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是由十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草地站、郧西县畜牧局、竹山县畜牧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目于2005年6月申报,2005年9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复实施,2007年12月结束。现将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名称
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马头山羊是驰名全国的肉皮兼用型地方良种,已载入国家品种志,十堰市年饲养量为112万只,年出栏52万只,为农民养殖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杂交的效益远比饲养地方品种高,致使地方品种保护愈来愈困难,为了较好地兼顾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同时改变常规方法保种耗资巨大的缺陷,本项目采用《马头山羊标准》(DB42/T244-2003)成果和胚胎冷冻保存、基因标记辅助选择、计算机辅助选择等高新技术,对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中试与示范。转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⑴依据《马头山羊标准》,选择特、一级初产每窝3羔或经产每窝4羔马头山羊母羊为胚胎供体,进行超数排卵,收集胚胎,采用玻璃化冷冻保存技
术,进行冷冻保存。⑵利用马头山羊适应性好、产羔率高和波尔山羊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好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开展波尔山羊与马头山羊冻精配种杂交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以优良的波尔杂交一代羊作为培育马头山羊新品系的基础群,为新品系培育奠定基础;⑶采用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计算机辅助选择技术,培育马头山羊快速生长品系和高繁殖力品系。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下达后,省科技厅、畜牧局、十堰市畜牧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十堰市畜牧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部署。一是以十牧发
[2005]27号文件组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资金、人员、车辆等后勤支持。以十牧发[2005]26号文件组成项目实施课题小组,项目承担单位十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牵头,抽调全市畜牧系统副高以上职称业务骨干,与华农大动科院及省畜牧局专家教授20余人组成技术专班,并与项目合作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协调和整体推进。二是迅速制定项目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落实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进度和工作措施,把各项工作任务和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强化了工作责任。三是落实项目地点和项目区域,确定郧西县马头山羊种羊场作为超排和胚胎冷冻保存地点,和高繁殖力品系及快速生长品系核心群场,郧西、竹山、房县作为示范区域,建立波尔山羊鲜精人工授精配种站点25个,开展波
马经济杂交和育成杂交工作。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建立了无菌操作实验室1个,胚胎冷冻保存间1个,改扩建实验羊栏50间,新建了饲料贮备库150平方米,工作生活区200平方米,购置了超排、胚胎冷冻保存和山羊冻精制备所需的液氮、药品和各种器械、设备,完成了基础群建设和良种引进工作。四是制订落实各项技术规程和操作程序,如《马头山羊超排日程表》、《波尔山羊颗粒冻精制备及输配技术》等,较好地贯彻项目技术路线。五是认真开展项目技术培训,以华农大动物科院教授、博导杨利国同志及华农大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培训山羊同期发情、超排、采胚、检胚和胚胎冷冻保存及胚胎移植技术,开展技术培训5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0余人。以十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和畜禽品种改良站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重点培训山羊采集、稀释、冷冻、解冻和输配技术,开展培训4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1000余人次。
通过两年来的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完成了项目设计的实施内容:一是选购买优良马头山羊供体母羊450只,采用同期发情、超排技术,收集胚胎6426枚,冷冻保存6300枚,平均每只母羊获有效胚胎14枚,最高达26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移植100枚,成功31只。该研究使马头山羊优良品种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永续利用,不必担心品种资源灭绝,也不必再划定保护区域,广大养羊户可以利用优良肉用品种波尔山羊自由进行杂交,促进农民养羊增收。二是从省波尔山羊种羊场引进特、一级波尔种公羊50只,投放到郧西、竹山、房县等主产区的25个重点乡镇和养羊大户,开展波马杂交试验,并推广人工
授精技术,共采集制备波尔山羊冻精523680份,年杂交改良马头山羊26万只,生产36万只波马杂交一代商品羊,占全市2006-2007年肉羊出栏总量99.86万只的36%,通过对2000余只波马杂交肉羊统计分析,杂交一代羔羊初生重达2-2.5千克,比马头山羊初生重提高50-100%,10月龄波马羊日增重比纯种马头山羊日增重增加50克,出栏重增加7.5千克,只平增收可达125元。杂交改良直接经济效益4500万元。三是在全市范围内选购初产每窝3羔或经产每窝4羔以上母羊采集血样500余份,开展马头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分析马头山羊母羊FECB、FEEX基因、抑制素a亚基因、褪黑激素Ⅰ型受体aⅠ亚型基因、促卵泡素β亚基因在扩增序列位点C-A的突变,通过分析该突变引起HaeⅡ酶切位点的变化,判断产羔数变化,该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据此组建了5只种公羊和55只基础母羊的高繁殖力新品系核心群。同时根据体尺、体重测定,从波马杂交羊群中选择体型外貌与马头山羊接近、生长速度较快的杂交一代羊作基础母羊,组建了快速生长的马头山羊种公羊25只、波马杂交一代母羊230只的快速生长新品系核心群。以上三大主要内容均圆满预期目标。
四、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及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成果熟化程度:该项目成果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品种资源保护和品种经济杂交利用之间的矛盾,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保种方式的种种不足,成功地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经过两年的转化实施,技术成果的熟化程度很高。
