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上外附中中预2班王至善
如今,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阅读纸质的书籍,如《伊利亚特》、《老人与海》……这种像砖头般厚厚的书籍,有多少人会随身携带?更多的人喜欢随手拿出手机,进入朋友圈看一下,顺便发一点“心得”,自然也不会是关于生活、读书之类的,更多的是转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文章,时不时关注阅读些网络上“千转百传”的小文章。手机的屏幕早已取代了书的油墨香气,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已经被碎片式的文章碎片化了。
何为碎片式的文章呢?其实就是指现在朋友圈、微信、QQ 等网络社交媒体上所转载的文章或片段。像这种文章,有些甚至纯属虚构,被人拿来骗人的。现在,一打开电脑、Ipad 或手机,就可以看到一些“没头没尾没营养”的小文章,号称“心灵鸡汤”。那么,像这种“三没”文章将我们的生活碎片化了,这样真的好吗?下面,我来给大家讲几个例子吧。
我的表姐是一个手机控,年纪轻轻,将微信、QQ 玩得出神入化。记得小时侯表姐还经常会读一些好书,但现在却时时刻刻捧着一只手机去阅读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表姐常常要么出口便是网上的八卦新闻,再或者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式的励志口号,讲讲这个,又讲讲那个,蹦出来的词汇都是一些网络流行语;要么就低头看手机,无论你再讲多令人捧腹的笑话也决不会抬头瞅你一眼。语文成绩一滑再滑,她的妈妈非常担心,常常劝导她要多阅读些有益的书籍才可能提高语文成绩,可在读初三的表姐却一点儿也不担心,还强调说她一直在阅读“心灵鸡汤美文”。
我的同学小月是一个比较喜欢翻阅手机的人,与我表姐相比,她却能从网上的碎片化文章中摘取一些有用的东西(虽然有些是不真实的)。但也正因此,她也放弃了看纸质书本的书惯。现在,网络的力量开始介入学习中,小钥,她有不懂的单词,上网查;有看不懂的词语,也会上网查;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当!当!当!”用百度作业帮;要做小报了,随便从网上拉一份下来加上姓名打印就是了;做ppt 作业也如法炮制。网络发展地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
开网络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被碎片化。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也有其美好而便利的一面。便如想要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不需等上一周二周,利用互联网,点击一下,对方可以立即收到你的信息。当然这些“信”仅能称作为“信息”,而不可能象“傅雷家书”或“寄小读者”一样有着或深刻或美好的感情,这也是碎片化与非碎片化精神的最大区别吧。
当今世界,这种碎片化的生活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当人们正阅读网上的文章时,就会下意识的去将自己所得来的信息拼凑起来,然后记在脑子里,再去告诉一些身边所认识的人,紧接着,一传十,十传百,本来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却被人传的神乎其神,而真正应该被分享的内容:如书籍、生活等等,却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大脑、生活早已被网上的小文章填满了,再也空不出多余的部分去阅读一些完整的纸质的书籍了,扪心自问,生活被如此的碎片化真的好吗?
生活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总不能完全拒绝这种生活方式,但却也不能完全的将旧的阅读纸质书籍的好习惯抛弃,就如古代名家欧阳修所说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虽然要去适应这样一个被碎片化了的时代,但也要能够坚持去阅读些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书籍,这样,才能使自己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被这个时代所碎片化!
