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浙教版科学九年级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笔记整理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 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
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
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
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
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
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
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
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
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
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
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
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
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①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
的大园盘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④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
颗行星及卫星。
第3节 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直径一般都比太阳大100倍,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中形成的,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其中黑洞密度最大,中子星次之。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15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千万年,1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百亿年,0.2
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万亿年。
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宇宙中有许多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恒星,我们称为大恒星,比大恒星更大的恒星,称为超大恒星。大
质量的恒星演化阶段可表示为:
大恒星:星云(形成)→大恒星(进入晚年)→超红巨星(爆炸)→超新星(爆炸)→中子星(体积
很小,密度极大)。
超大恒星::星云(形成)→大恒星(进入晚年)→超红巨星(爆炸)→超新星(爆炸)→黑洞(体
积很小,密度极大)。
第4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①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
量逐渐增多:
②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
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③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
④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
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
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
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
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 生物的进化
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
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
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
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
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
了生物是经过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
5.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
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 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
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第6节 进化与遗传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
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
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⑼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
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
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
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
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
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4.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如含有体
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
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定义: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
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
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
2.群落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 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3.植被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 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保护色、拟态等。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
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
第2节 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 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 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 影响 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成分
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①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
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②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为生产
者提供原料)。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不可直接比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
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
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
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
举例: 草 → 鼠 → 蛇 → 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态系统中
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
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
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6.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③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 健康
1.人类的健康 人的健康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2.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2. 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3.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①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②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③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
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浸有不同浓度5.下图显示了实验结果,仔细观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青 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
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
并使细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1943年开始投入使用)。
营养琼
6. 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
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7.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调查)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编制调查表;④实施调查;⑤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
8. 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
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预防的方法:①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②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③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传播途径:①空气传播:(流感等)②水传播:(甲肝等)③土壤传播:(蛔虫病等)④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⑤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⑥接触传播:(狂犬病等)
9.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1.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2.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
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
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是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
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①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②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
3.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
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人工被动免疫:注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因子
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 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如: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传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肤的屏障作用等 ;(2) 免疫监视的功能:识别清除异常细胞;(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 消除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精液传播;母婴传播。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1. 当前,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更是号称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2.肿瘤是一种细胞性疾病,其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肿瘤细胞特点: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形成肿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相同点:都能不间断的分裂。不同点:前者局限于原发部位,后者能转移并侵犯新组织,从而在病人体内广泛播散。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叫做癌。癌症致死的原因:在体内广泛扩散,耗尽患者的营养,使病人消瘦衰弱,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引起癌症的主要因素有(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吸烟是致癌的一个因素。(2)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霉变食品中黄曲霉素,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等都是致癌物质。(3)喜食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及偏食,都容易使人患癌。
3. 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由于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类物质在动脉管腔内堆积,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1)动脉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得冠心病。轻者:脑闷气喘。心肌暂时性缺血-心绞痛;冠状动脉栓塞或痉摩――心肌梗塞。(2)发生在脑动脉:凝血块堵塞――脑血栓;加高血压――脑血管破裂,脑血管痉挛。以上引起各种病变,俗称中风,医学上称脑血管意外。
4.实验:血管阻塞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该实验中,大玻璃管模拟血管,水模拟血液,橡皮泥模拟胆固醇等脂类物质。该实验说明:如果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堆积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会减缓。如果血管已经变狭窄了,血流仍要维持原来的速度,就必然要引起血管堵塞或破裂。
5.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持续大于18.7千帕或舒张压大于12.0千帕。
6.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致肾脏无法将经过肾脏血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于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注射胰岛素,控制和调节饮食,适当锻炼等。
第5节 照顾好你的身体
1.环境毒物:环境中某些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致病的化学物质。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的疾病
2.平衡膳食:食物中的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与机体的需要能保持平衡。食
谱制定原则:食物要多样化,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
3.毒品的种类:危害最大的是鸦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等。毒品的危害:①毒品有成瘾性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损害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③毒品使吸毒者倾家荡产,走上犯罪道路④吸毒、贩毒破坏国家的安宁和经济发展。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4.香烟烟雾主要成分:焦油:致癌物(苯并芘)诱发肺癌。烟碱(尼古丁):(1)影响神经系统,易得胃溃疡等;(2)促使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3)让吸烟者上瘾
一氧化碳: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诱发冠心病。5 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5.过量饮酒(酗酒)对人体有危害: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胃酸过多、胃出血和消化道肿瘤等;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等。酒精中毒:急性中毒:酒醉状态,酒精中毒量70-80克,酒精致死量250-500克;慢性中毒:损害: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6.急救时,第一位的工作是抢救生命,首要的行动是排除致死因素 (1)对溺水者——首先要将他救上岸;(2)对触电者——首先要切断电源;(3)对气体中毒病人——首先要转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4)对误服农药中毒者——立即催吐。判别是否死亡的依据:(1)呼吸情况:感知气流或借助棉絮(2)脉搏情况: 摸桡动脉、颈动脉,或听心音(3)瞳孔的改变: (瞳孔左右不对称是大脑异常的重要特征)(4)有无意识:昏厥(晕厥)和昏迷。死亡的标准 日常(习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目前医学界:——脑死亡。
