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墨家宣称:“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认为即使贵为天子,也应该与匹夫(一般百姓)一样爱人。并在《墨子 贵义》中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商汤想到民间去寻找伊尹,车夫彭氏说, 伊尹不过是天下一贱人,君王要见他,发一纸命令把他召来就是了,没必要旅途劳顿地亲自去见他。汤生气了:如果一个 人病了,现在有一帖良药,吃了就耳聪目明,你却不让我吃,我要你这样的车夫何用。墨家这兼爱,是君王爱臣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目录
基本信息
无为而治思想
中国古代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
基本信息
无为而治思想
中国古代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无为而治
汉语拼音:wú wéi ér zhì
英语:to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ing with nature/let it be
同义词:顺其自然
词语释义
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编辑本段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思想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无为而治思想的相关评述
1(老子的说法是:我无为而民自化
2(庄子和韩非的观点是:君无为而臣有为
3(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说: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4(黄老道家的另一部巨著《管子》更是对无为而治下的自化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5(司马迁的观点:“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道之所符、自然之验。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6(郭象的观点是:无为有为是相对而言的,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
5(李贽的观点;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
6(傅山的观点:市井贱夫平治天下
7(严复的观点: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所有也,故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8(胡适的观点:最高领袖的任务是自居于无知,而以众人之所知为知;自处于无能,而以众人之所能为能;自安于无为,而以众人之所为为为。凡察察以为明,琐琐以为能,都不是做最高领袖之道。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
舜无为而治的掌故
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实例
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
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文帝还多次下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班固曾高度评价说:“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景帝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在文景二帝统治时期,朝野内外,对黄老之术从之者甚众,著名者除胶西盖公、曹参之外,尚有陈平、陆贾、黄生、田叔等人。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十分强大,其中尤以吴、楚、齐为最,其领地几近“天下之半”。汉初全国人口大约有一千三百万,而属于诸侯王国的就有八百五十多万。这种政治格局,不仅使政府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国家财政被严重侵蚀,而其存在及明显的独立倾向也使中央集权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但文景二帝不是急于削藩,而是对诸侯王采取了长期的优容政策,如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文帝反赐其几杖,允许其不预朝会。如果我们注意到汉初中央政权以静制动、以守为攻的策略,注意到吴楚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即被镇压的历史事实,就不难理解黄老之术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而,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文帝,他“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文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墓时,还明确告诉后人不许起坟,不得以金银作装饰,陪葬品都用瓦器。汉初诸帝为了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对农业更是十分重视。刘邦在统一战争刚一结束时就宣布复员军队,释放奴婢,要求因战争而流亡的人口返乡归农,复故爵田宅。文景二帝多次在诏书中强调:“农,天下之大本,务莫大焉。”他认为,“道民之路,在于务本。”他们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把务劝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与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又允许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赎罪;将一年服一个月的徭役改为三年服一月,在“募民徙塞下”、实行屯戍制度后,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毫不掩饰地称赞说:“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而到汉武帝即位之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在传统的农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汉初社会经济取得如此成就,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我们不能不考虑到黄老之术及其指导下所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杠杆作用。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要是指向君主的“无为”。君主要以“无为”的方式来成就“有为”的事业。
其次,“无为”不是“不为”, 要真正做到“无为”,首先是任人民自然发展,而不要做有悖于自然、有悖于人民的事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没有效法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不干涉百姓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作自息,自由的发展个性。若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常常翻弄,则可以长生久视了。
所以,“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
范文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 修身养性 人际关系
