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
一、说教材
(一)文本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已经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感动着、哺育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
1
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尚浅,有可能会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偏颇,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陈凯歌导演执导的《刺秦》中的精彩片段。
语文新课程提出应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用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3
由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对此往往不感兴趣。老师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文本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三、说教法
4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主体)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是后世无法攀爬的“喜马拉雅”。斗转星移,千百年来,无论面对来自域外的民族压迫还是域内的阶级斗争,《易水歌》已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捍卫自由的千古绝唱。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评价荆轲“名垂后世”。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会对他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那段往事。
1、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
5
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 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走近文本
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6
(三)分析文本
提问:
1、“廷刺秦王”是本文的高潮本分,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描――逐――提”,主动进攻未遂,荆轲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
7
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教师同步梳理重点词句)
?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见燕使者成阳宫:省略介词“于”。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8
?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荆轲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小结:“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这方土地上的人文精神魅力,令天地之间的志士仁人无比推崇“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的人格境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地
9
挽救燕国的危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延伸比较
补充介绍春秋战国刺客:专诸、要离、聂政。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
10
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闻(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空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相国韩傀。
让学生自己比较他们的异同。
提示: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赢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五)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11
附: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基于这些理念设计了此案例。
第二篇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
12
至燕南界。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13)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6)见臣。臣左手把(17)其袖,而右手揕(18)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19)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0)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21)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22)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3)。
13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24)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25)。以试人,血濡缕(26),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说法不一,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27)。乃令秦武阳为副(28)。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0)。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32)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3)~”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4)。高渐离(35)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6),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37),士皆瞋目(38),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9)。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40),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1)。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42)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43)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44),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45)。恐惧不敢自陈,谨
14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46)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7)。”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48)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49)。至陛
(50)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51),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52),使毕使于前(53)。”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54)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55)。拔剑,剑长,操其室(56)。时恐急,剑坚(57),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58)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0);诸郎中(6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62)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63)~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64),乃引(65)其匕
15
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66)。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67)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释义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北:向北。略: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
16
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现在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13)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5)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6)善:好好地。
(17)把:握,抓住。
(18)揕:刺。
(19)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0)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1)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2)盛:装。
(23)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17
(24)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5)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6)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27)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8)为副:做助手。
(2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0)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2)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3)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5)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3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8
(37)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38)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9)终己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0)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42)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43)比:并,列。
(44)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5)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46)使使:派遣使者。
(47)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8)奉:两手捧着
(49)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0)陛:殿前的台阶
(51)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2)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3)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9
(54)发:打开。
(55)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56)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57)剑坚:剑插得紧。
(58)还:通“环”,绕。
(5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1)郎中:宫廷的侍卫。
(62)提:掷击。
(63)负剑:负剑于背。
(64)废:倒下。
(65)引:举起。
(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67)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段解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兵临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
20
子丹不忍。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段:故事的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第四段: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备助手。
第七段: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诀别。“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第十二段: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第十三段:顾笑武阳。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第十七段:荆轲倚柱笑骂。
第十八段:结局:荆轲被斩。
译文
21
荆轲和秦王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
22
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将军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
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
23
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我就辞别了。”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
24
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
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
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剑在背上~大王剑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
25
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26
范文二:荆轲刺秦王及部分鸿门宴中的成语.doc
荆轲刺秦王中的成语
—— 危在旦夕
——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 怒发冲冠、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 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zhǐ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
东窗事发
原形毕露
显而易见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东窗事发
????“典故语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
????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
??” 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
??” 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若是这事走漏,须教我吃官司,如何计结,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
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
“”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
“?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
“??” 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
治,常用此语。
图穷匕见在历史中的典故:
???《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列传荆轲》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精彩故事,生动刺激紧张万
“”“”“”“”分。成语图穷匕见就来自这个故事。中文中见和现通用,所以虽然写成图穷匕见,
“” 要读成图穷匕现才对。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公元前二二八年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
“”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粤语和普通话都读作柯)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
皇,以解亡国威胁。
荆轲出发前,做了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性仇人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这后两项准备,当然是为了取信于秦始皇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
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
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仇人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始皇推倒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
“” 将荆轲杀死了。图穷匕见现常比喻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 和 鸿门宴 中的成语
: 荆轲刺秦王
以己之私、无路可走、痛入骨髓、报仇雪恨、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图穷匕现、怒发冲冠
: 鸿门宴
“”“”“”“”“”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
范文三:如何评价荆轲-荆轲的事迹
如何评价荆轲-荆轲的事迹
4-5烛之武、荆轲《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姓名 班级 组别
说明:本试题满分46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覆盖,施加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日以尽矣
B(今日往而不反者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 卒惶急无以击轲
D(秦兵旦暮渡易水 持千金之资币物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 ,,,,,,,,,,,,,,,,,,,,,,,,,,。
A(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集中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B(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
C(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
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二、巩固文言知识(每小题3分,共6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因人之力而敝之 ((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时人莫之许也 ((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
D(又欲肆其西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A(失期,法皆斩 B(夜缒而出 ((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C(其一犬坐于前 (D(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3分,共6分)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6(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内容取材于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一事,即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所记史事。
B(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依依惜别之情,荆轲在此别燕丹,慷慨悲壮,气概横绝。
C(“水犹寒”三字,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
D(“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抒怀咏志,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同情与敬仰之情。
7(下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
B(诗歌第一联,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也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C(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尤其是前一句,它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
D(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实为上乘之作。
(二)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下8—12题。(共19分)
武涉说齐王信连楚
楚已亡龙且(龙且,楚将。在与韩信交战中被灌婴所杀),项王恐,使盱眙(地名)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汉四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三秦,指秦故地关中),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必,想信),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这里是延续的意思)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如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8(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3分)
a、相与戮力击秦(合力) b、已破三秦,引兵出关
(函谷关) (((
c、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力) d、足下右投则汉王胜(投靠) ((
e、言不听,画不用(计策) f、幸为信谢项王(幸亏) ((
A、a b c f B、b c d e C、b d e f
D、a b d e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A、分土而王之 B、韩信谢曰 C、其不可亲信如此 (((
侵人之分 幸为信谢项王 其不知厌足如是甚矣 (((
D、足下与项王有故 E、且汉王不可必 ((
故倍楚而归汉 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3分)
?天下共苦秦久矣 ?分土而王之 ?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 ?已破三秦,引兵出关 ((
?项王怜而活我 ?解衣衣我 ((
,、?,??,???? ,、?,??,????
,、??,??,??? ,、???,??,??
11(选出下列译句不当的一项。(5分)
,、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者甚矣。
——他的意图是不全部并吞天下诸侯就不罢休,他的不满足竟然到了如此过分的地 步。
,、居项王掌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
——他落到项王手中已经多次了,项王可怜他而把他放了,可他一脱身,就背叛誓 约。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那人非常亲信我,我加倍为项王卖命是不吉利的,即使死了也不容易合上眼。 ,、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现在放弃这次机会,自己却决心帮助汉王来攻打楚军,难道是一个聪
明人本该如此的吗,
12(武涉在劝说韩信反汉连楚时,向他讲了哪些道理,下面的归纳有哪几项是正确的,请选出解释的全对的一组。(5分)
?刘邦穷兵黩武,攻城掠地无休止。
?刘邦贪得无厌,他不会让你韩信捞到什么好处。
?你别认为现在刘邦称雄一时,他曾多次当过项王的俘虏。
?刘邦毫无信义可言,你韩信别以为与他交往很深,终将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王在你在,项王亡你也随之而亡,二人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人生道路该怎样走,是向右还是向左,你可得慎重选择。
?你和项王有老交情,与楚联合是有基础的。
?你有三分天下,独霸一方称王的道途,你附汉反楚决非明智之举。
,、????? ,、????? ,、????? ,、?????
