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时期 原始 商 前 1600前 1046 周 前 1046前 256 战国 前 476前 221 汉 前 202- 前 220 六 朝 三 国 隋 朝 唐 618— 907 宋 960-1279 元 1271— 1368 明 1368— 1644 清 1616— 1912
服 饰 特 点
图 男 例
淳 朴 简 洁
威 严 庄 重
秩 序 井 然
清 新
凝 重
清 廋
丰 满 华 丽
理 性 美
粗 壮 豪 放
敦 厚 繁 丽
纤 巧
女
服 饰 简 介
商周贵 族服饰 窄袖织 纹衣、 蔽膝穿 戴展示 图。这 个时期 的织物 颜色, 以暖色 为多, 尤其以 黄红为 主,间 有棕色 和褐 色.
成 叫 大 带 或 叫 绅 带 。 另 一 种 以 皮 革 制 成 叫 革 带 。
服 装 没 有 扭 扣 , 一 般 在 腰 间 系 带 , 有 的 在 带 上 还 挂 有 玉 饰 。 腰 带 一 种 以 丝 织 物 制
缝 合 , 并 将 后 片 衣 襟 加 长 , 加 长 后 的 衣 襟 形 成 三 角 , 穿 时 绕 至 背 后 , 再 用 腰 带 系 扎 。
上作 衣装 下饰 裳。 相 连 , 它 改 变 了 过 去 服 装 多 在 下 摆 开 衩 的 裁 制 方 法 , 将 左 边 衣 襟 的 前 后 片
耳 边 发 际 , 以 后 形 成 一 种 制 度 , 凡 文 官 上 朝 , 皆 得 插 笔 , 笔 尖 不 蘸 墨 汁 , 纯 粹 用
俗 , 文 冠 奏 事 , 一 般 都 用 毛 笔 将 所 奏 之 事 写 在 竹 简 上 , 写 完 之 后 , 即 将 笔 杆 插 入
袍 服 一 直 被 当 作 礼 服 , 汉 代 官 吏 的 普 通 装 束 , 不 论 文 武 职 别 都 可 穿 着 。 按 汉 代 习
常 宽 有 袖 若 对 干 襟 条 女 小 衫 带 、 下 长 垂 裙 。
穿 戴 及 穿 对 襟 子 衫 、 花 纹 长 裙 。
品 。 在 民 间 妇 女 中 也 十 分 流 行 , 凡 穿 这 种 服 装 的 妇 女 , 腰 间 都 系 有 革 带 , 革 带 上 还
子隋 宋 有 ,唐 代 革 很胡 的 带 像服 女 。 现 装 到 在翻 是 了 的领 上 唐 背对 身 代 心襟 穿 , ,胡 窄 曾 褙服 袖 一 子、 短 度 的条 衣 定 领纹 , 为 口裤 下 文 和、 身 前蹀 武 穿 襟躞 官 长 ,带 员 裙 都穿 , 必 绣 通 佩 戴 上 常 之 漂展 在 物 亮示 上 , 的图 衣 上 , 花 外 面 边凡 面 悬 。穿 再 挂 胡 穿 算 服 一 袋 的 件 、 妇 对 刀 女 襟 子 , 的 等 腰 长 七 间 袖 件 都 小 物 系 褙
服 往 上 塞 在 腰 带 上 , 衣 服 是 黑 白 两 种 颜 色 。
宋 朝 的 男 装 大 体 上 沿 袭 唐 代 样 式 , 一 般 百 姓 多 穿 交 领 或 圆 领 的 长 袍 , 做 事 的 时 候 就 把 衣
并 不 断 有 所 变 革 。
轻 妇 女 所 穿 , 而 且 多 流 行 在 士 庶 妻 女 及 奴 婢 之 间 。 到 了 清 代 , 这 种 服 装 更 加 流 行 ,
明突 代破 妇了 女几 的千 服年 装来 ,飘 主逸 要的 有塔 衫形 、衣 袄冠 、。 霞 帔 、 背 子 、 比 甲 及 裙 子 等 。 明 代 比 甲 大 多 为 年
其 造 型 完 整 严 谨 , 呈
封 闭 式 盒 状 体 , 因 此 形 象 肃 穆 庄 重 , 清 高 不 凡 , 而 独 树 一 帜 ,
满 族 的 旗 装 , 外 轮 廓 呈 长 方 形 , 马 鞍 形 领 掩 颊 护 面 , 衣 服 上 下 不 取 腰 身 , 衫 不 露 外 。
“ ” “ ” “ “
典型人 物
商 纣 王
愚 公 移山 封神 榜
周 文 王
封神榜
孙 膑
刘 彻
曹 操
李 世 民
隋唐演 义
包拯
铁 木 真
射雕英 雄传
朱 元 璋
大明天 子
乾 隆
代表影 视
春秋淹 城
大汉天子
三 国 演 义
大 宋 提 刑 官
宫锁珠 帘
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 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 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范文二:古代服饰的演变
古代服饰的演变
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有其小同的风貌,这是同当时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的。服饰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征。
北京周口店发现过旧石器时代(距今18000余年)山顶洞人所用的骨针,说明从这个时候起,居住在我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知道缝制衣服。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人像上,可以看到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间束带,裹腿,着翘尖鞋的奴隶主,和免冠、着圆领衣,手上戴枷的奴隶的形象。从这些材料看来,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这时已经形成。
西周时代,贵族们仍然把上衣和下裳分开,在金文和《尚书》、《诗经》等古文献中可以看到玄衣、衮农、黄裳、绣裳等名目。此外他们在腰间常束宽宽的绅带,腹前有时还系着一条象围裙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代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夜和胡服的出现,深衣将过去不相连的衣和裳连属在一起,“被体深邃”,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这种服装在战国对广泛流行。