2、项目技术水平:一是马头山羊、波尔山羊经济性状分子标记筛选取得重大突破。为克服传统山羊育种周期长、见效慢、花费高的缺点,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进行马头山羊、波尔山羊早期和超早期选择,用以培育高繁殖力品系和快速生长品系。采用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共筛选到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17个,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7个,微卫星标记10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16个,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2个,微卫星标记14个。利用筛选到的分子标记进行山羊早期选择,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和计算机辅助育种,大大提高了选择准确性,加速了遗传进展,缩短了育种周期。该研究项目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1篇(IF=2.168),核心期刊论文2篇,会议论文9篇(2篇论文被评为会议优秀论文),另有6篇论文待发表。二是应用超数排卵和胚胎冷冻技术保护马头山羊品种取得了研究成果。通过对马头山羊的超数排卵、胚胎冷冻及对冻胚质量检测等研究,探讨了一种最优的建立胚胎冷冻库对马头山羊进行品种保护的方法,并培养了数十名技术人员和5名研究生,其中3名均顺利毕业,并提交了研究成果。
试验从处理方法、配种方法、母羊体况、冷冻和解冻方法等方面研究马头山羊超数排卵和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及冻胚移植,进一步检验胚胎冷冻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选择上胎产羔数多、膘情中等的母羊,同时运用LHRH-A3与P4进行超排,每隔84h本交或人工授精均能取得良好的超排效果;细管玻璃化和OPS玻璃化冷冻均可用于胚胎的冷冻保存;进行大规模同期发情时,建议选择经产母羊做受体,用费用较低的孕酮海绵栓处理,可提高移植妊娠率。目前各技术人员均能掌握这一方法,并能熟
练操作。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实施后马头山羊日增重水平达到185克,年繁殖率达到455%,成年公母羊(24月龄)体重分别增长9.6%和11.37、体高分别增长9.44%和8.21%、胸围分别增长8.82%和8.87%,体长分别增长2.19%和8.43%。实现销售收入590.54万元、税前利润355.32万元,税金60.4万元,税前净利润294.92万元。按照项目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整体实施任务。
五、项目资金落实和支出情况
本项目计划投资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0万元,其中转化资金70万元、政府配套资金200万元(郧西县配套150万元、竹山县配套5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30万元。按支出分类:①区域试验与示范费100万元,用于购买波尔山羊种公羊50只、建山羊人工授精站点20个、种公羊精液采集、稀释、分装冷冻、输配及杂交改良育肥试验、示范;②中间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费8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供体母羊450只、饲养费、人工费、疫病防治费和同期发情、超排药品、试剂费用;③设备仪器购置费5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体视显微镜、液氮罐、消毒、恒温、外科手术设备器械;④基建费50万元,主要用于羊舍改扩建、建无菌操作室和冻胚保存库房;⑤销售费用5万元;⑥培训费3万元,主要用于胚胎冷冻保存和山羊人工授精等技术培训;⑦业务费及业务管理费10万元,主要用于差旅、日常生产管理;⑧其它支出2万元,主要用于试验、示范的饲料补贴和误工补助。项目资金全部纳入专户专帐管理,定期接受财政、审计单位的审计和项目来源单位的监理,无挪用、截留和不正当开支,支出结
构合理。
六、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新增销售收入590.54万元,其中:波尔山精液523680份,每份均价4.9元,计235.66万元;胚胎6300枚,每枚500元,计315万元;种羊回收39.88万元。实际成本支出235.22:购买波尔种羊17.5万元、购买供体母羊39.84万元、饲养成本30.08万元、仪器设备土建等固定资产折旧20万元、试剂药品费用65万元、 精液、胚胎制备费用46.8万元、销售费用5万元、管理费用10万元、财务费用1万元。项目税前利润为355.32万元,扣除税金60.4万元,税后利润294.92万元。
(二)社会经济效益
1、通过选育快长、高繁新品系,山羊日增重和繁殖率分别增加22克和27个百分点,肉羊只平增重4.2千克,净增收入5644万元,另增加产羔6.23万只,净增收入935万元,两项合计6579万元。
2、每年出栏36万只波尔杂交羊,增收4500万元。
3、新增种羊2800只,每只售价800元,增收224万元。 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3亿元。
(三)社会效益
1、推动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通过项目实施,2007年全市山羊饲养量达到111.57万只,出栏量达到52.62万只,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长13.6%和28.4%。
2、养羊效益明显。通过杂交改良,日增重水平提高,可在190日至200日龄达到35公斤的出栏体重,饲养周期缩短60天,每只降
本增收125元,净增收入4500万元。
3、通过实施项目,不仅使马头山羊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马头山羊品种的知名度,对马头山羊品种的保护利用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实施本项目而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四)生态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由于养羊效益提高,推动了养羊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养羊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户自觉地接受圈养舍饲、种草养羊、秸秆利用新技术,减少放牧,有利于保护天然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七、单位基本情况简介
项目承担单位十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于1994年,现有职工总人数16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研究员1人,高级畜牧师8人,高级兽医师2人,畜牧师2人,兽医师2人,助理1人。2000年以来,组织开展的《马头山羊标准》(省标)、《马头山羊饲养与疫病防治技术规模》(省标)、《猪瘟、口蹄疫同步免疫效果的研究与应用》、《山羊杂交改良与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动物免疫标识技术推广》、《郧巴黄牛杂交改良与秸秆氨化新技术应用》、《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等科研推广项目,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个、省科技推广三等奖2个、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和二等奖1个,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委下达的《马头山羊》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技术储备较为雄厚,专业技术队伍精干,具备了实施各类专业技术项目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
项目单位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技术研究水平。
八、存在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得以顺利实施,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基本完成,但后续工作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胚胎保存需要消耗费用,需长期补充液氮和购买设备,以利长期保存;二是马头山羊新品系选育时间仓促,需要4-5世代加以横交固定,稳定新品系的遗传性能。为此建议将马头山羊新品系选育做为后续,予以立项支持。
二OO八年元月五日
范文二: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一、项目名称
《虾夷扇贝养殖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