一、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无为而治”,“治”是目的,是对社会组织的有条不紊的成功的管理,“无为”则是手段和途径,即要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有人对老子的这句话觉得奇怪,觉得不理解,既然要达到“治”的目的,那就应该去努力,去有所作为才对,为什么反叫人“无为”呢?无所作为怎么能达到管理的效果呢?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所说的“无为”两字的含义没有搞清楚。其实老子的许多术语,都有他特定的含义。当代英国科学家兼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仔细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后,他认为老子“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做违反自然的行为,即不要违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使事物完成它们不适合的功能。李约瑟的这个理解,应该说是比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无为”二字,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做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动,不要强求,不要去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胡作非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像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天地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万物却都在天地中茁壮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而这样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个人修身上,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试着用“无为”来修身,平衡我们的人际关系,培养气质,提高综合素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的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他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是的,人在青年,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境界,但却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1.???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智慧,变得深刻。
首先,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辩证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其次,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只躺在那儿睡大觉,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这里面包含着大智慧。
譬如一个木桶,有人认为所谓的木桶就是实的木质结构,这是根本性的理解错误。一个完整的木桶是由实的桶壁和桶中的虚无部分共同组成的,木桶中的虚无部分和实的桶壁一样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看来,这虚无部分远比实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说实是虚有用的条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虚无的部分。正是这种虚无结合,而以虚无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
当然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属于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一点,然后你才可以躺在那儿睡大觉。你若是少做了一点,桶就会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点,你就是用实的部分把虚无部分填满,此时,这个木桶还盛得了水吗?完全填满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
可以看出,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字,但要想达到“治”的目的,对“无为”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的有关“无为而治”的经典言论。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 “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辩证的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供后人借鉴。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着从容,淡定,有大气量,追寻自然之道。
修身,修的是行为,宗旨在于内心。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内心触及灵魂。
道家的“无为”提倡以柔克刚的辩证法,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人要走出思维的局限性,减少内心的彷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有一次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惠施(那时候做了官,很威风,带了一个车队来看庄子)来看他。庄子看到这个老朋友,带了一个车队来以后,他不跟惠施说话,只拿了一条鱼,然后其他的鱼全倒进水里去,就走了。什么意思?他实际上首先是对惠施的一个讽刺,你那么夸张干吗,是不是?你需要坐十几辆车?人在文化习俗里边养成的人和世界关系,它就是一个占有的心态,不是说我占有了要用,而是拿来对比,占有的越多越好。庄子对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他对惠施的讽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我要那么多鱼干吗?我一条鱼就够吃了,把其他鱼都倒掉,这就是回到自然。有的时候,随意的生活,你不要老想着,我要占有一些东西。庄子对占有的否定是贯穿始终的,假如没有这一层,你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所以在这意义上说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样的,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率真,有真性情。但是真正的老庄,比如从老子开始,由庄子阐发出来的这种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调动你的生命的潜能,是对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生活的这种障碍,社会习俗、文化规范的条条框框,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做到超脱世外。
3.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张扬个性的社会,但过分的竞争,夸大的张扬,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社会不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们自己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灵保持平和冥昧状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现在看来,老子倡导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日益涌动着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我们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宁静的、虚明的心,谦下礼让,宽厚待人,守柔处弱,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化解人际的紧张关系。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化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试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周薇薇,刘宾,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01-347-01
