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
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
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人类与近地太空 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
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从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单向的影响为主,变为现在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对立统一性。
范文二:人体健康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
人体健康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
国坤
(地球化学 2010070910)
摘要:环境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衍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概括论述了人体健康与环境地球化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人体健康,环境地球化学,医学。
当代人类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体系平衡破坏的威胁,环境成为近代交叉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环境地球化学就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衍生出来的边缘学科。环境地球化学作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它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从单纯研究环境与人体健康(主要是地方病)之间的关系发展为对区域环境污染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是环境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各国的重视,英国、北欧、美国、德国和日本研究较多,我国在环境Se、Mo、I、As等微量元素与地方人群健康关系方面作了许多的多学科联合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沁。
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人类在其长期进化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受到环境的制约,并最终适应了环境。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组织要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各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微量元素,只能从体外环境中获取。近年来,医学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性疾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缺乏或过量相关。维持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动态平衡,只能通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这也就是说,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布对人
体健康有着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地球化学指出,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一的,生命圈层各层圈的物质组成也各不相同。那么,当人群长期生活在因元素偏低或过丰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人体与环境物质长期交换,必将引起人体的某种(些)元素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器官组织病变,这就是地方病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同样,人群如若长期生活在或经常接触某些元素污染的环境,久而久乏,就会患职业病或出现中毒现象,这就是职业病和元素中毒症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近年来,环境医学调查表明,癌症的高发区也具有区域分布特征,这说明地球化学环境因素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金属元素的致癌作用研究从另一角度作了例证,如美国、新西兰肠癌高发区与环境中缺Se有关,我国河南林县食道癌高发区主要是环境缺Mo,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食管癌高发与饮用地下水类型和深度有关。尽管微量元素失衡致癌的医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研究已揭示了环境的地球化学因素的重要性。这几年,在癌症治疗中也已出现利用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结合元素间协同和拮抗关系研制微量元素的抗癌药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以碘为例。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成年人中碘的总量约20~50mg,其中20%一30%存在于甲状腺中,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是一种激素,在细胞内调节氧化速率,影响细胞中的100多种酶系统的活动,特别对人体的热能、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水盐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碘关系到体格和智力发育、神经、肌肉和循环功能及各种营养素的代谢。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的摄碘量以100拼g为宜(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孕妇、乳母应适当增加。如若长期摄入量不足,将引起碘缺乏症,即甲状腺体增大或死胎、流产、先夭畸形、聋哑,甚至影响智力发育,出现痴呆症。据地甲病专家估计,全国几百万痴呆傻人中,约90%为缺碘所致。
体内缺碘,其主要原因显然是摄入量的不足,而这又与碘的地球化学分布有直接关系。碘的地球化学特性决定了碘在自然界分布很不均一,会出现缺碘或富碘的地区。据统计,我国目前约4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世界受碘缺乏威胁人口的40%。研究还表明,缺碘还可诱发癌症。同时,环境高碘导致人体碘摄入量过大也会出现高碘型地甲病。据资料,正常成年人持续每天摄入500拼g,
可引起高碘甲状腺肿症(一般发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油田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人群中)。治疗和预防地甲病采用直接补碘或矫正环境以提高(或降低)环境的碘含量状况。
我国的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工作者对克山病研究所获得的突破性成果,是我国在该领域所作出的一大贡献。经过多学科综合研究,首次确认源于黑龙江克山县的地方性心肌疾病克山病的地球化学环境病因,提出我国存在NE一SW向、与克山病分布区域相一致的低Se(低Mo)的地球化学环境带,表现出土壤一水体一植、动物一人体体系均处于缺Se低M。的生态循环状态。在此基础上,以口服亚硒酸钠直接提高Se摄入量治疗克山病患者,通过改水、喷施含Se、Mo的肥料,以矫正土壤低Se、低Mo状态,增高粮食、饲料的Se、M。含量,提高家禽家畜的摄入量,最终提高人的Se、M。摄入量,防止克山病的发生和蔓延,取得了明显效应。因此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施瓦茨奖章(1984年,北京)。
此外,还有许多因环境中某种(些)元素缺乏或过丰而导致的地方病和中毒现象,如地氟病、大骨节病(环境缺Se)、伽师病(多种元素过剩及少数元素不足)、地方性As中毒(内蒙)、水误病(日本、环境汞污染)、痛痛病(日本、环境Cd污染)等。