二、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根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所确立的总体目标,到2007年来,全县新增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新增浮筏养殖规模8万台,新增增养殖业户1500多户,增养殖品种10余个,鱼类海上网箱养殖也得到长足发展,鱼类养殖品种达4种,养殖规模5000多箱。其浮筏养殖产品产量年可实现8万吨,销售收入可达6.5亿元,利润2.5亿元;底播增养殖产品产量可达5万吨,销售收入可达5.1亿元,利润3亿元。
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针对大量的增养殖产品销售价格不稳定和价格被流通领域所控制,广大增养殖业户微利生产的现状,我们适度调整了实施方案,把水产品加工业纳入了整个行动计划之中,通过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直接带动海水增养殖的稳步健康发展,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36家,年加工能力4万余吨,推广“五合一”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增养殖业户增产增收,规避增养殖业风险,同时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众多加工企业中,我们重点在全县5个乡镇中扶持5个科技龙头企业鼓励他们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农民增收及县财政增收情况,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培训、人才总结及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成果、专利、标准、新产品、奖励等)情况,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其它效益情况。
到2007年底县财政收入15301万元,比2005年9083万元增长68.5%;
全县渔农民人均收入2007年达到19元,比2005年的人均12479元增长了28.4%,超过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指标。两年间共研发新产品10余个,增养殖新品种5个,申报各类专利7项,研究制定产品地方标准8个。在实施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中我们着重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确立长海县海域养殖容量与增养殖潜力调查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生命科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水产学院的专家组成课题组,于2006年5月开始进入实际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参与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近50人,县财政连续两年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二是确立虾夷扇贝穿耳吊养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确立主要是探索虾夷扇贝浮筏养殖新的模式,拓展深水筏式养殖空间。该项目经两年的试验研究于2002月20日,在大连市科技局组织下召开了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穿耳吊养和笼养的对比试验研究,探索了虾夷扇贝穿耳吊养关键技术,形成了实用性较强的生产技术工艺,且具推推广价值,总体水平国内领先。通过该项目试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一条生态养殖新模式,为该产品的筏式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三是加强优质高效新品种引进及苗种繁育。为确保增养殖业提供优质高效苗种,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栉孔扇贝杂交选择育种”、“皱纹盘鲍杂交育种及其养殖工艺体系”、“北美深水大扇贝引种及远缘杂交苗种繁育技术试验”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试验,在增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增养殖业生产效益,进而也推动苗种的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长海县是以海洋渔业为主导的海
洋经济大县,在海水增养殖业中虾夷扇贝是主导产品,为进一步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以解决增养殖业户单纯依赖销鲜的生产局面,为此近两年我们在虾夷扇贝深加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新产品试验与开发,先后开发出虾夷扇贝柱连籽、虾夷扇贝半壳贝、面包屑贝柱、玉兰贝柱
、蒜球贝柱、杭椒喜贝、辣爆扇贝、冻煮扇贝串、鲜味全贝、鲜味贝柱、喜贝柱、盐烤全贝、香辣裙边、脆贝裙、番茄裙边等10余个新产品,为虾夷扇贝精深加工开拓良好局面,有力地带动了海水增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培训活动。为提高海水增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我们始终把技术培训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适用技术培训。2006年至2007年全县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40余期,受训人员达5000多人次,编印各种贝类增养殖及水产品加工业技术丛书5000余册,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000余份,免费发送增养殖业户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县电视台开办科技海岸线专题栏目,播放各种技术讲座30余次,投入经费10余万元,投资10万元建立了农信之窗和科技信息网站,为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试点县(市)在资金、组织管理及人员等方面制定的相关配套措施,试点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经费筹措使用情况。
在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共投入经费4.6亿元,一是增养殖业户和水产品加工业自筹资金2.57亿元;二是金融系统扶农资金小额信贷2亿元;三是县本级财政扶持资金250万元;四是国家科技
部支持资金78万元。
上述资金主要用于新增浮筏养殖和底播增养殖生产物资、苗种等购置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等4.5亿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费500多万元,各类技术培训70多万元,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服务50多万元。
为保证富民强县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目的组织领导、监督与协调。县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科技局、政府办、财政局、海洋与渔业局、发展改革局、环保局、质量监督局、农行长海支行的一把手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为推动这个项目的有效实施,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新增海域推广虾夷扇贝穿耳吊养技术的优惠政策》,对开发新海域从事虾夷扇贝穿耳吊养新技术的业户,采取用海优先安排,三年免征海域使用金,三年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给企业等政策。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海岛建设的意见》,县财政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资金,按照“统筹配置,突出重点”原则,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创新以及重大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等。