三、语言表达与应用 (6分)
13(选出下列四副对联中对得不好的一副,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A(安居乐业家家福满园 丰衣足食户户喜盈门
B(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C(万紫千红迎春须纵马 五风十雨顺水好扬帆
D(集八方信息生财有道 传四海科技致富无涯
对得不好的是,,,,项
理由:,,,,,,,,,,,,,,,,,,,,,,,,,,,,,,,,,,,,,,,,,,,,,,,,,,,,,,,,,,,,。
荆轲测试题荆轲刺秦王 测试题
1、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又前而为歌。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2、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易水送别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乃以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之 群臣怪之
D(将军岂有意乎, 荆卿岂无意哉,
5(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7. 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8、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 请:请求
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
9、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居远未来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入不测之强秦 D、复为慷慨羽声
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顷之未发
11、对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使使以闻大王
?燕王拜送于庭 ?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
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1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14、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
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15、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1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7、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
A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B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C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D同“已”,相当于“已经”。
E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3)焉用亡郑以陪邻( )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5)使工以药淬之( ) 6)日以尽矣( )
7)皆白衣冠以送之( )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9)阙秦以利晋( ) 10)以次进( )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13)而乃以手共搏之( )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5)遂拔以击荆轲( ) 16)箕踞以骂( )
17)乃欲以生劫之( ) 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19)以其无礼于晋( ) 20)以乱易整( )
18(填空。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
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
冷眼看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耳熟能详,“荆轲刺秦王”之事众皆赞颂,然而静思之后,笔者不得不为荆轲叹惋:
一个逞“匹夫之勇”的英雄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荆轲去刺秦,从勇气上来讲是可嘉的,而且历史上也常常是这么认为的。然而,笔者却觉得这是不妥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他去刺秦,只是想答谢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只是为了一个“义”字,但是,他对未来之事缺乏冷静的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燕太子丹一激,他便高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其悲壮之辞欺骗着人们,赢得了所谓的“英雄”之美名。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此举不仅葬送了自己,还搭上了秦武阳与樊於期的性命。尽管他以其弱小的血肉之躯赢得了一个千古的英名,但却成为统治者政治上的一个牺牲品,不能不让人三思。
说白了,他超越物欲,以其理想的英雄主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成就了一个所谓的“英雄”。
一个牺牲自己却无益于社会进程的英雄
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个人行为。战国末期,秦国一统六国之志已明,统一大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而此时的燕国却处于“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之时,形势紧迫,“太子丹恐惧”,所以产生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以解燕国之危的想法。其实看看在这之前的燕国,执政者眼光短浅,始终不能看清形势,也不愿与赵国联合以求共保,自以为与秦为援就可保国长久。因而在秦攻赵国时,燕国也趁火打劫,以致赵国邯郸陷落,赵王迁被俘,燕国其实是一个出卖了别人也出卖了自己的国家。而荆轲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在了燕国的陪葬之列,成了燕国未灭而自己先亡的悲剧人物。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以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向以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发展的时期,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反映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的时候,则表现为无数次的战争,流血,无数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荆轲所为,非但不是推动历史的进程,反而在阻碍着历史的前行。
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英雄
荆轲以其忠勇之志,行刺秦王之实,本是为缓解“燕国之患”,然而他却让北宋文豪苏洵得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样的论断。荆卿刺秦,非但没有解燕国之患,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王昌龄在《杂兴》中认为“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也认为荆轲只是有“匹夫”之勇;北宋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如是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想想荆轲所为,又何尝不是如此,本来燕国已无回天之力,而荆轲却想力挽狂澜,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
