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幼儿园中的个案研究
幼儿园中的个案研究
尹坚勤
(一)案例范例
(第1部分——案例题目:画龙点睛之意)
变革,从形式开始……
(第2部分——导言:与案例内容相关的名人名家名言,或者是案例中角
色的言语)
学习型学校不是一个个别的场所(因为它不尽然限定于某个地点),它更像一个因学习而聚集的地方——要实现一种理想,让涉身其间的个人或团体都能不断提升,扩展自觉意识与能力。(12)
(第3部分——案例背景:展现案例发生的场域情景)
背景:周三下午,是语文组教研活动的时间。(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空课。)这天,23位语文教师先是一起去听了二年级张莉老师执教的《鸟岛》一课,接着
(第4部分——案例呈现:记录活动过程,可以是描述性、记叙性的或纪
实性的文字)
屏幕上显示着本次的活动主题“教育从细节开始??”,并伴有轻柔的音乐。主持人吴老师,一边指挥着让全校24位语文教师任意组合成四人小组,并且模仿孩子们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形式,团团围坐成6个组。一边又忙着给每个组分发材料:黄绿卡纸、油性笔人手一支;红色小圆片16个;白纸若干。 一切准备就绪,活动开始了。活动的第一项内容竟然是??
一、轻松一刻。
按指令做相反动作,如主持人说“坐”,大家都站起来。别说这游戏太“小儿科”。瞧,当吴老师命令“向左转”时,还真有几位老师听话地照做了,惹得大伙连同本人哈哈大笑。但是,真要比出冠军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这样,游戏了五分钟也没能出现最终胜利者。
[短短的五分钟,犹如冬天启动汽车时的?预热?,更像剧烈运动前的?准备运动?,让教师们放松了心情,迅速调动起积极参与的情绪,为本次活动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
二、欣赏与挑剔。
吴老师:让我们以发现的目光欣赏成功,以审视的姿态挑剔不足??回顾刚才的课堂,从中捕捉细节。把你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写在绿色卡纸上,觉得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写在黄色卡纸上。教师独立思考,写出本课的优缺点。然后每位教师轮流上台,发表个人见解。并把卡纸贴在黑板上“成功之处”“有待改进”相
应的地方。
[意见产生了:3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扬张老师,说她指导学生朗读长句时很细腻,让孩子们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很好;另两位教师却把这个环节的处理放入?有待改进?一栏,觉得纯粹地指导朗读技巧不合适,应该让学生个性地读出自己的语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三、圆点表决。
1、全体教师走上讲台,进行圆点表决。在比较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成功要点和不足之处分别投上一票。
[你瞧,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一本正经,如同人民代表选举国家领导时的那份郑重。虽然黑板前挤满了脑袋,可教室内没有一点声音。我们的教师认真思考所有老师的发言、仔细比较后,才肯把手中的小圆点贴上去。]
2、主持人根据表决结果进行总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大家一致认为本课的最大优点是“注重语言的训练”,主要表现为,张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如长句中的停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词语,“闻名中外”“西部”“陆续”,处理得比较细腻??
至于“有待改进”,主要集中在“提问”部分。认为老师对于学生提问的处理不恰当,影响了整个教学的效果。
于是,这个问题成为本次讨论的话题。电脑屏幕显示:“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四、讨论策略。
1、各组内明确分工:组长、记录员、大堂发言者、计时员。
2、大家紧紧围绕话题,有条不紊地忙开了:记录员及时记下本组每位教师的发言;组长组织把个人意见进行筛选,汇总成本组的操作策略;大堂发言者则准备着在大家面前显示本组的讨论成果;记时员在一旁限制着每人的发言时间,以保证本组讨论的进程顺利展开。
五、大堂分享。
一边是每组的大堂发言者侃侃而谈,一边是主持人忙碌着把各组的发言要点,输入电脑,随即屏幕显示: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根据问题的有效性确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对于学生的主动质疑,老师应及时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点拨功能。 酌情处理学生的提问,可以是师生互动当场解决,也可以在课后去查阅资料。 恰当取舍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提问时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教师该把问题进行梳理,并且当堂解决。
老师间的思维在这里碰撞出了火花。当有个组的老师尖锐地提出,这堂课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没能对学生学情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则表现得最为典型,因而学生情绪不佳,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执教老师所在的组进行了反驳,说如今的课堂充斥了太多的肤浅赞赏,动辄?棒、棒、棒??奖、奖、奖?,对学生发展不利,实属?捧杀?现象。
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顿时引起了全场教师的争论:?可是,我们并没有说评价就是虚伪的表扬啊!综观今天的课堂,可以说,张老师对于学生的发言是态度暧昧、不臵可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能说出‘刘公岛’时,教师不应该是轻描淡写的‘哦,老师也不知道’。?一派老师穷追不舍。
这下,张老师就委屈了?可是,我确实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岛呀,总不至于任凭学生天马行空地瞎说一气吧。?
?对,在当今时代,谁还能规定老师应该无所不知。再说,也不否认有那么些好表现自己的学生存在……?赞成派赶紧支持。
?但如能追一句‘真的吗?在哪呀’?那不仅是老师、同学长了见识,更是对发言学生极大的鼓励。瞧,老师还向我请教呢!学生的自豪是不言而喻……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会更加地丰满而生动呢??
