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历史重点速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⑴皇帝制度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 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 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⑵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⑵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了解)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 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
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⑴废丞相: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⑵设内阁: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 时间. 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 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
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专题二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①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破坏了关税主权。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① 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
② 经过(略)
③ 抗争:1859年, 直隶提督史荣椿在大沽炮台壮烈牺牲
④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⑤ 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主权遭到更严重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 、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
②《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③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 、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 、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 、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①兴起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经过:口号,“扶清灭洋”;地区:山东→京津地区。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国际因素:欧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 无暇东顾.
⑵侵华日军的罪行:①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大举侵华的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②日军侵华罪行(分类):A 、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 、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
②形成过程:(了解)
A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 、1937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E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③意义: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③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⑶共产党敌后抗日斗争
①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②成立陕甘宁边区 ——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 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④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⑤巩固根据地的措施:政治:在民主政权中, 团结抗日各阶级, 阶层;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 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⑥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 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②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祖国统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2、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
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 定都天京。其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853年, 北伐, 林凤祥, 李开芳, 失败. 为西征胜利牵制了大量敌军.
西征, 东征, 军事上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A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分配方式: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方式: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评价:①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②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4、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⑴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⑵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⑶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⑴失败过程: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⑵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⑶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二、辛亥革命
【拓展: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⑴成立: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⑵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详细见必修三“三民主义”) 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⑴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⑵爆发: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⑶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政府性质及依据? )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⑵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思维拓展:①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思维拓展: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了解)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
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从学“立宪制”到学“共和”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上的差异。
(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飞跃: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经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前后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在救国图存的战争期间,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⑷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维拓展:五四运动意义:
①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文化: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中共“一大”和“二大”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中共成立的过程:
1)中共一大:——标志诞生
①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
②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2)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①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②主要内容: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⑶中共成立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⑴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孙中山深感人民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 ⑵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方式:党内合作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⑶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2、北伐战争
⑴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⑵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⑶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勇敢,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⑷意义:将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工农运动发展迅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扩大中共的影响,党的力量有所增强。
【国民革命的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3、南昌起义
⑴ 时间:1927年8月1日;
⑵ 领导人:**、贺龙、叶挺、**;
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⑴建立: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⑵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⑶意义:标志着**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思维拓展: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启示: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推行俄国的经验,王明等人照搬苏俄的经验,却使中国革命遭到挫折。
第三,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5、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1)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根本:“左”倾错误
(2)过程:
①开始:1934年10月
②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⑶影响: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③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④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维拓展:“长征精神”的内涵: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6、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⑴内容: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⑵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方法准备——将马克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7、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
1947年刘伯承、**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其转折性意义?)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8、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⑴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⑵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⑶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⑷意义: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⑶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思维拓展: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
①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②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人民的结果,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有机可乘;③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之不幸;④希望在历史新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
“**”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平反冤假错案。
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⑷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新在何处?)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 拓展: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
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势力的干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对于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⑶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⑷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⑴第一次提出:1953年 **
⑵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⑶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重大成就
(一).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1、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3、意义: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外交活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事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2000年9月,**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2、内容: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意义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过程:①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②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
⑵意义: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开创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地理环境与城帮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二)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一、过程:
1、奠定基础——梭伦改革(BC6C 初)
①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
a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b 、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③评价:
a 、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b 、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
民主政治的表现: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
(1)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4)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二、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内容: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⑵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⑶意义: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公民法:
①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②作用:是共和国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
3、万民法:
①内容: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作用: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马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官吏的办事效率和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人际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
(二)罗马法的意义:
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1)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2)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3)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2、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拓展:局限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 《权利法案》:
⑴主要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⑵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⑶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⑵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
②内容:①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②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一分为二)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 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③议会各党派在代议制下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④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 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③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
⑴积极: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875年法国宪法:
1、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②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 有权否决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 可提出通过法案, 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宪法》
2.《德意志宪法》主要内容:
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大,其代表是任命的;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小。
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封建残余重.