当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其心肺复苏。
在进行人工呼吸前,应确保呼吸道畅通,若有异物,应将异物清除干净。人工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钟。
7.毒蛇咬伤的急救(1)我国的毒蛇种类较多,如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蝮蛇等都是毒蛇。毒蛇咬伤的急救:被毒蛇咬伤后,应尽可能在伤口的近心端5~10厘米处,用带、绳、手帕或止血带结扎,防止毒液蔓延。然后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将毒液排出。必要时,应及时送医院。
8.脑血管意外时特点和正确处理:①体位保持合适:使病人绝对卧床。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控制适当血压。④病人心理安慰。⑤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医院检查、抢救。
9.血型特点:人有多种血型系统,临床上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统 ①ABO血型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 ②ABO血型系统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O型)③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本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人的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且终身保持不变。输血原则:输同型血,异型间输血只在一定血型间可以进行,且在紧急情况下才采用,要输得少输得慢。
AABB
AB AB第四章 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1.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与环境,人类的活动则影响和改变生物圈。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要接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即人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地球上的空间、资源、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2.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①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
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②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如何解决及人类所做的工作?①计划生育②环境保护③我们的行动(宣传、减少能源消耗搭车或公交车减少大气污染及温室将就;使用无磷洗衣粉;不将化学品废物(如油漆、油漆稀释剂等随意倒入下水道);电池回收等。
第2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埋藏在地底下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通常被称为矿物能源。
2.煤,煤的成分(主要是碳)、形成及分布。石油,石油的成分(主要是碳)、形成及分布。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为什么有这些变化?(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
3.核能是通过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而释放出能量。1千克铀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
4.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
5.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从而体会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能源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中国现阶段的石油危机与应对策略)(1)古代 生物质能和水力、畜力;(2)第一次工业革命 “煤炭时代”;(3)第二次工业革命 “石油时代”、电能大量使用;(4)21世纪 核能的大量使用。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1)开发新能源。(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等);(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如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后,煤碳开采、运输和利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使得煤炭又作为石油的重要能源,重居世界能源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提出“摆脱石油、转向煤炭”;
(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从我们个体来说,应该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多走路或骑自修车;尽量使用公交车;搭车上学及时关灯;不要让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调节空调的温度;回收废品如玻璃瓶、铝罐等。
如何保障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寻找新能源替代石油、煤等矿物能源,避免由于使用能源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改变现有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探究能源利用新途径,是解决当前人类能源问题的又一重要出路。
第3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可被人们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不可再生资源:不能被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地资源。如风、水、阳光和生物等。
2.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对策:森林的可持续发展:①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②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如松树区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③鉴定树木:鼓励公众选择经鉴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④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纸盒⑤纸制品的重复使用。
3.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海洋(渔场)的可持续发展:①限量捕捞 ②建立禁渔期③改变捕鱼方式(网格大小、炸鱼、毒鱼违法)④发展水产养殖技术 ⑤开发的新资源(科学家和厨师共同向人们推荐其他的美味鱼等。
4.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淡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回收水利用、节约用水等)
5.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北京的城交生态农业等)
6.体会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把控制人口数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即在不减少未来供应的前提下,定期获取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资源。
范文二: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测试
杭州市太炎中学教育集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0月质量检测
九年级科学试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时,须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写明校区、考场、座位号、姓名、班级等内容。答题
必须书写在各规定区域之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将被视为无效
3.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搅拌 B.向烧杯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接触烧杯内壁 C.为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用玻棒轻轻地进行搅拌
D.为防止液体加热沸腾后冲出试管伤人,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后再加热
2.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种元素的原子可以产生NMR现象是( ▲ )
3.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为20克 B.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小于20克
C.若反应后生成的丙为20克,则参加反应的甲一定为10克,乙一定为10克 D.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等于或小于20克 4.根据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某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CO32-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后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D.验证某烧碱样品中是否含有Cl,先加入稀盐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 5.下列属于氢氧化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蓝色固体 B.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C.能与盐酸反应 D.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发生且是置换反应的是( ▲ ) A.Cu+2AgCl =CuCl2 +2Ag B.2H2OC.3CO+Fe2O3
高温
通电
2H2↑+O2↑
2Fe+3CO2 D.2HCl+Fe=FeCl2+H2↑
二、选择题Ⅱ(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不能由金属跟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
A.氯化镁 B.氯化亚铁 C.氯化铜 D.氯化锌
8.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能与稀H2SO4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Y表面有X析出,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
A.Z、Y、X B.X、Y、Z C.Y、X 、Z D.Z、Y、X 9.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的原因是( ▲ ) A.浓盐酸电离出氯离子
B.浓盐酸中挥发出的水蒸汽形成了白雾
C.浓盐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小液滴
D.浓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了白雾 10.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了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瘦肉精”是盐酸克伦特罗的俗称,是一种平喘药。该药物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分子式:C24H18N2O,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无臭、味苦,熔点161℃,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乙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瘦肉精”是一种化合物
B.“瘦肉精”是由24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瘦肉精”的式量为350g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11.某生在化学晚会上表演如下魔术: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化学魔术”四字,然后再喷上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化学魔术”四字。该生先后所用的无色液体可能是( ▲ )
A.紫色石蕊溶液、稀硫酸 B.酚酞溶液、“雪碧”饮料 C.NaOH溶液、酚酞溶液 D.CuSO4溶液、NaOH溶液 12.除去下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
13.现有四种白色固体:① 氯化钠 ② 氯化钡 ③ 无水硫酸铜 ④ 硫酸钠,不使用其它试
剂(可以用水)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区分出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14.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CuSO4溶液 B.CO2 C.CuO D.H2SO4 15.下列各组物质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在PH=1的溶液中:NaCl、Na2CO3、Na2SO4 B.在PH=2的溶液中:KCl、 Na2SO4 HNO3 C.在PH=13的溶液中:BaCl2、Na2CO3、NaOH D.在PH=14的溶液中:Fe Cl3、Ba(NO3)2、CaCl2
16.如图所示,将气体X和气体Y同时通入Z,最终一定能看到液体变浑浊的是( ▲ )
17.下列各组物质中,若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生成盐,且反应后所得溶液几乎无导电性的是( ▲ )A.氢氧化钙和稀盐酸; B.氢氧化铜和稀硝酸;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D.氢氧化镁和稀硫酸; 18.下列所示的图像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 )
A、向pH=12的Ca(OH)2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在40℃,将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大量白色晶体析出
D.将等质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19.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铁和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20.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人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以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21.某一溶液由盐酸、碳酸钠、稀硫酸、氯化镁、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该溶液中含有硫酸或盐酸,也可能两种酸同时含有 B.该溶液中不可能含碳酸钠
C.该溶液是否含氯化镁不能确定 D.该溶液的组成只可能有一种情况
22.将锌投入到下列盐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A、MgCl2 B、CuCl2 C、 AgNO3 D、稀H2SO4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1分)
(6分)23.有下列几种物质:a.盐酸 b.硫酸 c.熟石灰 d.硫酸铜 e.纯碱 f.食盐;请选择合适的标号(a~f)填空(不得重复)
(1) ; (2) (3)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_▲_; (4)少量存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_▲_; (5)农业上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_▲_; (6)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_▲_
(7分)24.(1)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五水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 。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冷却后在固体中加水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_____▲___,由此推测出硫酸铜一种用途是可以作为______▲_____。 (2)请描述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_____(3) 实验室里将甲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进行反应,使甲酸(HCOOH)分解转变成CO,利用浓硫酸的____▲__性。
(4) 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 ①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___▲___(填序号):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②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NH3↑+X,则X的化学式是: ___▲___
(4分)25.液晶是一类新型材料,广泛用于电子、仪表产品等。MBBA
一种研究较多的液
晶材料,其化学式为C18H21NO。 (1)MBB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2)MBBA中含有__▲___种元素;1个MBBA分子含有__▲___个原子;含氮量百分比__▲___。
(4分)26.实验室用含有杂质的锌粒(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结束后,容器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物质剩余。 (1)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____ ;
