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柏拉图的经济共和思想
柏拉图的经济共和思想
第7卷第1期
2010年1月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ofNanjingAuditUniversity
V01.7.No.1
Jan.,2010
柏拉图的经济共和思想
储建国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西方经济共和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描述了一种容纳市场交易的城邦生活,但他
了解到市场交易的排斥性特征,尤其是会带来贫富差距和城邦分裂,因而主张用财产公有的制度
和有规划的治理来加以限制.柏拉图的这套主张来源于它对共和国性质的理解,认为好的城邦
生活是一种正义的生活,而正义就是为了增进城邦总体利益而让不同类型的人各守本分,必须在
这个原则下容纳并限制市场交易的活动.
关键词:《理想国》;共和;经济共和;柏拉图
中图分类号:D0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0}01—0059—05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储建国(1971一),男,安徽潜山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与政治学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5CZZO03)
一
,经济共和的含义
那就 经济共和思想源于一种很朴素的想法,
是”大家一起过好日子”,不能各自只顾各自的生
活,也不能一个人主宰另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思
想在中西方的政治传统中都可以找到源头.中国
古人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用经济学的
语言可以诠释为:天下的资源是我们大家的,不能
由一个人和少数人独得其私.经济共和思想旨在
打造一种非排斥的经济,或者通过政治手段让经
济排斥在政治上得到补偿,让大家都能够有尊严
地活着.非排斥的思想源于政治共同体的包容思
当作有尊严的成员容纳在 想,也就是将一个个人
共同体当中.所谓有尊严,就是让各个成员感觉
到这个共同体的确”把人当人”.什么叫”把人当
人”呢?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每个人都感到自己
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因此,公平就成为包容
的核心,成为非排斥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公平
的标准,即使你事实上是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也会
感到压抑,甚至过着非人的生活.一种公平的共
同体生活主要表现为公平的经济政治生活.在分
开审视经济政治生活的情况下,共同体既需要实
现一种公平的经济生活,也需要实现一种公平的
政治生活,最终需要实现一种总体的公平生活.
当经济生活不公平时,共同体一方面要调整经济
生活本身,努力达到某种公平的状态,另一方面需
要通过政治上的补救,消除经济不公平所带来的
后果,以达到总体公平的状态,这就是和谐社会的
平衡原理.就西方来说,这样一种经济共和思想,
形成于古希腊时期,经过中世纪的过渡,到近代,
其部分思想演变为经济自由主义,另外部分则演
变为经济社会主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经济
共和思想的源头,而且可以发现它的各种核心要
素.通过对经典着作的阅读,我们发现,在大思想
家柏拉图的眼中,一种好的经济生活就是”共有,
共治与共享”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排斥市场交
易,但必须将经济活动限制在正义的范围之内.
二,柏拉图对”共和国”的理解
首先得弄清楚古希腊时期”共和”的源头和
含义.各民族的历史上大都存在过一种氏族共同
体,在后人的记忆中,那是一种大家共同拥有外部
资源,并共同议事,共同劳作的和谐共同体.可
一
59—
是,这种共同体没有持续下去,在越来越发达的私
人力量的撕扯下走向解体.结果要么陷入无序状
态,要么形成国家这种新的共同体.由于国家是
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如果没有什么约束,就极容易
成为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发
展的现实也的确如此.于是,一些有学问的人感
到不满,他们怀念起过去的共同体,依靠某种记
忆,想象和推理,提炼出了关于人类过共同生活的
理想标准,并据以要求现时的统治者按照这些标
准来做事.这是中西方的先哲都做过的事,他们
都在寻找着理想的共同生活标准.结果,他们也
找到了大体一致的标准——天下的资源是大家共
有的,治理者要按照大家的总体利益来进行治理,
并由大家共同分享治理的成果.
中国译者将柏拉图的那本关于共和国的书翻
译成《理想国》,受到人们的称赞,认为很准确.
其实,直接译成共和国才是更准确的,尽管翻译成
理想国也没有错.那个时候的共和国就是指好的
国家或好的城邦.柏拉图说的共和国,实际上是
一
种很朴素的东西,就是大家一起过好日子的城
邦,也就是一个正义之邦.根据柏拉图的描述,我
们可以知道,那个时候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城
邦就是我们(公民)大家的,所以它也被称为共和
邦或共和国.柏拉图在《理想国》(或《共和国》)
中,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正义问题,其实他关心的
是如何组建一个好的共和国.他说,”我们建立
这个共和国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独自
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我们认为,
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
建立得最糟糕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不到正
义”…”..城邦的正义是共和国赖以建立的原则,
或者说共和原则.正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了城邦
的总体利益,每个人各尽本分,各得其所.”我们
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
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这
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
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_1ll
在柏拉图对城邦正义的表述中,有以下几个
逻辑上的转换:第一,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全体公民
的最大幸福;第二,实现这种最大幸福意味着每个
人各守本分,即做自己擅长的事;第三,每个人所
擅长的事是由其天性(尤其是等级出身)决定的;
第四,每个人得其应得的那份利益;第五,应得的
一
60一
标准是有利于实现城邦最大幸福的优点.
