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水资源分布特点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重?要资源,是万物存活?的最基本条?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水资?源现状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和科学用水?新概念。
吉林省总面?积18.74万km?2。全省降水量?分布与地理?位置关
系较为密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900,400 mm)趋势明显。降水 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5%;冬季降水量?
较少。全省各地降?水日数,东南部地区?(吉林、通化、白山、延边) 平均为10?0,130 d,中西北部地?区(长春、四平、辽源、松原、白
城)平均为70?,90 d。
1.2吉林省水?资源短缺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09.1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源总量2.8万亿m3?的1.4%,其中多年平?均地 398.83亿m3?,占全国水资?
表水资源量?为344.17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0亿m3?,地 表与地下水?重复计算水?资源量68?.94亿m3?。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 量1498?.3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 220m3?的67.5%,按照联合 国计算指标?:当人均水资?源量大于3?000m3?为丰水;人均水资源?量 在2000?,3000m?3之间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2000m?3 之间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 000 m3之间为?重度缺
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 m3为极度?缺水。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
地区,属于人口、生态双重缺?水省份。
1.3吉林省水?资源分布情?况
省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
量为309?.75亿m3?,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3 086 m3;东部地
区地表水用?水量为37?.56亿m3?,水资源利用?系数为0.12;中西部
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4?.42亿m3?,人均占有地?表水资
源量207?.59 m3,中西部地区?地表水用水?量为22.67亿m3?,水资
源利用系数?为0.66,供、用水矛盾非?常突出。全省年平均?蒸
发量为1 000,2 100 mm。
吉林省水利?厅近日发布?吉林省水资?源现状: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0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世界的1/5。按照国际公?认标准评价?,吉林省为中?度缺水地区?。
据了解,吉林省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0亿立方?米,不重复计算?量为54.66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差别很大?。降水80%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两季不足?20%,这就决定了?水资源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另外水资源?在区域上呈?现出“南丰北欠,东多西少”、“边缘多、腹地少”的局面,与社会经济?人
口呈现逆?向分布。吉林省为河?源省份,流出省境的?水资源相对?较多,而流入省境?内的水资源?相对较少。年均流出省?境和流入省?际、国际界河的?水量达33?8亿立方米?,主要从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和浑?江流出;流入省境的?水量仅为3?0亿立方米?,主要是从洮?儿河和西辽?河流入吉林?省。省内嫩江过?境水资源丰?富,年均约为2?40亿立方?米。
目前吉林省?中东部的图?们江、鸭绿江、第二松花江?和绥芬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大于?消耗量,但工程供水?能力显得略?小,供需缺口为?工程性缺水?,可通过加强?本流域的水?资源开发来?满足供需缺?口;中西部嫩江?、松花江干流?流域本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接近于消?耗量,供水能力也?明显不足,但此处过境?水资源丰富?,可通过开发?过境水资源?来满足供需?缺口;西部东辽河?、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水资?源
可利用量?小于消耗量?,属于严重的?资源性短缺?,再过度开发?本地水资源? 对生态环境?极为不利,应从域外调?水解决供需?缺口。
吉林省西部?地区位于松?嫩平原的西?端,科尔沁大草?原的东部。东与长春地?区接壤,南与四平地?区为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北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东西长35?3km,南北宽25?9km,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5?,年降雨量4?oomm一?500mm?,年蒸发量为?1600r?am,最高年份高?达1906?mm,年日照时数?29O6—32OOh?,无霜期14?0d左右。该区所辖白?城市、松原市两个?地级市和1?O个县(市、区),总人口47?1(6万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k?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1,;草原面积9?8(6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9(8,;有林地面积?7O(67万hm?2,占总面积的?14(2,;水域(含湿地)面积为45?(58万hm?2,占总面积的?9(1,,是以耕地为?主的田、林、草、湿地复合生?态系统ll?1。该区是我国?北方脆弱带?的一部分,也是吉 林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实践表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对西部?地区的可持?续能力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对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带粮食主产?区构成潜在?威胁。
