与发声体的 振动幅度有关以及不同发声体发车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最后在学习完 本节课,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声音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音调以及响度的因素的探究, 培养 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一系列的声学实验过程, 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中的声现象,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会从生活入手,并应 用与生活。并且在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同时,体验发声现象的奇妙,感
受物理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下面我来确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由于响度、 音调和音色是声 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所以我把它们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 概念并正确区分这三个基本特性。 本节课的难点是:响度和振幅的关 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和音调的区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只凭 学生的日常感受很难将两者辨别清楚只能靠实验以及分析论证才能 得到答案,所以我把最后一条作为本节课最大的难点
分析完教材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已经学过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具有了一定的声学知识基础, 并且八年级学生活 泼好动, 有强烈的动手的实验愿望, 但是他们对于声音的特性想的比 较少, 对声现象还停留在直观感性的水平上, 所以在学习起来有一定 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对于教师来说本节课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 教师通过媒体直观的方式 来创设教学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新知, 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分析 和讨论, 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属于自主探究性学习, 学生分工合作分 组讨论, 最后归纳总结得到答案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体现了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五步: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知、三回顾总结重温重点、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五布置作业 巩固升华
首先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由于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为了让学生怀着饱满的热情融入到课堂中来在课堂的刚开始我采取 图片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美妙 的音乐声中,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区分这些声音?带着这 个问题就引入了今天的新课, 声音的特性, 进行第二步实验探究讲解 新知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响度 音调和音色 我都采取这样 的流程进行讲解, 从演示实验入手然后引出概念接着提出问题再进行 实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首先是讲解音调, 我让学生们利用身边的物体自主的进行实验探 究,感受声现象,比如学生人手一把的钢尺,并提出以下问题, 1, 如何让钢尺发声 ,2, 保持每次尺子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改变尺子伸 出桌面的长度, 则尺子每次的振动情况以及发声情况如何?让学生先 大胆猜想然后由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论证, 通过实验与讨论学生 自已总结出以下答案, 也就是将尺子一端固定在桌子上一端伸出桌外 钢尺就能发声, 并且当钢尺伸出桌面长度长时,钢尺振动得较慢,音 调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这里提到了振动的 快慢这个物理量,那么我们就引出了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频率, 振动的快慢就是频率, 他的单位是 hz 此时我在提出一个问题:音调和频率有什么关系呢 ? 那同学们就猜想是不是频率越高音调就越 高呢?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探究:用硬纸片拨动梳子实验, 学生们会 发现当快速波动时, 梳齿振动的比较快频率比较大, 所听到的音调比 较高, 这样就验证了刚才的猜想得到这样的结论物体振动得快, 频率 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
振动的越快音调也就越高, 对于频率的学习我采用自主性学习, 让学 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寻找关于频率的知识,而我做补充的工作,频率 的知识有它的概念 单位以及超声波次声波和声波,由于超声波和次 声波应用非常广泛,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 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在学生积极的思考和 激烈的讨论中也就加深了音调和频率的学习。
讲解完音调我们讲解响度
我在讲台上放一面鼓先轻轻地敲再重重的敲让学生倾听这两次 敲击有什么不同, 注意两次敲击时敲击的快慢程度是一样的, 学生会 发现他们所听到的声音有大有小, 这样我就引出了声音响度的概念声 音的大小就是声音的响度, 接着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响度与什么有关 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一:仍然是那面鼓,我在鼓面上洒满纸屑,用不同的力击鼓,让学生观察 鼓面上纸屑的跳动的高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会发现用的劲越大, 鼓 面上纸屑跳动的也就越高, 那么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反映的是鼓面 振动的幅度,也就是振幅的大小,学生这时会猜想 响度是不是和振 幅有关呢, 带着这个猜想进行第二个实验——音叉实验, 在这个实验 中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几个学生上台来做这个实验, 在我 的引导下 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的振幅 有什么不同, 这时学生会发现问题, 用肉眼看不到音叉振动振幅的大 小, 这时我在音叉的旁边系一个小球, 让小球弹起的高度来反映音叉 振动的振幅的大小, 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小球弹起的高度反映的是我
们所看不到的音叉振动的幅度的大小, 这里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要 思想——转换法,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物理思 想,能够建筑学生的物理思维,学生在这个实验中会发现:用的劲越 大所观察到小球弹起的高度也就越高,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也就越 大, 这时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 那么就可以验证刚才的猜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紧接着我们就学习第三个知识点 __音色。 为了体验愉悦教学的新 理念, 我给学生播放一段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目, 最后老师在总 结出音色的概念 不同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 就不同
下面进行本节课的第三个步, 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 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回忆的方式,回忆出本节课所讲的声音的三个特 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并且提醒学生不要忘了频率的学习,除此之外 我还让学生回顾在探究音调和频率以及响度和振幅关系时所作的一 系列实验探究, 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 学到这些知识的。紧接着进行第四部想想议议活跃思维, , , , , ,在学 生想想议议的过程中也就突破了本节课最大的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 分,下面进行第五步,布置作业巩固升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 手实践的能力
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分为三部分内容 响度音调和音色
范文五:声音的特性教案
二、声音的特性
晋州三中 吴运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知道发声体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找出影响音调的因素;
(2)通过对比,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探究决定声音音调的因素
教学难点:音调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什么是声音的响度,
2、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声音还有什么特征吗,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二、谈及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的含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的概念: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3、分组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
只手拨动伸出桌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
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
高.
4、音调在音乐中的应用
分组探究弦乐器的音调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 5、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
6、课件展示: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
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
声加强.
(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s=1/2v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
1
声的时间,v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声声9、音调的应用
(1)叩诊
(2)听漏
(3)课件展示:我国古代的“编钟”
(4)讨论音调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10、课堂练习:
?.声音的三个特征为 、 和 。 ?.声音的 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 有关,振幅大,响度 。
?.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 。
?.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
?.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
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7).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经过3s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
多远?
三、声音的音色
1、听录音,师:这些乐器发出都是音调相同的音,你能说出分别是哪个乐器, 2、介绍音色的概念
3、课件展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巩固 1、小结
(1)音调与频率的概念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音调的应用
(4)音色
(5)乐音的三要素
2、练习
1、在音乐简谱中的1234567的音调是如何变化的,
2、汉语中的音调有四:ˉˊˇˋ、音调有是如何变化的, 3、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低声为他伴唱~请问水的响度大,谁的音调高,
五、作业
P37 2.3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