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一、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 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 游资源两大类。 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和 社会旅游资源三种。 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人 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 3个景系(大类) 。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 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个大类,以下分为 12个基本类型, 72个类型。
⑴自然旅游资源:
①地文景观 (典型地质构造遗迹、 标准地层剖面、 生物化石点、 岩石与矿物、 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 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
②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③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
④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 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⑵人文旅游资源:
①文物古迹 (古人类遗址、 军事遗址、 古建筑、 石窟碑碣、 古代工程、 陵墓、 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②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③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 曲、音乐、舞蹈)
④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⑤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⑥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 乐休闲设施)
⑦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⑧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 著名店铺)
二、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名胜古迹、 世界级地 质公园和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
2、 国家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 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 (见附录 ) 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 林公园。
3、 省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 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森林公园, 有的省还公布了历史文化名 镇。
4、市(县)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市(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
三、其它分类
1、根据旅游资源功能分类 2、根据旅游资源发育背景分类 3、根据旅 游资源开发状态分类 4、根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类
范文二: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
2009年12月
第17卷第4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0FSHANXIECONOMICMANAGEMENTINS’nTUTE
Dec.2009
V01.17No.4
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
口梁艳
(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本文探讨了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而致的自然资源的争夺,
从而要求
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及政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资源;价值;属性;配置
【中图分类号】13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01(2009)04—0078—02
1自然资源的价值
1.1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
资源可以提供不同的效用,分别满足人类不同方面
的需要:?自然资源作为物质性资源,为人类提供所
需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最终来源;?作为环境
容量资源,具有容纳功能,能够容纳,吸收,转化人类
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舒适性资源,具有舒
知识和美学享受,满足人们生 适性功能,提供教育,
理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自维持性资源,提供生
存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自身生态平衡与生物
多样性.
自然资源的各种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竞争或互补
的关系,决定了上述效用可能无法同时发挥,因此人
类可能面临抉择,即利用哪种效用及将某种效用利
用多少.也就是说,人类的需要及其决定的自然资
源的不同利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关系和结果.
1.2自然资源的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天然存在的自然资
源仿佛就没有价值,但运用劳动价值论阐明自然资
源价值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劳动及其投入.当自然
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人们付出具体劳动
就自然存在,自然生成时,这时的自然资源只有使用
价值而没体现出价值.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货币
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再也不能仅仅依赖其
自然作用就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了,为了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投入大量劳动,使自然资源再
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结合起来.现代的自然资源再生
产实际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其中伴
随着人类劳动的大量投入,已经没有一种自然资源
完全是未经初步生产过程即未经劳动介入,人类即
可自由使用的,人类经济活动已经由过去对自然的
无限索取转变为对自然直接和间接的大量投入,如
森林的维护.这使得整个现存有用的,稀缺的自然
资源都表现为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产品,而且
基于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禀赋现象的存在使自然资源
在不同地区进行交换,它们参与交换与流通都具有
价值,包括稀缺程度,人们获取自然资源的投入,人
们获取利益的期望值.自然资源越难以获取,人们
投入的劳动越多,自然资源价值越大.考虑到稀缺
性,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比一般资源的价值要高.
2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2.1自然资源的竞争性
在稀缺性方面,自然资源最显着的特征是自然
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因此自然资源稀缺性主要是由
于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的相对稀缺.需求不断增加,
必然导致竞争性使用,而自然资源又是多功能的集
合体,这种竞争性的使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同种功
能的使用者竞争.?多种功能属性的竞争.多功
收稿日期:2009—08—15
作者简介:粱艳(1986一),女,山西和顺人,现为山西大学法学院2007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
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
78
能之间的竞争性,是决定容纳功能的有限性,进而导
致容量资源稀缺的特征性原因,也是自然资源多功
能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2.2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归属: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
源应当遵循不同的原则.
空间资源和物质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能量资
源:完全是自然的产物,在政治上又涉及国家主权,
从道理上说应当属于全社会公有——土地,领海,领
空应当属各主权国家所有,南极大陆,公海,太空应
当属全球人类共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矿产资源国有化成为世
界性的趋势,体现了这一原则.我国《矿产资源法》
既承认矿产资源依附于土地(也即承认物质资源以
空间资源为载体这一理论基础),又为集体所有土
地及依附于其上的矿产资源规定了两种不同的所有
权.
