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学习陈氏太极拳应有的认识
学习陈氏太极拳应有的认识
06-08-14 20:45 发表于:《南京陈氏太极拳健身馆》 分类:未分类
陈氏太极拳近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有震脚、发劲、跳跃等动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极拳好象要用力使气,同时动作也比较快,以为对于技击方面,固然可以比较有用,但是对于健身方面,或差一筹。因之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妇女们为了健身所需要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祟,总以为太极拳演练起来要慢,越慢越好;要柔,越柔越好。因此觉得陈氏太极拳有些不像太极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学习陈氏太极拳者对于陈氏太极拳的认识,亦是非常模糊,要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与一般流行的太极拳的不同,明显的有下列三点:
一、陈氏太极拳动作有快有慢,蓄发明显;一般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显。
二、陈氏太极拳运劲螺旋,缠绕运转,是一种缠丝劲;一般太极拳运劲弧形,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呼吸方面,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极拳呼吸方面,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中气」。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陈氏太极拳是名符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奥妙的拳法。
学习陈氏太极拳者明了了和普通一般太极拳的不同,知道了陈氏太极拳对于健身和技击的功效;为使学习者能更深入地认识,并帮助学习有成,不走入岐途,提供下面的三大原则,二个观念,和一颗愿心。
一、三大原则
(一) 要把握立身中正的原则
中正不偏是陈氏太极拳的根本法则,从头顶百会穴到 底会阴穴要垂直成一条直线,不可偏倚;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四肢的动作不论如何地转换,躯干始终要成一条垂直线。如果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了重心垂直平衡的姿势,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点。演习拳架无论动作时和静止时,始终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来好象有些呆板,不知中气的运行和要做到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要从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练出来的。有些人自以为中正易流于呆板,而以摇肩摆腰,任意歪斜为灵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极拳的精华尽失。
(二) 要把握用力勿过的原则
演练太极拳不要用力,不用力则如何使四肢动作,有动作就要用力,所以有不要用拙力之说,要用意,其实用意是必然的,是自然的,是本能的,试问无意如何有动作?手足的动作一定先有了意,才有动作,所以用意不须去理会它,但是要说明的,用意要诚,也就是专心,即陈鑫所说的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他所说的,就是正心诚意,屏除杂念,专心一志的意义。因之用意不难,不要用力,不用拙力则难了,因为毫无标准,不知如何是恰当。现在提出了用力勿过的原则,比较易于琢磨了。 打拳四肢的动作,足是要支持身体的重量,不能不有些力,但是只要能支持身体的重量
就够了,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则无法站立动作,要不多也不少,手仅仅能举起动作即可,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则无法举起运转,要不多也不少。不少容易,不使其多则难了,因为用力多了,自己不易知道。手足四肢,以及身体各部份,不论动作或静止时,用力都不能用过头一丝一毫,要时刻注意用力勿过,要在打拳时好好琢磨,能自然即得,此只可以意会,无法言传,我们天天练拳,就是练的这个,功夫的深浅,也就在这个。
(三) 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则
练拳要动作与呼吸配合,就是说势开者呼,势合者吸。呼吸是吾人的本能,无论在动作或静止时,总是在呼吸,不必去理会它,这就是呼吸自然。如果说要依照拳的姿势开合去勉强配合,必致有气憋胸闷等现象,所谓未得其益,先受其害了。因之打拳时的姿势动作与呼吸配合是要求自然的配合,不能强使其配合,所以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则,即使不能与动作配合,亦不致有流弊受害,切要!切要!然则打拳时呼吸自然,究竟要如何才能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呢?只要在打拳时在每着定势时注意呼气务尽,不必去理会吸气,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后任它自然地呼出。总之在定势时要呼气呼尽,要尽量地呼出,这样一定觉得周身骨节很舒服,好象气血很流畅,同时也可以觉得丹田部份渐渐充实,这就是做到了气沉丹田的地步,这样用功日久,呼吸与动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
二、二个观念
(一) 对于快慢的观念
打拳动作的快慢,吾人可以用时计表衡量,某人出手快,某人出手慢,这是一看便知的事,这是外面动作的快慢,很粗浅的说法,这是一般技击动作的快慢,这种快慢可以看得见的,可以衡量的,有极限的,不足为奇。陈氏太极拳对于快慢的观念:是快不是动作的快,是虚实变换无比的快;慢也不是动作的慢,是内气运行缠绵细腻的慢,陈鑫说:「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快)到十分火候。」此处慢与灵(快)即是指内气运行能慢到十分,即虚实变换可以快到十分火候,敌人就跟不上我了。
手足动作的快慢,是外形的快慢;虚实灵换与内气运行的快慢,是内劲的快慢。有外无内,对于健身与技击两无裨益。此种内劲的快慢,是不可衡量的,无止境的,是要看功夫火候了。
(二) 对于刚柔的观念
陈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能刚能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不错,这是说明刚和柔的配合。至于所谓刚柔的实质是如何呢?刚不是血气好勇之刚,是一种至大至正之刚,是吾身原有的一股太和元气之刚,这种刚是无坚不摧之刚。柔不是萎靡不振之柔,是一种至和至顺之柔,是像风吹杨柳一般毫无滞机之柔,这种柔是无强不化之柔。这种刚柔不在外面的迹象,是在内在的劲道,所以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陈鑫谓之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似是太极阴阳之理。
三、一颗愿心
一发一颗终身行之的愿心
练拳初意不外为了健康、兴趣、技击、好奇等等,开始时大都兴趣勃勃,练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过如此,或因希望的效果不能达到,渐感乏味,中途弃之者,比比皆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况拳术一道,全在平时锻炼,未用功而先期效,或一曝十寒者,岂能有成?学者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以期有成。若问到何时算成,陈鑫谓:「大成九年,小成则七年(陈鑫在另一部中谓小成三年,如此则小成有三年至七年,视学者之用功而定),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又谓:「学者或学一、二年,或学三、四年,浅尝辄止,终是门外汉,旨味未之尝耳,存先获心者,吾知无所问津,盖不能循序渐进不已,亦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贵有恒,躬行为难。」又谓:「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
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气也理也,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非气无以行,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上面陈鑫所说的理与气,可参阅其著作「理」与「气」两节。)陈氏太极拳实为陈鑫所说的「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上录陈鑫文,愿学者深思之,发一颗终身行之的愿心,勉之勉之!
范文二: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陈氏太极拳 对身体各部位的 要求
谚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个部位,都有严格要求。
