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理科学专业的简历
姓名:梁治伦 专业:地理科学 电话:15287810768
求职信
尊敬的xx 学校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来自于曲靖师范学院资环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10级1班的大三学生,我的名字叫梁治伦。曲靖师范学院是一所师范教育成果显著。师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地州市大学。
大学这三年,在学校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同学的热情帮助下及我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师范技能。曾经多次获得 “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及各种表彰。同时,在工作方面,我曾经担任班干部、校团委干干事即学生处自律委员会干部,寒暑假我也参加了多项社会活动,做过多份初中地理家教。这一切都要感谢曲靖师范学院的培养。
从小,我就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贵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团结一心的集体精神使我相信:如果能有幸加入你们,是兵,终将成将;是木,终将成材;是花,终将开放的更加绚丽。真诚地希望您能给我一个开放的更加绚丽的机会。 祝:贵校越来越辉煌!
在校生:梁治伦
2013年4月
范文二:谈谈对地理科学的认识
谈谈对地理科学的认识
摘要:
我学习地理科学前对地理科学的认识,以及之后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还有地理科学的特点,要如何学好地理科学,对地理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
地理科学 认识 特点 方法
金秋九月我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来到师院。当初选择地理科学这个专业之前,我比不太了解地理科学的这个专业。当时总以为地理科学让人认识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懂得四季五带、气候,教会人看地图,知道哪里的旅游景点好而已。在没有学习地理科学这个专业之前,我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就是那么狭隘。
然而,在开始学习地理科学之后,我才逐渐认识到地理科学的博大精深,才晓得之前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地理科学不仅让人了解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会看地图,懂得四季五带的划分,还让我们了解地球的整体知识,了解地势地貌的知识,懂得气象学、气候学的内容。地理科学中还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世界地理学等等。
在学习地理科学之后,在上了地理科学导论课之后,我了解到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中地图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学要求我们掌握其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现形成,同时具有分析应用地图的能力。地球概论也是一门先行的基础课程,为地理科学专业和其他基础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知识。地球概论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到天体运动的奥妙,如:十二月十日的月全食,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红月亮,那是多么的美妙啊!地质学让我们了解地球的结构、矿物、构造运动,与地球的发展简史,让我们知道广西区内主要有石灰岩。 同时地理科学还是一门研究性学科,其中有许多实践课程。我们有许多次野外考察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健的体格,能经受住各种野外环境的严酷考验。我们在考察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及时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才能在野外考察的时候充分运用各种知识,才能及时记录下来。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要重视野外考察,不能抱着出去玩玩的随意心态,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地理科学博大精深,囊括万千,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范
围十分广泛的科目,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汇合的产物。地理科学有其突出的特点,第一地理科学具有强烈的区域性,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区域概念和区域差异在地理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如: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及区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各种因素。第三,地理科学具有人地关系性,地球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地方,人类时刻离不开地理环境,所以我们要研究人地关系,以便人类能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地理科学的时间性、空间性的跨度很大,含有海量的数据,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取数据。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好地理科学。其中信念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我们要具备良好的体质,还要有坚忍不拔的耐力。我们要学好地理科学,就要认真听讲,不要以为老师不按照课本讲就不听课,这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听讲,因为老师在你不经意间叙述了各地方的特色。每个老师都有他自己的讲课风格,我们要去适应老师,那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我们除了学好专业之外,公共课也要认真学好。由于地理科学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空间结构跨度很大,因而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学好地理科学的同时,我们也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地理科学的问题。如:学习经济地理学课程时,我们要懂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工、交、农、商、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着重理解区域与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还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不同的观察角度,如:当别人说这是一块石头时,我们则认为这是一块岩石,而且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岩石。
随着对地理科学的学习,我对地理科学越来越喜欢,而且有信念学好这门专业课。学好地理科学,使我们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开阔动手能力更强,主动性更强。还使我们领略到各地奇妙风俗等等,这些都将让我们受益无穷!