4、评价::⑴积极意义:
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⑵局限性: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封建残余重和军国主义的传统。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
改革的彻底完成
拓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特征:选举;议会立法;三权分立制
3.理论来源:欧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
4.实现途径:通过改革和革命,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5.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①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④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时间集中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条件:吸收了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巴黎公社的成立
1、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2、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②民主选举和监督;③最高年薪的规定。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5、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过程:
⑴二月革命:①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②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⑵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⑶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意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⑷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①经过: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②作用: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上: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对帝国主义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②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对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2、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3、过程:
①“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②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 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 助。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③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
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④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影响
⑴德国分裂:(美苏“冷战”的产物,欧洲分裂的象征。)
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⑵朝鲜的分裂: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动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况。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取消一切休假和外出。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拓展: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①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②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⑵积极影响: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举例:古巴导弹危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举例:不结盟运动。)
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⑴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③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⑵进程:
①经济一体化进程:
1951年4月建议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组建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称欧洲共同体;
并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发展。
②政治一体化进程:
1)对外:奉行共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提出“一个声音说话”,努力做到步调一致。
2)对内:1975年成立“欧洲议会”,直接选举产生;80年代加快共同防务合作。
⑶作用:①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②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越级大国抗衡的能力,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与广大的市场。④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稳定局面。它们共同致力于经济、政治的合作与协调,促进了西欧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保证了经济迅速发展。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⑴原因:①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③重视教育。④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⑵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⑶影响: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与美国、西欧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中国的振兴:
⑴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49-1956年: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1956-1966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遇到过挫折,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
③1966-1976年:“**”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很大损失;
④改革开放后:十一届三中全脚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⑵地位和作用: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不结盟运动
⑴原因:
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⑵兴起:①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②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⑶内容:①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②坚持反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维护世界和平;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⑷影响: 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③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⑴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⑵影响: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启示:⑴ 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受挫,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⑵ 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自我改革来逐步完善。
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⑷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⑸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是暂时的,前进是历史必然方向,社会主义将必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⑴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⑵表现:
a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b 、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 “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c 、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
e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拓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展现的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经济集团化。
范文二:高中历史知识速记
中学历史知识速记
一、年代归类与记忆
要记好历史年代,要讲求记忆方法,其原则是:“重要年代具体记,一般年代大概记,年代框架形成后,再用各法来巧记。”以中国古代史而言,秦统一、黄巾起义、隋统一、宋开国、金亡、明开国、清兵入关等年代,以及两汉约400年、唐、明、清各约300年,是应该记住的。以中国近代史而言,应首先记住1840年、1856—1860年、1851—1864年、1894—1895年、1900年、1901年、1911年、1912年。学习世界近代史,应记住1640年、1775年—1783年、1789—1794年、1848年、1870年、1871年、1914—1918年。在形成年代框架后,可使用下述各法归类记忆年代。
