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中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基础,期货市场的出现又能调节 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目前,现货商品市场存在 的种种缺陷已严重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培育和完善现货商品市场对促 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已显得非常必要。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关系
1. 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 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 果 。 就 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 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 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 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 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 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 济社会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 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 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2) 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 之 上 的 。 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 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 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货市场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 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 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因为交割本 身既是期货市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货市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期货市场落 在现货市场上的那一部分。可见,现货交割的必要性在于使期货价格最终能够 复归于现货市场价格,从而使现货市场真正成为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 础。
(3) 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 代 市 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 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 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 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 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 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
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 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 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 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 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 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2. 期货市场能够引导和调节现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但是,一旦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内 在要求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就会反作用于现货市场,并通过其独 特的经济功能来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调节和引导作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交易者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 引 导 。 在现货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无论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计划生 产价格,还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市场自由价格,都是一种信号短促的 现货市场价格。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约束一旦背离市场价值规 律,生产者受物质利益关系的引导,必将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变其生产经营 的方向和生产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过程深深地陷入 “ 提价 —— 多产 —— 降价 —— 少产 —— 再提价 —— 滥产 ” 的经济震荡之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现货 市场自由价格作为一种即期市场上产生的完全受市场供求支配的自由生产价格, 是一种波动性更大,有时甚至使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厂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场 价格。这些生产经营者充其量只是这些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只能跟着短促的现 货价格信号走,因而往往使生产经营活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社 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性和震荡性。这种波动性和震荡性的直接原因是厂商的 生产经营成本事前无法确定。正是这种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生产过程 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当事人之间公开 竞价、公平交易,在买进同一种现货商品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期货,进行 充分的市场选择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达到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锁住预期 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这样一种经济功能,才形成了期货 市场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功能和机制。
(2) 通过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作用来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在不存在期 货 市 场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具有短促性和易变性,而且市场价格 的形成过程以及价格本身的传播信号还具有分散性、不确切性和滞后性。这些 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内在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 的经营成效。而在期货市场出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货市场上,直接进场代表交易人士进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货交易所会员 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的出市代表。这反映出期货市场的有组织性和入市的严格
性。在期货交易场所内,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场外的经纪人与客户所发 出的期货买卖指令 , 在场内按照时间优先 、 自由竞价 、 自动撮合的原理和公开、 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这里,交易场所实际上就成了众多买者和卖者的 集合地。这些买者和卖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把自己关于现货市场商品供求关 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送至场内,由此期货市场也就成了众多影响现货市场商 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商品供求关 系及其变动趋势的期货价格。越是接近实物交割期,这种价格的预测性、公开 性、连续性和真实性就越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基本 内容。期货市场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来综合、加工、处理、认定和传播 两种性质的市场信息,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3)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 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 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 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 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 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 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 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 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 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 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耍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 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 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现货市场因素
1. 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 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易频率以及消费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使交易活动在特 定的空间汇集起来,从而产生并运行。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 域市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 体系。在转轨时期,造成中国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 区域市场的形成大多是通过行政区域来确定的,其中所依据的并不 是
