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文言句式》教案?
?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 例如:?
?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
1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 二、?被动句
?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 三、省略?句
?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2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 屠惧?,投(之)以?骨。(《狼》?)
?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
?语要补充出来?。
?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 (一)、?宾语前置
?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
定词表示?。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之人不余欺也?~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例如:“?东乡坐。 ” ?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
惟命是听? (?成语)
3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 惟你是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 (1?)中心词+定?语+者 ? 中心词+之?+定语+者 ?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 (三)状?语后置:
?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覆之?以掌。 ?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 (四?)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五、固定?句式
? 1、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4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 8 ?、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10、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 ? ? ? ? ? ? 第?二课时
? 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 ?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C(得?双石于潭上 ? ?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 C.亚父者?,范增也 ? D.具告?以事
?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 ? ? D(此乃天?也
?4.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5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C?(其制稍异?于前 ? ? D?(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 C?(亦足以畅叙?幽情 ? D(晤言一?室之内
? 6.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 ?父母?者,人之本也?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此不知人?之祸也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离骚与世推移”者? ,犹离忧也
? A(?????/?????B?(???? ? ?/????
? C(?????/?????D?(???? ? ?/????
?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 ? B(被?执至南门
?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 8.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 ? ? ?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 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 B(何?以明其然,
?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 ?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 译文?: ? ? ? ? ? ? ? ? ? ? ? ?
?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译文: ? ? ? ? ? ? ? ? ? ? ? ? ?
1?2.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
?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 ? 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13?. 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D.?良庖岁更刀,?割也。
? 14.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臣?未之闻也。 ? ?保?民而王,莫之??曰:?能御也。“牛何 ?之。”
? ?对曰:?“将以衅钟。?” ?是?乃仁术也。 ? ?夫?子之谓也。 ? ?百?姓之不见保。? ?然?则一羽之不举?。 ??是诚不能也。?
??构怨于诸侯。? ??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12王?坐于堂上。 ? A.?????/???11/????/?/???12 ?B.???????11/???/?/?/???12
? C.????/??1?1/???/???/??1?2 D?.???????11/???/?/??/??12
6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 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题
? ? ? ? ?邻? 女? 说 ?
? ? ? ? ? ? ? ? [清]戴名?世?
?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面黠?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粲然?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 [注?]?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膏:润发脂?:染发膏。??黠(xiá)?:黑。?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粲的?然:放肆大笑?样子。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聘之者。 ?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 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 数:数?落,责备
?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 )
? ?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 ?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7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 ?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 ?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 ?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 A(???? B(???? C.???? D(????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B. ?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落?女远离世俗、?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
?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
翻?译:
?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
? 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
? 翻译:
? 参考?答案
1. ?D (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 A
4.? C (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 C (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 A (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 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 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宾语前置?句 ??11?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
8
学大(北京)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心 Beijing XueD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
1.C?
2.B ?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 (3分)?
(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 (4分) ?(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
9
范文二:文言句式的特点
作者:不详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说明: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 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范文三:文言句式的特点
《文言句式》教案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四)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
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4.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晤言一室之内
6.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12.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 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3. 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未之闻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是乃仁术也。 ⑥夫子之谓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 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 ○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题
邻 女 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聘之者。 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 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 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 )
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B. 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
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
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
翻译:
参考答案
1. D (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 A
4. C (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 C (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 A (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 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 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
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 (3分)
(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 (4分)
(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范文四:公示文体的句式特点
1,常用省略
公示语用词简洁,措辞精确。叧要不影响公示语含义的准确性,并能体现出特定的功能、意义,就可以仅使用实词、关键词戒核心词汇,而将省略其他非重要成句因素。如: U-Turn OK 允许掉头
Open Now 现在营业
Beverage Not Included 酒水另付
Take Away Service Available 提供外卖
Fasten Seat Belt While Seated 坐定后系好安全带
2,使用现在时态
公示语给予所处特定区域范围的公众以现实行为的指示、提示、限制戒强制,为此,时态多用现在时。
【例1】Recycling bin to your right! Please use it. 【译文】回收筒在您右侧!请使用。
【例2】If this lift is out of order, please call 020-736397 for assistance,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
【译文】如果电梯出现故障,请拨打020-736397求助,我们为由此造成的任何不便深表歉意。
【例3】 No food is to be consumed in this area. 【译文】此处不准饮食。
【例4】 AITENTION: OUR MERCHANDISE HAS A HIDDEN SECUIY DEVICE UPON
PURCHASE IT WILLBE DEACTIVATED.
【译文】注意:本店商品内置特殊报警装置,付费后即行失效。
3,多用祈使句
因为受众多是行色匆匆,且公示语所针对的目标受众是明确的,所以祈使句在公示语中
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例1】 See Reverse for Full Rules and Condition详细规则条款见背页 【例2】 Lower window for ventilation调低车窗通风,通风请开车窗, 【例3】 Please do not help yourself to books from this shelf.请不要随意从架子上取书。
【例4】 Hold the Hand Rail抓紧扶手
4,结构简单,形式独特
为了让受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所要传达出的信息,公示语的 结构都应力求简短。同时英语公示语在书写上可以全部,戒将需要强调的部分,大写,戒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句末常不用标点符号。例如:
GLASS小心玻璃
PLEASE MIND THE STEP.请小心台阶。
Please DO NOT put other types of plastics in the bin.请勿将其他种类的塑料投入此垃圾桶。
No Cigarette Disposal. 不淮乱扔烟头。
范文五:绝句句式上的特点
近体诗创作之浅见系列三
绝句句式上的特点
读书时因机缘巧合,一位老先生曾给我们专门讲绝句,记得老先生谈过绝句的音韵和句式问题。因时间过去了二十余年,加上当时也不用功(现在想起后悔不迭!),老先生当年讲解的详细内容,已难复述。现在只能在模糊印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读诗的体会,来谈一谈了绝句句式上的特点。
绝句在唐代是作为唱词来创作的。为了拔高诗境,达到转、结精妙,也为了强化咏叹的调子(现代音乐在关键乐段的突出、强化,似乎就是一种传承),绝句在关键的三、四句上,比较注意句子形式,运用假设、诘问、否定(不、无、未、莫等)、排除(唯有、唯见、只是等)等句式特多。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假设和否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否定和诘问,“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则是诘问;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排除和否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是排除。类似的唐人名句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比如: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 杜甫)、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 李频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 金昌绪)、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唐 李益)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唐 苏郁)
??
这种句式,因其富有表现力,所以千年以降,一脉相承。唐以后的许多诗人在写作时都喜欢采用这些句式,创作出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诗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夏元鼎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清人王祖恢的“不见石仙袁少保,抱孙小字号东居。”;当代翦伯赞的“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年老先生的阐述细致精微、鞭辟入里(就是语调缺乏变化,嘿嘿),这里的表述,恐难传达出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