范文三:对地理科学前沿领域的认识
对地理科学前沿领域的认识 现代地理科学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包括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三个方面。地理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性 软科学性和一定的工程性等特点决定了对于研究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具有比其它学科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领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陆表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之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由于大气中CO 2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分别制订了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它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累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过去、目前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地理学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与对策。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与途径。 4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 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肪澈头?沟哪诤 膊煌 ,
虺叨鹊目沙中 ?寡芯渴堑乩硌Ц 芊?佑攀频牧煊颉, 蚓 迷龀ず蜕缁嵛榷ǚ?挂 ?谟行Э刂迫丝谠龀ぁ?侠砝 米匀蛔试础?鸾ジ纳苹肪持柿康幕 ?喜?矣Φ贝俳 煌 嘈偷厍 男 饔刖 馑跣? 史?顾 降牟罹唷, 蚩沙中 ?寡芯啃枰 丝凇?试础?肪秤敕?棺魑 桓稣 逖芯克 侵 涞慕峁构δ堋?嗷プ饔玫幕 碓げ馄浞?骨魇颇舛?骺赜牍芾矶圆咛岢霾煌 嘈颓 蚩沙中 ?沟挠呕 ,汀?人地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球表层的人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自然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人和地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应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环境妥善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目前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5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结合 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很大发展 解决了地理科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与实现整体系统综合研究的高难度之间的矛盾。地理信息技术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战略的制定和施行提供了重要 基础和先进的工具。同时 可持续发展又为地理科学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的课题。其中 地理应用软件是首要任务。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
范文四: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自评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系
2013年9月
一、专业规划与实施
1.专业成立时间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历史悠久,缘起于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的史地专业。1956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专业本科生,195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业奠基、稳步发展和繁荣发展等阶段。2007年开始招收国家免费师范生,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建设平台,并以培养地理教育家为目标。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2.专业管理组织设置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下设的地理科学系负责本专业的具体事务,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课程的安排、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的组织。
3.专业目标与建设的思路及方案
(1)专业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狠抓研究型教学、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闻名全国、示范湖北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理教育品牌专业”。
具体目标:
——形成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的高师地理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打造二、三个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造就一批满足优质高中师资需求的,掌握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性实践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地理教育人才;
——加强国际交流,强化专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示范作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国家级地理教育品牌专业。
(2)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
总体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按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培养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人才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的战略机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质量,努力将地理教育专业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课程体系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师资队伍雄厚的品牌专业。
具体思路: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引进和培养一支学术造诣高、敬业精神强、教学质量好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以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地理人才;
——以教学研究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增强专业影响力、辐射力和示范作用;
——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教学运行,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专业建设方案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优势与特色
综合性是地理专业的基本特性,只有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才能培养出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将依据以下方面进行特色与优势凝练:
第一,专业历史。50余年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史,形成了本专业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深厚的学院文化,这是明确专业定位的历史依据。
第二,科学研究。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形成了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多个优势研究领域(如城乡发展、环境变迁、区域规划),这些研究领域是凝练专业优势的实践依据。
第三,社会需求。在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新形势下,本专业主要肩负着输送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人才的重担,因此,必须对当前中学教学对地理教师教育人才的新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建设好中学这个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
——探索建立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当今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方法、新分支层出不穷,必须与时
俱进地探索建立一个兼顾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夯实专业基础教育,使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是加强专业技能教育,系统化课程实验、课程见习、野外实习、教育实习所组成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
三是注重学生个性教育,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个性发挥、特长养成,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方向。
——实施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和目标,积极创造条件,激励专业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精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二是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树立精品意识,建设一批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凸显本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形成有影响力的教材体系,通过教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研究方向为标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练若干课程教学团队。支持教学团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向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迈进。适度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校外兼职导师,缩短理论教学与现实需求的距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五化”的要求(课程实验开放化,课程见习系统化,野外实习基地化,教育实习重点化,毕业论文提前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制度和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地理学更是从其诞生之初就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本专业教师历来注重科学研究,每年都承担着众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己要有“一桶水”,科学研究是教师创造知识的源泉,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素材来源。因此,我们将探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激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格局。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结构与素质
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位、副教授12位,高级职称的比例高达66%;具有博士学位者28位,比例高达87%;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16位,占50%。
教师队伍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教学论4个学科。其中,有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教师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地理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医学地理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优秀教师等。
地理科学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四个年级共约480人,生师比为1:15,完全符合国家要求。
2.主讲教师及授课情况
本专业所有授课教师(包括实验教学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教授或副教授。?