(一)头颈部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拳论》规定:“百会穴领其全身,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还有“虚灵顶劲”。“提顶”、“吊顶”、“头顶悬”等说法。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拳论》说:“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练拳时,头颈部要领掌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一摺一势,举手投足,受着意识的指导,动作起来,才能使周身灵活。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就象陈鑫指出的:“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具体要求是: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目要平视延远。运行中,某手为主,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下颚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以加强唾液分泌。耳听身后,兼顾左右。总之,处处要自然轻松,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二)躯干部
躯干部指的是人体的胸背、腰脊、腹部和臀部。这些部位是人体内脏所在和内脏的保护性支架,在健身、防身和技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胸背:陈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陈鑫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从技击意义上讲,“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胸部虚含,锁骨和肋骨松沉,可以使上肢虚灵和身体重心向下降,于此大有助益。
陈氏太极拳对背部的要求是:要舒展松沉,“用中气贯注”。人体背部呈微弧形,有脊椎骨上下连接,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按照经络学说,背部是督脉的通道,督脉则属阳脉之海。练拳时,
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惟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便于及时使“力由脊发”。有的学派对背部提出了“拨背”的要求,我认为用这个“拨”字,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就字义讲,“拔”是向上提拨的意思。人体脊背部不论是上拨或前屈,都会使背阔肌和胁阿肌拉紧前伸,迫使胸部向内吞缩,两肩而扣,形成弓背耸肩的错误姿势,既影响和破坏身法的优美,又使胸腔受到一定压迫,妨碍呼吸的顺畅。
2.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脊的作用更为重要。有“腰脊为笫一主宰”的说法。陈氏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腰劲向下塌。就是腰部椎弓要按生理特性,略向内收下沉,问下塌住劲,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在含胸的情况下,向下塌住劲,能够使心气下降,下盘稳固。同时,还要注意两肋微内收,即拳论中的“束肋”。但是腰劲下塌不可用力太过,在陈濡的论著中,一方面说“腰劲贵下去,贵坚实”,另一方面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他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如果腰部过于用力、会使腰大肌收缩,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活性。
在塌腰的同时,还要注意使腰脊直竖,就是所谓“直腰”。 成年人的脊柱由24块椎骨、l块骶骨和一块尾骨借软骨、韧带及关节紧密连结而成,由于直立的影响,从侧面看,有颈弯、胸弯、腰弯和骶弯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腰椎是向前弯曲的。又因为椎骨之间,有关节软骨和关节韧带相连接,活动性强,伸缩性大,容易受基它部位的肌肉牵引,而出现俯仰歪斜的现象。做好直腰,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小腰弯的前曲度;避免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 。 影响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维持立身中正 使腰脊更好地起到“车轴”的作用。拳论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矗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这里指的就是腰脊要象旗杆那样直竖着。需要说明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腰椎以上的胸椎部分,根据动作的需要,有时虽然有些轻微的伸缩,但不可随意摇摆,要汪意曲中求直。
3·腹部:陈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陈鑫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 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又说:“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注。”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者 皆起于丹田。腹肋的左有气冲向维道穴、气海、关元,中极虚虚合住;有利于中气出入丹田,有利任脉的通畅。有的太极拳家提出“腹松”;有
的提出“空胸实腹”。实际上,腹部肌肉随着中气出人丹田有张有弛,两者并不矛盾。是“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4·臀部:陈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要“翻起”。他说:“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合不住。”在塌腰、合腹、开胯、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腿劲的运用。泛臀绝不是蹶屁股,不是上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有的太极学派提出了“敛臀”,就是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敛臀固然可以防止蹶屁股的毛病 但是 如果只注意臀部向里收敛,则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劲不能开圆,就会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
(三) 上肢部
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拳论讲:“转关在肩,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 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这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2.腕:陈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如搂膝、懒扎衣、单鞭等势,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出、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度动作,三换掌等势,应折叠腕;六封四闭前边的过度动作,倒卷肱转换动作等势,应旋转腕。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决不可为了花哨好看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捧劲,这样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3·手:陈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手。”又有“梢节领 (手为梢节),中节随,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1)掌:陈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虚。有的拳家主张“三空”,即掌心、脚心空、心空。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化。如在运劲与合劲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就要实。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 (如:六封四闭为左右双逆缠),内劲由拇指细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指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向里合 (如:云手一势往里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由小指到无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也就是力达指梢。只是陈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法与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指。陈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2)拳:陈氏太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提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太紧。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 的紧张度增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论有“蓄势散手,着人成拳”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 在发劲着人的一瞬间成拳,力贯拳顶。使劲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但注意在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须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3)钩手:就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力死钩,会使腕部与臂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钩手可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练习中对钩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