物质资源中的生物资源:既可能是自然的产物,
也可能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品,,它们是自然过程和
社会生产过程相统一的产物,其所有权应当是”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我国《森林法》关于林木所有
权的规定,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作为载体的空间资
源是自然的产物,依附于其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
产活动的产品.
3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无论是可流动的自然资源还是不可流动的自然
资源都有如何配置使其合理利用的问题.自然资源
具有可耗竭性,这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当
前,环境和资源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自然资源的配置就具有
特殊的意义.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只有自然资
源市场达到稳定均衡状态,才能够把资源合理充分
地利用起来达到效率最优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资源环境中
的许多市场没有达到均衡发展,最终造成了资金,资
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
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
的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并已发展到相当严重
的程度.因此应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综合分析自
然资源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这一问
题.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可耗竭的资源,它会随着
人们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人们对于不可再生资
源的获得,往往是不易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自然环境
被破坏的代价.在现实社会中,对于一些重要资源
的合理利用,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策制定
的核心问题,这对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渔业资源,森林砍伐等重要
课题.以渔业资源为例,渔业资源的特点是资源的
总量与资源的存量密切相关,而资源的存量随资源
总量的自然增长而增加,同时又因人类的捕捞而减
少.我们必须在遵守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合理
地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
4自然资源的政府调控
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程度,针对
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具有权威性,可操
作性的法律,规章和行业规则,从而规范市场行为,
严肃市场秩序,打击不法行为.对市场中的各种违
反规则的行为做出仲裁和处罚,对于违法者要绳之
以法,要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维护市场良好的运行
秩序,保护各个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必须在这些人
类生存必需资源的配置中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一
定的补偿手段,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要分清
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量和可由市场配置的资源量.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政府必须将之进行分类,
哪些是可以由市场配置的;哪些是关系国家安全,必
须限制开采或者只能由国家独立开采的.政府调控
资源配置,使之更适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而支
持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行龙.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
[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6):31.
[2]吴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与价值实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13.
[3]程晓玲,郭泉水,牛树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新说[J].
科技与经济,2006(19):2.
[4]行龙.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J].史林,
2006(2):10.
[5]王炜,宁立波,陈津端.论资源约束条件下政府在自
然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o6(2):92.
[6]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5(2).
[责任编辑:杨春艳]
79
范文三: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范文四:自然资源法的部门属性
西德有的学者认为,环境
法是旨在为了保证公民的重要生活需要而保护人的自然环境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欧洲国家的环境法在二次大战后成为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法律部门.环境法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是因为它的两个特征:一是环境法定位为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二是环境法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尤其它的特定原则和措施工具①
美国将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大约是在20世纪70---80年代
因此,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于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尔摩召
开,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规
定:“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
土地、动植物系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生态系中
有代表性的种族,应通过精心的规划及最适
当的管理,为了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而
加以保护”。“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
法原则,拥有根据它们的环境政策开发本国
各种资源的主权,同时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
辖或控制下的各项活动不致对别国的或超出
其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
这些共同准则,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保护和
改善人类环境。许多国家先后颁布了环境保
护法规,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有关环
j竟保护的各项单行法规。
环境保护法,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急剧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资源大量开发、耗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适应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环境保护法,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急剧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资源被大量开发、耗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适应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因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规定:“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系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生态系中有代表性的种族,应通过精心的规划及最适当的管理,为了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加以保护”。“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根据它们的环境政策开发本国各种资源的主权,同时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辖或控制下的各项活动不致对别国的或超出其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这些共同准则,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许多国家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规,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单行法规。