城邦正义观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身份等级.
所谓各守本分,主要是让大家做那些符合自己等
级身份的事;所谓得其应得,主要是让大家得到符
合自己等级身份的利益(所谓自然赋予的幸福).
因此这种正义观本身就具有严重的排斥性,它一
方面将广大奴隶和外邦人排斥在正义秩序之外,
另一方面在正义秩序中容纳了那种严格的等级
制.前者是一种严重的外部排斥,后者则是严重
的内部排斥.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
在,共同体秩序的维持似乎一直建立在某种外部
和内部排斥的基础上,只是排斥的对象和内容不
一
样而已.尽管这些转换中存在诸多疑问,但在
柏拉图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很具有说服力的观
点.因为它消除了更严重的排斥特征,至少保证
了城邦公民拥有那个时代可以接受的尊严感.而
且,如果去掉那种身份等级的看法,柏拉图的这套
正义观即使在当代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
命力.
三,正义原则下的经济安排:有限制的市场
根据这种正义原则,柏拉图进行了城邦的制
度设计,安排了城邦的生活.柏拉图生活的古希
腊时代,经济政治生活没有分开,所以他一并纳入
设计上的考虑.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经济政治分开
的思维,那就从我们所习惯的思维来理解一下柏
拉图的城邦经济生活,看看他是如何贯彻这种原
则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在《理想国》第二
卷中对此进行了描述.
(一)城邦经济需要分工
为什么需要城邦呢?苏格拉底拉家常一样地
说:”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
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
西.”…弱城邦是什么呢?”由于需要很多东西,我
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
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城邦”_1J5..我们最基本的需
要无非是吃的,住的,穿的等等,那就需要专门生
产粮食的农夫,专门修建房子的瓦匠,专门制作衣
服的织工.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做这些事,但
那样的话,肯定提供不出足够多和足够好的东西.
因此需要分工.柏拉图像亚当?斯密一样阐述了
分工的理由:”是不是每一个成员要把各自的工
作贡献给公众——我的意思是说,农夫要为四个
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的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
来跟其他的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
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
一
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
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免
得同人家交换,各自为我,只顾自己的需要
呢?”?业精于专的道理古代人是知道的.”专
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
好”.按此道理,放牛,牧羊,拉犁,建筑,运
输,纺织,制鞋等都需要专人来做.在某种程度
上,人类最早的政治经济学着作是关于分工的
研究.
(二)城邦经济需要交易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拿我的东西换你的
东西,物品总量没有变化,但各自的满足都增加
了,大家都很满意.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分一点
东西给别的人,或者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
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
处”_1.对大家都有好处正是共和观念的体现,
它可以通过分工与交易来进行.交易也就是买
卖,”于是我们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物交换
的媒介”【1162.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萌芽,它符合共
和原则,是共和政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称之为
共和经济.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而产生的,而这正是建立城邦的理由.苏格拉底
说:”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
来目的呀”.后世学者常常忽视这一点,或认为
交易在城邦中的作用极其有限J.
(三)城邦经济需要治理
建立城邦的目的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那不
是简单的分工和交易就能满足的.这里的人们不
仅要吃得好(糕点,薄饼,橄榄,乳酪,无花果,鹰
嘴豆,豌豆,爱神木果,橡子,调味品,蜜饯,糕饼,
各种肉食品等),穿得好(冬天穿很厚的衣服,穿
很厚的鞋子,要有绘画,刺绣等装饰),住得好(结
实的房子,精美的小床,斜靠的睡椅,还有一些家
具,桌子,妇女装饰品等),还要有好的精神享受
(要有描摹形象与色彩的艺术家,一大群搞音乐
的,诗人和一大群助手等)_6.尽管柏拉图反
对过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主张一种比较有节制
的生活,但随着人类身心的发展,这种节制的度也
在不断扩大.总之,城邦所需要的东西会越来越
多,分工和交易体系会越来越复杂,城邦经济生活
的规模也就日益扩大.城邦不仅能够扩展现有的
生活,而且能够创造新的生活.这种越来越复杂
的生活显然需要好的治理,治理的负担是不轻的.
