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表达方式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一)、描写手法有:衬托、渲染 对比、烘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细节描写、写景状物、铺陈。
1.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这就是白描。
2.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3(细节描写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运用“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
二)、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诗)、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借古讽今。
二、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10、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三、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
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 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6、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物烘托人。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7、象征: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并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叫做象征。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柏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
单一化等。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8、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0、正侧面描写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1、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 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也叫直接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5、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 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篇章结构艺术手法
开门见山、首尾照应、伏笔照应、曲笔入题、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先总后分、总分得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铺垫、过渡、视觉听觉关系、前后转折对比、以小见大、语序颠倒。
1.开门见山: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这就是开门见山。
2.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3.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1) 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2)照应的种类。A.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B. 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C. 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等。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1) 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杜牧《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5.抑扬。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1)欲扬先抑:为了张扬某种事物或人物,先把它(他)贬抑下去,制造悬念,形成波澜,突出某个事物、人物或某种思想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6、重章叠韵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7、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点睛之笔如用在诗词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的心志。又如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1、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例:冯延已《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案】步骤?: 这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步骤?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斜插的碧玉搔头,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答题步骤:
? 指明表现手法。
? 分析是如何运用的。
? 简要说明作用和效果。
2、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例:宋祁《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步骤?: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题步骤:
? 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角度(动静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概括画面特征。
? 简要说明作用和效果。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这是命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题型,十六套题中33个小题有十五处出现,涉及到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乎所有知识点。知识面之广,内容的混淆成为答题难关。要明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例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步骤?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叫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答题步骤:
?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
? 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2: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例: 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步骤?: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 :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答题步骤:
? 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 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表现方法单项练习
1.对比——反衬: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诗歌将“去岁”“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情景对比。表达作者访人而不得见的遗憾。
2.烘托——渲染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参考答案】这首诗用烘托的方法。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
3.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芦 花 ,唐,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诗中“摇浪花”“浑似雪”两个比喻,一个偏重于动态形象的描绘,一个偏重于静态色彩的描绘,把秋风吹动芦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并通过月光下芦花茫茫一片的景象,营造了朦胧、安谧、纯净的美好境界。
4.虚实相生(虚实相衬、虚实对比):
春 思 ,唐,李白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
罗帏。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手法。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像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望江南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对比手法。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5.比兴: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诗歌开头用眼前之景“杨柳青青江水平”起兴,引出下文,听到“郎”在“江上踏歌”之声,进而引发想念之情。双关手法(略)
6.托物言志: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夏天,大片旱苗将要枯死。但云彩却忽而倒映水中,忽而隐藏山后,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总是高高在上,悠悠化作奇峰,就是不肯下雨。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的死活疾苦。
7.细节描写: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索波荷颭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参考答案】诗歌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通过“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等细节描写,把女子的羞涩、纯真和内心的慌乱生动地表现出来。
夜笛词 ,唐,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参考答案】诗歌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笛声寥亮入东家”,引动“灯下裁衣妇”的思绪,竟然把衣服剪成了一朵同心花。就是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对吹笛人的相思之情。
12.卒章显志: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卒章显志手法。前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一副天光云影倒映图,鲜活美好。三句发问,四句才揭示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们,要想思想出新意,就得经常读书。
13(借景抒情: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参考答案】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诗歌表达的是送别之情。结尾并没
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寒鸦”全部归巢,而朋友却远行千里,孤独凄凉之情毕现;江水悠悠东流,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就像这江水一样绵绵不绝,感到令人情深意切。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4.抑扬: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诗歌运用了抑扬手法。作者先写主人爱惜青苔,怕留下鞋印,似有不欢迎人来之意;而轻轻敲响柴门,却久久无人来开,很是失望。但就在这失望之际,却突然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来,那么鲜艳,可见“春色”是“关不住”的,令人感到喜悦、振奋,觉得不虚此行。先抑后扬,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作者的激动之情顿现。
15(夸张: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6(侧面描写
李白《夜雪》
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将:行,流过。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解答时,先整体把握全诗的主旨,然后再具体分析采用的手法。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将“溪水将桥不复回”
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风波”
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风浪考验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 解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
静态。(2分)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2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分)
3(试鉴赏下面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表达技巧。全诗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
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试鉴赏下面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达技巧。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
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侠气概。辛辣地嘲讽了畏惧、怯懦、苟安江南的南宋投
降派。
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6(【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7(【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8分)(1)(3分)?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8(【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9(【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
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
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10(【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
16(?屈原 白居易
?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
起全篇。
11、【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12、【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
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范文二: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 但常见的不外乎以下种类: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 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 ,全诗一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 失意苦闷的情怀。
2、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 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 《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花自落” “鸟空啼” ,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 婉转的佳境却 “无人” 来欣赏, 以乐写哀, 以闹写寂, 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李白的 《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 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意蕴含蓄深远。