总之,他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既搭上自己的性命,又无益于历史的进程。舍生取义固然很重要,但是殊不知生命高于一切,当他把生命抛弃之后,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
陈胜变了荆轲 清末的安徽革命,与诸省有些不同。安徽的豪杰,很多跑到外地去,做出惊天事业,如合肥万福华在上海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桐城吴樾在北京行刺留洋五大臣,寿州孙毓筠在南京刺杀两江总督端方,合肥倪炳章于广州发动燕塘起义,合肥范鸿仙于江苏组织江浙联军,休宁程家柽于京师卧底肃亲王
府??哪一桩不是革命史上的大事件,
反过来,皖省的革命,推动者中却有许多外地人。如今要说的,头一个就叫徐锡麟,没人不知道他。
赴日“镀金”
徐锡麟为什么会去安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绍兴府学堂副监督徐锡麟联手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创办大通学堂。看上去顺理成章:前一年朝廷准各地私立学堂,徐锡麟身为一府的教育主管,创办大通学堂,也算响应政府号召,足堪嘉奖。
内里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儿。据陶成章《浙案纪略》记录,“锡麟开办大通学校之本意,原为劫钱庄匿伏藏获之所”,因为技术力量不够,“同志中无通驾驶术者”而作罢(也不知道他们原计划要怎么劫钱庄,还需要通驾驶术者)。既然搞不成窝点,徐锡麟就想鱼死网破了,“欲于开学日集绍兴城大小清吏尽杀之,因以起义”。
他让陶成章帮他通知浙江各府党人同时响应。陶成章虽然人称“焕强盗”,与王金发齐名,倒还没这么热血冲动。他力劝徐锡麟说:浙江并非“冲要之地”,对周边地区辐射影响不足,“欲在浙江起事,非先上通安徽,并以暗杀扰乱南京不可”。
徐锡麟听从了陶成章的建议,将大通学堂改成了大通师范学堂,姑且培养人才。想必在两人的讨论中,去安徽―暗杀―起事―
吸引南京注意―浙江同时响应,这样的想法,已经有了雏形。
徐锡麟是一位典型的实干家。一旦想好计划,马上丢下刚开学的大通学堂不管,一心盘算怎么去安徽起义。众人计议,最好能够进入陆军,掌握军权。大通学堂诸人,徐锡麟最大,已经三十三岁,陶成章也有廿七岁。然而徐锡麟说“不要紧”,他找了个富商许仲卿捐了五万两银子,给光复会五位同志都捐了官,他自己是道台,陶成章与另一人是知府,另外还有两个同知。
捐这个官不是为了“指省候补”,那样任用太慢,而且也进不了陆军。他们捐官是为了让浙江巡抚寿山送他们去日本学陆军,因为朝廷其时极重留学生,日本回来的人大都能得重用。要达此目的,光有官衔没用,徐锡麟又去求他的姻亲、前湖南巡抚俞廉三。他则答应帮俞活动浙江铁路总经理一职。俞廉三果然极力帮忙,不但帮他们说服寿山批准五人赴日学习陆军,还写信给驻日公使杨枢新,一力拜托。
日本之行并不顺利。陆军留学生监督王克敏怎么看这群人也不像留学生―一是年纪大,二是举止太土―便以“自费生”为由,阻止他们进陆军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徐锡麟又拍电报给俞廉三,俞廉三又电浙江,请巡抚致电驻日公使,证明他们是公费生。王克敏又在体检上做文章,结果五个人都不合格,尤其徐锡麟近视得厉害。
怎么办,陶成章等四人决定留下来学习法政或警务。徐锡麟倒不是不想留下来,但他的眼睛近视得太厉害,年纪又大,谁会
取他,还是要回国。走之前,两位光复会大哥又讨论了一次。徐锡麟认为军权不可得,掌握警察权也不错。陶成章则认为要么直接统军,要么搞团体暗杀。两人说着说着争了起来,但也没争出个结果。
安庆的外乡人
徐锡麟筹资捐官,动用俞廉三的关系,赴日留学,回国候补,花了偌大本钱,当然不只是为了刺杀一位安徽巡抚。
徐锡麟入安徽官场,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重点在于长江中下游的易手。这也是光复会的一贯主张。然而徐锡麟归国后的一系列举动,甚是奇怪。一方面,他确是在尽力实现入皖计划,如六月赴京,改省分发安徽引见,徐锡麟在致友人函表示:“麟此次到京,奔走终日,无片刻之暇,大约安徽兵权或可到手”,他还请托在日某位朋友学造纸币,以备将来起义成功发行军用票,不容易被人造假。
另一方面,徐锡麟又多有歧动,比如同是六月,他又跑去保定,试图刺杀练兵大臣铁良,不成,又前往天津,打算刺杀直隶总督袁世凯,袁世凯“疑之拒不见”。徐锡麟难道不知,这两次刺杀,一旦发动,不管能否得手,筹划经年的入皖计划必成泡影,
更奇怪的是,徐锡麟八月往武汉访俞廉三,跟他大谈要在北京开报馆,请谁谁谁当主笔,又致函友人,称打算在奉天组织一间垦务公司,“寓兵于农”,资本需三十万至一百万。若说这些举
动,都是为了迷惑外界,掩饰他入皖的目的,则徐锡麟十一月跑去杭州见浙江巡抚张曾,,明显也有不轨意图,否则以徐锡麟曾贿赂前任巡抚寿山的交情,寿山焉有不拜托张曾,看顾之理,可是张曾,居然跟袁世凯的反应一样,“疑之,拒不见”。
徐锡麟屡次谋刺清廷大员,这才起程往安庆就职。但是他的表现,一点都不像是要去安庆谋夺军权,反攻江浙的样子。据吕公望回忆,徐锡麟在杭州白云庵告别光复会诸友时说:“法国革命八十年始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
徐锡麟去了安庆,恩铭委以陆军小学堂会办之职。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的事。转过年,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徐锡麟便将妻子徐振汉遣回绍兴家乡。陶成章后来解释说,徐是因为“每月所入不过数十金”,养不起妻儿才行此举。但后人大都认为他是在为行刺恩铭作准备,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
陶成章记载,徐锡麟在安庆初时非常不如意,官场的那套礼仪他没学过,常常在觐见酬酢时出乖露丑,被同僚笑话,想按起义计划去联络安徽的新军,又因为“口操绍兴土音”,跟新军弟兄鸡同鸭讲,无法像在浙东联络会党那样见效。因而徐锡麟郁郁不乐,“屡思归浙”,在皖同乡都劝他不要着急,关键是上次张曾,不肯见他,两人势同冰火,回浙江也未必有什么好果子吃。
幸或不幸,姻亲俞廉三在此时又伸出了援手。俞廉三与皖抚
恩铭有师生之谊,前任浙抚寿山又是恩铭的连襟,故此在俞廉三来信“务加重用”的请托下,恩铭改派徐锡麟为巡警会办,加授陆军学校监督,还奏请朝廷,加徐锡麟二品衔,所谓“私恩”,确实不可谓不厚。
徐锡麟陡然蹿红,难免为安徽官场所嫉。便有人在恩铭面前说徐的坏话,大抵是在乡行为不端,曾经留日,不可不防之类的话。以恩铭与徐锡麟的连带关系,本不该对徐有所疑忌,但想必徐锡麟豪燥决裂的做派,实在不像个做官的人,不然何以袁世凯疑他,张曾,也疑他,当安徽臬台世善暴死之后,徐锡麟谋升此职,恩铭没有同意,而是奏升了安徽首道毓秀,没有让徐独当一面。
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徐锡麟谋划起义,此时能动用的力量,便是巡警学堂的三百名学员。这些学员均已成年,且每人配有一支九响的毛瑟枪,可算得一支武装力量。但徐锡麟只是巡警学堂的会办,相当于常务副校长,学堂的“督办”即校长例由臬台兼任。清末军队、警察中,顶头上司最有权威,徐锡麟以会办的副职,要让学员听从,颇有难度。徐锡麟供述誓言必杀恩铭,亦必杀毓秀,便是这个道理。
两个徐锡麟
在后来的记载与回忆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徐锡麟,一个深谋远虑,打算利用安徽的地当冲要,做一番大事,他时常于星期日,
约教员学生,驰马郊游,暗中窥察安庆地理形势,以谋大举。他密刊木质印信一方,文曰“江皖革命新军总司令印”,并印就反清文告数千张,“先期暗结日本留学生、南洋革命党及内地宁皖党人”。
而另一个徐锡麟,仍然深陷冲动狂热之中,似乎在安庆的使命便是博浪一击。他虽然带着巡警学堂师生四处踏勘,但直到起义,知道他用意的不过陈伯平、马宗汉等二三人。陈伯平拟就了《光复军告示》,他只是在告示后加上几条“杀律”:
“满人不降者杀。反抗本军者杀。乘机打掠者杀。造谣生事,妨害治安者杀。仍为汉奸者杀。”
虽然徐锡麟提前发难,有革命党人叶仰高在上海被两江总督端方拿获,供出有党人已打入安徽官场的原因,但是否真的需要如此仓促起事,颇可商榷。
安徽巡警学堂的学生分甲乙二班,每班二百人,训练三个月为一期,甲班毕业后再训练乙班。徐锡麟的原计划是“甲班学生训练期满,把这批毕业学生分发到各军警机关工作,从事秘密活动,联系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待机起义;等到乙班学生训练期满,再利用举行毕业典礼的机会发难”,如今连甲班的训练尚未期满,安庆的新军也不能说联络妥当,而由秋瑾负责响应起义的浙