【2】梁海明《老子心译》远方出版社.2002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4】周远成.《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管理境界论》[ J ].衡阳
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5) : 111 - 115 .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The Taoist thought to themselves
【 abstract 】 : "doing nothing" this thought is by the Taoist founders Lao tze to the nature of the tao t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oint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spirit of Taoism, is a state of mind. "Non-interferenc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management, is through the" doing nothing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overnance ". Learning Taoist "themselves" for the idea of our young people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 balance relationship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meanings.
Keywords: inaction ?relationships of self-cultivation ?raises a gender sets
范文三: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
关键词: 无为 无为而治 道家 历史背景 自身管理
(1)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
(2)对“ 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
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
(3)“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我自身管理的结合
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一个学生会的部长,我觉得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比较切合我自身的实际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作为一个在学生会作了那么长久的学生工作,基本上对学生会的一个内部的工作情况以及各个操作流程都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而且发展到现在我们的部门的话,“无为而治“的思想真的可以很好的可以跟我对我们部门的实际管理做一个很好的结合。我们部门发展到现阶段,成员众多,而且各个方面正慢慢成长起来,包括了我现在的副部长,以及老的一届干事等。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部长的话,很多的事情我应该从“无为而治“出发去做,任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做主,自己在成长中锻炼自己,而我也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工作,更应该让他们去把握。但我觉得还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我“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而是应该扎住重点,对他们的指引也只是一个观念上的一个指引,一个技术上的指导,重点地还是让他们在锻炼中得到成长,得到应有的锻炼。而我想,我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应该能够得到对我们部门的成员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是有一个质的飞升,而我的做法相信也是一种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而我觉得这种管理方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说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昧、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
在管理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无为而治”的 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管理方式,坚决拥护“无为而治”,好样的!
参考书目:《老子》 《老子注释及评价〉
范文四: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 想
? 鄢圣华
() [ 摘 要 ] 老子基于其对人欲及掌权者之有为 妄作偏好的认识 ,发现治国平天下不应“上
仁”、“上义”“、上礼”,而应“惟道是从”。道的运行是无为的 。道无为地作用于物时 ,道具有非自
私性 、非压迫性和非全能性 ,物则具有自足性 、自由性和自主性 。人类社会秩序的生机由道决定
着 ,因而“复孚其母”是必要的 。所以 ,掌权者要坚持反思权力介入社会的恰当性 ,不断减损那些
妨碍社会成员之“自由”“、自足”“、自主”的权力行为 ,如此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
[ 关键词 ] 道治 ;减损 ;无为 ;法自然
() [ 中图分类号 B223 1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584X 200504 - 0073 - 05
() 对《老子》又名《道德经》这部中国古付的伟大 ,才叫恰到好处呢 ? 不减至恰 什么样的标准来减损
经典 ,历付注家无数 ,人们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 到好处 ,就还没有“至于无为”。因此 “, 减损”的背后 想 ,却难有系统的了解 ,大多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 , 有一个价值观或理论基础需要揭示出来 ,否则 “, 无 认为太玄妙而难以给予现实生活具体有效的指导 。 为”就是一个无用的概念 。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政治实践上真是无能的 “为道者日损”一句揭示出“无为”是“为道者”的 吗 ? 如果不是 ,那么 ,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政治思想 (行为方式 ;之所以无为 ,是为了“为道”修道 ,按道的 中找到“确有所指”的内涵吗 ? 本文试图揭示老子 ) 要求行为, 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 。因而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现实政治生 “为道”是“无为”的指导原则 。“为道”也就是以道之 活的确切意涵 。 要求治身治国治天下 ,笔者将“为道”表述为“道治”。
道治是无为而治背后的价值观或理论基础 。老子是 一 、“无为背后的道治价值”观 周王室孚藏史 ,知识极为渊博 ,他通过对历史上统治 虽然对《老子》的理解人们分歧很大 ,但说老子 ?( ) 经验的考察 “复众人之所过”,发现在那个时付 主张“无为而治”则是共识 。在老子那里 ,无为是反 映里人们普遍学习的种种治理思想如仁治 、义治 、礼治 行为 者 与 行 为 作 用 对 象 之 间 关 系 的 一 个 概 念 。
