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环境水文学
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水文学》 结课论文
题 目
专 业 水利工程
姓 名 朱玲
学 号 201630410011
班 级 海科研 16
二 O 一七年六月
目录
摘要 ............................................................................................................................................ 2
1 引言 . ....................................................................................................................................... 2
2 洪灾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2.1 洪灾分析的国外研究现状 ............................................................................................. 3
2.2 洪灾分析的国内研究现状 ............................................................................................. 3
3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 3 3.1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 3
3.2 致灾因子、致灾环境的危险性 ..................................................................................... 4
4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 4
5 结论 . ....................................................................................................................................... 6
6参考文献 ................................................................................................................................. 6
洪涝灾害研究评估
摘要 :洪涝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带来损失巨大。从“洪水控
制”到“洪水风险管理”是国内外防洪减灾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洪灾风险评 估方法分为指标体系评估法、历史水灾法和模拟评估方法 3类并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洪涝灾害、洪水控制、洪水风险管理、洪灾风险评估方法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Abstract :Floods and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world. From
Keywords :Floods, flood control, flood risk management, flood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1 引言
洪水灾害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对 1990至 2001年期间的世界灾害的统计 [1],除死亡人口外 (干旱与饥荒居第一位 ), 在发生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 , 洪水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占第 一位。
将洪灾风险评估方法分为指标体系评估法、历史水灾法和模拟评估方法 3类 并分别进行评述。
2 洪灾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洪灾分析的国外研究现状
从生命财产损失和发生频率来看 , 洪灾也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 为了 防治洪灾 ,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曾根据国家防洪与发展航运的需要 , 实施 “堤防万能” 的“遏制洪水”的政策 , 然而 ,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特大洪水 , 冲毁了“堤防 万能” 的神话 , 迫使在 1928年国会通过了防洪法 , 并采用综合利用水库调蓄、 蓄滞 洪区、河道整治、开挖泄洪道来控制 (control)洪水的政策。 1993年美国发生了 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洪水 , 使美国人认识到 150多年来的政府 “控制洪水” 的政策是 失败的 :洪水不可能完全被控制住 , 洪水风险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 美国未来的洪水 政策应该从“洪水控制”走向“洪水管理”。 1993年的大洪水促使美国政府出 台了国家洪泛平原管理统一规划 , 开始了“制定更全面、更协调的措施保护并管 理人与自然系统 , 以确保长期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洪灾分析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洪水灾害频繁且严重的严峻形势 , 迫使我国减灾研究工作者从社会、经 济、生态、环境、技术、资源与国土安全等角度对于防洪问题作更为全面、深入 地探讨。 为此 , 我国在 21世纪应选择 “有风险的洪水管理模式” , 我国的防洪体系 建设必须作出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 , 防洪战略调整中本质性的转折是从“确保安 全”的防洪体系建设转变为“风险管理”的防洪体系建设 [3]。
3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4]。国内外包括洪涝灾害在内的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很大,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日益完善和成熟。
灾害风险的定义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角度来说不尽相同, 很难统一。 研究者主要从损失及后果 [5-7]和概率及可能性 [8-9]的角度来定义灾害风险。 洪涝灾害风险也没有统一的概念, 很多学者都是借鉴灾害风险的定义来阐 释洪涝灾害风险的。随着灾害系统研究的深入, 灾害系统中的积极因素逐渐被 重视, 承灾体在灾害发生时的减缓功能和灾害发生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人们应对灾 害的能力对灾害风险也都有很大影响。 张会等 [10]在危险性、 脆弱性和暴露性的 基础上增加了防灾减灾能力这个要素, 一起构成了洪涝灾害风险。 这就很好地体 现了上述观点。
3.1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对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和灾害发生后可能造 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由于洪水灾害系统由致灾因子、 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相互作用 而形成 [11], 而致灾因子形成于孕灾环境, 并与其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 使承 灾体面临损失的风险, 因此主要从致灾因子、 孕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 性两个方面对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3.2 致灾因子、致灾环境的危险性
洪涝灾害的直接致灾因子是洪水,而洪水类型众多,根据成因可以分为降雨型、 融水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 降雨型洪水是由气象因素造成的, 是某区域的降雨量 超过当地正常降雨水平的结果。 融水型洪水表现为以融水为源的河流湖泊的水文 异常,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 工程型洪水的原因是被束缚的水漫出或者 冲溃堤坝,淹没了被堤坝保护的区域。
这三种类型的洪水或单独或综合地构成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 Mc Ewen [12]考察了过去 100年中 Tweed 河中游平原的极端降雨在数量、 频率、 持续时间和 季节上的变化, 并与同期的洪水记录作对比。 他发现 19世纪 70到 80年代洪水变得 严重, 并且增长频率与极端降雨增长频率一致; 20世纪 70年代洪水减少, 而同期 Tweed 河中游平原也缺乏极端降雨。王家祁等 [13]指出我国大部分洪水都是由暴 雨所形成, 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具有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邹朝望等 [14]根据湖南暴雨洪水致灾的特点,收葛鹏,等洪涝灾害评估研究。
4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洪灾危险性是指洪水灾害系统中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各种自然属性特征 的概率分布 [15],它具有高维性、随机性、模糊性、混沌性等复杂特征 [7- 8]。 洪水危险性分析 , 就是在洪水灾害系统观点的框架下 , 从风险诱发因素出发 , 研究 受洪水威胁地区可能遭受洪水影响的强度和频度 [16]。 洪灾危险性分析研究主要 集中在水文频率和风险率计算方法、 洪泛区洪水风险分析和区域层次洪水危险性 区划等方面。
水文频率分析多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17],线型选择和参数估计是其主要研究 方面。 线型分布依据频率曲线的尾部特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薄尾分布 , 另一类是 厚尾分布。 前者指所有超过概率在尾端 (即流量增大方向 ) 按负指数律递减的分布 , 如正态分布、 Gumbel 极值分布、 P-Ⅲ型和 P-Ⅱ型分布等 ; 后者指所有超过概率在 尾端按负幂函数律递减的分布 , 如对数正态分布、 对数 P-Ⅲ型分布和 Weibull 分布 等。由于负幂函数律比负指数律趋于零的速度要慢得多 , 因此厚尾分布对于远离 一般点据的特大值 , 要比薄尾分布点据拟合得好一些。 经研究表明 ,P-Ⅲ型分布比 较适合于我国有较长系列观察资料 (> 30a) 的洪水特征值分布 (《水利水电工程设 计洪水计算规范》 , 而美国水资源委员会推荐使用对数 P-Ⅲ型分布。
洪水风险率的概念的引入 , 得以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洪水设计标准。这 无论对于深化水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 还是对于水工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都是很有 意义的 [16- 17]。 水文过程的不确定性分为 3种类型 :水文过程随机特性引起的内 在不确定性 , 数据有限产生的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参数的不确定性。
参数估计的传统方法有矩化、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适线法等。为了提 高参数估计的精度 , 许多学者探讨了一些新方法的运用 , 如单变权函数法、 改进的 权函数法—双权函数法、概率权重矩法、贝叶斯方法和模糊数学法。近年来 , 一 些新的理论与方法在洪灾危险性分析中得到应用 , 促进了风险分析水平的提高 , 如模糊数学理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混沌理论方法、极值分布理论、遗传 算法和投影寻踪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 洪泛区因其高风险性而受到特别关