东会党也未集结完毕。反过来说,虽然有人说此时恩铭对徐锡麟已经起疑,但从恩铭把缉拿革党之事仍然交托徐,又欣然参加甲班毕业典礼来看,他对这位老师、连襟联袂推荐的下属仍是“信之不疑”,直到徐锡麟都在他面前掏出枪来,他还问:“会办持枪何用,岂要呈验乎,”
因为恩铭要去总文案张次山家贺其母寿,巡警学堂甲班的毕业典礼又被提前了两天。五月廿六日毕业典礼,前一天下午,徐锡麟召集少数学生讲话。很明显,这些学生都是他平日的亲信。徐的讲话大意是,“明天是本会办带领全体同学起义救国之日,师生都要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同学有难,本会办当披发缨冠而救;本会办有难,诸同学也应当披发缨冠而救??”而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言辞,因为“说的是浙江土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太听懂。
第二天上午,徐锡麟集合全体学生训话,要学生“行止坐卧,咸不可忘”“救国”二字,“反覆数千言,慷慨激昂,闻者悚然。然众学生均不察其命意之所在”―也就是说,还有三个钟点便将举事,整个安庆城内,知道徐会办今日要杀官举事者,只有他自己、陈伯平、马宗汉三个浙江人,这,这有点开玩笑了吧,
恩铭当然也不知道,他到了学堂,听到巡警学堂收支委员顾松通过臬台毓秀密禀说“徐道台不是好人,请大帅不要在这里吃酒”,于是辞谢午宴,于是,他的死亡也就提前了。
行刺成功,造反失败
徐会办呈上学生手册,突然大声说:“回大帅,今日有革命党起事。”这是个暗号。恩铭刚问了句“徐会办从何得此信”,陈伯平扔上来一个炸弹,但没有爆炸。
虽然一直不断有人向恩铭密告徐锡麟是革命党,但恩铭也许一直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如果造反是为了功名富贵,那么一个三十五岁的二品大员、受巡抚信用的红道台有什么必要造反呢,
此刻容不得他不信了,徐锡麟一面说着“大帅勿忧,这个革命党,职道终当为大帅拿到”,一面掏出了双枪。可是,徐锡麟是个大近视,距离这么近,他居然看不清恩铭的要害,持枪乱放一气,恩铭身中七弹,嘴唇、左手掌心、腰、左右腿都受了伤,但无一致命。徐锡麟子弹打完了,跑进内室装子弹,手下的巡捕背起恩铭往外跑,陈伯平追上来放了一枪,这一枪要了恩铭的命。
徐锡麟装好子弹冲出来,发现恩铭已经不见了,只剩藩台冯煦还呆呆在站在堂上,似乎没回过神来。徐锡麟推了他一把:“冯大人你快走,不关你的事。”冯煦急急忙忙跑了。徐锡麟又去找毓秀,也已经踪影全无。
徐锡麟抓住了顾松,问他如何知晓自己是革命党的秘密,顾松说,日本方面给会办的信都是用胶水黏的,有几封因为受潮,封口裂开了,我偷看了信,知道会办是革命党―就算信封胶水受潮无法可想,秘密信件就不能整点密语隐文吗,
徐锡麟没有告诉学生今日要起义,只是派了一个人守住门口
不让学生走,觉得刺杀恩铭后,一呼百应,自然学生们就会揭竿而起。他没想到枪声一响,场面大乱,一个人怎么拦得住汹涌的人流,大部分学生都随着省里官吏跑掉了。
谁都知道起义首要夺取军械,但徐锡麟并没有派人事先控制军械所负责人,结果负责人带着钥匙跑掉了,巡警学堂学生虽然占领了军械所,地下室弹药库却打不开,能找到的枪弹互相不配合,战炮上也缺少机铁。
徐锡麟倒是想到了派学生去跟六十一标的官兵联络,请他们进城来领子弹,共同举事,但这人明显派出太晚,占领军械所之后才出发,此时安庆四门紧闭,禁止行人往来,信根本送不出城去。
徐锡麟在军械所遇到了安庆巡防营统领刘利贞,未带军队,徐对刘说:“你是汉人,我们推翻满清是民族革命,你应当协助,现在请你到电报局去监视电报机,不准人向外发电报,起义成功之后,你自然有大官做。”刘利贞答应着走了。刘回去后立刻反水,组织巡防营向军械所冲锋,徐锡麟等无枪无人,力战被擒。
陶成章说徐锡麟“动与人忤,然性慈爱人”,真是没有说错。他不杀冯煦,轻信刘利贞,战事不利,陈伯平提议焚毁军械所,与清兵同归于尽,他认为这样会导致安庆城“玉石俱焚”。
此人自然极是汉子,在供词中承担了全部罪责:“众学生程度太低,均无一可用之者,均不知情。你们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不要冤杀学生,是我逼他们去的。”
别人问他是不是受孙文指使,他坚称“我与孙文宗旨不同,他亦不配使我行刺”。
面对伦理方面的指控,徐锡麟说出了惊世骇世的一段话:“尔等言抚台是好官,待我甚厚,但我既以排满为宗旨,即不能问其人之好坏,至于抚台厚我,系属个人私恩;我杀抚台,乃是排满公理。”他是在以种族规则为旗,与世俗伦理作战。
伦理反过来要惩罚他。恩铭的夫人希望按照“张文祥刺马”的逆伦案例,将凶手剜心后再斩首。如果是别的家眷,也不见得有人理会。但恩铭夫人是庆亲王奕,之女,有司不敢不重视她的要求。藩司冯煦念及徐锡麟的活命之恩,暗中指使刽子手先杀人再剜心。
徐锡麟惨烈的死法,与秋瑾的被处斩一道,为上海中外报刊大肆报道。虐杀与杀女人,是西方现代文明中最不能容忍的做法。清廷在丁未年一役大大失分,为四年后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行刑前,循例为死囚摄影一张以备案,拍完,徐锡麟说:“面无笑容,怎么留示后世,再拍一张~”但不笑的、笑的相片,都没有能留下来。
徐锡麟逸事
拜师
徐锡麟小时跟家里长工弟弟平长生要好,两人都喜欢学武。某夜,两人看见一个和尚从门前走过,平长生对徐锡麟讲:这个
和尚一定有本领,你看他一个人深夜行走,也没人敢欺侮他,说不定会飞檐走壁哩~徐锡麟马上想到平日听到的少林寺和尚之类的故事,爬起来就去追和尚,要拜他为师。家里人第二天才发现徐小官不见了,派人去找,一直追到萧山才把他寻了回来。
射靶
1904年俄军占领奉天,徐锡麟听说后失声恸哭,在家里立了个靶子,画成俄国士兵形状,每天拿短铳射它几十次,室内弹丸横飞,有时反弹过来打在徐锡麟肩上,他也面不改色,居然就此练成了一手好枪法。他这样的性子,陶成章称之为“性情精悍,凡所行事,咸操极端主义”。
演说
1906年底,徐锡麟与秋瑾、吕公望话别,前往安庆就职,任警官会办。1907年夏,徐锡麟曾于巡警学堂学生起义前发表演说:“我此来安民,专为救国,并非为功名利禄到此。诸位也总不要忘‘救国’二字,行止坐卧,咸不可忘,如忘‘救国’二字,便不成人格。”
范文四:荆轲刺秦剧本-我眼中的荆轲
荆轲刺秦剧本-我眼中的荆轲
[优秀作文]我眼中的荆轲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题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你明知这次的刺杀无法全身而退,却仍放下一切的羁绊,带着早已准备好的那把匕首,来到秦国,只为了太子丹的器重,只为了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盛世。
我知道,这一次的刺杀行动背负了你的忠心,你的使命,你的气概,你的决心。你有谋,明白秦王当年的统治对黎民百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懂得攀於期将军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报灭族之仇。所以你准备“图穷匕现”杀掉秦王。你有勇,在秦国巨大的宫殿之上,在助手秦舞阳还在朝堂之上瑟瑟发抖之时,仍能泰然自若,尔后大乱秦国朝廷,逼得一个欲称霸于天下的秦王环柱而走。
你并不是燕国人,却为了遭受劫难的人民百姓呼喊“伐天道,诛暴秦而踏入虎狼之地,只因为你一心装着天下,装着正义,真正为了正义,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民族的使命而行侠仗义,真正为了正义,纵使只有自己,你却仍然已然不顾地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把潇洒的背影留给无数世人去评说。我相信,这背影不是离去,而是对普天下不满于秦王的反抗~
也许有人会说你傻,为何不像庄子一样,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诚然,一个秦王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秦王站起来。但你却不愿忍气吞声地苟活于世,不辜负解救天下苍生的理想。是啊,荆轲之后还有高渐离,高渐离之后还有陈胜、吴广。你用自己的牺牲来唤起仁德的反抗,来点亮身边的黑暗~
荆轲,是个失败的刺客,却是个成功的英雄~
谈《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学 教 育
谈《 荆轲刺秦王》 中荆轲的无奈
嚼 熊 文英
内容摘要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 是《 中的名篇 , 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 , 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 以失 败告终 , 在这一过程中, 荆轲有着 自己的无奈 , 文针对这 一问题 , 一番初步 的探讨。 本 做 关 键 词 : 轲 刺 秦 王 战 国策 无奈 荆