思想都在教人们不断地增加权力对社会的干预 “( 为 “无为”的字面意义是“不做”,在老子思想的概念体 ?系中 ,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行为者要 能) 学者日益”,带来了种种流弊 ,不利于政权的长治 成功地作用于对象 ,就得减损不恰当的行为 ,直至 将不久安 ,因而不适合充当政权的治理价值观 。在“上德 恰当的行为减损干净 ,在此基础上行为就叫无 不德”那一章 ,老子认为仁治 、义治 、礼治是“下德”之 为 ;反映在政府与大众的关系上 ,就是权力要在减损 治 ,掌权者不可能“惟道是从”, 相反还可能挟带私 其一切不必要的行为的前提下作用于民 。“为道者 欲 ,不再忠于职孚和保持诚信 ,造成对社会成员自主 ?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揭示的就是这个意 性的强制 。仁 、义 、礼价值观下的“下德之治”,为权 思 。但是 ,仅仅说权力要减损其干预 ,还没有讲清老 力对社会的轻率干预和打扰开了口子 ,这种有为的 子的“无为”概念 。“损之又损”,减损到什么程度 ,以 权力运行方式变成了官民关系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
( ) “乱之首”。虽然 ,仁治 、义治 、礼治看起来有些内 容是合乎道的 ,但真正运作起来 ,就易发现 ,这些价 [ 收稿日期 ] 2005 - 05 - 15 值观只是对道的片面的肤浅的理解 ,但这些人却以 ( ) [ 作者简介 ] 鄢圣华 1966 - ,男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 研究中心博士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 。 为倚之治理社会一定能长治久安 ,故而陷入了先验
J O U RN AL O F FUJ IAN SCHOOL O F ADM INI S TRA T ION AND FUJ IAN IN S T I TU T E O F E CONOMI CS AND MANA GEM EN T No 14 2005 73
政治法律 2005 年第 4 期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主义 、主观主义的泥坑 ,为掌权者的邪伪提供了施展 ,希望安顿在那里 。这里 ,老子是从 禁不住流连忘返
( ) 机会 。因而 ,在老子看来 ,以“仁”或“义”或“礼”为最 道治的诸侯国里人们生活的自由自在 “安平泰”来 ωλ?( ) 高的政治价值观 “上仁”、“上义”、“上礼”,是一种 揭示道治的吸引力的 。在另一章里 ,老子对道治下
( “前识”,是权力邪伪的开始 “愚之始”,愚同 ,邪伪之 人们的自由自在归结为权力对他们的不干扰 ,使他 ξλ??意) 。至于实际上没把仁或义或礼当成指导思想 , () 们成为完整的自我 治大国若烹小鲜 。人们之所
以将各自的个性保存得那么完整 ,是因为统治者不 却以之为招牌“挂羊头 ,卖狗肉”的权力运行方式 ,其
对社会的危害就更不堪设想了 。在老子的政治思想 伤害他们 。结果是 ,官民“两不相伤”,形成了双赢的 ψλ?( 体系中 “, 上仁”、“上义”、“上礼”的统治行为只具备 ) 局面 “故德交归焉”。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发现 ,道治价值观主 “下德”,即很肤浅的德 。具备“下德”,是因为虽然道
() 治 上德之治落实在实践中有符合仁 、义 、礼的情 张不打扰 、不破坏民众的个性 ,也即保护社会中个人 形 ,但不以仁 、义 、礼为根本的出发点 。老子批判“上 的多样性 。权力不伤害社会成员的个体性 ,不打扰 仁”“、上义”“、上礼”的缺陷 ,言下之意是说他的道治 他们平安的生活 ,实际上也意味着社会成员个人之 价值观没有那样的缺陷 。道治框架下 ,权力行为具 间也不得互相伤害各自的个体性 ; 他们都有充分的 ?备“上德”或“孔德”,只服从道 。“上德”完全服从于 个人选择空间 ,同时又不互相伤害 。政府权力一旦 道 ,没有给权力的主观随意留下机会 ,因而 ,道治不 介入这种充分良性的个人选择空间时 ,就开始形成 是掌权者的主观修养的产物 ,而是权力客观化运作 对社会的打扰 ,就是不正当的权力行为 。权力一旦 的产物 。由于权力运行客观化了 ,掌权者没有机会 打扰他们 ,他们就会变得无法自由自在 ,官民关系中 扰乱和邪伪 ,因而总体上看 ,权力行为是合道的 ,具 就会开始潜藏危机 。若不停止打扰 ,政权就走上了 ?备德 。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 , 是以有德”。而“下 衰微之途 。因而 ,道治的价值观值得坚持 ,是因为道 德”标榜仁 、义 、礼 ,实际上却有作恶的可能性 ,总体 治使政权得以具备生机 、充满活力 、长治久安 。 而言 ,权力行为可能走到仁 、义 、礼的反面 。所以“下 道治价值观主张保护社会成员的个体性 ,用老
ζλ??子的话来概括就是“道法自然”。统治者 、政府对社 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离开了道治就会沦落到把
会成员的治理应当以保护社会成员各自本来的样子 统治者自律或修养当成最高的政治价值 ,而在政治
为法则 。 生活中 越 是 依 赖 于 掌 权 者 的 道 德 修 养 , 越 无 美 德
在道治框架下 ,政府减损掉所有打扰个体性的 可言 。
行为 ,在不破坏个体独立空间的前提下 ,行使权力 。 老子之所以主张道治 ,不只是因为在道治下权
这种权力运行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 。政府无为 力行为实际上会具备美德 ,还因为道治使政权具备
必导致民间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 , 老子名之曰“自 长治久安的能力 。道既是天地万物的创生者 ,又是 {λ?化”秩序 。 孙宙秩序 、人类社会秩序以及各种关系秩序之生命
前文已指出 ,老子“无为”的主张背后是“为道” ( 力的源泉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
) () 生之”。 ?政权要维持下去 ,就必须处理好官民关 道治价值观;道治价值观指导下的政权之权力运 系或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权力的运行是官民之间 行是客观化的 ,因而权力行为具备实际上的美德而
非口头上的“仁义道德”;道治能使政权具备生命力 ; 关系的“联结物”。权力行为合乎道 ,政权才有生命
道治能使官民双方互不伤害 ,良性互动 ,达到双赢的 力 ;权力行为不合道 ,政权就会走向灭亡 。
( 道治者必选择无为的权力运行方式 “上德无为 局面 。然则 ,老子有什么理由主张“无为”呢 ? 无为 υλ?的掌权者在“为道”,无为的理由当然可以从“为道” ) 而无以为”, 舍此就不可能长治久安 。无为合乎
对政权的益处中得到解释 ,但更关键的是老子认为 道 ,道的功能是使天地万物及各种关系秩序充满活
( ) “无为”的权力运行方式合乎道的运行方式 。也就是 力 “道生之”, 因而无为而治的结果就是“长生久 |λ??λ?说 ,权力之所以要无为 ,关键是因为道是无为的 。 () 视”即长治久安。对道治价值观的功效 , 老子非
常肯定 。他说 ,诸侯国若以道治国 ,就会吸引天下人 二 、道常无为及道法自然 归附 ,在那里 ,人们受不到伤害 ,过着平安快乐的生 道的运行是“无为”的 。通过对道运行方式的分 活 ;道对天下人的吸引力就象音乐和美食对路途中 析 ,我们就能揭示道“无为”的具体内涵 。 旅行者的吸引力一样 。在途中 ,旅客会情不自禁止 }λ?“道冲而用之 , 或不盈 ,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 住脚步去欣赏音乐 、品尝美食 ; 道治的国家 ,人们会
J O U RN AL O F FUJ IAN SCHOOL O F ADM INI S TRA T ION AND FUJ IAN IN S T I TU T E O F E CONOMI CS AND MANA GEM EN T No 14 2005 74
政治法律 2005 年第 4 期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 ) ,其作用的容量永远不会被 有所 管是 使 万 物“生”充 满 生 命 力 , 使 万 物 获 以“冲”的方式发挥作用
( ) “利”,而不是伤害其生命力 “害”, 不强迫其服从 装满 ,无边无际 ,深不可测 。万物都在其所规定的秩
( ) “争”。这种“为”是对万物间 、万物内部秩序的规 序范围之内 。“冲”有“虚”之意 ,老子的“虚”用于人
( ) 定性 ,起着管理 、统治 “长”这种秩序的作用 ,但保 身 上 指 心 态 之 不 生 硬 、不 动 怒 , 或 指 明 心 态 之 ?λυμ??“柔”。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柔弱喻心态之柔 、刚 护万物自身的自主性 。道实实在在地有所“为”、有
所“长”。因而 ,万物的自由空间由道提供 ,他们是兴 强喻心态之僵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 ?μ?是亡基于他们自主由道决定 。也就是万物的行为合 和”, 这里的“冲气”就是使气柔和 、不生硬 、不逞强
道则生 ,背道则亡 ,一切是万物自找的 。道是万物背 斗狠 。老子曰“弱者道之用”,说的也就是“道冲而用
之”,他把道拟人化 ,说道心态柔和地作用于孙宙万 后生与灭的法则和决定力量 ,虽然万物享有充分的 ωξμ?μ? 物 。另外 ,道的作用是“不死”的 “, 周行而不殆”自由和自主 。
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中 ,道具有非自私性 、非强迫 的 。道这样起作用时 ,道和物是什么关系呢 ?
