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市场机制的时代作用
互联网在颠覆一切几乎成为这几年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更多的讨论集中在消费者的变化,新媒体和技术的使用,新商业模式的兴起,而相对较少来关注对于现有企业组织的影响,尤其那些具有浓郁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
科层制是理解“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理解现代工业企业组织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它其中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是组织内等级制度对于组织权力实现的保证。而在社会学意义上,信息是形成权力的重要基础。科层制运行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等级之间对于信息的控制与流转规则。这既包括管理层面的信息流转,也包括对于专业化分工知识信息的获取,同时还包括同一等级内信息的横向流转,在这个过程中,上一等级的经验、业务知识信息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作为权力基础之一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两个层面的力量在改变:
1.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使得不同等级层面的信息差距变小,尤其是在业务知识层面,新的模式以及新事物的出现,使得年轻一代更容易掌握这些信息,他们更容易成为这些信息的掌控者。这使得传统企业组织中原来上一等级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变得不明显。
2.年轻一代,85后和90后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组织主流,他们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人,充分接受新兴事物,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权威敢于质疑,也更多创新。这样,对于组织原有的运行基础形成了很大的瓦解。甚至对于一些新兴的组织,比如电商,社会化营销组织等,他们甚至比上一代人更具有见解。从传统的组织来看,新人在科层制下会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晋升到上一等级,但是在新的形式下,他们可能比上一等级更具备优势。因此在组织权力运作的意义上,信息作为权力基础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传统企业组织的挑战
因此,传统的组织一方面既要充分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消费者的变化,媒体环境的变化,竞争边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对外策略,同时也需要充分基于这些变化来进行组织内机构和管理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如何能建立起快速针对消费者、市场变化的反馈机制?让组织内人员——员工成为快速有效决策的自组织?
i.员工如何能更忠诚于他们的事业(工作)而不是服从上级的指令?
ii.员工的评估与激励如何更直接地体现在外部市场绩效?
iii.如何能确保企业的客户驱动和消费者体验导向?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传统企业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然而,就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用来作为传统企业实现转型的指导性原则存在着太多的可能性,这使得企业组织的管理者既心生焦虑又备感无力。
市场机制的可能作用
然而,约翰·麦克米兰《重新发现市场》这一著作中倒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市场被证明是充分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约翰·麦克米兰提出支持这一机制的五大要素:信息流保持通畅,产权得到保护,人们信守自己的承诺,外部性受到限制,以及对竞争的促进。仔细分析这5大要素,我们发现这些要素的理念在实现我们上述提到的传统组织的转型上有着惊人的相通性,我们可以从信息、产权、诚信、竞争这四个要素来看传统企业组织转型中的实质意义和作用。
信息流保持畅通:约翰指出,信息的不均匀会产生市场摩擦,一方面是信息搜集的成本,另一方面是评估的成本。因而,一个成功的市场应该具有良好的机制以控制由于信息传播补偿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如之前我们所提到的信息也是组织权力的基础之一,在传统科层制下,信息的流转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则的,不仅仅包括管理属性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市场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等级间不断被衰减。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变化更为快速,信息获得和需要的反馈也需要更为及时。这一状况所提出的最为核心的要求,就是如何能保证内外部信息快速被相关人获取并进行有效反馈。这一要求本质上与市场整体机制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一致的。