(一)相距百年
1、(1)1689年:①彼得一世开始掌握俄国统治实权,推行改革;②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③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2)1789年: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成为法国国庆日(美国国庆日在10天前,即7月4日,来源于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②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3)1889年:①日本颁布宪法,形式上确立立宪君主政体②第二国际(1889——1914年)建立。
(4)1989年, 美军入侵巴拿马;在澳大利亚倡议下,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因特网出现,网络通讯革命开始;东欧剧变。
2、(1)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至1999年12月20日才回归祖国;
(3)1653年底,英国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公”,成为军事独裁者;
(4)1853年:①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同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并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进军北京;
②美军舰叩关日本;
③1853—1856,英法联合对付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取胜,〔一般来说,每当俄国军队在某次对外战争中败北之后,就会引发国内人民的革命,沙皇随之就会用改革来使民众忘却那场输
掉的战争,从而导致俄国政治变革,如1853-1856年与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引发农民暴动风起云涌,亚力山大二世为此进行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再如1904—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后爆发1905年资阶民主革命,列宁称它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组建俄罗斯议会即“杜马”;1917年一战失利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二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十月革命〕,紧接着英法再次联合,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争(1856—1860年)又取胜。
④1853—1856年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5)1953年:①1953—1956年,中国开始“一化三改”,实行一五计划,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③**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2)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
(3)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4)1888年:①北洋舰队正式组成;
②英军侵略西藏,后开埠亚东;
(5)1988年:两伊战争(1980-1988)结束;海南省正式成立,建成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1)1565年,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的努力,东西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1765年,“珍妮妨妙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3)1865年:①美国内战结束;②在正当中外贸易中,中国首次出现入超,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亚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
(4)1965年:①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中国结束“洋油”时代,石油已全部自给;③西藏自治区建立。
5、(1)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依此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时被开埠最多的省份是福建省:包括《南京条约》中的厦门、福州,1858年《天津条约》中的淡水、台湾。1885年中法战争后设台湾省,10年后割给日本,从此台湾岛50年不归,直到1945年;
(2)1884年设新疆省(明永乐年间的1413年,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
6、(1)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与十七八世纪分裂祖国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皆属漠西蒙古)。500年前即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2)1871年:①德意志帝国建立,完成统一;②巴黎公社。
(3)1971年:①**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九. 一三事件);②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7、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200年后的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开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其地位在1894年被美国取代),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8、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300年后的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政权。 9、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南宋开始;过了100年,蒙古于1227年灭西夏。
10、1776年:(1)英国的亚当. 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出现,逐渐代替重商主义。(2)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876年:(1)《江华条约》,朝鲜门户被日本打开,距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才8年;
(2)中英《烟台条约》;
(3)第一国际解散。
1976年:(1)1月8日**、9月9日**先后逝世;(2)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四五(天安门)运动”,10月“**”结束。
(二)相距2年
1、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即1127年灭北宋。。
2、1911年:①(广州)黄花岗起义;②四川等省发生保路运动;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爆发,后被袁镇压。
1915年:①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皇帝梦);②北洋政府接受日本亡华的“二十一条”;③反袁护国运动;④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①反对张勋复辟(12天丑剧);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发生在1921—1922年);③俄国十月革命(11月7日);④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⑤美国、中国参加一战;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1919年:这一年的大事大多与一战和十月革命有关,受这两者的影响而发生。①巴黎和会召开;②五四运动爆发;③朝鲜“三. 一”运动发生;④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1943年6月)成立(第一国际1864—1876,第二国际1889—1914年瓦解于一战爆发);⑤匈牙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⑥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⑦德国柏林起义;⑧埃及人民武装起义。
1921—见(三).3。
1923年:(1)二七惨案,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结束;(2)中共三大召开于广州,决定国共合作。
1925年:(1)孙中山逝世(3月12日成为植树节);(2)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爆发;(3)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三)相隔10年
1、1901年:(1)《辛丑条约》签订,每个中国人赔款1两,总计4.5亿两。
(2)总理衙门(1861—1901)改称外务部。外务部及其前身总理衙门都是位居六部之上的机构,显示了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的特征;
(3)清政府为适应帝国主义需要和遏制革命形势发展,以维护反动统治而实行“新政”。
(4)自唐朝武则天实行的武举于1901年废除,原因是1900年义和团(原名义和拳)运动的失败完全证明了锻炼拳脚的血肉之躯和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根本抵抗不了坚船利炮等热兵器的进攻。从此,中国武术从官方的、军旅的武术完全变为民间的武术了。
2、1911年—见(二).3。
3、1921年: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②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③美国拆散英日同盟(1902年-1921年);④1921年-1927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
4、1931年:①九. 一八事变;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瑞金,**开始被称为**直到他逝世;③**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④多个对华输出商品国中美国取代1928年居第一的日本而在1931年居第一位(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人称“新二十一条”。从此,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当时中国人称美国货为“美祸”);⑤1930年底至
1931年秋红军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5、1941年:①皖南事变;②苏德战争(6月22日爆发,1940年的同一日法国向德国投降)和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引发的太平洋战争爆发。
