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
最近,外号“3家姐”,混迹香港娱乐圈多年的神秘人物突然向媒体爆料,说香港某天后级女歌手,虽代言A化妆品,私下却钟情化妆品B,于是她把从广告商那里拿到的化妆品A派发给街坊做宣传,剩下的就倒掉,灌进化妆品B作掩饰。可谓一箭双雕。其实,这样的明星不在少数,代言和真正使用完全是两回事。
蔡依林
无独有偶,百事可乐代言人的蔡依林,也被爆料用餐时指名要喝可口可乐旗下的健怡(低热量、低脂肪)可乐!
某日,蔡依林跑完一天宣传通告,与工作人员到台北南京东路的“聚北海道昆布锅”用餐。蔡依林当天胃口大开,除了高档套餐还点了红豆冰,甚至还问侍应生有没有供应健怡可乐。第二天,媒体就将此事爆料,吓得蔡依林的经纪人面容失色,生怕丢了高额合约,连忙解释,一会儿说可口可乐是餐厅主动提供的,一会儿又说是同行用餐的人中有人要减肥,就问服务生“有没有热量低的健怡可乐”,服务生说“没有”,他们也没坚持要点。说辞前后矛盾,说服力相当有限。
其实,喝惯了百事可乐的蔡依林只是想换换口味而已。情有可原,而且蔡依林一向关注自己的身材,偏偏当时只有可口可乐推出了低热量、低脂肪的产品,所以只能“偷喝”。不过好在后来百事可乐也推出了“轻怡”低热量可乐。解决了蔡依林心中的矛盾。
贝克汉姆
最近,在意大利踢球的小贝独自一人在米兰街头享受午餐,其间,百无聊赖的他掏出兜中手机在桌子下进入“个人娱乐世界”。好事的狗仔将镜头推近一看,惊喜地发现贝帅哥使用的并非摩托罗拉,而是iPhone。此时小贝察觉不对,藏起“罪证”,但仍被拍下“劈腿”证据,只能冲着镜头尴尬微笑。
众所周知,贝克汉姆3年前就开始代言摩托罗拉,年薪高达人民币9300万元。为什么会突然恋上iPhone?这要追溯到一年前的法兰西大球场,英法国家队交战,这是贝克汉姆代表国家队出战的第100场比赛。队友们送给小贝一台24K纯金的金色iPod作为纪念,队友们才不管什么代言条约呢,没想到却让小贝从此恋上iPhone,只能趁四下无人,拿出来把玩了。
科琳?麦克洛克林
英格兰足球金童鲁尼的老婆科琳之前与英国著名的时装百货品牌阿斯达公司签署了价值150万英镑的代言合同,但英国媒体又爆科,科琳竟然去阿斯达的竞争对手斯潘塞百货公司疯狂采购,酷爱购物的科琳这次可是自找麻烦。据说,当天科琳身着休闲装推着一车物品从斯潘塞一家店铺里走出来,感觉购物车里不仅有日常用品还有服装,这家店铺距离科琳和鲁尼的豪宅很近,科琳之前在店铺里逛了一个多小时,一个购物者说:“科琳买了很多衣服,真难想象她竟然不顾自己是阿斯达的代言人,在这里买衣服穿。”
之前科琳刚刚被阿斯达特意任命为其新款休闲装的代言人,科琳也曾表示很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还特意前往葡萄牙里斯本为这个系列的服装拍广告。也许科琳没想到这次稍微一
不留神就会惹恼阿斯达,看来拿人家的钱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追星宝典 替身的辛酸遭遇
巩俐替身周显欣。曾在《周渔的火车》、《红粉世家》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里担任角色。因酷似巩俐而被挖掘成为替身,许多比较暴露、激情的戏由周显欣替身上演,然而事后却几乎没有人提及她的名字,在影后巩俐的光环下,幕后的替身自然没法浮出水面。
小甜甜布兰妮替身英国女子洛娜?布利斯。为了让自己从头到脚都像布兰妮,洛娜已经砸了13.5万英镑购买性感的服装并聘请舞蹈老师等。布兰妮发福时,洛娜也狂吃垃圾食品增肥,布兰妮剃光头发后,洛娜也只能剃掉一头秀发。
刘德华替身杜奕衡。一个青年歌手、演员。从《见龙卸甲》开始便成为刘德华的御用替身。曾经一个月每天通宵赶戏,替刘德华出演那些高难度的打斗场面,弄得他浑身是伤,还落下了关节炎。
章于怡替身邵小珊。《夜宴》一上映,章子怡便表示裸露戏份是由替身完成,接着章在片中的“裸替”邵小珊就借此高调出现,并要求影片方在结尾给她署名,经过一段纷扰,虽然邵借“裸替”事件出了名,却破坏了替身应保持低调的原则,再没有剧组敢找她拍戏。