1 吉林省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量。吉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6. 8亿m3(已扣出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44?. 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23?. 59亿m3?。在地表水资?源量中,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0. 9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 57亿m3?。实际上,能够提供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效水资源?量仅为32?0. 5亿m3。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吉林省地形?复杂,从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变?化规律,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因而导至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原区水?资源量的区?域差异很大?。60% ~70%的降水量多?集中在7, 8, 9月份,而且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造成西部干?旱比较严重?。致使农作物?用水季节缺?水,丰水期又极?易造成洪涝?。吉林省又是?河源省份,丰水期约有?300亿m?3左右的水?流向境外。
(3)地下水资源?平衡遭到破?。吉林省降雨坏?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中西部?地区半干旱?或干旱。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和工?企区以及农?田灌溉主要?靠地下水。一些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区域性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水位下降?漏斗,白城市地下?水目前开采?程度已达到?84%,许多地方已?出现严重的?超采现象,漏斗面积逐?渐扩大。长春市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形成以人民?广场为中心?,总面
积已达?50 km2的3?个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位置埋芷?深度由建国?初期的0. 8 m左右下降?到1987?年42m,市区部分地?段地下水含?水层趋于疏?干状态,大批取水设?施相继报废?。四平市红嘴?巨能药业2?004年中?心区下降漏?斗已与周边?小漏斗连成?一片,形成63 km2的较?大漏斗。漏斗中心区?水位埋深下?降至44. 78m。再如吉林市?孤店子井灌?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3?0 cm的速度?下降,从1985?年5. 96 m的埋深,到1997?年已降至1?0. 37 m。一些地方浅?层地下水处?于疏干状态?,单井出水量?变小,不得不“杀鸡取卵”,开采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有的还打到?第三系或白?垩系含水层?取水。浅层地下水?处于疏干状?态遇有雨季?还有望得以?恢复,而深层地下?水一旦枯竭?,平衡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不仅在经济?上造成损失?,而且还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4)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吉林省20?06年水资?源公报称:在监测的6? 141. 7 km的河段?中,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级标准的仅?有299. 5 km,占评价总长?度的4. 9%,尚有95. 1%的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严?重已丧失使?用功能的劣??类河段,占总长的3?0. 8%。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在某些地区?引起水质不?好的水流入?优质含水层?,使优质含水?层遭到了污?染。水质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吉林省水资?源分布特点?:
降水与蒸发?:吉林省虽然?近海,但大陆性气?候明显,是个干旱缺?水的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6?00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0?4.25亿m3?,其中地表水?3资源量35?6.5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13.18亿m3?,重复水量6,可开?5.6亿m3采水量?67.69亿m3?,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1521?m?占有水资源?量的2/3。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省内降雨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从时间上讲?,每年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从空间上讲?,多年平均降?雨量呈现为?从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向?中部和西北?部递减的趋?势。相反,蒸发量却从?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增的?趋势。西部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造成了吉林?省西部的严?重缺水。