21位高级职称教师均每学年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近三年学生对本专业课堂测评分数为82—98分,绝大多数课堂测评分在90分以上,整体教学水平高,学生满意度高。?
??? 3.教学和科研水平
地理科学专业2010年获批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立项,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在课程建设方面,注重“三结合”(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与中学课改需求结合、与学科发展需求结合),形成了“规范课程、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拥有教育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2013年),“经济地理学”(2007年)、“地理教学论”(2010年)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人文地理学”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和“地质学基础”等3门校级主干课。在教材建设
方面,大力探索和出版凸显我院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优秀教材。近几年编撰和出版的教材涵盖了校级立项建设教材、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系列,如《新概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出版社2009年)、《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技能指导用书》(2009年编撰完成并投入使用)、“地理专业精品教材系列”(其中8本教材已列入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计划)等。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已获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3年),主持与完成5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和若干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20余篇;同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学院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以来,地理科学专业共获批2个省级研究基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重大研究基地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人均科研经费在学校名列前茅。
我院人文地理学200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点授予权(2006年)、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并于2007年设置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已经形成了涵盖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3大学科的完整的地理学学科体系和涵盖学士、硕士、博士3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整的地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基础条件
1.实验教学设备与专业实习基地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拥有日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支撑。目前,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地理过程、地理教育、地理技术、地理应用等4个实验平台、20个室内实验室、1个野外实习基地和6个由我院牵头建设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为教学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地理教师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技能提供了有力保证。
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教学仪器设备主要集中于此。中心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实验室建设费、财政部专项建设经费、“211”项目建设经费以及“985”项目建设经费等。经过近5年的建设,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已经突破1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运行稳定,管理良好,维修率低。
2.专业图书资料
为了满足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补充图书资料。第一,争取学校图书馆资源,加大地理专业图书资料的采购量与分拨量;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定期进行集中采购;第三,激励专业教师购买图书;第四,订阅期刊,补充专业期刊、科普期刊;第五,充分利用文献数据库资源。第六,实验室所有电脑都能直接入学校图书馆,访问各类文献数据库。
目前,我院各类图书期刊共计16879册。其中中文图书8635册,外文图书2268册,中文期刊4287册,外文期刊1689册。
总之,我院中外文专业图书、期刊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专业网络数据库及其他教学资源丰富,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科研的需要。
3.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使用
专业建设经费由学院统筹安排,野外实习经费(每年约25万元)、教育实习经费、毕业论文经费、课程建设、日常运行费(每年0.5万元)等,都安排到位,且逐年增加,能满足本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根据地理专业学科发展和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2013年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基本原则是,坚持地理专业基础、教师基本技能、教育基本理论并重,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融合。夯实地理专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执教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重点高中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知识和能力培养: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和教育学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教育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地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公共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级课程平台。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2门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实习见习内容。设置了为期3周的宜昌野外综合实习、为期2周的教育见习和为期10周的教育实习。
——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艺体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课程和社群教育平台。
2.课程体系改革
——树立“三意识”,即树人意识、精品意识、时代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注重“三结合”,即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与中学课改需求相结合、与学科发展需求相结合。高师地理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学地理师资的职责。通过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新需求,针对性地强化教师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本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的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协调“三关系”,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论课程与部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推进“五个化”。课程实验“开放化”——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实验模式,形成与学生自主的开放性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课程见习“系统化”——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改变过去的单元见习、分散见习的模式,形成系统见习、集中见习的体系;综合实习“基地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都在暑假进行,要研究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依托实习基地;教育实习“重点化”——主要选择重点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提前化”——毕业论文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相结合。
3.教学内容改革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把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作为基本的原则,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编撰适应学科发展和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材,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地理专业提出了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的设想:围绕课程,系统进行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相关教学软件建设、主干课程建设、CAI 课程制作、课程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建设。