范文二: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三国演义》中,有位过五关、斩六将的大将军——关羽关云长,有一次他被曹军俘虏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我们班里,也有这么一位哦~他就是黄海兵。
前些日子,黄海兵被换到我的前面,可他却还是棒棒糖小队的。我们幽默小队的队长范宇秋得知后,大发雷霆,说:“坏了,坏了~黄海兵是棒棒糖小队弄来的‘奸细’,我们的‘幽室机密’可千万不可让他知道呀~”我们听了,不住地点头。
语文课上,邹老师让我们找找描写黄河的句子。黄海兵由于预习工作做得好,不到五秒钟就找到了六七处,做完后,他默默地看着自己小队的成员在苦思冥想,抓耳挠腮,黄海兵狠不得像地鼠一样抓个洞钻过去告诉他们,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哪~
在昨天的班队课上,我们互相回答别的小队出的问题。在我们出题的时候,黄海兵在自己的《史记故事》中找出了所有的答案,可是,跨组交流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呀~没办法,黄海兵只好下课再说了。
我们班的黄将军可真是如同关云长一般,“身在曹营心在汉”呀~
范文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句成语。“曹营”指的是曹操的军营。“汉”是指刘备。因为刘备与东汉皇帝有“八杆子打不着”的亲属关系,号称“刘皇叔”,常以汉朝正统传人自居。刘备、关羽、张飞是“桃园三结义”的生死弟兄,关羽只承认刘备这个“汉”是可以理解的。东汉末年,曹、刘开战,曹操把刘备的二弟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注:曹夹持东汉朝皇帝,声称正宗汉室)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关羽苛刻的条件。曹操十分看重关羽的人品和才能,对他关怀备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送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始终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但是,最后关羽还是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三国演义》上并没有这样的话。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以后,徐庶在曹营一言不发,坚决不给曹操出主意。后来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不过,后来人们常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指徐庶,而是指关羽。
从曹操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上看,老曹还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傢伙。从这两位仁兄对待刘备的态度看,老刘这个人则很会笼络人心,很会招纳死党。像刘备这种本事不大,遇亊只会哭鼻子的角色,要是没有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没有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人为他卖命,想打到益州坐江山则绝无可能。
至于人们用“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成语来指什么,是褒义,还是贬义,那就是另外一回亊了。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等等。看用于什么对象,讲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吴双江)
范文四:身在曹营心在汉
风雅颂不仅属于诗经,离骚也不仅仅是屈原的楚辞,当风骚结合,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你走入诗的领域并爱上诗歌。