(2)用下述方法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硫酸,其中错误的是 ___▲_ (填序号)。 ①往容器内再加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②往容器内再加锌粒,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③往容器内加氯化钡溶液,如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④将剩余固体加人到硫酸铜溶液中,如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4分)27.已知加热浓硫酸和碳能发生下列化学反应:C+2H2SO4(浓) == CO2↑+2SO2↑+2H2O,其中生成的二氧化硫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检验该实验的生成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装置: 实验时观察到:A装置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装置中紫色溶液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根据__▲_现象可确定生成了二氧化硫。针对观察到的现象,他们展开讨论: 小茗同学认为:通过实验能确定反应生成的三种物质H2O、SO2和CO2。婷婷同学提出:通过实验能确定H2O和SO2我没意见。但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会不会生成的SO2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果你是老师,你可指导他们:除了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外,还应观察到C中 __▲_ 现象,才能确定生成了CO2。
(6分)28. A、B、C、D、E分别是氧化铁、铁、氧气、一氧化碳、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中将一定条件下所有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质用“ 连接起来
(2) A与B反应后的溶液呈黄色,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3) 若A与C能发生置换反应,则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___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46分)
(8分)2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保管不当,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且标签破损(如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样。同学们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_①▲_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a、可能是 __②_▲_ 溶液;b、可能是Na2CO3溶液;c、可能是NaCl溶液. 【设计并实验】
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老师指出该结论不严密。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开放置,发生变质,能产生与实验Ⅰ和Ⅱ相同现象。请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⑦_▲_ 。老师提示,不需另取样,只要在实验Ⅰ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若观察到__⑧_▲_ 现象,即可说明该溶液中有氢氧化钠。
(8分)30.粗盐中除主要成分NaCl外常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MgSO4杂质,某同学先将粗盐配制成溶液,然后从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硝酸钡溶液、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中选择三种试剂,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除去此粗盐中杂质得到较为纯净的NaCl溶液: 实验Ⅰ: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得滤液1; 实验Ⅱ:向滤液1中加过量A后过滤,得滤液2;
实验Ⅲ:向滤液2中滴加适量B,得到较纯净的NaCl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所加氢氧化钡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 ___▲_ ; (2)实验Ⅱ中,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只需写出其中一个) ___▲_ ; (3)B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___▲_ ;
(4)实验Ⅲ中,试剂加到 ___▲_ 时为适量,此时得到较为纯净的NaCl溶液。
(8分)3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___▲_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 ____ .理由是___▲_ ;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___。 (4分)3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 、KNO3、Na2SO4 、BaCl2、FeCl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①取少量该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取少量溶液加入Ba(NO3)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③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放出气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该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 (10分)33.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
为m1克;③准确称得m2克的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④连接装置;⑤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⑥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m3克。试回答:
⑴若⑤⑥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⑵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装置A中试剂可选用 ▲ ;
⑶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 ▲_(填“偏大”或“偏小”); ⑷根据此实验,写出计算纯碱样品纯度的公式: ___▲_ 。
(8分)34.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比赛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谁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
(1)理论上,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
请在下列试
剂中选择最符合比赛要求的试剂:①锌粉、②铁粉、③铜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盐酸溶液.你选择的试剂是 __ ▲_(填序号)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另一种试剂相同的情况下,经实验知道往试管中加入⑤比④效果更好,由此可说明10%的稀硫酸比10%的盐酸溶液pH _ ▲_(填大或小或相等)
(3)若仍选用以上试剂,在不改变试剂质量及道路和动力的条件下,如何使张明的小车跑得更远?请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 _ ▲_
(4)有同学根据同样的推进原理,但不进行化学反应,也能使小车运动.他选用的方法可能是 _ ▲_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1分)
(6分)35.人体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补充能量,葡萄糖(C6 H12O6)在体内经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若1000克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葡萄糖完全氧化, 计算:(1)理论上至少消耗O2多少克?
(2)多少升空气中含有这些质量的氧气?(O2密度按1.43克/升计,计算结果取整数) (9分)36.小王同学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想对学校实验室中的锌、铜合金中所含锌、铜的质量分数进行粗略测定。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选用了三种试剂:A.蒸馏水 B.锌、铜合金 C.稀硫酸。小王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合金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上述实验装置把水排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即为量筒中水的体积),可计算锌、铜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时在广口瓶中加入
一定量的蒸馏水,底部有小孔的试管中应加入_____▲__(填写试剂的相应字母标号)。 (2)小王同学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了4g锌、铜合金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量筒中接收的液体的体积为0.1L,求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氢气的密度约为0.1g/L) (3)如要测定部分被氧化成氧化锌的锌粒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能否用上述实验方法___▲_ (填“能”或“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8分)37.向盛有12.60g碳酸氢钠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0.5g硫酸溶液恰好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质量为200.0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H2SO4 = Na2SO4 + 2H2O + 2CO2↑ 回答下列问题:
(1)当碳酸氢钠与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所需的时间约为 ▲ 。
(2)当碳酸氢钠与硫酸溶液完全反应时,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 (3)反应后,所得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8分)38.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他们查阅了有关数据: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同样温度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 下照射(如右图),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玻璃瓶温度值,并记录 (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同样时间,根据上表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还
有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即可)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3.(6分)(1)b (2) c (3) f (4) a (5) d (6) e
24.(7分) (1) 固体同蓝色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 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水的存在检测剂(或少量水的干燥剂) (2) 有气泡和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3) 脱水 (4) B H2O
25.(4分)(1) 267 (2) 4 41 5.24%
26.(4分) ZnSO4 ③
27.(4分) (1) _B装置中紫色溶液褪色__(2) __28.(6分) (1)见右图
(3) 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等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46分)
29.(8分)①A ② NaOH ③ NaCl ④ NaCl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
⑤稀盐酸 ⑥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⑦ 2NaOH+CO2=Na2CO3+H2O ⑧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红色不褪去
30.(8分)(1)(2应 都对(3) HCl (4) 刚好无气体放出
31.(8分) (1)浓硫酸_(2)E F互换位置_ _若按原装置,前者会把水蒸气带给后者
(3)___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装置
32.(4分) Na2CO3 Na2SO4 FeCl3 BaCl2
33.(10分)(1)__偏小__ (2) 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全部进入D中 NaOH溶液
(3) 偏大 (4) 53(m3-m1)/22m2
34.(8分) (1)__
②⑤_____ (2) 大
(3) 减轻车体重量或改变车体为流线型等 (4) 向试管内回干冰等合理即可
(4)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1分)
范文三: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九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教
案
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观察形状、颜色
2、 晶体的溶解
3、 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 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 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 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酸+金属→盐+氢气
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酸+盐→新酸+新盐
-*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 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 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
――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 ②作业本
反思: 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
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 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 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 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2、 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
+- 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 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 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
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
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 ――表面变潮湿
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
――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
――兔毛溶解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 ――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
反思:各种碱的应用归纳后要加以强调。
第4节 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氯化钠和水
通过蒸发结晶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一、什么是盐
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晶体(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有的晶体是盐),
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绿柱石 橄榄石 锆石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 Na2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
△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
△演示: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介绍侯氏制碱法
2、碳酸钙 CaCO3
△几种常见的形式
汉白玉 大理石 石灰石 蛋 壳 贝 壳
△性质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
3、食盐 NaCl
△食盐的来源:井水制盐、海水晒盐
△用途:制生理盐水(0.9%) 杀菌 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性质 ――演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作业:作业本(一)
第2课时
三、盐的制取
演示: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强调: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述的反应规律外, 还需要考虑产物的特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物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来判 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钾钠钡铵四碱溶
钾钠铵硝盐全溶
盐酸盐,除银盐
硫酸盐,除钡盐
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
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径有多少? 比一比,谁想的多!