首先,城邦需要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安全,”我
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城邦,不是稍微大一点,而是要
加上军队那么大,才可以抵抗和驱逐入侵之敌,保
卫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人民的生命和我们所有的一
切财产.”…其次,城邦需要对民事进行管理,
“关于商务,人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如果你愿
意的话,还有,和手工工人的契约,关于侮辱和伤
害的诉讼,关于民事案件的起诉和陪审员的遴选
这些问题,还可能有人会提出关于市场上和海港
上必须征收的赋税问题.总之,市场的,公安的,
海港的规则,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我的天
哪,是不是都得我们来一一定成法律呢?”_1]141柏
拉图讲了城邦的很多种工作,这些工作如何分配
呢?他认为需要德才兼备的治理者来安排好这些
事情.
四,正义原则下的政治安排:政治容纳
柏拉图把自己放在城邦创建者的位置上来谈
问题,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也就是正义
的,共和的城邦,因此经济安排以及与此有关的政
治安排都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柏拉图将政治体
(城邦)想象得跟人体一样,每个部分各守其位,
既不突出,也不亏欠,相互之间不相冲突,和谐配
合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但正如人体中的欲望,
激情和理智部分经常冲突一样,城邦中的各部分,
尤其是不同人群的利益和意见也经常冲突.前者
导致个人的衰败,后者导致城邦的衰败.要保持
个人的完善,就必须让欲望,激情和理智各守其
位,并让理智处于支配地位.要保持城邦的完善,
就必须让不同的成员各守其位,让大家的利益和
意见趋向和谐一致.柏拉图认为这需要在城邦财
富的所有,所治,所享方面有好的安排.
(一)共有的安排
共有是一种本原意义上的所有,意思是大家
共同拥有外部资源,但具体占有可以分为城邦公
有和个人私有.柏拉图偏向于城邦公有,这一点
是不可否认的.他认为私有制容易加剧私欲和纷
争,而公有制则容易培养好的品德,会让城邦公民
产生同甘共苦的感觉,这是让城邦生存下去的条
件.他希望”一个国家的最大多数人,对同样的
一
61—
东西,能够同样地说’我的’,’非我的’.”_1他
认为,这不仅不损害共和国的性质,反而会强化共
和国的性质,从而开辟了另一种共和的路向,也就
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和路向,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不过,柏拉图并非搞纯粹的公有制,而
只是强调统治者和护卫者不应有私人财产.他们
“不应该有私人的房屋,土地以及其他私人财产.
他们从别的公民那里得到每日的工资,作为他们
服务的报酬,大家一起消费.”_lJ删
从《理想国》对城邦经济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它是一种公私混合的经济.这里有市场存在,有
商人存在,公民有自己私人的财物.尽管有的财
产属于私人所有,但这些财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
属于城邦的.城邦很小,公民很容易感受到如果
城邦不能生存下去,他们这些私有财产是没有办
法得到保障的,私有权本身是产生于城邦,并从属
于城邦的.柏拉图不允许城邦公民占有过多的私
有财产,它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限制,将过多的
财产征收上来,以满足公共之需,或补偿穷人.这
种做法反映了在那个时候私有财产的有限性,其
地位是低于公有财产的.显然在柏拉图的观念
中,私有财产有公共的性质,为了公共的目的,是
可以被限制的.柏拉图希望更多的公有,但公有
制也有许多毛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一点.可
能柏拉图也认识到了,所以他允许私有财产的存
在,但他比他的学生更加警惕私有财产所带来的
腐败和分裂.
(二)共治的安排
城邦的正义是各守本分,各安其位地做好自
己的工作.大家尽心尽力地耕作,制鞋,造房,纺
织,他们在扩大自己私人财产的同时,实际上也在
扩大别人的财产,扩大城邦的财产.这些工作都
是在为城邦作贡献,都在参与城邦经济的治理.
但总的管理与分配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这是一
种等级制下分工合作的经济.各等级共同参与的
经济不一定对应着各等级共同参与的政治.柏拉
图希望出现一种”哲学王政治”,也就是理想的君
主政治,这个智慧的君主跟城邦护卫者一样,只拿
一
份公民支付给他的工资?』2?.但他没有私0,
而是全心全意地照料着城邦的利益.不过,柏拉
图知道统治者不可能管太多的事,他有一种人们
不容易注意到的公民自治的思想.譬如说,关于
前面所说”市场的,公安的,海港的规则”,柏拉图
一
62一
认为,不应该订得那么细,也不应该总是修来改
去.《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同意阿得曼托斯的
观点:”对于优秀的人,把这么多的法律条文强加
给他们是不恰当的.需要什么规则,大多数他们
自己会容易发现的.”l1_l.然而,柏拉图还是相信
哲学王的智慧,似乎他可以安排好城邦的一切.
