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机顶盒外观检验标准试卷
机顶盒通用外观检验标准试卷
部门 工号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机顶盒通用外观检验标准适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数字有线机顶盒、数字地面广播机
顶盒等以整机形式出货之产品的之检验。
2. 抽样方式:依据GB/T 2828.1-2003,一般检验水准级,抽样计划。允收品质
水准 AQL:CR(严重缺陷)=MA(主要缺陷)=;MI(次要缺陷)=。
3. 检验条件:光照度:LUX(相等于40W白光灯450mm距离下亮度)距离
公分,视角与受检面呈度。
4. 检验工具有:等。
5. 外观检查商标时,要检查商标的等与BOM、
图纸、样板或订单是否相符。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机器表面刮伤可分为无感刮伤和有感刮伤,在无感刮伤内,刮伤之最大宽度
W<0.2mm,>0.2mm,><10(mm),刮伤的数量在3处以内,可接收的是(>10(mm),刮伤的数量在3处以内,可接收的是(>
)
? A面 ?B面 ?C面 ?D面
2. 间隙可分为,机箱顶部:面壳与上盖组合产生之间隙;机箱左右两侧:面壳与上盖组
合产生之间隙; 机箱背部:上盖与后板组合后产生之间隙; 机箱底部:底座与面壳/
上盖等组合后之间隙,上述间隙统一可接收的标准是( )
??0.3mm ??0.5mm ??0.6mm ??1.0mm
3. 断差可分为,正面:各卡门、面镜、嵌件等组合后之断差; 侧面:面壳与上盖组合
之断差;顶面:面壳与上盖组合之断差;上述正面,侧面,顶面断差的接收标准分别是
( )
??0.4mm; ?0.5mm; ?0.3mm ??0.5mm; ?0.3mm; ?0.4mm
??0.3mm; ?0.4mm; ?0.5mm ??0.5mm; ?0.4mm; ?0.3mm;
4. 机器按键检查的主要事项有( )
?漏装按键,按键周边有披锋或按键孔有披锋,造成按键干涉
?按键颜色、材质与BOM、图纸或订单要求不符,按键失效、下陷、无弹性、卡死
或不灵活;
?表面起泡或电镀层脱落, 局部偏黄、偏暗、发黑、电镀不良或喷涂不良
?按键表面刮花、划伤,不光滑、凸点、缩水、变形等
5. 机器包装后主要检查的外观事项有( )
?包装方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或订单要求?包装材料是否变形开裂、破洞、穿孔
?各附件、配送件的型号规格、数量与BOM或订单要求是否相符,是否有破损
?是否有漏放机器,及相关配送件等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 机器、彩盒、包装箱上丝印/贴纸/箱唛的内容、字体、图案、大小、色泽、位置等
不符合图纸、样板、BOM或订单要求,可判为MA:主要缺陷。 ( )
2. 机器外观上如有表面脏污,色差,开裂,以及一些接头及底座有腐蚀、氧化或锈斑
现象,但只要功能OK,就可以判合格。 ( )
3. 订单有要求机器通过相关的安规认证,如3C,及CE认证,实机器未通过认证,也
未有相关的丝印标识,可判不合格。( )
4. 大包装箱,彩盒、内衬、机器、外箱、保修卡等上贴的流水号必须要求一致,否则
可判为不合格。 ( )
5( 流水号重复(即两台或两台以上机器的流水编号相同),条形码不可读,或扫描三
次无法读出。(使用激光扫描器) 可判为合格。 ( )
6. 合格证上未盖检验印章,易碎封条破裂、或粘贴偏位导致无防封作用,可判MA .
( )
7. 面壳型号与BOM或订单要求不符,可判为CR:致命缺陷。 ( )
8. 面镜装反、未装到位或翘起,保护膜折皱、破损、起翘、脏污等明显影响外观。
可判为MA:重大缺陷。 ( )
9( 因异物堵塞、零件浮高、材料变形或装配不良等,导致IC卡座、模块插座等与外
部连接之端口无法正常连接或插拔,可判为 MA:主要缺陷。 ( )
10(机器内有多余螺丝、金属垫片、锡渣、金属条、导线等导体物质,有异响但不影
响正常测试,可判合格。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请简要回答在机顶盒外观检查中,A,B,C,D 四个面如何区分。
2. 请简要回答丝印附着力不够,油墨易脱落的检验方法
五,问答题(20分)
1. 请给合自已的实际工作,谈谈自已对机顶盒外观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进一
步做好自已的工作,
范文二:IPTV机顶盒硬件测试标准
IPTV 机顶盒硬件测试标准 Hardware Testing Specification for IPTV terminal-STB
起草人:李佐可
目录
1. 前言 . .................................................................................................................................. 5
2. 范围 . .................................................................................................................................. 5
3. 规范引用文件 . .................................................................................................................. 5
4. IPTV 系统简述 ................................................................................................................. 5
5. 测试条件 . .......................................................................................................................... 8
6. 测试仪器 . .......................................................................................................................... 8
7. 系统功能测试 . .................................................................................................................. 9 7.1. 音视频解码制式测试 . .......................................................................................... 9 7.2. 解码器图像分辨率支持能力的测试 ................................................................... 9 7.3. 静止图像页面显示功能测试 . ............................................................................ 10 7.4. 网络适应性测试 . ................................................................................................ 10 7.5. 远程配置功能测试 . ............................................................................................ 11
7.6. 本地配置功能测试 . ............................................................................................ 11
8. 信号完整性测试 . ............................................................................................................ 12 8.1. 二次电源精度测试 . ............................................................................................ 12 8.2. 时钟信号质量测试 . ............................................................................................ 12 8.3. 上电复位时序测试 . ............................................................................................ 13
8.4. 管理 /通信总线信号完整性测试 . ....................................................................... 13
9. 外设接口指标 /功能测试 . ............................................................................................... 13 9.1. 以太网电接口指标测试 . .................................................................................... 13 9.2. 以太网电接口功能测试 . .................................................................................... 14 9.3. 无线局域网接口指标测试 . ................................................................................ 14 9.4. 复合音 /视频输出信号测试 . ............................................................................... 15 9.5. 复合音 /视频接口功能测试 . ............................................................................... 16 9.6. HDMI 接口指标测试 ......................................................................................... 16 9.7. HDMI 接口功能测试 ......................................................................................... 17 9.8. USB 接口指标测试 ............................................................................................ 18 9.9. USB 接口功能测试 ............................................................................................ 18 9.10. 红外接口指标测试 . ........................................................................................ 19 9.11. 红外接口功能测试 . ........................................................................................ 19 9.12. 蓝牙接口指标测试 . ........................................................................................ 19 9.13. 蓝牙功能测试 . ................................................................................................ 20
