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校本课程设置方案
校本课程设置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是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学校和教师肩负着课程开发的责任。
一、校本课程设置思路
未来三年,学校发展规划是以“文化为魂课程为径办理想的教育”。实施“课程兴校”,是未来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基于“学理悟道”的学道文化,结合衔接教育特色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学道分校系列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并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三、校本课程设置的实施策略
(一)设置原则
1、“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二)课程分类
在保障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学校构建的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合学校衔接教育特色发展开设的必修特色课程,一类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选修课、活动课。
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小初衔接教育中,为降低小初过渡期的坡度,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综合小学与初中的知识和思维的自然衔接,探索研发的几门特色课程,如《文学阅读》、《数学思维拓展》、《科技创作》、《思维训练》、《典范英语》、《外教口语》、《国学》等,主要在我校六年级衔接段实施,正式进入学科课程计划中。
特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师周工作量的计算,教学常规纳入教导处考核,学生成绩计入期末成绩库中。教师要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另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专项奖励的评选。
2、选修课、活动课
近年来,学校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城区精品优质初中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小初衔接和具有学道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发展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突破口。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确立了通过“课程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渠道,研发和拓展具有校本特色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增加了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活动课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人文科学素养类、自然科学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生活技能类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多媒体室、各功能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三)课程项目
特色课程
六年级
(节次/周)
文学阅读
数学思维拓展
英语
国学
思维训练
科技创作
典范
英语
外教
口语
2
2
3
1
1
1
康蜀学校校本课程项目
类型
序号
备选课程名称
自设课程名称
自然科学素养类
11
1
趣味数学
2
看世界(英语教师负责,外聘教师)
3
文学社(语文教师负责,外聘教师)
4
物理小实验
5
化学小实验
6
科技创作(外聘教师)
7
电视节目采编
8
电子小报
9
科技活动小组
10
生物探奇
11
生活地理
人文科学素养类
10
1
家长讲坛(本校教师负责组织)
2
国学经典
3
影视文学赏析
4
演讲
5
主持人(外聘教师)
6
探索历史
7
汉字与书法
8
学刻中国印
9
茶道文化
10
社交礼仪
艺术体育类
7
1
舞蹈队(外聘教师)
2
合唱团
3
剪纸(手工)
4
绘画
5
田径
6
健美操
7
篮球
生活技能类
6
1
厨艺与美食
2
植物栽培
3
插花艺术
4
十字绣
5
棒针
6
摄影摄像
教师可根据上表列出的项目和自己的擅长选择开始的课程,也可以补充新项目,以充实学校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程设置要求
时间安排
学校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活动课主要针对我校六、七年级学生进行开设,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3、4节课。课程时间以5周10节课为一个周期,教师可以根据开设课程的具体情况申报课程完成所需周期,课程周期可分为短课类、中课类和长课类:
短课类:每期分为上、下半期,每个周期为5周×2节∕周=10节,学生上下半期可重新换课选修。
中课类:以一学期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为10周×2节∕周=20节,学生在新学期初进行课程选修。
长课类:以一或二学年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为20周×2节∕周=40节或40周×2节∕周=80节学生在新学年初进行课程选修。
课程立项、申报、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教师可合作也可独立承担一个项目。每位教师在2学年的周期内都必需开设至少一门校本课程,鼓励职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项目可以参考附件一中的课程征集项目和选择表,也可以自选项目,并在开学第一周内完成《学道分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附件二),同时注明课程周期和限定人数,并及时提交教导处,以便学校统一规划安排。
学生在第二周进行课程选择,在班级、年级组的协调下,确定选课名单,并将选课名单提交教导处备案。
第三周开始,正式行课。
行课时间每学期的第一个周期:3-7周,第8周进行成绩评价和成果展示
每学期的第二个周期:12-16周,第17周进行成绩评价和成果展示。
(五)课程管理
教学管理
1、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完成课程计划,制定课程目标和课时计划。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抽查和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方案、有资料,有学生考勤记录。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学校定期进行校本课程研讨,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整理好每门课程的相关资料备查。
7、教师在课程周期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可采取“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给予学生总结性评价,并及时提交班级、年级汇总成绩,最后交教导处。
学生管理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公布当期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六、七年级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在学校当轮开设的校本课程中任意选修1门。短课类可以在学期上半期后,重新选择不同的短课类课程,也可选择其他中长课及长课类课程插班进修,前提是该课程人数没满额。中长课及长课类课程在学期或学年初选择,一般原则上需要修满学分,中途最好不要更换课程。
校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学分累计制,课程学分按照10节课时折算为2个学分,根据周期长短进行累计,每位学生每学年需修满8个学分方为校本课程“合格”。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学校将发放相关结业证,未达到规定学分者其毕业综合评定降一等级。
教材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的教学案。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类组合的方式,依靠本校教师动手和外聘专家指导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部分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写系列校本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内容:
①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②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③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④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等级)。
⑤校本课程实施。教导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⑥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将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评价与奖励。
(一)评价内容:
1、对课程纲要的评价。评价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课程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和价值性。课程的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2、课程实施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同时结合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资料、方案等。(附件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校本课程评价表)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选修课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学年末,定期举行“选修课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二)奖励办法:
1、 凡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开设的校本课程,教师个人除享受课时津贴外,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选课率、学习效果等,学年末学校将对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同时也列入教研组的期末考评中。
2、 教师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参加学年末的评优活动,根据不同获奖等级学校给予不同金额的专项奖励,同时也列入教研组的期末考评中。
康蜀学校
校
本
课
程
设
置
方
案
范文二:校本课程设置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及实施的整体质量,发展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就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我校是依托格致中学举办的学校。要继承和发扬百年老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开发的课程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注重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融合及渗透。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学校要保证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保证相应的课时,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获得所需学分。
(二)校本课程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校际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学校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要避免和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简单重复、加深、拓展。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防止单纯以纸笔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和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民主参与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
3、量力而行原则: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
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沿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从实际出发,挖掘引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推进。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5、生成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期逐步充实完善。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
(一)学校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教务部门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承担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科组和教师要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须获得6个校本课程学分,具体修习时间及要求按照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执行。
(三)学校要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物质保障。要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高等学院、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四)学校要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充分考虑具体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的工作负担,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相应保障。
(五)各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积极支持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学校制订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须经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审批不得在学校中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范围内实施的课程,除教师使用的材料外,不单独编写面向学生的材料。
应选聘具有经验的教师和课程专家成立学校课程建设支持小组,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给予指导、评价和激励,要设立专项的经费,帮助学校与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
学校应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
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包括需求评估、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及保障措施等。学校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并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校要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作出客观评价,并加以调整、完善。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1)分析阶段
分析学生:学生的基本状况、学生的需求状况;
分析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哲学思想、传统特色等;
分析教师: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
分析资源:校内外教育资源;
分析社区:社区氛围、家长状况、社区特色。
分析阶段需要形成的材料: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条件及资源状况分析。
(2)选题阶段
根据分析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架
第一步: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及开发意向;