《 荆轲刺秦王 》 战 国策 》 是《 中的名 篇 , 个故事在 我国家喻 这
户 晓 , 其 是 荆 轲 在 易 水 送 别 中所 唱 的 “ 萧 萧 兮 易 水 寒 , 士 尤 风 壮
一
去兮 不 复 还 ” 一 慷 慨 悲 歌 , 是 妇 孺 皆 知 , 百 年 来 激 励 着 这 更 千 但 读 完 这 篇 文章 , 里 总 有 一 个 疙 瘩 , 得荆 轲 在 这件 事情 心 觉
多 少 仁 人 志 士 为 了 国家 利 益 而 赴 汤 蹈 火 , 无 反 顾 。 义 上 未 能处 理 好 。 至 显得 很 无 奈 。 甚 无 奈 之 一 : 能 担此 重 任 不
荆轲何许人也,
据《 史记 ? 刺客列传 》 记载 : 荆轲本 是卫 国人 , 其先 人乃是齐
国人 , 来秦 灭 卫 国 , 后 他逃 亡 到 了燕 国。 燕 国 , 轲 不 被 当局 者 在 荆 重 用 , 日在 市井 放 歌 纵 酒 , 醉 之 后 与 好 友 高 渐 离 相 对 而 泣 , 整 酒
旁若无人 。根据史料的记载 , 荆轲 “ 好读书击剑 ” “ , 虽游于酒人 乎, 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也就是说 , , 荆轲更像是一个有 学问的沉
稳 之 士 , 非 一 介 山 野莽 夫 。 于 他 在刺 秦 王 之 前 是 否操 过 杀 人 绝 至
的营生 , 历史上是毫无记 载的。当太子丹让他 去刺秦 王时 , 荆轲 说 :此 国之大事也 , “ 臣驽下 , 恐不足任使。” 大家 不难 看出 , 荆轲 已经婉言拒绝了太子丹 的要求 。 “ 但 太子前顿首 , 固请毋让 , 然后
学 教 育
许诺 ” 并 尊荆 轲 为上 卿 , 予 他 , 给
极 为 优 厚 的 礼 遇 ,他 才 不 得 已 而
为之 。
是 说 太 子 的 指 导 思 想 有 误 ,太 子
期 ,像 荆 轲 这 样 遇 到 国 家 有 难 就 挺 身 而 出 的 侠 士 很 多 ,但 他 们 多 是 有 助 手 的 。但 太 子 生 怕 他反 悔 , 用 语 言 激 怒 他 ,使 得 他 只 有 提 前
行 动 , 且 打 乱 了 原 来 的 计划 。 并
认 为 :诚得 劫秦 王 ,使悉 反诸侯 “
侵 地 , 曹 沫 之 与 齐 桓 公 , 大 善 若 则
矣 ; 不 可 , 而 刺 杀 之 。” 子 是 则 因 太
也有 人根据 《 国策 ? 策》 战 燕
中 的 相 关 记 载 认 为 ,荆 轲 根 本 就 不 是 一 个 擅 长 打 斗 的 武 士 ,甚 至 不具 备 作刺 客 的 能力 和
本领 , 而 是 一 个 战 国 时 期 常 见 的 纵
横 之 士 。 他 喜 欢 读 书 , 于 游 说 , 一 善 有 定 学 问 , 以说 他 是 个 侠 士 , 不 可 而 是 一 介 武 夫 。 他 在 出 发 之 前 想 等
一
想 劫 持 秦 王 ,威 逼 他 订 立 盟 约 退 还 已 侵 占 的 诸 侯 国 领 土 ,万 一 不
如 果 有 武 功 高 强 的 助 手 同 行 , 功率 就会 高很 多 。而 荆 轲 匆 成 匆 前 行 ,为 后 面 的 失 败 蒙 上 了 阴
影。
成, 再行杀之 。这就使得荆轲首选
劫 持 。可 是 事 情 往 往 不 是 按 你 个 人 一 厢情 愿 的想 法 去 发展 的 , 当 你 劫 持 不 成 时 ,已 没 有 机 会 刺 杀
了。所 以荆轲 在事败之 后 , 道 : 骂
无 奈 之 五 : 阳 胆怯 无 能 武
秦 武 阳 虽 然 在 十二 岁 就 杀 过 人 , 他毕 竟是 一个市井 小恶人 , 但 未 曾见 过 大 场 面 ,更 没 有 良 好 的 心 理 素 质 。所 以 “ 陛 下 , 武 阳 至 秦 色 变 振 恐 ” 要 不 是 荆 轲 巧 妙 化 ,
解 , 时 就露 了 马脚 。 当
个 真 正 的刺 客 ,一 个 有 能 力 行
“ 所 以不 成 者 ,乃 欲 以 生 劫 之 , 事
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也。”
刺 的武士 ( 事后文 还将 论述 ) 此 , 但 因 “ 子 迟之 ” 所 以 只有 和秦 太 , 武 阳 一 同 前 行 。 而 秦 武 阳 只 是 一 个 在 市 井 中 杀 人 的小 角 色 ,到 了 秦 王 大 殿 上 就 吓 得 变 了 脸 色 。 此
时 ,荆 轲 只 得 独 自扮 演 这 个 他 并
试 想 ,就算你 劫持 秦王后 强
迫 他 与 你 订 立 盟 约 ,你 又 能 脱 身
吗, 国会放你走吗 , 秦 还不如直接
杀 了 他 ( 管 杀 了他 未 必 有 用 , 尽 也
由此 可 见 , 武 阳 成 事 不 足 , 秦 败 事 有 余 。假 如 他 是 一 个 真 正 的 刺 客 , 一个杀人 不眨 眼的恶魔 , 是 就 不 会 有 所 畏 惧 。那 么 , 和 荆 轲 他 二 人 协 力 , 成 二 打 一 的格 局 , 形 秦 王肯定是在劫难逃。
无 奈 之 六 : 王 奋 力反 抗 秦
未 必能改 变历史 , 二个 秦王 、 第 第 三 个 秦 王 同
样 会 粉 墨 登 场 。再 者
不愿意扮演的角色 。 综 上 所 述 ,荆 轲 根 本 就 不 是
一
说 ,秦王在 中 国历 史上 确实做 出
了非 常 大 的 贡 献 , 统 一 了 中 国 , 他 统 一 了货 币 , 一 了 度 量 衡 等 , 统 推
动 了 中 国历 史 的 发 展 。 当然 , 些 这
个 刺 客 , 去 行 剌 秦 王 , 出 于 他 是
无 奈 。 (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 轲 是 但 荆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有 名 的 四 大 刺 客 之
一
,
那 是 另一 说 。 )
无 奈 之 二 : 能想 出好 法 未
都 是题外话 ) 完成 自己此
行 的任 ,
务。
此 次行 动 之 所 以未 能 成 功 ,
与秦王 的奋力 反抗也有 很大 的关
系 。 当荆 轲 “ 手 把 秦 王 之 袖 , 左 而 右 手 持 匕 首描 之 ” 时 候 , 王 是 的 秦
“ 引 而 起 , 袖 ” 然 后 “ 柱 而 自 绝 , 还
史实 证 明 ,荆轲用 “ 图穷 匕
见 ” 再 行 刺 秦 王 的 办 法 并 未 达 到 预 期 的 目的 。 他 在 太 子 心 急 如 焚 时 想 到 用 樊 於 期 的 首 级 和 督 亢 地
其 实 荆 轲 自己也 很 清楚 , 不 管 结 果 怎 样 , 都 只 有 一 死 。在 易 他 水 送 别 时 , 不 是 唱 “ 萧 萧 兮 易 他 风 水 寒 , 士 一 去 兮 不 复 还 ” , 既 壮 吗 然 早 就 知 道 此 去 是 肉 包 子 打 狗 — — 有 去 无 回 , 为何 不 直 接 杀
了秦 王 呢 ,
走 ” 等 到 “ 医 夏无 且 以其 所 奉 , 侍
药 囊 提 轲 ” 后 , 恐 未 定 的秦 王 之 惊 才 在左 右的提醒 下拔剑 “ 以击 荆
轲 , 其左股” 断 。至 此 , 轲 刺 秦 王 荆 的 行 动 宣告 失败 。
图骗取秦 王 的信 任 ,确 实具 有超
人 的 胆 识 和 气 魄 。 但 以 现 代 人 的
眼 光 来 看 ,荆 轲 去 杀 人 这 是 不 足
取 的 。 当 然 去 行 刺 秦 王 是 太 子 赋 予 他 的神 圣 使 命 ,也 是 为 国 效 忠 的壮 举 。 以时 人 的 眼 光 看 的话 , 这 是 一 种 非 常 了不 起 的 行 为 。但 他 毕竟行刺未果 。 我 个 人 认 为 ,荆 轲 应 想 出 其
他 更 好 的 办 法 。诸 如 和 太 子 丹 假
无 奈 之 四 : 等 之 人 未 到 所
前 文 已说 到 此 事 。 当时 “ 轲 荆
以上六点 , 是荆 轲的无 奈 。 就 要 是 历 史 可 以 用 “ 如 ” 书 写 的 假 来 话 : 如荆轲 能担此重 任 , 如荆 假 假 轲 想 出 了一 个 好 办 法 ,假 如 太 子 的 指 导 思 想 没 有 问 题 ,假 如 荆 轲
有所 待 , 与俱 , 欲 其人 居 远未 来 , 而为 留待 ”但 太 子丹嫌 他动身迟 ,
缓 , 疑 其 有 改 悔 ,乃 复 请 之 日 : “ ‘ 已尽 矣 , 卿 岂 无 意 哉 , 丹 请 , 荆 先遣秦武 阳~’ 轲怒 , 太子 日: 荆 叱
‘ 日往 而 不 反 者 , 子 也 ~今 提 今 竖
一
等来 了他所 等之 人 ,假 如秦武 阳
表 现 得 很 出 色 ,假 如 荆 轲 未 遭 到
装 闹 矛 盾 ,被 太 子 丹 驱 逐 出境 或
被 追 杀 ,然 后 逃 亡 到 秦 国 投 奔 秦
匕首 入 不 测 之 强 秦 ,仆 所 以 留
秦 王的奋 力反抗 ??那 么结局肯
定不是那样 。
熊文英 , 江 西省丰城 市铁 路 中学教
王 ,讨秦 王之所好 ,取得 他 的信
任 , 找机会刺杀他。 再
无 奈 之 三
: 导 思 想 有 误 指
者 , 吾 客与俱 。今太 子迟之 , 待 请 辞 决 矣 ~遂
发 ” 由此 可见 , 轲 本 ’ 。 荆
想 等一 个真正 的武 士 ,一个 有 能
力 行 刺 的 刺 客 。要 知 道 , 战 国 时 在
这里 所说 的“ 导思 想有 误 ” 指
浅析_荆轲刺秦王_中的荆轲形象备课网页讲读参考?