范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韩昊扬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从古代口口相传到如今的互联网传递,人类已转入到一个信息时代,这个 时代给予我们无穷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是数不胜数。
自从微信问世,许多人在睡觉前,卫生间,地铁里刷手机,他们都在利用 碎片化的时间,殊不知,他们大多数看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最近在空 间里很火的一段话 :“你信那些明眼人就能看出来是编造出来蹭热度的聊天记 录,你信路边摊的阿姨卖的全是死老鼠肉,你信孩子是万恶的根源,你甚至信 中国会亡国 .......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自有当事人力顶,你在键盘轻轻敲下 的几个字可你毁掉的是别人的一生。”
当黎明的第一缕的阳光落进屋里, 新的一天开始了, 叮铃铃, 在小明床边 的闹钟已经响起,小明的一天就这样开启了。起床前,他先看一下微博最新的 动态:什么? 80后儿子用棍棒怒打父亲?往下翻后面的新闻更加令人惊奇:小男孩骑 ofo 死亡,父母索赔 800万?时间已来到了 8点,小明在地铁站等 待地铁的到来,此刻,手中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推送了一条新闻, XX 手机已 发售,价格1000美元,具备 faceID 功能 ...... 在公司时,小明的手机又推 送一条新闻, 孕妇跳楼杀,某某女星出轨 ...... 到了上班时间, 同事给他汇报任 务,小明只是看着手机说:“嗯,好的。”十分心不在焉。当他准备开始工作 时,刚刚同事跟他讲的任务全部忘得一干二净,只好再硬着头皮去办公室问领 导,原本可以八点半开始工作,经过这一波周折,就被拖到九点半,此时,小 明心烦气躁, 工作毫无动力, 十分闷闷不乐。 到了中午, 小明与同事一起吃饭, 吃饭时两人一言不发,各自拿着手机刷微博,似乎小明已经把早上发生的事情 都已经忘记了,手机依然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下班时,小明拿着手机挤地铁。
睡觉前,小明拿着手机结束一天的生活。此刻,小明才突然领悟,现在的互联 网带给我们都是什么东西?简直毫无营养! 难道我们真的不肯放下手机看一看 外边的风景吗?小明又想起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 同学们都在玩 PSP , 连外边 看都不看一眼。手机偷走了我们多少时间?真是令人感到叹息,什么时候,我 们才能从手机中逃脱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所谓碎片化,也是让人触目惊心。自从出现了碎片化时间,我们很少有 整块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刷完朋友圈再吃饭,看完贴吧再去做作业,这样看 来,碎片化还让我们对一桩事情没有集中的注意力,由此看来碎片化的时间, 把我们原有的大块时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切割成了小块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可能挤出来的时间,我们都花 在手机上了吧!不知不觉,碎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在我们面前大摇大 摆地拿走了我们的时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碎片化时间?上课前2分钟,你已经进入了学习状 态,这才是你真正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在等地铁的前几分钟,你用手机记几个 单词,亦是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除了利用时间,还需要专注力,只有在事情上 足够专注,人才能全情投入,才能有爆发力做得比别人好。在这个时代,互联 网已经完全渗透进我们的骨子里,想要真正的利用它,还需要你有一份自律的 毅力。
范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王瑞珂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上海市王瑞珂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即在社交网络尤其是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遇到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甚至碎片化的购物等。 “碎片化”给人带来错觉:你仿佛是在高效利用时间。其实不知不觉之间,你被偷走了无数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若不有效管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我们可能根本没有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而自己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都被碎片化了。
比如,我们打开书本想写作业。结果手机上的QQ 群里发出了各种声音。有抢红包的,有发笑话的等等。你就感觉自己看了一小会时间的手机而已。等你退出来的时候却骇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又比如,你打开金山词霸,想查一个生词。打开手机后,微信里的对话框,朋友圈里面的新变化,令你不由自主地点开来,或点赞,或评论,或转发。等完成这一切时,你居然忘记了打开手机的初衷。
结果是,我们的精力不再集中!除了在学校必须完成的工作和学习,时间不能再整段地被利用。心情更是因为所谓的碎片化而变得浮躁起来。你或许会感到内疚、自责、甚至惶恐不安。因为在你翻手机,聊QQ ,回复朋友圈的这段时间里,你的同班同学很可能正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刷题。
碎片化,意味着掌握在手里的时间不多。三五分钟乃至一刻钟而已。这些时间似乎太微不足道,太无关紧要,才被人们习惯性地挥霍在游戏、网络上。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甚至在过马路的时候,都能看见很多低头族。他们无外乎阅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刷微博,翻看微信朋友圈等。这些活动本质上并不能让你真正地学到多少知识。它只是让你感到似乎知道了很多知识而已。
所以,面对碎片化的时间。我是这样做的:一个目标,两个原则。
一个目标:树立一个明确且清楚的目标。
我会在一段时间里给自己定一个清楚且切合实际的目标。例如一个月内读完两本书。 两个原则:1、任何需要上网的事情都不做。2、任何需要手机的事情都不做。