这导致在他那里,共和经济通往公有和计划的方
向,柏拉图骨子里不喜欢私有,不喜欢市场,允许
它们的存在只是与现实的妥协.这种经济领域的
妥协到晚年延伸到政治领域,导致他后来不再执
着于哲学王政治,转而寻找一种由君主,贵族和平
民共同参与的政治.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难以
找到理想的哲学王,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私有
的,交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利益的分化,阶层的分
化,只有让这些利益主体都能参与政治过程,城邦
才能稳定.
(三)共享的安排
城邦繁荣不能为哪一个人所独享,也不能为
少数人所独享,而是为大家所分享.如前所说,城
邦立法不是为了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
而是为了全国的整体幸福.城邦经济是为了满足
每一个人的需要,这与城邦整体幸福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
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
我们需要许多东西.”_1]58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
图的共和不只是重视整体,而且重视个体,整体以
个体为基础,个体以整体为依靠.城邦一旦形成,
离开整体谈个体,与离开个体谈整体一样是无法
理解的.苏格拉底还特意强调了一下,除了满足
每个人的需要之外,”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建
立城邦的理由吗?”?.不过,柏拉图既不希望
人们过于贫穷,也不希望人们过于富裕,”富则奢
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
革”【1J】.柏拉图希望人们过一种中庸,节制的生
活.为此,他还反对城邦贫富差距过大,认为任何
公民增益他财产的初期是不必加以抑止的,等到
他的增益已达最低业户产额的五倍左右时,才须
予以限制J.这种规定体现了一种温和的共享
主张,城邦允许私有财产,允许贫富差距,但差距
不能太大.古希腊一些政治家在这方面也的确做
出过很多努力.
柏拉图的经济共和思想在《理想国》与《法律
篇》中有很大差别,反映了他从年轻到年老时思
想的变化J.在《理想国》中,他尽管一开始讲城
邦的必要性时,谈到的都是些物质上的需要,也承
认这种需要的满足会带来一定的幸福,但他不认
为那是真正的幸福.人的身体内有欲望,激情和
理智三个部分,仅仅是为了满足欲望的人是心灵
受奴役的人,是低贱的人,并不幸福.真正幸福的
人是理智战胜欲望,驾驭激情的人,是那些一心追
求美德的人.维持一种体面生活的物质财富是必
要的,过穷或过富都会损害人们对美德的追求.
在柏拉图看来,私有财产安排容易导致过穷或过
富,而且鼓励人们追求私欲的满足.因此,年轻时
的柏拉图从骨子里排斥私有财产,由于完全的公
有化不能生产出足够城邦消费的物品,因此,他不
得不同意非统治阶层拥有私产,而统治阶层(包
括治理者和护卫者)则不能有私产,以便培养他
们与城邦融为一体的那种公心.可是到了《法律
篇》,他对欲望的满足,对私有财产有了更大的宽
容,认识到难以阻拦现实中私有财产的发展,便让
思想适应现实,允许统治阶层也拥有私产.这样
一
方面带来财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带
来贫富差距拉大,他所采取的政治上的容纳措施
有三条:一是将最富者和最穷者的财富差距控制
在五倍以内;二是通过混合政体将平民声音纳人
政治过程;三是通过法律弥补美德之不足,节制人
们的贪欲,控制城邦的冲突.这三种方式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学界喜欢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柏拉图的
经济思想,尤其是其公有制和计划的思想,很少有
人注意到柏拉图关于市场的论述,更少有人研究
他是在何种意义上容纳和限制市场的.柏拉图在
那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到分工与交易的好处是很不
容易的,但他同时认识到它们的局限,认为需要在
正义的原则下,通过公有和计划的安排来加以限
制.这一套思想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
的萌芽,它将互惠与平等的优点结合起来』.笔
者认为,将柏拉图的经济思想称之为市场社会主
义,有些牵强,但称之为一种经济共和思想则是合
适的EGI.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5.
[2]巴克豪斯ER.西方经济学史[M].莫竹芩,袁野,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0.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69.
[4]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1.
[5]储建国.调和与制衡: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6]CohenGA.Self-ownership,~eedom,andequMity[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264.