浅析《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形象
?潘南峰
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已久的行刺行动以荆轲的身受八处创伤被斩而终止。荆轲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是失败了,燕国是灭亡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远没结束,“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的形象永远是鲜活的,是勇士、谋士、壮士、义士的化身。
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赵,攻克邯郸,俘虏赵王。王翦随即奉命率大军进攻到燕国的南界,准备向燕国大举进攻。燕国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生死境地,此时燕太子丹好象热
锅上的蚂蚁万分惊恐。志在必得的秦军势如破竹,“好刺客列传》)的荆轲应该明白“天意难违”这个读书击剑”(《史记?
道理,况且荆轲当时并不是太子帐下的显宦重臣,不必也无须当此挽救燕国的重任。太子问计于荆轲,荆轲却没有袖手旁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挺身而出,临危授命。在临行前,太子的怀疑使得荆轲怒从心来,他一马当先,坚决不当别人眼中“往而不反”的“竖子”,带着年仅十二岁的秦武阳去了虎狼之国———秦国。荆轲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决不当贪生怕死的懦夫。
“既至秦”以后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荆轲“顾笑舞阳”,谈笑自如地化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图穷匕见,把故事推向更为激烈的部分。荆轲的“把”、“持”和“揕”三个动作充分展示一个勇者的勇气。这勇气把秦王追得“还柱而走”,群臣和卫兵们顿时慌了手脚,“卒惶急”只得用手与荆轲搏斗。被秦王砍断左腿后,“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孤注一掷,最后一搏。在最后生死关头,荆轲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就鲜明地显现出来。荆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客,他没有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的侠客本领,他“剑术疏”,无法建立“奇功”,既不能刺死或生擒秦王,也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具备了勇士的自信和魄力。
谋士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表明秦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当太子丹胆战心惊地求救于荆轲时,“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为此他准备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刺杀计划。荆轲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的特点,为除燕国之患,绝妙好计一一托出,准备信物、寻找利匕、配备副手、拿好地图,以待时日,骗取秦王的信任,找准机会,抓住秦王一刀解决“以报太子”。这决不是狂人的所为,他的智谋,他的缜密,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由于太子丹的“不忍”,刺杀行动遇到困难。一是取信秦王的信物要樊於期的首,二是配备自己的帮手要等待远方的客人,因为荆轲心里清楚秦武阳年少无知,成不了大事,但结果不遂人愿,太子丹的草率行事使荆轲的计划濒于破产。荆轲义激樊於期,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事实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的血海深仇,用“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的计策晓之以理,使樊於期心甘情愿地自刎。为能接近秦王,荆轲“厚遗”秦王宠臣蒙嘉,得以在秦燕两国剑拔弩张的形势下,让秦王“设九宾”来接
见荆轲一行。还有在拜见秦王时,秦武阳的“色变振恐”使当时的形势对行刺极为不利,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荆轲的一笑一谢及时消除了秦王的戒心,缓和了紧张的气氛。他是智者,有份神气,能运筹帷幄,随机应变。
壮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寥寥数十字即烘托出了临别时的气氛。太子和宾客“皆白衣冠”送行,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生死离别,悲歌裂竹,虽不在其境却胜似其境。“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壮士出征时的悲壮慷慨、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在易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为临行的悲怆添油,现场的每个人“皆垂泪涕泣”,哀达到极致后,“复为慷慨羽声”,金刚怒目式把在场所有人的同仇敌忾之气凝结成“士皆瞋目”和“发尽上指冠”的一道气贯天地的长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体现了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概。荆轲像是位所向披靡、奋勇争先的猛士,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终已不顾”去了“不测之强秦”。要知道所有人都明白此行凶多吉少,前途渺茫,那个令赵国四十万人活埋的秦国曾使得多少无辜的生命消失。在险象丛生的秦廷上他毫不畏惧,拿起利匕勇敢地刺向秦王,可惜没刺中却被秦王砍了左腿,即便在自己危在旦夕时,还抓住机会最后一搏,把宝贵的生命看得很轻,以这种死亡来结束他的使命。在乱世之秋,竟然有人这样奢侈,他就是令“秦王目眩良久”、身为壮士、拥有豪气的荆轲。
义士
“侠与义”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道德和精神支柱,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英雄形象、一段传奇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无畏无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侠客的精神。田光没有看错人,荆轲就是侠客,是义士。“食君之禄,终君之事”,受人于恩
义,不可负,不得不报答,临死时还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的诺言来报答太子。不是燕国人却成燕国魂,这一切都为了一个“义”字。秦王嬴政残暴至极,已结怨于天下人,人人欲得而诛之。生是人杰,死是鬼雄。荆轲是无憾的,到生死关头还坦然而笑,破口而骂,这是何等的风度。他因死得悲壮而为中国侠客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其他的刺客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不仅雪太子“见陵之耻”,也可“悉反诸侯侵地”(《史记?刺客列传》),何乐而不为,“请辞决”,荆轲想到的是此时不报更待何时。田光和樊於期两位贤者死得值,自己也要死得值。苟活于世是他的耻辱,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灭亡,看着恩人太子丹成阶下囚受尽秦人的凌辱。浩浩义气,铮铮铁骨,为了义,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了义,他捐弃前嫌,义无返顾;为了义,他忠肝义胆,手下留情。荆轲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这等气魄、壮烈的豪杰,体现了值得称道“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舍生取义的荆轲是当之无愧的义士。
(作者单位:安徽无为英博中学)
,责编
陈新平,
18
学语文2009年第4期
[优秀作文]我心中的荆轲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关于侠士的梦。 在我心中有这样一个梦,梦的主角是荆轲。
记得最早认识荆轲这个人物,还是在电视剧 《刺秦》 中,剧中漫天飞舞的刀光剑影、凄美动人的情感故事和那让人心碎的易水悲歌,构成了我心中最初的荆轲形象。但直到上高中时,我心中的那根弦才被真正拨动。
战国,那是个充满死亡和黑暗斗争的时代,当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濒临易水之时,荆轲的出现无疑给整个燕国带来希望。 而此时,燕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和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比谁都清楚,所以刺杀计划的失败可以说是早已注定的,而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即使看到了死亡的未来,荆轲也不想去改变。 因为他知道,即使是死,自己也必须去做,不是为了太子丹,也不是为了英雄的盛名,只是为了燕国百姓的希望和未来。
易水之上,荆轲心中冷笑,看透命运的不会只有他一个,但他义无反顾。 天空中的乌云挡住光芒,雨越下越大,淋湿了他的脸、他的身、他的剑。 远处又响起熟悉的曲子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转身,是无数人憔悴和哀伤的面容,而荆轲的心中只有杀气。 跃上骏马,奔向强秦,无暇他顾。 那边,秦国大殿上血光冲天??