10. 气候类环境试验 . ........................................................................................................ 20 10.1. 低温贮存试验 . ................................................................................................ 20 10.2. 高温贮存试验 . ................................................................................................ 21 10.3. 高低温循环试验 . ............................................................................................ 21 10.4. 低温工作试验 . ................................................................................................ 21 10.5. 高温工作试验 . ................................................................................................ 22 10.6. 高温高湿试验 . ................................................................................................ 22 10.7. 遥控器环境实验 . ............................................................................................ 22 11. 机械类环境试验 . ........................................................................................................ 23 11.1. 整机振动试验 . ................................................................................................ 23 11.2. 遥控器机械试验 . ............................................................................................ 23 12. 安规试验 . .................................................................................................................... 23 12.1. 整机输入电流测试 . ........................................................................................ 23 12.2. 整机输入电压测试 . ........................................................................................ 23 12.3. 能量释放测试 . ................................................................................................ 24 12.4. 绝缘电阻测试 . ................................................................................................ 24 12.5. 抗电强度测试 . ................................................................................................ 24 12.6. 接触电流测试 . ................................................................................................ 24 12.1. 网口过电压防护测试 . .................................................................................... 24 13. 电磁兼容 (EMC)试验 ................................................................................................. 25 13.1. 静电抗扰性试验 . ............................................................................................ 25 13.2. 射频辐射抗扰性试验 . .................................................................................... 25 13.3. 电快速脉串抗扰性试验 . ................................................................................ 25 13.4. 浪涌抗扰性试验 . ............................................................................................ 25 13.5. 传导抗扰性试验 . ............................................................................................ 26 13.6. 电源跌落抗扰性试验 . .................................................................................... 26 13.7. 传导发射试验 . ................................................................................................ 26 13.8. 辐射发射试验 . ................................................................................................ 26
IPTV 机顶盒硬件测试规范 关键词 :IPTV 、硬件测试、 HDMI 、 EMC 、 WLAN
摘 要 :本规范详细介绍了 IPTV 机顶盒及遥控器硬件测试方法,包括信号完整性测试、 接口指标测试、气候类环境试验、机械类环境试验、安规试验及电磁兼容性试验等 测试内容、通过标准等,对 IPTV-STB 终端设备硬件测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缩略语清单 :
1. 前言
《 IPTV 机顶盒硬件测试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指导 IPTV-STB 设备的硬件调试、硬件研 发测试以及硬件生产测试活动而制定的。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IPTV 机顶盒设备的硬件测试方法,包括信号完整性测试、系统功能测 试、物理层接口测试、气候类环境试验、机械类环境试验、 EMC 测试等测试项。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 IPTV 业务、多媒体交互式业务的机顶盒设备。
3. 规范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
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 8898-2001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 (冲击 ) 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YD/T 1098-2001 路由器测试规范一一低端路由器
YD/T 1188-2002 接入网技术要求一一基于 ATM 方式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 用户端设备 YD/T 1655-2007 IPTV机顶盒技术要求
SJ/T 10514-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红外遥控部分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SJ/T 11335-2006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器测量方法
4. IPTV 系统简述
IPTV 业务英文全称 IP Television Service,是指通过 IP 承载网络向用户提供能够支持 交互能力的电视节目的直播、点播和时移播放等业务的总称。通过 IPTV 业务,用户可以 得到高质量的数字媒体服务,可以自由地选择视频节目,实现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的 实质性互动。
IPTV 机顶盒英文全称 IPTV-STB ,指用于 IPTV 业务的交互式多媒体业务终端,可支 持业务的播放、多种功能的选择、用户需求信息的上传以及各种互联网、通信等可选功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YD/T 1655 2007 IPTV机顶盒技术要求》规范规定, IPTV-STB 机顶盒硬件系统架构如图 1所示,包括核心控制单元(CPU )、媒体处理单元、时钟和电 源单元、网络通信接口、媒体播放接口、控制接口及扩展接口等部分。
图 1、 IPTV-STB 硬件系统结构
1) 核心控制单元
核心控制单元是机顶盒的核心,负责对 STB 资源的调度、控制和管理。接收和处理各 类接口信息。常用的 CPU 芯片种类有专用 Soc 架构 IC 、基于 DSP 架构 IC 、基于 X86架构 IC 以及基于 ARM 架构的 IC 等。随着 Android 系统对消费类电子产品一统江山的大趋势下, ARM 架构的 IPTV-STB 核心控制单元已成为最优选择。
CPU 芯片一般都丰富的接口总线:集成 DDR 控制器,支持 DDR2/3 SDRAM程序运行 内存;通过 LocallBus 总线接程序 /数据存储器 flash ;通过 MII/RMII总线接 PHY 芯片或网 络控制器;通过 I2C 总线接 EEPROM ,用于存储设备基本参数、厂家信息等;集成各自音 视频接口;此外还可能集成 USB 控制器,可在面板出 USB 口以及串口。
2)媒体处理单元
媒体处理单元负责对 IPTV 业务平台传送过来的音视频媒体流进行解复用、解码,并 将解码后的音频、视频转发给 D/A转换器输出电视模拟信号或通过数字音视频接口输出数 字电视信号。媒体处理芯片可以采用专用的多媒体处理芯片、 DSP 芯片,也可直接集成在 CPU 控制器内。
3)网络通信接口
网络通信接口负责接入 IP 网络,接收 IP 网络传输来的音视频编码数据,主要芯片是 PHY 或集成 MAC+PHY的网络控制器。根据目前 IP 城域网接入方式, STB 的上行网络接 口有以下多种接口类型中的一种获几种:
高速以太网接口(10/100Base-T):符合 IEEE802.3/1998 CSMA/CD接入方式和 物理层规范的规定。
ADSL 接口(可选,用于内置 ADSL Modem的设备):符合 YD/T 1070-2000、 YD/T 1188-2002等规范的要求。
EPON (可选)
WLAN 接口(可选):可选择以下几种无线局域网接入标准的接口:
● IEEE802.11b标准接口,在 2.4GHz 频段内,传输速率 11Mbit/s;
● IEEE802.11a标准接口,在 5.8GHz 频段内,传输速率 54Mbit/s;
● IEEE802.11g标准接口,在 2.4GHz 频段内,传输速率 54Mbit/s;
● IEEE802.11n标准接口,在 2.4/5.8GHz频段内,传输速率 600Mbit/s。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 IPTV-STB ,上行网络接口的标准配置是 10/100Base-T+WLAN, ADSL 、 EPON 基本不用。
4)媒体播放接口
媒体播放接口负责为机顶盒输出音视频信号到数字电视或模拟电视,信号特性应符合 GB3174国家标准、连接器机电性能应符合 SJ2303、 SJ2951等标准。
视频输出接口主要有:
复合视频输出端子。传输模拟视频信号,采用 RCA 插头, 75Ω同轴传输线,默认 黄色,支持 PAL/NTSC制式转换。
S-Video 视频输出端子。模拟视频信号,采用 5芯插头,支持 PAL/NTSC转换。 HDMI 输出端子。传输数字视频信号,采用 19芯插头,支持高清 720P 、 1080P 等 视频格式。
音频输出接口主要有:
复合音频输出端子。传输模拟音频信号, 75Ω同轴传输线,左声道黑色或白色, 又声道红色。
S/PDIF输出端子。采用 75Ω同轴传输线及 RCA 插头,可用于传输立体声或多声 道数字信号。
HDMI 输出端子。传输数字音频信号,采用 19芯插头。
5)控制接口
IPTV-STB 的控制接口主要通过红外接口与遥控器、键盘通信,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产 品还支持手机、平板通过蓝牙接口控制。
6)扩展接口
USB 接口。 IPTV-STB 为扩展新功能,可在 STB 上配置 USB 口,用于连接鼠标、 键盘、摄像头、 U 盘、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应支持 USB1.1规范以上版本。 下行以太网接口。用于实现 IPTV-STB 连接其他家庭网络设备或可视终端,采用 10M/100M电接口。应满足 IEEE802.3-2002要求。
串行接口。 STB 可配置串行输入输出接口,应符合 RS-232标准要求。
智能卡接口。 STB 可选择配置智能卡接口,智能卡接口物理特性应符合 ISO/IEC 7816-1和 IEC7816-2要求。
7)时钟和电源单元
虽然图 1并未画出时钟和电源单元,但作为数字电路系统,这两者必不可少。单板上 常用的时钟器件有晶体、晶振、时钟驱动器等,常用的电源器件包括 LDO 线性稳压器、开 关电源等。
5. 测试条件
除气候类环境试验及特殊规定外,本标准中各项测试均应在如下环境条件下进行:
A )环境温度:15℃~35℃;
B )相对湿度:30%RH~75%RH
C )大气压力:86kPa ~106kPa
D )试验周期的噪声声级应不大于 55dB(A)
6. 测试仪器
●示波器:4G 以上带宽,支持有源差分探头、有源单端探头、无源探头、电流探头, 用于测试单板二次电源、时钟、高速总线等信号质量与时序。
●万用表:电压精度要求 1mV ,用于测试整机电源电压、二次电源电压。
●视频分析仪:可自动分析视频指标。
●音频分析仪:可实现测量放大器、失真仪等。
●无线综合测试仪:用于测试 802.11a/b/g/n射频接口指标和蓝牙射频接口指标
●网络性能分析仪:可设置模拟不同程度的时延、抖动、丢包等网络损伤。
●视频编码器:可提供视频压缩功能,完成基于 MPEG-2/4或 H.264 、 AVS 的图像 数据压缩处理。
●音视频信号发生器:能够产生本标准测试项目所用的测试信号序列。
7. 系统功能测试
7.1.