(四)下肢部 (腿部)
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劲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都是讲腿步姿势动作的重要性。
1·裆: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避免出现尖裆,塌裆和死裆。《拳论》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又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裆在套路运行和技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圆裆:就是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 (即股内斜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 (人字裆)的虚实不分。松裆和活裆,就是胯节与臀部肌肉耍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虚实要灵活变换。裆部的虚实变换,不象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走的是平行“∝”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这样才能避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只见上肢活动的现象。塌裆是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步法不轻,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练拳时头顶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于立身中正。
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2·胯 (髋):陈式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节要松开。《拳论》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松胯”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腿部力量差,膝关节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形成膝盖前栽,鼓肚挺胸,身体后仰的不畏姿势。正确的要求是:保持躯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前脚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后边有凳子坐着一样。髋关节的放松,又必须与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影响肋部腹部肌肉的松弛下沉及膈肌的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3.膝: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好,伸缩力强,是胫腓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它在太极拳运动申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极拳是在曲膝松胯的基础上保持立身中正。在整套架式练习时,膝关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从身法上讲,身法低,步定大,膝节关承受负担就重。在套路练习中,腿部支撑力的
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的。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渐降低身法。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膝关节受伤。同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护,练拳之后,关节故身体组织血液运行加速,关节局部有热感,这时皮窍开而腠理松,千万不可用冷水洗或风吹,以免风湿乘机入侵,引起关节皮肉的风湿痹症。陈氏太极拳在技击上对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双人推手,两腿相并,两膝互相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对方失势,也是护裆,护臁骨的方法。《拳论》有“远用足踢,近便加膝”的说法。
4·足:足是周身之根基,两足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氏太极拳对两足的要求是:两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脚心)要虚。足趾不能翘,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晃。在开步及迈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履清晰、沉着、稳健的感觉。cntaijiquan.com
另外,在运行中,向前迈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铲地滑出,开到适当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里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
足在技击上可分为钩、套、蹬、踢、踩等方法。钩、套、踢一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贯串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势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全身。所以初学者必须细心揣摩,认真思考,按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逐渐在整个套路运行中,将各部位的姿势恰当配合,从而掌握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
范文三: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来源 :天下武林 作者 :昭林 点击 : 676 发布时间 :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谚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个 部位,都有严格要求。 一、 头颈部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 中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 背。 ” 《拳论》规定:“百会穴领其全身” , “自始至终顶劲决 不可失。 ”还有“虚灵顶劲。 ” “提顶” 、 “吊顶” 、 “头顶悬” 等说法。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 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 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 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 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 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 也影响精神的集中。 《拳论》 说:“腰 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 ”练拳时,头颈部要领掌 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一摺一势,举手投足,受着意识 的指导, 动作起来, 才能使周身灵活。 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 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就像陈鑫指出的:“一失顶劲,四肢 若无所附,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 具体要 求是: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驰状态,使头部 有悬起的感觉。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