[7]储建国.经济共和主义[C].中国青年政治学者研讨
会论文集.中山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杨凤春)
OnPlato’SEconomicRepublicanism
CHUJian—guo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articletracesthethoughtofeconomicrepublicanismtoPlato,whodescribedacity-statelife
withmarketexchange,butinsistedonrestrictingmarketthroughpublicpropertyandplanningsystembecause
oftheexclusivenatureofthemarketexchange,especiallytherich-poorgapandthedivisionofcity-stateit
maybring.Thesetofproposalswerebasedonhisunderstandingof”republic”,whichindicatesthatagood
city-statelifeisakindofjustone,whichaimstoimprovegener~wellbeingofthecity-stateandleteveryone
performthefunctionforwhichhe/sheisbestsuited,andunderthisprincipalthemarketexchangeisexercised
andrestricted.
KeyWords:republic;economicrepublicanism;Plato
一
63—
范文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评价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价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柏拉图教育思想评价”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论柏拉图教育思想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评价;应用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雅典人,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为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他出生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哲学,痛恨当时的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
1
治,认为国家应当努力培植下一代年轻人。同时,他努力钻研数学、天文学和哲学,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探究,从而在各种科学学术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对当时的多个学科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特别是他博采诸家之言,选择汲取并改造各学派的某些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介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池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
2
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汪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又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
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在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
3
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
4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评价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函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讨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
5
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应用
(一)基本素质教育思想
柏拉图强调儿童的基本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艺术素质、
6
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诸方面,主张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应该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尽管柏 拉图生活的年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实施分段教育的思想,以及对各阶段教育内容的安排,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基本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在现代的教育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现代的教育起着不少的引导作用。
(二)义务教育思想
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是由柏拉图较早提出来的。公民的教育由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哲人兼教育家柏拉图极力推崇的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直到二十世纪才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三)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不可能将儿童置于前面所述的柏拉图所设想的教育环境中,当然,让儿童于世隔绝,远离社会,也未必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社会和学校确实应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关于这
7
一点,中外教育理论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8
范文三: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一、定义
定义的对象不是感性事物,而是另一类东西,任何感官对象都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因为它们是变化无常的。柏拉图把另一类东西称为理念,认为感性事物都是按理念来命名的。他认为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与他们同名的理念。
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美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美的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二、理念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一切感性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不属于存在的范畴。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理念职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式。
三、回忆
人们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这就是回忆。回忆到我们灵魂所见到的一切,看见那些真正的本体,能正确应用这种回忆的人,才算正真完善的人。不过柏拉图说:能保持适当回忆的只有少数,大部分人是难以回忆起的,当他们在下界见到上界事物的影像时,就惊喜交加,不能自制,却又不知道所以然,因为他们看不清。(现实中?)
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情人和竖琴)
四、知识和意见
知识和意见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知识相应于存在,以认识存在为目的,知道事物本身(理念)的人具有知识。意见只是按照现象进行判断的能力,那些只能见到事物人只有意见。
绝对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可以认识的,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认识的。如果有一样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那就不是处于绝对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了。柏拉图认为这种东西就是意见。不同的能力具有不同的对象,所以知识的对象就不能是意见的对象。如果存在是知识的对象,那意见的对象就该是异于存在的另一种东西了。是不存在吗?
存在与知识相连,不存在与无知相连。意见介乎知识和无知之间。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性质(美、大、小、重、轻?),这些就是我们的意见,可以说他们既是存在,又是不存在。