严重的洪涝?与持续的干?旱:吉林省东部?属长白山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山高坡陡的?地形特征与?丰沛的降雨?决定了该区?域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吉林省中部?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多年来基本?上是风调雨?顺,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特大干旱使?中部地区饱?受干旱之苦?,各大、中型水库蓄?水都接近死?库容甚至干?涸。到2002?年春季,中部22座?县以上城市?中有21座?严重缺水。在吉林省西?部,1998年?嫩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赉水文站?洪峰流量达?到32210?0m/s,超过有水文?记录以来的?任何一年。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干旱,从1999?,2002年?连续4年枯?水年,嫩江江水不?曾漫过河滩?,而洮儿河下?游连续3年?断流,1998年?汛后蓄水4?亿多m3的?月亮湖水库?到2003?年汛前已经?不足700?0万m3的?水量。向海和莫莫?格湿地是吉?林省重要的?湿地资源,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两个?占地200?0多hm2?的傅老文泡?和碱地泡已?完全干涸,保护区内3唯?一的一座大?型蓄水工程?向海水库2?.3亿m3的?库容也仅剩?,而且水3000多?万m质严?重恶化,pH值高达?9.1。湿地内大批?鸟类无处栖?身,被迫飞往他?乡。由于地表水?的严重不足?,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白城市的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3m?,严重的地方?达5m以上?。干旱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过境水量大?、利用率小:从水系上讲?,吉林省有五?大水系,分别是松花?江水系、辽河水系、鸭绿江水系?、图们江水系?和绥芬河水?系,而过境水量?最大、利用率最小?的是吉林西?部松花江水?系的嫩江。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伊勒呼里?山,流经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大庆油田等?重要城市和?原油产区,在吉林省镇?赉县丹岱乡?的白沙滩进?入吉林省境?内,在三岔河与?松花江汇
2合?。嫩江在吉林?省境内干流?长194k?m、流域面积,流域多年平7?8748k?m?均径流量2?16亿m3?(大赉站以上?)。洮儿河是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大兴?安岭高岳山?,流经内蒙古?科右前旗,从吉啉省洮?南市镇西入?境,经洮南
2市、洮北区、大安市、镇赉县,在大安市月?亮泡汇人嫩?江,流域面积3?3100k,?m
3河长595?km,在吉林省境?内河长27?9km,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嫩江、1?2亿m洮儿河的年?径流量是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50%,而吉林省实?际利用水量?不到1%,其余99%的水量沿松?花江干流再?次进入黑龙?江省境内。
l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1(1降雨少、蒸发量大、干旱机率高?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小于?450mm?,而蒸发量均?高于160?0arm,最高年份达?1906a?rmtll?。根据建国以?来5O多年?的气象资料?分
,年减产粮食?l7(5—22(5析,干旱机率达?68(4,一9O(3,,遇到大早年?份
亿kg,干旱左右着?农业生产形?势。
1(2水资源总?量和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据测算,全地区水资?源总量只有?35(28亿m’,(地表水1(4亿m。,地下水33?(88亿rn?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48(2m,耕地占有水?资源为18?56(85mVh?m It]。境内虽然有?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拉林河等较?多江河,但多处于下?游的过境河?流,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大量过境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水自自流掉?。
1(3境内泡沼?星罗棋布(但由于缺水?(多数泡沼、湿地现已萎?缩或干涸 境内有大小?泡塘300?多个,湖泡面积大?于10kn?i2以上的?就有28个?,水面面积8?31km2?l”,虽然水域面?积大,但由于缺水?,日趋萎缩,生态功能减?退。 1,4土地碱化?、沙化、草原退化严?重据测算,土地盐碱化?以1(4,的惊人速度?在扩展,是世界三大?苏达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该区2O世?
纪5O年代?盐碱化面积?为7(2万hm,80年代为?9(6万hm2?,90年代为?l1(1万hm2?,40年光景?增加将近4?万hm2草?原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质量在下降?。1956年?该区草原面?积为200?多万hm,到2O世纪?8O年代,下降到17?2(4万hm2?,90年代初?下降到13?2万hm2?,1998年?又下降到1?l8(8万hm,十几年时间?,草原面积减?少了53(6万hm2?。不仅面积逐?年减少,而且草原质?量也在下降?,产草量由建?国初期的1?5oo一3?000kg?,hm~,减少到45?0----600kg?,hm2,有的草场基?本失去利用?价值。
1(5经济基础?差
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该区经?济基础差,人均GDP?一直居于全?省后列,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低?,不富裕。
2问题诊断?
