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 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
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 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
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
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 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
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 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
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坝建设与南水北调工程)应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
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JI)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所有其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 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不能指望别人提供完整的科学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信息。IPCC报告现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为它是政府间组织,免不了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
观念的影响。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承认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自己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显而易见了。我国有关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 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关部委和各省区也应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
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
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
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
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
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9.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点及其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10.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与技术问题。
1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内与国际对策研究。
范文二:[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全球变暖的原因、危
害及应对措施
篇一 : 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变暖将是我们今后很大的威胁,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这将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全球变暖 原因 危害 应对措施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人的数字,其
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候日趋变暖。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个全球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上升。
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油事件等以及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
主要原因是人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 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主要因素。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
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
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
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有40个左右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领土。它们面临着许多不利处境,包括资源种类缺少、经济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环境退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问题。应地球问题首脑会议的要求,联合国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开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会议强调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和生态脆弱性问题,并通过了一个议程。该议程阐明了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行动和措施,以支持这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
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
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 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海岸被冲蚀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
响城市供水。
地下水位升高。
旅游业受到危害,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
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农作物: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
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云层: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人体健康:
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
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
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
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全球变暖的应对策略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
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做出无谓的浪费。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 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1] 《全球变暖》 皮尔斯 译者:陈刚
[2] Studies on Strategy Foradjusting Sowing Date of Winter Wheat
under Global Warming Conditions
[3] 植树造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及措施[A] 1007-5739
[4] 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94.
[5]马爱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09,:20-23. [6] 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新华社,2008-10-29.
篇二 :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今年全国南方的普遍高温就是气候变暖的缩影之一,据最新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创下新纪录。那么,我们难道就这样坐着看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加剧么?不会,目前各国整理提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保护地球吧。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
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篇三 :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
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 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
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
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 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
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
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
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 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海岸被冲蚀。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地下水位升高。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
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
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 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
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
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应
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
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
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所有其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 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不能指望别人提供完整的科学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信息。IPCC报告现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为它是政府间组织,免不了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
观念的影响。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承认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自己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显而易见了。我国有关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 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关部委和各省区也应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
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
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
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
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
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9(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点及其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10(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与技术问题。
1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内与国际对策研究。
篇四 : 17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 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
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
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 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
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
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
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 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
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海岸被冲蚀。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地下水位升高。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
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 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
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
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
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应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
17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_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
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所有其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 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不能指望别人提供完整的科学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信息。IPCC报告现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为它是政府间组织,免不了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
观念的影响。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承认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自己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显而易见了。我国有关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 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关部委和各省区也应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
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
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
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
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
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9(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点及其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10(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与技术问题。
1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内与国际对策研究。
范文三: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
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
工作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0期
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
吴浩华
(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安徽阜阳236001)
摘要针对气候变暖,阜阳地区农业生产应从七个方面进行调整:春种可适当提前;
注意预防作物病虫害;夏种宜早,越早越好;秋收
后,早茬争取早种;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延秋作物;注意预防低温冻害;研究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产: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趋势,IPCC(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第3次评估报告显示: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 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C.现有的预测 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大的气候背景下,阜阳近年气温升高也较为显着.据 统计.自1954年以来,阜阳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3~C/10a, 近50年增温约1.2~C.其中春,秋,冬气候均有不同程度增 高,尤以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增温最为明显.1954年以 来.阜阳冬季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9~C/10a,近50多年来 增温约21~C.再对阜阳市历史上冷暖冬年份(12月至次年2 月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0,5~C以上为暖冬,低于0.5~C 以下为冷冬,介于之间为正常)统计发现,自1983年,1984 年连续出现2个冷冬年份之后.1985年至今仅2004年冬季 出现了一次冷冬,而暖冬年份则多达14个.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总体上讲应该说有利 有弊.利的方面是增加了光热资源,可使农作物早种植,早 成熟,早收获,对无限生长习性的农作物,能延长生育期,提 高产量和品质.同时,由于最低气温的升高,使得冬季严冬
冻害减少,也有利于作物越冬;弊的方面主要是极端天气增 加.使得旱涝灾害更为严重.如何适应气候变暖,以趋利避 害,是今后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重点.针对气 候变暖,笔者认为农业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调 整.
1春种可适当提前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由于气候变暖,春季升 温快.春种也可适当提早5d左右,发展早春作物,但露地种 植不可过早,注意避免发生冻害.