产权得到保护:这是约翰在《重新发现市场》一书中重点讨论的一节。他提到小企业对外部环境反应更为快速,更少受官僚体制规则和程序的束缚。但是大企业则不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在他看来,剩余处置权的归属是关键原因。人们如果不能掌握剩余索取权,那么他们从事创造性投资以及承担风险的动力将受到打击。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上述组织困境中解决员工如何成为自决策组织/个体并且忠于自己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传统组织的转型应该尽可能地实现微组织化,充分实现个人、小组织对于剩余处置权的最大化。
诚信:在成功的市场机制中,会拥有一系列的信号用来传递可靠的产品质量信息。这一点对于传统组织转型也至关重要,如何能充分让员工成为自决策组织,而不是依靠传统组织自上而下的命令传递机制,非常需要建立员工与企业的诚信体系:即企业组织能承诺给员工基于业绩的相应的激励,而员工承诺给组织基于授权所积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行为。在传统组织里,这个过程的实现是监督式的,而在新型组织里,可能是双方互动式的。这点对于新生代人群,高度重视自我感受,独特个性的员工来说尤为重要。
竞争的促进:竞争能更好地促进资源在各市场参与主体中的配置,在组织中,这种竞争可以体现为个体之间以及微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中,企业内部的竞争更多的是垂直化后的部门利益竞争,是分工化后的竞争,但是在新型组织中,这种竞争需要转变为针对客户,为客户实现更好价值的竞争上。传统企业组织必须打破的是原来条块化的部门利益之争,而变化为一个个面向顾客提供最好价值实践的组织竞争。
互联网时代既给企业组织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诸多机会。其中之一就是,给原本在一个大市场机制下的要素提供了在一个微个体企业中实现市场要素配置的可能。与其说这是互联网思维改造下的传统企业,倒不如说是市场机制要素在互联网时代的微观组织的渗透应用。 案例:海尔利共体
在2014年海尔年会上,张瑞敏所提到的“未来,一个电器如果不能上网,我认为就等于零。”可以看做是这家传统制造业巨头的转型号角。目前备受关注的海尔利共体经营管理模式,更多地被解读为张瑞敏在互联网时代对海尔传统组织进行的互联网改造。利共体是指海尔内部的项目经营体,是海尔的独立经营创业型组织。员工通过竞聘进入某一利共体组织,直接面对消费者,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决定生产什么,沟通什么。当然,最后也承担这些决策的市场后果:销售与市场份额。
就目前看来,这是传统企业组织里最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组织形式。固然其背后体现了对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和商业发展的洞察,但本质上,如果我们结合《重新发现市场》中约翰所提到的成功市场机制中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其实是在充分发挥市场中的这些要素。
每个利共体包含企划与客户洞察(了解客户需求),设计(为客户设计最佳产品),产品(生产有创新性的产品),营销(传递产品价值)等职能,这些职能不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而是聚合在一个利共体内,更重要的是,利共体直接面对客户/消费者,首先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市场上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信息不再是组织上层的设计和指令,他们的决策也不是基于上层的指示,而是最大化的基于对于市场信息的理解。在这个层面,充分实现了市场信息与决策信息的顺畅沟通。
利共体对自己经营结果负责,充分发挥利共体成员的自主性,并且享有最大化的对于经营结果的剩余价值。相对于传统企业组织,更好实现了“所有权问题”。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升。利共体的经营中,获得充分的授权,并通过公开的竞聘,在机制上实现了互相承诺、诚信。由于每个利共体都独自经营,有着自己的目标、方式,使得利共体之间的竞争成为为客户提供最佳价值的竞争,并且竞争绩效透明公正。
【 延伸阅读 】
市场的力量
本书通过发生在当今世界各个角落的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或小或大的市场。
例如荷兰鲜花市场、河内的小贩、扎伊尔难民营中的市场、全球的艾滋病药物市场。通过当今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关注了如下的问题。市场是怎样运作的?它们有多么重要?哪些事情是市场能做的,哪些事情是市场不能做的?政府在市场设计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增进市场的作用?我们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其他的领域?
