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牧场之国》评课稿
心灵课巧话牧场 扎实有效学表达
——听郭丽霞老师执教《牧场之国》有感
瑞安市实验小学 徐顺珍
听课之前,早已耳闻郭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教师。经过几次电话的交流,看出她对这节课之重视,试教之努力,备课之认真,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今日得见郭老师的课堂,果然看到的是一位高素养的新教师!——文本解读很深,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语言过渡很自然······教师本身的优点有许多,接下来我重点谈谈她这一堂课的想法。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其实,孙老师的课堂实践,也在追求一个目标,想要告诉大家——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成语叫“心灵手巧”,我想说这堂课是“心灵课巧”。既然“巧”,那“巧”在哪里呢?
一、巧借课前提示,设计教学板块
我们晓得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需要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和精读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牧场之国》课前提示里有这样的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无独有偶的是,孙老师的板块设计恰恰是借鉴了课前提示而设计的。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字解题。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紧扣画面。第三板块:品读课文,学习表达。第四板块:写法总结,词句积累。除了第一板块,我们看到后面三个板块都是围绕课前提示展开的设计。可见,孙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掌握了其抓重点的规律:紧抓课前提示。
二、巧用朗读训练,指导表达有序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指出:教学过程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对文中四个段落(或四幅画面)的解读与教学。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教第一幅画面时,孙老师的着力点在引导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教学片断——
这样的荷兰有——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1. 出示:丝绒般的碧绿草原(指读)
1)这就就是指碧绿草原好像(丝绒一般)好像丝绒一样的(美丽)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读)这么美丽,这么柔软,这么舒服,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齐读)
3)这样的感觉,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比喻,板书,齐读)作者把(碧绿草原)比作(丝绒),写出了草原的柔软、美丽。
2.在这片柔软美丽的草地上,生活着——
出示: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指读)
3.牛群吃草的时候——(指读)
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牛群吃草的神态是怎样的?(专注,像贵夫人,好似牛群的家长)
2)是呀,它们是这样的专注,就像人一样,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接读)它们在思考着什么呢?(生自由说)
引导:看着这肥美的嫩草,让牛群觉得——(牧场真美、生活好舒服)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专注吃草的牛群。
牛群真的在思考?作者看到了(牛群站立的姿态),想到(牛群在思考),我们把这种作者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从而想到什么的修辞方法叫做联想。(板书齐读)
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再通过引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对这样的修辞表达加深印象。
第二幅画面时,我们已经看到老师有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找出修辞方法,进而去指导朗读训练。第三副画面的学习,孙老师直接放手让孩子们默读、圈点、批注,自己去思考。这一点做得很好,只是时间稍微少了一些,有些遗憾。
三、巧化课堂生成,体现以生为本
新课标指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益处。
课堂中指导第二幅画面时,“辽阔无垠的草原”中“辽阔”一词,很多孩子一下子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以孙老师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查字典的结果,供学生学习,这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备课才有的结果。又比如,学生在读到“膘肥体壮”时,将“膘”音读错,教师立即请大家帮忙一起纠正,不然错误遗漏。这不正是体现“以生为本”去展开课堂学习吗?
