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6)哲学的任务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那些曾被认为自明的形而上学原理逐一瓦解。哲学家们很大一部分转行去做了哲学史和考据学。还有一些人,抛开关于自然的哲学,纷纷去挤占关于人、精神、社会的哲学领域,因为在这里,由于存在着众多的复杂的因素,使得逻辑因果律和物质因果律这两个理性的认识工具不像在自然探索领域那样用起来得心应手,荒诞不经的理论不容易被人们用两大因果律去戳穿。
其实,即使在自然的领域,也不是两大因果律的一统天下,还有跟因果律并存的其他基本规律存在。时至今日,对包括因果律在内的基本规律的探索仍然是哲学的任务,因为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还没有达到如此大的跨度,无法担当这样的重任。终极理论之梦,在物质的结构、分布及简单物质的运动规律方面依赖物理学,在从一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各个层次的普适原理方面仍然要依赖哲学。这种来自现实世界的、来自实践的哲学跟过去的臆想的、“自明”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形而上学是从人的属性、或臆想出来的神秘属性、或自以为是的假设中寻找理由,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哲学是从事物的联系中、事物的共性中寻找理由。后者的方法恰恰也是近现代科学中必须运用的方法。
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探索最一般的普适真理,并用清晰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此外,哲学也探索具体科学和哲学的一般方法,探索认知学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揭示荒谬的知识系统的荒谬本质等等。具体地说,它是要求哲学家发现和提出世界的一般性、普遍性、广泛联系性的问题,为事物提供最一般性的、最具有普遍联系性的、最持久的、最根本性的、清晰易懂的解释。我们也可以因此把哲学定义为“探索最一般的普适真理、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门学问”。因此哲学的任务、功能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发现世界的简单性,是简化人们的认识。所以,晦涩的哲学一定是蒙人的假哲学。当然,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模糊的情况,但最终哲学家还是要把自己的认识进行理清,他呈现给读者的必须是清晰、简单的图景,如果他最终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失败的。哲学家不可以把自己失败的工作或未完成的工作呈现给大众读者。
除了探索真理之外,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附属功能,那就是激发人们(一般读者)对事物本质、事物联系、事物共性这些问题的好奇之心,使更多的人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一般认为,哲学要处理两种类型的问题,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客体、主体、主客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描述性问题,这类问题由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来回答。这类问题类似科学的问题,实际上科学本身就是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分化、延伸、深化出来的,是跟这类哲学有着直接联系和衔接关系的。哲学的另一类问题是规范性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做”的问题,即“主体怎样做”的问题,如伦理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属于这类哲学。美学则兼有这两种类型。
实际上第二类的哲学问题也应当从“是什么”出发。伦理学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从人的本性和社会这个关联群的性质出发。美学的问题也应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考虑人体这个高级有序关联群的特征。如果不从“是什么”的问题出发,那么“怎么做”的问题就失去了“真”的根基,就成了随意、主观的了,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哲学问题的研究价值。
范文二: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
奥德嘉?贾塞特(Jos Ortega y Gasset)《哲学是什么?》一书所说的哲学思想延续了尼采的生命哲学,而弥补了亚里士多德、笛卡儿的抽象思辨的哲学传统的不足。贾塞特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在一种全新且基本的意义下,是包含生活在内的。并不是哲学理论首先发现哲学活动,而是正在进行哲学活动的哲学家在生命过程中创造了哲学理论。所以,学习哲学理论必须回到进行哲学活动时候的生命体验来理解。
关于哲学的任务,作者贾塞特所说者甚具见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某种观点,来面对所有问题。例如关于「所有的存在」包含哪些事物?「所有的存在」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宇宙?或者说「任何的存在」(whatever there is)是否能够形成许多不同的整体,也就是多元宇宙?「任何的存在」是否是在本质上可理解的?而这么做并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大家以正面的方式来接受某些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哲学和科学不同的地方。人类对宇宙以及整体世界的好奇,也就是哲学的根究竟从何而来?这样的哲学的好奇心其实是心灵活动具有的天真自发态度。
我们无法逃避那终极的问题,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我们共存,终极关怀是哲学的出发点。相对于此,「科学真理」是精确的,却也是不完整且次要的。「科学真理」以必然的方式存在于另一种完整且终极实在之中,后者以概念思辨来进行就成为「哲学」,而假若出之于一种前概念的生命存在的实存形式,那就是「神话」、「诗」。
作者贾塞特认为,哲学不喜欢像神秘主义那样将自己沉浸在深奥晦涩之中。哲学希望从深层之中浮出表面。和一般人以为哲学是深奥晦涩的刻板印象不同,哲学其实非常地着重表面性。它极力想要把那些隐蔽的、神秘的的事物以一种开放、清晰明确的方式带到表面上来。对于此点,海德格把哲学与诗结合成一个整体。海德格说:「诗人就是听到事物之本然的人。」此中,海德格显然把哲学与诗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诗的惊异就是哲学的惊异,都是指人与存有相契合的「心境」或境界。
惊异在海德格这里完全成了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灵魂和本质。海德格哲学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存有被遗忘了。海德格恢复了存有,思如诗,他也恢复了哲学的惊异,从而也恢复了哲学的生气和美妙,此即海德格所说的「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
关于读哲学的方法,作者贾塞特的说法很值得参考。哲学无法被阅读,哲学必须被深度体会—必须针对每一个词句进行反思,而这也就意谓着,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被仔细地诠释。然后,吾人不能只是满足于观察字的表面意义,而针对每一个字,你都得要深入,并将自己生命沉浸其中。必须要深究此中意义、并彻底理解它的结构与范围,如此,才能够在完全明白其内心秘密的姿态下重新进入一种自由解放的生命境界。
海德格《哲学是什么?》是一本小书,不仅和贾塞特此书同一标题,二书也有许多可以交叉比较之处。海德格《哲学是什么?》首先讨论追问「什么」是希腊哲学的开端,
例如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斯多德,总是在追问「美是什么?」、「知识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运动是什么?」。然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致力于认识所谓的「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性的问题。海德格说:「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某物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当作关于本质的问题」。所以,「哲学是什么?」等于是在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解答。
惊异在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和贾塞特此书一样,在这方面做出非常精辟的阐明。海德格说:「说哲学开始于惊异,意思是: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愈成为它之所是,他就愈是令人惊异。」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惊异不只是哲学的开端,而且哲学存在的本质就是令人惊异。尤有进者,愈是真正的哲学,愈令人惊异。
海德格在《哲学是什么?》中说:「惊异是存有者的存有在其中敞开和为之而敞开的心境(Stimmung)。」海德格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有的契合(Entsprechen,「适应」、「一致」、「协和」),或者说,人在与存有
(Being)相契合的状态下感到惊异。这也就是贾塞特此书所说的哲学之根本来自于人类无法逃避的终极实在的问题。
和贾塞特此书对于「主体性」的反思一样,海德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总是采取主客关系的态度看待事物,把自己看作是主体,把他人和他物看作是客体,彼此互相对立,将他人和他物推开在外而求索它的本质,这是遗忘了存有而在求索在场者的第一因和最普遍者。一但有了人与存有相契合的感悟,人就聆听到了存有的声音或召唤(贾
塞特此书所说的终极实在),回到这个的敞开和遮蔽同时存在的根源,因而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不同于平常所看到的事物,而这所谓新奇的事物实乃事物之本然。哲学就是与存有者的存有相契合。
海德格说:「哲学就是那种特别被接受并且自行展开的的契合,对存有者之存有的劝说的契合。唯有当体验到了哲学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成为哲学,我们才认识和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以契合方式存在,契合乃是与存有者之存有的声音相协调」。这正如贾塞特此书所说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定义我们所谓的「我们的生命」,就是要定义这个我们所面对之根本问题的存在方式,委实发人深省。
范文三:哲学全部
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 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 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 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 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 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 行 动的依据。