人生一世,顺风顺水,春风得意,这是一种幸福;人生起伏,逆水行舟,颠簸江湖,这是一种历练。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一路跌宕,不管是爱恨情欢,还是离乡背井,均有精彩纷呈谱写人生乐章。均有诗情画意演绎生命体验。读那些逆水而上,迎难而进的诗篇;读那些身心分裂,煎熬灵魂的词作;读那些悖逆世俗,张扬自我的杰作――无不令人感慨唏嘘,心神共鸣。
爱到骨髓,情动肺腑。爱一个人,不仅分享对方的人生快意,更要承担对方的身心困窘。读唐代安邑坊女的《幽恨诗》,深为普通女子的忧心忡忡、忐忑不安而感动:“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诗歌一开篇就描写一个女子占卜的场面,卦上呈示的情况很不吉利:上峡之日,秋江风多浪大,必然凶多吉少,险象环生。“上峡”的人显然是女子的丈夫或情人,那人大约也是“重利轻别”的商人,正从巴陵沿江上峡去做生意。“上峡”何意?逆流过峡,风浪并作,舟行多险。女子自然万分忧虑,因而才去占卦,不料得到一个使人心惊肉跳的卦象。那一个夜晚,她失眠了。淫雨大作。绵绵不绝。听着窗外萧萧秋雨。她不禁唱出了哀哀歌声。南朝乐府的“木兰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前四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此处活用其意,是断章取义的笔法。这位幽怨的女子,既不能安睡,又无心织作,惟有长吁短叹,哀歌当哭。雨声与歌声交织,焦虑与愁思并生,分外凄凉,有力地表现出巴陵女子的复杂情感。一次逆流上行,一番相思煎熬,情意凄凄,动人心魂。
中唐诗人李益《江南曲》也是描写一个女子对远行商贾的埋怨与责怪,爱恨交织,情真意切:“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诗歌前两句以平实见长:自从嫁给瞿塘的一位商人后,他每次都耽误了与我约定的归期。诗歌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若是早些知道潮水准时来去,是如此的有信用,当年还不如嫁给一个弄潮的人算了。显然,女子一时气话与她内心的期盼刚好相反,越是埋怨、责怪对方,越是表明自己心中牵挂、惦念对方。男子“朝朝”爽约是事实,女子“朝朝”期盼也是事实,而且,尽管如此,女子没有断然放弃,而是越发在意,越发思念,所以,才有后面的赌气、嗅怪与怨愤。一次言不由衷的表白,一番爱恨交织的情意,让我们感受到商人妇的哀怨与执着。透过“嫁与弄潮儿”,我们读到的是“不嫁弄潮儿”的坚守与忠诚;透过“早知潮有信”,我们读到的是“朝朝盼夫归”的等待与期盼。言不由衷,表里相逆,活现女子的深情、多情与痴隋。
宋代词人张先的词作《一丛花令》也有类似中唐诗人李益诗作男女相思的描写:“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不如桃杏”二句是张先的名句。当时人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道:“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而桃杏花嫁给东风时连媒人都没有,李贺的诗意是十分沉痛的。张先此词反其意而用之。为桃杏能嫁给东风而庆幸。意在为幽闺独居的女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女子独守空房,相思天涯;桃杏迎春绽放,春风得意:两相对比,人不如花,名花有主,我心无主,逆情背理,焉能不怨!
宋代一首无名氏的词作《菩萨蛮》描写发生在年轻夫妻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传达女子爱恨交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致,很逗人,很风趣,读之品之,拍案叫绝,捧腹大笑。词作是这样写的: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祷ù蛉恕?