五、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及经验
我们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中,始终把科技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一是认真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的实施,注重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各产业技术含量。二是加大适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三是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这是保证各类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四是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五是引领企业同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结成合作伙伴,走合作研发、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比如说: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国范研究员主持,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本成果以种质特性研究为基础,以良种培育为核心,以健康苗种和高效养殖技术为主线,培育出“大连1号”杂交鲍性状有势的生物学基础,解决了养殖皱纹盘鲍的大规模暴发性死亡问题,使杂交鲍养殖成为稳定持续高效品种。杂交鲍苗种出苗稳定提高4~5倍,存活率提高1.9倍,生长速度提高20%,养成周期缩短1/4~1/3,生物学零度降低1.4摄氏度,耐温上限提高2摄氏度。该项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存在问题与建设
在实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中,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浮筏养殖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变,以减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二是健康优质苗种繁育仍然十分重要,需要继续研究与试验。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尚未向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保健食品领域拓展。四是由于县本级财力有限,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更加稳步扎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一是继续 加大新品种引进繁育及试验,为增养殖业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品种。二是加强浮筏养殖模式的研究与试验,探索出一条健康生态养殖新途径。三是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四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多途径、多渠道融资,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五是继续开展同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及新产品研发,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各项工作。
范文三: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桐乡市科技计划项目
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嘉兴市禹科农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申报了《农业物
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由桐乡市科技局批准立项,经过近一年精心实施,项目已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现对项目做总结情况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针对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人工漫灌、渠灌导致费工、费
水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配上相应的控制设备及软件对作物生态环境实施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实时察看每个测试区域的各种土壤、环境和光照等生态信息数据;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实现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控制和网上展示,以达到农业生态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精确的肥、水、药等数字化使用管理的目的。
本项目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运行良
好,基本完成项目原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设计、安装农业生态信息自动化采集系统、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配臵及具备远程控制及网络共享、电磁阀控制线路系统、节水与自动灌溉系统流程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达到了精准控制作物需水量,减少人力投入的目的。
二、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2.1经济效益完成情况
至2014年9月,项目共布臵农业物联网应用作物栽培精准控制
系统设备 亩,其中龙翔街道元丰村 亩,洲泉镇马鸣村 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Xxx亩试验基地聘用管理和技术人员共3人,全年共支付工资 万元。项目实施前种植基地共
需要x名工作人员,每年支付人工工资 万元,每年可节约管理成本 元。
由于信息反馈及时,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科学、措施得当,
水肥灌溉适合,植保防治迅速及时,试验基地种植的西甜瓜平均亩产xxx公斤,较之前提高产量xxx%,且品质能得到有效提升,按今年市场平均售价2.5元/公斤计算,xxx亩试验基地共增收 元。
2.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完成情况
项目推广试验基地面积(精确)亩,通过农业生态信息采集及智
能管理技术应用,营造相对独立的作物生长环境,摆脱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品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明显提高单位产出经济效益,每亩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 元,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同时项目推广肥水同灌、精准施肥,显著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有
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每亩平均可节肥 公斤,明显减轻了种植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对于我市农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社会效益相当显著。
