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高考生物知识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的过程。
2)其化学反应式可写成: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3)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以热能散失,场所在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2个分子的丙酮酸和6个分子的水中的氢全部脱下20个(H),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散热消失,场所为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在前两个阶段脱下的24个(H)与6个氧气分子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34个ATP,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 PS:
*(H)是一种十分简化的表示方式,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氧化型辅酶I(NAD*)转化成还原型辅酶I(NADH)。
注意:1mol的葡萄糖将化学能全转化为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可形成100个,但实际只能转化为30个,所以转化效率为30℅~40℅,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
范文二: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oc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酶;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反应式: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反应式:2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
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无氧呼吸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须特别注意的是,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光反应
条件:光照、光合色素、光反应酶。
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色素)
过程:?水的光解:2H?O?4[H]+O?(在光和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催化下)。?ATP的合成:ADP+Pi?ATP(在光、酶和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催化下)。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CO?浓度、水分供给、温度、酸碱度等。
意义:?光解水,产生氧气。?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产生ATP,为碳反应提供能量。?利用水光解的产物氢离子,合成NADPH,为碳反应提供还原剂NADPH,NADPH同样可以为碳反应提供能量。
详细过程如下:
系统由多种色素组成,如叶绿素a(Chlorophyll a)、叶绿素b(Chlorophyll b)、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等组成。既拓宽了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其他的色素也能吸收过度的强光而产生所谓的光保护作用(Photoprotection)。在此系统里,当光子打到系统里的色素分子时,会如图片所示一般,电子会在分子之间移转,直到反应中心为止。反应中心有两种,光系统一吸收光谱于700nm达到高峰,系统二则是680nm为高峰。反应中心是由叶绿素a及特定蛋白质所组成(这边的叶绿素a是因为位置而非结构特殊),蛋白质的种类决定了反应中心吸收之波长。反应中心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线后,叶绿素a激发出了一个电子,而旁边的酵素使水裂解成氢离子和氧原子,多余的电子去补叶绿素a分子上的缺。然后叶绿素a透过如图所示的过程,生产ATP与NADPH(还原型辅酶)分子,过程称之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2.2 碳反应
碳反应的实质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原称暗反应,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因为所谓的暗反应在暗中只能进行极短的时间,而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连续不断进行,并受到光的调节。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光合作用会议上,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家一致同意,将暗反应改称为碳反应。
条件:碳反应酶。
场所:叶绿体基质。
影响因素:温度、CO?浓度、酸碱度等。
过程:不同的植物,暗反应的过程不一样,而且叶片的解剖结构也不相同。这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暗反应可分为C3、C4和CAM三种类型。三种类型是因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过程的不同而划分的。对于最常见的C3的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气孔将CO?由外界吸入细胞内,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C5。起到将CO?固定成为C3的作用。C3再与NADPH在ATP供能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糖类(CH?O)并还原出C5。被还原出的C5继续参与暗反应。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CO?和H?O转变为有机物(物质变化)和把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成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能量变化)。
CO?+H?O( 光照、酶、 叶绿体)==(CH?O)+O?
范文三: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新东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按考纲要求的生物考点顺序整理解析及同步练习,本系列为细胞代谢单元,内容包括酶与AP、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关考点及同步训练题.