既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际关系也并不通过市场来进行组织与协调,而是通 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来理顺。这实际上是一种 “ 行政造市场 ” 的 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内,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极少,维系各经济 主体之间联系的是一种行政性极强的计划机制,交易行为经常要屈从于行政协 调。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权力的存在与作用,才使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形成了各种 变相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 S 然流动。
(2) 宏观政策上的差异性或区别对待,造成了区域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地区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强的运行惯性,加之改革
以来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更是拉大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 尽管商品经济在各区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政
策基础。
(3) 不同区域市场之间在某些偏颇的产业政策的误导下,造成了区域经 济
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现象,使得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不断
减少。这是转轨时期生产耍素难流动、区际之间难以形成协调关系的主要原因。 (4) 在区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主体的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
交
易半径,从而当区际形成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时,相关市场主体却由于难以胜
任而不能转为现实。同时,价格体系在扭曲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区域市场之间的
比较利益关系,这是造成转轨时期区域市场分割的主要体制基础。
1. 城乡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呈二元独立发展状态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大国。种种资料表明,改革以 来的中国城乡市场之间,背离程度不断拉大,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的发育完全 是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两类市场体系之间,属于商品交易性的沟
通方式很少,或者说城乡市场之间的联系只停留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供销
方面,并不存在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市场交换关系。
尽管农村改革正在逐渐强化着广大农民的市场、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观 念,他们在社区性的集市贸易市场环境中己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的生
产流程,并对市场变动能够作出近期反应,但生产经营的远期观念和避险意识
依然十分淡薄。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农民不会有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另外,
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一直发展较慢,因而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就一
直成为农村市场发育的难点。显然,生产分散、规模有限的农户不会成为中国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者。
2. 市场发育中存在着过多的障碍因素
在商品市场方面,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着严重的 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在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和市
场价格波动过大的现实。 1992 — 1996年,连续出现零售物价指数增幅在两位 数的现象。 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 “ 软着陆 ” 的成功,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 足的现象,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给消费品市场的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运行所形
成的流通秩序混乱现象一直没有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场方而,市场主体缺位现象十分明显,这在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 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期货市场上,受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产经营企业
并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而投机主体也并非真正的社会闲散资 金所有者,投机交易大多属于对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投机性使用。另外,要素市 场上的组织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 育和运行;同时,缺乏必须的管理法规和依据。
4. 国内外市场对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 国内外交流日益扩大。 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两个板块,各自通行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接 的难度存在于许多方面:(1) 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不注意提 高商品质量,产品附加价值极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2) 外 贸 部
门的市场竞争观念落后,仍然强调以价格竞争为主,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处丁 ? 粗
放经营状态。(3) 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 软预算 ” 约束严重,没有灵 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企业没有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4) 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 不够,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综合性产品比重很小,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刚性,影响了转轨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 接进程。
中国现货市场的现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制约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 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 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 风险。
期货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市场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保险市场, 但其功能发挥的效果,还要受到现货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1. 现货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现货 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原有的价格 制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具有独立利益、承担 市场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 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 均衡性,又决定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 形成过程中总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由此造成的现货市场的价格扭曲必 然要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 限制,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 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水平
现货市场的规模大小、成熟程度、资讯条件、基础设施和统一性都会对其 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1)从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为了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 式和机制解决现货市场流动性差、价格风险过于集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现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从 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现货市场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 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 虽然现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 之 配 套 , 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却要受到现货市场发展规模 的制约。 在现货市场处丁 ? 较低的发展水平 、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高的情况 下,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隔、辐 射范围有限、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 会很强。
(3) 现货市场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 展 。 期 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 挥这些功能,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要求具备较为完善 的通信设
备、自动报价系统、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但由于技术上和 体制上的原因,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发育不良的现货市场 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这些情况无疑会加 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丁 ? 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3. 现货市场结构的状况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边界