3)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是法律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法律部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不断出现新的法律、法规,因而法律部门也可能不断发展。我们在划分时,不能只限于目前的法律、法规多少,还应当考虑到法律、法规的今后发展,即考虑到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
(4)主次原则,有时,一个法律、法规可以被划归不同的法律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这一法律、法规的主导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
? 2,其特征为:
? (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调整人与自然
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执政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又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 (2)综合性。环境资源法均拥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是在以往环境保护法、土地法、
自然资源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这种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广泛、客体丰富、权利义务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大领域。其调整方法既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方法。资源环境法的法律规范是有关法律规范、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综合
(3)科学技术性。环境资源法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现代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现代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种科学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旨在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工作服务的环境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4)公益性。环境法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矛盾和关系主要以人的整体为一方,以自然环境为另一方。环境法所支持、保障的环境保护工作,基本上是一种公益事业,是人道主义性质的大业。
范文五:浅析自然资源的政治属性
尉婧静
摘 要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政治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 更多的利益,因而,对于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利益争夺是政治的永久性话题本文从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出发,着重 。
探讨自然资源政治属性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对自然资源政治属性对我们资源政策与法律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 自然 自然资源 政治属性 现实意义
随着对自然资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实例分析,关于自然 系的层次方面,自然资源基本上属于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拥有
。社会方面的属性资源的政治属性问题逐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线。资源不仅是自 1()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有整体性、有限性、多用 然的,而且是社会的;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政治的。围绕自然资 性区域性发生上的差异性等自然属性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 、、。 源的一次次争夺,其深层诱因无不指向其政治属性这一关键点。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有限性,自然资源 本文试图从自然资源的政治属性的研究现状入手,简要评析现 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断性,决 阶段自然资源政治属性的理论观点,就其对解决自然资源争夺 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如 。 问题的思路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果规模是无限的,就不称为自然资源了。
具体到有限性,会发现它决定自然资源替代状况的重要性。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按照自然资源的替代状况,可分两类。一类是可以替代的自然资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人类 源,如木材等各种材料资源。另一类是较难替代的自然资源,如 财富的基本来源之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其实劳动和自然 “水、氧气等。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可替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上 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 。21 升。淡水资源是大量消耗的不可替代资源,被称为 世纪的石 料变成财富。”由此可见自然资源作为人类财富基本来源之一具 油。美国五大湖占全世界淡水资源五分之一,占全美国淡水资源 有重要的作用。而针对自然资源的利益争夺所凸现出来的诸多 9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工业发达的五大湖地区成为经 [1]表象,其政治属性往往是最容易被遮蔽的内在主导特性。 济萧条区。沿湖各州寄希望于向西南缺水区出售淡水,实现经济
1. 自然资源的内涵概述。 再兴。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 2()自然资源的政治属性。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可以证明自然 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 资源的社会属性 。
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 、、、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评价、利用有社会性。人类和科学技术 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 、。、、水平是自然环境转化自然资源的桥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 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过去排除在资源以外的 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环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和开采的手段,便逐步转化为有用 [3]对自然资源,分列如下: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 的自然资源 。
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两 、、、、。自然资源中,有人类的附加劳动。战国时代,菊花只有黄色 [2] 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一种,又称黄花古诗词中黄花表示菊花,人比黄花瘦,比喻人 。“”
