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各地教育教研部门采取了多样化的方式,成立名师工作室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每个名师工作室有着不尽相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是,宗旨都是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搭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本刊自本期开始设立“名师工作室”栏目,以展示名师风采,报道各具特色的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进名师工作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名师工作室”开栏的第一个专辑中,我们集中报道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黄爱华,以及他所引领的数学教学工作室的工作情况。黄爱华老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全国28个省、市的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做观摩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在全国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 出版专著《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 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是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成立的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一,主持人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颜辉副研究员和彭红玉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秉持“热爱(职业认同)、民主(尊重个性)、发现(适合路径)、坚持(持续关注)、通道(提供空间)、思想(分享提炼)、幸福(感受成就)”的理念,在“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全体成员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进行新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研究,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工作室在研究中坚持行为问题化(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问题课题化(将困惑的关键问题设计为研究课题)、经验概念化(给自己的研究经验赋予意义,用自己的概念、命题等记录体验与感悟),使得整个团队共同经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历程。 一、构建成长型团队 黄爱华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走过了一段路,在各自不同的教师经历中,很多人发现自己陷于与同伴既有相同又各有差异的种种困惑之中。如何改变自己,或者如何改变周遭以及自己,是每位成员的共同心声。这种不满足于现状、意欲更上一层楼的渴求成为工作室成员聚集在一起的共同心理基础。工作室主持人黄爱华在课堂教学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育科研上深厚的研究功力、在教师培训上专业的规划、在教育道路上精彩的人生体验等,无不成为全体工作室成员孜孜以求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接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小环节的设计,还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方向或问题,乃至工作中的某些不明或疑虑等,在黄爱华老师那里,总会成为一个一个交流的小话题、小课题。每一次的沟通、研讨都成为工作室成员超越自己的契机。大家在黄爱华老师的身边,亲其师,信其道,知道自己将会不断地超越自己,知道自己将要“前往的地方”。 二、争取高端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特别注重专业引领,聘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以及深圳市教科院的各位专家作为工作室团队的智力支持。各位专家多次就工作室的教研工作,特别是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做专场学术报告,进行教学现场指导以及专业咨询。 专家们对课题研究高屋建瓴的指导,使得工作室成员不仅收获了对“大问题教学”更为深刻的认识,还留下了许多对“大问题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促进了教师对课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磨,也使得教师对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工作室每位成员见到的材料是鲜活的,得到的信息是及时的,受到的指导是直接的。专家的专业引领,让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活动和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真正的专业性活动。工作室的专业引领真正做到了专家引领、高级研修、高端发展。 三、反思赋予经验意义 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研修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工作室要求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在研究中,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紧密联系课题研究的目标,不断地总结、提炼自己的观点和策略,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做法、经验,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提升,赋予自己原生态的经验以更理性、更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意义,从而使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策略,进而构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教学观、教学法。 对于“大问题”“大问题教学”,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从特点、结构等各方面赋予其如下意义。“大问题”的特点:能触及数学的本质。不仅是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基本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必须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要能摘到果实”;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有繁殖力”,能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一般源于学生提出的“雏形问题”。“大问题”的教学环节为:问题开始、问题展开、问题结束。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步骤: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尝试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或合作学习);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墙壁或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分享,教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共同概括(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问题延伸(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设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 工作室每位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深入反思,提炼“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并且定期就某一专题(如“导问”“导学”)进行教学策略的交流与研讨。