音视频解码制式测试
127.2. 解码器图像分辨率支持能力的测试
3
4
7.3. 静止图像页面显示功能测试
5
7.4. 网络适应性测试
6787.5. 远程配置功能测试
97.6. 本地配置功能测试
8. 信号完整性测试 8.1. 二次电源精度测试
8.2. 时钟信号质量测试
8.3.
上电复位时序测试
8.4. 管理 /通信总线信号完整性测试
I2C 总线测试:应满足 I2C 总线规范电气特性要求。
MDIO 总线测试:应满足 IEEE802.3标准 Clause 22电气特性要求。 MII/RMII总线测试:应满足 MII/RMII规范规定的信号质量与时序要求 DDR3地址
/数据 /控制总线测试:应满足 DDR3接口规范信号质量与时序要求。 Flash 地址 /数据 /控制总线测试:需满足器件手册信号质量与时序要求。
9. 外设接口指标 /功能测试
9.1.
以太网电接口指标测试
9.2. 以太网电接口功能测试 符合性 _网口传输距离测试
符合性 _网口 MDI_MDIX自适应功能测试 符合性 _网口打开关闭功能测试
符合性 _网口指示灯状态测试
符合性 _网口自协商功能测试
容错 _端口同封装线缆误插测试
容错 _端口网线频繁插拔测试
9.3. 无线局域网接口指标测试
9.4. 复合音 /视频输出信号测试
9.5. 复合音 /视频接口功能测试 容错 _复合视频接口线缆频繁插拔测试
容错 _复合音频接口左右声道线缆频繁插拔测试 容错 _音频线缆与视频线缆互插测试
9.6. HDMI 接口指标测试
9.7. HDMI 接口功能测试
符合性 _HDMI接口唇音同步测试
符合性 _HDMI接口不同分辨率下视频传输测试 符合性 _HDMI接口输出电源电压测试 符合性 _HDMI接口音频播放功能测试 符合性 _HDMI接口视频播放功能测试 容错 _HMDI接口电源过流保护功能测试 容错 _HDMI接口线缆频繁插拔测试
容错 _非业务接口插拔对业务接口的影响测试
9.8. USB 接口指标测试
9.9. USB 接口功能测试 符合性 _USB长距离传输测试 符合性 _U盘读写测试
符合性 _移动硬盘读写测试 容错 _USB供电电源短路测试 容错 _USB口插入不支持设备测试
9.10. 红外接口指标测试
9.11. 红外接口功能测试
容错 _红外遥控器 /键盘按键功能遍历测试
9.12. 蓝牙 接口指标测试
9.13.
蓝牙功能测试
符合性 _IPTV-STB蓝牙接口传输距离测试 符合性 _IPTV-STB与其他蓝牙设备配对功能测试 符合性 _IPTV-STB与其他蓝牙设备通信功能测试
10. 气候类环境试验
图 2、气候类环境试验组网图
10.1. 低温贮存试验
10.2. 高温贮存试验
10.3. 高低温循环试验
10.4. 低温工作试验
10.5. 高温工作试验
10.6. 高温高湿试验
10.7. 遥控器环境实验
高温贮存试验:55℃、保持 2h 、恢复 2h ;
低温贮存实验:-25℃、保持 2h 、恢复 2h ;
恒定湿热试验:40℃、 93%RH、保持 96h 、恢复 4h ;
高低温循环实验:低温 -10℃、 3h ;高温 40℃、 3h ;升 /降温速率 1℃ /min; 8次循环。
11.
机械类环境试验 11.1. 整机振 动试验
11.2. 遥控器机械试验
遥控器机械试验测试方法应遵守
GB 14960-1994标准要求,测试项目有:
按键高度测试
按键抗压强度测试
按键复位测试
按键负荷寿命测试
整体耐压强度测试
振动扫描(正弦)试验
自由跌落试验
12.