现货市场结构的不完善性为期货市场的实际功能和现实运行效果限定了 一
个难以逾越的边界。在现货市场结构相对完善及数量风险和收入风险能够得到 较好吸收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就会显著地呈现和发挥出来;在相反 的情况卜,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就会因市场结构的严重缺陷及数量风险和 收人风险的加大而难以正常地得以发挥。
在现货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否开展期货交易?是否应当等到现货市场发 育完善后,再开展相应的期货交易?笔者认为:一个市场的发展主耍取决于市 场的客观需求,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短期内市场需求可能被压抑, 甚至被异化,但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其先例不胜枚举。国外许多期货市场, 就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自发地产生的,中国的期货市场则是在市场的客观需 求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见,现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条件是否完全 具备,并不是决定能否进行期货市场试点和推出某个品种的惟一依据,关键要 看市场需求。从中国改革开放 20年的情况看,市场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是毋 庸置疑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改制后的国有企 业对许多品种期货交易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应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 ,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这种合理需求,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范文二:证券金融论文-中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1)
中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1)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基础,期货市场的出现又能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目前,现货商品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严重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培育和完善现货商品市场对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已显得非常必要。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关系
1.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2)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货市场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因为交割本身既是期货市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货市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期货市场落在现货市场上的那一部分。可见,现货交割的必要性在于使期货价格最终能够复归于现货市场价格,从而使现货市场真正成为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3)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2.期货市场能够引导和调节现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但是,一旦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内在要求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就会反作用于现货市场,并通过其独特的经济功能来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调节和引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交易者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在现货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无论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计划生产价格,还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市场自由价格,都是一种信号短促的现货市场价格。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约束一旦背离市场价值规律,生产者受物质利益关系的引导,必将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生产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过程深深地陷入“提价——多产——降价——少产——再提价——滥产”的经济震荡之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现货市场自由价格作为一种即期市场上产生的完全受市场供求支配的自由生产价格,是一种波动性更大,有时甚至使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厂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场价格。这些生产经营者充其量只是这些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只能跟着短促的现货价格信号走,因而往往使生产经营活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性和震荡性。这种波动性和震荡性的直接原因是厂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事前无法确定。正是这种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当事人之间公开竞价、公平交易,在买进同一种现货商品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期货,进行充分的市场选择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达到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锁住预期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这样一种经济功能,才形成了期货市场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功能和机制。
(2)通过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作用来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在不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具有短促性和易变性,而且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价格本身的传播信号还具有分散性、不确切性和滞后性。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内在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效。而在期货市场出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货市场上,直接进场代表交易人士进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货交易所会员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的出市代表。这反映出期货市场的有组织性和入市的严格性。在期货交易场所内,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场外的经纪人与客户所发出的期货买卖指令,在场内按照时间优先、自由竞价、自动撮合的原理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这里,交易场所实际上就成了众多买者和卖者的集合地。这些买者和卖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把自己关于现货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送至场内,由此期货市场也就成了众多影响现货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期货价格。越是接近实物交割期,这种价格的预测性、公开性、连续性和真实性就越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基本内容。期货市场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来综合、加工、处理、认定和传播两种性质的市场信息,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3)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
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现货市场因素
1.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易频率以及消费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使交易活动在特定的空间汇集起来,从而产生并运行。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市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转轨时期,造成中国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区域市场的形成大多是通过行政区域来确定的,其中所依据的并不是既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际关系也并不通过市场来进行组织与协调,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来理顺。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造市场”的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内,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极少,维系各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是一种行政性极强的计划机制,交易行为经常要屈从于行政协调。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权力的存在与作用,才使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形成了各种变相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
(2)宏观政策上的差异性或区别对待,造成了区域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地区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强的运行惯性,加之改革以来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更是拉大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尽管商品经济在各区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政策基础。
(3)不同区域市场之间在某些偏颇的产业政策的误导下,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现象,使得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不断减少。这是转轨时期生产要素难流动、区际之间难以形成协调关系的主要原因。