我不登录QQ ,不上微信,更不翻看微博。所以每天放学后,我十分专注地完成学校作业以后,适度拓展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更没有离不开手机的瘾头。我的手机是老人机,在必要的时候就打个电话而已。
每天的上学路上,在妈妈开车的时候。我就坐在后面的位子上,专心地阅读,睡前的一刻钟也坚持阅读一会儿。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完了《三体》、《目送》、《林泉》、《清欢》、《玄想》、《私语书》等。心情会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或喜或悲。阅读让我的内心安然,笃定而不固执。在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低头看清楚脚下的路。在寻常的平日学习状态里,因为我充分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小有收获而怡然自得,却不心浮不安。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擦亮双眼,甄别真伪,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被这股洪流碎片化甚至湮没。
范文四: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
看完关于《浅薄》的评价,联想到以前在三联上也有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人们生活逐渐走向碎片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欢篮球,原理足球。
我倒是联想到了人们的学习上的倾向——更多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倾向于学习计算机、商科,而不是理科和工科。那些专而深的科学,离使用很远,即使能够使用,好像也和理论前沿无关,只要把应用软件拿来,找几个例子,马上就可以得到现实的产品和结果。
生活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肤浅化——人们的思维浅薄化,结果可能是人的自我分裂化。以前,人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稳定,在政府工作就是看报,在工厂上班就是动手,环境里信息的成分不高。现在,除了在生产第一线的人们,大家都离不开整个信息世界。原来由环境所造成的信息隔离被打破,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其结果就是,具有广泛好奇心的人们,由于接收到了充足的信息,将导致其本来处于压抑状态的某些心智被激活。
我们体内的多个自我,在这些多元化信息的滋养下,都茁壮成长起来。
结果就是我们同一个人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偏好和认知方式,有时候,就会产生自我的冲突。
比如,我前几天看电影,体会到消耗时间的那种惬意和自由,感受到挥霍时间的痛快,会大大满足自己头脑之中某一部分的快感。而过了几天,我的偏好就完全改变了,我这两天听音乐,sigurros 非常不错,最近又在练习魔方。每一天的偏好都不同。而且每一个自我都完全不能理解其他的自我当时怎么会喜欢那些东西。
每一天起来,都感觉自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昨天制定的计划总是和今天的欲望不相符合,总是喜欢做一些不同的的东西,追求标新立异的那种浮躁的感觉导致我完全不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自己既定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碎片化,充满着杂讯和噪音的杂货铺一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有 “一千公里宽,但是只有一厘米深。” 明显发现,那些充满逻辑,需要安静和忍耐的学科更加被我难以接受,一看到数字就恶心,看到图表和照片反而会兴奋些。看到分析和推导就头痛,看到综述和纵览会很顺利。
电脑,网络,上网的手机,100个台的电视,还有别提购物网站里头琳琅满目的商品,现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如果你没有安抚自己的技巧,都会花费超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别说什么做出重大的决策了。
我最恐惧的倒不是现在的挣扎和喧嚣中的那种虚脱感,而是对未来生活的预计。
未来的生活之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现有的那种稳定的关系都将土崩瓦解。也许我们都不再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朋友,直接在网上发表几篇文章,远在千里的笔友就直接开始推心置腹了。以后,也许连稳定的婚姻都更加困难,一夜情肯定大面积存在,网聊一个小时就happy 去了。然后一个星期后对方叫啥就完全记不得。我们购买的商品会超过我们的需求,大部分都是事后绝对会后悔,当时瞬间绝对特别满意的冲动,然后事后完全不能解释过去的东西。
大家每天聊的都是当天的话题,就好像NBA ,每天聊当天的战况,没有人分析,没有人思考,如果你聊下NBA 的历史和篮球战术知识,估计会被视为异类。大量的工作岗位做的事情都是琐碎,单调和肤浅的,你的工作要求你产生100个点子供人们选择,而不是1个需要精雕细琢的精品。 随着时间的递进,大家将越来越同质化和异质化并存。每一个人都越来越像,但是在另一部分,每每一个和社会的偏向则也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努力了多年之后,生活没有走向平静,而是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喧嚣,那整个世界也就离走向同质化和单一化不远了。等到非洲土著都一天围着电视争论kobe 和celtic 哪个更好时,那整个世界才是最可怕的一片灰色。
还是希望有些人能够过宁静的日子,做自己安逸的,原理喧嚣的日子。
最后,碎片化的生活的最大特色是,
人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体味,
只知道产出,却不知道雕琢。
就像我现在写一篇日记,完全没有经过大脑,里面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但这正是我现在大脑的真实写照,也可能是整个世界走向碎片化和啰嗦化,浅薄化的一种写照吧。
作文材料】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范文广场】
拨开迷雾,乘流而行
王婉听
当一段段140字的文字垄断阅读,当一条条精悍简要的言论指导思想,当零星几个汉字与符号在指挥发送之间联络了感情,我想,碎片化的时代已然成为当代人崭新的精神平台。这不可逆转的洪流留给我们选择的难题:是乘流而行,还是固守原地?