安规试验 12.1. 整机输入电流测试
12.2. 整机输入电压测试
12.3. 能量释放测试
12.4. 绝缘电阻测试
12.5. 抗电强度测试
12.6. 接触电流测试
12.1. 网口过电压防护测试
13. 电磁兼容 (EMC)试验 13.1. 静电抗扰性试验
13.2. 射频辐射抗扰性试验
13.3. 电快速脉串抗扰性试验
13.4. 浪涌抗扰性试验
13.5. 传导抗扰性试验
13.6. 电源跌落抗扰性试验
13.7. 传导发射试验
13.8. 辐射发射试验
范文三:机顶盒行业标准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 (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暂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技术要求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发布
前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和文件????????????????????????????????? 1
3.缩略语????????????????????????????????????? 1
4.技术要求???????????????????????????????????? 2
5. 测量方法???????????????????????????????????? 10
6.附录 A ????????????????????????????????????? 22
7.参考文献???????????????????????????????????? 26
8.修订说明???????????????????????????????????? 27目 次
前 言
为了适应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需要,根据广电总局关于有线数字电视全面推进的精神以及有线数 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的技术发展趋势和需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 院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委托 , 组织修订工作组对 2000年 3月 31日通过专家审定的行业技术 要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第一部分:透明传输电性能参数》 (暂行)进行 了修订,形成本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的基本技 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本技术要求的修订主要参考了 GB13837-200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 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 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 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 GB3174-1995《 PAL-D 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 GB/T11318.1-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 1部分:通用规范》 、 GB13000.1《信 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 第 1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 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1部分:系统》 、 GB/T17975.2-2000《信息技术 运动 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2部分:视频》 、 GB/T17975.3-2002《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 号的通用编码第 3部分:音频》 、 GB/T17191.3-1997《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 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部分:音频》 、 GB/T 17953-2000《 4 : 2 : 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 接口》 、 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 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 GY/T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 GY/Z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 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 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 、 GY/T201-2003《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 GY/Z203-2004《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遥控器功能实施指导意 见》 (暂行) 、 《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应用指南》 (暂行) 、 《有线数字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指导性意 见》 (暂行) 、 《有线数字电视中间件指导性意见》 (暂行) 。
本技术要求在起草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内外研发和生产单位的技术参数,充分考虑了有线数字电 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做到了先进性和可行性的合理 结合,并兼顾了生产和使用的需要。对于中间件及高级应用和个性需求待以后完善。
本技术要求修订的主要单位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有 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北京中视联数字系统有限公司、东莞东力电 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东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 司、杰士美集团杰和兴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汤姆逊中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天柏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 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本技术要求主要修订人员:张红、龚波、秦 龙、崔俊生、姚瑞虹、崔岩、曹青、刘中南、魏冲、 冯桂钱、冯志军、李培树、于鸿洋、孙功宪、王洪青、欧阳丽华、薛滨、周春生。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广 播 电 影 电 视 行 业 技 术 要 求
FORMTEXT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 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单向传输标准清晰度部分的入网基本 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功能检查方法。
2 引用标准和文件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文。本技术要求颁 布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 本的可能性。
GB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8898-2001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GB13000.1 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 第 1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GB13837-200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1部分:系统
GB/T17975.2-2000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2部分:视频
GB/T17975.3-2002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3部分:音频
GB/T17191.3-1997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部分:音频
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Z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GY/T201-2003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GY/Z203-2004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有线数字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指导性意见(暂行)
3 缩略语
ASI Asynchronous Serial Interface 异步串行接口
BER Bit Error Rate 比特误码率
CA Conditional Access 条件接收
CATV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or Cable Television 共用天线电视或有线电视
EIT Event Information Table 事件信息表
EPG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电子节目指南
HDTV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高清晰度电视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P Internet Protocol 网际协议
MER Modulation Error Ratio 调制误差比
MPEG Moving Pictures Expert Group 运动图像专家组
MP@ML Main Profile at Main Level 主档(主类型) /主级
NIT Network Information Table 网络信息表
NVOD Near Video On Demand 准视频点播
PCR Program Clock Reference 节目时钟基准
PID Packet Identifier 包标识符
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正交调幅
RS Reed-Solomon 里德 -所罗门
SDTV 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 标准清晰度电视
SDT Service Description Table 业务描述表
SI Service Information 业务信息
S/PDIF 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索尼和飞利浦数字接口
SPI Synchronous Parallel Interface 同步并行接口
TDT Time and Date Table 时间和日期表
TOT Time Offset Table 时间偏移表
TS Transport Stream 传送流
USB Universal Series Bus 通用串行总线
4 技术要求
4.1 外观结构技术要求
接收器外观应整洁,表面不应有凹凸痕、划伤、裂缝、毛刺、霉斑等缺陷,表面涂镀层不应起泡、龟 裂、脱落等。
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及其它机械损伤,灌注物不应外溢。
开关、按键、旋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具有明显的电源指示功能,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
整机应具有足够的机械稳定性。
说明功能的文字和图形符号的标志应正确、清晰、端正、牢固,指示应正确。
4.2 功能要求 见表 1。
4.3 SDTV图像格式
表 2为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必须支持的 SDTV 图像格式。
4.4 标准符合性要求
至少符合 GB/T 17975.1-2000、 GB/T 17975.2-2000、 GB/T 17975.3-2002、 GB/T17191.3-1997。
4.5 参数验证技术要求
见表 3。
4.6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技术要求
见表 4。
注:表 4第 6至第 18项均需在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的高、中、低频段进行测量。
4.7邻频道特性
见表 5。
注:表 5所有项目均需在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的高、中、低频段进行测量。
4.8 视频输出和音频输出技术要求
4.8.1视频输出技术要求
见表 6。
4.8.2 音频输出技术要求
见表 7 。
注:0dBFs=24dBu
4.8.3 视频和音频同步技术要求
音频信号对视频信号传输的时间差不明显,无法察觉。
4.9 物理接口技术要求
见表 8 。
4.10使用环境和安全性要求
见表 9 。
被测接收器的绝缘电阻、抗电强度等安全性要求应符合 GB8898-2001中的相关规定。被测接收器的辐 射骚扰限值应符合 GB13837-2003中的相关规定。
4.11 接收基本 EPG 的要求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接收基本 EPG 应符合表 10的要求。
逐项检查以上各项功能。
4.12 条件接收和数据广播功能应该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
4.13遥控发射器性能要求
所使用的红外遥控发射器的性能要求应符合 GB/T 14960-1994《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 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有关规定。
