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媒介素养》课程大纲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媒介素养 二、课程性质 通识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
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环境。本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形成对媒介所传递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 理论联系原则
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理论举一反三,撰写论文和设计多媒体演示作品,并在课堂上分析、交流;观摩体验视觉艺术作品,解析其创作过程,切身感受视觉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判的准则。
2. 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各类网站能够提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丰富资源的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本地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感悟体验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比较的方法来对照中外视觉艺术,通过解析外在表征样式与风格的不同,加深对中外文化内在差异的认识,既达到从能指理解所指的学习目标,又能够以开放理性的态度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和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支持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课程总学时
共20学时。
1
六、课程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 理解媒介(2学时)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大学生与媒介素养 第四节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要求 第二章 媒介革命(4学时) 第一节 传统媒体 第二节 新媒体 第三节 媒介革命
第三章 媒介与信息(2学时)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媒介环境 第二节 媒介不良信息 第三节 正效应与负效应 第四章 媒介与政治(2学时) 第一节 媒介的政治化 第二节 政治的媒介化
第五章 媒介与文化(2学时)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与传媒
2
第二节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 第六章 媒介与经济(2学时) 第一节 媒介的双重属性 第二节 媒介产业化 第三节 媒介商业化的意义 第七章 广告素养(2学时) 第一节 广告与眼球经济 第二节 广告消费
第八章 媒介娱乐素养(4学时) 第一节 媒介娱乐功能 第二节 媒介娱乐现象考察 第三节 学会娱乐
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3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及推荐的相关学习网站 (一)教材
自编讲义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 邵瑞. 中国媒介教育.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英】泰勒(Lisa Taylor ).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蔡帼芬. 媒介素养.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三)相关学习网站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精品课程 http://kc.njnu.edu.cn/sjwh
九、课程考试与评估
课程结业成绩=出勤(10%)+ 平时书面作业成绩(40%)+ 综合作业成绩(50%)
执笔人:黄小英 审定人:张宏丽 时间:2012年12月
4
5
范文二:浅议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浅议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胡蕊卿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到今天~以学校课程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已经在某种程
度上得到认可。就目前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融入式和独立式两类。在本文中~
笔者对这两种课程开展形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的概括。通过分析和总结各自的优缺点~
笔者认为~融入式课程更适合当前中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因此~笔者又试图
对在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展开分析和探讨~并依照泰勒课程原理中的四个
步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估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融入式 独立式 基本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issue that curriculum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has almost reached an agreemen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mainly owns two forms: one is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other is separated curriculum. In this article, this paper wants to generalize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curriculum forms. Then, the paper would als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ow to integrated media literacy into the existing curricula. It w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ich ar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describe.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eparated curriculum
basic principles
1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作为一种“教育”,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是无法脱离教育的研究领域的。而在教育领域中,课程一直被视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课程总是被视为“塑造学生身份、期望和生
1活轨迹的重要力量。”课程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它还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任何一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开展方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自然也不例外。
一, 两种课程开展方式
有学者在《媒介素养的争议》(Great Debates in Media Literacy)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采用何种课程开展方式是由学校的具体教育政策、资金状况、管理模式以及教师的情况来决
2定的。也就是说,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不同方式。就目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来看,课程形式主要分为融入式和独立式两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瑞尼在其文章《媒介素养运动中的七大争议》(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中指出:在当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几大分歧中,“媒介素养教育究
3竟应该以融入式课程还是以独立式课程的方式来开展”是其中之一,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以上两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展方式必定有各自的长处和自身的缺陷。在参考了国内外几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两种课程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如下表(1):
1th John D.McNeil.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In Thought and Action(6 Edition)[M].US: John Wiley&Sons.Inc,2006:V 2 Great Debates in Media Literacy [EB/OL]. 2008-07-20 http://en.wikiversity.org/wiki/Great_Debates_in_Media_Literacy 3 Renee Hobbs.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