——依托科研项目,开设创新性实践教学项目。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以外,专业教师依托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为本科生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充实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内容。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要求全院教师重视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以确保教学改革的质量。要求每一位教师至少每两年要撰写一篇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论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顶目和教学研究项目。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研究立项,以项目为驱动,加强教学方法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改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目前,地理教育专业有20门课程已经开展了,或即将开展研究型教学。“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等多门
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为提高国际化程度,促进国际交流与双语教学,每学期选派2名专业教师参加川外的外语培训,每年选派1-2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学习,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目前,地理教育专业已有多门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将逐步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数量。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院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理论课必须制作课件,对优秀的课件实行资源共享。目前,地理教育专业所有课程都采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和“可持续发展”四门课程,都建成了课程网站。“地质学基础”和“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已完成CAI 课件制作。开设了《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历史地理学》等混合式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系主任每学期必须制定本专业教研活动计划,计划中必须包含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相关内容。每学期不定期开展一次以上的专门研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教研活动,并形成有关的方案。加强老师之间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明确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接口、如何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协调等等。
——开设专业学术讲座。每学年都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地理学前沿教授讲座,使学生们了解地理学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研究领域,增加学生和教授接触的机会。每学年不定期地邀请中学地理名师为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在学校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等纳入学院考核评估。如果教授主持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副教授教学测评分平均在95分以上,则三年聘期考核,一票通过。
5.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
——专业实验室建设。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2006年学院新教学大楼落成,又建成了拥有三层教学楼、共2024平方米的地理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地质地貌过程实验室、地球运动过程实验室、气象与水文过程实验室、植物地理与生物过程实验室、水土环境分析实验室、全球变化与灾害
过程实验室、人文化过程实验室、区域化过程实验室、城市化过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空间分析与规划制图实验中心、地理教育过程实验中心,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组建实验教学团队,对实验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技能和实验管理水平。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学院狠抓教风建设,打造了一支作风良好的实验教师队伍。地理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技术人员5人,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师20余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建设和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基本形成了“4-3-4”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的“四模块”:地理过程实验模块、地理教育实验模块、地理应用实验模块、地理技术实验模块。实验教学体系的“三层次”: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 实验教学体系的“四结合”:课堂实验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建成了系统化的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体系。课程见习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市气象局、武汉植物园、武汉汉口王家墩CBD 、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荆州古城、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基地、武汉市青山区武钢、武汉市洪山区左岭—葛店化工区等。专业实习基地:宜昌野外综合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省外实习基地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近两年,成都、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有地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省内教育实习基地数十个,其中,代表学校由地理专业牵头挂牌的实习基地有: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湖北省孝感一中、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部、湖北省黄陂一中、湖北省宜昌一中。社会实践基地:地理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都组织学生到湖北省大悟县雾峰镇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管理
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由教学副院长统一领导和部署,教学办公室主任协助其工作。地理科学系主任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包括培养方案的修订、授课教师的安排、野外实习的安排、教育实习的组织等。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督导和监控。
学院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细则,并认真落实。每学期开学时,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填写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进度表、系主任审核签字。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表开展教学活动,如有异动,必须写情况说明,并报教学副院长审批。坚持听课制度,学院督导员每周听课,院系领导听课,同事之间相互听课,重点听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学生反映过问题的教师的课堂。组织学生座谈、评课,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意见。由于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效果很显著。近三年中从未发生过教学事故。
对课程实习、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均严格管理。要求学生制定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的、实习日程和内容,由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学生完成实习小结,由实习单位考核、盖章,交给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存档。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去实习单位看望同学,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具体问题,并听取实习单位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以座谈会和个别交谈形式听取学生意见,并做好实习工作总结。
在学校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等纳入学院考核评估。如,教授主持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副教授教学测评分平均在95分以上,则三年聘期考核,一票通过。
六、人才培养质量
1.一次性毕业率和学士学位授予率、学风情况
地理科学专业近三年的一次性毕业率,2011届为,2012届为,2013届为98%;学士学位授予率,2011届为,2012届为,2013届为。