注。 洪泛区风险分析结果可以通过洪水风险图来体现。 洪水风险图的制作常用地 貌学法、 历史洪水法和水文水动力学法等 3种方法。 近年来 , 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水动力学方法受到重视 ,GIS 与水动力学方法结合 , 体现其独特功能并反映洪水危 险性分析的趋势。
洪水风险图是融合地理、社会经济信息、洪水特征信息 , 通过资料调查、洪 水技术和成果整理 , 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洪泛区发生洪水后可能淹没的范围和水 深 , 从而可以预知和分析不同量级洪水可能造成的风险和灾害。地貌学方法是把 洪泛区的水系特征与地形起伏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 从而确定洪水风险的分布 特征。事实上 , 洪泛区的地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洪泛区水系长期塑造的结果。 历史洪水法是通过对历史上发生的大洪水的调查 , 勾绘历史上大洪水的淹没 范围来反映洪水风险。我国有关洪水灾害的历史文献丰富 , 在历史大洪水调查分 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如我国对长江流域 1870年等的调查 , 并绘制了洪水淹没范 围图。 但对于无或少历史资料的洪泛区 , 历史洪水法受到限制 , 且精确度不够。 尽 管如此 , 基于历史灾情的风险分析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 , 如以历史灾情数据为依 据 , 采用信息扩散的方法对洪灾进行了风险评估 ],以历史水灾案例数据库为依据 , 计算了清代中后期分流域不同“受灾比”下的风险值和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性。 水文和水力学方法通过对洪水演进的数学模拟 , 能够计算出任意给定频率洪水 , 在某种洪水调度或工程失事情况下 , 可能淹没范围、深度、流速和历时等要素。 因此 , 它是 3种方法中精度最高的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其优越性更加突出。 梅亚东研究了描述洪水在蓄滞洪区内动态演进的一维不恒定流模型和拟二 维不恒定模型。 近些年来 ,GIS 与水文水力学模拟相接合受到重视。 但起初的接合 方式是松散的 ,GIS 仅作为数据输入和结果显示。后来 , 荷兰的 PakesU. 等探讨了 GIS 软件 (ARC/INFO)与一维洪水演进模型 SOBEK 的集成问题 , 美国 Stephen 等对 GIS 软件 (ARC/INFO)与水文水力学模型 HEC-1HEC-2集成也进行了研究。 张犁建立了一 个 GIS 支持下的城市洪水过程的分析与模拟集成系统 , 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三 明市进行了洪水风险分析。周孝德应用 ARC/INFO技术支持 , 给出了不同时刻洪水 淹没图、淹没水深、流速及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方法。 GIS 技术与水文水力学模型 接合建立洪水灾害数字地形模型及监测分析方法 , 并实现了三维显示。张超系统 总结了 GIS 在洪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二者结合建立了基于 GIS 的抢险、 避险模型 , 对日本新川破堤后的洪水泛滥进行了模拟 , 并实现了在广域范围的场景模拟 , 同 时给出了局部场景模拟的方法与实例。 在区域 (流域 ) 层面上的洪灾危险性分析主 要对洪水危险性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 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性 (风险 ) 区划。在这 方面的研究中 , 既有把洪水灾害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由对自然灾害的整体研究 来体现的 , 又有对洪灾的单独研究。《中国水旱灾害》 (1997)一书将全国分成东 部平原丘陵区、中部高原山区、西部高寒地区三个大区 (每个大区下又分为若干 小区 ) 来探讨洪灾的区域特征。张行南等进行了中国洪水
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周成虎等探讨了 GIS 支持下的洪水风险区划问题 , 并对辽 河流域洪水危险性进行了区划。李吉顺等根据历史暴雨洪涝灾害分省灾情资料 , 通过构建“综合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两种无量纲量 , 对全国洪涝灾害的危 险性进行评估 , 并进行了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区划。赵士鹏根据综合分析原则、发 生的原则和为减灾服务的原则 , 将全国划分为 6个山洪灾害一致性区域。 汤奇成等 根据洪灾形成的自然因素 (主要采用标准面积最大洪峰流量 ) 和社会因素 (分县国 民经济总产值 ), 编制了中国以县 (市 ) 为单位的洪灾危险程度图 , 并根据危险程度 , 把全国划分为 3个 1级区和 9个 2级区。毛德华等进行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区划 , 何报
寅等研究了湖北省洪灾危险性的区域差异。 姜付仁等指出目前所采用的区划指标 包括洪水发生频率、洪水水力特征 (水深、淹没历时、流速、洪水到达时间等 ) 、 洪水期望损失等 , 与此对应 , 洪水风险区划包括洪水频率区划、 洪水致灾特征区划 和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等基本层次。 黄崇福等提出 :在风险值估不准的情况下 , 应用 多值化的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绘制风险区划图是自然灾害区划图的一个发展方向。 地图是表现灾害区域差异的最直观的形式 , 我国已经出版了多部灾害地图 (包括 洪灾 ) 。
5 结论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国际减灾十年为契机, 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仍然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在丰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内容体系的同时, 为学术交流带 来不便。 为此, 学术界需要对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作统一的明确以完善基础理论 研究, 方便学术交流。 灾害系统论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框架, 即综合 考虑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对灾害风险的共同作用。 目前 对前者的研究较为细致深入, 而对承灾体脆弱性的研究却有待加强。 洪涝灾害风 险评估涉及信息繁杂, 对评估方法和技术要求很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重视 GIS 技术的应用,因为它可以整合地貌、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多因 子空间叠加分析和空间数据统计。 GIS 技术可以与其他方法技术相结合,运用其 空间统计的数据参数, 对洪涝灾害风险作精确评估和科学预测。 洪涝灾害损失评 估研究中, 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具有普遍性, 涵盖灾害造成的所有损失。 但具体应 用于某一区域时, 要分析该区域实际情况, 确定合适的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损失 的计量目前多局限于直接经济损失方面, 结果的精确度也差强人意; 间接经济损 失评估缺少成熟规范的方法, 需要在定量研究方面进行探索。 现有的灾情等级划 分标准虽然存在分歧, 但都是以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分级依据的。 可以尝试借鉴灾 害系统论的观点, 结合承灾体对灾害的防御能力, 综合分析两方面指标, 能够更 全面真实地反映灾情。 洪涝灾害评估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上次的风险评估可 以为本次的损失评估指明方向, 本次的损失评估又可以给下次的风险评估提供改 进的依据。这样循环下去,及时修正、更新结果,为防灾救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18]
6参考文献
[ 1]The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edCrossandRedCrescentSocieties,2002.WorldDisasterReport2002[EB/OL].http //www.ifrc.org/Publicat/Wdr2002
[ 2]姜付仁 , 向立云 , 刘树坤 . 美国防洪政策演变 [J].自然灾害学报 , 2000, 9(3):38- 45.
[3]程晓陶 . 中国防洪形势的演变与治水方略的调整 [J].水利发展研究 , 2002, 2(12): 2- 6.
[4]UN/ISDR. 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intiative 2004 version[M ]. US: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4.
[4] Maskrey A. Disaster mitigation:a community based approach
[5][M ]. Oxford:Oxfam , 1989.
[6]Downing T E, Butterfield R, Cohen S, et al. Vulnerability indices: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 [M ]. Nairobi:UNEP Press, 2001.
[7]Smith K. 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M ]. London:Routledge , 1996.
[8]Stenchion P.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management[J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1997,
12(3):40-44.
[9]黄崇福 .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0]张会,张继权,韩俊山 . 基于 GIS 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6):141-146.
[11] Mc Ewen L J. Extreme rainfall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lood frequency: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River Tweed basin, Scotland [J ].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89, 14(3):287-298.
[12]王家祁,骆承政 . 中国暴雨和洪水特性的研究[J ]. 水文, 2006, 26(3):33-36.
[13] 邹朝望,孙媛媛,谢伯承 . 湖南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J ]. 人民长江, 2010, 41(11):63-65.
[14]舒安平,费祥 . 高含沙水流挟沙能力 [J].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08(3):653-667
[15]HARUYAMAS,OHOKURAH,SIMKINGT,eta1.Geomorphologi calzoning for flood inundationusing satelliteda
[J].GeoJournal, 1996, 38(3): 273- 278.