性和非全能性 ,相应地 ,万物则具有自足性 、自由性道对万物有作用力 ,也就是 ,道对物是有所“为”
() ( ) 不受强迫和自主性 。为了便于理解道与万物的这 的 ,这种“为”使物“生”充满生命力并对该物有一
( ) 种关系 ,老子以水 、鱼作喻来说明 。他说 ,水的运行 定的制约力或支配力 “长”。但道之“为”,不倚仗 ?μ?有似于 道 的 运 行 “, 水 善 则 万 物 而 不 争”, 万 物 自 () 其制约力 可以说是一种权力逼物就范 ,也就是不
( 足 、自由 、自主 ,水不硬性地压迫它们 。“鱼不可脱于 恃权力压制某物 , 使其无法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空 υν?) 渊”, 鱼在深渊里自由 、自主 、自足 ,而水对鱼“利而 间;道的支配力确定的秩序下 ,物可以自主而不是
在道面前丧失自我 。道给物生机也不向物索要什么 不害”“, 为而不争”; 庄子对老子的此一思想有相当 好处 。所以老子说 ,道对万物是“生而不有 ,为而不 好 的 理 解 , 他 发 挥 老 子 的 思 想 , 说“鱼 相 忘 于 江
ψ??νμ?湖”,在水中 , 鱼之间互相忘了 , 因为它们自足 、自 恃 ,长而不宰”的 。
11“生而不有”。一方面说的是道生化万物或者 有主 、自由 。万物的这种自足 、自由 、自主的状态 ,老子 利于万物的功能 ,另一方面说的则是道之“无欲” 称之为“自然”状态 。道的运行之“无为”,所依据的 ων?就是“法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 () (即无贪欲或“朴”或无私性 。注 :道在行为中减损
道法万物之“自然”,其“损之又损”的是那些损 掉了牟取私利的行为 ,保持了作为秩序的维护者的 害万物之自足 、自由 、自主的行为 ,而提供给万物的 无私美德) 。道 、天 、地皆具有“不自生”的行为特性 , 是活力和秩序 。这就是道之“无为”。 ζμ? 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
三 、无为而治 21“为而 不 恃”。这 一 方 面 说 的 是 道 有 所“为”
老子将“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当作道 () 管理或权力对社会的必要干预,一方面说道不倚
的美德 ,而人间的掌权者若仿效道具备这些美德 ,就 仗其对天地万物的支配力而强制万物 。这里讲的是 具备了“玄德”。正因为道有这些美德 ,在其统治下 道作用于万物时的非生硬性 ,也即“柔弱”性 、“谦卑 的万物的利益受不到道的剥夺而具有自足性 ,自由 性”及包容性 。本文将之概括为非强迫性 。老子曰 受不到侵害 ,自主性得以保障 ,因而处于“自然”的状 “弱者道之用”。道在作用于物时 ,减损掉了生硬强 态中 。道是无为的 ,道运行的原则是“法自然”。人
类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统治者们或掌权者们应当 (迫的行为 。在道的作用下 ,万物受不到伤害 而享受
仿效道之“无为”,法民众之自然 ,使民间形成“自化” 到消 极 自 由) 。在 谈 到 道 的 运 作 时 , 老 子 说“挫 其 的秩序 。 锐”。而且 ,道虽居支配地位 ,却甘居下位 “, 处众人 道是万物生命的母体和活力的源泉 ,也是孙宙 μμ{?|?() 之所恶”,老子谓之“小”谦卑。 万物之间关系秩序的决定力量 ,因而万物及其各种
31“长而不宰”。这是说 ,道在孙宙秩序居于统 治关系秩序 ,包括人类社会的秩序 ,都应当孚道才能成
功地维持下去 。人类社会里 ,政府权力维持着社会 ( ) 地位 “长”,但在道的统治下 ,道没有“全能性”地
秩序 。政府权力要成功地维系秩序 ,必须孚道 ,这叫 介入 “( 宰”) 万物的个体生存 、生活方式中 ,让万物享 ξν?“复孚其母”。所以 ,政府权力应当以无为的方式来 有高度的自主性 。本文将道作用于万物的这种运行 治理社会 ,权力“无为”也就是“为道”。 特征叫做“非全能性”。这也就是道作用于物时的
}μ?“和其光 ,同其尘”。
所以 ,道对万物“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具有
非自 私 性 、非 强 迫 性 和 非 全 能 性 。道 的 这 种“为 ”
J O U RN AL O F FUJ IAN SCHOOL O F ADM INI S TRA T ION AND FUJ IAN IN S T I TU T E O F E CONOMI CS AND MANA GEM EN T No 14 2005 75
政治法律 2005 年第 4 期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才具有恰当性 。 但作为对孙宙万物秩序的治理者的道 ,与治理
,遵循“法自然”这一原则 ,具体 遵循道治价值观 社会的掌权者或者权力二者的“无为”是有一定差别
来说 ,统治者或者政府应减损掉哪些权力行为呢 ? 的 。老子发现道本身就是无为的 ,而人类社会中的
掌权者却倾向于有为地行使权力 ,如果不遵从道的 11“自见和”“自是”。掌权者自见和自是之所以 能得
逞 ,是因为有权力可恃 ,自见 、自是反映的是权 力在要求从“损之又损”上下功夫 ,就必然背“道”而驰 ,走
( ) () 管理 “为”过程中“争”强加于人的偏好 。这 上灭亡的道路 。
种偏好的背后是名欲 、利欲和权欲在作祟 。 怎么减掌权者遵从道的运行方式才能做到无为 。也就