歪。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 目要平视延远。 运行中, 某手为主, 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 下颚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以加 强唾液分泌。 耳听身后, 兼顾左右。 总之, 处处要自然轻松, 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二、躯干部 躯干部指的是人体的 胸背、腰脊、腹部和臀部。这些部位是人体内脏所在和内脏 的保护性支架,在健身防身和技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 1. 胸背:陈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 松。陈鑫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 “胸间松开,胸一 松,全体舒畅。 ”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 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从技击意义上讲, ”紧要全在胸中 腰间运化。胸部虚含,锁骨和肋骨松沉,可以使上肢虚灵和 身体重心向下降,于此大有助益。 陈氏太极拳对背部的要 求是:要舒展松沉, “用中气贯注” 。人体背部呈微弧形,有 脊椎骨上下连接,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按照经络学说,背 部是督脉的通道,督脉则属阳脉之海。练拳时,背部肌肉要 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椎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 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 贴背” , 便于及时使 “力由脊发” 。 有的学派对背部提出了 “拔 背”的要求,笔者认为用这个“拔”字,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就字义讲, “拔”是向上提拔的意思。人体脊背部不论是上 拔或前屈,都会使背阔肌和肋间肌拉紧前伸,迫使胸部向内
吞缩,两肩前扣,形成弓背耸肩的错误姿势,既影响和破坏 身法的优美,又使胸腔受到一定压迫,妨碍呼吸的顺畅。 2. 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 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脊的作用更 为重要。有“腰脊为第一主宰”的说法。陈氏太极拳对腰部 的要求是:腰劲向下塌。就是腰部椎弓要按生理特性,略向 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在含胸的 情况下,向下塌住劲,能够使心气下降,下盘稳固。同时, 还要注意两肋微内收,即拳论中的“束肋” 。但是腰劲下塌 不可用力太过。在陈鑫的论著中,一方面说“腰劲贵下去, 贵坚实” , 另一方面说 “腰中要虚, 一虚则上下皆灵” 。 他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 不可软, 亦不可硬, 折其中方得。 ” 如果腰部过于用力,会使腰大肌收缩,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 活性。 在塌腰的同时, 还要注意使腰脊直竖, 就是所谓 “直 腰” 。成年人的脊柱由 24块椎骨、 1块骶骨和 1块尾骨借软 骨、 韧带及关节紧密连结而成, 由于直立的影响, 从侧面看, 有颈弯、胸弯、腰弯和骶弯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腰椎是向前 弯曲的。又因为椎骨之间,有关节软骨和关节韧带相连接, 活动性强,伸缩性大,容易受其他部位的肌肉牵引,而出现 俯仰歪斜的现象。做好“直腰” ,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小腰 弯曲度,避免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影响脊椎的正常生理状 态,维持立身中正,使腰脊更好地起到“车轴”的作用。拳
论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 这里指的就是腰脊要象旗杆那样直竖着。需要说明的是,在 练习过程中,腰椎以上的胸椎部分,根据动作的需要,有时 虽然有些轻微的伸缩,但不可随意摇摆,要注意曲中求直。 3. 腹部:陈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 。陈鑫说:“中 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馨折, 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又说“胸腹 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注。 ”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 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 者,皆起于丹田。腹肋的左右气冲、维道穴、向气海、关元, 中极虚虚合住,有利于中气出入丹田,有利任脉的通畅。有 的太极拳家提出“腹松” ;有的提出“空胸实腹” 。实际上, 腹部肌肉随着中气出入丹田有张有弛, 两者并不矛盾, 是 “中 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 4.臀部:陈氏太极拳对臀部的 要求是要“泛”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 部要“泛起” ,要“翻起” 。他说:“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 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 ”在塌腰、合腹、开胯、 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 腰劲、裆劲、腿劲的运用。泛臀绝不是撅屁股,不是突臀。 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 “前裆 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有的太极学派提出了“敛臀” ,就是 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敛臀固然可以防止撅屁股的毛病,但
是,如果只注意臀部向里收敛,则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 劲不能开圆,这会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 (三)上肢部 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 “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 ,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 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 做到沉肘松肩, 两臂才能圆满松活, 运动自然。 拳论讲:“转 关在肩,折叠在腕。 ”也就是说,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 腰。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 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 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 驰,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 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 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 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 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 浮沉而不僵。 但是这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 陈鑫说:“肩 膊头骨缝要开。 始则不开, 不可使之强开。 功夫未到自开时, 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 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 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 可不知。 ” 2.腕:陈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 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