[7]黄诗峰 , 徐美 , 陈德清 .GIS 支持下的河网密度提取及其在洪灾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J].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4): 129- 132.(HUANG Shi-feng,XU Mei,CHEN De-qing.GIS-based extraction of drainagenet work ens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lood hazard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1, 10(4): 129- 132.(in Chinese)
[18]程卫帅 , 陈进 , 刘丹 .. 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J].长江科学院院报 ,1001- 5485(2010)09- 0017- 08
范文二:环境水文学
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大洪水的生态环境原因 摘要:洪涝灾害具有随机性、广泛性、频繁性、突发性、连续性、周期性、损失大等特点。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损失中位居第一。在正常的生态演替过程中,洪水可以使陆地的有机质、土壤、砂砾等进入水体中,使得水体底质增厚,水质变肥。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陆地保水功能下降,更宜发生洪水,洪水的发生,使得水体中透明度下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导致水体的生产力下降,使得水生动物缺氧和缺少食物发生死亡。洪水还能改变地貌,形成更丰富的水生生态环境,使得水体环境多元化。
关键词:长江 松花江 洪水 生态环境
正文: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定义)
洪水在其生态中,在正常的生态演替过程中,洪水可以使陆地的有机质、土壤、砂砾等进入水体中,使得水体底质增厚,水质变肥,如果是湖泊和海洋,其底部逐渐抬高,水体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当水深在5-7m时,开始出现沉水植物,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也更强些;随着湖底的变浅,挺水植物出现,最后,
水生群落开始渐渐被陆生群落代替,最终形成森林。洪水的作用对生态演替功不可没。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陆地保水功能下降,更宜发生洪水,洪水的发生,使得水体中透明度下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导致水体的生产力下降,使得水生动物缺氧和缺少食物发生死亡,当然,此时水生植物因为没有充足的光照,也会开始死亡,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死亡,导致水体的进一步恶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毒素,同时加速了氧的消耗,使得水体营养物质更多,行成一个恶性循环。此时洪水使得水生生态系统物种变得单一,调节能力变差,同时使得各个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的破坏。 同时,洪水还能改变地貌,形成更丰富的水生生态环境,使得水体环境多元化。(洪水的影响)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长江洪水仅次于1954年,为本世纪第二位全流域型大洪水;松花江洪水为本世纪第一位大洪水。同时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本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关于1998年长江流域的灾情。根据卫星和航空遥感对长江中游地区所进行的多期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湘、鄂、赣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为1586万亩。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计,中下游五省共溃口分洪1705个围垸,淹没耕地295万亩,受灾人口230万。以上数字表明,溃口分洪的多是较小围垸,平均每个围垸不足2000亩,灾情统计中绝大部分受灾农田是由于内涝。1998年的死亡人口为1432人。根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
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长江洪水的结果)
1998年入汛之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来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诺敏河。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来水为主,支流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发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上中旬,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支流诺敏河古城子水文站、雅鲁河碾子山水文站、洮儿河洮南水文站水位均超过历史记录,洪水重现期为100,1000年。受各支流来水影响,嫩江干流水位迅速上涨,同盟、齐齐哈尔、江桥和大赉水文站最高水位分别为170.69米、149.30米、142.37米、131.47米,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0.25米、0.69米、1.61米、1.27米。在嫩江堤防6处漫堤决口的情况下,齐齐哈尔、江桥、大赉站的洪峰流量都超过了1932年。(松花江洪水)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况。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根据调查统计,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长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区,其地面侵蚀物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颗粒较粗,一般以山前坡积、洼地淤积、沟口洪积扇以及塘库和中小支流的淤积等形式,在短距离沉积,不能被河流远距离输送。以上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所以严重,除了气象方面的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由于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失调,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
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在山区,毁坏森林、陡坡开荒;在平原,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在长江流域,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危害,比黄河更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为岩石山区,表土层很薄,经过一定时期的冲刷,表土冲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当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贵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区,令人触目惊心。
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失衡: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我国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
种为稀有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论:中国在面临众多的天灾面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护。一次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防洪工程隐患多。多数堤防的堤身、堤基质量差。全国约有40%的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二是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原规划的许多骨干工程没有修建。三是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管理问题严重,蓄滞洪区运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城市防洪标准低。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有403座城市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五是盲目围垦、人为设障、河道淤积,使河道行洪和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洪管理措施不力。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水系缺乏全流域的统一管理,防洪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经费不足,对防洪保护区的管理不力等。二是防洪保险措施尚未建立。三是水文站网密度不够,测报设施落后。全国的防洪指挥系统还没有建成。四是基础工作薄弱。我们 需要在这些不足的地方加大投入才能让我们的洪水发生更少的灾难。
参考文献:
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第62页,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年出版);
2、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
所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 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期刊);
4、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范文三:环境水文学论文
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摘要:
分析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目的是协调两者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水电站、灌区和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为例,综述了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产生的各种影响,如对水质、生物繁殖活动、水文环境、水文情势及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等。水利工程的环境水文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程上的具体体现,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环境水文影响,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水文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水文、水电站、南水北调、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我国全面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也要重视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水利工程对施工环境具有很多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影响。为了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生态学原理及经济学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来获得较高的工程,社会及生态效益,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水电站、灌区和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为例,从库区下游水质和径流量的影响、水电站对生物繁殖活动的影响、灌区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对汉江水文形式的影响、对长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叙述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一、水电站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河流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径流过程的改变,如:库区水位升高、流速减缓;水库温度分层,下泄水温较天然情况降低;受水库调节、电站调荷的影响,下游河道洪水涨落过程发生变化,局部水域水流结构显著改变等。这些变化对库区、坝下及河口的水生生物、特别是某些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的产卵、繁殖、栖息地等可能带来潜在不利影响。目前,我国流域一些重要生物资源已经开始出现更替、衰退甚至绝迹,如黄河刀鲚正在消失,河口对虾、小黄鱼、带鱼产卵场所处于严重衰退之中;长江中华鲟数量逐渐减少,白鳍豚、白鲟濒危,鲥鱼资源基本消失等。