2.3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对农业生态信息自动化采集系统、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配臵及具备远程控制及网络共享、电磁阀控制线路系统、节水与自动灌溉系统流程进行功能原理介绍,例如这样通过项目实施,红地球应每亩留果穗1600穗,每亩留枝2500个,每枝留主稍叶13个,副稍叶12个为最佳,全年施全氮15公斤、全磷15公斤、全钾30公斤效果最好。农场78亩红地球种植区共产葡萄162240公斤,经抽样统计,平均穗重1300克,单果重15克,以2012年红地球平均售价 7.8元/斤计算,实现了亩产效益32448元;以现代信息技术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监测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结合应用,通过相应的电脑软件集成控制,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处理、监控和物联网管理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自动化管理。
2、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项,包括 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名称: ;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号: ,名称: 。
3、编写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论文一篇。(发表期刊、期号)
三、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计划投入总经费167万元,实际投入资金 万元,比计划投资减少 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 万元已于 年 月 日到位,其余由公司自筹。
四、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地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设施农业势在必行,通过摸索出一整套适合本地区生产的、行之有效的,能实现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的系统,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减轻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所应用的技术成果将适用于我省乃至全国现代化果蔬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广大果蔬种植大户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嘉兴市禹科农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10月18日
范文四: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附件2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 手 机: 单位联系人: 手 机: 主管部门: 项目执行期:
年 月 日
编写提纲
一、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建设情况概述
二、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度及完成情况
三、项目执行情况,培训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编写,
1、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类别、规模、面积、数量等,生产销售情况。
2、农业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数量、内容~推广面积或数量~转化推广情况。
3、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总户数,全乡,镇,或村信息化覆盖率,,示范乡,镇,试点中,信息化入户率最大的村的入户率、户数、名称。
4、科技培训。培训场所个数、面积、培训人次等内容。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5、资金使用。资金用途~专项资金与配套数额~带动全乡镇或村建设资金投入等情况。
6、科普书屋建设。书屋个数、面积、藏书数量,2个以上书屋需列明每个书屋情况,,借阅使用、更新及管理。
7、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开始前个年度、项目实施中每个年度农民收入情况~在所在乡、县,市,区排名情况,综合实力在乡、县,市,区排名。
四、采取的措施。县、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情况及出台的
政策和措施,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制定的相关配套措施、运行情况~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
五、实施成效。农民增收及乡镇财政增收情况~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培训、人才总结及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成果、专利、标准、新产品、奖励等,情况,科技推广、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情况,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及经验,要对试点工作中具有创新性的做法或措施进行详细描述并以案例说明,,
六、典型案例。科技致富典型~先进经验做法等。
七、问题及建议。
八、表格填报。如实填报表1-表5。
表1 资金投入和资金支出表
资金投入(万元) 资金支出(万元)
其中市其中省资金来源 金额 科目 金额 拨款 拨款
新技术、新品种引 省拨款 进推广费
技术示范应用费 市拨款
科技服务费 地方匹配
培训费 银行贷款
基建改造 单位自筹
其他费用 其他
备注:经费支出其他费用需详细说明
表2
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第项目实施第指标 前个年度 一个年度 二个年度 1、特色产业总产值(万元) 2、农民人均纯收入 3、培训人数(人次) —— 4、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总数(人) 5、新增就业(人) 6、聘请专家数量(人) 7、乡土专家数量(人) 8、专业技术协会或科技服务机构(个) 9、引进技术(项) 10、引进品种(项) 11、推广新技术(项) 12、推广新品种(头、只、亩) 13、信息化入户数/率(户/%) 14、科普书屋数/面积(个/平方米) 15、科普书屋图书册数(册) 16、农业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17、农业深加工产品出口创汇额(美元) 18、企业新开发产品(个)
表3 培训情况统计表
培训时序培训培训内容 培训日期 数(小培训地点 培训教师 号 人数 时)
表4
培训专家队伍名单
序号 姓 名 性别 单位 从事专业 联系电话
表5
乡土专家队伍名单
序号 姓 名 性别 所在村 从事方向 联系电话
九、证明材料。详细附列项目合同、推广证明、培训记录、新技术成果资料、资金使用凭据等材料。
十、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初步评估或验收意见:
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范文五: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受理编号:2009F20010236 合同编号:2009GB2F20033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009~2010年度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 目 名 称:优质超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山区转化与示范 单 位 名 称: (公章)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单位法人代码: 42999032-6
项目执行期: 自2009 年6月 1 日至2011年10 月 1 日 项目支持方式: 无偿 项目支持金额: 50万元 单位法定代表人: 张鹏 电 话:
通讯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弘扬路439# 邮政编码: 561000 传真:0853-8645877 编写日期: 2010 年 12月29日 监理单位: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优质超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山区转化与示范项目
2009年~2010年度工作总结