听到这儿,老师们不由点头称是,张老师也说:?哎,对!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六、结语。
最后,屏幕上醒目的四句话结束了今天的教研活动:
以发现的目光审视校园,
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
以探索的姿态从事教育??
让我们关注细节、优化细节,从细节开始起步!
(第5部分———案例讨论:可以点评、解读、评析、反思)
点评:
评课是教研活动最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以往的评课活动方式僵化、管理松散,要么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泛泛而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无法使研讨深入;要么是一些专家(教研人员)的讲授灌输,教师被动接受,缺乏平等性、对话性和互动性。如何在校本教研活动尊重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有效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
首先,教研时间之变革。以前的教研活动大都安排在放晚学之后才进行,往往是说着聊着天就黑了。而且小学教师以女性为多,在讨论研究的同时,心里还牵挂着晚饭与孩子。因此,学校教导处别具匠心地安排:周三下午是语文教研时间,所有语文教师的任课表上都是空白;其他学科则是周四、周五,从而为每位教师提供充分的教研活动时间。
其次,教研形式之变革。“疑义相与析,成果共分享”。“个人思考”、“人人发言”、“小组合作”等参与式研讨的形式,变以往的“一人说,众人听”为“人人说”,人人参与、个个投入。给老师们提供了相互切磋的机会,听一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相互比照中产生矛盾,在观念碰撞处主动建构。案例中,对于执教者指导朗读长句停顿和对学生的评价,大家出现了分歧。其实,已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们进入了对“自我经验”积极反思。
第三,教研主题之变革。“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来自大多数教师的困惑,直接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自下而上”的“现场生成”的话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反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实践智慧,并与外界互动生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和转化。在认知交融、观念摩擦中,大家澄清了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这,分明是一种专业对话,一种平等的、民主的、生态的,源于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思维碰撞、合作互生。此次校本教研活动必然产生出24种关于如何应对学生提问的答案。
在影像记录中找到你自己
导言:
搭建一个借助影像回放的反思平台,能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和自己或者其他成人的行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追溯,反思教育行为的价值性。
背景:
鼓楼幼儿园自2000年起,就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并通过五个学习小组的专题性活动,解决理论与实践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此次案例活动介绍的是中青年教师组04年度第二学期在“如何学会观察儿童”专题中的系列活动情况。
(培训主题来源:从教师每周一篇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的共性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对儿童的观察浮于表面,对于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与表现缺乏合理分析,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导致教师作出错误判断或采取不恰当的措施。)
案例呈现:
第一环节:利用影像设备获取原始素材并加以整理与归类
核心组成员分别利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采用影像留存的方式对园内的部分班级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中儿童与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记录,通过对资料的汇集与整理,我们把孩子们在游戏时遇到困难时的表现进行了分类,如有人采取语言求助的方式,有人用眼神求助,有人选择自己解决,有人选择放弃活动等,同时,也把捕捉到的教师对于儿童的指导行为作了归纳:比如支持(语言、动作、表情肯定等)、拒绝、忽视等,并从教师情感与教师教育技能两方面来解释教师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发现孩子,也找到教师“自己”。
第二环节:借助观看PPT“孩子,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或者他人的教育行为
主持人:请大家来观看一个PPT文件,这里的所有照片和录象片段都是我们在幼儿园的某些班级随意拍到的,老师们看一看,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他们是否求助、如何求助的?教师观察到孩子的困难了吗?她的指导产生价值了吗?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这位教师来指导孩子?(主持人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困难、求助、观察、指导、价值,老师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黑板上,同时大家把目光转向了大屏幕,静静地等待观看幻灯)
PPT1:标题:孩子,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PPT2:一、我发现了孩子的求助了吗?
寻求帮助的方式:
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老师的行为:
忽略、拒绝、冷漠、帮助
PPT7:二、我的帮助到位吗?