6、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与1904—1905年发生在中国领土的日俄战争结束时间都相距10年。 (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四件大事的爆发时间各相隔了10年。)
(四)持续10年
1、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领导秦国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东方六国。
2、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了10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迫使匈奴迁徙漠北。
3、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即1125年)灭辽;
4、唐末农民起义坚持10年(874—884年黄巢牺牲);
5、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8月—1937年7月)也称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6、1956年-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7、1966—1976年10月“**”十年浩劫。
8、苏伊士运河由法国费时十年开凿(1859-1869年)
(五)持续28年
1、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中结束统治,前后28年。 2、1921年,中共成立后,经过28年奋斗推翻三座大山,1949年建立新中国。 3、1405-1433年明朝郑和在前后28年中7次下西洋。
(六)相隔千年
1、581年隋朝建立,1581年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2、640年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3、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873年)开始;
4、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法、德、意三国雏形产生,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5、1500年葡萄牙船队到了巴西,宣布巴西为它的殖民地。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国,定都于亳。
(七)持续8年[参(七).8. (1)]
1、755—763年唐朝安史之乱;
2、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3、1937—1945年中国八年抗日战争;
4、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5、两伊战争(1980—1988年);
6、康熙帝剿抚兼用历时8年平息“三藩之乱”。
(八)同年中外大事汇集
1、1990年:(1)东德、西德于10月3日合并;
(2)3月纳米比亚(原名西南非洲)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乃至世界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1949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3〕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并开展合作,形成地跨欧〔除南斯拉夫外8 国〕亚〔中朝越蒙4国〕的12国社会主义阵营;〔4〕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5〕东西德成立,德国分裂
3、1903年:(1)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列宁主义诞生;
(2)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美巴条约》签订,美国夺取了巴拿马地区;
(4)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一书,章炳麟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4、1904年:(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的1894年,刚好10年。注意:虽然中国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早于资产阶级中下层领导参加的辛亥革命,但其政治团体强学会却迟于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后一年成立。名为强学会是为了强国强种,洗刷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被古代一直学习模仿中国而近代强大起来的日本所打败的奇耻大辱。);
(2)英法协约签订。
5、1905年:(1)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2)中国同盟会成立;
(3)资产阶级革命与保皇派展开论战(1905—1907年);
(4)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5)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年)高涨。
6、1906年:(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日知会成立;(2)萍浏醴起义;(3)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7、1644年:(1)英国克伦威尔率军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
(2)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亡,同年,清军入关。
8、1848年:(1)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的一生(1818.5.5-1883.3.14)再次验证了中国两句古话的正确,则两句古话是“三十而立”和“人生七十古来稀”:马克思刚好在“三十而立之年”即1848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因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操劳却未活到70岁,在65岁那年逝世。与他同年的冯子材(1818-1903年)却宝刀不老,在马克思逝世的第二年即新疆行省设立和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新高潮到来的国际分赃会议柏林会议召开的1884年以66岁高龄率领清军取得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的**思想和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写进党章,与马列主义一起先后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结束;
(3)1848年欧洲革命(1848—1849年)开始。
10、1940年:(1)中共百团大战(8—12月);(2)不列颠大空战(7—10月)。
11、1898年:(1)戊戌变法(103天,又名百日维新);(2)保国会成立(北京);(3)英德银行团借款给清政府;(4)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1998—1997香港回归)和山东威海卫,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5)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实际上控制了古巴。
12、1933年:(1)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2)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3)德国退出国际联盟。(4)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5)11月国民党将领蔡廷锴等联合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邹容
在《革命军》中主张建立“中华共和国”),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此即“福建事变”
13、1870年:(1)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2)普法战争爆发;(3)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级。
14、1864年:(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第一国际在伦敦建立;
(3)普奥联合击败丹麦。
15、1859年:(1)苏伊土运河由法国开凿(1859—1869年)—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开凿(1903《美巴条约》—1914年即一战爆发同年通航);隋朝大运河(605—610年)开凿,元朝运河与之比较是“截弯取直,不经洛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2)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
(3)法国、撒丁王国联军对奥地利战争爆发。
(4)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资政新篇》。
16、1895年:(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结束,洋务运动破产;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50年(1895—1945年)不归;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同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并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3)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未果。
(4)俄、法银行团最先借款给清政府。
17、1922年:(1)1918—1922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功;
(3)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
(4)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5)1922年12月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成立;
(6)4月,苏俄出席意大利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摆脱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
(7)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完成建党工作。
18、1927年:(1)1月广东国民政府迁至武汉,英国在汉口制造“一. 三”惨案后,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英国制造“南京惨案”(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3)4月,**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局部失败;
(4)5月“马日事变”;
(5)7月汪精卫发动“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全面失败;
(6)8月,八. 一南昌起义(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汉口“八七”会议;