为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做:(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 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 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
8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 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方法论:不能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辩证法 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 事物内部各部分、 要素相互联系 ; 世界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或无视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 联系是客观的, 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 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 —— 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看是一
部分 —— 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是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 :
(1)二者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二者相互影响
A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B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 最优目标
原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 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要注意遵循 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用综合的思维 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 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
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 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 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1)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过犹不及” )
2)重视量的积累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激变论” )
3)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优柔寡 断、缺乏信心、 “庸俗进化论” )
矛盾
1对立统一原理
(1)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2)方法论:坚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 反对片面的观点看问 题
2、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要求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 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 “ 一刀切 ” 、 “ 一风吹 ” 。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方法论:(1)善于抓重点 ,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要统筹兼顾 ,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启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总之要坚持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创新
1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 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 。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 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 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 识是紧密联系的。
方法论:
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破”与“立” )
认识论
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 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 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 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 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 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最突出表现)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 适合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 不适合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 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A 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 现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 实现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 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 的享受者。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 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 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 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9.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 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 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 用。
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 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 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10.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特征:(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就会作出不同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11.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
利益的关系)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 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 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 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 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 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 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 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 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 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 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 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 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 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
范文四:哲学的全部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部分的原理与方法论——请务必抓好落实! !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 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 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两个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 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 动性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4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 然,还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6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 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认识论
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 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
(一) 联系观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要注意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注意:若考试时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的” ,应具体分析论述,应分开。还要 加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系统优化的方法” 。