胡服则指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时骑马的需要.多穿短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以装备军队而加以改革的。伴随着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起初带着外来语
的名字,叫“鲜卑”、“犀毗”或“私龇头”等,后来才通称为带钩。带钩是束结革带用的。这种带也叫“钩络带”,它结扎起来要比过去的绅带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欢迎,带钩的制作自战国以至两汉都很盛行,所以式样繁多,有些制作也很精美。成为一种优秀的工艺品。 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将下襟缠在身上,这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所以到了东汉时,一种直裾的襜褕(chan yu搀于)就流行开来了。在东汉时的画像石上,我们看到的官员和士人,大都穿着这类衣饰.襜褕的再发展一步,就是唐、宋时代的交领袍。
除了衣制之外,汉代服装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冠制。冠本来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很小,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占时曾有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的规定;但在汉代,“卑贱执事”的人。都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帻有点象一顶便帽,有平顶的,叫“平上帻”;有尾状顶的,叫“介帻”。到了王莽时,据说他自己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衬着帻。但冠和帻并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形有点象个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冠前有“梁”,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身分的高低。武弁大冠义叫“惠文冠”,惠即惠;指薄麻布。它起初是在平上帻上面扎一条麻布手巾,后来这条麻巾改用漆纱制作,看上去象在帻上罩了一个漆纱笼,所以又叫“笼冠”。
不过,进贤冠前面的梁虽然起着区别尊卑的作用,但因梁数通常只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所以不能区分得很严格。作为官阶在服
装上的标志,汉代主要通过绶来达到这个职的。绶本是系在官印上的绦带,汉代官员将印装在腰间的颦囊里,绶垂在外边。依官阶的大小,绶的颜色和织法都不相同,所以其身分可以一望而知。
汉代的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掠,在肩背间绾一个髻,像是拖着一把锤子,所以汉代人把它叫“椎”(音cui垂)髻”。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故事著称的粱鸿的妻子孟光,《后汉书》就说她“为椎髻,著布农”。在汉代的陶俑当中.这种发式很普遍。在画像石中还可以看到汉代妇女戴巾帼、华胜(首饰)的形象。腰鼓形的耳珰这时也出现了,不过这时的耳珰的戴法和后世不同,它是在耳垂上的眼里直接横插进去,露其前后两端在耳外。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人转变时期。这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裟束,一般群众的服装受到胡服的强烈影响,将胡服的褊窄紧身和圆领、开板等特点都吸收了过来,最后形成了唐代的“缺骨夸袍”、“四樱衫”等袍服。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又醉心“汉化”,十分羡慕汉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带的“威仪”,北魏的孝史帝元宏就是其代表人物。于是,宽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类遂在“法服”(礼服)中保存了下来。到了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是为“常服” 旧式的冠服,皇帝和官僚们也只在大祭祀和大朝会的时候穿一穿。自南北朝后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是并存,但是前者使用的范围始终很小。
常服,在唐代出现了几个前所未有的特点。首先说幞头,它本是