五、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
六、对自己分离说的批判
柏拉图之前把世界这样分:一方面是理念本身,另一方面是分有这些理念的东西,二者彼此分离。
某些理念,其他的东西分有着它们,因而具有它们的名字(分有“大”就大,分有“美”就美?),那理念不就同时存在许多的事物中,单一的理念同时也就是同一的了,而这些事物又是彼此分离的,这样,理念不就要同它自己分离了,那就是每个理念的一部分在每个分有者里面了。假如一个东西取了小(理念)的一部分,小比这部分要大些,因为这是它的一部分,这样,小自身就是大了;那被取出来的部分如果加在某物上,这物就变得更小,而不是比以前更大,因为它分有了小的理念。
在大自身和分有它的事物之上还要出现另外一个大的理念;然后在这一切之上又要出现另外一个大的理念使这一切成为大的,这样,柏拉图那些理念就不是单一的,而将是无穷多的了。
七、理想的国家
假设我们的城邦已经恰当的建立起来了,并且安排得当,那么它就是全善的。也就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因此它也是公道(正义)的。
智慧指的是足智多谋,明显是一种知识。无知不会让人们足智多谋的,让人足智多谋的是知识。而城邦的智慧掌握在少数统治者之中,那些其他具体知识不能称之为智慧。所以当一个城邦建立在自然律之上时,整个城邦具有的智慧,都归因于城邦中那个数量最少的团体和阶层,也归因于这个团体所用有的知识,他们是城邦的当权者和统治者阶层。我们还发现,这类人数量自然是最少的,却天生地拥有那种唯一配称得上智慧的知识。
勇敢,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也就是有所畏惧,有所不惧。勇敢往往掌握在城邦的战士之中。当我们遴选出我们的卫士并让他们接受文艺和体育教育的时候,我们也是如同染色一样向他们彻底的灌输法律,这样他们关于可慎惧的事物以及关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信念,就牢牢地固定下来了,而这需要恰当的天性和教养,这样染上的颜色就不会被褪色能力很强的碱水洗掉——快乐是一种比碱水和碱液更强的洗涤液,痛苦、憎恨和渴望也比其他任何洗涤液更强。所以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一种真正合法的信念,即关于什么是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信念,那就是勇敢。
节制,就是某种对快乐和欲望的律令和控制。因此用一个含混的表达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不过任何作为自己主人的人当然也是自己的奴隶,反之亦然,因为在所有这些表述中说的都是同一个人。苏格拉底想说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较好的部分和较差的部分,当天性较好的部分控制了较差的部分,那么我们就使用“做自己的主人”这个说法,而这毕竟是滥美之词。但要是接受了坏的教养或与坏的事物打交道,那么较小而较好的那个部分就会被较大的那个部分击败,那样我们就要使用批判性、贬斥性的话语,吧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说成是缺乏自主和节制的。对于我们的城邦来说,就必须承认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种说法是正当的,
因为任何较好的部分统治它的较差的部分的东西,都应该被说成是具有自制和自主的。表现在城邦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自己的奴隶。城邦的节制当然也存在于城邦的统治者之中。
正义,从一起头,开始建立城邦的时候,我们就设立了一个作为普遍要求的原则——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原则或它的某些形式就是正义。就如你记得的那样,我们设立并且时常加以重申的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城邦里担任唯一一项适合其禀性的工作。此外,经常听人说正义就是做自己的工作而不闯入到别的领域去,我们也常常这样说。所以,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似乎是正义——做自己的工作。
八、哲学王(政治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
柏拉图期望的“哲学王”思想,在广义上是讲应当由哲学家来当国王,当哲学家当不了国王的时候,希望国王能够成为哲学家。其观点或多或少地被误解,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把那时的“哲学”理解成了今天的“哲学”,把那时的“哲学王”理解成了今天的“哲学王”。其实,正如当时的哲学不是今天的哲学一样,当时的“哲学王”也不是今天的“哲学王”。在柏拉图时代,一切科学都被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几乎是一切科学的总称,柏拉图的“哲学王”并不是今天的“哲学王”的含义。与其说他期望的是“哲学王”,还不如说他期望的是理论家、学问家、思想家来治理国家,或者让治理国家的人成为理论家、学问家和思想家。
范文四: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后,柏拉图的方案出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点。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是克拉底鲁的同路人,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一切可感觉的东西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2]由此可见,柏拉图熟悉各家各派的哲学理论,不过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思路,尤其是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从伦理学的领域推广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自然。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 和eidos (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 (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至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3]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4]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摹仿”源自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万物摹仿数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不过,“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后来在批判柏拉图时,就是敏锐而深刻地抓住了这个“分离”问题来作文章的。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一)“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二)“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7]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8]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9]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
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10]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
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 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12]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还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实际上,前述之“线喻”和“洞喻”就是关于灵魂转向说的。
(二)灵魂转向说
如前所述,与“线喻”之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猜想(eikasia )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pistis )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因其对象的变动不居,所以感性认识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确实性。推论(dianoia )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后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推论活动的成果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它依赖假设,因而前提的真假难以确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则即善的理念。理智(noesis )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点是“不是将假设作为开端,而是直截了当地作为假设,作为阶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们,达到不要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 。并且在达到这种第一原则以后,又回过头来把握以这个原理为根据的、从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13]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我们不要以为柏拉图在此所说的是认识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那将违背其区分理念与事物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个过程不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正如“洞喻”所示,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如