吉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其原因:一是生态地?质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去基?础差,底子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反映在?:
2(1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盲目开?发水资源由?于缺乏统筹?兼顾和切实?可行的全面?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出现很大?的盲目性。水井种稻离?井距太近,抽水灌溉时?,互相影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局部地方出?现地下漏斗?。据调查和观?测,松原地区漏?斗面积达到?137km?,其中:严重超采面?积为73k?m2,开采量每年?高达247?5万m3,年平均超采?量为136?0万m’;水田灌溉渠?系不是单灌?单排,各走各的路?,而是排灌不?分家;不少地方实?行大小漫灌?,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形?成。 2(2严重干旱?缺水。
湿地日趋萎?缩西部地区?有大小湖泊?300多个?,较大湖泊有?向海、莫莫格、月亮泡、查干湖等2?8个。向海湿地面?积1O余万?hm2,被世界野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界保护区?”,是中国6大?湿地之首。但由于严重?缺水,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已有1?(5万hm2?湿地即将干?涸,水禽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珍?稀动物近几?年来不断减?少,有的濒临灭?绝。
2(3水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成倍增长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和农药的面?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特别是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上部浅?层水下窜到?深部地下水?中,致使两层水?混合一起,使地下水深?层水中的氯?离子、钠离子、矿化度和氟?含量呈同步?增长。由于工矿企?业和生活污?水7O,多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大江大河?36,的河段和8?0,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危及人畜安?全。
2(4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建国以来,西部地区虽?然兴建了不?少防洪、除涝和抗旱?工程,但由于原来?水利基础差?,多数年久失?修,工程标准低?,不配套。松花江、嫩江、霍林河、洮儿河等主?要提防均没?达到设计标?准,灌涝区普遍?缺少桥、涵、闸建筑物工?程,抗旱、除涝、灌溉工程标?准低,小雨小旱还?能过得去,大雨大旱就?吃不消。造成严重减?产。
3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略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水对人类生?存、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根据当前吉?林省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现代水利形?势的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应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地下?水,创造条件调?引客水,努力增加洪?水利用份额?,全面构筑起?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体系圆?,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
有力的支撑?。
范文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 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
害频繁[2]。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小,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地下水开采过量,水的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现象普遍较严重[3]。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和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都导致了我国可资利用的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也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如表1所示。
衡量一个国家淡水资源储备多少的标准是:淡水消耗量占全国可用淡水的20 %,40 %的为中高度缺水国家,超过40 %的为高度缺水国家。据统计[5,7],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平均11×1012m3,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
总量在300×108,400×108m3。全国用水量低于日均10L或15 L的严重缺水人口已达4 700×104,100多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中有40个城市被列为水荒城市。全国农村约有500×104人,3000×104牲畜饮水困难。每年平均受害农田达20 km3。根据水利部门调查分析,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总面积已达约58×104km2,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尤其是干旱少雨的年份,常使河道干涸断流,水库储水锐减。水资源紧张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需水量将愈来愈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人口达到高峰时,也将出现用水高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受季风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致使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 均衡[8]。
1.2.1 水量在地区上分布不均衡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广西、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等地区水系发达,水量丰沛,其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 %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 000 m3左右。而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东北西部等地区干旱少水,水资源严重缺乏,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 %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00 m3左右,
?1 000 m3)。此外,我国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分布基已低于国际水资源紧缺限度(
本相似。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弯的西南季风,雨季随这两个季风的进退而变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 000 mm,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略少约1 600,1 800 mm,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 000 mm,淮河流域为800,1 000 mm,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年降水量约为500,600 mm,东北西部降水则更少,仅为300,400 mm,而大西北沙漠区,年降水量更是不足25 mm。由于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因受海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似,呈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很不均匀。