范文二: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
[摘 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从理论上看,战后主要经济学派都主张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结合。从实践上看,市场经济结合有为的政府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辅之以行政手段。文章从理论角度阐释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即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并以房地产市场调控为例进一步解释。
[关键词]政府;市场;房地产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163
1 引 言
我们对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继续遵循计划经济路线,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十二大主张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仍然强调国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国家,推行计划经济,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忽略市场的作用,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盛行,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另外一些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国家主张自由化、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实施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只有以韩国为代表的少数经济体,既强调市场主导作用,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成功地由低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
2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基础
自从1776年《国富论》问世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因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而区分开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个体(消费者和厂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使社会福利提高,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通过价格调节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干预市场。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市场存在局限性,有时会失灵。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问世,标志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产生。他们认为,政府应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干预市场运行,以便纠正市场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政府竞相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产生了滞胀,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新古典主义重新回归,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肯定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同时把政府活动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凯恩斯主义吸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非完全排斥,而是有机补充,相互协调。当经济萧条衰退时,政府应当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当经济繁荣稳定时,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占据主导地位。以市场设计理论(Market Design)为代表的当代最前沿经济理论主张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建立充满活力和有序的经济形态。
3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连同上下游几十个产业一起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但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住房价格涨幅过快,甚至高于同期的国民收入增长幅度。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翻倍增长。
自2010年起,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收效甚微。上述调控政策,分别针对当时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短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中长期并没有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房地产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房价快速上涨,是供求严重失衡造成的。显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我们应该重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个指导性原则,尊重市场规律,改变过度依赖行政性手段的宏观调控。