学风较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2.毕业论文
地理科学专业一直严格管理毕业论文。
一是落实学校要求。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和《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专业实际,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二是严格过程管理。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选题,选题要求既体现学术学位水平,又体现学科前沿动态。并按难易程度分级,教学办组织专家对汇总的论文选题进行筛选,然后发布,供学生选择,选题每年更新率达到30%以上。学生选题,要求每人一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一届不得超过8人,且需与其研究方向、专业特长结合起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程序进行指导,以确保论文指导质量。每年组织“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辅导报告,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作开题辅导报告。
三是严肃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要求指导教师详细审阅论文,写出评语,交给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研究方向相近的专业教师组成,答辩过程详细记录,由教学管理办公室存档;从严控制优秀论文的推荐,对于质量低劣的论文,学院创立“第二次答辩”制度,要求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第二次答辩通过,方可提交学术委员会。
由于严格管理,毕业论文大都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所有毕业论文都达到学士学位论文要求,整体质量较高。每年有4—5篇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3.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
提升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培养地理教育教师人才的核心目标之一。地理科学专业组成了以地理教学论教师、专业教师为成员的指导组,并聘请重点中学一线的优秀地理教师为顾问,强化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如
2011年全校教学技能大赛,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名;2012年大赛中,再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名,其中1名同学获学校第1名,作为全校选派的3名代表之一参加全省“高教社杯”第三届湖北省普通 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
地理科学专业一直把夯实专业基础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来,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A 类和B 类)13项。
本专业2009、2010级学生积极参加2011、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第四届、第五届),均获得佳绩。这两年,本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参赛,均获得武汉赛区第一名。参赛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本专业一名女生,作为主持人,两次主持武汉赛区决赛,展现了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风采。
4.社会声誉
近年,本专业录取分数均高于当地重点线20分以上。
毕业生受到省内外重点中学的青睐,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为省重点高中,少数毕业生到了重点初中。毕业生受到中学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满意度很高。有的中学甚至只愿意接受我院本专业的毕业生。
学信网上,往届毕业生实名投票显示,在华中师范大学所有专业中,本专业的就业满意度高居榜首。
七、专业特色和优势
地理科学专业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1.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专业是百年老校的老牌专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专业特色。
(1)体现学科交叉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地理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性强,既与地质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紧密相连,也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也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专业实施文理兼招,注重学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材为目标,以思想教育为保障,通过各种课堂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始终把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摆在首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树立“三意识”(树人意识、精品意识、时代意识),注重“三结合”(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与中学课改需求相结合、与学科发展需求相结合)。在课堂教学方面,严格要求教师着力抓好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重视教学督导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学、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推进“五化”建设(课程实验开放化,课程见习系统化,野外实习基地化,教育实习重点化,毕业论文提前化),形成了实践环节整合、教学资源节约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体现社会需求特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本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都要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和支持主讲教师指导大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推荐发表;在课外科研方面,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的科研立项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同时设置院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给予相当额度的经费支持;
在毕业论文方面,认真组织和遴选题库,加强教师指导和答辩管理,设立“二次答辩”制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4)体现因材施教特质,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培养
本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招,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同时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比如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地球概论、水文学、气象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比较吃力;而理科学生对需要较多记忆的课程或知识如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区域地理等课程兴趣较低。我们在制定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体现厚基础、重素质、宽口径、突特色的要求外,还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增加大量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
2.专业优势
(1)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半个世纪桃李芬芳
本专业自1956年招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虽然过去的地理系壮大成了今日的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但地理科学专业始终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即使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高考取消地理的那段艰难日子,地理科学专业也没有停止过人才的培养,这在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高校都是绝无仅有的。50年来,这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专业,为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科学研究输送了3000多优秀人才,他们在三尺讲坛辛勤耕耘,在研究室里潜心学术,在管理岗位鞠躬尽瘁,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2)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湖北地理教师摇篮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是这所百年老校的老牌师范专业,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始终是该专业“第一要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本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形势都非常的好,连续几年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年招生数都在120人左右。最近三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区)。在湖北,则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里,都有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走出去的学生,中教地理届绝大多数的地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都曾经在这个专业受过专业教育,有的是学历教