1.2.2 水量在时程分配上分布不均匀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随季风出现的次数、季风的强弱及其夹带的水汽量在各年有所不同。年际间的降水量变化大,导致年径流量变化大,而且时常出现连续几年多水段和连续几年的少水段。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属于低纬度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多,雨季降雨集中,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文循环强烈;我国北方则属于高纬度地区,冰雪覆盖期长,气温低,水文循环弱;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能力大,但实际蒸发量小,水文循环也较弱。我国各地年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小降水量的比值相差较大,西北地区(除新疆西北山地外)一般大于8,华北地区4,6,东北地区3,4,南 方地区2,3,西南地区小于2。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除取决于降水外,还受地面条件、蒸发量大小、汇流面积大小等影响,降水量大时,往往地面吸收少,蒸发也少,形成径流所占的比重就大,相反降水量少,地面吸收多,蒸发量也多,形成径流所占的比重就小,结果使径流变化幅度比降水变化幅度更大。长江以南各河流的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一般小于5,而北方地区可高达10以上。另外,对于我国绝大部分河流来说,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少雨雪,各河流均为枯水季,北方冬季径流量占全年的4 %,6 %,长
江流域及西南部分地区占到6 %,8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径流量也开始增加,北方河流春季径流量所占比例一般达6 %,8 %,南方地区有些河流则开始进入汛期。全国降雨一般集中在6,9月份,在夏季汛期4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 %,70 %,而我国北方河流的汛期径流更为集中,部分河流的最大4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80 %以上。我国降雨量和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大导致了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不均匀,这不仅容易造成频繁的大面积洪灾或旱灾,而且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极为不利。
1.2.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
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北、山东半岛、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4 %,人口却占全国的43.2 %,耕地占全国的58.3%,而南方,包括华南、东南、西南以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人口只占全国的54.7 %,耕地占全国的35.9 %。以单位水量相比,南方的亩均水量约为4 134 m3,而北方的亩均水量约为454 m3,相差9倍多,可见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极不适应。正是这种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的特点,使得我国各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别较大,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程度较低,而在北方干旱少水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2 我国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地下水开采过量,也是导致水资源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9,12]。我差异大,此外,
国辽河、海河的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60 %左右,珠江、长江的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5 %左右。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90 %,辽河流域约为60 %,珠江、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有百分之几。在北方地区,常因地表水量不够,造成地下水开采过量。据统计[12,17],我国北方10个省、自治区和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50余个,漏斗面积约为30000 km3。而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与海水入侵等问题。
另外,我国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13,18]。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 %,50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约0.4。不少地区种植业采用大水漫灌,用水定额高达150m3/hm2?a。例如西北地区达165 m3/hm2?a(最大可达325 m3/hm2?a),东北地区达120 m3/hm2?a(采用喷灌技术耗水量为30,31.5 m3/hm2?a,滴灌耗水量为20.4 m3/hm2?a)。工业方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仅为20 %,40 %,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高,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 m3,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19]。因此,虽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1/14和日本的1/5.6,但取水量却超过美国和日本,我国取水量5000×108m3,是美国的1.08倍和日本的5.6倍。城市供水管网和卫生设备的漏水是形成浪费的主要原因,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水量约占全部供水量的10 %左右。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量行业发展集中,生产管理水平低,生产用水浪费严重;人们思想认识模糊,缺乏危机感,节水意识差,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用水浪费现象普遍;缺少全局控制,违反生态规律发展,出现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混乱式管理;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都是我国水资源危机出现的原因[20,25]。 3 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解决对策
水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缺乏问题是当前和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如何从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找出一条合理可行的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的出路,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我国各方面的客观情况,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转变观念。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是一种资源,淡水更是一种极其有限的资源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改变人民的用水习惯,培养个人良好节水习惯,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避免用水浪费。另外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也是缓解人类对水需求紧张形式的必然选择。(2)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率。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可提高水源涵养量。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可趋利避害,并加强水体保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
(3)提高生产技术。积极改革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减少生产用水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改进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使用比较先进的诸如喷灌、滴灌等技术取代传统的漫灌技术,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