影响我国住房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从1978―2012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 5倍,年均实际增长7 4%;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 8倍,年均实际增长7 5%。另外,大量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未被统计。高、中、低收入家庭分别趋向于投资性、改善性和刚性需求。其次,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城镇化率到55%,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水平。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人数逐步增加,截至2012年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比上年增加983万,增长3 9%。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2014年将达到727万。半数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未来都将在城市就业,会产生巨大的刚性住房需求。最后,货币超发。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7 74万亿元,约为当年GDP的两倍。由于国内缺少投资渠道,国外投资又受到限制,大量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从住房供给角度讲,住房价格决定于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已经达到35%~55%(杨波、杨亚西,2005)。影响我国土地价格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土地财政。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指出,土地出让金从2005年的0 6万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 3万亿元,累计增长5 7倍,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从不及40%上升到60%以上。在客观上,地方政府受益于高房价,因为高房价不仅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还能够推动当地GDP的增长。
市场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政府应当推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制度,保护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进行房地产税制改革,抑制投资性需求。总之,政府不要频繁使用宏观调控手段,而应进行制度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4 结 论
必须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经济体制,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如果能这样做,中国经济还可以保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到2020年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成为中高收入经济体。
参考文献:
[1]廖英敏 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2(20)
[2]林毅夫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
[3]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杨瑞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易宪容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纠结与政策走向[J].财经界,2012(3)
[6]詹丽华,朱嘉晔 基于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对三方博弈的探析[J].中国市场,2013(20)
范文三:乡镇卫生院的市场机制作用
了管 理 部 门 的小 金 库 、后 花 园 。 广东高州的模式可行吗?高州医改的成功就在于, 他们没有 向政府要一分钱, 也就取 得 了较大的 自主运行权。高州精神可 以提倡 ,但是高州模 式也是不可 以复制 的。该 计划的不计划, 该市场 的不市场, 是现行 医改面临的大难题。子长 医改是把该计划的认 真筹划 了一下子, 而高州医改是把该 市场 的放手给 了市场一下子, 两者的路径不 同, 其对 医疗 问题解决 的程度也是 不一样 的。 广东 的民营 医院无论 在数量 、规模 、资金、设备 、技术及人才等 方面还 不能 与公立医院抗衡 , 远未形成 “ 打破 垄断、 引入竞争 、 共同发展 ”的医疗服务体 系新格 局。要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 , 发展 多样 化多种形 式办 医模式 , 形成公平 、 有序 的竞 争 ,以增强医疗机构 的活力。
粤港 同声 同气, 向香港学 习,广东有着得天独厚 的条件。学 习香港 的医管局 , 无锡 的医院管理 中心 , 实行政事分开 、管办分 离, 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 医疗卫生体制 的各种纵横交错 的关 系,改革人事制度 ,打破铁饭碗 ,打破 垄断。强化政府 的责任 , 财政 的投入 , 也要放手给医院, 给市场。 广东也能够 闯出一片属于 自己的天空, 继续 引领潮流 ,确保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 国的前列。
乡镇 卫生院的市场机制作用
安徽 农村 卫 生协会 徐 杰
【 编者按 】乡镇卫 生院 的 “ 市场收入 ”对于农 村卫 生事 业发展 的 意义是 多重
的 。但 这 种 多重 意 义正 在被 渐 渐 忽略 ,本 次 医改 中 ,一 些地 区用各 种 手段 把 乡镇 卫 生 院 的 市场收 入 “ 变性 ”为 政 府投 入 ,这 种 倾 向 如 不及 时扭 转 ,必将 严 重 削弱农 村 卫生服务 的能力。在构 建 乡镇卫生院补偿机 制的过程 中,必需积极探 索 “ 政府主导 与发挥 市场 机 制 作 用相 结合 ” ,才 能更 好 的发 挥 乡镇 卫 生 院 的作 用。
