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县高中教材版本
北京市各区高中英语教材主要分为两个版本,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在北京各主要城区中,海淀和西城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而东城、朝阳等其它主城区使用的则是人教版教材。海淀和西城区的教育在北京市的占绝对优势,而北师大版教材较人教版教材更具有灵活性,难度更大,知识面更全面。
二、教学进度分析
北京主城区选用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人教版教材分为必修1-6册和选修7-8册;北师大版教材分为十一个模块,必修1-5,其余为选修模块;特别
注意的是选用北师大版教材模块6虽然为选修,但大多数学校会把其作为必修教材学习,有的学校甚至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将模块7和模块8列入教学计划。 不论是选用北师大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一般个学校的教学进度为一学年4本教材,即一学期2本教材,具体如下;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人教必修1和必修2;北师大版模块1和模块2,下学期学习人教版必修3和必修4;北师大版模块3和模块4。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学习必修5和必修6;北师大版模块5和模块6,下学期学习人教版选修7-8;北师大版模块7和模块8. 高中三年级大部分学校进入总复习,而部分学校会将北师大版选修模块大体学习一遍,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注:有的学校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就进入了一轮复习,将人教选修7-8和北师大版模块7-8的内容插入复习阶段贯穿讲解。
三、相关考试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考试一般有如下几种: 1、 各区的模块考试(难度:易),部分重点院校同时会自主命题考察。 2、 各校的月考(难度:中等,个别校难度高) 3、 高三春季会考(难度:易)
4、 每年一月份各区会有综合性的期末考试(难度:易) 5、 每年的4月份各区会有一模考试(难度:中等) 6、 每年的5月份各区会有二模考试(难度:中等) 7、 高考
同步知识点框架
人教版
高一:(第一阶段:9月(暑假7, 8月),第二阶段:3月(寒假2月))
课时数:预计正常学习课时数目
高二:课时流程
高三总复习框架
高中英语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理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有哪些知识点要记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一) 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染液和苏丹?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
1 / 4
精品文档
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1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
2 / 4
精品文档
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
(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三)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
3 / 4
精品文档
蓝藻
?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无素:C、H、O、N、P、S、K、Ca、Mg
?微量无素:Fe、Mn、B、Zn、Mo、Cu
?主要元素:C、H、O、N、P、S
?基本元素:C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4 / 4
高中会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反应速度 迅速
作用时间 短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中生物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 ⒈.
胞中才能生活。 7.评价蛋白质食品营养价值的主要依据
2.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命活动。 8.判断是否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的依
3.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共据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即至少含有一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共有的结构是细胞9.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 膜、细胞质和核糖体。原核细胞无染色多样性。
体,只有DNA 或染色质。 10.高温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原因是高
5.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
6. 各种氨基酸理化性质不同的原因在于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1.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分布在细胞质中。 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DNA 和RNA 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7. 提取细胞膜最常用材料是哺乳动物成
3.DNA 特有的物质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熟红细胞,因为该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和胸腺嘧啶。RNA 特有的物质组成成分多细胞器。
是核糖和尿嘧啶。 8.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
4.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磷脂(生和数量越多。
物膜中) 。 9.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
5.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构成膜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膜结构的组10.染色质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成。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葡
1 失和重建。 7.没有叶绿体的生物也可进行光合作
2.核膜、核孔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用,如蓝藻。
3.核孔数量、核仁大小与细胞代谢呈正8.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内质网。 相关。 9.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具有,
4. 原核生物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低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植物细胞含有的细胞器种类最多。 10.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含有多种水
5.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不能进行有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氧呼吸,如好氧细菌。 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6.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能是绿色植物
1.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膜7.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成分的更新。 梯度的,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
2.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依赖半透膜和膜选择性。
两侧的浓度差。 8.. 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
3.动物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质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生物膜壁分离现象。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9.糖被只分布于细胞膜外侧,是判断细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 胞膜内外侧的标志。
5.动物细胞也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10.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是生水。 物膜上载体蛋白。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
性。
1
外浓度差。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
2.主动运输、胞吐、胞吞均需消耗能量。 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3.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均需要载体蛋白。 8.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作用条件较
4.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温和。
的各种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9.低温抑制酶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础。 结构。
5.加热使反应物获得了能量,加快反应10.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速率。 结构破坏而永久失去活性。 6.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
1.ATP 接能源物质。 但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
2.细胞内ATP 与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吸。
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7.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 ,第
3.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三阶段产生ATP 最多,释放的能量最多。 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8.有水产生的细胞呼吸一定是有氧呼
4.CO 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吸。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9.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都是氧化
5.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与乙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形成ATP 。 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10.不同生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不