(4)加强管理水平。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并且能够法规配套、有法可依,明确主体、有法必依,机构合理、执法
具有权威、违法必究,责任到人,究办必力。另一方面加强工业企业生产管必严,
理,注意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避免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杜绝浪费。 (5)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因供水管网腐蚀、老化而产生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6)发展污水处理新技术,减少污水排放量。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以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现有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被污染破坏;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净化成本。
(7)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开展城市分质供水与区域供水研究,根据城市分质供水的不同要求研究区域供水中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原则与行政区域的协调配置方案。循序、循环用水,实现重复用水;污水处理后可直接使用,使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可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污水排放量,保护环境和水资源不受破坏。
(8)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可大大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跨流域引水已成为我国干旱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长距离调水是一种开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的补充措施。同时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还会大大提高全国范围的抗洪、抗旱能力,缓解水、旱灾压力。
范文三:我国水资源特点
? 1、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问题极其严重的国家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
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 2、总量多,人均、亩均少
?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亿立方米,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
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 ,人均水资源量低,约为世界人均值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低,约为世界亩均值的50%
? 南方和山区多,北方和平原少
地理分布上极不均匀,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4%,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6%;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约占93%,平原及盆地地表水资源占7%。
? 年际和季节差别大,主要集中在汛期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集中,水资源时间分布极不均衡。
? 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状况,极端气候带来更多水资源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繁,强度加大,危害加深,不少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干旱,如去年的西南大旱。我国水资源状况,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情势变化十分显著,水资源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 快速增长,主要由于农业用水的大幅度增加。缓慢增长,这一阶段农业用水趋稳,工业
和城镇用水量增加较快 。微增长,节水使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受供水能力和水源枯水期的限制,总用水量保持微增长 。
?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水呈持续增长态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
高,城镇生活用水量也在持续增加。
? 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河道外人工生态环境用水量增加较快
? 南方用水量增加相对较快
南方东部地区(包括沪、苏、浙、闽、粤、琼等)由于经济发展快、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长均较快;西北地区(包括蒙、陕、甘、青、宁、新等)城镇生活用水增长相对较慢。西南地区(包括桂、渝、川、贵、滇、藏)由于用水基数小,工业用水增长速度最高;而北方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鲁等)尽管工业发展也较快,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和节水力度的加大,工业用水增长相对较慢。
? 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农村缺水问题突出,城市缺水问题严重 ,严重干旱情况呈增加趋势
? 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废污水排放量大,废污水处理和达标率不高。湖泊水质较河流水质状况差、河流水质较水库差;缺水地区较丰水地区差,水网地区较其它地区差,城镇河段较一般河段差,下游人口密集地区河段较上游地区差。 尽管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花费了巨大气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 生态退化和失衡问题突出
我国江河湖泊数量众多,水生态类型丰富多样,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不同区域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水生态问题。地下水超采严重,湖泊萎缩,湿地面积减少 。
? 《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
? 水利部注重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并积极推动建立相应的机制。水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
部门的职责,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范文四:水资源循环与特点
第1节 水资源循环与特点
一、中国水资源特点
1. 人均占有量少
淡水总量在全世界占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40m 3/人年(以12亿人口计),世界平均水准的1/4,占88位。
2. 空间分布不均
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东南地区降水量可达1600mm ,造成涝灾
西北地区降水只有500mm ,少的地区不到200mm
3. 年内及年际变化大
60-80%降水集中在夏季,7,8,9月;年际变化差3-6倍(大时)
4. 许多地区缺水严重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和沿海(青岛、大连)
在640个城市中,300多个城市缺水。
第2节 水污染现状及来源
一、水污染现状
污水处理率低:污水排放排放量接近400亿m 3。
工业废水处理率约80%,达标排放的只有60%
城市污水处理率<>
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特别严重的水系:三河:淮河、海河、辽河
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滇池、巢湖(安徽)、太湖(江苏)
50%左右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
50%以上的重点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标准
二、水污染来源
1.工业污染源
2. 生活污染源
3. 养殖业
4. 面污染源:
三、 污染物性质与水质指标
1. 污染物性质
按化学物质分:有机物
无机物
按物理形态大小分:悬浮物
胶体
溶解性
2.废水水质指标
1) 物理性质:色,温度,SS
2) 化学性质:pH 、有机物、溶解性固体、有毒物、N 、P
有机物:综合指标:BOD 、COD 、TOD (总需氧量)
单项指标