(一)三峡水电站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主要对库区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回水区干、支流水文情势将发生显著变化,水深加大、断面平均流速相应减小,库区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小,在相同污染负荷条件下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的污染范围扩大;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在枯水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支流来水量小,回水区水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流速很小),造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不易扩散,若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则可能形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在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水体中氮、磷等大量营养物质富集,由于水流变缓,可能会出现富营养化问题等。
此外,水库蓄水初期,土地被淹没,水库淹没线下目前堆存有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同时存在大量畜圈、粪池、下水道、坟墓等,如在库底清理中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将会在蓄水初期引起部分水域水质恶化。
三峡水库水质保护是关系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国家在现有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制定了相应的特殊政策,并规划实施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以有效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
(二)葛洲坝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主要对葛洲坝下游中华鲟繁殖活动的的影响进行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将改变河流的水文状况及时空分布格局。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繁殖季节宜昌产卵场江段的水文状况,除流速及11月份含沙量有较大变化外,其它水文因子变化不明显,这与葛洲坝枢纽属于径流式电站、蓄水量有限有关。水库调蓄使洞庭湖提前一个月进入枯水期,鱼汛提前,渔产品数量和质量将有所下降。虽然葛洲坝枢纽的运行对中华鲟产卵季节产卵场的流速和含沙量产生了一些影响,但由于影响的程度尚未超出中华鲟产卵的适宜范围,因此中华鲟仍然可以产卵,这已为葛洲坝截流以来逐年的监测结果所证实。
葛洲坝工程建设主要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对中华鲟的影响,提出了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放流等保护措施,葛洲坝截流后20多年来的运行情况,表明采取的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三峡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放流等措施解决。
(三)丹江口水库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1)对径流量的影响
、非汛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入库的年水量、汛期水量和非汛期水量减少,汛期水量占76%期水量占24%的比例不变。出库的年水量和汛期水量减少,但非汛期水量增加,汛期水量所占比例由77%减少至64%,非汛期水量由23%增加至36%。水库建成后,在入库和出库水量均减少时,非汛期水量增加,表明水库的调节作用使非汛期水量和所占比例增加。
(2)对水质的影响
2000年和2002年汉江下游均发生了“水华”现象。水体中营养盐含量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发生的根本条件,水文情势则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子。随着沿江两岸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汉江接纳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染物在汉江干流上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污染带20多条,长达10多km。尽管20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建成改变了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但由于汉江水流量大,江水的自净作用使水质恶变速度不是很大,水质恶化和藻类“水华”是近十几年发生的,由此可见汉江水质恶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沿江两岸污染大量增加所致。水环境容量降低,生态系统已相当脆弱,很难再超负荷运转下去,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有关水质参数远远高于富营养化指标。
二、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生态系统环境水文的影响分析
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对渭河水文系统的枯季径流、年内最小流量、极小流量的发生时间、低流量出现的次数及延时、流量的增加率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这些指标所反应的生
态系统的响应机理,可以分析得出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对渭河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下:
(1)由于引水后不同月份的丰枯特征强烈改变,这将对下游河道生物的栖息环境及迁徙、回游等产生显著影响。
(2)由于引渭后流量极值波动较大,年际波动显著,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对河道地貌及自然栖息地的构建影响较大,且由于最大极值(洪峰)变小,河道和滞洪区之间的养分输运不畅,将严重影响滞洪区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
(3)极端流量的发生一般都伴随着生物特别是鱼类的回游产卵和繁殖等行为,极值发生时间的不稳定,会严重影响生物繁殖期内的行为过程和栖息环境。
4)高、低流量是构造河流生境不可或缺的因素,低流量频繁增加,可能会导致构造河(
道功能消失,土壤湿度的频率减少、对滞洪区水生生物的支持、泥沙运输、渠道结构、底层扰动等功能的满足程度下降等。
(5)流量的逆转次数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周期有着紧密的联系,频繁的流量逆转会可能会对有些植物和有机物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渭河径流较少,河流环境容量紧缩,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源不断侵蚀渭河。自70年代起,河道内生物量锐减,到90年代渭河内鱼虾等水生动物已几乎绝迹,生态系统诊断的微观对象严重缺乏。因此,国内渭河流域关于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但文献10对渭河咸阳段冬迁野鸭数量的分析证明70年代初,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鱼、虾、蟹、河蚌等水生动物数量快速较少,野鸭等候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短短几年就从渭河流域消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野鸭等候鸟的食源不足和栖息地消失所致。
三、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
(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皖苏沿江抽引水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
经研究表明:枯水年和平水年调水均加重了长江口南支、南港上段的盐水入侵强度,枯
3水年调水1500 m/s后长江河口南支、南港的盐水入侵强度程度加重程度都超过了100%,丰水
33年调水600m/s、1000、1500 m/s对长江口南支宝钢河段、南港高桥河段水域的盐水入侵强度
3无影响。但在特枯年,以1978、1979年流量为依据,特枯年调水600 m/s后,长江河口南支、南港河段氯度出现大于250mg/L不宜取水最长连续天数和总天数都超过枯季总天数。这说明在特枯年,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情况本来就很严重,人海流量的减少将急剧地加重盐水入侵强度。
3在枯水年调水1000 m/s对长江河口南支南港盐水人侵强度的影响达到了100%以上,枯季枯水
33年调水最好不要超过1000 m/s。在平水年,调水1500 m/s虽对长江口南支、南港盐水入侵强度的影响达到了100%以上,但由于调水前的不宜取水总天数较少,所以平水年调水最好不要
3超过2000 m/s。
从高桥水文站和宝钢水库在同一特征水文年和相同的人海流量条件下盐水入侵强度的改变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特征水文年调水对长江南港高桥站的盐水入侵强度的影响程度比对南支宝钢河段盐水入侵强度的影响要小。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游襄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根据1990-1999年襄阳站气象和水文资料,除1998年特大洪水年汉江水位受丹江口水库的
有效调节,水位没有随降水增加而增加外,其它年份襄阳平均降水量变化与襄阳站年均汉江水位变化都有基本一致的趋势。说明正常年份汉江水文情势状况与年降水量有较大关系,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调节作用是改变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重要原因。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节
3作用,汉江水表现为年际、年内间以丰补歉的作用。调水95亿m后,汉江流量过程将趋于均化,相应水文要素的变化减小。
汉江水文情势状况虽然受到当地气象条件、人类生产生活等多因素影响,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营