2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表(1) 两种课程开展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课程开展方式 优点 缺点
? 通过选取新颖或大家感兴趣的? 师资培训不能跟上,教师无
媒介话题和材料来调动和增强学生法掌握关键的媒介素养教育概
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念和技能,可能会影响甚至是误
效果。 导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
? 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比印刷与非? 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项教学
印刷媒介形式的区别和联系,扩大效果(如媒介制作、媒介展示等)融入式 传统素养技能的范围。 不明显,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课程 ? 制止长期存在的在课堂上滥用学目的。
媒体的现象,达到近用及善用媒介
信息的效果。
? 对师资、教学时间、空间等的要
求相对较低,因而从实效角度说,
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培养媒介分析
和媒介制作的技能。
? 可通过有保障的学习时间和学? 由于其重要性在短期内得
习空间,将媒介分析技能和媒介制不到认同,因此不少人会将其视
作技能有效地整合起来,在某种程为传统课程之外的辅修课程。
度上可以起到更好的媒介素养教育? (若作为选修课)针对的学
的教学效果。 生数有限,仅限于选课学生。 独立式 ? (若作为选修课开设)让有兴趣? 一旦有此类选修课存在,就课程 的学生选择这门课,教师可由此开为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媒介素
发出一系列有深度的议题来增强学养教育课程带来难度。
习效果。 ? 一些学校领导容易将此课
程的受众锁定为学科表现不良
的学生。
? 对师资、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3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都有较高要求,实施难度较大。 二,融入式课程的实例
虽然两种课程类型各有优缺点,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融入式课程在可实施性上要胜于独立式课程。就美国恺撒家族基金(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在2003年所作的调查统计来看,美国全境的50个州的教育框架中都至少包含有一项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分,绝大部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是以融入式课程的形式穿插到现有的课程领域,如英语
4语言课、传播艺术课、社会学习课以及健康课等等。此外,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究竟是如何
Robert Kubey)和弗兰克?贝克(Frank Baker)两位同现有课程相结合的,罗伯特?库比(
学者在199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媒介素养是否在课程中有立足点,》(Has Media Literacy
5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中列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
表(2) 融入式课程的实例
课程与领域 所在州 媒介素养教育与学习领域的整合议题 语言与传播艺术 北卡罗琳纳让学生观看和欣赏各类影音材料,比较并对比印刷与非
州 印刷媒介信息的异同;评价各种视觉信息的形式和内
容,解读视觉信息的主要内涵并分辨其中的劝服手段;
4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Key Facts:Media Literacy [EB/OL]. http://www.kff.org/entmedia/upload/Key-Facts-Media-Literacy.pdf,2008-01-23 5 Robert Kubey, Frank Baker.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EB/OL].
http://www.frankwbaker.com/edweek.htm,2007-12-24
4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让学生成为一个更有意识,更主动的受众。
社会学习课 加利福尼亚 让学生学会认识、分析并抵御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产生
的影响,具体学习内容包括:
? 一家自由并且负责任的媒体的重要性;
? 美国政治生活中电子媒介、广播、印刷媒体及互联
网的作用;
? 政府是如何利用媒介来与公众沟通并影响公众的
意识和决定。
健康教育课 弗吉尼亚 通过分析媒介信息来引导学生思考媒体是否或者是如
密苏里 何培养和引导不良习惯的(如抽烟、酗酒等)
从上可见,融入式的媒介素养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运用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自然、有效地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三,开展融入式课程的基本原则
要开展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需要有基本原则的指导,课程的开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探讨在课堂上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在
6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一些专家做过相关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笔者试图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依照泰勒课程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估这四个方面来对基本原则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 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
在课程领域中,课程目标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
6 Cyndy Scheibe&Faith Rogow. 12 Basic Principles for Incorporating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ny Curriculum [EB/OL]. http://www.ithaca.edu/looksharp/resources_12principles.php~2008-01-20
5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7评价的准则。”
在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有关文献中,并没有哪位学者明确提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因为媒介素养课程在各地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所融入的课程的不同或是根据教师课堂的侧重点的差别都会导致其课程目标的差异。但是,从宏观上来把握,还是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来判断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和提升公民获取、识别、分析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上,由于课程开展方式的差异以及融入学科的不同,其课程目标不可能包括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通常情况下,其课程目标会根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或是所融入的课程来定。
由于上述原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很难统一,但是笔者通过对美国48个州的教学大纲中媒介素养教育成分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其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还是较为明显的:即以课堂为主要平台,锻炼学生运用媒介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质疑、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个人自主性。
课程论原理要求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又清晰。显然,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中,其课程目标还应该根据所融入学科的特点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
? 课程内容的要素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
8理它们的方式。选择和组织合理、有效的课程内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在笔者看来,评价课程内容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主题,形式和时效。
在传媒事业无孔不入的今天,各类传播媒介带给受众全方面的信息。这就给课程内容范围的确定带来一定难度。既不能只关注部分媒介内容,又无法将所有的媒介内容形式都囊括。在主题的选择上,有学者曾指出应该以关系人类社会发展为判断标准,挑选政治、
7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83 8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106