四、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介绍:什么是化肥?以及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24页图1-30,连线题
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
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
举例说明 氨与硫酸 氨与碳酸等
铵盐的性质:
演示:铵盐与碱溶液反应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思考练习:课本25页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 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成份K2CO3)
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 小 结:盐与铵盐
课堂练习:课本第27页练习1-3题
作 业:作业本
第3课时
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 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
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
-- 反思:在练习中经常用到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所以在这节课中要给与反复的强调
和练习。另外还可以加深,如H2SO4或HCl如何检验的练习。
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
第5节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
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7、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药品器材:
教学过程:
一、哪些物质是金属
1、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
见金属的实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2、 读图。
在课本P28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3、 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
离不开金属。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二、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 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
而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等特点。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1)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33
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7.9χ10千克/米,熔点为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 (2)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
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
(3) 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小结: 反思:在作业本中出现一题要区分延展性和可锻性的题目,在上课中要注意讲解两者的区别。
第2课时: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1、
1、 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
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2、 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 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②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
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3、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 Zn+ 2HCl==ZnCl2+ H2↑ 3、 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
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 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
1、 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2、 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
______________(铜丝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④置换反应
1、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
应。
2、 通式:A+BC=AC+B 或 A+BC=BA+C 3、 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小结:
第3课时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1) 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2) 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
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4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① 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
置换出来。
② 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
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3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
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
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 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
0 0 +1—1 2Na + Cl2 == 2NaCl
还原剂 氧化剂 产物
电子——化合价——过 程——物 质——产 物 失去——升 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 得到——降 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 小结: 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中,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 ) A、Na、Fe、Mg B、K、Cu、Fe C、Al、Zn、Hg D、Ca、Ag、Zn 2、下列物质中能够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CuCl2 B、AgCl C、FeCl2 D、FeCl3
3、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由Y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Z、Y、X B.Y、Z、X C.Z、X、Y D.Y、X、Z
4、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关系为——(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X、Y两金属都能跟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置换出银;X跟稀硫酸不反应,Y跟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判断X、Y两金属可能依次是 ( ) A.铜、锌 B.铁、锌 C.铜、汞 D.铁、汞
6、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反思:在教学金属活动性时,可渗透要辨别3种金属活动性,可选用活动性中间选用盐溶液,两侧的选用金属单质,或者相反。
第5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重点难点: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药品器材: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 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 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
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 1、甲烷CH4
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 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 演示:甲烷的可燃性
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发生?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 (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点燃之前,必须进行纯度的检验
2、丁烷C4H10
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 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乙炔C2H2
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3000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
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 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1-44) 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
1、糖 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 ――-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臭味!
3、脂 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
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
课堂练习:课本38页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药品器材: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 锰酸钾、烧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
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
状态进行分类?
――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小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
类。
第2课时
*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
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2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二、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小结:⑴金属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 ⑵在常温下非金属一般呈固态或气态,但溴呈液态;金属一般呈固态,但汞呈液态。 △思考⑶银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铜、铝,但实际应用中,为什么导电设备通常用铜、铝,而很少用银?解析:银的价格昂贵。
⑷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解析:利用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判别。如利用这种金属是
否能导电,是否能导热,是否具有延展性等性质来确定。
三、金属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讨论:⑴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说出两种原因?解析:银资源少,价格贵;用银作煮食器皿,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银,日积月累会造成人体中毒。//银较柔软;
⑵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答:铁表面镀锡是防止铁生锈(锡的金属活动性较弱,不易生锈),锡的熔点低,(导热性不如铁,)而且硬度小,易变形,所以不用锡制造。
⑶说一说最常见的非金属碳、硫、氧的用途?答:炭可作燃料,制黑火药、冶炼金属;硫可物质的漂白,若水银洒落在桌面上,可用硫粉覆盖,以防止硫蒸气造成人中毒,硫还可制火药;氧气的用途一是供给呼吸,二是支持燃烧。
⑷钛——继铜、铁、铝后的“第四金属”,成为金属中的新秀。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其主要特性有:①密度为4.54克/厘米3的,机械强度与钢相当,比铝大两倍,比镁大五倍。钛合金制成的飞机比其他金属制成的同样重的飞机多载旅客100多人。
②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以抵抗强酸腐蚀,表现
出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一般金属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会变得千疮百孔而钛却安然无恙。制成的潜艇能抗海水腐蚀,且其下潜深度比不锈钢潜艇增加80%.