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充分论证了地球化学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在此领域,环境地球化学还大有可为。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地球化学环境多样,研究课题还很多,不仅需要环境地球化学发挥学科优势,与环境医学紧密结合,考虑环境元素的组合分布、元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等复杂因素,深入探索地方病、职业病及中毒症的病因、机制,寻找更好的防治方法;同时需要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依据元素区域分布资料、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性,并考虑人为的环境污染的叠加因素,与环境医学共同预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因素,发现潜在的疾病,探索改善环境质量、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最佳方案。如部分地区的黑色页岩、石煤,因富含有机质吸附的U、V、Cr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故应避免作为燃料和建筑材料使用;含放射性元素副矿物的花岗岩及其风化形成的矿,也不应用于建筑材料、自来水的过滤材料等等。
参考文献:
1. 龙莎莎,谈树成等 浅析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云南大学
2. 兰雅莉 环境地球化学三个领域的研究 石家庄环境检测中心
3. Helen1.Cannon and HowardC.HoPps. 健康与疾病的环境地球化学 GeologiealSoeietyofAmeriea(1971). 4. 陈德兴,邵器行等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中国地大(武汉) 5. 洪业汤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范文三:论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问题
论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问题
摘要:人类生活在地球环境中,靠着地球上的各类资源维持自己的生活.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对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无不昭示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破坏的后果是严重的,环境慢慢对人类进行着报复,全球变暖、海啸、泥石流、酸雨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生命带来严重威胁。这一系列的后果告诉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人类必须采取行动,调整生活、生产方式,处理好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采利用,防治污染,营造和谐的人类-环境相处模式,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地球环境 资源 人类生存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地球,生命的摇篮,人类共同的家园。她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使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环境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类: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这种种资源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维持着人类生存,并且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物质生产资料。空气,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水资源,
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球上百分之71的表面覆盖着水,所谓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而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土壤资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农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各类资源是存在于地球的自然资源,他们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人类健康。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 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大气层可以使地球上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没有大气层,白天温度会很高,而夜间温度会很低;大气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大气层可以阻止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过多地进入地球,阻止陨石撞击地球,因为陨石与大气摩擦时既可以减速又可以燃烧;风、云、雨、雪的形成都离不
开大气;声音的传播要利用空气;降落伞、减速伞和飞机也都利用了空气的作用力;一些机器要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工作。
空气对人类生存如此重要,它的质量问题自然不能小觑。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煤烟雾事件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
大气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对植物亦有严重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此外,大气污染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首先,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其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此外,还会造成酸雨的形成。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空气污染会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
空气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多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防治,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对于风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
能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活动。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3、 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户过度集中,不要造成重复迭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4、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我们生活在地球环境中,必须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处,保护好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对地球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当超过了其承受限度,造成的恶果将无法估量。因此,对环境的保护不只是国家、政府的事,而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为地球母亲减轻压力。如今,环境保护已经被各国提上日程,各国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一小时”“亚洲熄灯日”“绿领活动”等活动的举行,唤起了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以前,为发展经济,各国都本着先污染后治理的态度,导致环境遭到破坏。如今。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园,人类是否对这一做法感到后悔?答案在每个人心中不言而喻。人类发展将生生不息,但人类家园始终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代人不知为自己活,让自己活好,还要为下一代考虑。