损这种有为行径呢 ? 老子告诫掌权者要 是说 ,如果政府认为应当无为 ,它除了孚道之外 ,别 ψο?有自知之明 ,也即认识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 。要做 无其它的途径可走 。那么 ,道的无为与政府权力的 οοζ?{?无为何以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呢 ? 老子认为 ,道 、天 、 到“以不知治国”、避免导致“察察”之政 或者全能
() 地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没有“自生”的欲望 ,正因 型的统治格局 即“宰”。察察之政 ,使民动辄得咎 , ψν?为“不自生”所以它们能“长生”。道虽然生养万物 缺乏“自足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并赋予万物“生机”,但道却“无欲”,具备谦卑 “( 小”) 21 自伐 。权力管理社会当然会有些成绩 ,有功 的美德 。万物事实上由道治理但道却不试图主宰万 即居之 ,恃功向社会大众要名 、要利 、要权 ,这种“敢 |ο?( ) 物 ,而以万物自成其治 道法自然为法则 。道的运 为天下先”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举 ,老子是极为 行本身就是无为的 ,具有客观性和不停止性 ,但人的 鄙视的 。掌权者应当无私地奉献 , 不应当“下场踢
ζν?}ο?行为则倾向于“妄作”或者有为 ,因为人包括人间 球”,在当付是一个常识 。自伐者缺“俭”德 。恃权 的掌权者有“自生”的欲望 。人总是为欲望所牵不断 力自居其功 ,向国家向民众索取 ,不足道也 。居功则 ?ο?大众耻之 ,败坏统治的合法性 。故“自伐者无功”, 追逐外物 ;掌权者有权力可恃 ,更是变本加厉 。
υπ?道 、天 、地对人类是“不言”或者“希言”的 ,社会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非以其无私耶 ,
??π 中的掌权者对民众却不是“希言”的 。他们总是“多 能成其私”。{ν?言”,因而走在“数穷”的轨道上 。他们多言凭借的 31 自矜 、自贵 。自矜 、自贵即掌权者自以为高 无疑是权力 。他们比一般人多的不过是权力 ,老子 人一等 ,用当付的话语就是官老爷习气或官僚主义 。 ν|?称他们为“有余者”和“高者”。他们干预社会的依 () 自矜自贵者不谦卑 ,缺少“朴”小德 ,专横地行使自
( ) 据是两个错误的基本假设 : 1掌权者无所不知 ,既 己手中的权力 ,缺乏对没有掌握权力的大众的慈爱 知人又知己 ,比民众高明得多 ,因而民众服从才是明 之心 ,不惜伤害他们以强调自己的高贵 ,强调自己穷 智的 ; (2) 掌权者比民众高贵 ,所以要占有更多的利 奢极欲的合理性 。因而无以调动被管理者 ———大众 益和获得更多的享受 ,而民众是卑贱的 ,掌权者想怎 的积极性 ,走的是一条通向灭亡的道路 。那些自矜 πω?么 处 置 就 怎 么 处 置 , 哪 怕 是“狭 其 所 居 , 压 其 所 的掌权者的统治合法性长不了 。老子又曰 “: 强梁 }?ξν?ν?π?生”, 哪怕是“以死惧之”, 作威作福 ,民众也得忍 者不得其死”。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存在 ,
υο?受 。前一个基本假设者老子称之为“自见”, 后一 那些掌权者的身份固然“贵”,地位固然“高”,但“贵
ψ??οπ?个基本假设者老子称之为“自贵”。这两个错误的 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掌权者岂可不自爱而自
πζ?贵 ! 基本假设推导出来就是 ,掌权者手中的权力想怎么
干预都是合理的 。他们既在理性上优越于民众 ,又 “无为”这个概念是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界定恰当 高人一等 ,若不去行使权力 ,那岂不会导致灾难 。所 的权力行为的 。老子试图表明 ,权力要介入 ,就需要 以 ,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倾向于自私性 、压迫性和全能 先确切地知道哪些事情不必介入 ,减损掉不恰当的 性地行使 , 剥夺民众的自足 、自由和自主 。老子对 介入就能确保正确的介入 。老子认为 ,维护一个政 “自见”“、自贵”的假设嗤之以鼻 ,认为必然导致“余 权的生命力正如维护人的生命力一样 ,需要避免妄 食赘行”,如一个人吃饱了还要进食一样 ,过多地干 作 ,以静率动 。人的生命力源于归根以合道 ,归根的 ωο?预只会伤及政权的肌体本身 。所以老子主张权力 办法是虚心 、孚静 。虚心即清心 ,清除杂念使心不逐
() 行为要“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其“损之又损”的 于外物 物质和精神上的外物,孚静即不妄动 。妄
动源于心不虚 ,或者说源于“有为”的心态 。为外物 应是那些损害民众之自足 、自由 、自主的行为 ,而提
供给民众以活力和秩序 ,使掌权者和民众之间的关 所牵试图外务的人 ,其心态上有为 ,行为上妄作 ,对 ξο?系正如水和鱼之间的关系 。这样来减损权力行为 他的生命力起的是负作用 。政府权力孚静与政权的
J O U RN AL O F FUJ IAN SCHOOL O F ADM INI S TRA T ION AND FUJ IAN IN S T I TU T E O F E CONOMI CS AND MANA GEM EN T No 14 2005 76
政治法律 2005 年第 4 期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生命力”也直接关联 。掌权者手中的权力本不该打 ?第五十九章 。 λ?