如:刘全祥老师提出的“叩问疑点、重锤节点、准拎课眼——以‘3的倍数’教学为例谈大问题创设的基本思路”;高雅老师提出的“提炼关系、转化语言、体会等价——‘方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林炜老师提出的“设计导学案导学‘大问题’——以‘年月日’为例谈‘大问题’教学策略”;唐朝晖老师提出的“变‘小问题串’为‘大问题’,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为例谈‘大问题’教学策略”;史冰清老师提出的“问我所疑,问我所想——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谈‘大问题’教学策略”等。 这种基于案例的反思与提升,帮助工作室全体成员脱离了泛泛的经验之谈,大家经过了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经历了课堂的实践与淬炼,从知识的本体性、教育的基本规律、认知心理的分析、新课程相关的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去寻求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经验性的性质判断……使得我们的反思更有深度。 四、多种方式深入研究 1.聚焦课题,序列进行,研修内容系列化 被誉为美国“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第六个好习惯是“统合综效”,就是创造出远胜于团队中个人意见的第三种方案,实现1+1>2的成效。工作室成立之初,团队对于“进行什么课题研究”进行了研讨。有成员提出:黄爱华老师在导学上独树一帜,工作室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教师导学语言,扬导师之所长。又有成员提出:现如今课堂上问题质量差、问题琐碎,导致课堂效率低、导向性差,课堂教学导问的艺术值得研究等。思维的碰撞激荡出新的浪花,工作室最初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问导学”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课堂中呈现的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从而引发了对“大问题”的思考,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大问题”的提出引起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作室最后确定了研究课题: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一种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工作室按计划围绕“大问题”的“大”和“导”开展了五次教学研讨,层层递进,解决了成员们研究中的许多困惑。如高雅老师试教“方程的认识”时,“大问题”是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提出来的,显得过于牵强,且问题不明确,有为问问题而问之嫌。高老师的疑惑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才是“大问题”,用什么方式导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集体备课,研读课程标准及辅助资料,高老师对本节课中的“大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用、方程就是等式吗?本节课教学以三个“大问题”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手势读出方程,体验天平两边质量相等逐步展开。 2.聚焦课堂,课例引领,教学、科研一体化 课题聚集了团队成员的注意力。工作室成员带着“大问题”的种子,耕耘在各自的课堂中,从教学目标入手,研读文本,提炼课眼,精心设计“大问题”。 为了能更突出我们课题研究的意义,黄爱华老师主动做实验研究的“小白鼠”,提供了两个课例,教学内容都是“百分数的认识”,两节课分别是在2006年和2012年上的。2006年的课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经过课堂观察统计,教师提出问题高达143次!而2012年6月的第二次授课中,黄爱华老师仅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特殊在哪里。三个问题如海上航行中的灯塔,指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精彩。黑板上学生密密麻麻的板书,书写着学生们对百分数知识的稚嫩思考,红笔圈圈点点升华着学生们对百分数的认识。拨开迷雾见日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收获着知识,更提升了学习能力。对于两节课的对比研究,再次证明了我们课题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两三个覆盖全局、直指本质、涵盖重难点的“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支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充分解放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充分解放自己的双手,主动操作;充分解放自己的嘴巴,表述观点;充分解放自己的研究,勤于观察。就这样,工作室成员就“大问题”研究进行辩课,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在辩课中越辩越明,越来越深入人心。 以课例为载体辩课,可以实现课堂与科研一体化。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以磨课为主,每一次工作室的大型展示课前,黄爱华老师及组里的成员都会听试教,在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教学思路豁然开朗。在深圳福田、南山、宝安,在四川绵竹、北川,在东莞,我们工作室带去的课例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大问题”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植根在每位老师的心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一大片人。 3.聚焦策略,一门深入,研究内容主题化 磨砺心智的有效方法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工作室成员把课题实践中收获的鲜明的观点、典型的案例提炼成策略,大家定期进行交换,互相启迪。通过五次“大问题”课堂教学的研讨,导师与成员们一起提炼策略,整理出“大问题”的五个金规则: “大问题”的“导”需要引发问题。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 “大问题”的“导”需要关注差异。“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导”要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 “大问题”的“导”需要回头看看。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大问题”的“导”需要主动探索。“大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让学生本人去发现想要学的东西而不是被灌输。 “大问题”的“导”需要深度对话。“大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开放。走向教学开放,最关键的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建。 课题研究拾级而上,“大问题”结出青涩稚嫩的果实,蕴蓄着不竭的魅力! 课题聚焦大家的注意力,课题提升大家的研究力,课题发展课堂的执行力。黄爱华数学教学工作室以课题引领课堂教学结构性变化,以课题实现课堂教学突破性的变化。课题引领团队成员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让团队成为教育科研领跑者,辐射着一大批锐意改革的教师们。
范文二: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摘 要:在学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成长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用心学习,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用心反思、大胆创新,转变教学方式;用心交流,同伴互助,提高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用心感悟,享受教师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问三个石匠分别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不假思索无奈地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思考片刻,认真地说:“我在做这个国家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目光深邃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所世界上最宏伟的教堂!”