3是改变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重要原因。2010平年调水95亿m,会进一步减少水资源量,使水文情势各要素总体表现下降趋势。但由于丹江口水库对江水资源在量级上、时程上的分配调节作用,水文年月过程表现均化,这将有利于缓解工程可能引发的其它生态问题。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将改变汉江自然流态,工程对襄樊段汉江的影响可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序扩展到中下游的诸多城市、农村和自然系统中。
(三)南水北调对长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维持在弹性区间内,能够满足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在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达680亿m,将使长江水资源压力因子的影响力增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需水量正逐年增加,而污废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大,南水北调取水使得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降低,水质随之降低,流域内水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减弱,从而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也将导致用水成本及处理水的成本增加。长江流域水量丰富、水质相对良好,但若开发不当也会出现水质性缺水的危险。南水北调工程分三线向北方调水,最
3终调水量将超过黄河的常年径流量。目前,长江流域实际每年绝对消耗的水量约为825亿m ,
3亿m ,最终将超过长江流域年实际耗水量。如而南水北调三线的调水量不会一直停留在680
此大的调水量会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长江流域的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一定要辅以相应的补偿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长江入海流量的大小也受到影响。仅东线近期的计划取水流量就达
31000m/s,其取水口位于长江中下游经济繁华地区,距离长江入海口不远。南水北调后,长江
3径流量的减少会改变下游河道与河口的水情。长江枯水季节的流量约6000m/s,此时,仅东线
3取水量就占其流量的16.7%,若西、中两线同时调水,到达下游的流量将不足5000m/s,这样长江的入海流量必然会减少。入海流量减少,会导致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目前已经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但由于江水的含氯度不太高,历时又较短,所以影响较轻。南水北调后,若遇上特别干旱年,入海流量的减小将使长江入海口处江水含盐量增大、海水倒灌时间加长、倒灌范围扩大。这种情况下,长江入海口地区的水文水环境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调控机制,对长江水量进行准确的实时监控,调水量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避免在来水量少时,尤其是在特别干旱年和枯水期进行大规模调水。
本文通过几个水利工程对环境水文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对几个重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水利工程的水文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
利工程应有之义。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翁立达、李迎喜、蒋固政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2、 苗卉、严军、丁占稳、徐建新、孙东坡 《南水北调对长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初步分析》2006 3、 杨德国、危起伟、陈细华、刘鉴毅、朱永久、王凯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文状况及其与繁殖
活动的关系》2007
4、 唐承佳、茅志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皖苏沿江抽引水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2004 5、 关彩虹、胡炜、吴月芳、成文连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襄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2005 胡安焱、张自英、王菊翠 《水利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生态的影响》2010 6、
7、 廖文根、李翀、危起伟、李嘉、杜强、彭期冬、李大美、邓云、杨德国、谭红武《水利工程对重要生
物水文与水动力环境的影响》2010
8、 李蓉、郑垂勇、马骏、赵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2009
范文四:环境水文学 引嫩入白
“引嫩入白”工程
银龙转首,白沙滩上;
金稻飞歌,绿野心间。
----白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我的家乡是吉林省白城市。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 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 古自治区三地交界, 由于降水量、 蒸发量、 日照等的影响, 当地的气候非常干旱, 影响作物的发展,于是吉林省决定启动“引嫩入白”工程,解决白城市的民生问 题。
白沙滩 “引嫩入白” 工程是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每年可利用嫩江 水10亿多立方米,将开发 100万亩水田,生产优质大米,此外,还可以灌溉草 原、芦苇、养鱼,对小气候的影响非常重大,生态效益显而易见。
下面主要介绍该工程建成的背景、概况及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背景
吉林省的整体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年、日较差大,雨热同期,干湿 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春季天气多变,干燥多大风,秋季秋高 气爽。全省气候地域差异明显,与东北的大部分天气相似,温差大。使吉林省的 气温、降水、湿度、气压、风、霜冻甚至气象灾害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 异。 白城市的气候十分符合是吉林省的气候特点, 白城市的气候是降水少, 蒸发 快, 常年大风天气, 位处是内蒙古高原和松嫩平原交界, 干旱缺水, 盐碱地居多, 可用土地面积少, 多数河流干涸在最近几年几度干涸。 在这样的一个严峻的背景 下, “引嫩入白”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工程。
1、降水
吉林省年降水量为 400~1000毫米,东部长白山为 700~800毫米,通化南 部为 800~1000毫米,天池一带最多,为 1300毫米以上,西部平原地区为 600毫米以下,所属白城的洮南市、镇赉县等地最少,不足 400毫米。 1年中的降雨
量以 1月最少, 7月份最多。全省冬季降水量最小,白城市所处的西部平原仅为 10毫米左右。 长白山天池为吉林省多雨中心, 白城市为 350毫米, 全省雨季在 6月上旬到 9月上旬。 长白山雨季最长, 从 5月上旬到 9月上中旬, 长达 112~122天,最短的是白城、通化等地,在 6月上中旬到 8月下旬止,为 82~92天。吉 林省降雪期在 1年中有 5~8个月, 约在 10月下旬到翌年 3月期间, 降雪量各地 差异较大,长白山天池可达 362.1毫米,西部约在 50毫米以下,白城、镇赉、 洮南等地不足 30毫米。 西部平原初雪在 10月中旬, 东部山地初雪在 10月上旬, 长白山天池在最早 7月 20日降雪 (1968年 ) 。全省东部积雪深 30厘米以上,深 者超过 50厘米以上,中部丘陵平原区积雪 20~30厘米,西部平原积雪深在 20厘米以下,其中,洮南平均为 11厘米,镇赉、通榆平均为 12厘米,是全省积雪 最浅的地方。
2、蒸发
吉林省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100~1900毫米,西部蒸发量大,东南部小。长 白山区年均蒸发量多在 1300毫米以下, 延边为 1300~1400毫米, 低山丘陵区为 1300~1500毫米,中西部平原区在 1500毫米以上,白城市西部达 1800毫米以 上, 其中洮南是 2083毫米, 为全省最高。 湿度 吉林省多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 57%~74%之间,东部湿度大,西部小。长白山年均相对湿度在 70%以上,吉林、 抚松、临江、集安等地相对湿度在 71%~72%间,珲春在 86%,为全省最大,平原 区在 65%以下,洮南在 57%,为全省最小。一般 8月、 12月湿度大, 4月、 11月 湿度小。
3、日照
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259~3016小时,西部多,东部少,最多在大 安为 3016小时, 最少在集安为 2259小时, 5~9月份最大, 为 2500~2800小时。 全省日照百分率西部平原区最大, 约占全省的 65%, 东部山地最少, 不超过 57%。 吉林省的太阳辐射西部大, 由西向东递减。 光能资源的分布西多东少, 一年中 5~ 9月占全年日照的 40%。太阳年总辐射量白城、四平西部约为 5200兆焦耳 /平方 米,长春、四平以东为 4800兆~5000兆焦耳 /平方米。各月总辐射量的分布: 12月至 2月,多晴朗天气,但由于夜长昼短,总辐射量小,以 1月为例,全省 大部分地区为 210兆~270兆焦耳/平方米。 3~5月, 多晴好少云天气, 日照时
间增多,以 4月为例,全省各地为 410兆~530兆焦耳/平方米。 6~8月,昼长 夜短,但由于雨多,故总辐射量与春季差别不大。 9~11月,日照大于夏季,但 日照时数减少, 总辐射量与春季差别不大。 以 10月为例, 全省大部分地区在 330兆焦耳/平方米。吉林省光能利用率相对较低,日均气温在 10℃以下时的光能 利用率为 0.6%,吉林、延边、通化、白山等地区的光能利用率较高,为 1.0%~ 1.3%,而西部较低,为 0.3%,一些高产田对光能的利用率可达 5%。主要作物的 光能利用率分别为:玉米 5.94%,水稻 3.88%,大豆 1.75%,高粱 4.18%和谷子 2.39%。可见吉林省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增产潜力很大。
二、工程概况
“引嫩入白” 供水工程主要任务是从嫩江引水至白城市, 主要为白城市城区、 镇赉县城及沿线八家子、 大岭镇等城镇及白沙滩灌区、 五家子灌区、 莫莫格湿地 供水,由白沙滩枢纽泵站、引水总干、洋沙泡蓄水水库等四个分项工程,工程的 实施,将为沿线旅游开发创造优势条件:其一,该工程主体功能之一是为世界 A 级湿地向海及国家自然保护区莫莫格补给水, 对湿地生态环境恢复、 利用湿地发 展旅游产业意义深远;其二, “引嫩入白”工程的实施,增加沿线水量,流域水 量充沛,为沿线旅游开发创造了资源优势,形成以“水上乐园”为主的观光旅游 设施;其三,利用灌区优美的环境优势,建设灌区景观带;其四,沿线青山风电 场总装机容量, 是吉林省已建成投产较大容量风电场之一, 可作为吉林省乃至全 国各地风电建设及运营典范, 在此地建设风电博物馆及交流中心, 可为我国风电 产业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了交流、 学习、创新环境。
“引嫩入白”工程位于吉林省白城地区的白城市和镇赉县境内。总流量 68m3/s, 工程走向是:白沙滩→丹岱→嘎什根→哈吐气→英华→建平→镇赉县城 →洮北青山→白城市三水厂。输水分为明渠和暗管两种方式,总长 122km 。该工 程由一个输水枢纽工程 (白沙滩泵站、 输水总干、 洋沙泡) 和四个分项工程组成:即白城市和镇赉县城市供水分项工程; 白沙滩灌区供水分项工程; 五家子灌区分 项工程;莫莫格湿地补水分项工程。
引水枢纽白沙滩泵站取水口位于镇赉县丹岱乡白沙滩上游 800m 处,嫩江右 岸凹岸段, 取水口后设置白沙滩泵站, 泵房用于灌区供水和莫莫格湿地补水及城
市供水, 四个分项工程从饮水总干和洋沙泡取水, 其中五家子灌区、 湿地补水和 城市供水基本上从洋沙泡引水, 五家子灌区用水从洋沙泡白音河引渠引入五家子 泵站提水灌溉,城市引水通过洋沙泡泵站提水,以压力管道输送到镇赉加压站, 最后送到白城市和镇赉县水厂。新建水厂规模为白城市 2010年日处理 10万吨、 镇赉县城日处理 2万吨, 2020年白城市日处理 20万吨、 镇赉县城日处理 4万吨, 从水厂共给用水户,城市供水主管线全长 66km ,支管长 15.5km 。
三、工程近况