(4)在区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主体的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交易半径,从而当区际形成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时,相关市场主体却由于难以胜任而不能转为现实。同时,价格体系在扭曲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区域市场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这是造成转轨时期区域市场分割的主要体制基础。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2.城乡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呈二元独立发展状态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大国。种种资料表明,改革以来的中国城乡市场之间,背离程度不断拉大,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的发育完全是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两类市场体系之间,属于商品交易性的沟通方式很少,或者说城乡市场之间的联系只停留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供销方面,并不存在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市场交换关系。
尽管农村改革正在逐渐强化着广大农民的市场、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观念,他们在社区性的集市贸易市场环境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的生
产流程,并对市场变动能够作出近期反应,但生产经营的远期观念和避险意识依然十分淡薄。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农民不会有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另外,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一直发展较慢,因而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就一直成为农村市场发育的难点。显然,生产分散、规模有限的农户不会成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者。
3.市场发育中存在着过多的障碍因素
在商品市场方面,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在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和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的现实。1992一1996年,连续出现零售物价指数增幅在两位数的现象。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给消费品市场的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运行所形成的流通秩序混乱现象一直没有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场方面,市场主体缺位现象十分明显,这在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期货市场上,受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产经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而投机主体也并非真正的社会闲散资金所有者,投机交易大多属于对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投机性使用。另外,要素市场上的组织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和运行;同时,缺乏必须的管理法规和依据。
4.国内外市场对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外交流日益扩大。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两个板块,各自通行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接的难度存在于许多方面: (1)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不注意提高商品质量,产品附加价值极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2)外贸部门的市场竞争观念落后,仍然强调以价格竞争为主,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状态。(3)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软预算”约束严重,没有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企业没有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4)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不够,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综合性产品比重很小,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刚性,影响了转轨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接进程。
中国现货市场的现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制约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期货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市场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保险市场,但其功能发挥的效果,还要受到现货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1.现货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原有的价格制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具有独立利益、承担市场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均衡性,又决定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
形成过程中总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由此造成的现货市场的价格扭曲必然要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水平
现货市场的规模大小、成熟程度、资讯条件、基础设施和统一性都会对其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1)从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为了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式和机制解决现货市场流动性差、价格风险过于集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从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现货市场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虽然现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之配套,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却要受到现货市场发展规模的制约。在现货市场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隔、辐射范围有限、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会很强。
(3)现货市场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自动报价系统、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但由于技术上和体制上的原因,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发育不良的现货市场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这些情况无疑会加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3.现货市场结构的状况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边界
现货市场结构的不完善性为期货市场的实际功能和现实运行效果限定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边界。在现货市场结构相对完善及数量风险和收入风险能够得到较好吸收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就会显著地呈现和发挥出来;在相反的情况下,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就会因市场结构的严重缺陷及数量风险和收人风险的加大而难以正常地得以发挥。
在现货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否开展期货交易,是否应当等到现货市场发育完善后,再开展相应的期货交易,笔者认为:一个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需求,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短期内市场需求可能被压抑,甚至被异化,但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其先例不胜枚举。国外许多期货市场,就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自发地产生的,中国的期货市场则是在市场的客观需求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见,现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条件是否完全具备,并不是决定能否进行期货市场试点和推出某个品种的惟一依据,关键要看市场需求。从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情况看,市场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对许多品种期货交易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应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这种合理需求,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共2页: 上一页 [1] 2 论文出处(作者):
范文三:浅谈我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浅谈我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 发展 要以期货市场环境的发展为基础,期货市场的出现 又能调节和引导期货市场环境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目前,期货市 场环境存在的种种缺陷已严重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培育和完善期货市场 环境对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期货市场环境与期货市场的关系
1. 在期货市场环境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