具有其它形式的遥控发射器的性能要求待定。
4.14读卡器性能要求
读卡器应符合 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4.15 连续不间断工作要求
4.15.1测试配置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应该能够接收 150套以上的数字电视节目。
4.15.2测试条件
在常温条件下,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连续正常工作 48小时后, 在节目监视器上连续监视 用户接收解码器视音频输出,在用户接收解码器连续不间断工作的前提下,对用户接收解码器进行切换频 道、显示 EPG 信息、按遥控器各个相关按钮等操作。
4.15.3可靠性要求
通过在上述连续不间断工作条件下进行的各项操作,用户接收解码器应该能够正常工作。
5. 测量方法
5.1 最大、最小接收信号电平
5.1.1测量框图如图 1
所示。
5.1.2测量方法
a)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活动图像和声音信号, 接收信号电平采用频谱分析仪的带内功率 (CHANNEL POWER )测量功能。
b) 整可变衰减器,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 dBμV ;
c) 调整可变衰减器,增大衰减量,减小输入信号,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d )调整可变衰减器,减少衰减量,增大输入信号,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 过一个,此时的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即为接收器最小接收信号电平;
e )调整可变衰减器,减少衰减量,增大输入信号,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f )调整可变衰减器,增大衰减量,减小输入信号,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 过一个,此时的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即为接收器最大接收信号电平;
5.2 C/N门限
5.2.1测量框图如图 2
所示。
5.2.2测量方法
a)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活动图像和声音信号;
b) 调整测试发射机的输出电平,使被测接收器输入信号电平为 60 dBμV ;
c) 调整噪声发生器的输出,逐渐加大噪声电平,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d )调整噪声发生器的输出,逐渐减小噪声电平,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 一个;
e )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此时的 C/N,即为 C/N门限。
5.3 频率捕捉范围
5.3.1 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3.2测量方法
a) 调整可变衰减器,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 dBμV ;
b) 调整被测接收器的接收频率,使其中心频率与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一致;
c) 增加或减小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使被测接收器处于失锁状态;
d) 以 1kHz 为步进值,逐渐增加或减小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直至被测接收器再次锁定频率,记录此时 上下频率范围值,即为频率捕捉范围;
注意:每次增加或减小测试发射机的中心频率时, 需先将测试发射机的频率调整到测试频道的中心频率。
5.4 输入反射损耗
5.4.1 测量框图如图 3
所示。
5.4.2测量方法
a) 按图 3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调整网络分析仪,使其工作在被测频率范围,输出电平调节在适 当位置;
b) 置 S 到 1,调整网络分析仪,校准基准;
c) 置 S 到 2,调整网络分析仪,再次校准基准,并将校准后的扫描线定标为 0dB 基准线;
d) 置 S 到 3,在此状态下的扫描线与基准线之差的最小值,即被测接收器输入反射损耗 L 。
5.5 I、 Q 幅度不平衡解调能力
5.5.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5.2测量方法
a) 按图 1连接系统,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 显示正常图像;
b) 将 I 、 Q 分量的幅度差从 0开始增加,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 I 、 Q 分量的幅度差,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
d) 记录此时的 I 、 Q 分量幅度差,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正向幅度不平衡解调能力;
e) 将 I 、 Q 分量的幅度差从 0开始减小,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f) 逐渐增加 I 、 Q 分量的幅度差,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
g) 记录此时的 I 、 Q 分量幅度差,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负向幅度不平衡解调能力;
h) 正、负向幅度不平衡取较差值,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幅度不平衡解调能力。
5.6 I、 Q 相位差解调能力
5.6.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6.2测量方法
a) 按图 1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 器显示正常图像;
b) 将 I 、 Q 分量的相位差从 0开始增加,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 I 、 Q 分量的相位差,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
d) 记录此时的 I 、 Q 分量相位差,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正向相位偏差解调能力;
e) 将 I 、 Q 分量的相位差从 0开始减小,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f) 逐渐增加 I 、 Q 分量的相位差,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
g) 记录此时的 I 、 Q 分量相位差,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负向相位偏差解调能力;
h) 正、负向相位不平衡取较差值,即为被测接收器的 I 、 Q 分量相位偏差解调能力。
5.7抗微反射能力
5.7.1测量框图如图 4所示
图 4微反射适应性测量框图
5.7.2测量方法
a) 按图 4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测量信号,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出电平,使 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并且将该电平记为 主波值 D ;
b) 按回波模型调整回波发生器,逐渐增加回波值,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回波值,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记录此时的回波 电平为 E ;
d) 计算回波值 E 与主波值 D 之比;
e) 重复上述步骤,在高、中、低频段分别测试并计算 E/D值,取最差值作为测试结果。
5.8抗干扰性能
5.8.1抑制邻频道数字信号干扰能力
5.8.1.1测量框图如图 5所示。
图 5 抑制邻频道数字信号干扰能力测量框图
5.8.1.2测量方法
a) 按图 5连接系统,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 1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 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1的输出电平,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并 且将该电平记为 D ;
b) 接通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2,将其置于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1的上邻频道,增大其输出电平,直至 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2的输出电平,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 不超过一个,记录此时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2的输出电平为 U ;
d) 将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2置于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1的下邻频道,重复步骤 b 到 c ;
e) 分别计算本频道标准输入信号电平 D 与上 /下邻频道信号电平 U 之差;
f) 取绝对值最小的 D/U值作为测试结果。
5.8.2抑制邻频道模拟信号干扰能力
图 6 抑制邻频道模拟信号干扰的能力测量框图
5.8.2.2测量方法
a) 按图 6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测量信号,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出电平, 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并且将该电平记 为 D ;
b) 接通模拟电视发射机, 将其置于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的上邻频道, 增大模拟电视发射机输出电平, 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模拟电视发射机的输出电平,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 一个,记录此时模拟电视发射机的输出电平为 U ;
d) 将模拟电视发射机置于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的下邻频道,重复步骤 b 到 c ;
e) 分别记录本频道标准输入信号电平 D 与上 /下邻频道信号电平 U 之差;
f) 取绝对值最小的 D/U值作为测试结果。
5.9抗脉冲干扰的能力
5.9.1测量框图如图 7所示。
图 7 抗脉冲干扰能力测量框图
5.9.2测量方法
a) 按图 7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 出电平,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
b) 设置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脉冲重复频率为 10Hz ;
c) 设定脉冲幅度为正常值(C/I=15dB),增大脉冲宽度,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d) 逐渐减小脉冲宽度,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记录此时脉 冲宽度,以 μs 表示。
5.10抗同频单频干扰抑制比
5.10.1测量框图如图 8所示。
图 8 抗单频干扰能力测量框图
5.10.2测量方法
a) 按图 8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 出电平,使被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 b) 接通单频信号发生器,设置单频干扰信号频率与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中心频率相同,增加单频干 扰信的幅度,直至被测接收器不能正常工作;
c) 逐渐减小单频干扰信号的幅度,直至监视器上图像在 60s 内每隔 20s 出现的马赛克不超过一个;
d) 记录此时被测接收器的信号接收电平与单频干扰电平之比,用 dB 表示。
5.11 支持符号率范围
5.11.1测量框图如图 9所示。
图 9
5.11.2测量方法
a) 按图 9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发送活动图像和声音的 测量信号,调整被测接收器使其工作正常;
c) 改变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符号率,相应调整被测接收器符号率,监测其能正确解出图像和声音的符 号率范围。
5.12 视频幅频特性
5.12.1 测量框图如图 10
所示。
图 10
5.12.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 Sinx/x测量信号,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其工作正常;
c)用视频分析仪选择 Sinx/x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5.13 K系数,视频输出幅度,视频同步幅度
5.13.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3.2 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 CCIR17行测量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择 K 系数测量项目,直接测出 K 系数。注意在测量 时,应在行时间波形失真 (Kb)、 2T 波幅度失真 (Kpb)和 2T 波相位失真 (Kp)中,读取最大的失真作为 K 系 数的测量结果。
d) 用视频分析仪选择条幅度测量项目,直接测出视频输出幅度。
e) 用视频分析仪选择同步测量项目,直接测出视频同步幅度。
5.14 色度 /亮度增益差,色度 /亮度时延差
5.14.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4.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 20T 脉冲测试信号。
e)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色度 /亮度增益差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f) 用视频分析仪选色度 /亮度时延差测量项目直接测出结果。