③钛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如钛加入到钢中制得的钛钢坚韧而富有弹性; ④钛无磁性。不会被水雷发现,具有很好的反监护作用。
⑤钛具有“亲生物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性,适用于任何杀菌方法。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各种人造关节、头盖骨、骨骼固定夹等。 作 业:作业本
第3课时 本节知识点复习、作业讲评。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
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1课时
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
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①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③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
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 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 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 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作业:作业本第2部分
反思: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个重点,在讲解时,可与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对比讲解。从本质上,理解装置和实验原理。
第3课时
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蛋壳的变化
1、 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 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 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4、 解释原因。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53页1-6题
作业:作业本第3部分
反思:在讲解八圈图时,要注意联系第一章的知识来学习。
第3节 常见的材料(3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3、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药品器材: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一、金属材料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① 观察它们的外观;
② 导电性实验;
③ 压力实验;
④ 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
第2课时
引入: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
5、评价
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小故事:铁生锈的魔力
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
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
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
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
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
1、保护膜法
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如制成不锈钢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1、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2、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作业:资料收集,解决“用什么办法处理废干电池?”问题。
第3课时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
1、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和材料
结构 材料
正极 碳棒、二氧化锰、乙炔黑、石墨
氯化铵、氯化锌、氧化锌、水
隔膜 纸或淀粉糊
负极 在纯度为99%以上的电解锌中,添加微量的铅、镉、氯化汞
封口 铁或塑料、塑料沥青等
外壳 铁或塑料、纸、塑料等
2、危害:
通过对常用干电池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废电池中的汞和镉等重金属含量较高,汞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并容易积蓄在脑细胞中,造成人体运动失调等,并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身,并能危及后代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摄取环境中的镉。进入人体的镉,会影响肝、肾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
能。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骨痛病”事件。
3、措施: ⑴回收电池;⑵建立废电池处理厂;⑶实现金属的循环再生。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
1、 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3、陶瓷: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
三、有机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塑料: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
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 *讨论: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
――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
性能: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
缺点: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讨论: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课堂练习:课本第74页1-5题
反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类别的区别。
第4节 材料的发展(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3、了解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请各举出几种。
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
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一、新型材料
――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
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
超导材料:
反思:本课中着重讲记忆合金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
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重点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用具: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棒
教学过程:
引入: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
――势能转化为动能
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
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
演示: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
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练习: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
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思考能的转化。
课堂练习:课本85页练习1-2题
作业:作业本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
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功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一、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
做了功。
*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
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
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二、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焦(J)或 牛·米(N·m)
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 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
2、 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3、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例: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
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
例:某大厦楼高50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米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
料共约2×104米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1.5×103千克/米3,取g=10牛/千克。
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
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为1×103米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
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100
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小结: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
化。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3题
第2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图片
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
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
――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
例1: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1:3,
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
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______。
例2: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
小时即可能把水箱充满。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g=10牛/千克)
范文四: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期中模拟卷
2013年纳思书院九年级期中模拟测试卷
科 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 18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全卷 g =10N/kg。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Pb-207。
一 . 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二氧化钛(TiO 2)是一种广泛用于光化学反应、太阳能电池的物质。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不能 反映二氧化钛化学性质的实验是()
A .把 TiO 2加入各种酸溶液中,测量溶液的 pH 变化
B .把 TiO 2加入各种碱溶液中,测量溶液的 pH 变化
C .把磁铁接触 TiO 2后,观察 TiO 2是否被磁化
D .加热 TiO 2检测有无气体放出
2.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 .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 .能和 CO2反应
D .能和硫酸反应
3.要完成下列变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 . Fe 2O 3Fe(OH)3B . NaOH Na 2SO 4
C . Cu(OH)2
CuO D
.
BaCl
2
BaCO 3
4.如图所示,挖土机的挖土速度往往很慢,这是为了()
A .保证挖土质量 B .获得较大的挖土动力
C .可以节约燃料 D .保证挖掘施工安全
5.关于 1焦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把质量为 1千克的物体沿力 F 的方向移动 1米,力 F 所做的功等于 1焦
B .把质量为 1千克的物体竖直匀速举高 1米,举力所做的功等于 1焦
C .把重为 1牛的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 1米,水平推力所做的功为 1焦
D .把重为 1牛的物体竖直匀速举高 1米,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 1焦
6.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一定具有能
B .一块砖头放在桌面上没有做功,因此它没有能
C .甲物体运动比乙物体快,则动能一定比乙的大
D .一根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弹簧,虽然没有被压缩或拉长,但它仍具有势能
二、 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 2+、 Mg 2+、 SO 42-及泥砂, 可将粗盐溶于水, 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 Na 2CO 3溶液;⑤加过量 BaCl 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 .②④⑤①③ 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8.为了便于观察中和反应中的放热现象.小倩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烧杯内装有 NaOH 溶液) .有关此 装置的使用和评价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烧瓶内的液体一定要浸没长颈漏斗的末端
B .直接在烧瓶内加入镁条和稀硫酸,通过观察长颈漏斗内液面的高度变化,
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C .烧瓶中加入少量的品红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
D .稀硫酸加入到烧杯中与 NaOH 溶液反应,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9.如图中 “-” 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 “→” 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戊.下面四组选项
)
A . Ba (NO 3) 2Na 2CO 3H 2SO 4KCl
B . HCl MgSO 4KOH Cu (NO 3) 2
C . HNO 3CaCl 2K 2CO 3NaCl
D . MgCl 2KNO 3NaOH K 2SO 4