在 现代 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 期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环境之间所存在的数量 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 无论是商品期货, 还是 金融 期货其价格总量上, 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 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 基差。 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 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 中, 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 规律 性。 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 那么期货市 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期货市场环境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 沦为纯粹的投机市 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如果突破这种比例, 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 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 就会 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 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
2. 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 期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环境价格之间的关 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 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期货市场环境价 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 通过对期货市场环境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 逐步趋于均衡。 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期货市场环境为基础, 在期 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环境的纽 带。
3. 期货市场的产生是期货市场环境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 就交易方式而言, 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 由于商品 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 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 业危机可能性, 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 随着这种矛 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 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 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
展, 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 远期合约交 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 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 经济 社会 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
1. 期货市场环境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 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 期货市 场环境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一方面原有的价格制 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 具有独立利益、 承担市场 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 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形态的确 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 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均衡性又决定 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 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总要受 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 由此造成的期货市场环境的价格扭曲, 必然要影响期货 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 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期货市场的 流动性不
高。 2. 期货市
场环境的 发展 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 的发挥水平
期货市
场环境的规模大小、 成熟程度、 资讯条件、 基础设施和
统一性都会对其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2.1从 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 它是为了以一 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式和机制解决期货市场环境流动性差、 价格风险过于集 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期货市场环境发展过程中, 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 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 从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 期货 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2虽然期货市场环境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之 配套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 却要受到期货市场环境发 展规模的制约。 在期货市场环境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
高的情况下, 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 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 隔、 辐射范围有限、 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 不会很强。
2.3期货市场环境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 经济 基础之上的。 充分发 挥这些功能, 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 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 通信设备、 自动报价系统、 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 但由于技术 上和体制上的原因, 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 发育不良的期货市 场环境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 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 这些情况无疑 会加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3. 期货市场环境结构的状况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边界
期货市场环境结构的不完善性为期货市场的实际功能和现实运行效果限定 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边界。 在期货市场环境结构相对完善及数量风险和收入风险能 够得到较好吸收的情况下, 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就会显著地呈现和发挥出来; 在 相反的情况下, 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就会因市场结构的严重缺陷及数量风险 和收人风险的加大而难以正常地得以发挥。 在期货市场环境不发达的条件下, 能 否开展期货交易,是否应当等到期货市场环境发育完善后再开展相应的期货交 易。 笔者认为一个市场的发展, 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需求,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在短期内市场需求可能被压抑甚至被异化, 但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其先例不胜枚举。
三、结束语
综上, 中国 的期货市场是在市场的客观需求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可见期货市场环境的发达程度和条件是否完全具备, 并不是决定能否进行期货市 场试点和推出某个品种的惟一依据。 关键要看市场需求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 况看市场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 国有 企业 改革的深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对许多品种期货交易的需求更为迫切。 为 此我们应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这种合理需求促进期货 市场的健康发展。
范文四: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Js845509 金鑫 金融5班
摘要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掀起全球金融海啸,并通过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全球性的经济放缓和衰退。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问题引入人们的视线,也凸显出以交易所为核心的场内衍生品市场规范化的发展优势,推动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融合,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本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国际期货市场现状,深入探讨金融危机对商品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所变革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展望。
关键字 金融危机 商品期货 期货交易所
一、 金融危机对商品期货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商品期货影响的共性
此次金融危机正逐渐从美国本土扩散至全球,包括欧洲大陆、亚太地区、南美地区甚至大洋洲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它对于商品期货市场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各种商品不一而足,但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危机爆发的短期内,由于流动性紧缩,信贷市场的紧张程度空前,导致所有的投资市场都遭受资产抛售的压力,商品期货市场的直接反映就是集体暴跌。
2、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原有金融体系受到体制性的质疑,令多数市场过度反应,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很多品种连续跌停,市场信心无处可觅。
3、实体经济最终必将受到牵连,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将不同程度地打击大宗商品的消费,经济增长的恢复以及市场信心的建立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二)各种商品由于自身的特性和供需决定了其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1、大宗工业品