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的要求,2009年~2010年度,安顺市农科所主持在贵州省的安顺市、贵阳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地区等地实施了高产耐密玉米品种中试、示范。通过“顺单6号”高产示范,挖掘和展示该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宣传和示范高产品种及主要栽培技术,并带动提高大面积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贵州省科技厅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2009~2010年度项目各项指标任务。现将项目实施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项目概述
“顺单6号”(原名:“安2032”)是安顺市农科所针对贵州“立体农业”生态特点及农民的种植习惯,育成的优质、耐密的超高产玉米品种。在2004-2005年省区试中平均亩产616.5kg,比对照增产15.6%,2007-2008年高产示范,亩密度达4200-4500株,最高亩产量933.1kg;品质达国家饲用一级玉米品质标准,容重达到810g/L,比一级容重标准710g/L高14.3%,属高容重玉米品种。2008年通过贵州省审定。
项目期内在贵州海拔1000-1880m山区进行中试、示范,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高产繁殖、制种技术研究。使成果熟化,尽快应用于生产。
2、总体目标
项目期内计划投入资金60万元,完成“顺单6号”的配套高产栽培、繁殖、制种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生产、加工配套技术体系;制种6000亩,平均单产250 kg/亩,种子质量达到国标二级以上;亲本扩繁300亩,平均单产250kg/亩,亲本质量达国家原种标准。实施“顺单6号”的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大面积示范60万亩,平均单产指标500kg/亩,比当前主推品种亩增产80kg以上。高产示范5000亩,平均单产700kg/亩(其中高产示范核心区面积300亩,平均单产800kg/亩)。
3、阶段目标
项目自2009年6月开始实施,2011年9月完成,共分二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2009~2010年
(1)实施“顺单6号”示范21万亩,平均单产达500kg/亩;(2)“顺单6号”高产示范2000亩,平均单产700kg/亩【其中高产示范的核心区面积200亩(2009年100亩,2010年100亩),平均单产800kg/亩】;
(3) 繁殖“顺单6号”亲本原种300亩,产种7.5万kg,保证2010年制种所需亲本种子; (4) “顺单6号”制种6000亩,生产种子120~150万kg,满足2010~2011年中试用种;
(5)开展高产栽培及制、繁种配套技术研究,初步提出“顺单6号”大面积推广及繁殖、制种的高产技术路线。
本阶段投入项目资金47万元,用于中试、示范补助、亲本扩繁、制种、仪器设备购置、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农户培训、资料费等方面。 第二阶段 2011年
(1) 完成“顺单6号”中试、示范面积39万亩,平均产量500kg/亩 (2)高产示范面积3000亩,平均单产700kg/亩,其中高产示范的核心区面积100亩,平均单产800kg/亩;
(3)完善“顺单6号”高产栽培技术、制种配套技术体系; (4)完成项目田间验收、总结及项目结题验收。
本阶段计划投入项目资金13万元,用于中试、示范补助、项目验收、培训等方面。
二、项目的组织实施
1、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机构完备
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的保障。a、成立了由安顺市农科所所长张鹏为组长、农科所玉米研究室、安顺新金秋公司、安顺市农推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方案的审查和督促实施,协调项目用地、资金和物资到位工作;b 、成立了由张鹏所长为组长、科技开发部主任、科研科科长、玉米研究室主任为副组长,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实施小组,其职责:①制定技术实施方案;②负责示范区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和补助物资的发放工作;③督促和指导农户按照方案要求做好大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④建立展示区高产示范工程档案、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总结工作。
(2)项目分工明确
项目实施分工明确,保证了人员、技术到位。安顺市农科所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和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相关承担单位负责示范区规划和组织落实工作。
(3)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了有效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保障项目任务完成,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按照所发(2004)46号文件《安顺市农科所科研质量考核管理奖励实施方案》、《安顺市农科所科研项目责任追究制度》规定严格进行管理。
(4)物资供给及时、管理科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示范点农户给予物化补贴(直接发放物资),补贴标准为尿素35kg/亩、磷肥20kg/亩、钾肥20kg、复合肥1包(25kg)、锌肥1kg、顺单6号3kg/亩,其中,种子、肥料补助面积699.1亩,种子补助面积2980亩;并由我所投入农药统一雇工进行病虫害防治。对示范样板点进行动态管理,在劳务及物资费用上实行总额控制,对达标完成任务的在规定补贴上给予一定比例上浮,对不达标或不能完成任务的减少或取消补贴。
(5)技术措施到位:示范样板点由所统一发放技术资料,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指导。每点派3名科技人员长期驻点包片包户进行田间技术指导,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到示范点进行督促检查保证了人员、技术的到位。做到“管理、组织、任务、人员、措施、督察”六落实,良种、物资供应到农户,技术指导到田头。
(6)抓好高产连片示范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办示范、搞样板、建立高产连片示范点,定产量定指标,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高产连片示范的宣传、辐射带动作用效果显著。
2、主要技术措施
项目实施中围绕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采取了三项适合贵州生产实际的技术措施
(1)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直播
在玉米生产中品种是玉米增产的核心,规范化栽培增加“密度”是增产的基础。针对目前我省、市玉米生产中品种的选用、栽培“密度”和规范化栽培技术问题是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问题,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直播栽培技术,有效提高玉米生产上单位面积的栽培密度,从而确保玉米产量提高。该项技术操作简易,不再新增加其它投入,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见效果,农民省工、易掌握、易接受。该项技术的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确保了项目大面积示范产量指标的完成。
(2)育苗移栽