3、 情景交融。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4、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 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 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 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 高度自信。
5、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 ● 雾失楼台》 中以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来表达远离故土、 他乡为官、 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 李白的 《登 金陵凤凰台》 把历史上的典故、 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 抱,意旨悠远。
6、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一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野草丛 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借 古讽今的无限感慨。
7、 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范文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 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方法;
3、 了解答案表达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导入: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结构形式: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照应,就是前后呼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后面要有所交代;后面所说的内容,前面应有所提示或伏笔暗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基调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心情。
(2)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的方式。如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书法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春夜喜雨〉。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书法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
(6)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前者在永史诗中常见,后者在古风作品中常见,如〈兵车行〉。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对比、互文等。
5、 表现手法:
(1) 渲染、烘托(衬托):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运用浓墨重彩从正面反复铺陈着意描写景物或形象;
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包括正衬和反衬。可以是人烘托人,如
《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
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
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和衬托常在一起运用。
(2) 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
(3) 虚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虚实结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
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
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
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
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
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今夜 中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
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
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
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
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
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
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4) 抑扬、动静、比兴、象征、联想和想象等。
三、高考典型题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山西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1、运用了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课堂链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广东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 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表达了诗人北归无望的孤独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上海)
庐 山 瀑 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问题:以上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
解析: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四、归纳答题要点:
1、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运用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3、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 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请以颔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解析: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遥远,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范文四: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一、抒情手法(也是表现手法的一部分)
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尾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了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而牺牲自己的真挚感情。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的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出发。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 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它的作用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深化内涵,委婉含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辛弃疾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杀敌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慨。
6.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表现手法
1.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巧,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如汉乐府民歌《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的静。
2.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的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景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多用简练的语言来抒发质朴自然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实相生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梦中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6.欲扬先抑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如赵希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突出表现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7.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节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点面结合,突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形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陶者的富家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类似情况还有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用“绿肥”、“红瘦”借代绿叶、红花。
6.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排比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8.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醴酒临江,横槊曹公。”
9.反问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范文五: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具体分为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字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说一字的离别,没有说一字的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例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例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明远播,从而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例1、《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以诸葛亮自况。
例2《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典故表达自己还想为国献力。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用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朝。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时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歌把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借历史教训讽喻当朝统治者。
二、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例1: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歌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例2: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1):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2)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3)《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
3、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①乐景写乐情。
例: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舒。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
例: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4、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1: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注意:“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二句直接写花,三四句写粉蝶嬉闹花间,娇莺枝头歌唱,更显出花的鲜艳和芬芳,正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5、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例1: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例2、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云,古人诗歌中常用来象征隐士,此诗中李白用来象征刘十六的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暇的品格。
6、动和静。
(1)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7、正侧结合
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8、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
9、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10、对比。
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
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分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写做彼物。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也即“怜子”,“青”即“清”,“青”即“莲子”的颜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天的晴 谐音 感情的情,双关某人并非无情。。。
5、顶真: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如汉代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第一节点明劫人之事和被劫地点,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义公”被劫的环境和氛围。第二节,笔锋凌厉,情绪激愤,直陈劫之目的,揭示劫者“何人”,与前句顶真钩连呼应。第三节,从“义公”方面落笔,写他无力赎身之悲,与前三句密切相联。第四节,写事件的结局。
在这首诗里,顶真使得“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环环相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顶真还使得全诗读起来,不仅音调流畅,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气氛。
5.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