(7)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8)10月井冈山(联系1911年黄花岗起义,北魏时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革命根据地创建;
(9)12月中国共产党由张太雷领导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兴中会成立后,准备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1895年由于计划泄露,起义未发动,就遭到清政府的破坏;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发动了“三. 二九”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19、1932年:(1)日本侵略上海的一. 二八事变(1947年台湾“二. 二八”起义)后,十九路军抗日;
(2)溥仪伪“满洲国”成立(中外傀儡政权还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扶植原广东巡抚柏贵成立占领委员会,开始近四年的殖民统治;1900年八国联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权在南京成立;1940年6月22日,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贼对德签署投降书,法国只有东南部名义上由设在小城维希的法国傀儡政府统治)
(3)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正、副主席各是宋庆龄、蔡元培(蔡元培还曾担任1904年成立的光复会会长,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
20、1935年:(1)1月遵义会议,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
(2)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4)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5)一二. 九运动;
(6)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国共合作方针);
(7)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达成“何梅协定”(与“二十一条”一样用引号而非书名号);
(8)7—8月共产国际七大召开;
(9)1935年10月—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入侵失败(1941年驱逐意军出境)。 21、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举行雅尔塔会议;
(2)4月中共七大;
(3)5月8日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
(4)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5)8月(8日晚)苏联对日本宣战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字);
(6)9月日本签字投降;
(7)12月,国民党制造昆明“一二. 一”血案。
22、1954年:(1)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3)7月《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23、1955年:(1)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召开,**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界实行南北分治(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半岛从此分裂;活了38岁的郑成功与1624-1662年占据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共存亡) 。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九)尾位填“O”
1、22年,成昌之战。220年,魏国建立;
2、23年,昆阳之战。230年,吴国派卫温率万人船队至夷洲(今台湾);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中结束统治,前后28年。)
4、184年东汉黄巾起义,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十)一组有趣的重叠数字
1804年元旦,拉美第一个国家海地独立;(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1776年宣布独立的美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打算在此日登基,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启动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
1861年3月3日,俄国农奴制改革。
1976年4月4日,广大群众到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总理。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冯子材:1818—1903年)。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人民的反对声中死去。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
1945年8月8日晚,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侵略者头子冈村宁次将投降书交给了中国政府的代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76年9月9日,**逝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投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十一)自然数列巧合
1、1234年蒙古灭金;
2、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3、1789年与1987年: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888年:①北洋舰队正式组成;②英军侵略西藏,后开埠亚东。
1999年:①澳门回归②北约首次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采取军事干预行动,从1999.3.24日开始,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③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启动④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DNA 分子⑤世界人口达到60亿。⑥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战略水道。运河原来由美国控制,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了运河的主权。鉴于各国在31日都将举行迎接新千年的庆祝活动,巴美两国政府商定,将运河交接仪式提前到12月14日举行。
(十二)经济危机发生年代
1、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1847年,欧洲工商业危机是引发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之一。
3、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
4、1929—1933年发生于美国而席卷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间长、破坏大、范围广、影响深。 5、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在经过二战后约从1953年始,至 1973年20年左右的“黄金时期”(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的高速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
(十三)持续100多年
1、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确立起来;
2、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唐亡,即从763年至907年。它严重削弱了唐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中国近代半殖半封建社会持续了110年(1840—1949年)。
范文三:高中历史速记法
要学好历史,多背是应该的,但一定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背了好长时间,也不会记住。并且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所以历史就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分享下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一、复述记忆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为了记住这些知识不少同学采用机械记忆方法,一般收效不大。培养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因此,培养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
如:在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只要对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自身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治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资本主义国家一度出现“相对稳定”有了充分的记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的目的,建立的资本主义的现代经济模式所取得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由此而消失。这些知识的记忆要点是:(1)1929,1933、(2)事件是“《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柯立芝繁荣”,这样将历史知识分解复述记忆,更能使我们记忆犹新。
二、时间记忆
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把握好时间概念,对于掌握历史知识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都联系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把年代与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形成鲜明的、生动的时间概念。例如,1840,1842年,它既是中英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又是中国历史由古代史进入现代史的转折时期。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即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学习中把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联系起来,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而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还 可以将历史事件的异同,把区别和相似之点分别集中在一起,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组成简单明了的对照和联系,使知识条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为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好表格,整合知识结构表现出历史现象