1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未确定其组成,进 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 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C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 .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12. 用如图装置测定水中氢、 氧元素的质量比, 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 U 型管的质量差, 实验测得 m(H)∶ m(O)>1∶ 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 . I 、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 . CuO 没有全部被还原
C .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 .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13.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 B . 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通入
不断加入无水硫酸铜
一氧化碳气体并加热
C .向一定量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 D .向一定量的 HCl 和 CaCl 2(CaCl 2溶液呈中性)
滴加稀硫酸 混合液中加 Na 2CO 3溶液
14.在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有 Zn 2+,无 Cu 2+,可能有 Fe 2+
B .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有 Zn 2+,没有 Cu 2+和 Fe 2+
C .若反应完成后锌无剩余,溶液中若有 Cu 2+,则一定有 Fe 2+
D .若反应完成后锌无剩余,溶液中若无 Cu 2+,则可能有 Zn 2+和 Fe 2+
15.如图是健身用的 “ 跑步机 ” 示意图.质量为 m 的健身者踩在与水平面成 α角的静止皮带上,用力向后蹬皮带,
可使皮带以速度 v 匀速向后运动.若皮带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脚的摩擦力为 f ,则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 f 是皮带运动的阻力
B .人对皮带不做功
C .人对皮带要做功,其做功的功率为 fv
D .人的重力与皮带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6.在一个高为 h 、长为 L 的斜面上,用沿斜面向上的力 F 把重为 G 的木块匀速向上拉的过程中,如果斜面的机
械效率为 η,则木块和斜面间的摩擦力表达式错误的是(
)
17.下图是使用汽车打捞水下重物示意图。在重物从水底拉到井口的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向右运动,忽略水
的阻力和滑轮摩擦,四位同学画出了汽车功率(P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18.如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 F 的作用下以 O 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 过程中,若动力臂为 l ,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 M ,则()
A . F 增大, l 增大, M 增大
B . F 增大, l 减小, M 减小
C . F 增大, l 减小, M 增大
D . F 减小, l 增大, M 增大
19. 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 (不计绳的质量和滑轮与轴的摩擦) 将一个重为 78N 的实心铁块
A 匀速提升 2m ,拉力 F 做的功为 200J .若将铁块置于水中,如图乙所示,仍用此滑轮组将
铁块 A 在水中匀速提升 2m (不计水的阻力, 铁的密度为 7.8×103kg/m3)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两次提升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B .图乙所示提升过程与图 7甲所示提升过程相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减小了 2%
C .拉力 F′ 做了 180J 的功
D .动滑轮所受重力为 20N
20.学生在做模拟 “ 蹦极 ” 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 a 点, b 点是橡皮
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 c 点是小石块从 a 点自由下落所能到达的最低点。 在小石
块由 a 点到 c 点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石块动能一直在增加
B .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 .小石块经过 b 点时,橡皮筋具有弹性势能
D .小石块到达 c 点时,动能为零
21.“五一”假期,小林和爸爸一起去登红山,小林用了 15min 登到山顶,爸爸用了 20min 登上了山顶,爸爸的 体重是小林的 1.5倍,则小林与爸爸的登山功率之比为()
A . 9∶ 8B . 8∶ 9C . 1∶ 2D . 2∶ 1
22.小丽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几种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 c/[J? (kg ? ℃) -1]物质 比热容 c/[J? (kg ? ℃) -1]
水 4.2×103冰 2.1×103
酒精 2.4×103铝 0.88×103
水银 0.14×103铜 0.39×103
A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铝块放出的热量多
B .水和酒精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温度变化相同,则酒精比水质量多
C .质量相等酒精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末温相同,则酒精初温较高
D .冰块和铜块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铜块末温较高,则铜块的初温较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3分)
23. (6分)有三种元素 A 、 B 、 C ,已知 A 元素的离子 A +结构示意图为:B 元素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 C 元素和 B 元素组成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是常用的溶剂.
(1) A 、 B 、 C 三种元素可组成一种化合物 D , D 的化学式是 ▲ ;这种化合物的俗名是 ▲
(只填一种) ;
(2)化合物 D 溶于水所得溶液的 pH ▲ (填 “ 大于 ” 、 “ 小于 ” 或 “ 等于 ” ) 7;化合物 D 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 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 ▲ ;
(3)将一种硫酸盐溶液加入到化合物 D 的溶液中发生反应,有一种蓝色的沉淀生成,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24. (7分)如图中的 A ~I 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
H 、 C 、 O 、 S 、 Cl 、 Na 、 Ca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 A 、 E 、
H 是氧化物; A 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60%; I 俗称小苏打, C 、 I 分别与足
量 F 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 “-”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 I 的化学式 ▲ ; E 的化学式 ▲ .
(2)在 C 物质的水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 ▲ 色.
(3) 写出 A 和 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写出 G 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5. (4分)某溶液含有 H +、 Na +、 Mg 2+、 Fe 3+、 Cl -、 OH -、 NO 3-、 CO 32-中的几种离子.经检测 pH=13,取溶液少 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
26. (6分)如图所示,用固定在墙上的三角支架 ABC 放置空调室外机.如果 A 处螺钉松脱,则
支架会绕 ▲ 点倾翻.已知 AB 长 40cm , AC 长 30cm .室外机的重力为 300N ,正好处在 AB 中
点处,则 A 处螺钉的水平拉力为 ▲ N (支架重力不计) .为了安全,室外机的位置应尽量 ▲
(选填 “ 靠近 ” 或 “ 远离 ” )墙壁.
27. (4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挂上木块 a 、 b 后,恰好静止,若不计动滑轮和绳的自重及摩擦力
的大小,将木块 a 、 b 各切去一半,将出现 a ▲ , b ▲ (填 “ 上升 ” 或 “ 下降 ” 或 “ 不动 ” ) 。
28. (6分) 倒链 (又称神仙葫芦) 如图所示的装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提物工具 “ 差动滑轮 ” ,
俗称 “ 神仙葫芦 ” .它的上半部分是由固定在一起半径分别为 r 和 R 的两个齿轮组成, 能绕中心轴
O 转动,下半部分是一个动滑轮.封闭的链条绕过滑轮,动滑轮下面悬挂着质量为 M 的重物,
已知, R 大于 r .悬挂动滑轮的链条处于竖直状态,滑轮与链条的重力及轴 O 处的摩擦均忽略
不计.现用大小为 F 的力以速率 v 匀速拉链条,转动一周时,机械对重物做功为 ▲ ;拉力 F
的大小至少应为 ▲ 。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 41分)
29. (10分)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 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 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 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 D 的质量为 83.4g ;③准确称得 6g 纯碱样品放入容器 b 中; ④打开分液漏 斗 a 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 A 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 得干燥管 D 的总质量为 85.6g 。试回答: (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装置 A 中试剂 X 应选用 ▲ ;
(2)若没有 C 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 (填 “ 偏大 ” 或 “ 偏小 ” ) ;
(3) E 装置的作用是 ▲ ;
(4)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 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 ▲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30. (8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 的 O 点作为支点,在 A 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 G 的钩码,在 B 点用
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 使杠杆保持水平; 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上升(保
持 O 点位置不变) ,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F ,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 A 、 B 两点上
升的高度为 h1、 h2,回答下列问题:
(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 η=▲ (用字母符号表示)
(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
(3)若将钩码的提升高度变为原来的 2倍, A 、 O 、 B 三点在杠杆上的位置不变,则杠杆的
机械效率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 A 移至 C , O 、 B 在杠杆上的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 率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1. (7分)甲、乙两同学利用下面装置测定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回答问题:
① A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
② B 装置作用 ▲ ; C 装置作用 ▲ 。
③ D 装置中铜和氧化铜总质量为 10克,充分反应后, E 装置的质量增加 1.8克,则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 ▲ 。
④ F 装置的作用是 ▲ ,如果没有 F 装置,会使实验结果 ▲ (偏大、偏小) 。
32. (10分)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小组将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
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 ▲
(2)下列 A 、 B 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 A :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 B :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 1、图 2、图 3和图 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a ) 按图 ▲ 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 A 的, 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 ▲
(相等 /不相等) ,则可初步判断猜想 A 是错误的;
(b ) 按图 ▲ 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 B 的, 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
则可初步判断猜想 B 是 ▲ (正确 /错误)的。
(4)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
33. (6分)某科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
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 【猜想与假设】
甲认为:可能是 NaCl 、 Na 2CO 3、 Ca(OH)2
乙认为:可能是 NaCl 、 NaOH 、 Na 2CO 3
丙认为:可能是 NaCl 、 NaOH 、 Ca(OH)2
丁认为:可能是 NaCl 、 NaOH
(2) 【交流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
(3) 【活动与探究】 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
溶质是 NaCl 、 NaOH 、 Na 2CO 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 Na 2C03溶液无现象,据
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 CaCl 2溶液观察到现象是 ▲ ,
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 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4) 【解释与结论】 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
的原因是:▲ 。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 中溶质的成分得
出了正确结论。
五、分析、计算题(本答题共 34分)
34. (8分)如图(甲)所示,杭州钱江二桥正桥长度约为 1877m ,两侧引桥长度均约为 1400m ,正桥距地面高
约 20m 。 (g =10N/Kg)
(1) 一辆汽车重 4t 、 载重 8t , 在匀速行驶中受到的摩擦力为车和物总重的
0.02倍,这辆汽车沿引桥和沿正桥匀速行驶时汽车的牵引力分别为多大?