6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9经济、文化和环保等主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既然是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那么所选定的主题就应该和所融入的课程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因此,要以所融入的课程的内容为参考,再挑选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
所选择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需要是丰富和全面的。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等,也可以多涉及新型的媒介形式,诸如音乐、电影和网络等。多样的教学文本,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时效性方面,应该把最新最近的媒介信息作为课堂的教学文本和材料。媒介素养教育认为,最新最近的媒介信息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同时,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资讯,了解各种最新的新闻和报道,也成为了判断一位公民的媒介素养程度的标准之一。
简言之,课程内容应该要做到主题全面、形式多样、时效性强。然而,与传统的单一课程相比,选择和确定包涵这三个要素的课程内容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小的挑战。
? 四步式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法
就融入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来说,组织和实施步骤基本上可以分为四步:首先,由教师确定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某一话题。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该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并收集相关的媒体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安排好合适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该话题。其次,学生可根据本身已有的常识或学到的知识对该话题展开讨论;或者,教师可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后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可能的媒体手段来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相互分享彼此的信息,并比较差异,展开讨论;再次,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时的提醒和点拨,让学生能够从认识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深入到认清一些本质问题,真正了解媒体的本质、立场、运行流程、以及各种媒体手段等问题;最后,在学生对一系列媒介现象和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的以后,让学生再次动手,利用掌握的媒介知识和技巧,制作出自己的媒介作品并在公众面前展示。
通过这四个步骤,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实践
9 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C]//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01):64—74
7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操作中又对先前的认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对各种媒介现象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提高自己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 探索中的课程评价标准
如何来判断受众是否具备媒介素养,受众媒介素养的程度有多高,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困扰媒介素养教育者的一个核心问题。
虽然,至今为止,并没有哪种系统的课程评价方法能让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专家学者信服。但是,有些检测方法还是被较普遍地使用。例如在培养学生面对错误或虚假的媒介信息时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方面:在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了错假消息的特点以及对比了一般文学影视作品同新闻报道的区别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则虚假消息来让其他同学辨别真伪。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检测学生的识别和批判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和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在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介信息时就不会一味盲从而失去判断和辨别能力。除此以外,在美国有些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和机构(例如“Just Think Foundation”)会通过“前试”(pre-test)和“后试”(post-test)两者的差异来比较和判断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否有所提高。
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评估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大致包括:考评方式要具有多样性;鼓励学生采用团队方式来完成课题;课后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对相关信息辨别真伪,
10并对其进行陈述。此外,也有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标准,例如: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
11展现在表达与制作讯息,并积极进用媒体上。
笔者认为既然是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内在和深化的意识形态,显然它不能通过一场简单的测试就得出结论。以上提及的各种标准事实上还是缺乏一定的量化依据,这些方法对于判断学生单项技能的提高是较为有效的,至于较为全面的个人素养的判断标准则还留有探讨的空间。
四,小结
就目前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为独立式和融入式两种。笔者认为,由于受到专业师资、课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单独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显然还有很多阻碍。
10 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C]//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01):72 11 吴翠珍,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2007:8
8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相较而言,在现有的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是较为可行的方法。这种课程开展方式比单独开设一门媒介素养课程更有效,并且更能迎合目前教师的需求。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开始起步。一方面,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各类媒介信息的依赖和痴迷程度日渐加深,媒体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谓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课业压力大等难题向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不少挑战。如何在不加重现有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融入式课程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以上笔者参考和结合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如何在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但是具体的操作方式还是需要根据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现实因素来确定和实施。对教师来说,除了自己本身需要尽可能接触大量新近的媒介信息,学习多种媒体操作技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媒体接触情况,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吴翠珍~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2007(8)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3]亚瑟〃K.埃利斯.张文军译.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艾伦〃C.奥恩斯坦, 弗朗西斯〃P.汉金斯.柯森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
[6]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C]//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01)
9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7]姚云.传媒教育及其学科体系构建——兼谈传媒素养的实现[C]//蔡帼芬,张开,刘笑盈.