2注意预防作物病虫害
由于冬季气温的升高,使得病虫害越冬死亡率降低,如 遇其他条件适宜,会造成病虫害滋生蔓延,导致春季暴发性 危害.因此,应注意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小麦生长中后期应 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可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保叶壮 秆,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热风均有较好效果.
3夏种宜早.越早越好
由于冬季积温的增加,午收作物发育进程快,午收提 前,应及早夏种.据科学试验,夏种每提早1d,一般能增产 1%,5%,而且还能提高品质.农民和农资经营者对夏收夏种 工作要做好思想上,物质上的准备,及时抢收抢种. 收稿日期2007—08—09
234
4秋收后.早茬争取早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早种能延长小麦 生育期,增加物质积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选用半冬性 品种可应农谚要求,争取农时,提前播种,提高小麦产量;如 选用春性品种,播种期以10月20日前后为宜.近年由于气 温升高和品种影响,夏玉米,夏大豆,芝麻等秋季作物腾茬 较早,而目前我市小麦春性品种仍占50%以上.会造成1个
多月的光温资源浪费.因此.早茬地应大力推广半冬性小麦 品种,争取10月15日前早茬种完.
5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延秋作物
利用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作物 的间混套种,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发展 延秋蔬菜等延秋作物,种植鲜食晚秋玉米,满足元旦,春节 等冬季需求,效益较好.
6注意预防低温冻害
由于冬季气温升高,农作物没有明显的越冬期,可能造 成小麦旺长,油菜过早抽薹开花,抗寒能力降低,这时如果 遇到春季倒春寒,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冻害.例如1998年3 月19日,阜阳市遭受强寒潮袭击,24h降温达20?,20日早 晨最低气温降至一1.5~C,致使早播麦田出现大范围冻害.这 次冻害就与冬前和越冬期间气温明显偏高有关,由于冬前 气温偏高,致使当年小麦进入越冬期推迟到1月4日,而越 冬期间的气温又明显偏高(当年小麦越冬期间?O~C活动积 温达304.9~C,在历史上排在第4位),初春小麦返青后很快 通过春化阶段,3月t8日大部分小麦已经进行拔节普遍期, 抗冻能力降低,突然的中降温导致小麦出现大面积冻害,这 次低温冻害也是造成当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预防低温冻害,要选用抗寒性较强 的品种,适期播种,油菜最好采取育苗移栽,培育壮苗越冬. 7研究应对措施
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在良种繁育,栽培技术上,要加强 研究,探索适应气候变暖的技术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指导广大农民趋利避害,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8参考文献
.气候变暖对陕西农业秤的影响陕西气象,2005(6):15—18. [1】郑小华
[2】陈友祥,陈超,魏宏伟.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应对措施安徽农学通
报,2005,11(3):79.
[3】边疆气候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89,8(4):卜2. [4】刘锋章,晋丽丽.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U】.山东环境,1997(3): 34-35.
范文四: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后果及改善措施
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后果及改善措施
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破坏生态平衡,变异农业,发生冰川融化等灾害。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更使汽油价格一路飙升,造成车民的恐慌。
因此,我们要用以下措施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1、 少开空调,不用含氟利昂的冰箱;
2、 不用一次性筷子等木制品了;
3、 不用一次方便袋、一次性餐盒;
4、 不随意扔废旧电池;
5、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范文五:试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试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 作者,郑锦文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论文摘要,通过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全球正在变暖,其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全球气候的变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形刻不容缓,必须尽快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论文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防治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氢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辐射热顺利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且它们能够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空间去,像温室的作
用一样,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就是地球温室效应。因气温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迅速
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每人每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值。
2、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在迅速的发展,燃烧大量的煤和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迅速积累。氟氯烃、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3、毁林严重
由于社会进步,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占用了大多的林地。同时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毁林伐木的现象日益频繁。
,二,自然因素
主要由于太阳的活动,黑子,黑洞等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结果
,一,从数字看全球气候变化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山溶化,林草减少,沙漠扩大,沙尘暴
严重,凝冻灾害和旱灾严重,特大洪涝,大风暴雪,连连发生。城市温室效应显著,低氧环境影响市民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增加。
1、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内将升高2到3摄氏度,但是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气温将上升在升高几度。
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气候变暖在成的洪水或干旱将使大约2亿人流离失所。
2、与100年前相比,非洲大陆的气温上升了0.5摄氏度。
3、气候变暖导致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在过去80多年里消失了82%。
第二高峰肯尼亚山的冰盖在过去100年里消失了92%。
4、2005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的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比2004年的377.1ppm增加了0.53%。
5、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也就是100多万物种在未来50年里灭绝。