老师帮助的时间:即时、延缓
老师帮助的方式: 直接帮助——语言提示、动手帮助
间接帮助——暗示、交流、材料支持
PPT8:直接动手帮助
PPT9:帮助不成功
PPT11:发现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予以适当帮助
(在播放幻灯的过程中,主持人根据现场的情况对照片记录的场景进行适当的解释,老师们一边观看一边听,同时也在悄悄地议论:哎呀,我们班也有这样的情况……)
第三环节:个体反思+团队互助,两条腿走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随机分成三组,每组保证有一位幻灯片中班级的老师,各组重点讨论该班级儿童和教师在片中的互动行为。
2、先由当事人结合照片和录象资料来介绍本班儿童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由一位代表把本组的意见汇总。
3、分享交流。主持人把发言要点输入电脑。
PPT12:三、让我的帮助成为有效帮助
策 略:学会诊断
诊断的前提:观察记录--把脉
诊断的过程:分析评价--理论与经验的融合
诊断的结果:提供策略--开处方
(在讨论与陈述个人观点时,老师们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精彩之处往往会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热烈鼓掌。有些不同的观点也进行了碰撞。如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孩子的直接帮助与间接帮助的平衡度如何把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多数老师认为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而言,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直接帮助,如语言指导或者手把手传授等,这样有利于孩子对游戏产生兴趣愿意坚持活动;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和学习经验较为丰富的大班幼儿来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材料支持、言语点拨以及多种策略建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让孩子在挑战自我的同时得到发展。)
第四环节:结束语
主持人: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学会观察儿童,用心去理解儿童,是我们职业生涯中每时每刻都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会感到迷惑甚至是痛苦,但是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们就一定能够披荆斩棘,在踏遍千山万水,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收获喜悦与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解读案例:
园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们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内需等原因,很多教师抱着消极的态度参加活动,经常是组织者的?一言堂?,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开放、科学的研究氛围,教研活动与教师的教育实践脱节,说归说,做归做,活动的实效性不强。如何将教研活动的重心下移,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为研究的主体,让教研活动更加具有实践价值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首先,教研主题的产生要是“真”问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困惑是教研主题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教师们研究的兴趣和需求,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观察儿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功,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往往分散到了其他事务性的工作中去了,对儿童的细致观察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成了空话,对孩子了解的不全面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障碍,由此也会对家长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我们抓住了这个问题,采用影像留存的方式让教师本人以及同伴共同来分析儿童的行为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应该说是选对了问题。
其次,教研过程必须是对问题的“真研究”。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带着问题去收集素材,整理素材,然后把采集到的真实的资料展现在教师的眼前,帮助教师回顾事件的全过程,然后,再采用个体反思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反省教育行为,最后共同寻求策略。因为选取的素材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因此,刚一播放就在教师中产生了共鸣,教师们开始冷静思考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自己能做些什么和她们过去实际做了什么,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价值性产生了质疑,进而开始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策略,这样的研究过程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问题,但至少已经让教师们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为解决问题打开了思路。
范文二:英国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
英国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
刘 华1 〔英〕珍妮特?莫依2
(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西安710062; 2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
女, 35 岁, 讲师) 第一作者,
摘 要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幼教实践, 英国的幼儿园管理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从案例研究中可以看到英国幼儿园管理的主要特征是: 非常注重对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师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这些做法对我国幼儿教育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英国教育 幼儿教育 幼儿园管理 个案研究报告
分类号 G619. 561
1996 年9 月1 日至11 月1 日, 我和我的英国同事—— 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幼教专家珍妮特女士在英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幼儿园管理模式案例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 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长决策的过程、方法及基本特征; 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和课程管理; 幼儿园人事管理及对教师的评估; 幼儿
所案例学校: 美乐( Mello r Pr imar y Schoo l) 、园财务管理等问题。我们在3
美德( Meadow Primary Schoo l) 和爱文纽幼儿学校( Av enue Infant Scho ol)
进行了共计12 次访谈, 访谈的对象包括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托儿所负责人、幼儿教师、保育员、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g ov ernor ) 、学校的秘书兼会计兼校管会成员、家长代表等。除了访谈还参观了学校、托儿所, 观察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教育教学游戏活动。分析了由3 所案例学校负责人填写的调查问卷, 收集了各校的有关文件和资料, 在此基础上还查阅了有关英国幼儿教育与管理的书籍、杂志, 观看了有关幼教方面的录像资料。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我们对英国幼儿园管理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英国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