杂交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是玉米生产中一项有效增产的栽培技术,一是解决冬季作物与夏季作物之间的茬口紧张问题;二是集中育苗,出苗整齐、茁壮,移栽后群体整齐,为高产打下基础;但在我市及黔中地区春旱现象严重、土壤粘重、农村劳动力外出多劳动力紧缺,推广杂交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项目采取选择水源条件较好、农民容易接受的地方引导、指导农民实施“顺单6号”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核心示范区,通过采取育苗移栽保证了项目各项技术指标的到位,为实现高产示范指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3)配方施肥、氮肥后移技术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合理施肥,改变传统的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习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节本增效,降低了农民投入,也降低了项目投入,同时减少肥料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氮肥后移技术促进了后期灌浆充实,提高了子粒的饱满度,为实现高产提供了保证。
三、项目进度完成情况
项目期阶段完成大面积示范26.7万亩,加权平均亩产524.61kg;完成连片高产示范面积3679.1亩,平均亩产700kg以上,其中核心区面积699.1亩,经有关专家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871.28kg;完成亲本扩繁329亩,生产母本种子6.25万kg,平均亩产261.51kg/亩,生产父种子2.33万kg,平均亩产258.89kg/亩;在四川省、云南省共完成“顺单6号”制种6017.8亩,生产杂交玉米种子152.25万公斤,平均亩产253kg/亩。项目期主要从种植方式、密度、N肥施用方法、微肥用量等方面进行“顺单6号”高产栽培技术专题研究,并进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调查和制种技术研究。总结出“顺单6号”在海拔1000~1800米的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顺单6号”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已经获得受理;培训各层次人才共计669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全面完成项目阶段合同任务。
四、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1、大面积示范
为使“顺单6号”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三农”,2009~2010年,项目在安顺市、贵阳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完成示范面积26.7万亩,为项目阶段合同指标21万亩任务的127.14%,加权平均亩产
524.61kg,为项目合同指标500kg任务的104.92%,各示范点平均单产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达80kg以上,完成项目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示范面积和产量指标的阶段合同任务(表1)。
本阶段在安顺市的紫云县猫云镇、普定县白岩镇、西秀区大西桥镇和黔西南州兴仁县共完成连片示范片4个,超计划1个,高产示范面积3679.1亩,超计划2000亩指标任务83.96%,其中核心区面积669.1亩,超计划200亩指标任务234.55%。经省、地、县有关专家测产验收,两年加权平均亩产871.28kg,是高产核心示范产量指标700kg的124.47%。
由于玉米大面积连片示范样板展示直观,宣传、辐射效果显著,对加快新品
种、新技术应用推广步伐意义深远。因此,2009~2010年项目组在紫云黄土,共完成连片高产示范面积2369亩(2009年实施完成1000亩、2010年实施完成1369亩),平均亩产700kg以上,其中核心区面积289亩,经省、地、县有关专家测产验收,两年加权平均亩产887.39kg,是高产核心示范产量指标800kg的110.92%。其中2009年共完成高产核心示范面积150亩,经市农委组织市内有关专家及相关技术员临田随机选取上、中、下三类肥力地各1块,进行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815.81kg;2010年完成高产核心示范面积139亩,经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省内有关专家临田随机选取上、中、下三类肥力地各1块,进行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967.91kg。完成2009~2010年年度高产示范目标任务
大西桥镇中所村高产示范点由大西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示范面积
1080亩,其中,核心区100亩。项目技术方案由项目实施小组统一制定,主要采用营养球育苗、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直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2010年经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示范点临田随机选取上、中、下等类型地块进行测产验收。验收结果:核心区农户卢宝成的地块(3亩),单产最高达820.60公斤,加权平均亩产766.89公斤。
2.3普定县白岩镇高产连片示范点
白岩镇高产示范点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实施,海拔1400m,连片示范面积100亩。技术方案由项目实施小组统一制定,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直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09年9月17日经省科技厅组织省有关专家于对 “顺单6号”大面积示范核心区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现场考察了100亩示范区长势后随机抽取一块示范地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亩产929.75kg。
2.4、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卡子村高产示范
该点由黔西南州农科所实施,示范面积130.1亩。进行拉绳打点定距直播、
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配套。经省科技厅组织省有关专家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907.39kg。
3、亲本扩繁、制种
3.1亲本扩繁
项目实施期内,参加单位安顺新金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紫云县共完成亲本扩繁329亩(其中,母本239亩,父本90亩),完成项目合同指标300亩的109.67%。生产母本种子6.25万kg,平均亩产261.51kg/亩,生产父种子2.33万kg,平均亩产258.89kg/亩。父、母本平均单产均超过合同单产250kg指标任务。该公司在自交系扩繁过程中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及时去杂去劣,
脱粒时做到一场一种,经穗选后单收、单脱、单藏,保证了生产亲本种子纯度不低于99.9%,
3.2“顺单6号”制种
“顺单6号”杂交玉米种由项目协作单位安顺新金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统一生产加工、供种。在四川省资中县完成“顺单6号”制种6017.8亩,完成合同6000亩指标的任务。生产杂交玉米种子152.25万公斤,平均亩产253kg/亩,完成合同任务。该公司在杂交制种生产中技术严格按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保证了种子质量达国标二级之要求。为项目用种安全提供了量和质的保障。
4、技术培训及宣传
开展培训,加强指导。项目期内培训县、乡(镇)农技人员5期共200人,在超高产示范核心区和大面积连片示范区培训农技骨干6期共491人次,累计培训农民0.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
培训内容:在高产示范区对农户重点进行合理密植、地膜覆盖、肥球育苗移栽、拉绳打点定距直播种植技术,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培训;在亲本扩繁,制种基地主要对农户进行田间去杂去劣,合理密植,人工辅助授粉,田间管理、玉米成熟收获后的穗选等技术进行培训。
培训方式:采取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张贴明白纸、发放技术资料,田间跟踪指导。
充分利用安顺市农科所网络平台宣传新技术、新知识。强化技术指导,项目主持人、项目负责人在生产关键时期亲临田间地头指导,同时项目组派出技术人