一条头巾,系自汉代的襟头、幅巾等演变而来,裹幞头时两个巾角朝前系住发髯,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系一结,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头巾的质地一般用黑色纱、罗,所以后面垂着的巾角也是软的,称“软脚幞头”。以后将软脚中加铜、铁丝撑起来,就成为“硬脚幞头”。硬脚后来又做出不同形状,翘成不同的角度,而产生了“翘脚幞头”,“展脚幞头”等多种名目。再说腰带,汉代虽然在革带上装豪华的带钩,其花样虽多,却并没有一定的制度。唐代则不然,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系结,另在带身上装带铐。带侉是一种方形的饰片,依官僚品阶的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铁等质料制做,使腰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一项标志。另外,隋代开始出现的“品色衣”,至唐代乃形成制度,成为此后我国官服制度上的一大特色。虽然宋、明各代的具体规定不同,但都把官品和服色联系了起来。在唐代,皇帝的服色为柘黄,官僚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差。平民百姓多穿白衣。士兵在汉代衣赤,隋代衣黄,唐代则衣皂。
唐代的女装裟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衫子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唐代前期,中原一带的妇女还特别喜欢穿西域装.着翻领小袖卜衣,条纹裤,线鞋,戴一顶卷檐胡帽。唐代贵族妇女的面部化妆也很繁复,额上涂“额黄”,眉问贴“花锢”,鬓畔画“斜红”,两颊点“妆靥”,再加上朱粉”、“口脂”、“眉黛”等。与唐诗中的描写:“眉问翠钿深”,“当面施圆靥”等诗句,完全相符。
宋代服饰人体沿袭唐制。但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
宋代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之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了。这叫幞头的样式是不同身分的重要标志。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删平直伸长。身分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渐不戴帔帛,而且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盖在下裙之外。唐代贵妇戴花衩(当时叫“花树”),宋代改用花冠。传安阳宋韩琦墓所出金丝编织的花冠,制作工细,和故宫旧藏的《历代帝后图》中宋代皇后所戴的凤冠极为相似。
另外,缠足的陋习出现于五代末,至北宋中晚期在贵族妇女当中己较普遍。这种做法摧残了妇女身心的健康,在南术肖照的《中兴祯应图》中描绘的北宋末期的贵族妇女,己经都是一副纤弱的病态,缠足的恶果在这时已能很清楚地看出来了。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蒙古族男子多把顶发当额下垂一小绺,如桃式,余发分编两辫。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后。贵族妇女必戴姑姑冠。冠用绒锦做成,上缀珠玉,高约一尺。官服用龙蟒缎衣,以龙爪分等级。便服仍采用唐宋式样。外出戴盔式折边帽或四楞帽。平民妇女或女蜱,梳顶心髻,穿黑褐色袍。
明代服饰,材料更加丰富,明代官服制度,皇帝穿龙袍,大臣依等级穿绣有蟒、斗牛、飞鱼等纹饰的宽大袍服,袍上胸背缀有象征等级不同而纹饰各异的补子,头蓄发绾髻,戴由幞头演变而来的乌纱帽,腰有玉带。明代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天下的巩固,有所谓“四方平定中”和“六合一统帽”,分别为读书人和小商贩、市民所用。元代的
笠子帽、宋代的巾子仍有保留。劳动人民穿短衣,头裹巾子,有的则戴网巾。妇女发髻多垂于脑后。南方妇女有云肩、比甲、遮眉勒。大量的明代文物中,保存着丰富的服饰形象材料。
清朝建立以后,官服有详细的规定。官员的礼帽分夏天戴的凉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顶珠随品级不同,颜色和质料各异。有军功的人,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戴在帽顶上垂向后方。蟒袍,也因品级而有所不同。一、一、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
八、九品五蟒。蟒袍外边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等作外褂,前后开衩,胸背各缀比明代官服略小的方形补子。补子上依品级织绣不同的鸟兽图案,文官鸟形,武官兽形五品以下及内廷官员胸前挂朝珠,人礼时有披领。还系有金玉板作物的带,着靴。文武官员的夫人,服饰多依其丈夫的品级而异。
清代男子剃发梳辫,着长衫。马褂初为营兵之服,康熙以后日趋普遍。还有不带袖子的坎肩。有套裤。帽有瓜皮小帽、毡帽、风帽、凉帽等。一般女子服饰,满族有上下连裳的旗袍,喜罩马甲,梳有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等。还穿有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汉族妇女以南北而不同,南方多系裙,北方扎裤脚,,衣有时襟、大襟、琵琶襟。裙有风尾裙、百折裙等。妇女发式极多,少女有刘海、梳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清后期.京师妇女衣服镶滚边极多。清代还在服饰上保留了不少明代服饰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
范文三:古代女子服饰演变
研究课题:古代女子服饰的演变
云南师大附中 高一(16)班吕琳
指导老师:李槐灿
前言: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汉族作为历史最长,文化最悠久的民族,服饰文化相当悠久。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社会意识贯穿其中,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研究动机:
近期,中国风在国际时尚圈大行其道,华裔设计师备受宠爱。从范冰冰百鸟朝凤惊艳戛纳影展,到李冰冰的百福裙,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吸取养分,让中国古代服饰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应该丢掉几千年来沉淀的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并发扬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它传承下去,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发展历程。
摘要:时代:周代到清代
研究范围:女子服饰变化
正文;我国古代服装式样经查典(基本为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形制。在整个服饰演变史中妇女大都穿着上衣下裳式的为多。
周代:
周代是冠服制度逐步完善时期。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服饰也各显风采。有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为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
秦朝:
秦国女子着曳地长袍,领袖各叠为三层,名三重衣。
汉代:
汉代女子着一种袍服,垂地,衣襟盘旋而下,似战国时的绕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饰也大都是上衣下裙。
(汉代马王堆出土素纱禅衣复原图)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隋唐:
隋、唐时期妇女的日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以红裙最流行,其它也有紫色、黄色或绿色的裙子,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
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 。
唐代妇女着凤鞋、宫人皆着红锦耗靴。妇女日常服饰名目繁多,并愈趋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饰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履、靴等。 唐代女子的服饰诗句:
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西施咏》王维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丽人行》杜甫
云鬓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宫词》薛逢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王维
五代:
五代女子服饰一般着袄,对襟窄袖襦、长裙、大袖衫等
宋代:
宋代女子日常流行的服饰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对襟大袖衫、窄袖衫、对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衣等、下身束裙、裤、褶裥裙等。
宋词: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醉垂鞭》张先
辽金元
辽、金、元三代,都是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金以女真族为主;元以蒙古族为主的政权。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原来都生活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他们同汉族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较多交流,在衣冠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北方地区寒冷,虽有布帛,但服装多以皮制为主。冬天,无论富贵贫贱,都穿皮毛服装,衣、帽、裤、袜都用兽皮制成,
以档风寒的侵袭,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服饰的影响。元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蒙族形制。到元大德年间、蒙汉服饰即各随其便了。妇女服饰基本有左、右衽窄袖长袍、直领对襟夹衫、左、右衽短上农,对襟短襦、半臂、着裙。
元曲:
玉簪金菊露凝秋,酿出西园秀。——《小桃红》盍志学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缃纱。《一半儿》白朴
明代:
明代衣冠恢复汉族服饰,妇女一般着对襟宽袖大袍,竖领襦衫、高领衣、窄、宽袖褙子,半壁、云肩、襟袍、短袖杉(下着长裙、腰裙等。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清代
。
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
调查报告:(抽取十个同学调查)
1:你喜欢中国古代服装吗,
八人喜欢,两人不喜欢。
2:你对古代服饰有了解吗?