中国古代有无数英雄,无论是季布、张良,还是项羽、曹操,甚至是诸葛亮,在我心中,都无法与荆轲相提并论。 我常假设:如果把他们放在荆轲的位置上,他们是否也能像荆轲那样死得义无反顾,这,不得而知。
我心中的荆轲是传奇,因为他代表了中华侠士的灵魂,已然不朽~
荆轲刺秦中学生剧本【第一幕】
旁 白:太子丹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害怕,于是就去找荆轲。
太子丹:(担忧)荆卿啊,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我国危在旦夕,如今秦军横扫天下,
我该如何是好,
荆 轲:多谢太子多年来对臣的厚爱,臣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太子丹:(惊喜)荆卿快快请讲。
荆 轲:太子,你看,现在秦国军力强大,如果打仗我军必败。
太子丹:(叹息)唉,爱卿所言极是。
荆 轲:所以只有让臣刺杀杀死秦王,才能阻挡秦军的攻势。但是现在去见秦王,没有什么
凭信之物,肯定无法接近秦王。只要??
太子丹:荆卿,你还需要什么东西,
荆 轲: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底作为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
如果??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并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自
豪)这样秦王就一定会很高兴地召见我,要是这样的话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您了。
太子丹:(叹息)唉,樊将军可是因为走投无路,处于困窘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投靠我,我
怎么忍心由于个人的私仇而去伤害无辜的人呢,还是另想对策
吧~
旁 白:太子丹离开了荆府,荆轲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
【第二幕】
樊於期:(恭敬)不知荆卿大驾有失远迎,请望恕罪。
荆 轲:(回敬)哪里哪里??
樊於期:不知荆卿有什么事找我,在下一定全力以赴。
荆 轲:将军可知秦国否,
樊於期:(点头)嗯??(咬牙切齿)血海深仇,怎可不知~
荆 轲:将军也知道,秦国对待将军您,可算是狠毒透顶了。您的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
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我有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为
悬赏来购买将军的头颅,不知道将军您该怎么办,
旁 白:樊於期听到这里,已经不禁泪流满面了。他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着。
樊於期:(叹息)唉??每当我想到这里,都对秦王恨之入骨。我想要报仇,可是秦王全城
悬赏捉拿我,我实在想不出什么计策啊~
荆 轲:嗯??现在我有一个计策,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一洗耻辱,还能报将军的深
仇大恨,怎么样,
樊於期:(上前一步)不知道是什么良策,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在下一定竭尽所能,赴汤蹈
火,在所不辞,
荆 轲:既然秦王是要你的头颅,而现在我有想去刺杀秦王。可是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接
近不了秦王。如要接近秦王,我希望能得到樊将军您的头颅来献给秦王,这样,秦
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这时,我就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刀刺向他的胸
膛。这样,不仅报了将军的深仇大恨,又洗清了燕国的耻辱,燕国以后也不会被欺
辱了,不知道将军是否赞成这个计策,
樊於期:荆卿,我的仇恨是否能报,就全寄托在您的身上了。
旁 白:樊於期刚说完,就拔剑自刎。荆轲站在樊於期的尸体旁边,为他叹息。
荆 轲:(叹息)樊将军,您为了燕国做出牺牲,您的名字会永远存在燕国百姓的心中。
【第三幕】
太子丹:(扑到樊於期尸体上大哭)樊将军,您因为走投无路而投靠我,可我却因为为了不
让燕国受辱而牺牲您,真是不应该啊~
旁 白:太子丹扑在樊於期尸体上大哭,十分悲伤。
荆 轲:太子,樊将军为了燕国以后着想,已经做出了觉悟的决定,他希望我能为他报深仇
大恨。太子,还是节哀吧。
太子丹:既然这样,那就把樊将军的头颅装起来吧。
旁 白:太子丹收拾安放了樊於期的头颅,并用匣子封好它。然后,太子丹交给荆轲一把匕
首。
太子丹:(把匕首交给荆轲)荆卿,这把匕首是赵国徐夫人的匕首,据说是世上最锋利的匕
首,我又叫了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只要被刺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死的。用这把匕
首,一定能杀死秦王。还有,(把地图交给荆轲)这张是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您
也收下。
荆 轲:微臣一定不负太子众望。
旁 白:荆轲在等待着一个人,想和他一起去,但是那个人住的很远,没有来,所以荆轲停
了下来等候他。过了很长时间,荆轲还是没有走。
太子丹想:荆轲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走,难道他改变初衷后悔了,
太子丹:荆卿啊,日子已经不多了,难道您还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吗,
荆 轲:(发怒)哼,太子的意思我懂,微臣在此立下军令状,
如果此次前往刺杀未果,臣
甘愿受死~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要等我的客人一起走。如果太子嫌我走的晚
了,那我现在就走~
太子丹:我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过此去必然不易,望荆卿一路保重。
旁 白:太子丹和荆轲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去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荆卿,今天你就要走了,我们都给您来送行了。
荆 轲:多谢大家的厚爱,这次去秦国,生死未卜,但是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燕国一洗耻
辱的。
高渐离:既然这样,那么荆卿一路保重。
旁 白: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宾客们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
荆 轲:(悲壮激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唉~~~
旁 白:荆轲发出了悲壮激昂的声音,然后就上车离去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第四幕】
荆 轲:秦武阳,刺杀秦王时,我可能不能一下子杀了他,这样他可能逃跑。到时候,如果
他逃跑,你就在他前面挡住他,这样秦王必死无疑。
秦武阳:(信心十足)放心好了,我秦武阳在十二岁就杀过人,这些我都知道。
荆 轲:那就好。
秦武阳:那到时就看我的吧。
旁 白:荆轲和秦武阳来到了秦国,荆轲先来到了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家中。 蒙 嘉:不知二位前来有何贵干,
荆 轲:我是燕国的荆轲,这次来是奉燕王之命,来到秦国。秦国势力强大,燕王不敢出兵
抵抗。于是派我来,献给秦王樊於期的头颅以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希望能归附
到秦国,保留祖先留下的国土。
蒙 嘉:想见大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旁 白:荆轲拿出了价值千金的礼物,送给了蒙嘉。
荆 轲:(恭敬)这是送给您的礼物,请你在秦王之前多多美言几句。
蒙 嘉:(高兴)这还差不多,现在我就去见大王,请二位在这
稍作休息。
秦武阳:我们是来杀秦王的,为什么还要对那个秦国的人这么恭敬。
荆 轲:诶,小声点。不错,但如果不这样就见不到秦王,要是见不到的话我们的努力就白
费了。
秦武阳:哦。
旁 白:蒙嘉到达咸阳宫,找到了秦王。
秦 王:不知蒙爱卿有何事,
蒙 嘉:大王,燕国有个叫荆轲的使者要见您。
秦 王:哦,有何事,
蒙 嘉:嗯,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王将军的军队,愿意全国上下
都做秦国的臣民,愿意和别的诸侯一样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
赋税,保留祖先留下的国土。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只好恭谨地砍下樊
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
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安排听从大王的吩咐。
旁 白: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秦 王:(高兴)告诉燕国的使者,我在咸阳宫接见他。
旁 白:秦王穿上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第五幕】