英国幼儿园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负责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地方负责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学校负责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由于英国义务教育的年龄范围是5,16 岁, 因此, 在英国学前教育以小学附设托儿所、小学附设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学校实行学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托儿所或幼儿班的负责人在小学校长的领导下分工负责托儿所或幼儿班的工作, 这与我国幼儿园实行的园长负责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托儿所或托儿班的负责人一般由小学副校长、学科组长兼任, 他们一般都是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通过参加学校全体教职工大会、中层管理人员会议、学校管理委员会会议、学科会议等参与学校管理。对日常工作中的大事、要事, 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首先要请示校长, 经校长审查同意后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在人、财、物方面, 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只能提计划, 提方案, 经校长审查同意后, 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工作。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的任免由校长决定, 校长的人选由学校管理委员会决定。学校管理委员会是学校决策性的机构, 其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包括: 校长、部分副校长、学科组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由于学校管理委员会要对办学者和家长及社会负责, 因此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的代表、教会代表、慈善机构的代表、企业、商业界的代表等。管理委员会的人数依学校的类型及规模而确定, 一般为
12,14 人, 他们一般以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英国托儿所一般不设立专职的医生或护士, 孩子如有疾病或需要预防接种, 学校便通知家长, 家长再带孩子去医院。但这并不等于说英国的托儿所不具有保育的功能, 其保育功能重点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如对幼儿进行身心安全知识的教育, 包括吸毒的危害性、性知识教育等。
二、课程管理
英国的课程一向以自由著称, 即课程由各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自行确定, 无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 这种传统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80 年代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景气,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指责学校课程, 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归咎于学校课程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 英联邦议会于1988 年7 月通过颁布了《1 988 年教育改革法案》, 该法案以法律的规定要求在英格兰与威尔士实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包括3 门核心课程: 英语、数学、科学以及7 门基础课程: 信息科学( 即计算机教学) 、设计与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与手工、历史、地理。前面我们提到英国的义务教育起始于儿童5 岁, 因此, 许多5,7 岁的儿童已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了, 对这部分孩子, 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实施国家课程, 而对5 岁以下的幼儿, 虽然没有要求必须实施国家课程, 但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问题, 托幼机构还是要参考国家课程, 在此基础上有充分的灵活
方面的学习内容: 英语与文学、数学、科学、美育与创造、性。但一般都设有9
体育、信息技术、精神、道德、人类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主要以小组和个别教育为主, 较少组织全班性的集体施教。比较注重求异, 而不太注重求同, 非常注重对幼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美德小学, 我就看到在上课时间里, 一个班有四五个孩子跟着家长自愿者在一间厨房里烤糕点; 另外一个小组的孩子跟着教师学画画, 其他的孩子有的在图书角看书, 有的在游戏角玩游戏, 有的在玩电脑, 还有一两个孩子在玩水和玩沙。教师较少用灌输的方法给幼儿传授知识, 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参与, 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和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 获得技能技巧, 培养情感、态度。教师一般要求制定以下三种教学计划: 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及日计划。教师在制定以上计划时, 主要考虑下面4 个问题: 1. 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认识。2. 对国家课程及幼儿园课程的知识准备与经验。3. 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能力、知识与理解力。4. 个别幼儿的特殊教育需要
三、师资培养
英国幼儿教师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一年或两年的教育学研究生资格证书学习, 简称为PGCE其专业课包括: 1. 国家课程( 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的国家课程) 。2. 幼儿与教师的语言作用。3. 多文化及第二语言的学习。3. 幼儿游戏与活动的学习。5. 教育实习。6. 教师语言策略。7. 儿童认知与概念的发展。8. 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实践。9. 儿童身心的发展。10. 儿童社会化、情感、道德感的发展。11. 观察与评价。12. 家长工作。13. 教师如何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14. 发展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15.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物质资源与材料。PGCE 的培训手段先进, 除了教师口头讲述外, 还配以录像、投影和幻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可操作性强。另外他们也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 在一至两年的PGCE 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进行16,18 周的教学实践, 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 学生毕业时, 大学向用人单位推荐, 用人单位的校长经严格考查后, 决定人员的任用。英国托儿所也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常年提供资金, 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
训班学习或参加省、市的各种幼教会议。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请幼教专家、学者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做讲座或参观其他小学托儿所。。 四、几点启示
( 一) 英国幼教非常注重对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 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这一点反映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比如学习电的知识, 教师就给幼儿提供许多可供操作的材料, 如电线、蜂鸣器、电珠、电池、毛线、皮筋、绳子, 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 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 才懂得只有把金属线、电池、电珠三者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小电珠才会发亮。再如让幼儿认识沙子、水泥、石灰的特性, 教师就组织幼儿给花圃砌花墙, 在砌花墙的过程, 幼儿学会了怎样按一定的比例搅拌沙子、水泥和石灰, 了解了它们的特性, 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有关平衡、水平、垂直等的概念。这种活动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儿童主体性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幼儿感受到学习对其的意义, 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同时, 它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早期学习经验。联想到我们的教育, 长期以来太注重集体教育、知识教育, 而忽视对儿童个性及能力的培养, 从而妨碍了幼儿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有报刊报道, 一位教师向全
”结果大部分孩子回答说: 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
“会变成水”,只有一个孩子回答说: “会变成春天”,这一答案自然得到了教师的否定与批评。难道“冰雪融化会变成春天”就真的不对? ! 难道孩子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就真的有错? ! 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提倡素质教育, 在我看来,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素质、观念的转变, 教师只有在正确的素质观念指导下,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方面, 英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借鉴。