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P的过程。
2)其化学反应式可写成: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3)过程:
第一阶段: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P,其余以热能散失,场所在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2个分子的丙酮酸和6个分子的水中的氢全部脱下20个,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P,其余散热消失,场所为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脱下的24个与6个氧气分子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34个AP,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
*是一种十分简化的表示方式,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氧化型辅酶I转化成还原型辅酶I。
注意:1mol的葡萄糖将化学能全转化为A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可形成100个,但实际只能转化为30个,所以转化效率为30?,40?,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
范文四:高考生物知识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高考生物知识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1)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的过程。
2)其化学反应式可写成:C6H12o6+6H2o+6o2?6Co2+12H2o+
能量
3)过程:
第一阶段: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以热能散失,场所在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2个分子的丙酮酸和6个分子的水中的氢全部脱下20个,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散热消失,场所为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脱下的24个与6个氧气分子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34个ATP,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
*是一种十分简化的表示方式,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氧化型辅酶I转化成还原型辅酶I。
注意:1mol的葡萄糖将化学能全转化为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可形成100个,但实际只能转化为30个,所以转化效率为30?,40?,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
范文五:2 有氧呼吸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 有氧呼吸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线粒体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内膜上的氧化磷酸化偶联与ATP的形成。?一分子葡萄糖经过十多步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体NAD+,形成2分子NADH+H+,它们将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进入线粒体中,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的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NAD+作为受氢体被还原,?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柠檬酸循环,即三羧酸循环。循环中,柠檬酸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脱氢和脱羧反应,两个碳原子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在循环的末端,又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而草酰乙酸又和另一分子的乙酰CoA,结合,生成柠檬酸,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整个过程,共消耗3分子H2O,一分子GTP,4对H和2分子CO2,脱下的4对H,中3对以NAD+为受氢体,1对以FAD为受氢体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为:2CH2COSCoA +6NAD+
+2FAD +2ADP +2Pi +6H2O ? 4CO2 +6NADH + 6H+ +2FADH2 + 2HSCoA
+2ATP .?氧化磷酸化与ATP生成,第二步中生成的12对H先解离为H+和e-,电子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体系逐级传递,最终使1/2的O2成为O2-,后者再与基质中的2个H+结合生成水,这一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称为呼吸链,经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它们所携带的电子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逐级传递给O2,其本身则被氧化,由于电子传递过程所产生的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差,即H+ 穿膜形成电化学梯度,其中所蕴藏的能量被F0F1ATP合酶用来催化ADP磷酸化而生成ATP,这就是氧化磷酸化作用。
3 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传递电子的酶体系,其是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排列成相关的链状,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呼吸链。呼吸链中有辅酶Q,CoQ和细胞色素c,其他组分分别构成了?,?,?,?四个脂类蛋白质复合体,他们是线粒体内膜的整合蛋白,CoQ是脂溶性的蛋白质,可在膜的表面移动。其中有两种还原性的电子载体NADH和FADH2它们所携带的电子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逐级传递给O2。呼吸链的作用为将H解离得到的e-逐级传递,最终使1/2的O2成为O2-,后者再与基质中的2个H+结合,生成水。
8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作为光源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他的分辨率在实际操作中约为光学显微镜的100倍,可以看到细胞核等亚显微结构,但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必须特殊制备,电镜标本必须置于高真空环境观察,因此常用戊二醛和四氧化锇双重固定,并且要进行包埋。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远不及电子显微镜,最多只能看到线粒体结构,并且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之前要对生物标本进行固定和不同染料的染色等处 理,但是相对于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活体结构。