如搂膝、懒扎衣、单鞭等势,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 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山、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 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度动作,三换掌等势, 应折叠腕; 六封四闭前边的过度动作, 倒卷肱转换动作等势, 应旋转腕。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 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 柔韧性。决不可为了花哨好看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 劲,这样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3.手:陈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 以手领肘,以肘领身。 ” “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 手。 ”又有“梢节领(手为梢节) ,中节随,根节催”之说, 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1) 掌:陈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相 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 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虚。有的拳家主张“三空” ,即掌心、 脚心空、心空。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 化。如在运劲与合劲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 就要实。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 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如:六封四 闭为左右双逆缠) ,内劲由拇指到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 指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向里合(如:云手一势往里 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 ,由小指到无名指
到中指, 一直合于拇指, 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 也就是力达指梢。只是陈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法与手 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 指。陈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 (2)拳:陈氏太 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 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握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 太紧。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的紧张度增 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论有“蓄势 散手,着人成拳”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在 发劲着人的一瞬间成拳, 力贯拳顶。 使劲由足而生, 行于腿、 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但注意在 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须 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3)钩手:“就 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力死钩, 会使腕部与臂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钩手可 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 套路练习中对钩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 ” (四) 下肢部 (腿 部) 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 《拳论》 说:“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 “有不得劲处, 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步为周身之枢 纽, “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 ,都是讲腿步姿势 动作的重要性。 1.裆: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
要虚、要松、要活。避免出现尖裆,塌裆和死裆。 《拳论》 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 ”又说:“裆内自有弹簧 力,灵机一转鸟难飞。 ”裆在套路运行和技击方面都起着重 要作用。 圆裆:就是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 合之意。每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 腿肚和大腿肌(即股内斜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 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人 字裆)的虚实不分。松裆和活裆,就是胯节与臀部肌肉要放 松,不能死顶住骨盆,虚实要灵活变换。档部的虚实变换, 不象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走的是平行“∞” 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这样才能避 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只见上肢活动的现象。塌裆是 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步法不轻,犯了转关不灵 的毛病。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练拳时头顶的百 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 于立身中正。 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 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 能撑圆。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劲,尻微 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又说:“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 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 2.胯(髋) :陈 式太极拳对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开,就是胯关节要松开。 《拳论》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
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 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 “松胯” 这一要求,一般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 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的负担就要加重。一般初练的人, 腿部力量差,膝关节支持不了全身的重量,所以不敢松胯, 形成膝盖前栽,鼓肚挺胸,身体后仰的不良姿势。正确的要 求是:保持躯干部的中正安舒,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前脚 尖,胯部和臀部象是后边有凳子坐着一样。髋关节的放松, 又必须与肩关节的放松上下结合。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 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影响肋部腹部肌肉的松驰下沉及 膈肌的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 以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要求。 3.膝:膝是由关节和 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活动性能好,伸缩力强,是胫 腓骨与股骨的结合部,它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太极拳是在曲膝松胯的基础上保持立身中正。在整 套架式练习时,膝关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拳架身法的 高低, 步法的大小, 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 从身法上讲, 身法低,步定大,膝关节承受负担就重。在套路练习中、腿 部支撑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 的。 初学太极拳的人,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 力,再逐渐降低身法。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 序渐进,以免膝关节受伤。同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护,练