ωλ?第三十五章 。 扰社会的 ,但掌权者作为人 ,倾向于追逐外物 ,加之
ξλ?ψλ?第六十章 。 手中有权 ,在追逐外物时就有恃无恐 ,变本加厉 ,故
倾向于轻率地行使其权力 ———即权力倾向于妄作 , ζλ?ξμ?ων?第二十五章 。
( ) {λ?第五十七章 。 因而这种轻率用权者与危险 “凶”相伴 ,而一个政
第三十七章 。 |λ?权下权力若普遍是妄作的 ,就危及到了政权的生命
力 。所以老子主张统治者常常检讨权力是否妄作 , }λ?μ}?第四章 。
( ) ?( ) ( 总是致力于将权力之动归于静 不妄作的统率之 λ老子讲“致虚极”第十六章、“虚其心”第 ?
) () 下 。老子的意思是 ,人的妄动不合道 ,因而会丧失生 三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与“冲气”是一
命力 ;权力的妄作起因于务于外物 ,务于外物则权力 个意思 ,与之相反的是“心使气”“; 心使气曰强”( 第
) 五十五章“, 强”同“僵”。争强斗狠 ,权力的妄作必然导致对异己及社会多样
μο第三十六章 。 υ?υν?ξ?性的不宽容 ,不宽容的掌权者难以出于兯心 ,因而不 π{??μπ第四十二章 。 ?ξ?符合道的要求 ,所以这种政权就不会长久 。无为也
第六章 。 ωμ?就是损去了一切妄作的权力运行方式 ,有为则是妄
ζμ?ψν???π第七章 。 作的权力运行方式 。权力孚静则吉利 ,权力妄作则
{μ???μ第八章 。 凶险 。
μ第三十二章 。 |?四 、结论 ??ν《庄子 大宗?师》“:泉涸 , 鱼相处于陆 , 相 以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大而无当或空泛的政治 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ξν?第五十二章 。 思想 ,而是一个立意宏大而又有可操作性的政治思
ζν?{π?第十六章 。 ()想体系 。老子基于其对人欲及掌权者之有为 妄作
ν{?第五章 。 偏好的认识 ,发现治国平天下不能“上仁”、“上义”、
|ν?第七十七章 。 “上礼”,而应当“惟道是从”。道管理着孙宙万物间
νυο?οπ第七十二章 。 }???ζ?的秩序 ,其运行是无为的 ,这种无为具有客观性和不
?第七十四章 。 ?ν停止性 。道无为地作用于物时 ,道具有非自私性 、非
ωο?ωπ?第二十二章 。 压迫性和非全能性 ,物则具有自足性 、自由性和自主
ψο?第七十一章 。 性 。而人类社会中的掌权者要管理好社会 ,必须体
ζ认到一个社会秩序合乎道才是长久的 ,这种秩序的 ο第六十五章 。今本是“不以智治国”,帛书本 ?
生机由道这个母亲决定着 ,因而“复孚其母”是必要 是“以不知治国”,采帛书本 。该句讲的是人以及政
府的理性的有限性 。 的 。所以 ,倾向于自私 、压迫和全能地行使权力的掌
{ο?第五十八章 。 权者要坚持反思权力介入社会的恰当性 ,不断减损
}υ|那些妨碍社会成员之“自由”“、自足”“、自主”的权力 οοπ第六十七???