“引嫩入白”农业灌溉工程,是“引嫩入白”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完成的工程有白沙滩泵站、 输水总干渠、 五家子灌区骨干工程, 累计完成工程量 1000万立方米,完成投资 12亿。目前,共灌溉水田 30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 项目区内农民缺水的难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城市供水工程是 “引嫩入白” 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工程分两期实施, 总投资 6.79亿元。现一期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 4.3亿元,完成了从洋沙泡加 压泵站至白城热电厂及工业园区 65公里的单根管线工程,以及三座泵站土建及 设备安装工程。 通过正式向白城热电厂供水, 保障了城市供水需求, 对于发挥工 业园区产能、提升城市品位,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引嫩入白”二期工程,将重点开发嫩江水资源,成立以开发水田、开发旅 游,畜牧养殖等为一体的水务开发公司,逐步达到现代企业的标准。并以“引嫩 入白”的资本金、优质资产、谋划的新项目为基础,融资上市,实现新的项目开 发和建设。
“引嫩入白” ,让我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变良田,农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水来了好多村民打算回来种地 “十二五” 期间, 我省将投资 2.4万亿用于建设交 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随着实施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入, 对吉林省的城市、 能源、 交 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在交通、 水利、 能源、 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预计总投资将达 2.4万亿。
四、 “引嫩入白” 工程带来的积极影响
1、新增水田 41万亩、旱田水浇地 5万亩。
以前有很多土地是白花花一片, 什么都也不长, 很多人都因耕种赚不到钱搬 走了。自从实施“引嫩入白”工程后,农村好多在外打工的农民,都打算回去种 地。
吉林省西部地区过去由于缺少大型水利控制和调节工程, 加上不足 400毫米 的年均降水量和 1200毫米的年蒸发量, 让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 2011年 9月 30日, “引嫩入白”城市供水工程正式向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供水,这标志着 备受关注的吉林省“十二五”五大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的“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农 业灌溉、城市供水、湿地补水、人畜饮水四大功能全部实现。
2、千万亩旱田膜下滴灌,可增产粮食 100亿斤
为开发利用水资源, 多年来吉林省进行了大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 了一批供水工程,如桃园、曲家营、烟集、横山、老龙口、哈达山、枫林等水利 枢纽以及“引嫩入白” 、红旗河引水等供水工程,中部引松供水工程已开工建设 3条支线,干线试验段已开工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使吉林省供水能力得到很 大提高。
据介绍,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基本完成列入规划的 8座大型灌区节水 续建配套项目规划投资,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争取完成规划内 25个重点 中型灌区和 75个一般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 完成规范内 6处大型灌区的 27座泵 站更新改造, 启动 7.5万亩以上涝区治理,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工 程建设投资,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中西部 14个易旱县 (市、区)发展旱田膜下滴灌面积 1000万亩,可再增产粮食 100亿斤。
由此可见, “引嫩入白”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白城市农业发展起重要 的作用, 对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非产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白城市经济 要发展必须尽早开发嫩江水资源。 是保证城区用水安全的需要, 为满足城市用水 要求大量开采地下水, 出现地下水严重超采, 地下水位下降, 城区出现漏斗现象, 根据地下水观测资料, 地下水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生活用水急待解决, 刻 不容缓。 为了保现有的泡塘以及周围苇田采取应急补水的工程措施, 对莫莫格湿 地采取补水工程措施是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是吉林省实现生态省建 设的具体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范文五:环境水文学复习题
一 . 名词解释
1. 流域: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即河流收集流水的地方
2. 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 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3. 流域面积: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它是水系的集水面积。
4. 径流总量 W: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流量。
5.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 /分、毫米 /小时计。
6. 基质势(ψm ) :由土壤固体(基质)对土壤水分的吸引而使水分自由能降低,这种势能 叫基质势。
7. 下渗能力 fp:是指充分供水和一定土壤类型、一定土壤湿度条件下的最大下渗率,又 称下渗容量。
8. 潮汐河口:受潮水入侵和顶托影响的河段
9. 潮流界:涨潮时,潮水沿河上溯到某一点,潮流流速与河水流速正好抵消, 于是潮流停 止前进,此处称为潮流界。
10. 测压水位:当钻孔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 就见到地下水, 此时井孔中的水面高 程称为初见水位。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 不再上升, 此时 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也叫承压水位) 。 11. 狭义的河口范围:一般是指枯季大潮时咸水所及之地至洪水小潮时咸水所及之地。 12. 盐水楔异重流:入海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 一方面有淡水径流的下泄, 另一方面含 有盐分而密度较大的海水随潮流上溯。 海水因含有盐分, 密度较大, 故位于密度较小的 淡水之下,其交界面由海向陆呈楔状。这就是盐水楔异重流。
13. 产流模式:在天然情况下, 可能会出现一种或数种不同径流成分的组合, 称这种产流机 制的组合为产流模式.
14. 河口海岸水文学:研究入海口和海岸带水文现象基本规律, 河口和海岸带的利用及灾害 防治的学科。
15. 环境水文学:环境水文学是研究环境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影响, 以及水体水文情势的改变 对环境的影响。水体中量和质的变化规律以及预测、预报的方法。
16. 湿地:《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 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碱水或碱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过 6m 的水域” 。
17. 含水层:土壤通气层以下的饱和层,其介质孔隙完全充满水分。
18. 径流系数 α:同一时段内流域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之比值就是径流系数。 a=Y/X 19. 壤中流 : 发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易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的交界面上。 20. 田间持水量 : 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二 . 填空
1. 河水的补给来源:冰川和高山溶雪;季节性溶雪;雨水;地下水
2. 河流中的泥沙分为三种:悬移质泥沙;推移质泥沙;河床质泥沙
3. 潜水的排泄方式:径流排泄,蒸发排泄
4. 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的常用方法:算术平均法;方格法;垂直平分法 (加权平均法 ) ; 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
5. 按土壤质地划分土壤为哪三类:砂土;粘土;壤土
6. 土壤孔隙的大小对水分运移起重要作用, 按土壤孔隙的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无效孔隙 (孔径小于 0.001mm) 、毛管孔隙 (孔径为 0.001-8mm) 、非毛管孔隙 (孔径大于 8mm)
7. 土壤的总水势:概念如下:从一已定高度的蓄水池中,把无限少量的纯水,在一个大 气压下等温可逆地转移到土壤中的某一已定点,使成为土壤水,这时必须做的功,以 单位水量来表示称为土水势。土水势 = 基质势 + 溶质势 + 压力势 + 重力势。
8. 非饱和土壤中的基质势 为负值 ,饱和土壤中的基质势 为零
9. 非饱和土壤中的压力势 为零 ,饱和土壤中的压力势 为正值
10. 承压水的储水机理
(1) 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 水量增加, 静水压力加大, 含水层的厚度加大很不明显, 测压水位上升,承压水头加大。增加的水量通过水的压密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而储 容于含水层之中(有效应力原理) 。
(2) 承压含水层排泄时,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空隙缩 减。
(3)如果承压含水层的顶底板为半隔水层,测压水位上升时,一部分水量将由含水层 转到相邻的半隔水层中去。
11. 水分自地面渗入土壤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
12. 影响下渗的因素 :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水分特性、降雨特性、流域地貌、植被和人类活 动等
13. 当降雨强度 i 小于上层下渗强度 fA ,产流情况:仍可产生壤中流,不过这时无地面径 流 。
14. 当降雨强度 i 大于上层下渗强度 fA ,上层下渗强度 fA 又大于下层下渗强度 fB 时,即: i >fA >fB 时,产流情况:既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流 。
15. 饱和径流产生的条件:包气带上层土层达到饱和,即凡是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 面积,即可产生饱和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我国常称为蓄满产流。
16. 苏联萨莫依洛夫把河口分为哪三段 :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口外海滨
17. 盐水楔混和程度分为三类:弱混和型、缓混合型、强混和型
18. 径流弱的强潮的河口, 咸淡水混和以强混和为主 ;径流强、潮流也强的河口, 咸淡水 混和以缓混和为主 ; 流域来沙丰富,形成三角洲 ;径流强的弱潮的河口, 咸淡水混和 主要呈现为高度成层的特点 ;泥沙多的弱潮的河口, 咸淡水混和主要呈现为高度成层 的特点 。
19. 将全球的陆地作为一个系统,设年降水量为 Pc 、年蒸发量为 Ec 、陆地流入海洋的径流 量为 R 、陆地蓄水量年末与年初之差为 ΔS ,试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列出 R 的计算方程: R=Pc-Ec-ΔS 。
20. 《湿地公约》中湿地的分哪三类:海洋和海岸湿地 内陆湿地 人工湿地
三 . 简答题
1. 简述一般河流的分段?
