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语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与作文以记之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今义()
?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今义()
?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今义()
3. 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4.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放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他文言文中写出一个含有这
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后遂无问津者
津:(),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赢氏乱天纪,贤者逼其世”的诗句 ,文中那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8.桃花源诗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1(第?段文字描绘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2.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第
范文二:语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 [夹岸] [数] [芳] [落英] [缤纷] [复] [仿佛] [才] [平旷] [俨然] [属] [阡陌] [悉、咸] [黄发] [垂髫] [怡然] [乃] [具] [问讯] [云] [叹惋]
[延] [语(yù)] [扶] [向]
[及] [遣] [欣然] [规] [果]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 今:
[开朗]古: 今:
[交通]古: 今:
[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无论]古: 今:
[如此]古: 今:
[不足]古: 今: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三、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范文三:桃花源记答案
5. 《桃花源记》导学稿
一,研读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3.4.5用原文回答) 1. 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况怎么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等,安定,和平,富足。
2. 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3. 写桃花源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4. 本段中“豁然开朗”与《游山西村》中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着相同之处。 5.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6. 桃林美景的句子:
二,研读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用原文回答) 1. 桃花源的人对外界情况了解吗?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研读第三段,回答的问题。(用原文回答) 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么样? *A遂迷,不复得路B 未果,寻病终 四,课文总结。
1.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从课文中概括出来的,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本课? * “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的,与世隔绝的地方,但是并不存在,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所谓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表达了作者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最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3.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1自然段)渔人误入桃源 二:(2自然段)渔人访问桃源 三:(3自然段)渔人离开桃源 4. 解释字词(见课本课下注释)
5. 《桃花源记》导学稿
一,研读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3.4.5用原文回答) 1. 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况怎么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等,安定,和平,富足。
2. 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3. 写桃花源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4. 本段中“豁然开朗”与《游山西村》中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着相同之处。 5.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6. 桃林美景的句子:
二,研读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用原文回答) 1. 桃花源的人对外界情况了解吗?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研读第三段,回答的问题。(用原文回答) 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么样? *A遂迷,不复得路B 未果,寻病终 四,课文总结。
1.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从课文中概括出来的,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本课? * “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的,与世隔绝的地方,但是并不存在,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所谓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表达了作者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最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3.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1自然段)渔人误入桃源 二:(2自然段)渔人访问桃源 三:(3自然段)渔人离开桃源 4. 解释字词(见课本课下注释)
范文四:桃花源记答案
《桃花源记》测试题答案
一、字词解释
(1)缘:沿着,顺着。 (2)落英:落花。
(3)异:对…感到诧异(奇怪)。 (4)尽:没有,消失。
(5)才:仅。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悉:尽,全。
(9)黄发:指老人。 (10)垂髫:指儿童,小孩。
(11)要:通“邀”,邀请。 (12)咸:都。
(13)讯:消息。 (14)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5)间隔:隔绝。 (16)乃:竟然。
(17)无论:更不必说。
(18)延:邀请。
(19)扶:沿着、顺着。
(20)向:从前的,旧的。
(21)处处志之,志: 做标记。 (22)诣:拜见。
(23)寻向所志:志:标记。 (24)规:计划,打算。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遂:终于
(28)问津:问,问路访求。津,渡口。
(29)穷其林:穷,尽。 (30)既:已经
二、通假字
要:同“邀”,邀请 。
三、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绝境(古义:与外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
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
够)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四、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诧异,对…感到惊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舍弃,离开
屋舍俨然 房子
寻: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向:寻向所志 以前
眈眈相向 对着
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为具言所闻 给
并: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并驱如故 一起,一同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七、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 )所从来,( 渔人 )具答之。( 村人 )便要( 渔人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村人 )具言所闻,( 村人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渔人 )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 )停数日,辞去。
八、简答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林)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寄托了作者陶渊明希望能有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的社会理想。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范文五:《桃花源记》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欲穷其林(尽) .....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才通人(仅) ..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土地平旷(空阔,开阔) ...
屋舍俨然(舍:房屋 )(整齐的样子) ...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隔绝,不通音信)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详细地)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
便扶向路(沿着) 诣太守(拜见) ..
寻向所志(先前) 欣然规往(打算) ..
寻病终(不久) 问津( 渡口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默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