( 二) 幼教师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英国没有在幼儿园呆过的人, 要想在大学教幼儿教育的课程那是难以想象的; 没有在小学呆过的人要想当小学校长也是难以想象的; 没有在幼儿园呆过, 要想当一名幼儿教师更是难以想象。也就是说, 在英国,人们更注重的是能力与经验, 其次才是文凭。PGCE 的学生教育实习为4 个月, 而且学生是边学习边实习, 这样在实践中,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简而言之是对共识知识的一种概括。在具体实践之前, 学生往往认为理论高高在上, 很难指导实践。出现这样的认识是很自然的, 因为对学生而言, 他们很难想象和理解他们生活经验中没有的东西, 因此他们自然认为理论无用或可有可无, 只有通过实践, 理论和实际真正融合在一起, 找到了彼此的结合点, 也就是说,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也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就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学生的操作能力差, 高分低能的情况比较普遍,
( 三) 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
英国学校的教育经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非常充足的, 尽管在访谈中许多校长、幼教负责人认为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紧张的问题。因为信息科学课程的开设及学校设施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几乎每所学校的硬件都很好, 房舍不仅建造的质量高, 装修的也美观、精致。地上一律铺着红木地板或地毯, 教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与玩具。各个班都配有
一台计算机, 学生可用它玩各种教育游戏。在我参观的蒙那菲尔德小学, 它们就有自己的游泳馆, 馆内有暖气, 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孩子学游泳。英国小学良好的硬件条件来自于他们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学校除了抓自身的质量建设外, 还注意向社会及家长“推销”自己, 扩大学校的影响, 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入学, 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收活动, 广开财路, 千方百计地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学校常年利用周末、节假日、晚间时间为周围的居民及家长开设许多课程, 如英语班、法语班、会计班、美容班、舞蹈、健美操班、幼儿教育班等, 凡入学的家长都要交纳学习费。学校的社区中心也对外开放或出租, 居民及家长如要举办各种聚会、庆祝会, 或者婚宴等都可找有关人员办理租借手续。学校还购买了几台自动售货机, 分置于学校各处, 销售烟、酒、小食品、饮料、糖果等。许多学校每年秋季都要举办一次“庆丰收大会”,全体师生都要从家里拿来许多与丰收主题有关的物品, 会后学校指定专人将这些物品折价卖给家长或社区居民, 所得的款项全部用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只要把理论背过了就是掌握了, 这些问题随着幼教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会逐步得到解决。
班 110701046 季玉蝶 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2
英国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分析
这篇报告是关于英国幼儿园的报告,作者就英国幼儿园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涉及到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观察法。作者就调查对象调查的很详细,调查英国幼儿园从校长、副校长到学生家长代表都有访问,并进入校园观察学生观察,调查的对象很全面,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 这篇报告的调理很清晰,从主要的三个方面分析英国幼儿园的基本情况,英国幼儿园的领导体制及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及师资培养,最后写了作者关于英国幼儿园调查所得到的启示。文章清晰明了,便于阅读。
本文第一点写的是英国幼儿园的领导体制及组织机构,作者很清晰的阐述了英国幼儿园的组织,就职位如何形成及权利大小进行阐述,文章中有写到英国的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与中国幼儿园的园长负责制有着本质的差别,我觉得作者就这一点可以进行中英对比,因为一般来说读者也不了解中国幼儿园的领导组织结构,所以应该解释一下,并且对着这些差异说明实行这些不同的制度是因为什么形成且不同的体制好处在哪里。还有这一段关于英国托儿所不设立护士不属于领导机制
和组织结构的范畴。
正文第二点写的是英国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从课程管理的历史到关于课程管理法律的形成,讲的很详细,便于理解。作者关于英国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进行过观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阐述英国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很具有真实性。在本点最后写到英国的幼儿教师的计划,可以展开来写,举个例子,更具有代表性,更便于理解。
本文第三点写的是我英国幼儿园的师资的培养,作者就PGCE进行仔细的阐述,并且就幼儿教师入职后学校进行的培养做了一个简单的叙述,可以举个例子更直观。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就了解到情况所得到的一个启示,从三方面来说,一是英国幼教非常注重对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二是幼教师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注重学校的经济利益。作者就这三方面进行了比较仔细的叙述,就在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做了中英对比,比较差别所在及我国幼教需注意的问题,这点很好。关于第二点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作者写了我国幼教需完善的地方,我觉得举个例子来阐述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别会比直接说更直观。最后一点关于学校经济利益这方面的内容作者列举了英国校园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可以再举一些中国的例子,进行比较。在中国,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从学生手里收钱,却被家长说乱收费,但在英国虽然也收费,但却不会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如何做才能改善这一现象,都可以写出来。 这篇研究报告作者用到了很多调查方法,其中有问卷调查,但全篇没有涉及到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常都是更直接的,例如在学校关于教室培养这一问题,可以比较中英两国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两国在这个方面的差别,用数字说话更简单明了,更直接。
范文三:浅谈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浅谈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强调学前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特色, 应该 因人而异,在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何使教师 在有限的时间里能面对所有的孩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我认为,开展教育个 案研究无疑是一件有效的事。
教育个案研究是指教师将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 来,写成 “ 教育案例 ” ,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 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相关研究报告的过程。
教育个案的记录、 整理和分析, 能够通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 或解 释其中蕴含的意义, 或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还能从中揭示出教育 教学的一般规律。 例如小班幼儿周旋磊和同伴一起参加六一节的演出, 在换装时, 他看到同伴都换好了演出服, 就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求 助无门时因不会穿衣而哇哇大哭。 由此我们发现, 小班幼儿虽然已经过一段时间 的集体生活, 但在自理能力方面发展还较慢, 对于胆小的孩子而言, 遇到困难不 会主动请求别人帮助, 往往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安。 教师因此对 他进行了跟踪观察。
教育个案研究关注幼儿成长发展的过程, 因而有较为充裕的时间, 能对幼儿 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我班的王越是一个安静、内向、懂得谦 让的孩子, 但有时又显得缺乏主见。 在一次排练节目时, 教师发现她动作协调优 美,很有乐感,尤其是在休息时,她还主动帮助小朋友纠正舞蹈动作。教师由此 对她进行了深入观察, 看到了王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她自信的一面, 对孩子有 了新的认识。
教育个案研究有许多独特的研究方法, 可以根据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研究 内容的不同,采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开展个案研究。
教育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 收集各 种资料, 揭示其发展变化的现状和趋势, 时间短则数月, 长则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对他长子的成长就进行了长达三年 的追踪研究。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的研究:(1)探索个体发展的连 续性; (2)探索个体发展的稳定性:(3)探索早期教育对幼儿今后发展的影响。研 究者可以根据对教育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 提出改进的建议, 指导和促进个案的 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 有助于研究者真实而直接地获得研 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 弄