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01)
[8]马敏.媒介素养与英语教学[C]//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
学:2005(01)
[9]Art Silverblatt&Ellen M.Enright Eliceiri. Dictionary of Media Literacy [M].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7
[10]Elizabeth Thoman.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Media Literacy [M] .Los Angeles, CA, U.S.A, 1995
[11]Elana Yonah Rosen, Arli Paulin Quesada, Sue Lockwood Summers. Changing the World Though Media Education [M].Golden, Colorado: fulcrum resources~2003
th[12]John D.McNeil.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In Thought and Action (6 Edition)
[M].US: John Wiley&Sons.Inc, 2006: V
[13]Renee Hobbs.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
4]Great Debates in Media Literacy [EB/OL]. [1
http://en.wikiversity.org/wiki/Great_Debates_in_Media_Literacy.2008-07-20
[15]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Key Facts:Media Literacy [EB/OL].
http://www.kff.org/entmedia/upload/Key-Facts-Media-Literacy.pdf.2008-01-23
[16]Robert Kubey, Frank Baker.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 [EB/OL].http://www.frankwbaker.com/edweek.htm.2007-12-24
[17]Cyndy Scheibe&Faith Rogow. 12 Basic Principles for Incorporating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ny Curriculum [EB/OL].
http://www.ithaca.edu/looksharp/resources_12principles.php.2008-01-20
[18]http://www.acmecoalition.org, 2008-01-16
[19]http://www.justthink.org,2008-01-16
10
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职务:学生,2007级传媒教育专业研究生,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邮编:100024
联系电话:13581631400 邮箱:hangela2007@cuc.edu.cn
11
范文三:视觉素养_媒介素养_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新视野
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文/张舒予
理解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要从一个初始问题开始:今天人们如何获得信息?仔细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今天人们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二是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介的支持而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因此,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提出,是当代教育发展针对时代变化的必然考量。
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文字文化文盲在经历长期的大众教育和扫盲运动之后已经大为减少,计算机文化文盲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也愈见减少,但视觉文化文盲的问题则复杂得多。对前两种“文盲”的判断显而易见:文盲为不识字者,不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文化文盲为不会用计算机者,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可是,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对于视觉文化文盲,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的广泛而严重的程度和潜在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通过图象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今天,图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面
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面向新世纪。《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两份重要文献的发表,被称之为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为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正是读图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时代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将视觉文化教育置于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这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关研究和行动。视觉素养成为信注、
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教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国内外日益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探索。
一、读图时代来临,视觉素养成为基本素养
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视觉在人类的感觉器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高达83%的比例是通过视觉感官而获得的。读图时代的来临,会使得这个比例得到更大的提升。
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
二、媒介环境普及,媒介
教育应运而生
视觉素养教育在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联。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作用下的观看、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信息的承载与传播离不开媒介,信息与媒介共生共长。随着
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
2010年9月(总第120期)
33
教育新视野
对生活的渗透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名言得到证实与认可:媒介即讯息。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日益普及的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通讯便利与新鲜娱乐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烦扰。
考察“观看之道”,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观看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持,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比如,人的视觉感官的生理特点局限了观看的视野、距离,人的时空局限也决定了人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身临其境地“直接观看”。因此,借助于他人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就成为观看的常态。随着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间接观看”而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通过“直接观看”获取的信息。信息传播者的立场观点和传播媒介对信息的影响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借助于他人的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成为大众观看的常态。他人的眼睛、媒介工具和传播媒体等因素对人们的观看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比较图1中几幅反映不同摄影师风采的照片,尝试解析与思考:摄影师、照相机与影像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摄影师如何决定影像作品的创作制作?我们不难理解:摄影师在使用特定工具的观看状态下,发生了拍摄行为,进行了他的自我言说,完成了影像作品的制作。但现在我们需要更深入一步地探讨:摄影师、照相机与影像作品如何影响大众读者的观看?如此“间接观看”的效果与读者身临其境“直接观看”的效果有何不同?