,二,温室效应,瘟疫的招魂使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特别是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易感动物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诱发养殖业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流行。专家强调指出,温度升高导致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前必然先经过DNA复制,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因此,温度升高的结果必然会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在突变后其一些生理生化特点也将发生改变,如病原体的存活变异、抗药性变异等。发生变异后,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进行扩散,形成新的传染病。
三、防治措施
,一,交通业防治措施
在地球CO2排放总量中,交通业因化石燃料消耗占24%,仅次于能源业。现在,交通业被认为是全球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最快增长源。为避免全球变暖现象越过危险边缘,需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将CO2,浓度保持在450ppm以下,这样才能把温度提升控制在4cc之内。想达此目标,必须将CO2排放量减半,使用多种更清洁能源,确保能源安全供应。
IPCC确定降低CO2排放的5种方法是,
,1,减少能源消耗
,2,使用含碳量低的代替燃料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增加天然落水洞
,5,CO2的捕集和封存
,二,森林防治措施
森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将碳贮
存于树木体内,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讲,“森林每生产10t干物质,可吸收16t二氧化碳,释放12tt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年净光合吸收碳,热带林为4.5t~16t,温带林为2.7t~11.25t,寒带林为1.8t~9t,耕地为0.45t~2.0t,草地约为1.3t。据测算,树木的碳含量可达43~58%。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00×108t~8300×108t,其中90%的碳自然存储于森林之中,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碳储库。
因此,要大力保护现有森林,特别是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树木种类多,生物量大,与生境相对协调,生态效益高。除禁止砍伐天然林外,特别要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以保证森林的正常发育与生长。
积极发展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保护已有森林的基础,科学造林,发展林业。
1、封山育林
有天然林分布的区域要定期封山,利用天然林种源,通过天然更新使疏林地、灌丛地和荒山荒地演替为天然林
( 作者,郑锦文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封山育林要分区、分期、有计划地进行,对有望近期成林的荒山、灌丛地可先期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区要由林业部门及当地政府与农民协商后确定,并划界立桩。制订封山育林实施条例,做好当
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防止山火、放牧、开荒、樵采等有碍封山育林的人为活动。此外,必要时可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如补播、补植等。
2、科学经营森林
对已有森林要在认真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效益。
,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条件,将已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分别经营。生态公益林遵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营,商品林根据“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则经营。
,2,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与技术经营森林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森林经营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针。森林抚育间伐要不影响森林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森林采伐要抛弃皆伐作业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须采用渐伐、择伐的作业方式进行采伐更新,用材林成熟采伐时也要按照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大面积皆伐,采用择伐方式作业。通过森林经营使林地的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的碳基肥料
1、开发复合型碳基钾肥、碳基氮肥、碳基磷肥
一般碳基可溶性化肥都能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肥料利用率高
于非碳基化肥。碳基钾肥有碳酸钾、碳酸氢钾、钾碳铵等无机钾肥以及乙酰丙酸钾、柠檬酸钾、腐殖酸钾等有机(酸)钾肥。碳基钾肥除了供应钾元素以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营养,它的成品最后是白色的结晶体,可以替代我国农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钾——氯化钾。不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作物营养需要,碳基钾肥应是钾肥丁业发展的方向。
2、开发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肥料
在阳光强烈、无风时喷施或滴灌、渗灌均可,如果将此水溶液加入适量的钾、镁元素,可以进一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效果更好。滴灌、渗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进入土壤以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营养溶液,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3、直接使用二氧化碳
就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储藏于钢瓶或大型气柜内,直接供给温室大棚。
4、将气体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肥料深埋
如果碳基肥料能取代传统化肥,不仅能避免使用传统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四,水土保持减缓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
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可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工程的结合工作,可以有效地通过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保持土壤养分,丰富物种
的多样性,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够更好地给养森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让碳固定于林木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更多的土壤为“肥沃土”,避免在开发时,进一步占用林地和有限的耕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林木和农田。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现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受沙化的威胁或将要面临沙化的处境,这也急需水土保持工程的治理。对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土地沙化,可以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从一定程度进行治理,减缓侵蚀的速度,尽可能保证土地的生产力。
四、总结
目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情势,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对策,发展好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建立一个系统的发展方案,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地球环境,使人类自己真正成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健康的生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