一个春天的早晨。一户人家的庭院里面,几株牡丹开得正艳,雍容华丽,光芒四射。硕大的花朵上面,还挂着粒粒珍珠一样的露珠,闪闪亮亮,迷离动人。一位浓妆艳抹,光彩照人的美女,走向花枝,轻摘花朵,闻一闻,看一看,无比喜爱,笑脸如花。她很爱美,爱美如花,爱花如画,一脸欢快,轻手轻脚走过庭院,正巧看见夫君也在庭院门前,他也起了个大早,不知是来看花,还是另有其他事情。女子抓住他不放,神情庄重地询问夫君,你看看,和这朵牡丹相比,是我漂亮,还是牡丹漂亮?夫君一时无语,笑而不答,故弄神秘。
显然,女子爱花,更爱自己,一看到牡丹艳丽,光芒灿烂,她就联想到了自己,不也是青春貌美、艳丽迷人吗?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容颜,花一样的青春,也应该享有人生最幸福、最美好的爱情啊。她问夫君,将自己与牡丹相比,反映出她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对自己的自信和肯定,当然她丝毫不会怀疑夫君的回答,甚至她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知道夫君的答案,但是,明知故问,硬要夫君亲自回答,再一次当着她的面,当着牡丹的面,说她漂亮,远远超过牡丹。这样,她的虚荣心才会得到满足,她的爱情似乎才会得到保证。
词作上片没有描写男子的回答,故意留下悬念,吸引读者思考、联想。词作下片,紧接上片,进一步写男子的反应。男子明明知道女子提问的意图。也知道女子希望听到的回答,可是,就是不愿投其所好,说你比牡丹漂亮,而是故意惹怒女子,开口就说,牡丹艳丽,比你漂亮多了。这下可好,引来了女子的嗔怒、责怪。也许男子只是想开开玩笑,逗乐女子,可是没想到女子却很较真,你不随我意,我就对你不客气。女子立马撒娇,顺势揉碎花朵,扔向男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得不到男子让她满意的回答,有点气恼,但是也知道男子在和她开玩笑,不是当真,真正漂亮的还是她,尤其在男子心中,这一点,她从未怀疑。她用花枝碎瓣扔向男子,不过是闹着玩玩,也并不当真。词人说她“娇嗔”,意思是既有嗔怪不满,又有撒娇装嫩,情意丰富、风趣,让人发笑。显然,两个人的世界,两颗心的秘密,彼此知晓,他人难窥。男子故意说假话,女子故意嗔怪,其实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在对方心中,彼此都是对方的最爱。一份深情,一份真爱,就在这种随意、简单而又生动、逗趣的问答中体现出来。令人羡慕,令人向往。是的,生活像他们小两口一样,插科打诨,谈笑风生,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如何不幸福、不甜蜜呢? 爱情如河,逆流也有朵朵凄美的浪花;乡情如水,逆流更多思念的漩涡。读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千古名篇《商山早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天下游子清秋早行、奔波劳碌的生活图景,更是洞晓了一种马不停蹄、心力交瘁的人生况味:“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点题,直写悲情。天刚破晓,客人们就翻身起床了,旅店外面早已叮叮当当,响起了骑马套车的声音,有人准备起早赶路,即将开始一天长路漫漫的奔波。诗人耳闻铃铎之声,心有万般不愿,想想故乡的日子,自己不必四处劳心,也不必起早远行,免去了劳困之苦,心力之累,而今,却不得不追随这划破清晨的车马之声,匆匆上路。到哪里去呢?为什么要去呢?又何必走得这样匆忙?千头万绪,千悲万愁,奔涌心间,诗人一派困惑迷茫!颔联绘景,冷寂凄清。鸡鸣报晓,声声催人;茅屋野店,残破不堪;一弯残月,高挂天空:这个山野客栈,弥漫着萧索荒凉,冷寂空旷的气氛。山间小道,足迹斑斑;木板古桥,沧桑依旧;秋霜满空,寒意袭人:这条古道,写满了起早贪黑、风尘奔波的人生苦况。颈联描景,扣住“早”字。槲树落叶纷飞,满地皆是,枳花迎春绽放,放光耀眼,这是天刚明亮时诗人的视觉印象。其间,落叶的枯黄凋零,枳花的鲜艳亮丽,一暗一明,形成对比,暗示冬去春来,万物变化,让人感到游子久行不归。辗转漂泊的苍凉无奈。尾联借梦发感,思乡心切。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可以想象,纵然离家千里万里。游子依然走不出家园的期盼。心灵的回归始终与脚步的远行分离悖逆,游子一生注定带着乡愁漂泊天涯。
游子的心中永远装着故乡,哪怕落魄潦倒,浪迹天涯。唐代诗人杜牧是一个心思细腻、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多愁善感、思乡心切的游子。他的绝句《秋浦途中》就抒写诗人迁调途中的一段浓浓淡淡的乡情:“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黯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潺谖,秋风瑟瑟,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三、四两句触景生情,虚处生发,再现孤寂之境,抒写思乡之情。诗人把目光转向飞落寒汀的鸿雁,天真发问,你飞来的时候是否在杜陵停留过?鸿雁不答。而情意自见。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老家一樊川,就在那里。诗人问鸿雁,点杜陵,自然就是想家心切,又无从得知有关家乡的任何消息而被迫采取的荒唐之举。诗人不会不知道鸿雁不可能回答他的问题,但是仍然要问。当然,古人有鸿雁传书,捎来音信的传说,诗人问鸿雁,其实也有希望收到寄自故乡的书信的意思。漫漫旅途,无人伴随,无处安身,唯问寒雁,唯伴秋风,可见,诗人心境有多孤苦,有多寒凉。一、二句写诗人远行身影,一路奔波,是谓“形”;三、四句写诗人回归故乡,一心煎熬,是谓“神”;形神逆行,身心分裂,活现天涯游子的羁旅愁苦。