四、巧晒语言积累,沉淀文本精髓
据孙老师说,原本在试教中是想让孩子们进行读写结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是课堂练笔——写写午后的乡村。可是,在试教后发现,在时间和学生反馈上看出,这不合适。于是,将这一环节的设计改成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的积累。新课标对中段的阅读要求中有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既引导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优美词句,又能让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词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堂课很精彩,我们还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初读环节,孙老师让学生去读每一幅画面中的生词。这样的做法很有新意,但这样的提法时候恰当,或者说,学生是否明白?毕竟没有进入课文的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就可以知道他描绘的画面?(当然,公开课前都有百分百充分的预习除外,这也和孙老师提前发的预习单有莫大的关系。预习单的设计,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预习效果好,学生的课堂效果自然会更好。)还有,就是希望我们还可以再放手一点,更多地留学生一些思考与发表见解的时间——毕竟,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范文二:《牧场之国》评课稿
《牧场之国》评课
今天,沈瑜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的草原意境开阔,充满诗情画意,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写景文章的教学是本身有点难度的,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优美意境的建构,对学生来说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象体会,这些都是有难度的。不过,沈瑜老师的这种追求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对于,沈瑜老师的这节课,本人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浅的一些想法。
一、初步感知,水到渠成
沈老师一启课便让学生通过了解资料袋的内容,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学生的赞美和向往,揭题读题后,又以什么是牧场?(放养牲畜的草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牧场,为什么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呢?为主要抓手,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作整体感受。学生经过朗读,踊跃举手发言,争相交流。可见这个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既符合本课的整体感知要求,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汇报后对课文的大致感知就到位了。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学生视觉的感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印象。
二.师生互动,亲和自然
沈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显得亲切自然,一般而言,学生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下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肯定能够提高很多。沈老师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即构建了和谐的课堂生态,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现。这里我们不去评论学生对句子朗读
的把握是否是正确的,但学生能有自己的朗读体验,并参与到感受句子该怎么朗读这个教学情境中来,就说明老师前面的引导是受学生欢迎的。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亲切自然的,那么能否在这个单向的互动基础上,在垂直交往的基础上引导生生互动,使互动更广泛呢?比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否让学生针对自己觉得应该怎么朗读——除了介绍经验,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同学知道以外,能否让学生当场试着读一读呢?这时候生生互动起来,以学生的朗读经验、朗读效果影响着周围的学生的朗读体验,这样有时候学生就不教自会了。这样的话,就突破了垂直交往这种课堂教学传统的模式,成了多向的生生互动的交往了,这种形式的互动是以交谈作为基本形式,由“如何朗读”这个话题的提出,使学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自己感受的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怎么评价朗读”的话题。话题又引出多种信息,通过话语来传递、接收和反馈。互动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进而探究地、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既挖掘理解语言又训练感悟创造语言,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这样达到了教学合一的状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共振。
三.朗读指导,需进一步
这篇略读课文,描绘的风景美,语言也以生动形象为胜,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也适宜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点,沈老师明显地意识到
了,在教学各环节中也安排了相当浓墨重彩的朗读指导。从学生的朗读感觉来看,似乎有些句子、段落在朗读表现还差强人意,文本内在意味没有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教学现场来看,沈老师主要是关注了让学生朗读时要表达出牲畜在牧场上的自由、安闲的的这种感觉。这自由安闲的感受,本文正是通过拟人的修辞方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可以较好地增加拟人、比喻修辞格的感性体认,这是《牧场之国》这一文本所传达出来的言语特点。其实“花牛、骏马、猪群”这些牲畜之所以在牧场上能够自由自在,安闲舒适,成为这个王国的主人,主要原因是它们生活在一片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原野的牧场上,正如文中的这句话“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这是这几个自然段所带给我们的第二个内在意蕴——那么在指导朗读时,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读出牧场之国那种辽阔无边的意境、一眼望不到边的壮美之感呢?能不能在这一层意思上进行朗读指导呢?还有,是否可以对“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这些词语进行具象化的形象感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引导如“一眼望去,这里一群小鸡,那里一队山羊,来,读这句话;在运河这边有一群小鸡,运河那头也有一队山羊,来,读这句话;在远处的风车下,有一群小鸡,有一群山羊,来,再读这句话;无论走得多远,都可以看见一群群的小鸡,一队队的山羊,真是成千上万、成群结队啊!一起读”通过教师语言的描绘让学生把所感受到的、看到的视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那么这些段落的朗读味道可能会更浓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可能也会更
丰厚了.这一方面只是笔者在听课时想到的,只是设想,可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未必可行,提出来与沈老师一起探讨。
在朗读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以情激情,紧紧抓住情感这一绵绵红线,发挥作品蕴含的情感因素,唤醒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情感,启发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的心理效应。对于这样的意蕴优美的文本,指导朗读可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比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角色转置换读、在情境中读等等。变化丰富的朗读形式,使课堂节奏富于变化、灵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也作调节,更能够指引他们把这个文本读美。
四.反复手法,值得思考
这篇文章在写法特点上除了较多地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外,还有就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前前后后共写了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关于这句话的教学教材的编者在本课的学习提示里也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么对于这句话的教学,尤其是这种反复的手法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甚至是掌握明白呢?以期使他们在今后的习作过程当中有机地使用,达到略读课文为提高学习语文应用能力而服务的目的。
范文三:四年级语文《牧场之国》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牧场之国》评课稿
听课之前,早已耳闻*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教师。经过几次电话的交流,看出她对这节课之重视,试教之努力,备课之认真,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今日得见*老师的课堂,果然看到的是一位高素养的新教师!——文本解读很深,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语言过渡很自然......教师本身的优点有许多,接下来我重点谈谈她这一堂课的想法。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其实,*老师的课堂实践,也在追求一个目标,想要告诉大家——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成语叫“心灵手巧”,我想说这堂课是“心灵课巧”。既然“巧”,那“巧”在哪里呢?