同的直接原因是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1.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即叶绿素a 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绿素b 、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膜上。
2.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主要吸收蓝紫光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紫光。 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
作用所必需的酶。
5.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H 2O 。
6.光反应阶段就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
光能,将H 2O 分解成[H]和O 2,同时形成
ATP 的过程。
7.暗反应过程是在叶绿体基质内,在多
种酶催化下完成的。包括CO 2固定和C3的还原等过 程。 8.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措施有:控制光照强弱和温度的高低、适当增加环境中CO 2浓度等。 9.光合作用最终使光能转换成为化学能,储存在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1之比就越大,越有利于物质交换。 在纺锤体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染
2.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细胞遗传性
3.细胞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状上的稳定性。
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7.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此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4.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 复8.细胞分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 制和中心粒的倍增均发生在分裂间期。 9.雌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
5.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了动物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0.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
6.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是:间期DNA 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都不的程序性死亡。 会使遗传物质改变。
2.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7.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不同表现类型。
胞损伤和死亡。 8.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3.癌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4.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9.纯合子体内基因组成相同,杂合子体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内基因组成不同。
5.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10.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殖。 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1.产生比例相等的4时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种配子。
2.F1产生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5.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有两种,而不是雌雄配子数量之比。 同。
3.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F26.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代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是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别由9∶3∶3∶1。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
4.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由组合所引起。
7.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裂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次级) 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的
8.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似,不细胞质均等分裂。
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存在同源染10.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色体。 要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9.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同源染色体分离。 1.X 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行为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加倍。 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2.受精作用可以激活卵细胞,受精卵核8.伴Y 遗传病表现出全男性遗传特点。 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9.自然界中一般野生型为纯合,否则会母方,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发生性状分离。一次性杂交实验母本选来自卵细胞。 隐性,父本选显性。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10.遗传系谱图:(四步曲)①是否在Y 色体上的假说。 上?全为男性且有世代连续性。②确定
4.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隔代遗传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 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代代遗传
5.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呈线性排为显性”。用性状分离确定显隐性最准列。 确。③是否在X 染色体上?隐性找女性,
6.伴X 隐性遗传病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显性找男性(要找完)④是否在常染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体上?不遵循③就在常染色体上。 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1DNA 或RNA ;细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 才是使R 6.DNA 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 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是遗传物质。 7.DNA 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蛋白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质分子中含有S ,P 几乎都存在于DNA 8.DNA 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分子中。 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4.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9.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实验思路是:设法将DNA 与蛋白质等其表了遗传信息。
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10.DNA 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们的生理作用。 留复制的特点。 1.DNA 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 参与。 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4.RNA 与D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在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RNA 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5.转录是以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8.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4种核糖核苷码子位于tRNA 上,也有61种。
酸为原料。 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
6.密码子位于mRNA 上,由决定一个氨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
7.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基因突变的实质是DNA 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倍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2.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7.外界条件剧变,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 体形成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形成
3.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多倍体。
根本来源。 8.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4.基因重组仅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9.体细胞中染色体组为奇数的单倍体和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多倍体,由于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
5. 染色体变异的实质是基因数目和位置联合紊乱而高度不育。 的改变。
1.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的遗传病。 遗传信息。
2.多基因遗传病是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7. 诱变育种时突变的个体中有害个体多控制的遗传病。 于有利个体。
3.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8.诱变育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体内可能不含创造变异新类型。
有致病基因。 9.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
5.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监测和预防遗一生物个体上。
传病的主要手段。 10.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能种一年,需
6.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要年年制种。 1.