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更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从时间上进行联想。常用的时间表格有:
三、专题记忆
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以下几个专题:第一专题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专题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第三专题三农问题、第四专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第五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第六专题亚洲的崛起、第七专题改革开放、第八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济领先的文明等进行复习。也可分为为政治史、经济史和 思想文化史三个专题。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我们记忆和认知历史。
四、分类比较记忆
分类比较,是确立事物之间的同异和关系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别,加以辨别。因此,对知识点的分类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可用分类比较法来分析把握,“非洲年”。大家知道1960年因为持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席卷非洲大陆,本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它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非洲国家在争取独立运动中有不同的特点,由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出现部分交叉现象,我们一时难以准确分辨,容易混淆。为此在分类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所要比较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联 系,通过分析比较与综合概括,能正确掌握各种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五、特征记忆法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五个年代的数字呈等差数列,都差2年,抓住了时间特征,便于记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记住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的时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间。
范文四:高中历史速记方法.doc
高中历史速记方法
一、字头法
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 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 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挈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毛道咸~同光宣。
例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鳏~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崦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年中邬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糅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迅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叁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偷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
基本方á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柢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苞一-例2.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彖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例3.编盱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蝰审(沈)日昌例4.。
1/4
三、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亟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眍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礤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 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盔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眼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辄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 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舁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 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
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慝~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 ~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仃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糅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薅~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滕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窬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侃4、1
例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疫立伪满洲国。编为32、3傀儡建
例年氯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湖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36、晖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玢
例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踝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魍(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
2/4
川 ~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吃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ね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场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桃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顾吼~38、3拉锯战~40春汪伪成~4嘛0下半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鹊变。
例6、1950年6月~***在剥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 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酤调整~经费节省。
例7、**爆发的导р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 ~两会两文件。
例8、**中的主要建髁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臀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夏~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瞳胜利油田。
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腙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妒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 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菹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泉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造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搭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
即认真分ㄦ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 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ヲ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
3/4
很广。
例年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 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兽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框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
4/4
范文五:高中历史重大标志性时间速记表
《高中历史重大标志性时间速记表,备考必知》
一、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
1.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前8——5世纪)
②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前5——3世纪)