清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
教育个案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 我班幼儿王愿平时老是坐不住, 上课喜欢自由走动, 可一旦听故事, 他总是最快 安静下来, 全神贯注地听。 我就先去假设他认真听故事的原因:可能是喜欢故事 情节:可能是家长对他的一贯要求而养成的习惯; 还可能是他在语言理解方面能 力特别强。 于是我在班中又挑了两名平时听故事认真的孩子, 让他们三人一起听 故事。前两遍时,他们三人都很认真。等到第三遍,另外两名孩子开始跟着老师 一起说,但王愿仍没有声音。第四遍时,这两名孩子开始有些坐不住了,而王愿 则开始轻声跟着讲故事。 第五遍时, 两名孩子更坐不住了, 其中一个干脆倒在另 一个的身上, 但王愿却仍然跟着讲故事。 接着我找家长了解后得知:王愿从小活 泼好动,喜欢讲话。妈妈就用故事来引导他安静倾听。每讲一遍故事,妈妈都会 对他提出要求, 听了三遍以后就要求他复述故事。 由此我体会到了孩子的学习兴 趣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育个案临床法通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 也可以是书面谈话, 即问卷谈话。 口头谈话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 特别是 教师对幼儿的谈话, 对大班年龄的幼儿较适合。 谈话前教师一定要首先解除幼儿 紧张、焦虑、防御和冷淡的心理,要尽可能地创造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书面谈 话一般采用问卷的方法, 在幼儿园中主要用于对家长进行个案研究。 问卷时教师 要向家长交待清楚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对问卷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准, 做到公 正、 客观。 对于复杂的个案问题, 需要动用两种谈话方法, 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教育个案的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是幼儿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 法。 例如研究幼儿的绘画作品, 可以发现幼儿的许多心理特征。 幼儿的绘画还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智力水平。 研究表明, 智力落后的学龄前儿童所画的图画, 其内容通常是原始的, 而且惊人地千篇一律。 在幼儿的绘画中, 还鲜明地表现着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既影响绘画主题的选择,也影响绘画方式, 特别影响对物体和人物的着色。 如幼儿往往把坏人和动物涂上黑色。 这些特征有 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从而找出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育个案研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真实性原则
教育个案是针对个人而言的, 脱离了个体就不成其为个案, 因此, 在观察中 要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 在分析中要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 避免感情用事或
以一件事情代替整个行为发展的趋势。 研究者在记录时要 “ 原汁原味 ” , 不能掺杂 个人的主观推断,更不能以偶然性行为的出现取代个案效果的最后结论。
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的内容、 活动的安排要考虑到所观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问题行为生成的 原因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选择他们可以接受的内容和选取可接受的方 法。
循序渐进原则
尽可能地根据所观察幼儿心理、 生理特点以及智力发展状况, 在教育方案的 设计与个别指导过程中要考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与循序渐进。
可操作性原则
幼儿的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获得提高, 因此要让幼儿直接地感知与体验, 在与对象物的接触中, 通过榜样、 模仿等手段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随着 “ 二期 ” 课改的不断推进, “ 以幼儿发展为本 ” 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 心, “ 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 ,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使教育真正促进 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价值。
范文四: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
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
篇一: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
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
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长
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型。
案例中的母亲,因为是自己很大年纪了才得到的孩子,所以格外的珍惜孩子,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后来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
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案例中,孩子后来不愿遵照妈妈的期望、指示行事时,妈妈就会变得懊恼、生气。这些敌意感受,其主要隐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这种感受与目的,接着可能影响妈妈对孩子付诸行动,责骂或处罚孩子。孩子长期生活在妈妈这种暴躁的情绪氛围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妈妈的言行,慢慢也会变得性情激动、脾气暴躁,并把这些模仿习得的行为在幼儿园,在他人身上发泄出来。可见,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矫正方法
第一,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环境中习得的。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妈妈那儿模仿来的,妈妈应做自我检查,做孩子的表率。
第二,身体限制。
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因此而取消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 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如: 儿童玩玩具时, 出现
了抢夺玩具的行为, 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玩具, 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 待儿童向老师表示再不抢玩具了, 便可让该儿童和大家一起玩。而且,应注意少给孩子买刀、枪、武器等攻击性的玩具,因为玩具本身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第三,正强化法。
使用身体限制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时, 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儿童其他的亲善行为。这种对其他亲善行为的正强化则可以更加突出身体限制的负强化作用, 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第四,使用代币制增加自身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将这名男孩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最终硬币能换取后续强化物。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个玩具;20角硬币能得到和爸爸10分钟的机会等等。
矫正效果
通过2周矫正,该男孩虽然多动性行为还是很多,但是攻击性行为减少了很多。最初他每天攻击行为出现多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天出现攻击行为只有一次左右,且有时会有一些良好
的行为。但是根据他妈妈的说法,该男孩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砸玩具等。初步判断是攻击性行为的转移。总的来说是在向好的方向进行了,但是还需要一个强化矫正的过程。
篇二:幼儿园个案观察与追踪研究报告
个案观察与追踪研究报告
年级:2013级
姓名:赵西敏
学号:201304020241 见
习单位:历下区第三实验幼儿
园
见习时间:2014年9月至
2014年12月
指导教师:向海英
幼儿基本情况:郑丽莎,女,3岁半,幼儿园中班幼儿,比同伴幼儿小一岁,本应该在小班,妈妈让她上中班。该幼儿不太合群,说话较少,不爱发言,仅和聪仔比较熟,动作掌握比较慢。
观察记录:
1、 观察时间:2014年9月
2、 行为表现:我刚刚进入中三班,就注意到了郑丽莎,因为
郑丽莎是班里孩子个子最矮,最瘦小的一个,她坐在最前排,所以对于我观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刚刚接触她的时候,我和她说话,她也不会回复我,只是看着我,我认为是她对我不熟悉所