“ 场 收 入 " 的 多重 意 义 市
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的角度看 ,乡镇卫 生院市场 收入 的意义至少有 以下几点 : 其一 、发挥 市场机 制 的作用 ,提高服务绩效 。卫生服 务绩效管理 既要依 靠政 府组织的考核 ,更要借助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无庸讳 言,政府组织的考核虽然能面 面俱到 , 但真真假假 , 虚虚实实, 其结果 总有些让人雾里看花。而市场机制的检验 , 却是一针见血 、 铁面无情 的。在这种机制下 , 南郭先生”是 无法立足 的。乡镇卫生 “ 院 的市场收入就是建立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上 的绩效管理。
其二 、建 立合理 的筹资机制 ,实现均衡发展 。政府 不可 能把 乡镇 卫生院 的服 务成本全部包 下来 ,合作 医疗 的 “ 共付”和居 民在接受服务时的 “ 自付” ,是体现社 会和个人筹资 的重要形 式。乡镇 卫生院的市场收入便是 由 “ 共付” 制度和 “ 付” 自 制 度组成的筹资机 制。 其 三、促进服 务 能力提 高,满足社会 成员 的多种 需求 。政府应该保 障 的是基
2 4 《 院领 导 决策 参考 》2 1 医 0 0年第 1 期 6
本卫 生服 务 ,但 “ 满足人 民群众 多层次 、 多样 化的 医疗 卫生 需求”是我 国 医改 的 基本原则之一。乡镇卫生院的市场 收入便是促进服务能力提 高、 满足社会多种 需求 的 不竭动力。 其 四、保持补 偿机 制弹性 ,提 高应 变能力 。没有弹 性的补偿机 制必然要 陷入 僵化,在如此多变 的经济环境 中,补偿机制 的应变 能力是非 常重要的。价格 、补助、 成本是组成补偿机制的三个变量 , 在这三个 变量 中, 成本” “ 要保 证标准化 , 不能随意 压 缩;“ 补助”受制于财政收支约束 ,也难 随意调整。“ 成本 ”和 “ 补助” 的刚性强, 弹性小 , 补偿机 制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 需要借助于 “ 价格”的弹性。市场收入则是 充分发挥价格弹性的唯一形 式。 其 五 、优 化 资源 配 置 ,提 高利 用 效率 。 实践 证 明:就 利 用率 而言 ,来 自政 府投入 的资源要 明显低 于来 自市场 收入 的资源。在 乡镇 卫 生院里,那 些基本 闲置 、 甚至长期没有启封 的设备 ,大多是来 自 于政府 的无偿 投入。而乡镇卫 生院用 自己的 收入 所购置 的设备都是很 快就投入使用 。 总之 ,乡镇 卫生院市场 收入 的意义不止是收入 ,它在农村卫 生资源 的筹集 、配 置和利用 以及激活运行机制 、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 了无可替代 的作用 ,在农村 卫生发展和 改革过程 中,我们 必 需充 分发挥这 一作用 。
“ 场 收 入 ’ 削 弱 现 象 市 ’的
把原本属于 乡镇 卫生院的市场 收入 “ 变性”为政府投入 的现象正在一些地 区发 生 ,有 三个 现 象 很 典 型 :
其 一 、用农村合 作 医疗资金冲 抵财 政拨 款 。合作 医疗 资金属 于参保 人 员的医 疗消费资金 ,它作 为 “ 统付”资金与农村居 民在接 受服务直接支 出的 “ 付”资金 自 共 同构成 了乡镇卫 生院的市场 收入 。实行 药品零差率制度后 ,如果政府真 的无力将 差价补齐 ,不妨通过适度 的 医疗价格调 整 ,用 “ 医疗收入”补 齐差额。合作 医疗资 金 随之也 以 “ 医疗收入”
的形 式顺理成章地发挥 了 “ 补差”作 用。但一些地 区为 了 弥补零差率所形成 的补偿缺 口,把合 作 医疗资金 以类似于 “ 政府投入”的形 式 “ 预 算安排”到 乡镇 卫生院,用农 村合作 医疗资金冲抵 财政拨 款 ,把原本 是 乡镇 卫生院 “ 市场收入” 的资金变身为 “ 政府投入” 。 其 二 、规定 乡镇 卫 生 院的市场 收入全 额上 缴 国库 ,按 照收支 两条 线 的模 式 , 推行 “ 基本 医疗等服务 收入全额上缴 , 开展基本 医疗和公 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 出由财政核定并全额安排。 ”乡镇卫 生院的市场 收入成为政府 “ 非税收入”后, 由 再 政府 以财政拨款 的形式 “ 投入”到 乡镇卫 生院。把 乡镇 卫生院的 “ 市场 收入” 摇身 一
变 ,成 为 “ 府投 入 ” 政 。 其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原本是用于政府 向乡村卫生组织购 买公共卫生服 务 的经费 ,对于 乡镇 卫 生院来说 ,这 是提 供公 共 卫 生服务 的 “ 市场 收入 ” 与基 。 本 医疗 收入 不 同的只是 “ 购买者 ”不 同,前者是农村居 民直接 购 买,后者是政府 代 为购 买 。本 质都 是 一种 市场交换 行 为。但 一些地 区则把 “ 本公 共卫 生服务 ” 基 的专项经费 固化为人头经费 ,纳入 乡镇卫 生院的收入预算。原本要靠提供公共卫生
《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 1 年第 1 期 00 6
2 5
服务获得 的市场 收入 ,此 时又一次被 演变为政府投 入。 当 “ 市场 收入 ”被行 政手 段 变性为 “ 政府 投入 ”后 ,市场 收入所 特有 的意 义也就随之消失, 由此给农村卫生事业所造成 的损 失将逐 渐凸显。 在一些地 区, 这类 问题 已经 日渐 突 出。
政 府 主 导 与市 场 机 制相 结 合
为什么在本次 医改过程 中一些地 区出现 了排斥 乡镇卫生院市场收入 的倾 向, 究 其 原 因大 致 有 三 点 :其 一 、把 市场 收 入 与公 益性 对 立起 来 ,没 有 认 识 到适 度 的市场 收入是公益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的重要支撑 ,没有市场收入作为支撑 , 公益服务便难 以为 继 ,而 市场 收入 对 公 益 性 可 能产 生 的冲 击 , 可 以通 过加 强监 管 防范 的 。 二 、 是 其 以为把 市场收入转化为政府 的非税 收入后 ,再 以政府投入 的形式进行分配 ,有利于 政府对 乡镇卫生院的控制。没有 意识到 ,如此 一变 , 便把 市场 收入在机制上所拥有 的积极意义化为乌有。其三、这是很 重要的一点。政府 总是 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 配置资源 ,总是 习惯于在 资源配置过程 中使政府 的权力最大化 , 威最大化。
总是 权 把 市场机制作为一种 异 己的力量。没有意识到运行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所存在 的严重 缺 陷不是这种行政手段 自身能够 纠正 的, 没有认识到, 政府 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 “
用 相结 合 ” 的深 刻 内涵 。