拳之后,关节及身体组织血液运行加速,关节局部有热感, 这时皮窍开而腠理松,千万不可用冷水洗或风吹,以免风湿 乘机入侵,引起关节皮肉的风湿痹症。 陈氏太极拳的技击 上对膝部也有一定的要求,双人推手,两腿相并,两膝互相 粘化,可以外撇、里扣、膝打,既可迫使对方失势,也是护 裆,护臁骨的方法。 《拳论》有“远用足踢,近便加膝”的 说法。 4.足:足是周身之根基,两足姿势的正确与否,对 保证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氏太极拳对两足的要 求是:两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脚心)要虚。足趾不能翅,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 晃。在开步及迈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置,要做到“落地生 根” , 不能乱动。 这样才有步履清晰、 沉着、 稳健的感觉。 另 外,在运行中,向前迈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 足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铲地滑出,开到适当的位 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 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 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再移重心 踏实。 足尖外摆和里扣时, 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 足 在技击上可分为钩、套、蹬、踢、踩等方法。钩、套、踢一 般是用足尖的方法;蹬、踩是用足跟及足掌的方法。 以上 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贯串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它们是相 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姿势正确与
否都会影响全身。所以初学者必须细心摧摩,认真思考,按 照全身各部位的要求,在基本功夫上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逐 渐在整个套路运行中,将各部位的姿势恰当配合,从而掌握 动作中的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身端步稳,动作连贯 圆活,节节贯串,上下相随,周身协调,一动全动,一气呵 成,动如流水静若山,慢如行云疾似电的境界。
范文四: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绵绵不断。保持腹实胸宽状态。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软。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庄子把“真人”作为“众人”的对称,“众人”是不练习深呼吸运动的人们。“息”就是“气”,就是“呼吸”,庄子《人间世》说:“气息 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称作一息。
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述和吐纳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静气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不过,陈氏太极拳是动静交修,内外兼练的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多变,全身各部分的动作“清规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 到好处;静气功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陈氏太极拳九世祖陈王廷在遗词中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黄庭”即《黄庭经》,指《黄庭经》中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
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陈氏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在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动作松圆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陈氏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
1
有意识地配合动作引导气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觉,沉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书》说:“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长养神气”,“皆出于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与拳论引用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一致的。
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致,以意运动,要求做到:心静无物,物我两忘,气定神闲,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这就是要消除杂念,心静用意,呼吸自然,内外兼修,形神兼练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在极为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适度练习,在“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随着动作的变换,使呼吸与“内气潜转”协调,逐渐达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要求。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膈膜一上一下,内脏作轻微的带有浅弧形的自然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在调节呼吸方面,陈氏太极拳采用我国七世纪记载的“调息法”,即“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人静。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口呼鼻吸”的“迎气法”。这是陈氏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例如陈发科师爷练拳时有时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也有时用这种呼吸法,他在练拳时“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人”。
练太极结合“迎气法”从疗病保健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更为
2
柔和,对体弱和多病者更为合造。
陈氏老架太极拳,根据运动量大小,对窜、蹦、跳、发劲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调息法”和“迎气法”。
运动量大,特别在发劲时须口吐气发声,以适应发劲的速度,因此采用了“调息法”。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强为,以自然为好。
洪均生先生对呼吸的练法,他认为:“动作熟练后,呼吸自然协调,不可强为。”又说:“吐气发声,和劳动中发力是一样的,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是有意做作的,练拳发劲吐气发声也须如此。”洪师在他88岁时,给我写了有关练拳心法的书法横幅,其中有“无令常时心似水,有时每觉气如去云”字句,可见呼吸练法与“心静”有关。
“口呼鼻吸法”的缺点在于练拳时(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引起喉头干燥,不如舌舔上颚、呼吸以鼻容易内生津,润湿喉头合乎生理卫生。“调息法”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减少肺脏运动量,对肺弱和身体弱者有利无弊。
因此,我认为练陈氏太极拳时,初练时,一般也应采用“调息法”,以自然为好。
十、陈氏太极拳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从陈氏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说陈氏太极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
1、腹式呼吸的练法
陈氏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的锻炼 来达到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用。并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练拳时,在全身放松,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
3