9 主要差别有?光源不同,光学显微镜直接用照明光源,因此受波长的影响,其分辨率不及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为光源,可以大大提高其分辨率。?分辨率不同,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是光学显微镜的 100倍,因此光学显微镜下只能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而电子显微镜下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生物标本的处理有不同之处,电子显微镜需要在高真空的环境下对标本观察,因此需要对离体生物标本迅速固定,常用戊二醛和四氧化锇双重固定,并且进行包埋,而光学显微镜一般要对标本进行固定和染色处理,并且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活体细胞以及其运动过程。
3 细胞膜中的膜蛋白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功能:?运输蛋白,作为载体,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连接蛋白,支持连接细胞骨架成分和细胞间质成分?作为受体,接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在质膜上的酶可以与其相关的生化反应。?有些膜蛋白与细胞分化和细胞间连接有关。
膜蛋白可以根据其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膜内在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膜内在蛋白可以分为三种,单次穿膜,多次穿膜和多亚基穿膜蛋白,大多数穿膜蛋白是以α
螺旋构象穿越脂双层,少数以β 折叠片层穿越脂双层?膜外在蛋白通过非共价键附在脂类分子头部极性区域或穿膜蛋白亲水区一侧间接与膜结合,还有一些通过暴露于蛋白质表面的α螺旋的疏水面与脂双层的胞质面相互作用而与膜结合?脂锚定蛋白通过共价键与脂双层的脂分子结合,一种是直接与脂肪酸链或异戊二烯基形成共价键而被锚定到脂双层,另一种是通过与磷脂酰肌醇分子相连的寡糖连共价结合而被锚定在质膜的外表面。 11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中的Na+/K+泵,从而使Na+不通过钠钾泵进入细胞,同时由于有Ca2+交换胞外的Na+的跨膜的反响运输蛋白存在,细胞需要的Na+从该反向蛋白中运输进入,因而细胞内的Ca2+被运出,又ATP驱动的Ca2+泵将Ca2+运进,因而Ca2+的浓度不断变化使得心肌细胞可以不断地收缩。一旦药物用量过大则会因为细胞内的各离子浓度的非正常而导致心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失调,细胞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功能异常,不能收缩,甚至坏死。
13 可能存在如下的机制:溶液中的乙酰胆碱可以和H+泵的 某个位点结合,当膜上的H+泵将H+泵出小泡的同时,乙酰胆碱与H+泵的外在的位点结合,即存在对向运输。因此当 小泡外的pH升高时,H+出来的数度加快因此,乙酰胆碱的摄入加快,而当膜对H+通透时,H+几乎不通过H+泵出来因此,乙酰胆碱的摄取受阻。
16 ?号更符合,若没有脂双分子层的内层为疏水的尾端,外层为亲水的头,而是让脂质分子呈不规则排列,则脂双层不会形成封闭的脂质体,也不具有自我装配的能力。而是杂乱无章的排列,不会为膜蛋白提供特定位点等
17 多种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溶质穿膜转运时,不需要消耗能量,称其为被动运输,若转运的是非电解质,则转运方向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若转运的是电解质,则取决于膜内外物质浓度差决定的化学梯度和电位差决定的电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决定转运的方向,溶质都是顺梯度转运的,此过程中消耗的是浓度梯度中的势能,并且使膜的两侧的转运的溶质趋于等量,因而是减小差别,而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的耗能运输,将溶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到浓度高的一侧,以满足细胞的需求,因而加大膜两侧的差别。 21 ?通过脂双层与穿膜蛋白的疏水区相互作用,?通过使蛋白质与脂双层的单层脂分子层的共价结合或非共价结合?通过蛋白质与连接于脂单层的寡糖连共价结合。特别注意有脂双层结构中有脂筏,是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这一部分的脂质较厚,更有秩序流动性相对减少。因而可以推测,有许多锚定连接蛋白的膜,有与蛋白质的阻碍作用使膜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可能脂质分子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小幅度移动,因而膜可能几乎不流动。
35 这5个蛋白亚基围成一个可以分为内面与外面的结构,如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内面应该是α螺旋有亲水氨基酸侧链的部分围成的,而外面则是疏水氨基酸侧链的部分,其可与脂质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作用,结合紧密。
6 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其全部的生命活动都要由一个细胞完成,因而一般只会一些基本行为,如摄食,并且单细胞生物的神经系统很不发达,所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远不如一些多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可以由许多拥有不同结构的已经了的分化细胞不同功能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一系列的复杂活动,可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便于生存。 5 染色体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是由30nm,螺线管折叠成的袢环构成的,螺线管一端与非组蛋白构成的染色体支架某一点结合,另一端向周围呈环状迂回后返回到与其向邻近的点,形成一个个袢环围绕在支架的周围。当蛋白质从分裂的中期的染色体中抽提出来后就只剩下骨架,大的环形DNA还在骨架上。核基质是一个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纤维网络结构,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有少量的RNA,核基质是间期在细胞核中,核膜,染色质,核仁被抽取后剩下的结构,与胞质骨架有一定的联系,而染色体骨架出现于分裂期,因而存在的时期不同,另外,二着的蛋白质组成也有不同。
6 主要是由于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远比原核生物的复杂。在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但是在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可以是DNA的一个片段或若干个片段的组合,因而原核细胞可以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对其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大,而真核细胞的基因就必须要先转录,称为成熟的mRNA分子以后才能被运出去进行翻译,而核膜正是将核物质和胞质中的物质限定在各自的区域中,使得DNA的复制和RNA转录及蛋白质的额合成在时空上相互分离,建立了遗传物质稳定的活动环境。
