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
《古诗二首》练习
班级: 姓名:
练习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
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 “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3.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4.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案:1、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
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
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2、“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
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
可)
3、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空”字
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
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练习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
作者(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
词的理解。
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
析。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
“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
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
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
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
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
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
全消的精神状态。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
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
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幽静、寂静或深幽寂静 欢悦和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
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4、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
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
陶醉之情。
5、D 6、A 7、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
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练习三: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
是: ,
。
5.赏析颔联。
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
解。
答: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范文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三)、学法指导
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四)、合作探究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信息反馈。
(1)、解读。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3)、译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4)、背读。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光 鸟 潭影 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板书:环境(静)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板书:寄情于景、远离尘世)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空)板书:心境(空)。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朗读)
(6)、赏读。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七)、布置作业
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范文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复习
一、会背诵默写全诗。
二、文学常识:作者 , 代诗人。
三、词义:题 万籁 俱
四、理解性默写: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
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
2、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
是: , 。
3、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写景句: , 。
五、诗歌理解赏析:
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
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
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常被用于题景,如杭
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
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
句 , 。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
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6、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
感上做点赏析。
7、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
《登岳阳楼》复习
一、会背诵默写全诗。
二、文学常识:作者 ,字 ,号 ,又称 、 , 代大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称为“ ”。有《 》。
三、 词义:坼 乾坤 戎马 轩
四、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是 , 。
2、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 。
3、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
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
相》)一是出自杜甫的 , 。(《登岳阳楼》)
五、诗歌理解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颔联两句。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6、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7、颔联“吴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色?
请你置身诗境,说说你的感受。
《黄鹤楼》复习
一、会背诵默写全诗。
二、文学常识:1、作者 , 代诗人,作品有《 》。
2、江南三大名楼,。
三、词义:历历 乡关 萋萋
四、理解性默写:1、描写登楼所见实景的诗句 , 。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诗句 , 。
3、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 。
4、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 。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五、诗歌理解赏析:
1、诗歌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 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题破山寺后禅院》答案:五、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2、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4、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5、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6、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7、没有矛盾。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种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登岳阳楼》答案:五、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2、这两句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3、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4、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5、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6、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7、颔联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1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1分),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1分)。置身这样的诗境中,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高。(1分)
《黄鹤楼》答案:1、 寂寞、惆怅 2、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4、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5、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范文四: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复习 班级 姓名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诗文赏析】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主旨】这首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向往隐居的隐逸胸怀。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倚着栏杆流下了眼泪。
【诗文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出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加深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两个动词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
【主旨】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1、 试翻译句子:
太祖常劝以读书。
读之竟日。
赵普日复奏其人。
碎裂奏牍掷地。
2、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太祖常劝以读书。( )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普又以某人奏。( ) 跪而拾之以归 ..
跪而拾之以归。( ) .
两小儿辩日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及日中则如盘盂 ...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 ⑷孔子不能决也。 ...
⑸孰为汝多知乎 ...
⒉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
②孰为汝多知乎 为: .
③化为邓林 为: .
⑵其 ①问其故 其: .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其: .
③弃其杖 其: .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⒋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 今义: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 今义: .
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文学常识填空。
⑴《两小儿辩日》选自《 》,据说是____朝____所作,但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⑵《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⒏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⒐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⒑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语文复习 班级 姓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遍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1、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才美不外见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
五、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重点词:
祗: 辱: 骈: 是: 能: 见: 且: 等: 安: 临:
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 B.虽有千里之能:
以:A.不以千里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 B.食不饱:
其:A.其真无马邪: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A.策之不以其道: B.执策而临之: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 B.虽有千里之能:
四、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讨论:作者所说的“伯乐”和“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质疑
(1)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 之 君 王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君 曰 请 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 ) 遣( )期年( )市( )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5略
二、阅读研究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23.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
24.贤才无辜逢昏君。
25.人间难得九方皋。
26.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7.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8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9.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3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三、阅读拓展
34.王/者/得/曰/请
35.捐:花费 遣:派遣 期年:满一年 市:值
36.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参考答案:
⒈⑴认为;距离 ⑵到 ⑶寒冷 ⑷判断 ⑸为,以为;汝,你;知,通“智”智慧、聪明
⒉⑴①为:动词,是 ②动词:说、认为 ③作 ⑵①其:那 ②它 ③他的或他们的
⒊⑴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⑵谁说你多智慧呢。 ⑶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⑷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⒋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为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⒌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⑴《列子·汤问》 周 列御寇 ⑵视觉 触觉 知识无尽 学无止境 独立思考 探索真理
⒎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⒏例如: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⒐孔子不能决也
⒑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范文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三 题破山寺后禅院
默写全诗:
一、解释词语
1、禅房
2、空
3、万籁 (并注音)
4、磬 (并注音)
二、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五言2、这首诗以 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 、 、 和 ,抒发了诗
人 和 。 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 4、颔联作者采用 的手法写出禅房的5、颈联写;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 三、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 )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 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 )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题破山寺后禅院》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
是:。
2.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中尽情歌唱。这真是: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答案 一、(略)
二、1、常建、唐、律诗2、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三、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ⅹ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 改成美妙幽寂)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ⅹ竹花繁茂 改成优雅宁静 )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ⅹ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 )
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ⅹ颈联改成颔联) 8、( B)9、( B )10(D)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