于是,出现了被乱花渐欲迷了眼的“奴隶”,出现了携坟籍逆流而上的“抗争者”,但也有人擦亮了双眼,在认清趋势后选择了善待新事物,勇敢地执起了“碎片化”这一双刃剑,修炼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收获一颗完整丰富的心。
是啊,如果有一双客观、全面而睿智的眼睛,就不难发现,碎片化潮流并非洪水猛兽。诚然,它因简短而仓促,因海量而良莠不齐,因不完整而难以深刻,但它的便捷、即时与思维火花闪烁的魅力是我们没有办法去一概否认的。意志不坚定者拨不开其上肤浅的云雾,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擅于撷英汇萃者却能够拨开浮云望见星空,他们利用科技的便捷为自己打下更多智慧的繁星,充实了内心的版图。
沙中拾贝,鱼目择珠——不仅对于知识的汲取是这样,思想的成长、感情的成熟更须经得住“碎片”的考验,并借“碎片”之力登达更高境界。我们需要做的是,舍弃盲从跟风,不被寥寥几句诡辩煽动心志,能够于光怪陆离的千百种观念中明辨是非;舍弃朝三暮四,不被所谓的潮流裹挟而盲目狂奔,能够于万流奔涌中集百家之长,择己之方向;舍弃用碎细、敷衍的问候代替情感交流的懒惰,乘信息科技的翅膀,以真挚之情成就更牢固的心灵纽带……唯有此,品格才不至于缺憾,心与脑才臻于完整。
的确,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有太多诱惑,使得去伪存真,取优去劣,成就丰富与完整显得困难重重。可归根结底,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人的一种修炼。要想修得一颗完整的心,一颗因知识详实广泛、因思想深刻独立、因意志坚定集中、因感情丰沛诚挚而完整的心,必定要经历舍弃糟粕的痛苦与面临选择的艰难。火眼金睛的焠炼是炙痛的,双刃剑法的熟悉是漫长的,可这,不也正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吗?
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我选择拨开迷雾,乘流而行,撷采鲜花,充实头脑,粹砺精神,在时代的浪尖上修得我心的那份完整!
化碎为整
李柯淇
当下,碎片化阅读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处身其中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范文五:微博:中国的“碎片化”精神生活
南方都市报?? 2011-01-11
摘要: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乃微博客之简称,是一个以百余字建构起的即时分享平台,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南都制图:黄敬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乃微博客之简称,是一个以百余字建构起的即时分享平台,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爱原创,爱转发,爱信息分享
爱三言两语发发感慨,更爱随时@你关注你
我不是什么长篇大论,我只是一个百余字的迷你型博客
我和你们不一样,在人人都能发声
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
不仅能关注韩寒,也能关注苍井空
我是微博
我能在电脑前手机里,随时随地输入身边的新鲜事儿
朋友总是抱怨:论坛还没整规,你们就博客了;博客还没有弄熟,你们又微博了……我总是说:不一样的,论坛是土特产交易集市,摆一个摊算一个摊,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博客是家里开一小店,有那识货的上门来买便卖。微博呢?微博是一条大街,微博是一方广场,微博是一间酒吧,货品出手,都不知道下一秒被转到谁手里,你进的货,也不知道来自何方……
加入与退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听朋友说:如果你想展览自己的思想,开博客;如果你想展览自己的生活,开微博。于是她决定不碰微博,因为不想展览自己的生活。
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想必之前也有类似的顾忌,当她终于在2010年末开通微博后,不禁感叹道:原来我错过了一个世界。
是的,这一年多来,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搞得红红火火的比比皆是,放荒了遛鸟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与当年全民皆博(客)的盛况比,微博的粘附性显然更强。微博兼有BBS、BLOG、SNS的某种特性,这才诞生了一个新词“微博人”,这种人的一切信息与社交需求,都得以在微博上完成。
传媒人当然爱死微博了。他们没日没夜地趴在上面,看新闻,也发布新闻,寻找线人,也寻找作者。了无头绪的时候,织一条“围脖”,没准哪块云彩就洒下雨来。这不仅是老上海望平街茶楼那样的同行聚会处,更像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超级茶馆M?A?LL,一旦有了成千上万的粉丝,每个媒体人都能自成一个媒体,这是多大的诱惑?