这则故事中的三个人,正对应了我对“教师”的三重理解:毕业初,对待工作感情淡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两年后,对待工作渐有热情,雄心勃勃想要干出点成绩;而现在,我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充满激情,真正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于是,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自我进步的要求。
2008年,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有幸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课题“历史(计算机)课改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几个课例的研究”。“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三年来,从批准立项、开题论证、深入研究,直到今日的成功结题,原来觉得遥不可攀的课题研究,如今已是我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伴随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也慢慢成长了起来。
一、用心学习,提升自我
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在这个媒体和资讯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不会被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所淘汰。在教学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堂里那些动态的生成,教师脑中那些灵光一现的想法,数不胜数,如何及时将它们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除了向教育名著、报纸杂志、名家、同行、网络、书本学习外,我特别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笔记、摘录、剪报构成了我自己的教学资源信息库。
在学习的同时我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随时注意收集素材,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以“立足校本、突出特色、转变教学方式”为教学理念,力求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一节节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都成为我成长的点滴见证。
二、用心反思,大胆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一般围绕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开展。具体做法是:以严格的纪律,规范的程序组织教学;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完成新知识的传授;以抄写笔记、背诵记忆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评价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如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使命。”[关秀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历史(计算机)课改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几个课例的研究”]
“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现代教学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运用多媒体上课如何组织好教学,是新形势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课题。基于以上现状,在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课例研究中,重新审视多年以来的教学方式,并大胆创新。我经常会这样反思:①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怎样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③如何帮助那些在学习上受过挫折的学生,让他们体会一次成功的喜悦?④怎样恰当地使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吗? 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机?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⑥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毫无兴趣,老师应该怎么办?⑦如何适应学生在动机模式上的个体差异?(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
参与课题研究后,面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我总是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这已成为我工作中的一种习惯。由“经验型老师”向“反思型老师”转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用心交流,同伴互助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一位教师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得到最快的进步和成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伴互助是确保课题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1)课例研讨:交流互动的平台。课例研究是我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历史教师针对课程理念、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教学生成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在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教研组文化熏陶下,教师们在互补中逐渐成长起来。
(2)一课多研:互助互学的途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一课多研的活动。一课多研有两种模式:一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进行多次的讲授,大家进行多次的点评和建议;二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大家进行集体的比较和分析。一课多研,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对话沟通、提高了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让教师们真正研有所获。
(3)教研组研讨:专业发展的依托。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支持,有组织的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工作的动力,更是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造血机制”。在教师群体中,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同伴的互助交流与学习中,教师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
四、用心感悟,享受成长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学生们充满疑惑的目光;教师掌控着课堂的进程,学生的激情很少;学生对知识只有被动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大多言听计从;学生的机械式回答太多,质疑的声音太小……而今,我们看到的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从学生上课的合作学习中,从他们的交流汇报中,从他们的作业中,从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感受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用心就会有收获。参与课题前,我一直努力追求做一位“好石匠”。而今,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堂”,与其说是一所我们想打造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未来的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是平庸还是卓越,是崇高还是卑琐?这都取决于我们这些“石匠”的双手,以及我们心目中的“原型”:是皮格马利翁心中的天使,还是平庸匠人手下的石像?