由于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大宗工业品消费备受打击,尤其是能源化工类产品的价格在此轮暴跌中损失惨重,且后市仍不乐观。此次商品大幅走熊基本是以原油价格跳水领跌的,截至目前原油价格回落幅度已经接近50%。预计在发达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中国未来增长模式变得明朗之前,原油及油品期货将难于寻获底部,而相关能源化工类品种弱势难改。
2、有色金属
金融危机导致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其中影响路径不外乎两条。首先,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恐慌情绪弥漫,作为金融市场组成的一部分,金属市场受到的冲击自然不可避免,系统性风险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直接导致了金属价格的下跌。其次,从更长远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将导致全球工业品需求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波跌势当中工业品的跌幅要大于农产品的原因。
资金撤离金属期货市场的意志显得较为坚决,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的供需基本面暂时失效,金属的金融属性特征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本轮经济周期变化中,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一种必然,中期而言不论是铜价、铝价还是锌价都仍然具备进一步的下跌空间,只是不同品种其下跌空间有所差异。
3、农产品
对于农产品而言,由于大部分为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低,金融危机更多体现在资金层面的影响颇大,但对于商品自身的价值影响较小,最终归根于其自身的供求关系。其中,强麦期货价格,除了取决于政策主导的小麦现货价格的走势外,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期货品种,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然,从根本上说,现货价格是期货定价的基础,相对于现货市场中硬麦与强麦约100——150元/吨的价格差距而言,经过9月以来行情的大幅回落,期货价格基本得到修正。预期强麦期货价格将在政策与外盘的双重影响下寻求与现货小麦价格的“均衡点”,并随后步入小麦现货稳中攀升的同步轨道。
其中大豆方面,原油价格回落减少了对豆油作为生物燃料的需求,但对大豆的食用需求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大幅减低,所以相对于其他工业等商品走势,大豆在跌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将重新回到大豆的供需基本面上来考虑。
4、黄金
在多数商品受累于金融危机大幅下挫的过程中,黄金的走势特立独行,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金融属性决定的。近期黄金市场的走势令人难以捉摸,波动的幅度扩展以及多空频繁转换,并且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猴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黄金正是唯一一种没有信用风险的投资品,因此信用体制的风险规避似乎除了黄金别无选择。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紧缩仍然未得到缓解,欧元三个月借贷成本仍然在历史高点附近,这就使得各大投资市场上都缺乏资金的推动,黄金期货市场亦不例外。目前黄金期货的基金多头持仓连续下降,净多持仓水平仍未恢复到2007年10月以后的高位水平,显示了基金在金市的做多意愿仍然不强。因此,金价虽然数度冲高,然而战果有限,即便是在全球股市以惊人的幅度崩跌的过程中,黄金亦未能守住900美元水准
(三)、后市展望与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将会促成商品价格的泡沫清洗,加速商品价格的触底。从长期来看,由于各国政府尤其是美联储在控制危机的阶段不计代价滥用信用,将为未来种下通货膨胀的祸根,下一轮商品牛市仍将由通胀引爆。在金融风暴延续的阶段,建议投资者顺势而为,控制仓位,同时等待观察整个商品市场触底时刻的到来,我们预计这一过程大约要持续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但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的经济形势整体仍然维持健康的发展,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限。并且国内的农产品期货除大豆以外,其他品种的运行都相对封闭。因此,对于一些受国际价格变化趋势影响有限的品种,我们更多需要考虑国内政策以及内需对它的影响,相信在国家相关扶持农业的政策出台以及宏观调控的指引下,今年年底以及明年我国的相关期货品种将会呈现触底反弹的走势。
二、 金融危机对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变革的影响
(一)冰火两重天
1.场外市场风云变幻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是指在交易所以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不通过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也不通过清算所进行合约清算,而是完全由做市商单独进行报价交易完成,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易模式。OTC市场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灵活的交易模式和不受监管约束的特点,成为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主要场所。
由于OTC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使得该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由于OTC市场上缺乏结算中心,不是集中撮合交易,造成市场定价效率低下,使得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定价极大地偏离了正常水平。而且,由于缺乏二级市场,如信用违约掉期(CDS)等OTC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由模型决定,债券的评级是这个CDS定价模型的重要参数,而债券的评级也是由模型决定,模型套模型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结果造成金融创新失当。
正是由于OTC市场极低的透明度与监管缺失,造成了参与交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实际交易等情况一无所知。如果一家交易商出现流动性问题或倒闭,则会牵连许多参与交易的做市商。OTC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交易机制的这些弊端使得其对此次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危机爆发后,OTC市场衍生品交易大幅萎缩。
2.场内市场处乱不惊
此次金融危机凸显出了OTC市场产品结构复杂、流动性不足、缺乏逐日盯市结算与中央担保方的机制,缺乏透明度以及市场的监管缺失等诸多问题。同时,在危机中,场内衍生品交易却充分体现了其产品在引导现货交易、风险规避、稳定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为场内产品交易量不断提高,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去年前前9个月全球期货和期权交易量达到114亿张,同比增长26.6%。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深化的7月和8月,全球场内衍生品成交量增长异常迅猛,带动前三个季度场内期货期权交易量再创历史新高。
(二)新的挑战
1.场外产品回归场内
OTC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交易的灵活性和产品创新的高效性。其中,OTC市场产品设计、定价和交易的特殊性,在成为OTC市场创新发展的核心的同时,也成为孕育巨大风
险的“温床”。因此,通过将OTC市场产品引入场内交易,可以有效发挥场内市场相对完善的风控制度优势,实现对OTC产品风险的有效监控。场外产品回归场内交易的趋势也对场内交易所提出了新的挑战。
2.交易所必须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的扩散从根本上来说是OTC市场衍生品的创新失当和监管真空引起的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因此,加强对场外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既是交易所迎接场外产品进场内发展趋势的核心,也是金融混业监管下风险控制的必然要求
3.统一结算的发展
结算是衍生品市场风险控制的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手段。CME集团正在与另外四家相关机构共同争取成立一个“中央结算所”,充当CDS交易中的中间单位。此举表明,美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统一结算机构,以控制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与透明度。
4.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融合
OTC市场的风险性主要在于其不透明和交易信息的不对称,这也造成了OTC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风险控制。由于OTC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使得该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二级市场,如CDS等OTC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由模型决定,债券的评级是这个CDS定价模型的重要参数,而债券的评级也由模型决定,模型套模型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金融创新失当。因此,在对危机所带来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中,在推进场外产品进场内的基础上,促进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融合也成为必然。这一融合不仅包括产品的融合、结算的统一,同时也包含了监管的整合。
三、金融危机之下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影响
一、美国金融风暴对商品期货市场的传导
金融风暴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流动性缺失,资金链绷紧,进一步的表现则是向转化为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商品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动性的变化非常敏感,同时作为现货企业转移风险的场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华尔街金融风暴从资金和经济两条途径迅速地传递到商品期货市场上来。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金融风暴导致全球市场资金链绷紧,原来在流动性充沛时流入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很快撤离。而随着危机的蔓延,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大量原来投资于虚拟经济的资金会回流到实体经济。最终导致商品期货市场流动性丧失,价格暴跌。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衰退,市场对基础商品的需求必然减少,而需求的降低又会导致相关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降低,生产规模缩小,相应的套期保值规模缩小。同时,经济衰退、企业利润降低最终会体现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并提高其危机意识,减少对期货等风险资产的投资。
二、金融风暴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影响