?行为 ,做到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如此 章 。 ?ο第二十四
ψ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境界老子称之为“大 章 。 π第三十九?|π?顺”。 章 。
π第六十五章 。 |?[ 注 释 ] [ 作者单位 ] 北京石油化工学 人文社科学院 ,北院京 1026117 ( ??见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 以下只注出今 ()责任编辑 :刘梅康 ) 本《老子》的章次。
?第六十四章 。
???υλ?第三十八章 。
?第二十一章说 “: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第一章 。
?ψμ?第五十一章 。
J O U RN AL O F FUJ IAN SCHOOL O F ADM INI S TRA T ION AND FUJ IAN IN S T I TU T E O F E CONOMI CS AND MANA GEM EN T No 14 2005 77
范文五: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政治法律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鄢圣华
[摘 要]老子基于其对人欲及掌权者之有为(妄作)偏好的认识,发现治国平天下不应“上
仁”“、上义”“、上礼”,而应“惟道是从”。道的运行是无为的。道无为地作用于物时,道具有非自私性、非压迫性和非全能性,物则具有自足性、自由性和自主性。着,因而“复守其母”是必要的。所以,妨碍社会成员之“自由”“、自足”“、自主”的权力行为,[关键词]道治;减损;无为;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11 [584X(2005)04-0073-05
(又名) 对《老子》什么样的标准来减损,才叫恰到好处呢?不减至恰
经典,到好处,就还没有“至于无为”。因此“,减损”的背后想,,,有一个价值观或理论基础需要揭示出来,否则“无,
。为”就是一个无用的概念。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政治实践上真是无能的“为道者日损”一句揭示出“无为”是“为道者”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政治思想(修道,按道的行为方式;之所以无为,是为了“为道”中找到“确有所指”的内涵吗?本文试图揭示老子要求行为),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因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现实政治生“为道”是“无为”的指导原则。“为道”也就是以道之活的确切意涵。要求治身治国治天下,笔者将“为道”表述为“道治”。
道治是无为而治背后的价值观或理论基础。老子是
一“、无为”背后的道治价值观
周王室守藏史,知识极为渊博,他通过对历史上统治
②虽然对《老子》的理解人们分歧很大,但说老子(复众人之所过”),发现在那个时代经验的考察“
主张“无为而治”则是共识。在老子那里,无为是反里人们普遍学习的种种治理思想如仁治、义治、礼治映行为者与行为作用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思想都在教人们不断地增加权力对社会的干预“(为
③“无为”的字面意义是“不做”,在老子思想的概念体),带来了种种流弊,不利于政权的长治学者日益”
系中,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行为者要久安,因而不适合充当政权的治理价值观。在“上德能成功地作用于对象,就得减损不恰当的行为,直至不德”那一章,老子认为仁治、义治、礼治是“下德”之将不恰当的行为减损干净,在此基础上行为就叫无治,掌权者不可能“惟道是从”,相反还可能挟带私为;反映在政府与大众的关系上,就是权力要在减损欲,不再忠于职守和保持诚信,造成对社会成员自主其一切不必要的行为的前提下作用于民。“为道者性的强制。仁、义、礼价值观下的“下德之治”,为权
①
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揭示的就是这个意力对社会的轻率干预和打扰开了口子,这种有为的思。但是,仅仅说权力要减损其干预,还没有讲清老权力运行方式变成了官民关系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子的“无为”概念。“损之又损”,减损到什么程度,以(乱之首”)。虽然,仁治、“义治、礼治看起来有些内
容是合乎道的,但真正运作起来,就易发现,这些价
[收稿日期]2005-05-15
值观只是对道的片面的肤浅的理解,但这些人却以[作者简介]鄢圣华(1966-),男,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
研究中心博士生,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为倚之治理社会一定能长治久安,故而陷入了先验
JOURNALOFFUJIANSCHOOLOFADMINISTRATIONANDFUJIANINSTITUT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142005
73
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为掌权者的邪伪提供了施展机会。因而,在老子看来,以“仁”或“义”或“礼”为最
(上仁”),是一种高的政治价值观“、“上义”、“上礼”
(愚之始”“前识”,是权力邪伪的开始“,愚同,邪伪之
④
意)。至于实际上没把仁或义或礼当成指导思想,却以之为招牌“挂羊头,卖狗肉”的权力运行方式,其对社会的危害就更不堪设想了。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上仁”、“上义”、“上礼”的统治行为只具备“下德”,即很肤浅的德。具备“下德”,是因为虽然道治(上德之治)落实在实践中有符合仁、义、礼的情形,但不以仁、义、礼为根本的出发点。老子批判“上仁”“、上义”“、上礼”的缺陷,言下之意是说他的道治价值观没有那样的缺陷。道治框架下,权力行为具
⑤
备“上德”或“孔德”,只服从道。“上德”完全服从于道,没有给权力的主观随意留下机会,因而,道治不是掌权者的主观修养的产物,而是权力客观化运作的产物。由于权力运行客观化了,扰乱和邪伪,因而总体上看,⑥
备德。所以老子说德”标榜仁、义、,,总体而言,礼的反面。所以“下
⑦
德不失德,。离开了道治就会沦落到把统治者自律或修养当成最高的政治价值,而在政治生活中越是依赖于掌权者的道德修养,越无美德可言。
老子之所以主张道治,不只是因为在道治下权力行为实际上会具备美德,还因为道治使政权具备长治久安的能力。道既是天地万物的创生者,又是宇宙秩序、人类社会秩序以及各种关系秩序之生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力的源泉。“,⑧“道)政权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处理好官民关生之”。⑨
系或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权力的运行是官民之间关系的“联结物”。权力行为合乎道,政权才有生命力;权力行为不合道,政权就会走向灭亡。
(上德无为道治者必选择无为的权力运行方式“
υλ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