2.秦汉时期:公元前三世纪—3世纪(公元前221年—220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3——6世纪(220——580年)
4.隋唐时期:6—10世纪初(581—907年)
5.宋元时期:10—14世纪(960—1368年)
6.明清时期:14—19世纪中叶(1368—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5.抗日战争(1937—1945)
◆晚清、民国概念
1.晚清:1840——1912年
2. 民国:1912——1949年(台湾至今还是用中华民国纪年)
3. 北洋军阀政府民国:1912——1928年
4. 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927——1949年
◆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顺序:(西学东渐过程)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十年代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3.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4.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90年代—1898年)
5.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
6.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7.新文化运动(1915—1924年)
(二)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1919年——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国共第一次内战
◆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1. 防御阶段:1937.7——1938.10(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2. 相持阶段:1938.10——1945.4(南京国民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国土)
3. 反攻阶段:1945.5——1945.8.15(国共两党配合苏、美、英盟军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和平谈判阶段(1945.8—1946.6)
2.国共第二次内战阶段(1946.6——1949.10)
①1946.6—1947.6:防御阶段
②1947.6—1948.9:大反攻阶段
③1948.9—1949.1:三大决战
④1949.4—1951年: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
三、中国现代史(1949——今)
◆按社会性质分:
1. 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956年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
◆建国60年来可分为:
1.新中国前30年:1949——1978年
2. 新中国后30年:1979——至今
◆历史分期: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三大改造)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造。
②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①中共八大:1956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③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化;错误表现: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三面红旗后果:1959——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⑤1960年冬——1962年,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
4. **十年: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对内改革:
①农村改革起步: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试点后推向全国。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现阶段提出城镇化改革方向,农业鼓励实行土地流转,朝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1984年,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探索。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建立阶段:1992年——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对外开放:
①改革开放起步:1980年设四大特区——②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③三个三角洲开发区——④全境开放。(1988年设海南特区;1992年设上海浦东新区;2004年设天津滨
海新区)——⑤改革开放全面进行:2001年加入WTO 。
四、世界古代史(距今三四百万年前——1500年)
1. 古希腊雅典时期: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 罗马帝国时期:相当于中国秦汉时期
五、世界近代史(1500——1917年)
◆历史分期:
1.手工工场时代(资本主义童年时期):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
2.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早期
3.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上半期
4.信息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1945年——至今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
1.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
2. 文艺复兴:14——16世纪: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物。
3. 宗教改革:16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
4. 启蒙运动:17——18世纪: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牛顿。
5. 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1500年前后,哥伦布、麦哲伦。
对世界影响:标志着全球化的起步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9世界六七十年代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0世纪初,标志世界市场正式形成。1945年全球化趋势成为历史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
对欧洲的影响: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
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
6. 殖民扩展:16世纪——19世纪末,三角贸易
对欧洲的影响:资本原始积累。
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是掠夺与罪恶,也是警醒及传播工业文明。
六、世界现代史(1917——今)
(一)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变化
1. 冷战时期(两极格局对峙时期):1945——1991年。
①欧洲冷战: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舆论宣传)——1947年杜鲁门主义(政治上)——1948年马歇尔计划(经济上)——1949年北约成立(军事上)——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②亚洲热战: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
2. 国际关系体现为民主化、体系化、制度化
3. 政治多极化萌生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
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4. 多极化趋势阶段:1991年以来,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1917——1945年的世界经济概况:
1. 苏联经济史一条线:
①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年) ②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纯计划经济模式
③1921——1924年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④1925——1991年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27年工业化——1929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
⑤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改革为主,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⑥1964——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主。
⑦1985——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政治民主化改革,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
2. 罗斯福新政:1933年,市场经济加计划经济。由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改为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3.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调整:(凯恩斯主义运用——国家干预经济)。
①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有四:办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及直接采购;财政税收手段调控经济。
②人民资本主义;
③经营者革命;
④福利国家制度:用和平理性手段打富济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体系化、制度化、区域一体化)
1. 战后美国掌控世界经济秩序的三驾马车: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和关税及贸易体系(1995年后改称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
2. 区域一体化组织:
①欧盟:1967年欧共体(经济一体化)——1993年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2002年欧元启动(金融货币一体化)
②东盟:1967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80年代
④亚太结合组织:1989年
3. 新经济时代:1992年网络出现后至今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