育,有的是函授与培训,说她是湖北省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一点也不夸张。不但如此,在省内外许多高校的地理专业或相关专业,也都分布有这个专业培养的优秀人才。目前,该专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地理教育过程实验中心”,是国内拥有“地理教学论”博士研究方向的3所高师地理院系之一。
(3)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本专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学士、硕士、博士齐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这里毕业的研究生许多已经成为高校地理、土地等专业的学术骨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中国人文地理培训班”在这里主办,通过培训的地理专科教师也已经成了各地的地理学术中坚。本专业不仅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重视地理科学的研究以及地理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成立了地理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两型社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心、土地科学研究中心等地理学术机构,为湖北的农业区划、国土整治、产业布局、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贡献了智慧,做出了贡献。最近三年来,本专业的老师每年获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经费年均都在500万元以上,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列全校前茅。
(4)教学体系改革先锋,辐射示范作用显著
本专业十分重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瞄准社会就业需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一手抓学风教风等软环境建设,一手抓实验实习等硬条件的建设。近5年来,在4个国家财政部专项经费的资助下,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由自然地理过程实验中心、人文地理过程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空间分析与规划制图实验中心、地理教育过程实验中心组成的体系完整的“湖北省地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保障了课程实验的开设,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支撑,特别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地理教育过程实验中心”更成为了湖北省内外的一个示范中心,许多高校地理系来参观观摩。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也走在湖北地区的前列,所提出的“课程实验开放化,课程见习系统化,野外实习基地化,教育实习重点化,毕业论文提前化”的“五化”改革思路得到其他高校地理专业的认同和效仿。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主要问题
本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发展相对滞后,教师人数稍显不足;高层次、高水平优秀人才较为缺乏。
(2)高层次、高水平的教研项目、教学成果偏少。
(3)课程建设力度不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偏少。
(4)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定,偏重科研方面,而对教学方面重视不够,导致教师对教学、教研的投入不够。
2.改进措施
(1)加大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并着力培养青年教师。
(2)增加投入,鼓励教师争取高层次教研项目,对于高水平教学成果给与重奖。
(3)加强课程建设力度,争取3年内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4)希望学校有关方面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范文五: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地理科学类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熟悉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
◆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
实践教学: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10—12周。主要专业实验: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原专业名:地理学、地理学教育、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就业数据
综合介绍
地理科学研究地球表面资源环境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具有漫长的海岸线,较为丰富的水、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如何实现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课题,因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需要地理科学方面的人才。
地理学产生于人类探索自然的初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往来,必须要研究地理环境,这样便产生了地图,地图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了人类全面认识地球的过程。工业革命产生了各种测绘仪器,绘制全世界的地图、制作地球仪都不再是什么难事。地理学也随着观测和分析技术的进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国土规划工作,就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决策部门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例如,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决策,必须建立在对西部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国家还需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国土普查、土壤调查、地图测绘,以得到决策必需的数据、图谱、资料。由此可见,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必将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除了研究资源环境的自然地理学专业方向以外,目前各个大学的地理学系还适应社会客观需要,设置了人文地理学专业方向,侧重地理学与经济学等之间的交叉研究,如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等已受到广泛欢迎。喜爱经济和规划等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该专业,可以让自己尽快学习和掌握地理、资源、环境、管理、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成为既具备地理知识背景,掌握其研究方法,又具有很强统筹规划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以外,就业去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房地产部门。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例如国土资源规划部门、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需要地理学人才从事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或协助制定政策。另一方面,房地产部门也需要一定的地理学人才,从事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教育发展史
地理学有着古老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了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关系的学科。近代地理学形成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特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主要代表人物为以美国的加里森和厄尔曼为首的华盛顿大学派,英国乔利和哈格为代表的剑桥大学派。随着学说的发展,地理学教育也相继在各国展开。1820年德国的柏林大学第一个设立地理学讲座,英国于1894年在牛津大学建立地理系,美国于1930年在芝加哥大学建立地理系。中国大学地理学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末。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了地理课,最早从事大学地理教育的张相文在此学习史地,毕业后曾在南洋公学、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和北京大学讲授地理。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建立史地系。1921年南京东开大学建立地理系,由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竺可桢任系主任。以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浙江大学等大学先后建立了地理学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过院校调整,地理系分设于综合大学和师范学校。综合院校以培养科研人才为主,先后设立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貌、地图等专业。师范院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地理师资为主,一般不分专业,同时也培养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这一时期,全国设立该专业的院校有: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其中中山大学于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周立三、竺可桢,胡焕庸等人。竺可桢提出地理学应主要为农业服务的方针,他主持了中国自然区划、国家大地图集中自然地图集等工作。