如上解析与思考训练,会启迪人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发现一个极其广阔而有趣的研究空间:这是一个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交
图1 “我观看-我拍摄-我言说”——解析思考:摄影师、照相机、影像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联?
集的空间。“看”,本身是个不简单media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问题,加上媒介因素的影响,变的总称,如印刷品(书刊、杂志、报得更加纷纭复杂。探究观看与媒纸)、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和介之间关系的名词不断出现:如图计算机网络等均属于媒体。
像素养、屏幕教育、影视素养、视但在中文中,媒体与媒介是有听传播、媒介批评等,既从不同的词义差别的。
侧面描述了媒介技术的演进更新,准确地说,媒体有两个含义: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人们对媒介一是指承载与传播信息的载体,认识的不断拓展。这些和媒介相关是一种物质实体和结构样式,如印的素养都可归纳为媒介素养的范刷品(书刊、杂志、报纸)、电影、电畴,媒介素养的概念发展成一种视、广播、计算机等,有形体、有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媒介素养作为一种文化修养与知毁坏。二是指传播信息的机构和识技能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媒介素单位,如杂志社、报社、电影公司、养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有关电视台、广播站等。
生产和制作媒介信息的知识教育、媒介则指的是印刷、电子或数一种对媒介信息保持批判意识和字等传播工具或手段与人之间的追问精神的学问探究、一项关注于关系,即媒体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提升年轻人媒介修养与能力的综注媒体传播对接受者影响的研究合素质培养。
称为媒介研究。关注媒体本身属性三、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的研究称为媒体研究。二者虽紧教育
密相关,侧重点却不相同。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媒介素养是媒介时代对人提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出的新的文化素质要求。
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有必要理解媒介与媒体的区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别。媒介与媒体在英文中用的是同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一个词“medium(复数media)”。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而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介”字,则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中介体或工具。
使用medium作为术语,特指信息媒介素养则是一个现代概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念,指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的物质工具。medium的复数形式
能力、创造能力。比较一下媒介素
2010年9月(总第120期)
34
教育新视野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罗朝猛
如今,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和手机短信等媒介技术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毫无限制地满足媒介受众的视听感官需要。一定程度上,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之后成为大众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
伴随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媒介及传播
的信息对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为此,对于有别于一般受众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丹尼斯?托马森( Denys Thompson)发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目的是唤醒人们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
教育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养与视觉素养的概念区别: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是更广义的观看与理解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作用下的观看、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为什么进行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因为当今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媒介时代的来临对人提出新的文化素质要求。对于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媒介素养就更为重要。理解不同的媒介符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就能够更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介。抽象符号不具备和它所代表东西的相似性,这是它的劣势;但它也有另一面,正因为它抽象,它可以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具象符号可以穿越所有文字的局限,但它的局限性是它不能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它会限定你的想象力。所以,当我们研究视觉文化的时候,不能觉
得视觉文化力量大无边就排斥文字文化,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从而使我们的文化资源建设得更好。
视觉素养不仅仅是凭“看”来提高,也需要通过知识、兴趣与技术才能提高。比如一幅画,只有了解它由什么人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才能更好地解读它。透过镜头,看见内涵,是需要条件的。当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关注观看的条件与局限:我们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观看;常需要借助他人眼睛观看;我们也常需要借助媒体辅助观看。所以,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文化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世界的信息载体样式是不断演变的,传播形式也不断地变革,因此,媒介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内涵
是动态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因而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把媒介素养划分为几个层次,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在底层的,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中层是批判和应用能力。最高层才是创造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是一般受众都需要具备的。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应用能力则是重要的核心的能力,这个能力为后来进一步的媒介信息的创造奠定基础。而媒介信息创造能力则是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作为教育者,像一般受众一样接受信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造,媒介素养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你的理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深解深刻了,刻地感染受众,感染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
2010年9月(总第120期)
35