3)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
四、 水污染原因
1.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2.粗放型发展模式
3. 面源污染严重
4.污水处理率偏低,大量污水直接排放
5.环境意识淡薄、环境管理薄弱、环境执法力度不够
6. 排污收费等经济政策未能起到对治污的刺激作用
7. 历史欠帐太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五、水污染防止战略对策与保障措施
战略对策:
1.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实施废水资源化
2.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3.从单纯的点污染源治理转向点源、内源和面源的流域综合综合治理
4.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提高饮用水安全性
保障措施:
1. 严格以法治水,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
2. 完善水的管理体系,改变“多龙管水”的现象
3. 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
4. 采取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
第3节水质标准
一、 饮用水卫生标准
回顾历史,改善的方向:
注重水的外观、预防传染病―去除重金属――去除微量有机物----内分泌紊乱物质。 有关的内分泌紊乱物质的提出始于90年代初野生动物学者的会议上。
96年美国开始食品、饮用水中内分泌紊乱物的筛控方法研究。然后欧洲经济协力开发组织开始研究。
97年日本,定出被怀疑的物质67, 包括:(1)杀虫剂、除草剂,45种;(2)工业原料,有机氯化合物;(3)副产物,如二恶英。
国际上:
?有现代意义的饮用水标准是在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现――
《公共卫生署饮用水水质标准》1914年,只针对细菌数量 由此大大减少了伤寒病死亡的人数。
到1962年期间,有过修订,但主要是针对化学物质、生物学指标和感官指标 ?1974年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
?1975年颁布了《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National Interim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上的里程碑
增加了6种有机物的限制
?1979年修改《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
?1986年提出了《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Safe Drinking Water Act Amendments)
《暂行规定》 《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定》(National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 提出了达到该标准的最佳可行技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以后,不断改进,增加限制有机物的种类。
美国等的情况代表了国际上先进水平水质标准的发展趋势。有机物指标的数目超过了水质指标总数的2/3,特别是消毒副产物项目的增加。
国内情况:
1956年 制订了第1个「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试行)」,16项水质指标
1976年 项目修订增加到23项
1986 年 「――――」GB5749-85
共35项,关于有机物指标只有6项
2001年6月新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二、 工业与其它用水标准
1.工业用水标准
2.其它:游泳、渔业、灌溉
三、 废水排放标准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首次发布 1983年
第1次修订 1988年
第2次修订 1999年
GHZB1-1999,2000年1月1日起实施。
分成基本项目和特定项目
特定项目适用于地表水域特定污染物的控制。
共计75项,其中基本项目31项,以控制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为目的的特定项目4项 以控制地表水I ,II ,III 类水域有机化学物质为目的的特定项目40项。
水体分类:
I 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 III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IV 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 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原有标准:GB8978-88
污染物分成两类:
I 类(9项):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不允许稀释,一律执行严格标准
II 类(20项):长远影响小于I 类
针对排放区域和新建、现有,执行不同的标准。
修订标准:GB8978-1996颁布,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I 类:增加到了13项
II 类:增加到了56项目
仍按排放区域不同执行不同的标准。
3. 行业排放标准
第4节 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简介
一、给水处理
(一)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1.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混凝、澄清、沉淀、过滤、消毒
2.变革水中溶解物质:减少、调整
如软化、除盐、水质稳定
3.降低水温:冷却
4.去除微量有机物
(二) 常规处理工艺
以没有受到污染的地面水源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
以去除浊度、满足卫生学标准。
地面水源水质:杂质多、含盐量较低。
工业用除盐水:滤过水-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除盐水
(三)其它水处理工艺
1. 高浊度水处理工艺
2. 低温第浊水处理工艺
3. 微污染水处理工艺
4. 富营养化湖泊水处理工艺
(四)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
?有机污染物
特别是80年代以后,对有机物的污染特别关注。
已发现在给水水源中有机物种类在2000种以上;饮用水中有700多种。 美国确立了117种优先控制有机物。
我国也确定了12类,58种。
?病原微生物:新的病原微生物:如贾第虫(Giardia Lamblia)、隐孢子虫等。 ?管网水二次污染:细菌繁殖――水质变差、管道堵塞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加强微量有机物去除:
加强常规处理
增加预处理(如生物预处理)
增加后处理(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
开发新技术(如膜技术)
?加强消毒:防止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消毒副产物的问题:替代氯的其它消毒技术 ?管网水二次污染控制:
二、废水处理
(一)基本处理方法
1.物理法:沉淀、气浮、筛网
2.化学法:处理溶解性物质或胶体
中和、吹脱、混凝、消毒
3.生物处理方法:好氧、厌氧
范文五:湖南水资源特点1
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途 ?径
一、 湖南省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湖南省地处?湿润多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全国平均?降雨量的
,(,倍,居全国第,?位,但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
也极不均匀?,且与人口、耕地和工业?布局极不匹?配,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二、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
,(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据,,,,?资料统计,湖南省目前?工农业生产?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总?量为,,,?(
,亿,,,其中工业用?水量,,(,亿,,,农业用水量?为,,,(,亿,,,城乡居
民生活用水?量为,,(,亿,,。目前,湖南省农业?在一般干旱?年缺水量为?,,(,亿
,,,在大旱年缺?水量达,,?亿,,,再加上城市?缺水量,水资源供需?矛盾已非常?突
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省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
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任务?日益繁重
目前,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水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随着工农业?