美国金融风暴爆发,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具体表现在:
(一)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全球金融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导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暴跌
1.造就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商品大牛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却供需失衡、全球通胀预期加剧、美元指数低迷的推动,资金的热炒难辞其咎。最新资料显示,次贷危机恶化之前,被誉为“做多基金”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规模已经高达3000亿美元,而美国投机基金在商品期货市场上的净多持仓比重也已经超过了25%这一专家认定能够决定商品期货价格走势的分界线,投资者的跟风心理更使得市场的投机做多资金犹如滚雪球,最终将国际商品价格推上了牛市的巅峰。可是, 2008年7月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却彻底折断了国际商品牛市的翅膀: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全面爆发造成国际资金链条某些环节大面积断裂,濒临倒闭的投行慌不择价的纷纷撤离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从而导致国际商品期货价格一挫再挫。尽管,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但是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接轨,商品期货价格的节节下挫自然难以避免。
2.金融风暴的全面爆发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经济,社会需求出现明显萎缩,供需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商品出现库存积压,企业在降低产品售价的同时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这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进而影响到居民收入,更加剧了社会需求的萎缩,造成现货商品价格大幅走低,从而带动商品期货价格下挫。
3.随着经济的不断下滑,人们对经济衰退的程度以及周期长度的悲观情绪日益加剧。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6日对其在10月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估进行了修正,表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明年将出现二战以来首度萎缩。IMF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将放缓至3.7%,2009年将放缓至2.2%,远远低于3%这一IMF认为的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分水岭。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以及市场的恐慌心理迅速反映到期货市场上,导致商品期货价格进一步下挫。
总之,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商品期货已经跌至2004年—2005年左右的成交密集区,而且基本已经接近或者跌破成本价,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支撑,但也不排除会开始新一轮下挫,具体应关注各国政府救市措施的成效。
(二)金融风暴爆发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资金规模短期内有增无减,但是未来一两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却存在隐患
商品期货价格的巨幅下挫为持空投资者带来巨大盈利的同时,也导致持多投资者亏损严重持多投资者尤其是入市不久的投资者在血本无归之后对期货市场产生极大恐惧,部分选择暂时撤离市场;而持空投资者也由于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将部分盈利资金落袋为安,再加上集中下挫期间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强制减仓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导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原有资金短期内大量流失。
但应当看到,尽管金融风暴导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原有资金有所流失,但是市场资金总规模并没有上演急剧萎缩的一幕。权威机构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开户
数量加快增长,保证金规模有增无减,仍保持在500亿元以上。据我们了解,弥补市场原有资金流失的新进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1)规避价格剧烈波动风险的套保资金;2)被剧烈波动行情吸引的极度风险偏好的短线资金;3)在价格持续单边下挫后积极入场的抄底资金。但这种极端行情毕竟是短暂的。目前状况来看,未来商品价格上行压力重重,一波波抄底资金很可能无功而返,同时,极度风险偏好资金终将伴随着剧烈波动行情的谢幕而迅速撤离市场,套保资金同样也会因为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的减小而缩小投入规模。那时,作为“负和”市场的商品期货市场,资金规模必然出现很大程度的萎缩。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金融、经济陷入混乱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资金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存在一定隐患。
(三)金融风暴爆发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创下天量,但持续性难有保证
依据目前统计数据,自金融危机恶化以来,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暂且没有出现明显缩减,甚至10月份(仅20个交易日)成交量创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有史以来最高记录,这其中除了价格大幅下挫导致相同资金规模下可交易手数增多的原因以外,短期内价格的剧烈波动吸引大量资金进场参与短线交易成为推高本月期货市场成交量的最主要力量,据我们统计:2008年9、10月份商品期货市场的换手率明显高于前八个月的平均水平,其中10月份平均换手率为前8个月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但令我们担忧的是,这种剧烈波动的行情难以为继。我们预测:商品期货价格在经历前两年持续的单边上涨和近期的单边急跌之后,很可能在未来1—2年迎来低位窄幅波动行情,而根据以往经验,这种相对平稳的行情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降低,市场成交活跃程度将显著下降。图二为2003—2008年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豆一指数周收盘价与周成交量对比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2003年底至2004年初市场行情平稳时成交量出现了持续下滑,而2004年8月份至2006年8月份连豆的平稳行情下,成交量的萎缩就更为显著,尤其进入2006年,周度成交量持续徘徊在记录低点,2006年上半年周平均成交量不及2004年的1/20,伴随着2006年8月之后新一轮大豆上涨行情的发动,其成交量才稳步进入上升态势。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在行情剧烈波动的10月份,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创下月度最高记录,但是,特殊行情之下的特殊交易量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金融风暴给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带来的这种短暂的 “繁荣”根本不足为喜,相反,我们应该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未来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很可能会随着行情的低迷而出现大幅度萎缩。
(四)金融风暴爆发后,我国期货市场正在酝酿的新品种的推出或将推迟
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都在酝酿推出新的上市品种,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鉴于以下几个原因,新品种的上市可能被推迟。
1.新产品的推出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在宏观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推出新的期货品种容易放大市场化情绪。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众多行业的平稳发展遭到破坏,而各国政府的救市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此时推出相应的期货
品种不是很合适。
2.美国金融风暴使我国期货市场不可避免的遭受了一定冲击,而且冲击力度目前尚难以确定,监管层一向坚持以“做深做细原有商品期货品种,稳步推进新品种上市”为指导思想,很可能因此而推迟多个正在酝酿上市的期货品种的上市时间。
3.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的泛滥和政策监管的缺失。尽管大部分专家都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严重不足。但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当前,监管层必然会更加慎重,或将放慢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步伐。
综上所述,美国金融风暴爆发之后,我国商品期货价格随之急剧下挫,但是期货市场却借此机会走向了“繁荣”:市场资金规模有增无减,成交量之大更是创纪录,然而这种过度繁荣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目前,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经济危机正在深化,而且它反过来将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11月15日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各国政府虽然达成共识要力保经济,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措施,而且政府的救市效果时间上存在时滞。专家普遍预计全球经济很可能面临3-5年的困境,各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在未来一两年的发展速度极有可能放缓。金融危机面前,我们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视之过轻,也无需过度恐慌,力图变危机为契机,走出适合我国的、科学的、稳定的期货市场发展之路才是上策。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期货工作的启示