清代才子纳兰性德词作《长相思》抒写行踪的渺远与心灵的回归,二律背反,纠结肺腑:“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公历纪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了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跋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一二。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服务,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上片写景纪行,下片抒发情意。表面上词人跟随皇上远赴塞外,长路迢迢,山环水绕,离开故园京都越来越远。可是内心里思念家园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急;换言之,身体渐渐远离京都,心魂却是日渐逼近故园,身心悖逆,形神分离,活现词人的羁旅愁思。情意凄切,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胜唏嘘。
人生有爱,不在乎形影相伴,朝夕相守,不在乎甜言蜜语,缠缔悱恻,哪怕天南地北,各奔东西,哪怕唐突无理,横眉竖眼,都有一份真情,都是一片忠贞;心中有家,不在乎生死于斯,山水相亲,不在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哪怕天涯海角,东离西散,哪怕地老天荒,沧海桑田,都有一腔乡情。都有回归梦想。带着爱上路,带着梦回家,哪怕身心分离,形神悖逆,永远都是一道凄美而悦目的风景。
范文五:身在曹营心在汉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注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
【释义】汉:汉朝。三国时关羽身陷曹操阵营,心里想着刘备。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现在多用来比喻在这里工作、任职,心却想念别处。多用来说人工作不安心,向往别的单位、部门,带上来贬义。
【示例】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关羽和刘备失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歇后语】关羽降曹操;曹营的徐庶
编辑本段近反义词
近义词 :人在心不在
反义词 : 同心协力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 ?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角——关羽
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东汉末年,曹操征召徐庶到许昌,由于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又是一个重孝之人不得不从,便离开刘备跟随曹操。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角——曹操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编辑本段演义记载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 ?
刘关张三人
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母被捉,史籍与演义皆同,所不同的是细节,《三国志·诸葛亮传》曰:“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 ?
徐庶
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这段记载与“演义”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这时的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阵营,说明“三顾茅庐”在徐庶辞刘之前。第二点,徐庶的母亲并非曹操用计捉取的,而是在追击刘备时俘获的,说明此时的徐庶已经将老母接至刘备军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当时刘备的力量薄弱,实力不足以保护部下及家小,甚至连自己的家眷都差点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看来,徐庶侍母至孝,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谓了得。后弃武从文,虽然出场很少,也是屡有建树,曹操的顶级谋士程昱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当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聪明才智可以为己所用,才想方设法将其赚至自己门下,曹操爱才心切,但是却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义之士。
徐庶投奔曹营后确实谨记诺言恪守诚信,即使在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也不愿透露机密,只是采用了庞统的计谋避之而去。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另外,刘备是蜀国而不是真正的“汉”。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刘备的“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而徐庶为了家庭可以抛弃刘备集团,足见其心在真正的“汉”而非蜀国,并且他为刘备举荐诸葛亮,也算是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