(2)有人设想利用汽车在公路上有走的重力压迫液压缸的活塞上下运动,产生高压水后
带动二桥入口处的水轮机,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如图 (乙) 。目前二桥上每天的车
流量约为 50000辆,假设平均每辆车给活塞的压力为 50000N ,且将活塞压下 20cm ,那
么水轮机每天能获得多少能量?
(3)如果水轮机的能量转换效率为 80%,发电机的转换效率为 90%,那么该发电装置每
天可以提供多少能量?
35. (8分)为了缓解用电高峰电力紧张的矛盾,我国 ? 些地区使用了 “ 分时电(能)表 ” 。下表是采用分时计费前、
小明家每天要用电水壶将质量为 3kg 、初温为 20℃的水烧开,已知气压为 l 标准大气压,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 (kg? ℃) , 1度电为 3.6×106J 。求:
(1)这些水被烧开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使用分时电表后,小明家把烧水时间安排在低谷期,若不计热量损失,仅此一项,一个月(以 30天计) 比 原来节省多少元电费?
36. (8分)某建筑工地用升降机提升实心砖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升降机货箱的重力是 300N , g 取 10N/kg。不 计滑轮和钢丝绳的重力,不计摩擦。试求:
(1)已知砖的密度是 2×103kg/m3,每块转的体积是 1.5×10-3m 3,则每块砖的重力
是多少?
(2)如果钢丝绳上允许施加的最大拉力是 2100N ,则该升降机一次最多能匀速提
升多少块砖?
(3) 某次提升中, 升降机在 50s 内将货物匀速提升了 10m , 钢丝绳的拉力是 2000N 。
则钢丝绳的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37. (5分)将一包含有杂质的铁粉样品分成质量相等的两份(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 .若向其中一份中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 0.2g 不溶物;若向另一份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 1.8g 不溶物。求该铁粉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38. (5分)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 “ 电瓶 ” ) ,它的优点是可以充 电循环使用.电瓶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铅(PbO 2) ,负极材料是金属铅(Pb ) ,电瓶内所加液体是溶质质量分数为 36%的稀硫酸,放电(为外界供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PbO 2(固) +2H2SO 4+Pb=2PbSO4↓+2H2O 当放电时,反应物反应掉一定量后,就会导致电压下降,不能正常使用,这时就必须及时充电.
(1)电瓶在放电时, ▲ 能转化为电能。
(2)假如某个电瓶中铅的质量为 1800克,内装 36%的稀硫酸 1200克,当有 310.5克的铅参加反应时,需消耗稀 硫酸中溶质多少克?此时电瓶中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甲
范文五: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观察形状、颜色
2、 晶体的溶解
3、 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 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 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 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酸+金属→盐+氢气
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酸+盐→新酸+新盐
-*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 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 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
――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 ②作业本
反思: 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
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 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 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 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2、 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
+- 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 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 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
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
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 ――表面变潮湿
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
――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
――兔毛溶解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 ――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
反思:各种碱的应用归纳后要加以强调。
第4节 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氯化钠和水
通过蒸发结晶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一、什么是盐
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晶体(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有的晶体是盐),
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绿柱石 橄榄石 锆石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 Na2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
△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
△演示: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介绍侯氏制碱法
2、碳酸钙 CaCO3
△几种常见的形式
汉白玉 大理石 石灰石 蛋 壳 贝 壳
△性质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
3、食盐 NaCl
△食盐的来源:井水制盐、海水晒盐
△用途:制生理盐水(0.9%) 杀菌 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性质 ――演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作业:作业本(一)
第2课时
三、盐的制取
演示: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强调: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述的反应规律外, 还需要考虑产物的特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物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来判 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钾钠钡铵四碱溶
钾钠铵硝盐全溶
盐酸盐,除银盐
硫酸盐,除钡盐
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
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径有多少? 比一比,谁想的多!