7 组成性异染色质又称为恒定性异染色质 ,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在各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中除了复制期以外都呈凝缩状态,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在分裂中期染色体上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区,次异痕等部位,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在复制行为上,较常染色质早聚缩晚复制。
兼性异染色质,是指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发育阶段,处于 失活状态,而在其他的时期为常染色质,其含量随细胞种类的不同而又差异,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越低 的细胞中含量更少。说明随着细胞分化,较多的基因逐渐以聚缩状态关闭。
9 这个基因只有原始基因中的外显子部分,没有内含子,而且mRNA中的加帽的部分也被反转录成DNA ,但是此基因一般来说不能够被转录,因为转录时需要启动子的作用,而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DNA序列,如果反转录得到的基因上游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序列,则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录。
10 基因组是指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其基因组以裸露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其基因组较为简单,真核 细胞由于存在DNA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因而其基因组的大小并不代表基因阻的复杂性,而且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远比原核生物复杂。
11 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征分析,称为核型分析。一般分为常规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鉴别每条染色体,并且精测每条染色体的细微变化。
12 基本结构包括?胞质环,位于核孔复合体结构边缘胞质面的一侧,与柱状亚单位相连,环上对称分布8条短纤维,并伸向胞质?核质环,在核孔复合体的核质面的孔环状结构,与柱状亚单位相连,环上也对称分布8条纤维,末端形成由8个颗粒组成的小环,称为核蓝,?辐,是核孔边缘伸向中心的结构,呈辐射状8重对称分布,把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连接在一起,包括柱状亚单位,腔内亚单位,环状环状亚单位,?中央栓。 13 ?4348个?30000?1500
14 因为有细胞周期,只有分裂间期才可以看到完整的细胞核,而染色体是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后,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而缩短,最终形成的结构,因而染色体和细胞核不能同时看到。
16 ?核膜为基因的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屏障,其将核物质与细胞内物质限定在各自特定的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在时空上相互隔离,建立遗传物质稳定的活动环境,保证遗传信息表达调控过程更加精确,高效。?核膜参与蛋白质合成,外核膜的表面附有核糖体,可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核孔复合体控制着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表现为,小分子物质如单糖,核苷酸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核,而大分子物质则通过核孔复合体的选择通过,高度选择性的主动运输进出细胞核,主要有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及核糖体亚基的核输出。
17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包括200个bp左右的DNA,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及一分子组蛋白H1.八聚体有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个两分子组成,两个H3,H4二聚体相互结合形成四聚体,位于核心颗粒中央,两个H2A,H2B,二聚
体分别位于四聚体的两侧,146个bp的DNA分子在八聚体上缠绕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在两个相邻的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分子相连,其长度变异较大,其上结合一分子的H1,H1锁定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到稳定核小体的功能。多个 核小体形成一条念珠张的纤维。
18 结构上,可以用捕鱼笼模型解释,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胞质环,位于核孔复合体结构边缘的胞质面一环状结构,环上对称分布8条纤维,不能够伸向细胞质?核质环,位于核孔复合体结构边缘核质面一环状结构,环上对称分布8条纤维,伸向细胞核内,在其末端,形成一个有8个颗粒组成的小环,构成捕鱼笼式结构,称为核蓝,?辐,是由和空边缘伸向中心的结构,呈辐射状8重对称排列,把胞质环,核质环在,中央栓 连在一起,辐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柱状亚基单位,位于核孔周边,连接胞质环,核质环,起支撑作用,?腔内亚单位 ,位于柱状亚单位外侧,穿过核膜渗入核膜的核周间隙,起锚定核孔复合体的作用,?环状亚单位,位于柱状亚单位内侧,有颗粒状结构环绕而成。?中央栓,位于核孔复合体的中央部分,可能在核质交换中起一定的作用,也可能是正在同过核孔的被转运物质。 功能上,核孔复合体 控制着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表现为,小分子物质如单糖,核苷酸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核,而大分子物质则通过核孔复合体的选择通过,高度选择性的主动运输进出细胞核,选择性包括,?核孔复合体的直径大小可变,?需要信号识别颗粒与载体的介导,消耗能量,?具有双向性,兼有核输入和核输出两种功能,主要有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及核糖体亚基的核输出。 19 组蛋白是真核细胞中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的精氨酸,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属于碱性蛋白质,可以分为5种,H1,H2A ,H2B,H3,H4。H2A,H2B,H3,H4又称为核小体蛋白,之间有相互作用形成聚合体的趋势,从而可将DNA卷曲陈核小体,其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无种属及组织特异性且H3,H4最为保守 ,几乎所有的氨基酸参与功能的表现,H1组蛋白为连接组蛋白,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的构建有关,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组蛋白与DNA同在S期合成,并且组蛋白的一些修饰可以影响染色体的活性。 非组蛋白是指核中除了组蛋白以外的其他蛋白质的总称,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属于酸性蛋白质,数量上远少于组蛋白,但种类上更多且功能多样,包括染色体骨架蛋白,调节蛋白,及参与核酸代谢染色体修饰的一些酶类,非组蛋白有种属特异性,在整个细胞周期都能合成,且含量虽细胞的状态发生改变,有些非组蛋白如启动蛋白等能启动和推进DNA分子的复制,还有一些为转录的调控因子,与基因的表达有关。