第二步:在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中征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项目、专题(特别应注意教师个人的选题);
第三步:学校广泛听取意见,对所征集的选题进行筛选;
第四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开发项目或主题。
选题阶段应成的材料: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二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说明。
(3)设计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定的项目,组织教师及有关人员进行项目或专题设计。
第一步:落实项目的分类(可采用招标制、自荐制、小组承担制、群体开发制等方法);
第二步: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人员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一般内容,它包括主讲教师、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及教学材料。二是具体内容,它包括目标陈述、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三步:具体进行课程开发纲要的编写与材料的撰写;
第四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并通过纲要。
(4)实施阶段
A、校本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形态
必修校本课程(共性:体现学校特色、传统)
选修校本课程(个性:体现个性发展需要)
B、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有讲座式、自学式、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
C、校本课程评价(有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多元评价等基本评价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类型
A、特色类:体现学校办特色和社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B、社会类:开发与学校紧密相关的并具有开发价值的事件、人物、团体、单位及其它
C、兴趣类
D、科技类
E、艺体类
F、人文类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本评估方案的制定,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确立18项评估指标,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制定和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际,评价指标尽量设置全面,权数合理分配,突出评价重点。评价操作有详细说明,使评价过程尽量估到客观、实事求是,不带个人的偏见或掺杂个人的情感色彩,确保公正公平。
3、多元化原则
本评估方案各项指标的确立既注重课程开发工作的过程性,又强调了对结果的重视,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方案设计中特别突出了评价来源的多元性,方案中的评估要素更是明显地反映出多元评价的新理念。
4、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原则
18项指标采用量化评价,其结果用数量的分数来表示,可比性强。同时对于不便量化的因素,采用定性技术以语言描述的形式表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评价量表设计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表。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设置4项一级指标: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校成效评价、机构制度评价,下辖二级指标18项。现就各项指标给予界定或限定,以利于评估标准的确立,保证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1、课程设计:从课程开发的整体方向,布局构想上反映课改理念,学校特色方面来进行评估。它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基础,反映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认识和对新的教育理念理解的程度。
(1)目标导向,统整学校办学特色。是指所开发的课程以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导向,校本课程统整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学校教育哲学,突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需求评估、现状评估、资源评估。一系列的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源,课 (
程开发的立足之本。
(3)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多样适应。是指所开发的课程应把握的本位特征和适应特点。
(4)三级管理、均衡协调、权责统一。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关系处理。
2、课程实施:从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估,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估的改善功能。
(1)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是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顺序与过程。从中可反映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对各项规定与制度的操作情况,特别是对上级申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审议的落实(
(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规划。它包括开发背景(学校基本情况、介绍学校办学思想和宗旨、情境分析与评估),课程简介(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开发支持系统(开发的基本程序、课程结构简析、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措施),课程开发附件(校本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教材编目、校本课程反馈与评价体系、校本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体系、相关工具的开发)。
(3)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课程的名称及其简介。可供学生选择,是纳入学生的整体学程范畴的,应该让学生与家长知晓。
(4)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研制和编写《校本课程课程标准》,也称《课程纲要》。它是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学校与教师所开发课程的核心内容。
(5)校本课程课程计划。是指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与设置情况。明确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检查它的实际进入状况,了解学校如何设置校本课程及设置情况。
(6)教师培训与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主要依托学校的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7)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与总结等。是指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预期和实际进展情况。为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提供素材和经验。
(8)校本课程教材编目或样书。教材编目或样书使《校本课程课程标准》的文本解释更加具体化,可操作程度增强。
3、学校成效:
(1)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或细则)。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内容、方式、价值取向上的评价标准的构成系统。制定内部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体现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业成绩评定结果。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一定形式加以评定后的效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判断。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估量表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量表