“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参考文献:
[1] 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2]高尚刚,徐万山.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余文森主编.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
范文三: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教研组教研活动积极性的突破口-------课题研究
象阳一中社政组 朱晓平
介绍经验谈不上,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向专家同行汇报工作,谈几点体会,欢迎指正。
一、教研组概况
本教研组总共9人,平均年龄34岁,包含了各专业的人才,其中政史专业毕业的4人,数学专业1人,英语专业1人,中文2人,化学1人,虽然教研组总体上在学科专业素养上先天不足,而且处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集中出现于从教十年左右)的高发期,曾经有一段时间,组员对教研活动毫无兴趣,教研活动处于单调乏味的停滞状态,公开课无人上,集体备课会成为碰头会,但是在近两年教研组成员在教研能力方面,教学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研活动又增添了活力,而给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注入活力的重要源头正是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本教研组成员取得一定的教研成绩,教学成果(如省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乐清市优质课一等奖等等),也正是集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与之后。由于课题组成员包含教研组所有成员,而负责人又是教研组长,因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也就增加了了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一内容功能的增加,使本组的教研活动积极性的调动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二、课题活动研究活动的开展与对教研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1、化压力为动力,激发教研组成员对教学研究的热情
“万事起步难”。课题立项在2005年,应该说课题申报一开始也并不是很主动,而是在市教研员黄老师的督促下申报的,课题为《发挥个性特长,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发挥教师教学风格方面的研究,在当时来看对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们基本上属白手起家。因而在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成员感觉到压力很大,但是任务必须要完成。
首先我们决定课题组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目的是与教研组会议相结合,使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结合。例会要求组员交流研究心得,再由负责人布置新任务,做到每次例会都有研讨主题,每次例会都有收获。正是在例会中的争论与交流过程中使课题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模糊的概念更加明朗。原先气氛沉闷的教研会议,开始变得富有生机活力,比如就为教师的教学个性构成因素,大家经过了激烈的讨论,使分类不断完善明确,一共修改了三次,最终的方案凝聚了全体成员的智慧和辛劳。
其次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与对研究成果的期待,使各成员情绪高涨,迅速行动起来,在庞杂的信息中查找资料,这种劲头是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所没有的。比如有些组员为了寻找一个概念的界定在新华书店花几个几个小时查找资料。因为本课题明确教师的个性特长与教学风格,必须要经历课堂实践的检验,于是原
先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现在有人主动请缨,课题组核心成员在一个学期内开了六节课,而且每一节课都是以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为主题,经过精心准备。由于听课者带有课题研究的任务,所以听课也更加积极,更加有目的性。在课题研究发生困难的时候,我们主动邀请教研室专家同行,为我们做听课指导,证实我们对课题组成员的教学风格的设计或完善教师的教学风格。的确参与课题研究使教研组的教研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使各成员体会到了什么是苦中作乐,什么是苦尽甘来,它使常规教研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它充分激发了潜伏于教师内心的研究精神。
2、课题研究使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与专业素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把课堂当成研究实践的平台,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的核心,反思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逐步认识总结自我个性特长,然后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对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进行完善与创新,并再通过课堂实践检验,这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循环上升的过程,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促进比较显著,通过不懈努力各成员在教学中开始显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形成初步的教学风格,并且得到专家的肯定。在近两年,课题组成员在学区、县级及市级优质课评比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核心成员多次在乐清市担任公开课、研讨课的任务,获得与会者的好评,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是分不开的。
同时我们要求在教学观摩中要求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带着任务听课,具体做法是对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特长的描述进行分类现场验证,如有的教师专门关注教态,有的教师专门关注教学语言等,在评课过程中,对其进行专题评叙,并提出建议,避免了以往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的评课弊端,使课堂观察评价更有针对性。
另外,课题研究的需要使各成员更加自觉将课堂中印象深刻的案例与反思,灵感做好记录,收集点滴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深入反思,撰写文章,积极参与各级案例论文评比,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相对来说,课题研究中的论文案例撰写更容易些,质量更高,因为主题是现成的,而且又有研究过程,有切身感受,所以针对本课题所撰写的论文案例获奖率与以往相比,大为提高。这在提高教师教研反思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3、从课题研究中养成的教研习惯与传统,继续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
“重过程,轻结果”。课题于2006年顺利结题,虽然由于在撰写结题报告方面的确存在一些缺陷,评比结果只是乐清市教科规划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但是从课题研究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东西与感悟到东西,教研组所形成的习惯与传统仍然在持续存在,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研究精神的延续。部分教研组成员继续参与温州市级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不错成绩,现正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活动。教研组成员不断追求自身的教学风格的完善,出现了教学风格鲜明独特在乐清市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职业成长目标更高。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研组有三名成员评为一级教师,一级教师比例已达到80%,骨干教师正积极向高级教师靠拢。
常规教研热情高涨。课题研究只是阶段性的,但它对之后的常规教研活动(听课、备课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研组的研讨气氛、听课习惯、备课中的创新精神仍然保留了课题研究时的习惯。教师的教研热情仍在延续,如现在的开课研讨安排,教师开始抢机会了。
三、总结:
的确,课题研究过程给教研组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它为常规教研注入了活力。如果用一句诗词来总结它对本教研组教研状况的影响,那么用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来概括最为贴切不过了。
范文四: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崔勇杰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6期