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但我们以前忽略了这个规律,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如今只能恶果自食。我们应及时吸取教训,处理好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防治污染,将眼光放长远,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范文四:人与地球表面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关系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共同环境,也只有地球才适合我们人类的生存;人类是生活在地球表层,太阳滋润着大地万物,大地万物却又滋润着我们人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地表环境,所以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太阳提供给我们温暖,而地球提供给我们真正生活的依靠。生存的主要资源我们并非从太阳直接获取得来,而是从地球表层获取。地球给我们能源的依靠,给我们水源的依靠,给我们呼吸的依靠,让我们能够脚踏实地,也是我们一切生活娱乐的前提。从此看来我们与地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关系,但是很多的人却妄图征服大自然,依靠科技来改造大自然,由此却引发了许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过度利用,如煤油的过度利用,不但污染的大气,过度开采更使地表下陷,破坏地球格局;树木的过度砍伐,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吸收,造成温室效应等,还使得地表土层的疏松,导致水土流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导致了生活垃圾的飞速增长,特别是在我国这方面愈其明显,地球的自我平衡系统被打破,往日美丽的海滩,变成了黑乌乌的垃圾场,昔日晴空万里却是垃圾满天飞;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地球得负担,土地超载导致土地沙化、土壤流失、盐碱化,导致人类不适当的开垦、砍伐,导致采取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灌溉方式,耕地施肥不足,城市废弃物污染等。
人类的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直到现在科技发达,人们从语言都还未发明,文字都不知是何物,从幻想自己能够再空中飞翔,到现在语言的多元化,文字都不需自己手写,到现在能够踏足月亮,一尝嫦娥的喜悦,这一切离不开地球地培养。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熟食的味道,一个雷公劈下,地球赐予了我们真正的人间的美味,人们嘴上的享受从此开始;那时人们还未能三餐温饱,人们就开始尝试自己耕种,农牧时期就从此开始。然而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整个地球是一个自组织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对立又统一,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不过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活动作为子系统参与到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动中去,必须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尽管今天的人类活动能力已经大大加强,甚至其活动范围可以脱离地球,到达其他星球上去,但是人类的生存还是不能逃出地球的生物圈,这就使得人类必须以生物圈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对生物圈的保护和发展负起自己的责任。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仅仅从如何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而不顾及它的后果,更不去考虑人类的行为可能给自然界和自然生命带来的不幸。例如,人类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盲目的发展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等。当人类以一种变本加厉方式掠夺自然,以不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各种物质需求时,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对人类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从水资源方面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水是人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不加爱惜,恣意浪费。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警觉到,水资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富,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荒已经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淡水资源的稀缺情况非常严重,中国也不惜花费巨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来解决问题。我们从小生活在南方,所以缺水这方面问题,感觉还不是很深刻。反而最深刻的是水污染问题。比如在我家乡东莞常平,我的母亲河叫寒溪河,在90年代初,即是我刚刚出生的时候,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不少人在里面游泳,戏水的。那时每年的五月初五还在上面举行赛龙舟,现在在我还留有以前比赛时的龙舟呢,只是这只能是怀缅了;在下游依稀留有“水上乐园”4个字,只是现在都已经荒废了。莞城还有一条运河,跟寒溪河的状况差不多,不过,市区有钱,整治的情况比镇区的要好得多,最起码现在没垃圾了。的确,改革开放旺了珠江三角洲,却又脏了珠江三角洲啊!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500亿吨污水排除入江河湖泊,40%的河流遭污染,占全球淡水总量14%以上的可用水已被污染,造成丰水地区水质严重下降,缺水地区更缺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人口的20%难以得到清洁的饮用水,50%无法得到卫生用水。发展中国家每5个人中就有3个人缺乏干净的饮用水。在非洲,难以得到饮用水的人口将增加到
4.5亿,12个国家将常年缺水。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国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早是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他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自然和人不存在主体和对象之分,所以不存在谁征服谁。地球孕育着我们,我们需要感恩,保护好我们唯一的母亲,地球。新世纪,我国提出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揭示了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在我们所能到达的星球里面,唯独地球能够适合我们的发展,在没有后路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保护好地球,这是客观所要求的。
范文五:论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摘 要: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人类 环境 对立 统一 关系 一、什么是对立与统一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二、对立统一有什么必然关系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2.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3.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 4.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5.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 三、结语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