课程名称 评估时间 单位
权重 二级目
一级目标 指标要素 得分
标 完全 基本 较少
课程目标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学校教育哲
统整学
学,目标明确、清楚。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学
5 4 3 校办学
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的突
特色
显。
课
从学生与社区需求、学校课程现状、社区与学
需求与
校课程资源三方面作出评估,并统计分析评估
5 4 3 资源的程
结果。有调查表、评估表、统计表等原始材料
评估
存档。
设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为提前,立足于学
以校为
校、社区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因校制宜,量计 5 4 3 本多样
力而行。拟开发的课程多样可供学生选择,面(20) 适应
向全体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级管三级课程间圴衡协调、整合,不与国家与地方
5 4 3 理权责课程相冲突或重复设置,不将校本课程变为国
统一 家国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校本课课
严格遵守市教育局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审
5 4 3 程开发
议的程序。
流程
程 校本课方案相对完善,依据充分,分析深入,阐述清
5 4 3 程开发晰,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可用“课程设计”
方案 的相关目标要求进行查证。
实 学生选学生选修和课程目录纳入新生入学报到须知,
修课程家长与学生知晓。学校和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
5 4 3
目录课对校本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备有《学生选修课施 程介绍 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手册。
(40) 校本课目标具体,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
5 4 3 程课程展需要,对教师教学、评价、教材编制与课程
标准 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性。
课程计
5 4 3 校本课程进入班级课程表。
划
教师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培训计划和研究计
5 4 3 训课程划。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用于教师培
研究 训。
实施计
根据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期末在学期
5 4 3 划与总
总结,教学有教案及有关记录。
结等
教材编符合校本开发的课程理念,适用于学生。课程
5 4 3 目或 样 内容的选择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获
书 取,内容的设计具体有弹性。
学业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
1成绩评价
8 6 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
0 体系或细
的表现性学习水平的评价,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成
则
效
学业评定方式具体可操作性强,记分或记等或评星的方式 明(1
8 6 成绩评定确有效度高,学业成绩来源有据可查,可信度高。对学生个性
20) 0
结果 发展有奖励办法。
课程
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与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开发委员
5 4 3 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与高校、教研机构有紧密联系。会审议委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职能明确,有章可循。 机
员会
校本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条例,对课程的开发提出构
课程开发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细则,对课程的管理确立具体的规章。对学
5 4 3
与管理 校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教研组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有要求制
条 例 与职责。
各项
度 制定有课程审议制度、内部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培训
5 4 3 制度建
(制度、课程开发激励制度等,各项制度建设健全。
设
20)
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加强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网络信息
设备
5 4 3 化等设施的建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研
经费
究以及对外交流活动。
总 分
校本课程开设方案
方案1:高一必选:指定选修1~2门体现地方本土特色、乡土文化的课程。
每周1节,4学段,合计2学分。
高二必选:体现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选修课。
每周1节,4学段,合计2学分。
高三第1、2学段任选:体现学科拓展型课程。
每周2节,2学段,合计2学分。
方案2:高一第2、3学段任选课程。每周2节,2学段,合计2学分。
高二第2、3学段任选课程。每周2节,2学段,合计2学分。
高三第2、3学段任选课程。每周2节,2学段,合计2学分。
范文三: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省市区教育部门指示精神,制定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方案。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实行学分管理。
我校09—10年度开设的校本课程配档表(附聘任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内容。
1、研究性学习:见《XX 中学关于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意见》及《XX 中学“研究性学习”学分管理与评价细则》。“研究性学习” 每学年学分满分为20学分,每学期一个各为10分,其中课题方案2分,结题报告2分,课题成果6分。(第一学期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第二学期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评比)。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见《XX 中学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试行)》,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走
进社区服务等。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共18学分。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5天)学校组织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获得3学分(必修);每学年总计不少于20天。其中利用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2次(各1-2天/次), 寒暑假2次(共10天),每次获得3学分。
社区服务活动每学年共12学分。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4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每个工作日各获得3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级单位组织管理。
3、劳动与技术教育:学校开设《工艺美术》《根艺欣赏与制作》《民间剪纸》等校本课程,学校举行青少年艺术节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时设立手工艺品展评项目。
4、信息技术教育,由市教科院统一规定开设,并定期举行学生电脑作品展评。
5、我校另外增设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开展省编《实践活动》市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教学指导,并同时开发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初一级部张春霞,初二级部王其福,初三级部林宇南,初四级部孙海华。由林宇楠老师任组长。