客观地讲,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于新兴的中国期货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是因为它为我们搞好期货市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教训;二是使我们对发展好期货市场和提高对期货市场(即场内)衍生工具应用能力的迫切性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三是为我国发展壮大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空间。在当前围绕美国金融危机存在认识混乱和摇摆不定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分析,理清认识和思路,统筹把握好机遇和挑战,找准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建设的短板,按照17大和17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更加科学有效地继续抓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1、继续不遗余力地发展好我国期货市场。第一,我国期货市场还明显处于初级阶段,待发展和待完善的空间巨大,升级转轨任务艰巨而迫切,特别是这次国际市场危机再一次暴露出缺乏风险对冲工具的被动性。第二,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业处于自顾不暇状态,在全球经济没有真正稳定之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无从谈起,这为我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后来居上提供了空间。第三,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危机发生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多极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来填补旧体系的漏洞。因此,中国根据自身国力发展的进程,适当加快发展本国金融市场体系,也是为构筑合理的国际金融新体系新秩序做贡献。第四,我国期货监管部门近10年来坚持不懈地抓了夯实市场基础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监管经验,使我国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坚实
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尽快从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恐慌气氛中走出来,增强敏锐性、责任感和机遇意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从全球化视野和战略高度,坚定决心,加大发展好期货市场的力度。
2、继续推动期货市场创新。我们还要注意到,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讲不是金融创新危机,更不是期货市场危机,相反,如果没有金融创新的保护,美国的金融业会更惨,没有期货市场的对冲平台,世界金融危机会更甚。因此,我们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危机中牵涉到证券化创新工具而否认金融创新的内在价值,动摇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决心。尤其不能把场内创新与场外创新混为一谈。首先,期货市场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型市场,期货市场的工具创新恰恰是提升市场风险化解能力,是为社会提供风险对冲手段和机会。就其本质来讲,是不制造信用,也不制造风险的。这是期货市场工具与其他信用工具的重大本质区别。其次,期货市场各种品种或工具创新都是服从市场风险管理原则和规范的,是在集中市场的统一系统内展开的,不会脱离监管视野,只要按规律办事,就不会滋生新的更大风险。第三,我国期货市场的初级阶段性决定了它在创新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欠账。我们推进期货市场创新,既是为了让期货市场和期货工具更好地发挥功能,更是为整个经济有效对冲国际国内经济风险提供战略平台和支持,属于补课。
凑巧的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久前造成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连续狂跌,加之国庆长假影响,使我国期货市场一开市就持续了多达5、6个跌停板,给市场和投资者造成了空前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无论国际期货市场还是国内期货市场,都没有发生风险向危机的转化。这雄辩地证明了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平台的特殊功能地位和战略价值。当然,在应对此次系统性风险的过程中,国内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市场参与者也痛感我国期货市场现有单边市场结构和市场工具严重缺乏所造成的极大被动。市场结构和工具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威胁了市场本身的安全。因此,如果说可以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的话,最大的启示就是以期货市场体系完备和机制健全为着力点,以期货市场可以交易品种增加、期权等对冲工具创设、期货产业体系扩展和市场业务增加等为切入点,加快创新步伐。
3、继续夯实我国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深刻揭示出信用建设和遵守信用的重要性。我国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信用建设已经起步若干年,收到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备、制度不完善、覆盖不全面、管理不深入等问题,离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还有很大距离。要使市场能够容纳越来越多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具备坚实可靠的信用基础,在创新实践中也要坚持遵守信用约束原则。另外,金融创新发挥和运用不当也会酿成风险。因此,我们在积极稳妥推动期货市场创新的同时,要把信用建设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好,坚持创新发展和夯实基础“两手抓”。
4、继续提升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增强金融监管协调性。监管的要旨在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硬。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这是我们近年来经历
国际市场大起大落风波而不动摇的重要保障。我们既要科学借鉴国际市场教训,也要树立应有的自信,很好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国情特点,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发展之路和监管模式。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拓宽监管视野,由以往的重点监管,逐步向兼顾重点和统筹监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既要管好期货公司的规范运作和风险控制,又要管好期货市场的规则制定和工具创新,还要管好市场交易行为的合法和守信,改善和加强投资者教育。既要管规范、管发展,又要管市场稳定,强化功能监管。既要立足期货市场抓好监管,又要统筹经济和金融全局,注意经济因素间和市场间的联系互动,增强宏观政策和监管的协调,管好期货市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混业经营、“场外类期货交易”、场外金融创新的风险性及其防范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强化对市场的跟踪和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监管的有效跟进。要增强敏锐性,积极做好监管政策的协调工作,有效应对大的风险和危机考验
参考文献
世敏、戴国强:《2007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晓舜:《中国证券期货业:机遇、挑战与对策》,《证券时报》。
范文五:中国期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调查问卷
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
中国期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调查问卷
(个人投资者)
1. 您的年龄:(单选)
A.25岁以下
B.25-34岁
C.35-44岁
D.45-54岁
E.55岁及以上
2. 您的教育程度:(单选)
A.博士
B.硕士
C.本科
D.大中专
E.其他_________
3(您对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有什么印象,(可多选) A.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期货交易产生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权威性,对实体经济有重
要指导意义
C.期货市场监管严格、运行规范
D.期货是高杠杆的投资工具,风险大
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
E.期货市场专业性强,门槛高
F.可以用期货来规避价格风险
G.期货市场适合专业机构参与,个人很难赚钱 H.合法的“赌博”
I.容易出现欺诈和操纵
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可多选) A.期货价格作为政府和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参考 B.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商品流通 C.促进国内外商品价格连通,增强我国定价话语权和影响力 D.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E.化解系统性风险,增加经济运行弹性
F.引发个体、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G.稳定现货市场价格,减少价格波动
H.有助涨助跌效果,增加现货市场价格波动
I.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可多选) A.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 B.满足实体经济精确定价和灵活避险需求
C.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D.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提高金融市场弹性 E.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
F.稳定股市,减少股市价格波动
G.助涨助跌股市
H.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您是否参加过我国期货交易,(单选)
A.从未参与(选此项者请回答第7题)
B.曾经参与(选此项者请回答第8题)
C.近期偶尔参与(选此项者请回答第9题)
D.专业的期货交易者(选此项者请回答第9题)
7. 您不参与期货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不了解期货市场
B.风险大,不敢参与
C.资金门槛高,财力不够
D.没时间盯盘,无暇参与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您退出期货市场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出现了亏损
B.见好就收,转向其他领域
C.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参与
D.改做境外期货交易
E. 其他市场吸引力更强,转向其他市场
F. 市场不规范、自身权益没有保障
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您2014年参与期货市场的盈利情况,(单选) A.盈利200%以上
B.盈利100%,200%(含)
C.盈利50%,100%(含)
D.盈利10%,50%(含)
E.不亏不盈(-10%,10%)
F.亏损10%,50%(含)
G.亏损50%以上(含)
10. 您主要关注或者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哪些品种,(可多选) A.农产品类
B.贵金属类
C.有色金属类
D.钢铁建材类(如螺纹钢、铁矿石、玻璃等) E.能源化工类
F.股指期货类
G.国债类
11. 您参与过期货市场以外的哪些衍生品交易,(可多选) A.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B.权证
C.银行等机构发行的纸黄金、纸原油等柜台产品
http://www.docin.com/sundae_meng
D.银行等机构发行的外汇柜台产品
E.境外期货、期权等其他衍生品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从未参与
12. 在如何提升期货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方面,您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您对期货市场法制建设、监管、市场创新与发展有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期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