对于自然资源的定义,学者们莫衷一是。按照辞海对自然 《》比萧瑟秋风中的菊花还消瘦。现在菊花有三千多个品种,红、黄、 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 蓝、白、墨、绿俱全,不能再用黄花代表菊花了。这是人类长期培 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 、、、、育的结果今天,人们在一块土地上耕耘或建设,很难区分土地 。[4]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 的哪些特性是史前遗留下来的,哪些是人类附加的劳动结晶。
有一点可以肯定,洪荒时代的土地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深埋在地 。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下的矿产资源,山区的原始森林,从直观上看不到人类的附加劳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大英百科全 动。然而,人们为了发现它,保护它,付出了劳动,甚至生命。因 书的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源 此,矿产资源和原始森林含有人类间接的附加劳动。勘探石油的 泉的环境功能。 费用每每比开采石油的费用还高。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 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 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广义的自 。 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除外。”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有制没有消除自然资源的社会性和价值性。导致级差地租和绝2.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是自然物,首先有自然方面的属性。在人与自然关
? 20101 ??- 146-
学术探讨 CANGSANG
对地租的客观条件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但要承认价 因素。”事实上,资源问题正日益被用作战争的武器”或者说战略
工具。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土耳其曾威胁限制幼发拉底河流 值规律,而且要遵循价值规律。在自然资源上的体现便是承认它 向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水流,以便向叙利亚施压,迫使其放弃对土 的社会性和价值性,承认它的级差性。 耳其库尔德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其他方面的例子还包括海湾 战争时有目的地抽取海湾的原油以及索马里冲突中对灌溉系统 二、自然资源政治属性的观念梳理的破坏。全球资源问题的政治属性日益突出。
人类对于政治所表达的自然资源利益的取得方式有以下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政治社 。
1种方式:()先天取得,这是历史上大多数自然资源得以确定归 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利益,因 属的最主要方式。但随着世界政治地理版图的日趋稳定,该种方 而,对于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利益争夺是政治的永久性话题。一国 式已经不再是自然资源取得的主要方式(如我国对长江、黄河等 一地区可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而消亡,自然资源关系到一国的 2河流的主权)。()协商取得,这是自然资源的争夺主体之间通过 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因为失去家园将意味着经济与政治权利 和平协商解决纠纷的资源取得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使各种 (权力)的丧失。现代社会关于自然资源的政治属性问题的研究,3权利关系博弈的结果。()强权取得,强制性立法取得与军事手 大多体现在国际公法上,即国家间的自然资源争夺问题,由于自 段取得。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归根到底是经济的产物,战争的 然资源的经济属性,自然资源的争夺往往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 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强权取得是自然资源取得方式中最不稳 。[5]领土争端。 定,而且至今难以完全避免的方式。比如现代很多局部战争的挑 自然资源是关系国际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之所 起。 以影响政治稳定主要因为环境变化危及当地人民的基本生存。 对一个国家来说,因资源问题所引发的地区间矛盾和冲突 一般说来,那些既承受着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又表现出人文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弱性的地方,是潜在的不安定地区。资源问题既可能是自然因素
导致的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即所谓天灾与人祸。自然因素 “”“”首先,它体现在不同地区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争 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和干旱等环境灾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 夺日益稀薄的资源。就中国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争夺就是最 人类存在的威胁 。1972 好的例证黄河干流自 年出现自然断流现象以来,断流频 。1.从国际角度来看,英美的资源政治代表了当前强权政治 1995 率越来越高,断流河段越来越长,断流天数越来越多。年, 的最新流行趋势。在全世界的三大能源消费地区:亚太地区(不 121 l53 山东利津断流 天,河口地区断流 天;不仅山东全境断 包括中东和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 、700 流,还延伸至河南境内,全长近 公里鉴于黄河沿岸居民对 。国和进口国,其消费量相当于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消费总
2002 25%量。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其石油 黄河水的依赖,黄河水的断流已威胁到部分地区人民群众的生
35%60% 进口量为世界总进口量的 美国与亚太地区一样,超过 。存和发展,在有些地方,因争夺水源多次发生区域性冲突甚至械 的石油需要进口。而中东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供应地之一,拥有丰 斗。 20 70 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且,在 世纪 年代,中东国家曾联 其次,国内资源问题还会通过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威胁到 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生存危机使世 国家的政治稳定。环境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会严重削弱环境系 界躁动不安除石油之外,淡水危机涉及面更广,危害更大资源 。。统提供地区居民生存发展所需要物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些物品 。7 政治的出发点是:世界 大强国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缺
乏资源;不发达国家有自然资源,但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和服务包括足够的食物、清洁的空气和淡水、能源和安全的住 是走互利互助的和平发展之路,还是走殖民战争的老路,希望与 1998 所较低的疾病发生率以及就业的机会等如 年全国共有 、。挑战并存。强国有选择的余地,弱国也不会任人宰割。伊拉克战 29 3.18 个省(市、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 亿 争及其后给世界带来的恐怖袭击和油价攀升,表明它不是一种 2.23 3004 亩,受灾人口 亿人,死亡 人,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 明智的选择。 1666 亿元。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当前及今后 2.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 引发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一旦这样的自然 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 。
灾害出现,对灾民的安置救济以及灾区的重建等都会严重威胁 、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
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 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6]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 从国际方面来说,资源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来 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 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处 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会使海平面上升带来更大的经