员长期驻点,随时解决发现的问题。高产示范宣传、辐射、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五、配套高产栽培、制种技术体系研究(栽培技术规程) 1、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玉米是我省现阶段增产潜力最大的主要作物之一,而玉米产量的提高有赖于采用优良品种和配套适用栽培技术。为尽快形成“顺单6号”栽培技术体系,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项目期间完成了6个专题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从种植方式、密度、N肥施用方法、微肥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制种技术研究。总结出“顺单6号”在海拔1000~1800米的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规程技术要点:
高产密度四千二:“顺单6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200株;
育苗移栽当优先:有利于培育壮苗,保证密度和缩短玉米大田生育期,避开不利气候的影响;
打点定距作保障:打点定距规范栽培保密度;
宽窄播种效果佳:宽窄行播种提高玉米田间通风透光率,增加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
配方施肥是关键:保证玉米植株各生育时期均衡生长,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氮磷各一钾点半:氮、磷、钾按1:1:1.5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追施锌肥稳高产:每亩追施锌肥1kg可促进玉米早期发育,使开花期以后的呼吸作用减弱,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氮肥后施夺丰收:氮肥后移起到养根、延长了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满足后期籽粒灌浆的需要,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基本保证。
2、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根据项目合同要求和生产需要,开展了“顺单6号”父母本播差期、密度、行比等关键技术研究,明确了顺单6号大面积制种的最佳密度为4600-5000株,父母本行比为1:5;父母本播差期为:一期父本比母本提前4天播种,比例为30%,二期父本和母本同时播种占60%,三期父本在母本播种后3天一次性播完,采取三期父本包头尾,确保花期相遇和受粉充足,提高了制种成功率和产量。
六、项目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使用、管理好项目资金。一是建立项目资金专账,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二是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审批报账制度,保证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本项目总投资60万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5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10万元)。截止2010年6月30日项目到位资金4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3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10万元。截止2010年12月31日支出资金49.73万元,主要用途见表9、10:
1 、经济效益
项目2009~2010年实施示范、推广面积26.7万亩,按亩增产80kg计算,新增粮食2136万㎏,带动项目地农民新增产值3417.6万元(按1.6元/㎏计)。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培训技术人员200人,培训农民共计6691人次,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户种植玉米的技术水平。同时,项目区农民及科技人员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加快了成果应用步伐,提高了“顺单6号”的社会认可程度, 促进耐密型玉米品种在安顺市及相似生态区域应用推广面积达到5%左右,使该品种市场辐射面积大幅度提高,为创品牌及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高密度品种的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生态效益 “顺单6号”青杆成熟,秸秆可充分利用加工成青贮饲料或通过氨化饲养肉牛,带动畜牧业和沼气生态能源建设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过度放牧,维护生态平衡。平均每亩按4200株密度计,每亩至少可提供玉米秸秆1300kg;项目实施提高了粮食单产,为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提供粮食保障;玉米属深根系作物,根系发达且入土深,具有抑尘固土、固碳放氧,净化空气的功能,优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按照刘丹教授的计算方法,碳水化合物由单糖转变为多糖过程中,还要损失数量,转换系数为0.9。依此计算,绿色植物每生产1kg干物质,需要吸收固定CO21.63kg,同时释放O21.19kg。玉米籽粒含水率按14%计,经济系数为0.45~0.50.那么每生产1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固定CO2至少3.26kg,同时释放O22.38kg。”按项目实施阶段大面积示范26.7万亩、加权平均亩产524.61kg计,产粮14007.09万㎏计,可以吸收固定CO245663.11万kg,同时释放O233336.87kg。
4、人才培养
项目期间有两位同志考取贵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两位同志晋升中级职称。
八、项目的创新点
1、“顺单6号”的育成应用成功解决了高产与优质、耐密植的矛盾,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益;
2、依据玉米生育进程及需肥规律,依目标产量采取平衡配方施肥、重视微肥施用,优化氮肥后移调控技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增加了玉米粒重、品质,提高玉米单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九、小结
(一)项目实施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1、项目实施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成立了由所长担任组长、农科所玉米研究室、安顺新金秋公司、安顺市农推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二是项目采取指标量化管理的办法,层层落实任务,实行严格的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片区负责人蹲点责任制,将示范任务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地块,保证了高产示范指标的实现。
三是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
四是技物配套解决技术不到位和投入不到位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项目区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同时中期田间管理与水稻打田插秧冲突,玉米中后期的田间管理滞后。推广营养球育苗移栽可以有效解决玉米田间管理与水稻插秧的矛盾;大力推广拉绳打点定距直播可以部分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
2、 少部分农户在玉米的第二次中耕管理时期只追肥,不中耕培土,导致肥料流失严重,造成浪费。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素质;
3、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力度,以保证项目实施的规模和力度,加快成果的应用步伐,特别是要加大科技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项目技术组
2011年1月19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