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许使力硬压。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随即从鼻孔呼气。呼气时横膈膜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部分自然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较长,紧的时间较短),有助于练精化气,还精补脑。通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一上一下,带动内脏轻微的自我按摩 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对太极耐用推手的引动和发劲技术有极大关系。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轻松、柔和、缠转、沉着、灵活,使呼吸逐渐做到有节奏的“深、长、细、缓”。动作熟练后,呼吸顺遂,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为了保证配合身体代谢作用强弱的需要,就必须使练习者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动作有快有慢时,呼吸也能适应而没有氧债,不致因为速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初练时,只要在运动过程中感觉到呼吸顺畅,也就够了。等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势转换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这种辅助声音,有“哼、哈、咳、嘘、呵、晒、吹、呼”八音,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由于有这种声音的辅助,使 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拳势中蓄发相变,蓄得足,便能发得巧。这种呼吸练法,可以称做“拳势呼吸”。
4
陈氏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极拳的练气,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但如果有胸闷憋气的现象,说明肢体某一部分有鼓劲不放松的缘故,或者是在屏气而停止呼吸的毛病,应即细心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如经过调整呼吸而还有此种现象,说明呼吸方法调节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强度与深度未能顺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还应该从呼吸与拳势动作的速 度是否一致上检查纠正。
2、开合虚实
陈鑫先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他把开合虚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详细全面。
陈氏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么,不论练拳或交手都会降低其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合一的拳了。太极拳一直被称做是“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动,而不在于外表的形 态。内动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如缠丝”的作用,就是所谓“劲由骨换”,或所谓“内气潜转”。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旋,有沾连粘随之意,故能开进不顶撞,合时不躲闪,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势”的特殊的技击方法。练习内外统一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外不发”,这两句话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 “始而意动,断而内动、然后外动”。
5
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身一家,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能随时灵活变换。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合有合,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运劲如缠丝”的中心作用。陈氏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劲螺旋形的动作向着四梢方向延动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试举手臂旋转动作来加以说明。以逆缠为开,顺缠为合。一圈之中,逆缠外开上半圈为逆;顺缠内合下半圈为顺。顺逆、开合变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内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后、有大小、有有形、有无形,都离 开开合之8法。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是陈氏太极拳奥妙所在,是陈氏太极拳功夫深厚的高级技巧,它松圆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达到“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开都是手”。也就是陈鑫先生主张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技击功夫。
虚实是从意念上说的,以手划圈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划圈,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划圈,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这是两手的分虚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为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虚的手要虚中有实,实的手须实中有虚。前挤的手为实,虚的手前挤出的一侧为实,另一侧为虚。这种实中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则。例如,在陈氏太极拳中双推手一势,推的一面为实,譬喻为刀口,背面为虚,譬如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后手为虚,但也要求有意念贯注其中。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陈氏太极拳每有一个动作就划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变
6
换的。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的上半圈为实。这是一虚一实。在一虚一实之中,仍然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就是实,实就是虚。在推手中,一圈之内,随时有无阴非阴,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陈鑫先生用“全身处处皆太极”之语来阐明这种细微的变化。
腿部的虚实变化,不论前虚后实,都要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这样,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开、实为阳。阴变阳,阳不离阴;“阴极阳生,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忽隐忽现”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求螺旋运转得灵,虚实才能螺旋得“忽隐忽现”。陈氏太极拳每一势,要求能在“八面支撑”的同时,也要求能“八面转换”,意念一转,则周身螺旋过转;意念一动,眼神领先,故又说:“一转眼,则周身转动。”这些都是在螺旋缠法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妙用。
虚实的变换,跟开合一样,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及外动,内外合一的,也仍然是“运劲似螺旋”和“运劲如缠丝”起到中心作用。
开合虚实贯彻在陈氏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之中,随着动作缠法的变化,总是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合中有开,开中有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亦即开时为实,合时为虚。
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由虚变实,由实变虚,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适应。这种渐变的练法,最能发展耐力和力量,不但运动量极大,并且动作可以细腻熨贴,内劲逐渐增强,柔中寓刚,全身松静沉着。
7