一、巧借课前提示,设计教学板块
我们晓得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需要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和精读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牧场之国》课前提示里有这样的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无独有偶的是,*老师的板块设计恰恰是借鉴了课前提示而设计的。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字解题。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紧扣画面。第三板块:品读课文,学习表达。第四板块:写法总结,词句积累。除了第一板块,我们看到后面三个板块都是围绕课前提示展开的设计。可见,*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掌握了其抓重点的规律:紧抓课前提示。
二、巧用朗读训练,指导表达有序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指出:教学过程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对文中四个段落(或四幅画面)的解读与教学。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教第一幅画面时,*老师的着力点在引导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教学片断——
这样的荷兰有——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1. 出示:丝绒般的碧绿草原(指读)
1)这就就是指碧绿草原好像(丝绒一般)好像丝绒一样的(美丽)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读)这么美丽,这么柔软,这么舒服,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齐读)
3)这样的感觉,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比喻,板书,齐读)作者把(碧绿草原)比作(丝绒),写出了草原的柔软、美丽。
2.在这片柔软美丽的草地上,生活着——
出示: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指读)
3.牛群吃草的时候——(指读)
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牛群吃草的神态是怎样的?(专注,像贵夫人,好似牛群的家长)
2)是呀,它们是这样的专注,就像人一样,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接读)它们在思考着什么呢?(生自由说)
引导:看着这肥美的嫩草,让牛群觉得——(牧场真美、生活好舒服)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专注吃草的牛群。
牛群真的在思考?作者看到了(牛群站立的姿态),想到(牛群在思考),我们把这种作者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从而想到什么的修辞方法叫做联想。(板书齐读)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通过引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对这样的修辞表达加深印象。
第二幅画面时,我们已经看到老师有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找出修辞方法,进而去指导朗读训练。第三副画面的学习,孙老师直接放手让孩子们默读、圈点、批注,自己去思考。这一点做得很好,只是时间稍微少了一些,有些遗憾。
三、巧化课堂生成,体现以生为本
新课标指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益处。
课堂中指导第二幅画面时,“辽阔无垠的草原”中“辽阔”一词,很多孩子一下子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以孙老师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查字典的结果,供学生学习,这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备课才有的结果。又比如,学生在读到“膘肥体壮”时,将“膘”音读错,教师立即请大家帮忙一起纠正,不然错误遗漏。这不正是体现“以生为本”去展开课堂学习吗?
四、巧晒语言积累,沉淀文本精髓
据*老师说,原本在试教中是想让孩子们进行读写结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是课堂练笔——写写午后的乡村。可是,在试教后发现,在时间和学生反馈上看出,这不合适。于是,将这一环节的设计改成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的积累。新课标对中段的阅读要求中有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既引导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优美词句,又能让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词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总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堂课很精彩,我们还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初读环节,*老师让学生去读每一幅画面中的生词。这样的做法很有新意,但这样的提法时候恰当,或者说,学生是否明白?毕竟没有进入课文的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就可以知道他描绘的画面?(当然,公开课前都有百分百充分的预习除外,这也和孙老师提前发的预习单有莫大的关系。预习单的设计,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预习效果好,学生的课堂效果自然会更好。)还有,就是希望我们还
可以再放手一点,更多地留学生一些思考与发表见解的时间——毕竟,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范文四:《牧场之国》教学设计、说课、反思及评课
《牧场之国》说课稿 四(三)班张淑贞 设计理念: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根据文本特点,我在教学中实施了美的教育,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设计思路:
根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文本特色,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法设计:
1、采用自读自悟,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
2、情境教学法: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荷兰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片。让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得到美的享受。 学法设计:
首先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让学生读、画、思、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读、思、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荷兰风景图片欣赏)教师简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
1、认读词语,特别要注意多音字。2、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初步阅读,知道文章大意。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知道本课的重点是“为什么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从文中找出来。
2、知道本文描绘了哪四幅画面。 3、感受文章的总分结构。4、总结本文第一段的写作方法。。
四、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一)走进白天的牧场
1、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细细欣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3、组织全班交流:打破文本叙述顺序作跳跃式阅读交流,结合多形式、有感情朗读,
(二)领略牧场夜晚静谧之美,再次感叹。
1、感受荷兰牧场夜晚静谧之美。 2、学生交流感受。
(三)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明白了吗? 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美景的赞叹。
五、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针对板书进行小结,加深理解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动人的、动物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将课堂再一次推向高潮。
六、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小练笔。
1、欣赏一组图片:红枣、胡杨、法桐、长寿。
2、仿照本文的写法,学写“这就是真正的泽普”。
3、展示作品。
八、布臵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搜集阅读其他异国风光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牛成群