致,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去找她聊天,慢慢发现她说话还不是很清楚,有时候我都听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她还比较小吧,相比较于其他幼儿,因为他的朋友真的很少,我就和她玩,时间一长我就越能够感觉出她和其他幼儿的差别,老师也很少提问她问题,每次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她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听老师讲故事啊,”她就说一些其他的事情,我就有些不理解,而且和我熟悉了之后,每次我过去,她就会牵起我的手,和我说一些她的事情,其实她还是挺能说话的,只不过比她大的孩子都不太和她玩,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她的话比较少,伙伴比较少的原因了。
3、 教育措施:根据我对郑丽莎的分析,采取了一些措施,在
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会请郑丽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下我们都会找她聊天,私下里,老师邀请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带领她做游戏并且成为好朋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郑丽莎也变得开朗多了,并且乐于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我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
行为表现:上课时,小朋友们齐声唱歌,我发现她边唱歌边手舞足蹈,当她发现我在看她的时候,她立马就害羞地低下了头,我装作没看见,她一会就跟着大家唱了起来,她的声音很好听,但是不爱表现。
教育措施: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愿望,充
分发挥幼儿的表演和演唱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幼儿乐于表现自己了,我们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长,家长也进行了积极的配合,通过学校以及家庭的帮助,该幼儿也更加阳光,笑容满满。
观察时间:2014年12月
行为表现:在绘画活动中,只见她一会儿功夫换了好几张纸,然后开始四处张望,见没人理她,她就把椅子弄得咯吱响,我走了过去~~~~~~~她就急忙把画纸遮住了,我摸着她的头说:“你为什么不画啊,”她从嗓眼里发出蚊子大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画”,说着就要哭了。
问题分析:虽然幼儿对能力较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在她碰到一些困难时还是没有自信,没有足够的信心克服困难。
教育措施:小组长,检查员,值日生,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演唱大赛上,该幼儿获得第一名,从而使她自己更有自信了。
总结:其实有些幼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要多接触才能够了解他们的内心,就好像郑丽莎,之前我就认为她比较难接触,但是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是很有想法的,而且她也很乐意与他人做朋友,只有你亲自与他们接触,才会收获你想要的,这个过程才会让你知道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原来真的是这个样子的,才会让你理解的更加透彻,理论加实践才会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篇三: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
滨海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
滨海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
滨海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
范文五:英国幼儿园个案研究报告
作者:刘华珍妮特·莫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4期
1996年9月1日至11月1日, 我和我的英国同事——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幼教专家珍妮特女士在英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幼儿园管理模式案例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园长决策的过程、方法及基本特征;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和课程管理;幼儿园人事管理及对教师的评估;幼儿园财务管理等问题。我们在3 所案例学校:美乐(Mellor Primary School)、美德(Meadow Primary School)和爱文纽幼儿学校(Avenue Infant School)进行了共计12次访谈,访谈的对象包括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托儿所负责人、幼儿教师、保育员、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governor)、学校的秘书兼会计兼校管会成员、家长代表等。除了访谈还参观了学校、托儿所,观察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教育教学游戏活动。分析了由3 所案例学校负责人填写的调查问卷,收集了各校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在此基础上还查阅了有关英国幼儿教育与管理的书籍、杂志,观看了有关幼教方面的录像资料。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我们对英国幼儿园管理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英国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结构
英国幼儿园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负责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地方负责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学校负责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由于英国义务教育的年龄范围是5~16岁,因此,在英国学前教育以小学附设托儿所、 小学附设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学校实行学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托儿所或幼儿班的负责人在小学校长的领导下分工负责托儿所或幼儿班的工作,这与我国幼儿园实行的园长负责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托儿所或托儿班的负责人一般由小学副校长、学科组长兼任,他们一般都是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通过参加学校全体教职工大会、中层管理人员会议、学校管理委员会会议、学科会议等参与学校管理。对日常工作中的大事、要事,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首先要请示校长,经校长审查同意后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在人、财、物方面,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只能提计划,提方案,经校长审查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工作。托儿所或幼儿班负责人的任免由校长决定,校长的人选由学校管理委员会决定。学校管理委员会是学校决策性的机构,其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包括:校长、部分副校长、学科组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由于学校管理委员会要对办学者和家长及社会负责,因此学校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地方教育当局的代表、教会代表、慈善机构的代表、企业、商业界的代表等。管理委员会的人数依学校的类型及规模而确定,一般为12~14人,他们一般以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英国托儿所一般不设立专职的医生或护士,孩子如有疾病或需要预防接种,学校便通知家长,家长再带孩子去医院。但这并不等于说英国的托儿所不具有保育的功能,其保育功能重点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如对幼儿进行身心安全知识的教育,包括吸毒的危害性、性知识教育等。
二、课程管理
英国的课程一向以自由著称,即课程由各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自行确定,无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这种传统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80年代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景气,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指责学校课程,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归咎于学校课程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英联邦议会于1988年7月通过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 该法案以法律的规定要求在英格兰与威尔士实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包括3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以及7门基础课程:信息科学(即计算机教学)、设计与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与手工、历史、地理。前面我们提到英国的义务教育起始于儿童5岁,因此,许多5~7 岁的儿童已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了,对这部分孩子,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实施国家课程,而对5岁以下的幼儿,虽然没有要求必须实施国家课程, 但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问题,托幼机构还是要参考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有充分的灵活性。但一般都设有9方面的学习内容:英语与文学、数学、 科学、美育与创造、体育、信息技术、精神、道德、人类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主要以小组和个别教育为主,较少组织全班性的集体施教。比较注重求异,而不太注重求同,非常注重对幼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美德小学,我就看到在上课时间里,一个班有四五个孩子跟着家长自愿者在一间厨房里烤糕点;另外一个小组的孩子跟着教师学画画,其他的孩子有的在图书角看书,有的在游戏角玩游戏,有的在玩电脑,还有一两个孩子在玩水和玩沙。教师较少用灌输的方法给幼儿传授知识,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参与,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和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技巧,培养情感、态度。