5.15亮度非线性失真
5.15.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5.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五阶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亮度非线性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像电平 (12.5%、 50%、 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6 微分增益
5.16.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6.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五阶 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微分增益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像电平 (12.5%、 50%、 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7微分相位
5.17.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7.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 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副载波调制的五阶 梯波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机使之正常工作,用视频分析仪选微分相位测量项目,在三种不同平均图像电平 (12.5%、 50%、 87.5%)上进行测量,并取三种状态中的最大值为结果。
5.18 视频信杂比
5.18.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8.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斜场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其工作正常,调节其输出亮度电平幅度,使其保证达到 700mV p-p ;
d )用视频分析仪在 100kHz ~5MHz 带宽内选择加权杂波测量项目,测得结果即为加权视频信杂比。
5.19音频输出电平
5.19.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19.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 1kHz/-20dBFs音 频测量信号;
c) 用音频分析仪测量被测接收器的音频输出端的输出电平。
5.20音频幅频特性
5.20.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0.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 电平的 60Hz 18kHz 之间若干单频测量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正常工作;
d)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各频点的输出信号电平;
e) 以 1kHz 为参考点,计算出音频幅频特性。
5.21音频信噪比
5.21.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1.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 1kHz/-8dBFs的音频 测量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正常工作;
d)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电平 P S (单位为 dBm) ;
e)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出 20Hz-20kHz 带宽内的噪声电平 P N (单位为 dBm) ;
f) 根据公式 S/N =(P S – PN )进行计算,即得音频信噪比。
5.22音频失真度
5.22.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2.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 1kHz/-8dBFs的音频 测量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正常工作;
d)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失真值。
5.23音频左右声道电平差
5.23.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3.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 电平的 60Hz ~18kHz 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其工作正常;
d)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各频点左、右两声道的输出信号电平;
e) 计算出各频点左、右两声道电平差值,取其最大值。
5.24音频左右声道相位差
5.24.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4.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 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器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送两路同频、同相、同 电平的 60Hz ~18kHz 之间若干单频测试信号;
c) 调节被测接收器使之工作正常;
d) 在被测接收器音频输出端,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于各频点,左、右两声道输出信号的相位;
e) 计算出各频点左、右两声道相位差值,取其最大值。
5.25音频左右声道串扰
5.25.1测量框图如图 10所示。
5.26.2测试方法
a) 按图 10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将仪器和设备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选择被测接收机工作频段内一个频点, , 送左(右)路单点 音频额定电平的信号到被测接收机;
c) 用音频分析仪测量对应左(右)路输出的电平 LA 和串扰信号电平 LA '(LB 和 LB ');
d) 左右声道串扰 LA →B (LB →A )由下面的公式给出:
LA →B = LA'- LA (dB)
LB →A = LB'- LB (dB)
5.27 标准符合性测量
5.27.1 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27.2 测量方法
a )按图 1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分别播放多个测试码流;
c )在节目监视器上检查被测接收器是否能够播放。
5.28节目转换时间
5.28.1测量说明
表明被测接收器从一个节目转到另一节目时,从转换开始至输出正常图像所需的时间,以 s 表示。 5.28.2测量方法
a) 按图 5连接系统;
b) 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1和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 2的射频输出频率分别设置为不同的输出频率;
c)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调整被测接收器分别接收两个频点的数字电视 节目并且使节目监视器显示其中一个频点的数字电视节目;
b) 转换被测接收器至另一频点的数字电视节目,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显示器显示正常图像所需时间; d) 测量重复 3次,取最差值。
5.29 PCR抖动适应能力
5.29.1测量说明
表明被测接收器在所接收的信源出现时基抖动时的解调能力,以 ns 表示。
5.29.2测量方法
a) 按图 10连接系统;
b)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标准活动图像序列,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出电平,使被测接 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节目监视器显示正常图像;
c) 增加标准活动图像序列的时基抖动,直至被测接收器将要出现误码;
d) 此时信源的时基抖动即为被测接收器的时基抖动解调能力。
5.30多节目支持能力
5.30.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30.2测量方法
a) 按图 1所示连接设备,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输出包含 6套数字电视节目的一路 TS 流,其中 每套节目的总码率为 6Mbps , TS 流码率为 38.0175Mbps;
b) 将 TS 流送入 QAM 调制器进行 QAM 调制;
c) 用被测接收器接收 QAM 调制器设置的射频频道的 6套节目;
d) 在节目监视器上观看,接收器是否能接收并显示这 6套节目;
e) 在被测接收器上保存这六套节目;
f) 改变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输出 TS 流中包含的 6套数字电视节目的 Service ID 以及视频 PID 、 音频 PID ;
g) 改变 QAM 调制器的频率、符号率等参数;
h) 在被测接收器上重新接收改变后的频道;
i) 在节目监视器上观看,接收器是否能接收并显示 6套节目;
j) 在被测接收器上保存这六套节目;
k) 重复步骤 f 到 i ,直到接收器存储到 150套数字电视节目为止。
5.31视音频同步
5.31.1测量框图如图 11所示。
图 11 视音频同步性测量框图
5.31.2测量方法
a) 按图 11所示连接仪器和设备;
b)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视音频同步测试信号,调整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输出电平,使被 测接收器输入电平为 60dB μV ,调整被测接收器使其工作正常;
c) 用示波器观察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的波形,测量视频白场和音频 1kHz 信号起始点的时间差。
5.32 传送流输出或传送流测量端口
5.32.1测量框图见图 12
图 12 传送流输出或传送流测量端口测量框图
5.32.2测量方法
a) 按图 12连接系统,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任一视频信号;
b) 用示波器或视频分析仪测量眼图的眼高、眼宽和抖动。
5.33音频记忆
5.33.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33.2测量方法
a ) 按图 1连接测量仪器和被测接收器;
b )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包含多套节目的 TS 流, 其中每套节目的数字音频满度电平都不相同;
c ) 调整被测接收器接收上述多套节目并在节目监视器上正常显示多套节目;
d ) 根据节目 1的输出音量大小来调整被测接收器的音量至合适的大小,并保存该频道的音量大小;
e ) 然后切换到节目 2,根据节目 2的输出音量大小来调整被测接收器的音量并保存该设置;
f ) 其他频道音量调整与上述两个频道的调整方法相同;
g ) 然后再切换到节目 1,测量被测接收器输出音量与原来保存的设置是否相同;
h ) 测量其他节目输出音量是否与原来保存的设置相同;
i ) 关闭被测接收器电源后,再开机,测量所有节目的音量输出是否与原来保存的相同;
j ) 如果满足以上测量条件,则被测接收器具有音频记忆功能。
5.34多语言伴音接收
5.34.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34.2测量方法
a ) 按图 1连接测量系统;
b )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包含多语言伴音(两个伴音 PID )的 TS 流信号;
c ) 调整被测接收器接收上述 TS 流;
d ) 被测接收器应该提供选择每个 PID 对应的伴音信号按立体声输出的功能;
e ) 在被测接收器上选择第一个多语言伴音 PID 对应的音频信号输出;
f ) 在节目监视器上监听该音频信号是否为该伴音 PID 所对应的音频信号;
g ) 在被测接收器上选择第二个多语言伴音 PID 对应的音频信号输出;
h ) 在节目监视器上监听该音频信号是否为该伴音 PID 所对应的音频信号;
i ) 如果被测接收器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则被测接收器具备多语言伴音接收的功能。
5.35字幕接收
5.35.1测量框图如图 1所示
5.35.2测量方法
a ) 按图 1连接测量系统;
b ) 数字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送包含两种字幕的 TS 流信号;
c ) 调整被测接收器接收上述 TS 流;
d ) 选择被测接收器的字幕显示功能;
e ) 在节目监视器上观看,被测接收器是否能正确接收并且显示前端所发送的字幕;
f ) 在节目监视器上观看,被测接收器是否能选择不同的字幕进行显示;
g ) 被测接收器关闭字幕;
h ) 节目监视器上则不显示相应的字幕信息。
附录 A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器 EPG 支持的 SI 表基本技术规范
7 TDT和 TOT 表的要求
7.1能够正确解析 TDT ,并根据 TOT 计算出本地时间。
8 EIT schedule表的节目封装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GB3174-1995 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2] GB/T11318.1-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 1部分:通用规范 [3] GB/T17953-2000 4 : 2 : 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
[4] 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5] GY/T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6] 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
[7]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遥控器功能实施指导意见(暂行)
[8]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应用指南(暂行)