**期间地理学教育也和其它教育事业一样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地理学科的发展也一度停滞不前,这一时期没有重大的理论和成果出现。至70年代中期,全国仍有10所大学和30多所师范院校设有地理系。至70年代末,全国共计毕业地理系学生四万多人。在此期间人口地理学说由于受到重视而得到一定的发展,著作主要有《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国人口地理》等。
目前国际上地理学专业教育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现在各国院校均开设有地理专
业,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城市、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科教育上重点突出统一性,在地理科学各分支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又强调了地理学的综合性,此外在教学中还出现了重视理论和强调地理学数量化的特点。总之地理学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地理学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地理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81年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地理研究会。我国地理界走出了封闭的领域,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引进外国的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用计量方法和遥感技术等先进方法和手段提高研究的水平。各综合大学和师范学校相继建立了地理系。到8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专业,并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不仅如此,全国各高校地理系同时还承担很大一部分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综合科研项目、国土整治、流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项目布局、交通运输布局等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此外,出版了大量地理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著。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的地理各大院校的研究水平和师资力量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国际上地理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很快,地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科学在发展中和其它学科不断地产生交叉融合,使地理学专业的建设更加重视社会性和综合性。地理学研究应用的新领域不断出现,从生态研究进入到人文地理领域,城市生态系统、地域经济系统、农业地域系统、文化生态等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热点。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科学从其它学科吸取有关的各种要素和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关于各种要素和其它现象间的联系,由此形成了地理学的众多分支和人文科学,如海洋地理学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其它国家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更是使地理上、空间上的差距日渐缩小,所以与人们有密切关系的地理学必将得到较大的发展,如地理学的分支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都将有较快的发展。同时我国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资源交流等日趋广泛和深入,地理学专业的精细研究分支必然会极大的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地理学专业也必将从过去自然单一化的领域中走上综合化的多领域状态,成为与人们紧密联系的专业。我们相信,21世纪的地理学的内容和结构必然会充实和丰富,其行业的应用性必将大力拓宽,它必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行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与实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就业状况及趋势
地理学科毕业的学生,依据所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事科研的人员到国家各级科研单位、院校、生产机构中进行生产与科研工作;师范类地理人员一般就业于各级学校中,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师。因为地理科学的基础性,其学生的适应部门广泛,加之近年来由于环境、大气、海洋等与地理学科发生深层的融合,地理学人才的就业面进一步扩大。由于地理学科偏重于理论研究,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该领域的工作性质变得日趋复杂,不光依赖于自然界的信息作为知识窗口,而以有关地理系统的精确观测和基础知识作为支持,同时该行业也需要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有关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高速电子计算机的支持。这也使地理学的相关就业职业所需的人才类别有扩大化的趋势,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综合型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才能胜任其工作,其工作的性质偏重于科研理论方面,与地质学着眼于应用是有所区别的。
目前国家对于地理科学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采取积极支持的政策,对地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也给予一定的照顾,鼓励有志青年从事地理学方面的工作。对于大学毕业人员采取自谋职业的政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计划指导。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我国的地理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因为现代科学多为多学科、多人员的综合工作,其成果也是集体的力量实现的,如南海群岛多级相邻海域的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化及资源开发。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注意的是地理科学相关工作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有的工作需要在野外进行,对身体有一定的要求,在精神上要有一定的承受力,这都是应该考虑的。目前在我国地理相关职业的收入由于行业特点和国家政策的照顾,高于同等级别的其它工作。当然,不同生产科研部门,毕业生应自己详细了解后再作决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目前地理科学的发展正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时期,地理科学的各分支学科专业已成熟和一系列新的探测技术的出现,使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当代地理学及相关行业的社会功能已经从以往的解决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重大问题为主要应用目标扩展到全方位的为保护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服务。其行业发展偏重于:第一、维护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供给依然是地理科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功能;第二、评价如何解救环境与地球变化的效应是当代和今后一
段时期内地理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减轻自然灾害正成为地理学家重要的任务;第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服务也成为地理科学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与之相应,以下部门将成为地理科学的职业热点:大陆动力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基础理论、重大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全球变化、自然灾害与减灾科技、地球物质与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内部资源与成矿、古生物与古人类、地理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相应的职业将成为需求人才较多的部门。可见地理学科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建设需要,凡是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行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地理科学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需求量进一步拓展,就业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毕业后就业的范围较广,主要可以从事的工作如:
教师——在中学或高校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编辑——在地图出版社从事地图的绘制、编辑工作;
公务员——在地质局、国土规划局工作;
工程测量人员——在大型建设集团从事与建筑、土地测量等相关的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宝鸡文理学院、佳木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哈尔滨学院、南通大学、皖西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济南大学、临沂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嘉应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