范文四: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编者按: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理解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要从一个初始问题开始:今天人们如何获得信息?仔细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今天人们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二是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介的支持而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因此,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提出,是当代教育发展针对时代变化的必然考量。 一、读图时代来临,视觉素养成为基本素养 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视觉在人类的感觉器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高达83%的比例是通过视觉感官而获得的。读图时代的来临,会使得这个比例得到更大的提升。 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文字文化文盲在经历长期的大众教育和扫盲运动之后已经大为减少,计算机文化文盲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也愈见减少,但视觉文化文盲的问题则复杂得多。对前两种“文盲”的判断显而易见:文盲为不识字者,不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文化文盲为不会用计算机者,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可是,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对于视觉文化文盲,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的广泛而严重的程度和潜在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通过图象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今天,图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面向新世纪。《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两份重要文献的发表,被称之为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为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正是读图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时代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将视觉文化教育置于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这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和行动。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教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国内外日益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探索。 二、媒介环境普及,媒介教育应运而生 视觉素养教育在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联。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作用下的观看、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信息的承载与传播离不开媒介,信息与媒介共生共长。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对生活的渗透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名言得到证实与认可:媒介即讯息。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日益普及的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通讯便利与新鲜娱乐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烦扰。 考察“观看之道”,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观看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持,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比如,人的视觉感官的生理特点局限了观看的视野、距离,人的时空局限也决定了人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身临其境地“直接观看”。因此,借助于他人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就成为观看的常态。随着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间接观看”而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通过“直接观看”获取的信息。信息传播者的立场观点和传播媒介对信息的影响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借助于他人的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成为大众观看的常态。他人的眼睛、媒介工具和传播媒体等因素对人们的观看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比较图1中几幅反映不同摄影师风采的照片,尝试解析与思考:摄影师、照相机与影像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摄影师如何决定影像作品的创作制作?我们不难理解:摄影师在使用特定工具的观看状态下,发生了拍摄行为,进行了他的自我言说,完成了影像作品的制作。但现在我们需要更深入一步地探讨:摄影师、照相机与影像作品如何影响大众读者的观看?如此“间接观看”的效果与读者身临其境“直接观看”的效果有何不同? 如上解析与思考训练,会启迪人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发现一个极其广阔而有趣的研究空间:这是一个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交集的空间。“看”,本身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加上媒介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纷纭复杂。探究观看与媒介之间关系的名词不断出现:如图像素养、屏幕教育、影视素养、视听传播、媒介批评等,既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媒介技术的演进更新,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人们对媒介认识的不断拓展。这些和媒介相关的素养都可归纳为媒介素养的范畴,媒介素养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媒介素养作为一种文化修养与知识技能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有关生产和制作媒介信息的知识教育、一种对媒介信息保持批判意识和追问精神的学问探究、一项关注于提升年轻人媒介修养与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媒介时代对人提出的新的文化素质要求。 有必要理解媒介与媒体的区别。媒介与媒体在英文中用的是同一个词“medium(复数media)”。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medium作为术语,特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medium的复数形式media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均属于媒体。 但在中文中,媒体与媒介是有词义差别的。 准确地说,媒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承载与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物质实体和结构样式,如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广播、计算机等,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二是指传播信息的机构和单位,如杂志社、报社、电影公司、电视台、广播站等。 媒介则指的是印刷、电子或数字等传播工具或手段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媒体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媒体传播对接受者影响的研究称为媒介研究。关注媒体本身属性的研究称为媒体研究。二者虽紧密相关,侧重点却不相同。