牧场之国马飞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和谐美牲畜安闲
夜宁静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四(三)班 张淑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风光。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一) 师: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国度,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节课我们就将去了解一个可爱的国度,请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二) 师: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简单描述牧场之国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一) 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的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同时,请孩子们想想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 师:你能够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取关键词语,相机板书。板书大致围绕辽阔美丽、悠远宁静、马牛成群等词语)
(三) 你知课文中所指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从哪儿知道的?(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师:真正的荷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请把课文中你认为特别美的或者让印象特别深的句子勾画出来,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几遍。
(一) 学生自由默读,品味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个别的学习指导。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精彩语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我们分享?
语段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语段二: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带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三)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们潜心读课文,也能够用心感受到。
四、观看画面,领略牧场风光。
(一)师:就让我们跟随画面去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二) 同声赞美牧场之国。
师: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三)对话作者,体会写法。
师:作者和你们一样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却只汇成一句话,你发现了吗?(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能够理解“真正”的含义吗?
五、拓展延伸,领悟中心。
(一)引导学生介绍荷兰的其它特点。
师:除了牧场之外,你还了解荷兰其它的特点吗?(学生交流展示关于荷兰的资料)
师:教室只是小课堂,生活才是大课堂。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帮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这美丽的牧场之国。
(二) 同声赞美荷兰。
师:是啊!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读,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四(三)班 张叔贞 《牧场之国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根据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交流。接下来,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外,还相机结合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
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但是,教学本节课中也有不少问题:第一,时间把握不好,造成课堂上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在处理第二自然段上耗时太长。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不敢放手,学生发言不到的地方,教师补充太多。第三,鼓励性语言不多,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激励性的评价。
《牧场之国》评课 四(三)班 张叔贞
本节课,随着师生的共同配合,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示了牧场之美。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如下比较突出的优点:其一,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学生自学课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至于走偏。其二,注意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并写出批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三,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少问题:第一,时间把握不好,造成课堂上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在处理第二自然段上耗时太长。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不敢放手,学生发言不到的地方,教师补充太多。第三,重点内容落实不到位,没有紧紧抓住四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去体会。第四,小组学习流于形式,有时学生没有学完讨论完教师就开始提问,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地方不是让各组相互补充。第五,鼓励性语言不多,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激励性的评价。
建议:1、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安排恰当,要深入研究参考资料,明确教学思路,做到胸有成竹。2、要把握好40分钟时间,科学安排学习内容,保证课堂上解决问题。3、组织好学习小组,做好分工,对学习小组提出具体要求,不至于使学生回答杂乱无章。4、要注意板书的规范和层次。(评课教师:陈琳琳)
范文五:22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活动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方案】 活动一: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读准下面的字词语。
镶 嵌 骏 膘 垠 爵 悠 畜 ③理解下面新词的意思 仪态端庄: 镶嵌: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吆喝:
2.组内轮读生字词,互相正音,记下不理解的词语。 3.展示质疑。 活动二: 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从_______的角度介绍了荷兰到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的景观。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按序号说说,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展示质疑。 【检测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仪( )端( ) ( )肥( )壮 辽( )无( )
( )群( )队 ( )默( )言 ( )目( )眺
《牧场之国》活动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和写景方面的特点,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自主
自读课文,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内合作,互帮互助 3.展示交流 活动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用笔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可从句式、修辞等方面思考) 2.全班交流 3.展示质疑 活动三:
1.默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示质疑 【检测反馈】
一、给下列语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问 E、设问 F、夸张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