荆 轲: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希望大王能够稍微原谅他一
些,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 王:没事了,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旁 白: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
荆 轲:大王,这是秦国督亢一带的地图,请您慢慢看。
旁 白:看着看着,地图就全部打开了,匕首露了出来。
旁 白:荆轲和秦王同时看到了这把匕首,秦王想逃,可是荆轲的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
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但是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割破了袍子。秦王非常惊骇,挣断了袖子逃跑。秦王拔剑,剑很长,就握住了剑鞘。但是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
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旁 白:荆轲追逐秦王,秦王只能绕着柱子跑。
荆 轲:秦王,今天若不杀你,如何向太子复命,受死吧~
旁 白:秦王只顾逃跑,没有回答荆轲。
旁 白:事情这么突然,意料不到,侍臣们都失去了常态。
旁 白: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的武器,
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在这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
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慌失措。
旁 白:就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看到秦王被追逐,帮助了秦王。
夏无且:不准伤害大王~
旁 白:夏无且投出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这时秦王还是在绕着柱子跑,不知道该
怎么办。
夏无且: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
旁 白:于是,秦王拔出了剑来攻击荆轲,砍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
匕首投向秦王,但是没有集中,只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
处。荆轲知道自己事情不能成功了,于是就靠在柱子笑着骂秦王。
荆 轲:(苦笑)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要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
报太子啊~”
旁 白:这时,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范文五:荆轲的国籍之谜
荆轲的国籍之谜
北京西南方八十里的拒马河,自古以来就分南拒马、北拒马和西拒马三条主要支流,分别从今天河北省中部的保定市周边六个县区蜿蜒流过,然后在安新、容城和雄县一带盘桓流转,最终注入浩淼无垠的白洋淀,成为今天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和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但是,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燕国,公元前227年,濒临西方秦军大兵压境、已经陷入灭国绝境边缘的燕太子丹,据说就是在这里将一位热血青年送上了刺杀敌国元首的不归路,这个青年的名字叫荆柯。
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经的区域,荆轲刺秦王的传奇故事,两千年来一直流传不绝,这支据说是出自荆轲本人手笔的历史性评价,也给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燕赵子孙后代们,一个永远值得自豪的理由。
但是,荆柯并不是燕国人。 1929轲墓冢,突然听说被盗贼掘开了。镇上的人们争相赶去察看,只见三尺见方的石门已被打开,黑黢黢的盗洞冒着幽幽岚气。一个利欲熏心、胆大妄为的乡间小土绅。当一群缺乏文物意识的人弄清盗墓者其实并未得到任何金银珠宝,而仅获得一支绿锈斑剥的古剑时,愤怒的情绪才很快平息了下去。
史料记载,荆轲原名庆卿,战国末期卫国人,世居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镇),自幼喜读书击剑,刚勇善谋,智勇双全。后游历韩、魏、燕、赵各国,改氏曰荆。公元前227年,秦重兵并韩灭赵,铁骑直逼燕国。荆轲受燕太子丹所遣,与副使秦舞阳一起,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fanwuji)的头颅和藏有浸毒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入使秦国,欲借献图伺机刺杀秦王,结果未遂,壮烈殉义。
中国古人一向崇尚勇猛无惧,把勇者分为三种类型。一曰血勇,怒则面赤;二曰脉勇,怒则面青;三曰骨勇,怒则面白。此三勇虽性刚烈,但怒形于色,难成大器。荆轲喜怒不形,深沉有谋,谓之神勇。《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在咸阳秦王殿上献图时,副使秦舞阳因内心恐惧,面白如死灰,差点露出玄机。而荆轲则四顾而笑,言辞从容,巧妙周旋。当刺秦王未中时,荆轲与秦宫侍卫展开生死博斗,后被秦王用长剑砍断左腿不能站立,犹将匕首投向秦王,被秦王躲过后,刺入铜柱之中。最后他连中八剑,手指削去三只,仍倚柱狂笑,大秦王心颤目眩,魂飞魄散。如此大义凛然,大智大勇的义士,怎能不令后人钦佩啊!
基于对这位慷慨赴死的千古勇士的崇敬和爱戴,无论在荆轲出生地的河南淇县,还是在荆轲为之献身的燕国故土河北易县,在接下来的2200多年漫长岁月里,这两处地方的人们都一代又一代地修葺荆轲塔、建造荆轲墓、维护荆轲碑,一代代追溯、传颂、表达着对这位千古神勇的敬仰和缅怀。
在河北易县,当地居民世代相传,地方史志里也有详细记载,说荆轲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时,燕太子丹及众亲友宾客曾在南易水河畔的安州古镇为荆轲设宴饯行,大家那天仿佛都知道荆轲此次西行使命重大,凶多吉少,于是都特意穿上白衣孝冠参加送别仪式。荆轲的好友、音乐家高渐离含泪击筑伴奏,荆轲舞剑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送行的人无不为之泪流满面。据说,那天的荆轲精神分外抖擞,神采异常飞扬,在一杯杯喝完太子丹及众亲友宾客的送行酒后,他突然收起长剑,双目圆睁,仰面呵气,将声调由徵声提高到羽声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虚气兮成白虹。”然后将杯扔进易水,翻身跃马,飞车疾去,再没回头??
在卫国故地的河南淇县,荆轲舍身殉义后,已沦为亡国臣民的当地老百姓冒着被秦军诛杀九族的危险,费尽周折,找回荆轲的遗骨和他佩戴过的古剑,畔建造墓冢,春秋祭祀,连绵千年不断。不料,2000多年后的被人盗掘,且损坏严重。又过了35直到19802000多年来已化作人间的另道彩虹,世代根植于淇县的百姓心中,千秋万代,永无磨灭。
神勇刺秦王,慷慨以赴死。荆轲2200多年前演绎的这段华夏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激情悲壮场面,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感叹唏嘘。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 (约656~约714,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人)有诗云:“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采繁(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轲)。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明代著名诗人、学者,同时也是荆轲燕国同乡的明王朝礼部尚书刘恺,也有诗云:“林木萧疏易水边,秋风还似古令人至今读来回肠荡气,余味无穷。
河北易县是燕下都遗址所在地,也是荆轲当年诀别燕太子丹及众亲慷慨赴死的地方。荆轲刺秦失利后消息传来,燕国的百姓为其大智大勇所感动,尊荆轲为千古义士;燕太子丹下到了辽乾统三年,女真人在原荆轲冢上故后人又称荆轲塔为圣塔院塔。但今天我们看到的荆轲塔和荆轲墓,已非辽代原物,而是历经明清两代600年间多次重建、改建、修葺的一座明清风格砖塔。有人据此考证说,荆轲塔其实是一座佛塔。但当地遗留的一块清代中期碑记上,却清晰刻有“塔依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相传,元明清以降800年间,每逢清明时节,当地乡民都要在砖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当地人又称荆轲塔为招魂塔。荆轲塔八角13层,通高26米,砖木结构,造型典雅,塔身最下层为八角形石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围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看上去极为富丽堂煌。塔身往上每层层高依此递减,使塔身傲然挺拔,蔚为壮观。荆轲塔1985神的一面旗帜,其英魂永远活在燕赵子孙后代的心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