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而“介”字,则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媒介素养则是一个现代概念,指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比较一下媒介素养与视觉素养的概念区别: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是更广义的观看与理解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作用下的观看、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为什么进行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因为当今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媒介时代的来临对人提出新的文化素质要求。对于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媒介素养就更为重要。理解不同的媒介符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就能够更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介。抽象符号不具备和它所代表东西的相似性,这是它的劣势;但它也有另一面,正因为它抽象,它可以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具象符号可以穿越所有文字的局限,但它的局限性是它不能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它会限定你的想象力。所以,当我们研究视觉文化的时候,不能觉得视觉文化力量大无边就排斥文字文化,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从而使我们的文化资源建设得更好。 视觉素养不仅仅是凭“看”来提高,也需要通过知识、兴趣与技术才能提高。比如一幅画,只有了解它由什么人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才能更好地解读它。透过镜头,看见内涵,是需要条件的。当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关注观看的条件与局限:我们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观看;常需要借助他人眼睛观看;我们也常需要借助媒体辅助观看。所以,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文化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世界的信息载体样式是不断演变的,传播形式也不断地变革,因此,媒介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内涵是动态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因而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把媒介素养划分为几个层次,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在底层的,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中层是批判和应用能力。最高层才是创造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是一般受众都需要具备的。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应用能力则是重要的核心的能力,这个能力为后来进一步的媒介信息的创造奠定基础。而媒介信息创造能力则是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作为教育者,像一般受众一样接受信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造,媒介素养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你的理解深刻了,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深刻地感染受众,感染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
范文五:媒介素养概论课程
《媒介素养概论》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时 36
学 分 2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7年10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媒介素养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课程。媒介素养是指公民对媒体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并接触、使用媒体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媒介讯息内容,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辨,反思受众的接受行为,分析媒介组织结构,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媒介,对所学过的各类专业相关课程形成整体关照。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一是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系统讲述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媒介理念和运作规律。
二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环境,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开展社会调查、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规定的主要内容为主,教学应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专业特色。本大纲在选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理论讲述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在理论课程的讲述中,力图清晰、有条理。系统传授媒介素养相关理论,使学生全面了解媒介素养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2(坚持互动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坚持研究性原则。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现象的研究能力,深化对传媒运作的认识。
4(坚持创新性原则。即在理论学习和传媒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采用观摩、讨论、实践训练等方式来进行,主要内容安排: 1、结合具体国际新闻报道讨论中西方传媒制度的比较。
2、结合具体电视娱乐节目讨论当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规律。
3、到媒体去亲身参与传媒制作。
1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 节 课 堂 分 环 讨 论 实 践 其他 小计 序 号 讲 授 节
名 称
绪论 2 2 一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二 2 2 现状
媒介传播原理 2 2 三
视觉接受心理与视觉文化传播 2 2 四
媒介生态中的媒介机构与媒介五 2 1 1 4 文化生产
媒介文化及其生产的多维解读 2 2 4 六
2 2 七 媒介传播技术特性
新闻报道辨识 2 2 4 八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辨识 2 1 1 4 九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生产与十 2 2 4 消费
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 2 2 4 十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2 2 十二
24 6 6 36 总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 2(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可尝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成绩占总成绩的60,。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 + 期中成绩 + 期末成绩。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加,者为选用教材)
*1(陈龙主编:《媒介素养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邵瑞:《中国媒介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媒介素养的性质和特征。
,(掌握多元文化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素养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的性质