虚实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虚实,实际上胸腹背的胸脊、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御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一实”;“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虚实,没有胸腰腹部的虚实,那就没有内动来支撑外动,那就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不令人知”,“外动发人不见其形”。另外也不能认为,单纯是一呼的内动来支配四肢运动,就算是内功拳。这还不是全面的,因为呼吸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还缺乏有意识的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骨脏器官来进行活动,因此,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只有运劲似缠丝,意气换得灵,“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一动无有不动“。陈氏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有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究竟以哪 一部分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 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答案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陈鑫先生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洪均生先也说:“腰膝虚实转换,缠丝劲之整劲也。”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的虚实的转换,关键在于“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张腰膝)。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间”或“腰际”,这是不对的。“腰隙”俗称“腰眼”,则左右两肾,中医把肾称作“性命之源”,“真气之所从出”,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陈氏太极
归于两肾。” 拳家陈鑫先生说:“中气何归,
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腰隙的转换,实则于两膝一提一垂有关,但腰隙转换的枢何在呢, 陈鑫先生指出在于“命门”。他说:“诀窍以两腰眼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
8
关键枢纽。”
《扁鹊心书》说:“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劳则不死。”中医经络学说以正对脐后两肾中间腰椎处为命门穴。陈鑫先生《任脉 督脉 》论说:“打拳也是运其任督二脉,使之顺随往来,循环无间,也是调养气血。一吸一呼,任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水中火发,雪中开花,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气由肾而生,至静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出入,皆本于此?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阴气一动一周身;心之一念动,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阳气一周身;一念静,阴气一周身。所谓运气者即此,但使无间断已?志藏于肾,而机发于心,心机一动,志即帅命门之真阳从之。至于动极生静,心气一降,志即帅气归于丹田?气必归丹田者,盖丹田生气之原,不归于此,则下势之动,气必渐竭而运动无力矣。故必归之于此”;又说“命脉 者,肾也,中气只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心为一身之主,肾为生命之源”。
命门,是腰的中轴,腰隙转动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转的根本,陈氏太极拳把腰的松沉虚实转动称作为“下塌外碾”。
胸的虚实转换:两肩锁骨往下松沉,用意固定,胸微内含大,逢腰膝起落旋转之时,左右胸肌也转换了虚实。
腰隙和胸肌的虚实转换,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虚的一面,有转动之意,不使偏浮;实的一面,以精神贯注,不使偏沉。
3、开合虚实与呼吸
练陈氏太极拳和打手一样,都是合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呼。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
9
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动作)时,应当吸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为实时,也应该呼气。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快速动作。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负于俄顷。所以,王宗岳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速”。古典太极拳论是从来没有主张过速度的绝对“均匀”的练习方法的。“运劲如缠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一面。原来是极为辩证的。陈氏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和间的套路,主要为适应技击性的发展。但初学时,练拳速 度要匀,则是另外一回事。
试举陈氏太极拳一路“六封四闭”这一势子,来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第一动作当左右手收变顺缠,身向左转。成左反弓步(扑步 )胸向正前方,两 手左右分开时,从形态上说,这个动作通常叫合、屈或退,从虚实上说,乃是由实逐步变虚。这时应当吸气,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面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身下做弧形松沉,气聚小腹,这是“蓄势”。第二动作,身右转45 ? ,胸向右前斜角,两手前托变逆缠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时,通常叫做开、伸或进,从虚实上说,是由虚逐渐变实。这时应该吸气,内部原来向下做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向前面斜角射出,配合双手变逆缠,向前斜下发出。这是“发劲”。这就是一合一开,一虚一实,一蓄一
10
发,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第一动作是合、虚、蓄、吸,第二动作是开、实、发、呼。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转换”的练法(配合外部动作)。
腰部的转换与形态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转换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所以单从外形手足上来讲解“折迭”和“转换”,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内动支配外动的,也就不是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最为重要,它是富于韧性与弹性的一种内劲,螺旋势的伸缩进退,决不可丢失,否则成为丢劲的断劲,光知道“虚”而不懂得“虚中有实”。没有棚劲也的走化动作,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压扁而破坏身法。拳论所说的:“松开我劲弗使屈”,“劲似松非松”,就是虚中有实的妙用。凡伸进的动作,即使看似直线而出(是自转前进),而劲也是螺旋地前进、绝无直来直去,又极为缠绵曲折不柔不刚,若有若无,“将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这是实中有虚的妙用,久练纯熟,自然能够轻灵而 沉着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内似钢条,变化非常灵活迅速。
陈氏老架太极拳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吸一呼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然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练习整套拳势从头至尾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晃必要的,并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勉缲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陈氏太极拳腹式呼吸的要求,应力求自然
达到,不能故意做作,才会有利而无害。
总的来说,开合是姿势上的现象(由内动而形于外),虚实是内劲的轻沉现象,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三者密切而自然结合,构成了陈氏拳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一套完整的锻炼方法。
11
范文五: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拳法,也是使用较为广泛的,许多中老年人经常练习太极不仅可以修身养心,还能强身健骨。陈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
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冠心病怎么治疗http://www.baoren120.com/gxb/zl/ 中医治疗冠心病http://www.baoren120.com/gxb/zl/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学习陈氏太极拳应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