在构 建 乡镇 卫生 院补偿机 制 的过 程 中 ,必 需积极 探 索 “ 政府 主导 与发挥 市 场机制作用 相结合” 政府 的 “ , 主导 ”地位具体表 现为 两点:其一 、 增加投入 。不 断地增加政府投入 的总量 , 断提高政府投入在 乡镇卫生院总 收入 中所 占的比例 。 不 其二 、加 强监 管。通过有效监 管 ,确保 乡镇 卫生院为农村居 民 “ 提供安全 、有效 、 方便 、 廉 的医疗 卫生服务 。 价 ”市场机 制 的作用体现在 效率 的提 高 , 这种作用在很 大程度 上需要借助 “ 市场 收入” 这种形 式实现。 政府 主导 与发挥 市场机 制作用相 “ 结合”的具体 实现形 式 ,不是用 行政手段把 “ 市场 收入 ”变性为 “ 政府投入 ” ,而 是如何依托 市场机制 ,遵 循公益原则 ,把政府投 入 以 “ 市场 收入”的形 式进 行合
理配置。
对此 ,在 国家层 面的政策 设计 上 已经取 得 了突破 性 的进展 。如合 作 医疗 制 度 ,政府投入 不是 以直接投放 到 乡镇卫 生院 , 乡镇 卫生院再像 当初 合作 医疗那 让 样实行所谓 “ 医包 药” 包 ,而是依 托 医疗保 障制度 的原理 ,由乡镇 卫生 院提供 医疗 服务 ,通过交换 ,以 “ 市场 收入”的形 式进入 乡镇 卫生院 。再 如基本公共 卫生服 务 , 政 府投入”不是按机构 , 人头 的形 式直 接投放到 乡镇 卫生 院, “ 按 而是分解成 九 大类具 体 的公共 卫生服务项 目, 由乡镇卫 生院按 照规定 的项 目和 要求提供 基本 公共 卫生服 务 ,通过交换 ,同样是 以 “ 市场 收入 ”的形 式进入 乡镇卫 生院。还有 些农村 卫生 的专项投入 , 也在 以这种形 式进 行配置 。 政府投 入” 了一个 大弯 , “ 转 最后 以 “ 市场 收入”的形 式进 入 乡镇 卫生院 ,应该是 “ 政府 主导与发挥 市场机 制 作用 相结合”的医改原则在 乡镇卫 生院补偿 制度上 的成 功探 索。现在 需要 的是 坚 定不移地 沿着这 条路继 续往前走 , 而不是折 转头 , 再走 由政府 “ 统收统支统 管”的 老路 。
一
2 6
《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 1 年第 l 期 00 6
范文四: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重庆家教中心 重庆家教网 cq.jiajiao580.cn asd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别对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做出专题报告《推进我国能源价格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与对策建议》和《中国能源政策评论2012》,建言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能源监管体制。
前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由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曹小奇负责;后者则为能源研究会首份能源政策年度报告。
能源政府定价须改变
国研中心与中国能源研究会认为,“中国的能源价格仍然以政府定价为主,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扭曲和矛盾。”
就“煤电油气”各能源品种而言,国家虽逐步放松煤价管制,但煤炭价格双轨制正在影响电煤供应和能源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电价改革相对缓慢,仍然由政府主导。目前,我国竞价上网机制没有建立、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上网电价无法反映应燃料价格变化,销售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没有完全考虑到输配电量大小的变化。电力市场改革明显滞后于煤炭市场,造成“市场煤”与“计划电”的长期矛盾。
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完善,调价周期太长且波动幅度限定较为严格,使得价格难以贴近市场行情。由于调价之后,放大市场预期,加重投机行为,导致市场供需紊乱,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跨省输送费用由国家统一制定,城市输配和终端销售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自去年底,国家在广东、广西试点天然气价格改革,改革的思路是用“市场净回值法”代替“成本加成”定价,将天然气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价挂钩。
对于上述问题,国研中心与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政策建议一致。
即,改革煤炭价格双轨制,取消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的价格差。完善和落实煤电联动政策,以充分的价格信号传导作用,保证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并抑制不合理需求。 在电力领域,加快电力改革,实现电力竞价上网、输配分开。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俞燕山建议,“推进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构建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具体举措:合理确定输配电价,明确大用户标准,分层次放开达到标准的大用户,由发电企业和用户自行协商电力、电价和电量,并签订购电合同。”
石油领域则需要积极排除障碍,允许其他竞争主体进入,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加快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竞争性市场,政府只对具有垄断的天然气管输价格进行管理。
建议成立高层次能源管理部门
国研中心在专题报告中提出,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存在多重制度约束。
目前,国家能源局负责能源行业管理,但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电监会等分别保持着矿产资源开采、成品油市场流通、电力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权。
“煤电油气等主要能源品种实质上还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能源价格改革各成体系、分类推进及缺乏系统和全局统一的特点。”报告说。