[9]有线数字电视中间件指导性意见(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暂行) 修订说明
1. 任务来源
本技术要求是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广技监字【 2003】 246号文“关于修订《有线数字电 视用户终端接收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通知”的委托,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组织 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北京中视联数字系统有 限公司、东莞东力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汤姆逊中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东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 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柏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杰士美集团杰 和兴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修订的。
2. 修订目的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广播事业和产业的迅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已经在 广播电视网络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日益成为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有线数字电视 系统的传输和播出质量。
目前正在实施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第一部分:透明传输电性能参数》 (暂行),是 2000年 3月 31日通过专家审定并发布实施的。目前该技术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成熟和发 展的数字电视系统的要求,亟待修订。为促进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规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 器(机顶盒)的生产和使用,并满足各级研发、生产和使用单位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 顶盒)技术规范的迫切需求,特修订本技术要求。
3. 修订依据
本技术要求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以下标准、规范和文件:
1) GB13837-1997声音和电视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干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2) 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3) GB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4) GB13000.1 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 ) 第 1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5) GB3174-1995 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6) GB/T11318.1-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 1部分:通用规范
7) 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1部分:系统
8) GB/T17975.2-2000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2部分:视频
9) GB/T17975.3-2002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 3部分:音频
10) GB/T17191.3-1997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部分:音频
11) GB/T 17953-2000 4 : 2 : 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
12) GB/T 14960-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用红外遥控发射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3) 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14) GY/T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15) GY/Z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16) 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17) GY/Z203-2004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18)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遥控器功能实施指导意见(暂行)
19) 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应用指南(暂行)
20) 有线数字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指导性意见(暂行)
21) 有线数字电视中间件指导性意见(暂行)
22) 有线数字电视接收器(单向)通用规范(送审稿)
4. 修订过程
1) 2004年 2月 20日至 4月 9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内部就修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终端 接收机入网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召开了 3次讨论会。会 议主要讨论了原暂行技术要求中需要修订的内容,明确了修订的方向,并对文本修改进行了分工。 2) 2004年 4月 16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召集参加暂行技术要求修订的运营商和研发厂家 举行第一次修订工作全体会议。会议首先由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对暂行技术要求和实际测 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报,之后参加会议的各方对广播电视规划院提交的初稿展开了认真细致的讨 论,同时明确了该暂行技术要求的总体技术框架和下一阶段的修订工作安排。
3) 2004年 6月 8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召集参加暂行技术要求修订的运营商和研发厂家举 行第二次修订工作全体会议。主要在第一次会议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基本完成暂行技术要求征求意 见稿的修订编辑工作。
4) 2004年 9月 22日至 23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召集参加暂行技术要求修订的运营商和研 发厂家举行第三次修订工作全体会议,最终形成了暂行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
5) 2004年 10月至 2004年 12月,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 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内相关管理部门、网络公司、运营商、生产厂家的 部分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征求意见, 将本次征求意见的结果进行汇总后于 2005年 1月形成了 《有线数 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送审稿)并上报科技司。
6) 2005年 11月 3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组织了暂行技术要求的专家审查会,根据专家审查会的建 议,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对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送 审稿)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上报科技司。
7) 2006年 3月至 9月,广播电视规划院有线所按照修订后的技术要求对来自不同厂家的机顶盒进行了 大量的实验,同时还按照该技术要求对天津网络公司、重庆网络公司、成都网络公司即将进行数字 电视整体平移的十几个厂家的机顶盒进行了严格的性能测试。
8) 在测试中,我们根据目前机顶盒使用的实际情况,对 2005年 11月向总局科技司提交的行业技术要 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暂行)进行部分修改,完善其中的
视音频测试指标,保证机顶盒的质量。
9) 2007年 3月, 根据总局科技司科技与标准处的指示, 广播电视规划院对行业内相关专家、 网络公司、 生产厂家重新就本技术要求文本进行了新一轮的征求意见,并且于 2007年 3月 30日召开由总局科 技司组织的专家征求意见会,会后广播电视规划院按照专家意见对技术要求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形 成送审稿上报科技司。
10) 2007年 4月 12日,总局科技司召开了本技术要求的专家审定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讨论提出相应 的修改意见, 最后一致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审定。 广播电视规划院根据专家审查会的建议进行修改后, 形成《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暂行)报批稿上报科 技司。
5. 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
1)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和数字电视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 (机顶盒)的评价除了透明传输电性能参数外,还必须包括成熟度和可靠性。因此本技术要求在技术 指标的修订中分成功能、标准符合性、参数验证、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 PAL-D 模拟复合视频输出和 音频输出、物理接口、使用环境和安全性、遥控器、 IC 卡物理参数、连续不间断工作要求、接收基本 EPG 要求等部分,使得对的评价更加完整。
2)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单向传输标准清晰度部分的基本技术 要求、测量方法和功能检查方法,有关于 HDTV 、双向、交互等高级功能待定。
3)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功能检查中,增加了字幕接收、多语言伴音接收、数据广播等功能。
4) 在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要求中,增加了抗微反射能力、 PCR 抖动适应能力、节目转换时间、多节目支 持能力、抗脉冲干扰能力、抗同频干扰抑制比、音频电平控制及音频电平记忆以及 I 、 Q 幅度不平衡和 相位差适应能力等技术要求。同时对最小接收电平、 C/N门限、解调方式等性能要求进行了修订。
5) 增加了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邻频道特性的要求。
6) 增加了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输出视频、音频信号同步的技术要求。
7) 对原稿中规定的物理接口作了修改。
8) 为了提高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对原稿中有线数 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可靠性进行了修改和增强, 并且增加了连续不间断工作的要求。 9) 增加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接收基本 EPG 的要求,并且在附录中给出了有线 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机顶盒)接收 EPG 信息必须支持的 SI 表的基本技术规范。
10) 本技术要求增加了遥控器功能的技术要求。
11) 本暂行技术条件作为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接收解码器 (机顶盒) 入网或摸底检测的依据之一, 在实施中,将根据数字电视研究的进展及各方面的合理建议进行必要的修订。
范文四:数字机顶盒国家标准汇总
序标 准 号 标 准 名 称 号
1 GB/T 1583-1979 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 2 GB/T 1584-1979 国内电视插入测试行信号标准 3 GB/T 1782-1989 广播录音磁带的盘芯和带盘 4 GB 2017-1980 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 5 GB 2097-1997 彩色电视广播测试图 6 GB/T 2354,1993 模拟电唱盘通用技术条件 7 GB 3174-1995 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8 GB/T 3175.1-1987 反射式彩条测试图 9 GB/T 3175.2-1987 反射式肤色测试图 10 GB/T 3175.3-1987 透射式彩条测试图 11 GB/T 3175.4-1987 透射式肤色测试图 12 GB/T 3320.1-1987 频率响应测试唱片 13 GB/T 3320.2-1982 循迹能力、声道分隔度测试唱片 14 GB/T 3320.3-1982 抖晃度测试唱片 15 GB/T 3320.4-1982 转盘噪声测试唱片 16 GB/T 3659-1983 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 17 GB/T 3660-1983 测量视频连续随机杂波用的统一加权网络 18 GB/T 4311-2000 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 19 GB/T 4312.1-19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单声和立体声 20 GB/T 4312.2-19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立体声带附加信道 21 GB/T 4312.3-1987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双节目 22 GB 4877-1985 电视中间频率