此,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
(三)灵魂学说
显然,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都与“灵魂”有关。概括而言,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14]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15]
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16] 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二元并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譬如恰当的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不良的习惯会造成奴役灵魂的身体状态,双亲的生理缺陷和不良环境的熏陶是造成灵魂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圆形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欲望支配灵魂时,肉体反常地毁灭着灵魂。灵魂不仅有构成部分,还有高低不同的等级。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 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欲望。人的灵魂也有等级。在《斐多罗》篇中,当他以神话方式说明灵魂因失去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领域而跌落地上,附于肉体作为暂居之地时,曾经列举了九流灵魂的投生等级,认为这些等级可以转化,公正生活的可以升到较好的一级,反之则要降到较坏的一级。[17]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一如前述。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首先是回忆说论证。既然学习就是回忆,“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但是如果灵魂在进入人体之前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命题也证明了灵魂是不朽的”。[18] 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靠它物的运动不可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论证。按希腊人的流行观念,灵魂具有认识神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朽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显然,由于柏拉图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截然对立起来,无论回忆说还是灵魂转向说都不可能解决知识的问题。尽管他试图通过分有说和摹仿说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既保证知识的获得又说明现象存在的依据,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和问题的发展,他发现这两个世界的划分遇到了不少困难,自己苦心建立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矛盾。以追求真理、热爱智慧为己任的柏拉图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虽然痛苦但却坦诚的态度对自己前期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反思省察,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修正。
范文五:柏拉图《理想国》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柏拉图(Plato),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之后,他逃离雅典,游历各地。之后,又回到雅典,创办学院,从事讲学,他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国》和《法律论》。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他提出所谓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作为苏格拉底的门生,他同色诺芬一样拥护贵族专政,反对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主要中,财富思想和分工思想具有较大的影响。他的财富观具有极浓厚的伦理因素,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传统,将财富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精神财富,第二等是肉体财富,第三等是一般的物质财富(他强调财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推崇财富来自德行,只有有德行的人才拥有财富。柏拉图是主张消灭家庭的,他认为私人感情妨碍公共精神的建立,消灭家庭能结束由私有制引起的争端,实现永久和平和团结。在分工思想上,他从国家组织原理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而各自又不能自给自足,就必然有分工,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由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这都是由上天决定的,有的人天生就为奴隶,他认为奴隶制是合理的。他以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理想国的组织构造,它包括三个阶层,最底层是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第二阶层是保家卫国的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高阶层是哲学家。由分工的存在,柏拉图引出了货币的存在,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换,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柏拉图意识到货币具有交换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否定贮藏手段职能,他还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符号,不需要具有真实的价值。体现了他的货币名目主义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多事务。政治活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道德责任。领导与群众分工合作的政治结构与政治体制应当是这个样子:领导阶层尽其全力来治理国家,捍卫国家。他们受工农商的供养,回过来给工农商办好教育、治安和国防。事实上丧失过信誉的贵族政治,在雅典很难成功,但这并不证明贵族政治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应当好好培植下一代的年轻人。
在柏拉图《理想国》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商品经济的认识。
在理想国中存在社会分工,自然也就有交换,用交换取得财富是允许的。存在着交换、市场,也就产生了货币。柏拉图从分工学说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联系,也与分工的出现一样,是自然的。柏拉图分析了货币职能,认为铸币是交换的象征,它只是为日常交换服务的手段,反对把货币当作储藏手段。“在城邦内部,我们是如何彼此交换各人所制造的东西呢,须知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呀。交换显然是用买和卖的办法。于是我们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物交换的媒介。那些常住在市场上做买卖的人,我们叫他店老板,或者小商人。那些往来于城邦之间做买卖的人,我们称之
?为大商人。”
柏拉图肯定了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他蔑视商业,认为这是一种不体面的职业,主张用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他坚决反对高利贷,主张禁止放债取息和抵押放债。 (二)私有财产观。
私有财产和家庭,会造成人们的利己和贪欲之心,从而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所以在理想国里,除了自由民阶层外,哲学家和保卫者都不能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在这两个阶层中,国家提供仅够他们每年之用的收入,实行共产共妻共子,房屋、食物都共有,过集体生
?柏拉图,理想国[M].第二卷.