所以,微博首先颠覆的是传媒圈的生态,传播的权力在这里被摊薄分匀,像PC的发展一样,从精密仪器流变成人人可D?IY的攒机———明星自然也情迷不已,正如歌手王菲所言:以前我们被狗仔追,现在我们自己当了自己的狗仔。
微博的好处人人皆知,相比之下,我更关注那些退出的案例。
2010年比较知名的退出微博,第一起是黄健翔退出,是因为他转发了一条微博却没有标明“转”或出处。与人争辩,黄健翔口出粗言,被更多的看客谴责,黄愤而退出。
与此类似的还有周立波的退出。周立波对网络有“公厕”的负面看法,当他在微博上披露这一观点时,遭到了疾风暴雨般的围攻,“粉丝”也流失了20万。最终周立波选择关闭微博。
就在本文写作之时,歌手那英因为在微博上晒“交通管制取演出服”被许多人斥为“滥用特权”。像那英这样的特权使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然后一旦这些现象登录微博,它立即被视为不可容忍的“言论特权”而遭到质疑与批驳。
每一柄剑都是双刃的。对于名人而言,微博可以自由掌控个人信息的发布,可以藉此与粉丝互动,“展览生活”以吸引眼球,然而,同时也不免需要承担回应质疑的义务。微博与博客不同,如果名人由他人负责更新,显然会令关注者产生距离感,从而丧失部分人气;然而一旦遭遇质疑,如果不出面回应,则显得理屈,如果出面回应,微博的即时性又让人难以如面对传统媒体那般考虑周详。
这些案例表明,微博的一大特色为溢出性极强。本来名人/明星与好友、粉丝之间的交流,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之中。他们之间因为情谊与喜好,完全可以存在较为随意的交流,在社交场合如此,在歌迷见面会、签售会、传统媒体采访甚至撰写博客时亦如此。每一种交流循环都有一堵或几堵无形的墙防止不当信息外溢,有更大的公关空间。然而微博消泯了所有的这些高墙,让名人/明星必须即时直面不特定的公众,任意的言行会被马上转发、议论与放大。这肯定会让许多习惯于鲜花环绕的名人/明星难以承受。难怪有人将微博称为“照妖镜”。
私域,还是公器?