济风险。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之后,中国人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
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与发达国家的利益相左 1997 年 。
东京的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联合起来要求我国承诺削减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二是全球环境变化会引发
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例如,我国的越境酸雨对日本和
韩国的影响,我国对湄公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下游国家
的影响等,都潜伏着爆发冲突的危险。对此,我国应重视妥善处
理,在环保与国家利益之间尽量找到最佳结合点,促进我国的稳 三、资源之争的根源是政治自然资源的—
政治之维定与繁荣。 154 (下转第 页) 资源问题在许多地方业已成为影响安定的一个最重要的“
? 20101 ??- 147-
学术探讨 CANGSANG
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 2.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经费的投入。 [6] 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90 GDP 瑞典在上世纪 年代,就业经费占 的比重一直保持
5. 帮扶弱势群体的重要政策。6%在 左右,近年来由于国内就业形势的好转,就业经费有所降
GDP 3% 低,但仍占 的 左右。而我国,政府对就业的直接投资与弱势群体在我国主要包括国企下岗职工、残疾人、低学历人
员、年长劳动者等。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 2004 瑞典相比,比重较低。年我国就业补助和国企职工生活补
位,仅仅靠市场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问题,因此需要 GDP 0.19%助两项合计仅占 的 虽然我国近年来对就业投入的 。
政府的积极作为。 GDP 绝对数字是增长的,但相对于我国同期财政支出和 的增
政府要增加对弱势群体进行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帮助弱 长,不仅没有同步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种财政投入水平同
势群体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技能;政府要增加雇佣弱势群体的公 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争取实现的就业目标相比,存在较
共服务部门,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推进公益性就业;继续完善 大差距。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工作的财政投入,为积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失业保险,建立失 极促进就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的 3.大力发展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投入。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信息网络的建设,
尽快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切实提高就业服 参考文献: 务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服务方式由粗放型向 [1]..[J].英格帕森余祖光译瑞典的终身学习和员工培训中国 精耕细作型的转变,并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 、。,2005,(21).职业技术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国家
[2].高峰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与瑞典历史变 统一标准的公共就业服务的资源数据库,加强劳动力需求的信 [J].,2002,(4).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息交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劳动力市场的各种信息,促进就 [3]HirdmanSwedish Welfare State and the GendSeyrs tem[M]. :业自助服务的发展同时,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服务中介 。。44. 4. 高度重视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4]Gosta Esping_AndersenEquality,Efficiency,and Poweri n t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劳动者 he Making of Social Democracyin Sweden and thSeo cial Demo- ”就业能力的建设。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有 cratic WorkersP arty,1889:1989[M].published in Swedishby Tiden 效手段,因此发展教育培训对于促进社会就业具有根本推动作 [5].Forlag,1989,Stockholm. 于法鸣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用。 [J].,科学社会主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 2006,(1). 需要的技能劳动者,使教育部门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 [6] 应者。通过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 书[EB/ O L].新华网,2004- 4- 26. 理匹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减少摩擦性失业。加强再
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促进其尽快就业同时,鼓 。 薄 芳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励企业内部开展员工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保持 硕士研究生 就业稳定性。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实(责编 高生记)
[3](美)迈克尔T克莱因.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M]. —??(上接第 147 页) 四结语、:,2002.35.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其《,不战[4].[J].丁俊娜略论清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国环境管 而胜中指出: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控制了对手;谁控制了对手, 》,2000,(4).[7]理干部学院学报 谁就控制了世界。该观点较为鲜明地点破了自然资源的根本属 [5].[J].黄桂琴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物权属性研究当代经济 性。在政治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更 ,2007,(6).管理 多的利益,因而,对于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利益争夺是政治的永久 [6].[J].陈开琦我国自然资源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 性话题。一国一地区可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而消亡,自然资源关 ,2007,(6).究 系到一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 [7]().1999[M].:美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北京世界知识出 ?
,1990.版社 参考文献:
[1]王水和.论国际政治中的自然资源以石油个案分析[J].—
尉婧静 山西大学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2007,(1). 2.M.[][]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戚道孟自然资源法学
:,2005.(责编 高生记)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20101 ??-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