国研中心建议,“成立一个较高层次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控能源总量平衡,保障能源安全等。对能源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构建能源领域协调机制。”
国研中心建议,应根据行业属性不同,明确各个领域各环节改革方向。对天然气管道、电网等自然垄断行业,要以加强行业监管为根本目标,对于其他竞争性行业,勇于打破垄断格局,鼓励多元竞争主体进入。
在能源价格监管领域,存在机制不完善,价格主管部门“重审批、轻监督”现象。应在完善能源管理机构的同时,本着“政监分离”的原则,着手建立专业性的能源监管机构,负责能源市场秩序。
范文五:涨薪恰恰证明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
近来,外资企业连续发生劳工停工事件。劳工的诉求集中于两点:一是要求厂方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尤其是底薪;二是有些劳工提出重整工会的要求。
大多数资方接受了劳工涨薪要求,此举也影响到周边企业陆续调整劳工薪资。
后一要求鲜有实现,但也未被完全拒绝,未来伴随基层工会重整,劳工参与工资集体谈判的能力必然提高,劳工工资将有更大的上涨可能。
对此,一些经济学人表示担忧。他们主张工资应由市场来决定,即劳工工资应当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几年前,不少经济学家反对《劳动合同法》,也持续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其担忧在于:允许劳工结社、提高集体谈判能力,可能会损害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对工人本身、对企业、对经济乃至社会均无好处。
工资应当由市场来确定,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制度条件也至关重要。市场活动必然是在具体的法律、政治,乃至社会制度环境中展开的。这些制度的取向和具体安排,将会极大地影响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权利,最终影响合作剩余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配置。因此,在主张工资由市场决定的同时,应该关注市场是否在一个健全的制度环境中运转。
市场是健全运转还是扭曲运转,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果有天壤之别。而市场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市场各方主体的自由和权利是否得到相应的保障。在劳资关系中,它体现为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持有人是否普遍地享有较为充分、稳定的自由和权利。
依此衡量中国的现实,市场仍是高度不健全的。事实上,资本和劳动都未享有充分的自由。山西煤炭行业大规模“国进民退”,是资本自由、权利受到高度限制的范例。而劳工的自由和权利所受的限制,比之资本更为严重。比如,农民可以离开乡村到城镇打工,但户籍制度的藩篱使他们事实上被禁止举家迁徙。而由于居民身份的缺乏,他们在打工地并不享有大多数政治和法律权利。
正是由于这一权利分配的不均衡,导致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劳工工资的变动趋势并不完全合乎市场一般规则:劳动生产率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工人的薪资却未能得到相应提高,不少地方农民工薪资甚至在十年内停滞不动。
劳动力供应充足的确是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但不能否认,劳工权利被限制,也是造成这种不合理趋势的重要因素――在2008年-2009年经济危机中,政府还出台了冻结劳工薪资调整的各种政策。
同样,近几年来劳工工资有所增长,仅从经济学原理将其解释为生产率增长的自然结果,或者市场对农村廉价劳动力供应趋向枯竭的自然反应,固然可以成立,但它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事实:《劳动合同法》承认、赋予了劳工诸多权利,从而催化了劳工的权利意识。劳工维护权益的努力,对劳工工资的提高产生了一定作用。
劳工工资通过如此途径提高,不应被视为非市场因素扰乱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只是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劳工的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市场内部的合作、交换过程发生了某种变化。
2004年以来在某些行业领域出现的“民工荒”显示,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变化:具有更明确的权利意识的新生代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市场,他们的收入预期提高,并有意识为此采取集体行动。
这是市场内生的变化,既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客观嬗变,也表明市场主体自发矫正资源配置错误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
市场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秩序,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现象,是具有主观意识、追求各自目标的人的行动秩序。同时,市场也是一个只能逼近均衡、但永远无法达到均衡的动态过程,作为市场之最重要要素的人的观念和预期的内生变动,将驱动市场结构和剩余配置不断变化。
如果无视或者下意识删除一个重要变量,就无法客观理解市场的运行。而忽视市场主体价值观念、权利意识的变化,进而忽视由此引发的产业、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动,会影响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最新一轮农民工自发要求涨薪的努力,有助于矫正目前令决策者头疼的经济结构失衡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因此,决策层对农民工的努力不必干预,而应积极推动支持市场运行的各种制度环境趋向合理化,包括推动不同主体的权利趋向对等。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当承认劳工的自我组织的权利,推动劳资之间建立对等的工资和劳动条件谈判协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