21 核定位信号是位与于亲核蛋白上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信号序列 ,一般有4——8个氨基酸,且富含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带正电的氨基酸,这些信号序列指导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并且NLS可以位于亲核蛋白的任意部位,在指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以后不会被切除,
22 ?参与DNA的复制?核基质上锚泊DNA复制复合体?核基质上结合新形成的DNA?核基质上DNA的复制效率提高 ?核基质但与基因转录与加工?核基质与基因转录活性密切相关?核基质参与RNA的加工修饰 ?核基质参与染色体的构建 ?核基质与细胞分化有关。
23 不能,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可以是DNA的一个片段或若干个片段的组合,即DNA上存在编码区好和非编码区,因而DNA转录后得到的RNA需要进行剪切修饰才可以成熟的mRNA,在去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如果D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翻译是偶联的,则很基因的表达就会出现混乱状态,无法表达出正确的蛋白质,导致细胞的功能,活动都受到影响 ,无法正常生存。
24 将核物质和胞质物质现定于各自特定的区域,建立遗传物质稳定的活动环境,真核生物由于基因结构的复杂,转录后需呀进行复杂的加工,所以核膜的出现保证了RNS先转录后先进性加工修饰,才进入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使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更加精却高效。
25 动粒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存在于着丝粒两侧的圆盘状结构,每一个中其染色体有两个动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体附着的部位,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有关,在分裂后期,微管牵引两条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动粒骑着核心作用。而着丝粒是位于中期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连接触的主缢痕处,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的异染色质组成,并将染色质分为两个臂,着丝粒可以作为重要标志在染色体鉴别中期重要作用。 26 显带技术将染色体标本进行一定程序的处理,并用特殊染料进行染色,使得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宽窄不同的横行带纹,构成了每条染色体的带型,没对同源染色体的带型基本相同,且相对稳定,不同染色体的带型不同因而,通过现代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识别每条染色体,并能检测到个染色体的微小变化。 28 暗示了?所有的细胞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细胞,?H3组蛋白功能的表达几乎涉及到其序列中所有的氨基酸,以至于任何氨基酸的改变都会造成其功能的改变。
29 核质蛋白是一种亲核蛋白,可同组蛋白H2A,H2B结合,协助核小体的装配。
30 核孔复合体 控制着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表现为,小分子物质如单糖,核苷酸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核,而大分子物质则通过核孔复合体的选择通过,高度选择性的主动运输进出细胞核,选择性包括,?核孔复合体的直径大小可变,?需要信号识别颗粒与载体的介导,消耗能量,?具有双向性,兼有核输入和核输出两种功能,主要有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及核糖体亚基的核输出。
32 非组蛋白?带负电荷,富含天门冬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在数量上远小于组蛋白,但种类和功能繁多,包括有染色体骨架蛋白,调节蛋白等?有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整个细胞周期都能合成,且含量髓细胞的类型和状态不同而变化。?有的非组蛋白能启动和推进DNA分子复制,有的 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非组蛋白作用于特定的DNA序列,解除组蛋白对DNA的抑制,以调控有关基因的转录。
33 H1组蛋白分子量较大,为连接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起到连接作用,锁定核小体DNA分子的进出端,起到稳定核小体的作用,与染色质的高级构建有关。
34 常染色质是出于功能活跃呈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具体是指间期中处于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的,用碱性染料染色浅而均匀的染色质,大部分位于核的中央,一部分位于异染色质之间,核仁相随染色质中也有一部分。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DNA和中度重复DNA,大部分常染色质上的基因有转录活性。 异染色质是指在间期核中,螺旋话程度高吗,处于凝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深的染色质,一般位于核的周边或在核仁周围,是转录不活跃或者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由可分为 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36 NLS在指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后不被切除,有利于细胞分裂完成后,亲核蛋白在子细胞中能够重新进入细胞核。
38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中DNA和组蛋白构成的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遗产信息的载体,在分裂期,染色质呈细丝状,形态不规则,弥散子啊细胞核内,当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后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而缩短变粗,最终形成染色体,因而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