河源:河流开始具有地面水流的地方;
上游:深山峡谷中的一段河流;
中游:河床冲淤接近平衡状态;
下游:冲积平原上,泥沙淤积,河曲连绵不绝 , 断面复杂;
河口:河流的终点,内流河没有河口
2. 流速测验的布设原则和三点法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
流速由河底向水面, 由两岸向河心逐渐增大, 若河面封冻, 流速由河底和冰下向流水断 面的中部加大
测速垂线布设原则:靠水边线部分疏,主槽部分密
测速垂线上的平均流速计算 三点法 Vm=1/3 (V0.2+V0.6+V0.8)
3. 简述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及液态水所受的不同作用力?
土壤能够保持水分是两种不同的力作用的结果, 一是土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二是水和 空气界面上的弯月面力(毛管力) ,两者总称为基质吸力。土壤水一部分以水膜的形式被土 粒吸附于表面, 另一部分为水气界面的弯月面力所保持。 土壤水分按其在土壤中受力大小和 水分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附注:
干燥的土粒靠分子引力从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称为 吸湿水 。 干燥的土粒具有吸附空气中 气态水分子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于颗粒表面存在自由能并带有电荷, 而水分子是偶极分子 的缘故。
土粒吸持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后, 土粒表面还有剩余的分子引力, 这时如果土粒表面与液 态水接触, 土粒能够进一步吸附液态水。 土粒靠分子引力吸持的液态水, 在土粒吸湿水外围 形成薄的水膜。称为 膜状水
土壤孔隙借弯月面力(即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 毛管水 。毛管水实际上包括吸湿水、 膜状水和毛管水的总和。
土壤中所有毛管孔隙充满水后, 再有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孔隙所保持, 而受重力作用沿大 孔隙向下移动,这种水分叫 重力水 。
4. 简述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四个分带的特点
饱和带 :紧靠地面处,厚度都不超过 1.5cm
水分传递带 :在饱和带以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
急剧减小,形成一个水分过渡带,而后土壤含水量基本上保
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沿垂线分布比较均匀。
毛管势梯度极小,重力作用
湿润带 :含水量随深度迅速减小。随着湿润锋的继续下
移,湿润带也向下移动,而使其下的干土含水量增加,变成
土壤水
气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气
液态水 受土粒分子引力 受毛管力作用
受重力作用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悬着水
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
地下水
固态水 冬季土壤结冰时存在
湿润部分。
湿润锋 :湿润带的前线。 它是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明显交界面, 这里的湿润梯度十分 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润锋也不断下移,但坡度愈来愈缓。
水分的过渡带:其水分含量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大小、 土壤的透水性及地下水位的高低 等因素。
中间包气带:在地下水位埋深较大、 年降水量较少的地区, 中间包气带的含水量一般在 毛管断裂含水量及最大分子持水量之间, 且年变幅不大. 在年降水量中等, 土壤透水性较好 的地区, 中间包气带的水分大致在毛管断裂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 当地下水位埋藏较浅, 以致毛管上升高度可到达表层悬着水带,此时中间包气带消失。
5. 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1)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 (2) 河床透水性; (3) 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 (4) 河床过水时间。
6. 简述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流量过程线的特点
地表径流 : 是在地面的河槽流动,受到较小的迟滞,故流量过程线,涨落陡峻、峰形尖 锐。
壤中流:是在土层内部传导度界面上产生和流动的。在坡地上流动时受到较大的迟滞, 故其过程线虽有明显的峰形,但峰值比降雨滞后较多,且过程线平缓。
地下径流 : 在垂向运行中, 受到包气带的迟滞作用, 在侧向运行中, 又受到地下蓄水库 的调蓄,故其过程线更加平缓, 一般无明显的起伏,且其出流过程,可缓慢的拖后相当长的 时间。
7. 壤中流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 包气带中存有透水性不同、且下层比上层透水能力小的层理分布土壤的交界面
2) 上层向界面上的供水强度 fA ,大于下层下渗强度 fB
3) 界面上产生积水,即形成临时饱和带,界面还需具备一定的坡度。
8. 简述潮波在涨落潮过程中四个阶段的特点
潮波在海洋中是当作海浪现象的长波来处理的。潮波在涨落潮过程中可划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当潮波侵入河口之初,水位开始上升, 落潮流速渐减, 但水流方向仍指向海 洋,称为涨潮落潮流。
流速的垂向分布上, 可以出现上下二层方向相反的水流; 对水质进行盐度分析表明:上 层为淡水,下层为咸水。
第二阶段: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 涨潮流速渐渐超过河流流速, 水面比降转向上游倾斜, 海口的整个断面上出现负流,称为涨潮涨潮流。
第三阶段:当海洋中已开始落潮,河口内的水位亦随之下降,涨潮流速虽已逐渐减小, 但仍大于河水流速, 流向指向上游, 称为落潮涨潮流。此时水面比降仍向上游倾斜,但 已逐渐趋于平缓。
第四阶段:河口水位继续下降, 河水流速渐增,流向由指向上游转为指向下游,水面比 降也转向海洋倾斜,称为落潮落潮流。
9. 简述河口泥沙的三个来源
1. 河川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
来源:①由内陆地表径流带入河中下泄的;②河岸崩塌而加入水中的。
2. 海水随潮携带上溯的上行泥沙。
来源:①海岸受波浪侵蚀后随涨潮流进入河口的。
②沙洲、 浅滩在波浪冲击和搅动下, 泥沙重新起动, 然后随涨潮流向河口漂浮; ③本河流外泄的泥沙。 (属细颗粒的悬浮泥沙) ;
④被涨潮流带回到河口;
⑤其他河口外泄的泥沙,被沿岸流搬运至本河口后随潮侵入河口的泥沙。 3. 河口区内局部搬运的泥沙。
来源:①由于外力使河岸发生侵蚀,沙洲发生移动,泥沙在水中 以悬浮或推移方式做 往返运动。
②水流冲刷河床底部,把底部老沉积物掘起再被水流带走。
10. 简述湿地的水文作用
湿地的水文功能主要包括调蓄洪水、 补充地下水、 提供水源、 保持或改善水质、调节气 候等功能。
(一 ) 水分供给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 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泥炭沼泽森林常可以成为被浅水水井利用的水源。
(二)调节气候
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一方面,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气温变幅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小气候另一方面, 湿地积水面积大, 或者湿地的潜水位较高, 地下水 面距离湿地表面的高度在毛管力作用范围内, 大量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输 送到地表; 同时, 湿地特殊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 增加 大气湿度,调节降水。
(三)调蓄水量
湿地能贮存大量水分, 是巨大的生物蓄水库, 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 3~9倍甚至 更高的蓄水量, 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 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 这与沼泽土壤具 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有关。 此外, 湿地植被可减缓洪水流速, 避免所有洪水在短期内 下泄, 一部分洪水可在数天、 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从水储存地排放出来, 一部分 则在流动过程中蒸发或下渗成地下水而被排除。 当海洋暴风雨上岸时, 沿海盐沼和红树 林湿地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在第一位置减轻它的狂暴袭击。
(四)补充地下水
湿地的补水功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补给地下水。 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有着丰富水 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 它与区域地下水联系密切。 湿地的地表水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给 源, 当水从湿地流入地下蓄水系统时, 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 从湿地流到蓄水层的 水可作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 可为周围地区供水、 维持水位, 或最终流入深层地 下水系统, 成为长期的水源, 还可抬高地下水位。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块湿地可以向其它 湿地供水,或向地表水承泄区排水。许多水库都是傍湿地而建。
(五)水质净化
湿地由于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能减缓水流, 从而利于固体悬浮物的吸附和沉降。 随着悬 浮物的沉降, 其所吸附的氮、 磷、 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也随之从水体中沉降下来。 11. 什么是斯特拉勒 (Strahler)分级法?