活。“保卫者除了给予好的教育之外,任何明白事理的人都要说,我们必须给他们住处给他们别的东西,使他们得以安心去做优秀的保卫者,而不要迫使他们在老百姓中间为非作歹。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则由其他公民供应,作为能够打仗既智且勇的护卫者职务的报酬,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亦不使短缺。他们必须同住同吃,象士兵在战场上一样。至于金银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再能搞政治做护卫者了。因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
?义。”??“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与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立法者选出了一些男人,同时选出了一些女人,这些女人的品质和这些男人一样,然后把这些女人派给这些男人。这些男人女人同吃
?同住,没有任何私财;彼此在一起,共同锻炼,天然的需要导致两性的结合。”??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治理者一经任命,就要带
?领部队驻扎在我们描述过的那种营房里;这里的一切都是大家公有,没有什么是私人的。
柏拉图后来在《法律篇》中已放弃了废除私有财产的主张,提出保持私有财产制度,但依然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每个公民占有的财产不许买卖,不许抵押和扩散,财产不能继承,也不许合并,以实现财产平等。有人把柏拉图的理想国称为“共产主义”,但这个理想国是建立在奴隶制—压迫和剥削奴隶的基础上,是与科学的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 (三)社会分工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存在个人的多方面需求与人们天赋技巧不平等的矛盾,所以,只有通过分工和互助来解决。同时,如果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与他性情相近的事,那么,产品必然既多又好。因此,一个国家应该有从事各种行业的人。“我们的人既非兼才,亦非多才,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城邦是唯一这种地方的理由:鞋匠总是鞋匠,并不在做鞋匠以外,还做舵工;农夫总是农夫,并不在做农夫以外,还做法官;兵士总是兵士,并不在做兵士以外,还做商人,如此类推。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柏拉图认为,分工是城市 (即国家) 产生的自然基础。他认为,正是有了分工,人们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有待于互助,且自身不再能够自给自足,于是,各种联合团体便产生了,这些团体的联合便形成了城市、国家。恩格斯认为“柏拉图把分工描述为城市的 (在希腊人看来,城市等于国家) 自然基础”,“在当时说来是天才的描述”。社会分工的原则是什么?怎样分工?柏拉图从唯心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按正义原则进行社会分工。所谓正义原则就是符合人类理性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每个人按最适合其天性原则,从事一种职务。根据这个原则,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将社会成员分了三个阶层:
1(执政者,这是富有理性和知识的哲学家,他们的职责是教育人民和管理国家。 2(保卫者,这是战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和打仗。
3(供应营养者 (自由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他们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只能从事财富的生产与交换。而广大的奴隶则是会说话的工具,负担沉重的体力劳动,不能列为国家组成的阶层。
?柏拉图,理想国[M].第三卷. ?柏拉图,理想国[M].第五卷. ?柏拉图,理想国[M].第八卷. ?柏拉图,理想国[M].第三卷.
柏拉图将分工看作是符合人们理性的自然现象,用分工理论来说明理想国的等级制度是符合天性的、自然的,从而证明了奴隶制的自然性和合理性。
(四)制度的分类:
苏格拉底将制度分为四类:“我所指的四种制度正是下列有通用名称的四种。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受到广泛赞扬的。 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寡头政制失败的原因在于过分贪求财富,为了赚钱发财,其它一切不管。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制,是接着寡头政制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而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这看来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梢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有些欲望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可以正当地被叫做“必要的”。还有一些欲望满足了对我们是有益的,我想这些也可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两种欲望的满足是我们本性所需要的。但是有些欲望如果我们从小注意是可以戒除的,而且这些欲望的存在,对我们没有好处,有时还有害处。我们把这种欲望叫做“不必要的”。??自由,这是民主国家的最大优点。那么,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一种弊病起于寡头政治最终毁了寡头政治,也是这种弊病——在民主制度下影响范围更大的,由于放任而更见强烈的——奴役着民主制度。“物极必反”,这是真理。天气是这样,植物是这样,动物是这样,政治社会尤其是这样。最后,第四种,乃是与前述所有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政制,是城邦的最后的祸害。因此,僭主政治或许只能从民主政治发展而来。极端的可怕的奴役,我认为从极端的自由产生。??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们性格。??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
?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
(五)对比较优势的认识
苏: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
农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的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他的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免得同人家交换,各自为我,只顾自己的需要呢,??我就想到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这样,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它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六)主张对外贸易
还有一点,把城邦建立在不需要进口货物的地方,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点,如果我们派出的人空手而去,不带去人家所需要的东西换人家所能给的东西,那么,使者回来不也会两手空空吗,那么他们就必需不仅为本城邦生产足够的东西,还得生产在质量、数量方面,能满足为他们提供东西的外邦人需要的东西。??我想,还需要别种助手做进出口的买卖,这就是商人。??如果这个生意要到海外进行,那就还得需要另外许多懂得海外贸易的人。
除了以上的六点外,还包括:适当人口论,国家大到还能保持统一——我认为这就是最佳限度,不能超过它。结婚人数的多寡,要考虑到战争、疾病以及其它因素,由治理者们
?柏拉图,理想国[M].第八卷.
斟酌决定;要保持适当的公民人口,尽量使城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关于偏好的认识:每一种欲望本身只要求得到自己本性所要求得到的那种东西。特定的这种欲望才要求得到特定的那种东西。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因为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也就当然是自己的奴隶,一个人是自己的奴隶也就当然是自己的主人,因为所有这两种说法都是说的同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柏拉图的经济共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