教师一般要求制定以下三种教学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及日计划。教师在制定以上计划时,主要考虑下面4个问题:1.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认识。2.对国家课程及幼儿园课程的知识准备与经验。3.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能力、知识与理解力。4.个别幼儿的特殊教育需要。
三、师资培养
英国幼儿教师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一年或两年的教育学研究生资格证书学习,简称为PGCE其专业课包括:1.国家课程(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的国家课程)。2.幼儿与教师的语言作用。3.多文化及第二语言的学习。4.幼儿游戏与活动的学习。5.教育实习。6.教师语言策略。7.儿童认知与概念的发展。8.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实践。9.儿童身心的发展。10.儿童社会化、情感、道德感的发展。11.观察与评价。12.家长工作。13.教师如何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14.发展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15.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物质资源与材料。
PGCE的培训手段先进,除了教师口头讲述外,还配以录像、投影和幻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可操作性强。另外他们也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在一至两年的PGCE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进行16~18周的教学实践,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学生毕业时,大学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的校长经严格考查后,决定人员的任用。英国托儿所也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省、市的各种幼教会议。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幼教专家、学者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做讲座或参观其他小学托儿所。
四、几点启示
(一)英国幼教非常注重对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这一点反映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比如学习电的知识,教师就给幼儿提供许多可供操作的材料,如电线、蜂鸣器、电珠、电池、毛线、皮筋、绳子,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才懂得只有把金属线、电池、电珠三者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小电珠才会发亮。再如让幼儿认识沙子、水泥、石灰的特性,教师就组织幼儿给花圃砌花墙,在砌花墙的过程,幼儿学会了怎样按一定的比例搅拌沙子、水泥和石灰,了解了它们的特性,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有关平衡、水平、垂直等的概念。这种活动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儿童主体性的意识和观念,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感受到学习对其的意义,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同时,它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早期学习经验。联想到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太注重集体教育、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儿童个性及能力的培养,从而妨碍了幼儿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有报刊报道,一位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结果大部分孩子回答说:“会变成水”,只有一个孩子回答说:“会变成春天”,这一答案自然得到了教师的否定与批评。难道“冰雪融化后会变成春天”就真的不对?!难道孩子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就真的有错?!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在我看来,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素质、观念的转变,教师只有在正确的素质观念指导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方面,英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借鉴。
(二)幼教师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英国没有在幼儿园呆过的人,要想在大学教幼儿教育的课程那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在小学呆过的人要想当小学校长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在幼儿园呆过,要想当一名幼儿教师更是难以想象。也就是说,在英国,人们更注重的是能力与经验,其次才是文凭。PGCE的学生教育实习为4个月,而且学生是边学习边实习,这样在实践中,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简而言之是对共识知识的一种概括。在具体实践之前,学生往往认为理论高高在上,很难指导实践。出现这样的认识是很自然的,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想象和理解他们生活经验中没有的东西,因此他们自然认为理论无用或可有可无,只有通过实践,理论和实际才真正融合在一起,找到了彼此的结合点,也就是说,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也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就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操作能力差,高分低能的情况比较普遍,认为只要把理论背过了就是掌握了,这些问题随着幼教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会逐步得到解决。
(三)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
英国学校的教育经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是非常充足的,尽管在访谈中许多校长、幼教负责人认为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紧张的问题。因为信息科学课程的开设及学校设施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几乎每所学校的硬件都很好,房舍不仅建造的质量高,装修的也美观、精致。地上一律铺着红木地板或地毯,教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与玩具。各个班都配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可用它玩各种教育游戏。在我参观的蒙那菲尔德小学,它们就有自己的游泳馆,馆内有暖气,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孩子学游泳。英国小学良好的硬件条件来自于他们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学校除了抓自身的质量建设外,还注意向社会及家长“推销”自己,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入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收活动,广开财路,千方百计地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学校常年利用周末、节假日、晚间时间为周围的居民及家长开设许多课程,如英语班、法语班、会计班、美容班、舞蹈、健美操班、幼儿教育班等,凡入学的家长都要交纳学习费。学校的社区中心也对外开放或出租,居民及家长如要举办各种聚会、庆祝会,或者婚宴等都可找有关人员办理租借手续。学校还购买了几台自动售货机,分置于学校各处,销售烟、酒、小食品、饮料、糖果等。许多学校每年秋季都要举办一次“庆丰收大会”,全体师生都要从家里拿来许多与丰收主题有关的物品,会后学校指定专人将这些物品折价卖给家长或社区居民,所得的款项全部用于学校的硬件建设。
收稿日期:1998—04—06
作者介绍:刘华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 珍妮特·莫依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第一作者,女,35岁,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