四、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介绍:什么是化肥?以及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24页图1-30,连线题
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
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
举例说明 氨与硫酸 氨与碳酸等
铵盐的性质:
演示:铵盐与碱溶液反应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思考练习:课本25页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 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成份K2CO3)
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 小 结:盐与铵盐
课堂练习:课本第27页练习1-3题
作 业:作业本
第3课时
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 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
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
-- 反思:在练习中经常用到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所以在这节课中要给与反复的强调
和练习。另外还可以加深,如H2SO4或HCl如何检验的练习。
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
第5节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
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7、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药品器材:
教学过程:
一、哪些物质是金属
1、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
见金属的实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2、 读图。
在课本P28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3、 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
离不开金属。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二、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 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
而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等特点。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1)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33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7.9χ10千克/米,熔点为
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
(2)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
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
(3) 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小结:
反思:在作业本中出现一题要区分延展性和可锻性的题目,在上课中要注意讲解两者的区别。
第2课时: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1、
1、 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
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2、 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 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②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
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3、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 Zn+ 2HCl==ZnCl2+ H2↑ 3、 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
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 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
1、 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2、 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
______________(铜丝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④置换反应
1、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
应。
2、 通式:A+BC=AC+B 或 A+BC=BA+C 3、 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小结:
第3课时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1) 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2) 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
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4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① 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
置换出来。
② 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
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3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
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
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 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
0 0 +1—1 2Na + Cl2 == 2NaCl
还原剂 氧化剂 产物
电子——化合价——过 程——物 质——产 物 失去——升 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 得到——降 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 小结: 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中,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 ) A、Na、Fe、Mg B、K、Cu、Fe C、Al、Zn、Hg D、Ca、Ag、Zn 2、下列物质中能够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CuCl2 B、AgCl C、FeCl2 D、FeCl3
3、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由Y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Z、Y、X B.Y、Z、X C.Z、X、Y D.Y、X、Z
4、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关系为——(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X、Y两金属都能跟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置换出银;X跟稀硫酸不反应,Y跟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判断X、Y两金属可能依次是 ( ) A.铜、锌 B.铁、锌 C.铜、汞 D.铁、汞
6、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反思:在教学金属活动性时,可渗透要辨别3种金属活动性,可选用活动性中间选用盐溶液,两侧的选用金属单质,或者相反。
第5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重点难点: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药品器材: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 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 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
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 1、甲烷CH4
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 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 演示:甲烷的可燃性
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发生?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 (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点燃之前,必须进行纯度的检验
2、丁烷C4H10
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 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乙炔C2H2
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3000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
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 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1-44) 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
1、糖 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 ――-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臭味!
3、脂 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
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
课堂练习:课本38页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药品器材: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 锰酸钾、烧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
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
状态进行分类?
――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小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
类。
第2课时
*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
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2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二、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小结:⑴金属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 ⑵在常温下非金属一般呈固态或气态,但溴呈液态;金属一般呈固态,但汞呈液态。 △思考⑶银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铜、铝,但实际应用中,为什么导电设备通常用铜、铝,而很少用银?解析:银的价格昂贵。
⑷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解析:利用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判别。如利用这种金属是
否能导电,是否能导热,是否具有延展性等性质来确定。
三、金属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讨论:⑴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银不宜用来制造煮食器皿?试说出两种原因?解析:银资源少,价格贵;用银作煮食器皿,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银,日积月累会造成人体中毒。//银较柔软;
⑵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制造,而不用锡制造?答:铁表面镀锡是防止铁生锈(锡的金属活动性较弱,不易生锈),锡的熔点低,(导热性不如铁,)而且硬度小,易变形,所以不用锡制造。
⑶说一说最常见的非金属碳、硫、氧的用途?答:炭可作燃料,制黑火药、冶炼金属;硫可物质的漂白,若水银洒落在桌面上,可用硫粉覆盖,以防止硫蒸气造成人中毒,硫还可制火药;氧气的用途一是供给呼吸,二是支持燃烧。
⑷钛——继铜、铁、铝后的“第四金属”,成为金属中的新秀。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其主要特性有:①密度为4.54克/厘米3的,机械强度与钢相当,比铝大两倍,比镁大五倍。钛合金制成的飞机比其他金属制成的同样重的飞机多载旅客100多人。
②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以抵抗强酸腐蚀,表现
出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一般金属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会变得千疮百孔而钛却安然无恙。制成的潜艇能抗海水腐蚀,且其下潜深度比不锈钢潜艇增加80%.
③钛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如钛加入到钢中制得的钛钢坚韧而富有弹性; ④钛无磁性。不会被水雷发现,具有很好的反监护作用。
⑤钛具有“亲生物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性,适用于任何杀菌方法。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各种人造关节、头盖骨、骨骼固定夹等。 作 业:作业本
第3课时 本节知识点复习、作业讲评。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
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1课时
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
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①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③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
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 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 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 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作业:作业本第2部分
反思: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个重点,在讲解时,可与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对比讲解。从本质上,理解装置和实验原理。
第3课时
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蛋壳的变化
1、 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 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 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4、 解释原因。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53页1-6题
作业:作业本第3部分
反思:在讲解八圈图时,要注意联系第一章的知识来学习。
第3节 常见的材料(3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3、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药品器材: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一、金属材料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① 观察它们的外观;
② 导电性实验;
③ 压力实验;
④ 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
第2课时
引入: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
5、评价
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小故事:铁生锈的魔力
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
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
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
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
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
1、保护膜法
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如制成不锈钢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1、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2、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作业:资料收集,解决“用什么办法处理废干电池?”问题。
第3课时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
1、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和材料
结构 材料
正极 碳棒、二氧化锰、乙炔黑、石墨
氯化铵、氯化锌、氧化锌、水
隔膜 纸或淀粉糊
负极 在纯度为99%以上的电解锌中,添加微量的铅、镉、氯化汞
封口 铁或塑料、塑料沥青等
外壳 铁或塑料、纸、塑料等
2、危害:
通过对常用干电池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废电池中的汞和镉等重金属含量较高,汞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并容易积蓄在脑细胞中,造成人体运动失调等,并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身,并能危及后代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摄取环境中的镉。进入人体的镉,会影响肝、肾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
能。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骨痛病”事件。
3、措施: ⑴回收电池;⑵建立废电池处理厂;⑶实现金属的循环再生。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
1、 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3、陶瓷: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
三、有机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塑料: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
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 *讨论: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
――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
性能: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
缺点: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讨论: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课堂练习:课本第74页1-5题
反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类别的区别。
第4节 材料的发展(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3、了解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请各举出几种。
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
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一、新型材料
――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
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
超导材料:
反思:本课中着重讲记忆合金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
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重点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用具: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棒
教学过程:
引入: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
――势能转化为动能
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
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
演示: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
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练习: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
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思考能的转化。
课堂练习:课本85页练习1-2题
作业:作业本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
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功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一、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
做了功。
*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
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
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二、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焦(J)或 牛·米(N·m)
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 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
2、 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3、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例: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
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
例:某大厦楼高50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米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
料共约2×104米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1.5×103千克/米3,取g=10牛/千克。
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
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为1×103米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
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100
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小结: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
化。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3题
第2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图片
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
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
――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
例1: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1:3,
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
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______。
例2: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
小时即可能把水箱充满。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g=10牛/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