2(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 1(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
2(多元文化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章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媒介素养的历史发展脉络。
,(了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1(欧洲媒介素养教育
2(加拿大、日本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节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1(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2(信息传播时代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第三章 媒介传播原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分类。
2(了解社会信息沟通的基本功能。
3(了解当代文化转型与媒介功能的新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传播与社会进步
1(肢体媒介与语言媒介
2(文字媒介
3(印刷媒介
4(电子媒介
第二节 沟通社会信息是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1(西方对新闻功能的几种典型理论
2(及时有效的互通信息是族群生存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社会文化转型与媒介功能新认识 1(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
2(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3(文化转型与媒介控制
4(媒介在信息化社会的特殊功能
3
第四章 视觉接受心理与视觉文化传播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视觉接受的基本过程。
2(掌握图像文化的接受心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1(视觉,人类宝贵的感觉系统
2(从绘画的出现到文字的发明
3(读图时代的视觉心理
第二节 受众图像文化的接受心理 1(公众的图像认知是主动的
2(公众的图像认知是渐进的
3(公众的图像认知是整体的
第五章 媒介生态中的媒介机构与媒介文化生产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媒介生态与媒介机构运行的特点。 3(了解中外传媒制度的差异并能够作出评价。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生态与媒介机构
1(媒介生态与媒介机构运行
(1)媒介制度和政策环境
(2)经济环境与生产力水平
(3)科技环境
(4)人群媒介素养
2(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媒介机构
第二节 中外传媒制度比较
1(西方传媒制度分析
(1)美国:自由开放模式
(2)欧洲主要国家:审慎的自由化与文化自我保护 2(俄罗斯:从集权走向多元
3(我国传媒制度与媒介生态改善
第六章 媒介文化及其生产的多维解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媒介文化的内涵。
2(掌握媒介文化的存在形态。
3(了解媒介文化生产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兴盛与文化转型 1( 文化的内涵
2(媒介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媒介文化及其存在形态 1( 媒介文化的研究视角
2( 媒介文化
3( 媒介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蕴含其中的基本特性
4
第三节 媒介文化及其生产的多维解读 1(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媒介文化的批判 2(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对媒介文化的批评
3(媒介文化及其生产的意识形态分析 第七章 媒介传播技术特性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影视传播中的各种特技。 2(熟练掌握电视现场直播的过程。 3(了解网络传播技术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视传播中的特技 1(停机再拍
2(慢动作
3(溶暗
4(淡出
5(叠印
6(两次曝光
第二节 SNG技术与电视现场直播 1( 前制协调
2( 制播会议
3( 现场制作播出
第三节 网络技术与虚拟空间 1(海纳百川——史无前例的综合性 2(多种传播系统的首次融合
3(平等对话——前所未有的交互性 4(网络提供真正意义的双向互动传播 5(“个人化”传播方式的出现
6(立体感知——面目一新的多维性 第八章 新闻报道辨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新闻、新闻价值的基本内涵。 2(了解媒体和记者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价值 1(新闻是最核心的社会信息
2(对新闻功能和新闻价值认知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媒体、记者的权利与义务 1(新闻自由,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2(“新闻自由”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3(新闻自由的当代阐释
4(传媒功能的历史认识
第三节 新闻表达方式的历史演进 1(客观性报道原则的确立
2(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
5
3(新闻导语的产生
4(解释性报道的出现
5(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风行
6(精确新闻报道的出现
第九章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辨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历程。 2(了解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历程概述 1(综艺晚会
2(游戏类节目
3(益智类节目
4(真人秀节目
第二节 当代电视娱乐节目的元素分析 1(电视媒介
2(游戏的本质
3(受众
4(传播效果和经济收益
5(隐形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发现 1(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特点
2(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观照
第十章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生产与消费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偶像与偶像崇拜。
2(了解偶像的制作与消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偶像与偶像崇拜
1(偶像
2(偶像崇拜
第二节 偶像的制造与消费 1(偶像的制造
2(偶像的消费
第十一章 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意识形态、霸权、话语等概念。 2(了解公共领域和媒体奇观等观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无法真实反映现实的原因 1(意识形态、霸权、话语
2(经济商业化影响
3(技术革新
第二节 媒介再现的真实世界
6
1(公共领域
2(当代英雄/女英雄
3(媒体奇观
第三节 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塑造 1( 性别
2( 地域歧视
第十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了解媒介素养中的能力结构调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技术的更新必然增加媒介素养的新内涵 2(跨文化传播的需要
3(全球媒介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需要公众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二节 公众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的调整
1(媒介是建构的
2(媒介再现建构现实
3(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进行意义协调
4(媒介建构具有商业目的
第三节 媒介素养中的能力结构调整 1(文本的分析、批判的能力
2(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3(培养公众的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
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媒介素养》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