斯特拉勒 (Strahler)分级法是 1953年提出的。该法规定:从河源出发的河流为 1级河流;同 级的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河流的级比原来增加 1级; 不同级的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河流的级 等于两者中较高者。借助于数学符号,后两条规则还可以表达为:
式中 w , n ―河流的级, w 、 n =1, 2, … , Ω, Ω为水系中最高级河流的级;
*-两条河流相交汇的运算符号
优缺点:总是将能通过全流域水量和泥沙量的河流作为水系中最高级的河流的。 主要不足是 不能反映流域内河流级愈高,通过的水量和泥沙量也愈大的实事。
12. 说明潜水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探讨影响地下潜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13. 怎样利用点上的测量数据估计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降雨深度?
14. 讨论森林区、 城市区和农业区产流的途径和机制, 这些区域怎样影响到暴雨 径流的主要途径、水文过程的形状以及暴雨径流的总量?
15. 比较地下水系统中的水量平衡与流域系统中的水量平衡方程式的差异, 并举 例说明。
四 . 综述题
1. 论述超渗地面径流,壤中流,饱和地面径流,地下径流成分的产生机制 ? 答 :产流机制:是指水分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在一定的供水与下渗条件下,各种径流成分 的产生原理和过程。
(1)超渗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水量平衡方程表达
Rs =P-I n -E-S d -F
显然,地面径流的产生,取决于降雨与植物截留 I n 、雨间蒸发 E 、填洼 S d 及下渗 F 等的对 比关系。雨间蒸发 E 甚小。而 I n 和 S d 数量不大,且其数量比较稳定,是一个缓变因素,同 时截留和填洼水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和下渗。 所以雨间蒸发、 截留和填洼在地面径流的产生过 程 中,不起支配作用。
在忽略 E 、 I n , Sd 情况下:
Rs =P-F
对此式两边取偏微分 dRs /dt=dP/dt-dF/dt
即 r s =i-f(以产流强度表示 )
式中 rs ——地面径流的产流强度; mm/h
i——降雨强度, mm/h
f——下渗强度, mm/h
从上式可见,地面径流是供水与下渗矛盾发展的产物。有当 i >f 时,才能产生地面径 流。因此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是产生超渗地面径流的充分条件。
应当指出:同一种土壤情况下, 土壤干燥时, 下渗能力强,产生超渗降雨所需的降雨强 w 1
() w w w n n n w *=+*=>
度也大。土壤湿润时,下渗能力小,产生径流所要求的降雨强度也小。在同一降雨强度下, 由于先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地面径流的产流率是不同的, 在同一下渗能力下, 尽管降水量 相同,如果雨强不同,所产生的径流量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 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 必要条件是要有供水源(降水) ;充分条件是降雨强度要大于下渗能力。三者都具备才能产 生超渗地面径流。
(2) 壤中流的产流机制
壤中流:发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易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的交界面上。 如森林地区 的腐殖层,山区的表土风化层、密实结构土壤的耕作层等。
壤中流虽然比地面径流运动缓慢, 但它在数量上可以大的多, 特别是在中强度暴雨时, 壤中 流数量更为突出,它是使较小洪水流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壤中流产生的条件 :
1) 包气带中存有透水性不同、且下层比上层透水能力小的层理分布土壤的交界面
2) 上层向界面上的供水强度 f A ,大于下层下渗强度 f B
3) 界面上产生积水,即形成临时饱和带,界面还需具备一定的坡度。
当降雨强度 i 小于上层下渗强度 f A ,仍可产生壤中流,不过这时无地面径流。
i >f A >f B 时,则既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流。
(3)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饱和地面径流 : 在具备壤中流产生条件的界面上,当雨强 i 饱和地面径流的 产流条件 1)必须具备壤中流的发生条件; 2)面以上的饱和积水带,必须达到上层土层的全部 (4)地下径流产流机制 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包气带厚度不大,土壤透水性较强,在连续降雨过程中,下渗锋 面达及毛管水上缘, 这时表层影响土层与地下水建立了水力联系, 同时包气带含水量超过田 间持水量,产生自由重力水而补给地下水,于是便产生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产流条件 : 对均质土壤,此时的下渗率 f c ,应等于地下径流的产流率 r g ,即 r g =fc 对于非均质层次土壤, 由于土层内部产生侧向流动的壤中流 r ss , 故地下产流率 r g 为:r g =fc -r ss 可见地下径流的产流也同样取决于供水与下渗强度的对比, 其产流条件基本与壤中流相 同,只是其界面是包气带的下界面。 在天然条件下,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 此时壤中径流与地下径流实际上难以截然分开, 通 常将二者合并作为地下径流考虑。 2. 论述土壤水分形态,水分常数和土壤水吸力的关系 1.最大吸湿量 (吸湿系数 ) 指在饱和空气条件下土壤颗粒所能吸收水分的最大量, 它表示土壤颗粒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 指土壤颗粒的分子力所能结合的水分的最大量。 此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包括吸湿水和 薄膜水的总和 ) 。 3.凋萎含水量 (凋萎系数 ) 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致开始凋萎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 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 15.19xl05Pa ,当土壤对水分吸力大于或等于 15.19×105Pa 时的土 壤含水量就是凋萎含水量。 由此可见, 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与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此值时,悬着水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消失面 (被植物吸收或蒸发 ) 运 行。 在此值以下时、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土壤水分为吸湿水(结合水)与薄膜水,这时, 水分交换将以薄膜水或水汽形式进行。毛管断裂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 65%左右。 5.田间持水量 (亦称田间最大持水量 ) 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悬着水一般不作重力移动。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超过的部分不能为毛细管 力所维持, 而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 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与向下渗透水的重要指标, 也是反映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特征指标。 6.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所有孔隙都为水分所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 水分受力约为 0.001Pa 。此值取决于土壤孔隙率的大小。 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之间的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 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特性。 三 土壤水分形态,水分常数和土壤水吸力的关系 土壤水分由少到多,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同性质的土壤水分之间存在着 一定界线,土壤水分常数就是这些界线的指数。指土壤各种形态的水达 到最大量时和指定能态土壤的含水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3. 简述古湖沼学研究某种环境问题一般采用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4.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环境系统(如一个森林、农业生产区、一个城市等) ,画出这个系 统的水文循环图, 列出最可能引起这一系统水污染问题的水文环境的组成部分。 简略讨 论土地使用怎样影响这些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 试卷: 名词解释(10个,每题 2分,共 20分) 填空题(10个,每题 2分,共 20分) 简答题(6个,每题 8分,共 48分) 综述题 (1个, 12分) 考试时间:2012年 1月 7日下午 13:30-15:30,教学楼 3504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