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水资源
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湘西?山区,人口、耕地分散,不利
于水资源的?开发;湘南、湘中丘岗地?区,河流短小,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开发?任务相当
繁重。
湖南省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省年?工业废水排?放量
达,,(,,亿,,排放达标率?只有,,(,,,绝大部分工?业废水以污?水形式进入?河
道。虽然工业废?水内部处理?率达,,(,,,但处理达标?率极低。
,(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
在使用水资?源方面,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就工业用水?而言,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到?
,,,,产品单位耗?水量较大。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以上。传统的农业?
灌溉方式,造成跑水、漏水损失严?重,加上灌区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管理
落后,造成灌溉水?量利用系数?低。目前湖南省?渠系水利用?系数为,(,,
,(,,水资
源浪费严重?。此外城市生?活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现象。
,(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水资源管理?一直存在多?头管水现象?,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管?用水
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已作?为一种商
品进入市场?,但由于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市场还不完?善,且管理过程?中行政干预?较
多,因此水资源?统一、优化配置难?度较大。
在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企业,盲目发展高?耗水农业,加剧了湖南?省水资源供?需
矛盾。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和?农业种植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但
传统的工业?布局和农业?耕作方式的?调整,面临的问题?较多,涉及到部门?利益、地区利
益、群众利益,因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三、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途?径
湖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强化水
资源管理,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
济?协调发展,合
理开发与利?用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
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工业
方面应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通过改进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达到降低
单位产品耗?水量,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农业方面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节水灌溉工?程,达到减少渗?漏和弃水的?目的。农业是湖南?用水大户,农业节水效?果最为
明显。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工?业结构与布?局
湖南省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极不合理,以衡邵干旱?走廊为例,水稻种植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的,,,以上,而双季稻又?占水稻种植?面积的,,?,。由于不合理?的农业
种植结构,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因此,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
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工业主?要包括冶金?、机械、电力、煤炭、石油化工、电子、轻纺、造纸、建
材、农机、食品、医药等,各部门的用?水规模和万?元产值耗水?量相差很大?。因此,适当
调整工业结?构可以达到?减缓工业用?水增长的目?的。湖南省工业?耗水较大的?部门为冶金?、
石油化工、造纸、火电等,这些耗水大?户总体布局?不很合理,应作适当调?整。水资源缺
乏地区,对经济效益?不很好的中?小型冶金、造纸、火电等企业?可实行关、停、并、转或
搬迁,新的大耗水?工业企业尽?量布置在四?水干流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积极开辟新?水源
新水源开发?要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基本方针?,要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新水源地建?设
应优先考虑?涔天河扩灌?工程、犬木塘蓄引?水工程、洞口塘蓄水?工程等骨干?工程,同时因
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蓄引?提水工程,以逐步解决?湘南、衡邵等干旱?缺水地区水?
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目前,水质问题已?成为湖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沙、湘
潭、株洲、衡阳、邵阳等大中?城市及一批?中小城市枯?水季节水质?恶化,重金属、酚等严
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因此,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加?强
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水资源保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近远结合、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首
先要做好水?功能区划的?划分工作,其次要做好?水资源保护?的规划与设?计工作,第三要加
强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第四要重视?水资源保护?的非工程措?施。水环境治理?要重视城市?
废污水的资?源化,减少废污水?直接流入江?河的数量;要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增加水域的?
稀释自净能?力。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湖南水资源?总量中有,?,,为汛期超过?多年平均流?量的洪水,这部分水资?源如不能
较好地控制?,则不但不能?利用,相反还会带?来较大的洪?水灾害。因此,要实现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还必须重视?防洪工程建?设,治理洪水灾?害。防洪工程建?设应优先考?虑水库工
程建设。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应因地制宜?地新修加固?堤防,提高城市和?
农村抗御洪?水的
能力。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
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的?协调与持续?性为总的指?导思想,要进
一步优化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分配,在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防止生态恶?
化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湖南省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水资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
不适应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要求。因此,必须引入可?持续发
展的管理思?想。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是?一种有价值?的、有限的资源?,并且具有不?
可替代性。其次,要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三,要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
理体系。第四,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管?理,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地理信息
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
测?预报,利用现
代通信技术?,增加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
《中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