社会在转型、转轨,以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教育发展的大气候、大形势急需教育工作者转型、转轨;要求教师变教书匠、经验型为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学校也要不断转变观念,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那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我们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调动教师主动发展与自身利益发展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课题组应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学创新营造氛围,让新的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题组新的时尚,使课题组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课题组内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使课题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课题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
1. 打造一个高效的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科组组长、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 建立配套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能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提供一整套角色行为的规范模式,使得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有章可循。还可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课题研究规划制度、教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教研例会制度、互相听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目标激励制度、教研成果推广制度和相关奖励制度等,在校内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良好文化氛围。
3. 采取多种资源共享形式。专家参与是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在课题研究实施中,老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因此,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十分重要 。为此,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所谓“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学生和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来校诠释新课程,为我们指导课题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同时学校还应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所谓“走出去”就是多派本校教师外出学习、取经,使其成为骨干老师,并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示范课教学、带徒弟、树名师等,让他们的专业特长充分地得以展现。
4. 搭建多个课题研究平台。在学校大校课题的引领下,每位老师都可以研究一个小课题或几个教师同时研究一个小课题,让学校课题和老师小课题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使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题研究这个大环境下,学校可采取互相共享、课堂观摩、师徒结对、
教学比武、兄弟学校纵横交流、撰写教学叙事(随笔)、网络学习等形式,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空有其名,能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到实处。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激发共同参与
课题研究体现了“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新理念,它折射出的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职能拓展,表现教师生存状态的转变,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广大一线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在岗位上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可以以学校为中心,成立一个课题大组,在挖掘地域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研究的侧重点,对相应的学科进行深入的研习,并且要让教师了解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课题研究的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在课题研究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当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给予充分肯定,及时帮助他们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理念,并形成规范的教研行为,使他们尝到课题研究的甜头,从而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专家型”的转变。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倡导科学评价
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积极帮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切实有效地得以落实,以使教师自评真正起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进教育服务的目的。为了能全面而客观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一般都采用多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这些都可以记录在教师的成长记录袋中,便于了解教师发展轨迹,促进教师有方向性地发展。
范文五:课题引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题引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郭英梅
来源:《学园》2013年第27期
【摘 要】本文从课题引领教师专业阅读、课题引发教师课堂实践、课题引导教师团队互助、课题引发教师自主反思、课题引来教师专业引领五个方面来探讨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
【关键词】课题 教师 专业发展 引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87-02 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已由“以数量发展为主”转向了“以质量提升为主”,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熟程度。因此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课题研究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课题引领教师专业阅读
管理大师彼德·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中指出,当今世界谁学习最快,谁将是这一个领域的领跑者。1999年世界管理大会首次提出的树根理论,把一个组织、一个人比作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根,是组织、人的生命之根。学习力强,汲取的营养就多,树就茁壮成长。美国布莱克曼曾说:“不论时代如何演变,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必须提升学习力,做个有效的学习者,思想有多远,决定我们能够走多远。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改变了教师专业学习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弊端。学校在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渠道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在参加“中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与推广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教师们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并从网络上搜集了相关文章和案例。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阅读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要我读走向我要读,是推动教师专业学习的有力助推器。
二 课题引动教师课堂实践
实践出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来提升、来促进发展的实现。在课题引导下教师进行课堂实践,让教师的实践更有目的、更科学,更能看到实践的效果。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先后进行了五个指向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