一人有,七人没有,两人有一点。
3: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节日来专门穿汉服,
四人认为有,三人无所谓,三人认为没必要。
4:你从哪种途径见到汉服,
六人从电视剧,两人从小说,两人其它途径。
5:你认为我国在保护古代服饰文化方面做得怎样,
一人认为做得好,六人认为有待改进,三人表示不了解。
总结:
从古代服饰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1历史变迁与发展,在先秦,由于物质匮乏,服饰大多偏简单实用,工艺较简陋。而随时代变迁和工艺发展,服装样式材料越来越丰富,工艺越来越精湛,如汉代素纱蝉衣仅重41克,代表了当时最高工艺水平,到元代,由于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使广大劳苦群众的穿着条件得以改善。
2时代风气
一个时代的服饰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如在唐代,由于生活富足安定,人们的衣饰偏华美绮丽,社会风气开放,女子衣着较暴露,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子束缚不多。而到明代,受朱熹等人思想影响,社会对女子束缚较多,衣着保守,衣服实用性不高,反映出女子越来越作为一种男子附属品而存在的事实。 3阶级封建制度:
从古代的服饰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其反映的诸多等级观念,在古代,明黄为帝王专用色,其它诸如紫等也有很多规定。在古代,各种职业的人有不同的打扮,研究古代服饰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唐诗宋词元曲》
国学论坛《古代服饰头饰变迁与发展》
范文四: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服饰;演变 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华夏族衣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服色尚黑。女子服饰有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拖曳及地,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名婢女提携。到了汉朝,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女子所着贴身之衣是抱腹与心衣,抱腹:上下有带,包裹腹部,背后和上面没有遮挡的东西;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上用细带钩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装: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特点是上短下长,裙长至足,腰系长带,长裙飘逸给人以视觉跳跃感。此时女子的内衣前后均有布料覆盖,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俗称“两当”。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得当时的思想较为开明,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但是贵族妇女,尤其是后宫嫔妃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格。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唐代宫中女子多穿半露胸式裙装,唐末出现了无肩带的内衣---“诃子”,女子穿诃子以掩胸。 宋元离地长裙受追捧,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较为保守,衣服颜色多淡雅,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等轻软的料子。襦与袄是式样相似,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纽扣或带子身后系结,是女子的亵衣。 元代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这两种都是平时穿的衣服。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穿的袍样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女子内衣是合欢襟,穿时从后到前,在胸前用扣子或带子系住,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朝女装款式多样,以淡雅朴素为时尚。从明朝起,衣服上出现纽扣,以金属或玉制成,既有复杂的雕刻,也有简约的圆形。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着。“主腰”是明朝对亵衣的称呼,形制和简繁程度不一,有类似抹胸,仅“束之于胸腹间”,也有吊挂、装袖,开襟或钉有纽扣等形制。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由于统治者一直追求满汉一家,因此,文字,服饰,礼仪等方面均有向汉文化看齐的势头。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最初的式样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马褂一般以袖比手臂长或手臂短为标准划分为挽袖及舒袖两类。清代“抹胸”又称“肚兜”,因为有了兜的作用,可放东西,藏香。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的服饰受西方文化冲击明显,这个时期的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的特点,使之变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式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此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之后总的趋势是日益简便,身长及袖长大多缩短,领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并且省略了许多繁琐的花边装饰,使其更加简洁、轻便和适体。 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20年代以后,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一改传统习惯,开始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服装上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打有胸裥。在款式上,这个时期的妇女上衣腰身都比较窄小,领子缩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缩短,衣服的下摆多制成弧型,并且在领、袖、襟、裾等各个部位缘以花边。裙子也明显缩短,从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边缘也绣有各种花边。 女性服饰从古至今的演变,从满足遮羞,取暖的基本需要,逐渐到礼仪,文化,身份,素养的积淀与体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在不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转换与风俗习惯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高春明 《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年
范文五: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吃、穿、住、行,这与人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当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之美,古朴之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直接影响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服饰作为一种需要和艺术已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政治上:北魏孝文帝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在改革的主要内容中,有一条就是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于是皇帝和臣僚、朝服中出现了峨冠博带的
威仪。”这样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加速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汉魏“
程,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减少民族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增强国家实力,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在经济上: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总的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了,服饰华丽了。
在文化上:唐朝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得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从中得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