23 GB/T 4961-1999 广播报时信号 24 GB/T 5438-1985 单声和立体声节目传输特性和测量方法 25 GB/T 5439-1996 立体声广播节目(磁带)的录制和交换 26 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 27 GB/T 6277-1986 电视发射机测量方法 28 GB/T 6510-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29 GB/T 7393-1987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输出口基本尺寸 30 GB/T 7400.1-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通用部分 31 GB/T 7400.2-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无线电广播 32 GB/T 7400.3-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有线广播 33 GB/T 7400.4-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卫星广播 34 GB/T 7400.5-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声音广播 通用部分 35 GB/T 7400.6-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通用部分 36 GB/T 7400.7-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视觉与图像质量 37 GB/T 7400.8-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信号及其特性 38 GB/T 7400.9-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电视技术 39 GB/T 7400.10-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电视设备 40 GB/T 7400.11-1999 数字电视术语 41 GB/T 7400.12-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 电视广播 视频测量仪器和技术 42 GB/T 7401-19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43 GB/T 7402-1987 利用电视信号传送标准时间频率 44 GB 7495-1987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 45 GB/T 7615-1987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 天线部分 46 GB/T 8578-1988 调频接收机中间频率
47 GB/T 8617.1-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立体声 48 GB/T 8617.2-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附加信道 49 GB/T 8617.3-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 双节目 50 GB/T 9003-1988 调音台基本特性测量方法 51 GB/T 9025-1988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机电配接值 52 GB/T 9376-1988 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基本参数 53 GB/T 9377-1988 中波和短波广播发射机测量方法 54 GB 9378-1988 广播电视演播系统的视音频和脉冲设备安全要求 55 GB/T 9403-1988 反射式灰度级测试图 56 GB/T 10200-1988 19mm螺旋扫描盒式磁带录像系统(U-matic H格式) 57 GB/T 11298.1-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 系统测量 58 GB/T 11298.2-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 天线测量 59 GB/T 11298.3-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 室内单元测量 60 GB/T 11298.4-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 室外单元测量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1部分:通61 GB/T 11318.1-1996 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3部分:电62 GB/T 11318.3-1996 视调制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4部分:频63 GB/T 11318.4-1996 道处理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6部分:混64 GB/T 11318.6-1996 合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7部分:放65 GB/T 11318.7-1996 大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8部分:干66 GB/T 11318.8-1996 线放大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9部分 电源67 GB/T 11318.9-1996 设备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10部分:分68 GB/T11318.10-1996 配器和用户分支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11部分:衰69 GB/T11318.11-1996 减器、均衡器、滤波器和陷波器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12部分:系70 GB/T11318.12-1996 统输出口通用规范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14部分:避71 GB/T11318.14-1996 雷器通用规范 72 GB 11410-1989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 73 GB/T 11442-1995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技术条件 74 GB/T 12185-1990 中波调幅广播激励器通用技术条件 75 GB/T 12189-1990 电视广播激励器通用技术条件 76 GB/T 12365-1990 广播电视短程光缆传输技术参数
以专用连接线方式互连的声音和电视广播发射设备与监控77 GB/T 12449-1990 设备之间的接口 78 GB/T 12566-1990 声音和电视广播发射设备信号链接口 79 GB 13836-2000 电视和声音信号电缆分配系统 第二部分 设备的电磁兼容 80 GB/T 14001-1992 磁带录像用时间和控制码 81 GB/T 14109-1993 电视、调频广播场强测量方法 82 GB/T 14219-1993 中文图文电视广播规范 83 GB/T 14221-1993 广播节目试听室技术要求 84 GB/T 14236-1993 电视中心视频系统和脉冲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85 GB/T 14432-1993 广播录音机抖晃测量方法 86 GB/T 14433-1993 彩色电视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
87 GB/T 14434-1993 12GHz频段卫星广播业务(BSS)及其馈线链路的规划参数
卫星广播业务和地面业务间的频率共用 卫星广播业务(电88 GB/T 14435.1-1993 视)和地面广播业务间的频率共用导时
卫星广播业务和地面业务间的频率共用 620,790MHz卫星89 GB/T 14435.2-1993 广播业务(电视) 和地面广播业务(电视)间的频率共用
卫星广播业务和地面业务间的频率共用11.7,12.2和90 GB/T 14435.3-1993 12.5,12.75GHz卫星广播业务(电视)和地面业务(电视)及
地面无线电中继系统间的频率用 91 GB/T 14854.1-1993 广播录像磁带测量方法 92 GB/T 14854.2-1993 广播录像磁带性能要求 93 GB/T 14855-1993 盒式音带制品质量总技术规范 94 GB/T 14857-1993 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 95 GB/T 14919-1994 数字声音信号源编码技术规范 96 GB/T 14921-1994 PAL-D制卫星电视广播图像质量要求 97 GB/T 15521-1995 广播用数字音频盒式磁带系统(DAT)格式及分类特性 98 GB/T 15564-1995 图文电视广播用汉字编码字符集香港子集 99 GB/T 15640-1995 调音台通用技术条件 100 GB/T 15771-1995 图文电视通道基本技术参数及测试方法 101 GB/T 15943-1995 广播声频通道技术指标测量方法 102 GB/T 16463-1996 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
30MHz,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辐射测量方103 GB 16787-1997 法和限值
30MHz,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抗扰度测量方104 GB 16788-1997 法和限值
105 GB/T 16812-1997 NICAM-728卫星电视信道副载波传送数字声技术规范 106 GB/T 16953-1997 卫星电视上行站通用规范
107 GB/T 16954-1997 KU频段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规范 108 GB/T 17147-1997 声音广播中音频噪声电平的测量 109 GB/T 17205-1998 电视节目磁带交换 110 GB/T 17277-1998 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一部分:机械测量
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 第2部分:模拟复合视频信号的111 GB/T 17277.2-1999 电性能测量
112 GB/T 17307-1998 电视广播场消隐期插入行用途分配 113 GB/T 17308-1998 电视插入测试信号简化自动测量参数的定义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114 GB/T 17438-1998 技术要求
在三次群中传送馈送质量分量编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115 GB/T 17439-1998 规范
116 GB/T 17700-1999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 117 GB/T 17786-1999 有线电视频率配置 118 GB/T 17881- 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119 GB/T 17953-2000 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 120 GB/T 18472-2001 数字编码彩色电视用测试信号 121 GB/T 19263-2003 MPEG-2信号在SDH网络中的传输技术规范 122 GB/T 20030-2005 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规范 123 GB/T 20562-2006 演播室串行数字信号抖动技术参数与测量方法 124 GB 20600-2006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范文五:苹果:新版机顶盒外观和功能变化不大苹果功能外观
本文由 DISHHD 122高清 http://www.dishhd-china.com 整理提供
1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苹果提交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一份新文件显示升级版苹果机顶盒Apple TV的外形将比以前更小,但是苹果指出,新版机顶盒只是在硬件配置上有些小的升级,产品外观和功能并不太大变化。
苹果iPhone 5也配备了这款无线芯片,它可以提供蓝牙和WiFi无线连网功能文件还显示,新版的苹果机顶盒将搭载一款40纳米的低功率博通无线芯片BCM4334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iPad mini,有传闻称下一代iPad mini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据说它将配备高分辨率Retina显示屏为了逐步提高另一款更流行的产品所需的处理器产量,苹果可能会悄悄将产能转向生产A5X芯片
文件表明该产品的外观设计可能会稍小一些,
就在一天之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刚刚披露了一款从未发布过的苹果机顶盒,产品代码为A1469
苹果本周还针对一款从未发布过的苹果机顶盒发布了软件升级当前版本的苹果机顶盒的软件代码为“AppleTV3,1”它的名称“AppleTV3,2”暗示升级后的硬件将在现有的支持全高清1080p视频的机顶盒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升级
苹果周三发表声明称,公司即将发布的新款机顶盒产品并不象传闻所说的那样在外观和功能上有很大变化,相反只会在现有版本基础上做些小的升级
”
苹果称:“我们有时会对组件做些改动,那是升级版产品得到监管部门审批所必须的我们对组件的改动并不能反映产品功能,Apple TV的客户将继续拥有同样优秀的用户体验 有证据表明新版机顶盒将配备一块速度更快的A5X芯片,与苹果第三代iPad中所有的芯片一模一样苹果称,最终用户可能都不会注意到新版苹果机顶盒在硬件配置上所做的小小改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机顶盒外观检验标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