总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课程。学校将高度重视、严格
管理、认真落实,逐步健全我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水平的共同提升。
范文四: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方案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置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按照教育部门指示精神,制定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方案。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实行学分管理。 我校2014—2015学年度开设的校本课程配档表(附聘任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每学年学分满分为20学分,每学期一个各为10分,其中课题方案2分,结题报告2分,课题成果6分。(第一学期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第二学期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评比)。
2、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等。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共18学分。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5天)学校组织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等),获得3学分(必修);每学年总计不少于20天。其中利用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2次(各1-2天/次),寒暑假2次(共10天),每次获得3学分。社区服务活动每学年共12学分。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4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每个工作日各获得3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级单位组织管理。
3、信息技术教育,定期举行学生电脑作品展评。
总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课程。学校将高度重视、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逐步健全我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水平的共同提升。
范文五: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方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方案
(初步设想)
陕西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较大的选择空间。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是我校根据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开设的选修课程。 一、课程说明
1(校本课程由老师自己根据专长确定,老师首先提出课程规划(包括课程名称、内容简介、教学年级、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由教研组上报学校教务处,经学校课程委员会确认后,形成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校本课程确定后,由学校向学生公布,选报的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即可列入课程中。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在学校的引导下,由教务处在网上发布信息,让学生提出要选修的内容或方向,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出开课规划。
2(课程设置,要充分挖掘校内的潜力,争取每一位老师至少开设一门校本课程。
3(借助社会资源,聘请陕西师大旅环院、陕西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的教授、专家和研究生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或者进行专题讲座。
二、拟开设的校本课程
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初步安排 课程 课程内容简介 教学 总课 开课 教学 考核 任课 名称 年级 时数 时段 方式 方式 教师
运用PPt课提交探究陕西通过介绍陕西的自然地高一 18 第二 屈
件及录象~报告或在地理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学期 景
给学生创造网页上展环境 况~陕北、陕南、关中学
1
更多机会体示成果 三大地区各自的区域优
验主动学习势和特色~让学生了解
和探索的陕西、热爱陕西、为陕
“过程”与西的发展作贡献
“经历”
提交探究陕西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特高一 18 第二 同上 曹
报告或小旅游征,陕西特色饮食与地学期 秋
论文 文化 理环境的联系,分区介娟 绍陕西旅游资源及著名
旅游区,明确陕西省内
部存在的自然环境及旅
游文化差异
运用PPt课口头表达 风雅越剧的起源与发展~越高二 18 第一 曹
件及录象~越韵 剧主要流派及其创始学期 秋
——人,欣赏各流派代表作、让学生娟 欣
越剧经典唱段,越剧表演艺赏、交流、
欣赏 术,身段、唱腔、咬字学唱
等,特点,中、青年越
剧表演艺术家继承、创
新的剧目欣赏,越剧团
体介绍
运用PPt课提交探究民俗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高二 18 第一 石
件及录象~报告或在与地不同民族的一些风俗习学期 莉
课堂讨论、网页上展理环惯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群
探究交流 示成果 境 系~使学生正确认识人
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
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提交探究饮食本课程将从具体操作过高二 18 第二 同上 程
2
报告或在文化程开始~通过一些实例~学期 禾
网页上展的地多角度地讲述中西方文
示成果 域差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的
异 不同以及我国各地区、
各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
的差异
书面笔试 地理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高三36 第一 同必修和屈 专题 地理计算的原理与解题文 学期 选修I 景
方法,各种等值线图的学
阅读、分析与应用,地
理区位问题等
书面笔试 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概高三36 第一 同必修和高三地理 况,世界地理分区和主文 学期 选修I 地理
要国家,中国各大地理教师
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
地图的判读技巧
三、学分赋值
1(地理校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出勤情况(占10%)、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占30%)与模块考试(占60%)累计(祥见《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课程学分认定方案》),再按学校规定的比例转换成A、B、C、D四个等级。即70%为A(A+占15%,成绩为95,100分;A占15%,成绩为89,94分;A-占40%,成绩为80,88分),20%为B(成绩为70,79分),10%为C(成绩为60,69分),D为不合格(成绩,60分),D等根据实际情况评定,不设定比例。
2(地理校本课程的模块考试可以采用提交探究报告、在网页上展示成果、撰写小论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及书面笔试等多种形式,由任课老师提出方案,报学校课程委员会批准。
3(按照 “累计课时,转换学分”的原则,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即学生修完地理校本课程
3
的规定内容,考勤和平时考查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总评合格,每18个课时可获得1个学分。最后可累计出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总学分。
4(地理校本课程总评成绩不合格或学生本人不满意,学生可申请补考、重修或另选,通过考核合格或学生认为满意后,可认定学分。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