2010年微博上最火的知识分子有两位。一位是方舟子,他凭借顽强不懈的各个领域的“打假”而声名鹊起,从没有微博的汪晖、张悟本、李一,到有微博的唐骏、禹晋永,方舟子借助微博的传播力,将他的打假与揭伪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
所谓“微博的传播力”并非方舟子一人实现的,唐骏“学历作假门”中诸多证据的搜集与发布,都藉由微博平台进行。围观人数愈众,方舟子的动力愈强,被批判对象的压力便愈大。跳出来为唐骏辩护的禹晋永,也同样是将这一事件推往高潮的助动力,正是他的现身与强横,牵扯出为数众多的“西太毕业生”,影响之大,导致百度百科数百则名人简介被迫修改。
也正是由于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布了方舟子遭袭的消息,引起了围观与鸣不平的热潮。北京警方的破案效率之快,很难说没有微博引致的媒体压力因素。这让人想起另一起微博直播的导演鄢颇被砍案,也是有着寻常案件罕见的透明度与破案效率。
当方舟子在新华社工作的妻子被指撰文吹捧方舟子时,他同样通过微博(及博客)进行了辩诬。在这一事件中,微博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又呈现出某种对立性。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金庸去世谣传、微博直播捉奸等案例中,不少传统媒体完全依赖微博上的叙事与风传,微博似乎加快了新闻报道碎片化与平面化的进程。一开始被认为纯属个人媒体的微博,与自来被视为公器的传媒之间,有了搅扰不清的灰色地带。
另一个火的学者是于建嵘,他称自己2010年主要做的事是“搅动媒体”,当然,也是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不过,让他暴得大名的那条微博———记录了江西万载县委书记的名言“不强拆,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他们问:这是该书记在私人场合的谈话,于建嵘是否应该将它公之于众?抛开县委书记的官员身份,事件中的确纠结着一个问题:微博是个人空间还是公共传媒?都说有了一万粉丝,就等于办了一份杂志,十万粉丝,就等于办了一份报纸,但它毕竟不必承担公共言论机构的义务,否则那么多心情文字与日常琐事便毫无意义。
针无两头利,也不能说你要引起关注之时,便当微博是公共传媒,想顾及隐私之日,就声称它是个人空间。微博定位的暧昧难明,正在于它是“公开的个人空间”,又是“个性化的公共传媒”。
有人形容,每一条微博,都是在“向全世界喊话”。但世界听不听你的话,却要看话的内容有多少公共性。微博一旦发出,只能删,不能改,作者已死,遭受什么样的解读,全不受自己控制。别人转发与评论时加上的话,也会引导后见者的观感,每一条影响广泛的微博,都可以视作一场微博内外的集体狂欢。这才是微博的复杂之处。
自我压缩与碎片化
总纠结在媒体与名人身上,也太浪费微博了。事实上,微博这种形式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谓“可以兴、观、群、怨”,抒发情绪,观察社会,啸聚同好,喊冤上访,俨然一件全能工具。
当年网络初兴,人人兴奋,皆因网络打破了发表的门槛限制、传播的范围限制、内容的字数限制这三座大山,使写作与表达的自由达至极限。
二十年来,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无限自由的弊端也自然显露。网络文学的冗长与粗糙,一直被外界甚至第一代网络写手大加诟病,不戴镣铐的舞蹈,虽然自由奔放,但也没有了标准与范式。包括博文与帖子的长篇大论,也着实难以吸引众多眼球。文字十倍百倍地增长,阅读与关注反而变成稀缺资源。
微博不妨被视为网络表达的自我设限与自我压缩。一百多字的篇幅,叙述日常琐事、点滴心情自然无碍,然而初上手的人,总觉得阐述观点已不解渴,夹叙夹议更是艰难。然而,正是这种限制,与中国追求文字精炼寸铁杀人的传统若符合节,正如唐诗宋词元曲的形式限制,恰是弄潮儿大展身手的空间。
文言文的形成与言文的分离,很大程度与书写工具、记录载体的不便与昂贵有关。但言文分离后却形成了中国古文独有的形式化与美感。印刷术的改进与出版的兴盛,让语体文成为可能,才有言文合一的近代白话运动。网络的出现,更将言文合一推进到极致。只是物极必反,微博既无表达成本,又添出了单则的字数限制,正是一种自我调节的产物。
此前的网络文学,虽然已无门槛,但依然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等创作成本,微博衍生出的“微小说”、“微散文”以至无名有实的“微杂文”、类似徘句的“微诗歌”,正可以收拾繁重工作压迫下外溢的创意片断与空暇时段,故此大行其道。
同时微博也迎来了“碎片化”的诟病。它在利用生活碎片的同时,似乎也在分隔与切割从思绪、文字到时间、状态的原初生活。乐评人张晓舟曾有豪言:“1500字算什么?不就是10条微博吗?”虽是笑话,却隐喻着由N条一百多字组成的新型生活样式。
可是,微博生活才刚刚开始,优势与弊端也才初露头角。我们了解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改变,但整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将因它的推动滑向何方,暂且还难下断言。正如姑娘应付领导调戏时的对话:“妹子,我是有背景的人……”“大哥,我可是有微博的人。”这是一个既有背景,又有微博的时代,无限的可能性方生未死。
□杨早(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