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 分6.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子。 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2.DNA 连接酶的作用是在DNA 片段之7.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向。
键。 8.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
3.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物共同进化。
4.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9.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方向不断进化。 态系统多样性。
5.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新
1. (离体) 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的(电信号或局部电流) 形式进行双向传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导。
换的媒介。 7.兴奋在突触处借助神经递质实现电信
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需经历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要条件。 度要慢。
4.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8.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行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体液—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节机制。 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9.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到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10.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
意义。 1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挥作用。
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7.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段;反应阶段是B 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吸收。 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效应T 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作用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的阶段。
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8.记忆B 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
4.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浆细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9.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
5. 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胸腺、骨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髓等) 、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等) 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10.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溶菌酶等) 组成。其中T 淋巴细胞在胸腺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发育成熟,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或功能紊乱,该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熟。 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
6.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
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生长素
2.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的种子。 5.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仅发生在胚芽鞘、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芽、幼叶和幼根中,而在成熟组织中,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输。 实成熟。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6.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素多了对根、芽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是抑制,对茎是促进。 1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要特征。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量特征。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
2.“J ”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件和食物有关。
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t (λ倍) 增长(数学模型:Nt =N 0?λ) 。 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
3.“S ”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生演替(无生物)和次生演替(有生物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或种子或其它繁殖体)。
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8.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
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
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1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 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2.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6.输入第一营养级能量的四个去向:一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部分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级可能不同。 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点,即: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有效传递率只有渠道。 10%~20%。
5.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8.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
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 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7.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态系统的稳定。 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8.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3.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9.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
4.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价值。
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10.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
果酒 果醋
3.判断正误
(1)在果酒自然发酵中,需人工添加酵母菌种。 (×)
(2)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3)变酸的酒的表面的菌膜是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
(4)在葡萄酒制作中,采摘的葡萄应反复冲洗,且要先除枝梗再冲洗。 (×)
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培养基[判断正误]
(1)培养基只有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种类型。 (×)
(2)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种成分。 (√)
(3)在配制培养基时,除满足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pH 、氧气及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 (√)
2.无菌技术
3.纯化大肠杆菌
(1)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流程:
计算→称量→溶化→灭菌(成败最关键的一步)→倒平板。
(2)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判断正误]
(1)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
(2)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
(3)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平板划线法。 (×)
(4)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筛选到分解尿素的细菌。 (×) 一、菊花的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 试管苗→移栽→ 植物体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判断正误]
(1)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
(2)植物激素的浓度可影响细胞分化,但使用的先后顺序及比例不影响组织培养的过程。 (×)
(3)pH、温度和光照等也影响植物组织培养。 (√)
3.实验操作过程
(1)制备MS 固体培养基配制各种母液配制培养基灭菌
(2)外植体消毒: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无菌水清洗―→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无菌水清洗
(3)接种:始终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对接种工具要用火焰灼烧灭菌。将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时注意不要倒插。
(4)培养与移栽:在18℃~22℃的无菌箱中培养,得到试管苗后进行移栽。 一、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判断正误]
(1)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先洗脱出来。 (×)
(2)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度,与分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与所带电荷的差异有关。 (×)
(3)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
2.血红蛋白的分离和鉴定过程
样品处理:红细胞洗涤→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
粗分离:用透析法除去血红蛋白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
纯化:用凝胶色谱法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
↓
鉴定: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每月27日
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果胶酶的组成及作用
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能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
2.酶的活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用反应速度来表示。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 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二、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性质: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实验设计:
①方法: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作萃取剂。
②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3)鉴定方法:纸层析法。A 、D 点是标样、B 、C 点是提取的样品。
高中会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必修本