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 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另一方 面,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 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 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2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与方法论(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 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 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要忽视外因的作用。
(三)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1 矛盾的观点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2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的存在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 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方法论:这就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矛盾是普遍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 时有矛盾。 )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②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4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 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6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 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主要矛盾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 作用。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7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 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 主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到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 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 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 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 2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 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定新 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一、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 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 作用)
方法论: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 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 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方法论: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人生价值观
1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 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 求。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 人生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要在劳动和奉献 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 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 引。
方法论: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 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又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 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从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方面进行考查。
2、要把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区别开来。
3、唯物论侧重于回答“世界是什么” ,而辩证法侧重于回答“世界怎么样” ,二者又是统一的,唯物论需 要辩证法的指导,而辩证法要以唯物论作为基础。
4、 要区分哲学原理与哲学道理。 哲学原理侧重于世界观; 而哲学道理, 即哲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根本观点是矛盾。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创新意 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矛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做哲学非选择题要遵循:“世界观” +“方法论” +“扣材料”的基本解题思 路。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会侧重于方法论。
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还在犹豫什么!努力就有收获! !加油! !
范文五:哲学的首要任务
作者:贡恰鲁克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6年04期
([俄]贡恰鲁克(C·и·гончарук))
(1)在发生骤变的历史时期,哲学照例通过总结其本身的成就、 各种科学信息和形形色色的实际经验来修正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工作有助于解决与寻找最有效的生产活动方式有关和符合劳动者利益的根本社会问题,有助于建立实现社会进步目标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的先进部分恰恰是在对过去经验的哲学分析中找到依据,来制订新的战略和策略,改变活动的轻重缓急,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和科学等等一切种类的活动中建立新的结构。忽视对人民未来的问题作哲学的理解(客观上这是因为必须改革社会关系),会产生历史性的悲剧,丧失国家体制,丧失自己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自取灭亡。
(2)据笔者之见, 应将哲学对象看作是关于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出现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基础的学说。这样的基础是研究作为主要哲学原理、方法及其存在形式的存在及其统一的问题(运动、、时间和空间问题)。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统一原则使哲学界必须研究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相互关系。反过来,哲学的存在原则在这里是作为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原则来加以研究的。因此,分析逻辑学和辩证法以及为了加强和发展科学认识活动及一切类型的实践技术而阐明方法论原则便成为哲学的首要问题。
(3)从历史和哲学角度研究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哲学基础问题, 可以阐明不同时代哲学知识的发展道路,揭示优秀哲学家在论证哲学原理方面作出的贡献,评估其解释的现代水平。哲学资料可以揭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解释哲学基础和不同历史时代所获得的哲学知识体系的优缺点,了解这些知识体系辩证综合的机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研究辩证法发展的理论,揭示自然和社会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机制以及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必须强调指出,自我发展原则也适用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同它们积极的相互作用有关。大家知道,现在生态危机和能源的不足制约着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关系规律的作用。
(4)社会哲学将社会当作一个形形色色、 多种多样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来加以研究,它研究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整体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自然研究原则,不过要考虑到各种活动的目的性特点。在科学分析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结构形成和运转的形形色色测定方法的问题。阐明第二性的东西与第一性的东西的认识论上的依存关系、精神的、意识的、主观的东西与物质的、自然的、客观的东西的认识论上的依存关系,对于揭示社会系统的运转和发展方式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但尚不充分的知识。必须阐明意识的目的性和积极作用对社会存在客观规律作用机制的影响。
历史必然性可能存在于反映任何民族历史命运特点的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活动的不同的自我组织方法,便产生不同类型的文明。
现在的时代为形成作为包含整个人类的特殊整体的社会创造了条件。过去的历史则是在个别的、相对孤立的地区形成的。
在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形势严峻、军事政治对立和能源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发达国家试图将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国家。它们的地缘政治野心会成为世界动荡的根源。
(摘自俄国《新的哲学观:问题与展望》论文集李国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